一、基于J2EE技术的公路长途客运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苟焰[1](2021)在《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物流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钢铁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保障。在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内需增长困难、出口显着下降和运营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下,推进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优化,实现钢铁物流运输降本增效,成为钢铁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在系统梳理钢铁物流运输相关理论与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运营管理实际,深入找寻该企业目前在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供应链一体化理论、绿色化发展理论和智慧化管理理论,提出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一体两化”管理优化方案。具体为:首先,考虑碳排放影响下构建MG企业钢铁物流多式联运网络一体化定量优化整数规划模型,对MG企业钢铁物流多式联运网络(以苏锡常杭地区为例)进行一体化优化,进而推动其多式联运业务的流程重组与优化,以及运输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降本增效。其次,以驮背运输、分类运输为载体,推进MG企业钢铁物流多式联运体系最大限度公转铁,提升多式联运中铁路运输占比;同时,对其多式联运的正/逆向运输线路、运输节点、运输工具等物流运输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运输设备的绿色化循环利用,以及正/逆向运输业务进行双向的一体化整合,有效提升多式联运的运输效率和绿色化循环利用效率;并在多式联运运输中推进绿色物流设施设备的有效应用与运行,切实提升MG企业钢铁物流绿色化应用与转型发展。再次,以构建云技术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为基础,搭建MG企业钢铁物流信息共享与管理公共平台,引入云技术、大数据等实现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的智慧化调度和智能装载,有效提升MG企业钢铁物流信息共享与动态监控水平。最后,依据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一体两化”管理优化落地实施需求,分别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张昊楠[2](2020)在《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机动车保有量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8年,中国已连续十年位居世界机动车产销量第一大国,机动车移动排放源已成为空气污染物、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从2013年开始,先后推行了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加速淘汰高排放车辆、提升燃油经济性、发展新能源与替代能源汽车、优化公共交通规划和布局等一系列管控政策,不断强化机动车排放管控,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理念,机动车排放治理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相比于外国相关研究,我国针对机动车排放治理政策评价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缺少结合我国国情的量化分析。同时,天津市作为中国的直辖市之一,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在全国66个城市中名列前十,因此研究和分析天津市机动车排放管控政策的实施路径和减排效果,特别是针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治理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机动车保有量、活动水平、排放因子、环境指标、道路分布等数据,从市域角度对机动车排放控制政策的单一减排效应和协同减排效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创新性研究如下:(1)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面板数据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了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升对于机动车污染物的减排效应。通过构建回归合成模型,将天津市作为干预组个体,并引入机器学习LASSO方法从全国城市中选取控制组个体构建反事实结果,从而估计了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V标准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氮(NO2)的浓度,但对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污染物的治理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进一步规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配合实施其它管控政策来治理空气质量。(2)构建基于燃油经济性的碳排放模型,探究提升燃油经济性对于降低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本文在IPCC2006碳排放模型的基础上,将原模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修正为燃油含碳量系数,使得模型更具一般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燃油经济性对CO2的减排效果初期并不显着,未来随着老旧汽车的逐步淘汰,提升燃油经济性的CO2减排效果会逐渐增强,到2030年预计可以达到8%。此外,“双限”政策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是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3)构建了基于多情景模式的机动车排放清单,探究机动车排放管控措施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效应。本研究以2016年为基准年,估计了 2017年至2030年天津市机动车的排放清单,并利用弹性系数方法,比较了各单一减排措施、结构性措施和综合性措施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单一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要高于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而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交通管制等单一减排措施以及结构性措施和综合性措施均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更佳。因此,综合考虑各项减排措施的减排强度和协同效应,应在构建机动车排放综合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提升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等减排措施。
成瑞利[3](2019)在《公路长途客运站小件货物快运定价决策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长途客运中的小件货物快速运输(以下简称小件快运),依托现有客运资源,利用班车行李舱将小件货物送达至客户。作为捎带运输,小件快运具有运营成本低、运输时效性高等多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客运企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是目前小件快运的定价仍然存在模式单一、标准混乱和决策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促进小件快运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升客运企业的盈利能力,论文就小件快运定价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小件快运定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小件快运定价的特殊性,对小件快运运输线路进行了差别定价,从运输企业成本以及市场竞争两个视角分别建立定价模型,并且开发了定价决策系统。论文首先对小件快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其运输能力和业务流程,梳理出小件快运定价的特殊性。结合小件快运的定价政策和现有运费标准,说明了小件快运存在的问题,并且就经典定价方法对于小快运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二,完成了对小件快运线路划分算法的设计。面向不同的市场经营情况,小件快运应该通过线路细分进行差别定价。论文利用熵值法对线路划分指标的权重进行求解,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最终以赵公口客运站(以下简称为Z站)为例,将其运营的线路分为冷线和热线两个类别。对冷门线路方向采用成本导向法定价,对热门路线方向采用竞争导向定价法。第三,论文对两种定价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运输成本角度,通过分析变动成本项并对固定资产采取合理的折旧方法,确认了小件快运成本的核算基础。结合线路运量预测,利用平均成本加成定价法对冷门线路方向进行定价,并据此进行案例说明。从市场竞争角度,考虑各运输方式的比价关系,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模型的求解,并对Z站的热门线路进行了算例验证,利用MATLAB求得小件快运最优解。通过对两类线路的差别定价,保障了小件快运的运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小件快运定价决策信息系统,为提升小件快运定价决策效率奠定技术基础。本文包含图28幅,表31个,参考文献76篇。
张瑞[4](2019)在《基于B/S模式的信阳车站在线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加强基层站点的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铁路管理领域的广泛关注,很多车站都开始规划其独特的“信息化车站管理”手段,希望借此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实现车站管理层面的创新。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很多车站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管理系统,并在各自的工作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为其他车站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车站在线管理平台的开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工程,他涉及车站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运用铁路调度系统、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本研究根据信阳车站在车站管理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就工作中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基层站点问题集中、列车运行数据繁杂、列车运行涉及相关部门较多、调度时间较集中等。本研究以车站在线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基层站点建设的新途径,希望借此打造出具有信阳特色的车站在线管理平台。本研究从基层站点的实际需求出发,调查了各个相关单位的情况,通过了解车站在线平台的相关资料,对该平台的工作内容和优化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到一个设计成型的、符合信阳车站实际的、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在线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并加以开发实现。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车站在线管理平台建设的具体工作、结构特点和设计思想,通过B/S系统将其实现。本文从平台整体构建、硬件支持、软件系统开发等角度详细说明了信阳站在线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和各子平台的具体功能,根据其试运行的实验结果,为基层车站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祝丽莉[5](2015)在《信息化条件下长途客运站监管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公路通行条件的巨大变化和运输工具的不断改善,长途客运以线路稠密、覆盖面广为优势,弥补了航空、铁路运输线路的不足,尤其在旅客运输高峰时期发挥着重要的衔接、分流作用。然而,与航空、铁路运输方式相比,长途客运行业的竞争力一直明显较弱。长途客运站作为旅客运输的重要枢纽,其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信息化系统的引入,能够满足智能化长途旅客运输、精细化运营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同时,行业监管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掌握站务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导长途客运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从长途客运站信息化建设入手,在总结阐述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长途客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设需求。围绕长途客运站内的旅客、货物、车辆,梳理信息化系统的业务功能,并将系统划分为旅客服务、行包配载、车辆调度和站务管理4个模块,提出系统整体架构,结合客运站信息化系统的工作特性和数据采集需求,进行站内运营业务的流程再造设计。其次,基于信息化长途客运站业务流程,本文构建了长途客运站监管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指标、运行指标、客流指标、安全指标、服务指标、经济指标和节能减排指标共7大类,19小类,53项指标;并结合动态监管需求和原则,提取关键的12项指标,构建动态监管指标体系。然后,在动态综合监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应用可拓学理论和网络分析法(ANP),构建长途客运站动态监管指数模型,用于综合监控客运站的运营水平。最后,本文以X市为案例,通过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获取动态监管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应用Super Decision软件构建网络分析模型,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借助MATLAB软件构建动态综合监管指数模型,进而横向对比分析10家客运站2013年的整体运营水平,同时针对其中的A站分析其12个月的运营水平波动情况。最终结合分析结果,提出改善建议。
程建龙[6](2014)在《基于J2EE的新疆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综合平台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新疆的公路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公路基本建设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公路建设持续发展的同时,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公路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好公众出行服务,提高领导和决策的水平,对突发事件采取快速应急措施,保障交通安全,是新疆公路交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提高公路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公路管理。基于上述背景分析,本文在系统调研当前路网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交通运输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公路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规划,遵循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分析和设计了适应新疆路网实情,涵括自治区及地(各地州、市)两级路网的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域路网管理平台。该平台可实现全疆公路网“运行监测”、“应急指挥”、“信息汇总”、“资源整合”、“公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地分析项目的研究背景,在描述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平台的研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在梳理系统的应用背景和业务状况基础上,从功能、性能、支撑软件、非功能需求等视角对系统进行了详尽地分析;3、在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总体架构、物理架构和网络安全等视角对系统进行了分析;4、围绕系统核心功能子系统,从各子系统的架构、功能、建设要求等角度描述了子系统的设计过程。
贺侃[7](2013)在《面向公众及客运企业的道路客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航空和高铁的发展对福建道路客运市场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旅客中商旅人员比例的提高,使出行人员对运输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期望有更高效的出行,更多自由的选择,更高的安全保障,得到更多的尊重。当前出行人员可以方便的通过网络、电话、众多的票务代理点购买机票和火车票。但道路客运还是以传统的车站买票为主,出行人员很难查询到车站、线路、班次、票价、时间、代售点等出行计划所需的信息,不到汽车站买到汽车票就更难。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客运行业发展较晚,近年来国内各省也都分别组织开发、实施道路客运信息系统,为本省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系统将通过借鉴比较多省的系统平台架构进行设计开发。通过信息化技术打造一个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客运企业和面向政府监管的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已是客运业务发展的必然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本文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道路客运管理系统”。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J2EE技术体系,MyEclipse开发工具,WebLogic中间件,以及Oracle数据库,通过网上订票等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众出行,通过售票管理、小件托运管理、票务定价管理、班次管理、结算管理等功能提高客运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经营许可管理、经营行为管理等监管功能,来规范道路客运行业的市场环境。本系统将通过充分的调研和技术的储备,开发具备支持公众出行服务、客运企业管理服务以及行业监管综合分析服务的客运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促进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方便社会公众出行、提升客运企业效益、提升行业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能力,为客运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地支撑和保障。由于本系统为运营核心系统,做好系统设计非常重要,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等都经过反复论证,经过2个月的需求调研,3个月的详细设计,2个月的开发,2个月的测试和3个月的系统试运行,目前,系统运行稳定,提升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公众出行,积极的推进了行业发展。
刘卓宇[8](2013)在《省际长途客运网上售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省际长途客运灵活、机动、方便,但不利于管理,例如存在站外揽客、黄牛倒票等诸多问题,形成旅客进站时持票率过低的现象,扰乱了行业整体的经营秩序,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之一是售票方式比较单一,目前就某市的客运站来说仅有车站窗口售票、代理点售票、电话订票等三种。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终端等成熟的技术手段,实现网上售票、站内取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式之一,通过网上售票引导旅客站外购票,逐步提高进站持票率,减轻站内窗口售票压力,可以确保乘客有序进站乘车,降低客运站运营成本,降低整个客运行业的运营成本。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对某市的10个长途枢纽站进行现场调研,通过国内外长途汽车客运业的资料研究对比某市长途客运行业在售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本着服务旅客、方便出行的宗旨,论证建设某市长途客运网上售票系统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现有长途售票流程的了解结合电子商务系统,设计长途售票网站的系统架构及主要功能。主要包括某市长途省际客运网上售票从查询、订票到支付等等功能的具体细节与流程。然后根据长途客运业乘客和运营管理者的具体需求调研设计实现了网上售票网站的一整套前台及后台功能。具体包括在线册、在线购票、在线退票、地图标注、出行服务等主要前台功能和网站审核、公告管理、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等后台功能,并初步完成了数据标准的制定和接口设计,为以后实现区域长途联网售票提供了在数据标准化方面的接口。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长途客运售票业务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全国客运票务联网及长途售票实名制等未来发展的方向。
刘茜[9](2013)在《基于J2EE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为代表的3S技术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旅游业是目前蓬勃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但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却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作为旅行社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它不仅提高了旅行社的工作效率,还为旅行社在互联网上提供了宣传平台,直接将旅行社及其旅游产品面向旅游者。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使人们不用出门就能查询旅游点的信息和旅行社的出行安排,并且可以在线报名。因此,深入的研究旅游服务信息领域并努力的提高此行业的服务水平,对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业内外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旅行社管理日常工作的详细调查,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从系统结构的组织,功能的实现,技术的要求以及可行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认为本课题是一个适应现今旅行社信息管理需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实际开发价值和使用价值。本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采用Web2.0相关技术和标准,应用J2EE技术,SQL2005数据库等先进开发技术,建立集旅游政务服务、旅游资讯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集成化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以此来提升旅游信息服务水平,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宣传营销,加快旅游业发展。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与任务有: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包含会员登录模块、旅游线路模块、旅游服务模块、企业相关、电子地图、旅游论坛以及后台管理模块等模块。系统采用B/S结构方式、J2EE组件化的技术,便于模型嵌入系统,使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伸缩性、开放性、系列化和标准规范化的特征。在系统的安全机制方面,考虑网络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四方面。最后,对系统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系统未来要展开的工作。
王琳[10](2012)在《基于J2EE售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票销售是长途客运站的一项基本业务,传统售票工作通常都是利用售票员手工售票。这种售票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也给客运公司统计和汇总售票收入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对长途客运站的售票实现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势在必行和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一个基于J2EE平台下的售票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该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使用Dreamweaver CS5开发工具,使用Mysql数据库,使用Java语言开发。其中包括用户管理、基础数据输入、车辆安检排班、售票打印、统计查询等功能。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满足了客运站的实际需求,减轻了售票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客运站的运行效率。论文首先介绍项目背景、系统的开发目的和课题的提出,并给出论文结构安排;然后,论文介绍系统分析部分,首先介绍系统的具体功能和系统的开发环境;系统设计部分,首先介绍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对总体设计划分好的模块设计进行详细介绍,最后介绍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给出设计的部分E-R图和数据库表;系统实现部分,首先详细介绍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以及其中使用的关键技术。系统测试部分,详细介绍系统的界面测试、压力测试和安装测试,然后给出测试结论;最后,对本文工作做了总结,并进行了下一步工作展望。
二、基于J2EE技术的公路长途客运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J2EE技术的公路长途客运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1.3.2 现状分析与问题分析 |
1.3.3 “一体两化”管理优化解决方案 |
1.3.4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定性研究方法 |
1.4.2 定量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
1.5.2 方法应用上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钢铁物流 |
2.1.2 钢铁物流运输 |
2.1.3 多式联运 |
2.1.4 绿色运输 |
2.1.5 智慧物流 |
2.2 相关理论 |
2.2.1 供应链一体化优化理论 |
2.2.2 物流运输绿色化理论 |
2.2.3 物流信息智慧化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综合述评 |
第3章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MG企业及其企业物流发展简介 |
3.2 MG企业钢铁物流业务发展现状 |
3.2.1 MG企业钢铁物流业务发展概况 |
3.2.2 MG钢铁物流业务流程发展现状分析 |
3.3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现状分析 |
3.3.1 MG企业钢铁物流多式联运运营现状分析 |
3.3.2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能耗消耗现状分析 |
3.3.3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
3.4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多式联运资源分散,业务衔接不顺畅 |
3.4.2 运输能耗大污染高,绿色改造难度大 |
3.4.3 运输信息管理散乱,动态监管不及时 |
第4章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优化方案 |
4.1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优化目标 |
4.2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优化思路 |
4.2.1 “一体两化”管理优化总体思路 |
4.2.2 多式联运一体化管理优化思路 |
4.2.3 多式联运绿色化应用转型思路 |
4.2.4 物流信息管理智慧化发展思路 |
4.3 MG企业钢铁物流多式联运网络一体化优化措施 |
4.3.1 多式联运网络一体化优化问题描述 |
4.3.2 多式联运网络一体化优化模型建立 |
4.3.3 多式联运网络一体化优化模型求解 |
4.3.4 多式联运网络一体化优化结果分析 |
4.3.5 一体化优化后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 |
4.4 MG企业钢铁物流多式联运绿色化应用转型措施 |
4.4.1 公转铁运输能源消耗绿色化应用转型 |
4.4.2 多式联运资源整合及绿色化循环利用 |
4.4.3 多式联运设施设备绿色改造绿色运行 |
4.5 MG企业钢铁物流信息智慧化管理优化提升措施 |
4.5.1 物流信息智慧化管理平台设计定位 |
4.5.2 物流信息智慧化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
4.5.3 物流信息智慧化管理平台模块配置 |
4.5.4 物流信息智慧化管理平台运营管理 |
第5章 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保障措施 |
5.1 组织结构保障 |
5.1.1 优化部门职能,实现三流联动 |
5.1.2 成立项目小组,推进示范工程 |
5.2 人力资源保障 |
5.2.1 引进物流专业人才 |
5.2.2 建立物流专业人才梯队 |
5.2.3 实施人才宽带薪酬战略 |
5.3 资金支持保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迭代局部搜索算法程序—Matlab语言 |
(2)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反事实框架下政策效应评估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机动车排放模型及排放清单的相关研究 |
1.2.3 机动车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效应评价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机动车排放清单 |
2.1.1 排放清单编制原理 |
2.1.2 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的排放源分级 |
2.1.3 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 |
2.2 机动车排放模型 |
2.2.1 机动车排放基本模型 |
2.2.2 机动车车队信息 |
2.2.3 机动车存活曲线 |
2.2.4 机动车活动水平 |
2.3 机动车排放因子 |
2.3.1 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定方法 |
2.3.2 污染物排放因子 |
2.3.3 CO_2排放因子 |
2.4 反事实分析理论 |
2.4.1 潜在结果框架 |
2.4.2 因果效应识别策略 |
2.4.3 回归合成方法 |
2.5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模型选取 |
2.5.1 回归模型的收缩与选取 |
2.5.2 机器学习LASSO方法的基本模型 |
2.5.3 基于LASSO的反事实分析方法 |
第3章 中国机动车排放特征与排放治理演进 |
3.1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与车队构成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
3.1.1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
3.1.2 中国机动车车队构成现状 |
3.2 中国机动车排放现状及历史趋势特征分析 |
3.2.1 排放现状分析 |
3.2.2 排放历史趋势分析 |
3.3 中国机动车排放治理的演进 |
3.3.1 新车准入管理 |
3.3.2 在用车辆排放检测及管控 |
3.3.3 燃油质量标准管理 |
3.3.4 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 |
3.3.5 强化交通规划治理和经济政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动车排放标准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研究 |
4.1 基于反事实分析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应评价模型 |
4.1.1 基于回归合成方法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应评价模型 |
4.1.2 预测精度的分析和比较 |
4.1.3 政策干预的显着性检验 |
4.2 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组个体选取 |
4.2.1 基于LASSO方法的控制组个体选取 |
4.2.2 Monte Carlo模拟对比分析 |
4.3 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污染物减排效应分析 |
4.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3.2 实证分析结果 |
4.3.3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研究 |
5.1 基于燃油经济性的碳排放模型 |
5.1.1 碳排放基本模型 |
5.1.2 模型参数设定 |
5.2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现状 |
5.2.1 天津市机动车流量及碳排放时空分布 |
5.2.2 天津市机动车燃油消耗现状 |
5.2.3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量估算 |
5.2.4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变化趋势 |
5.3 机动车排放控制对温室气体的治理效应评估 |
5.3.1 提升燃油经济性 |
5.3.2 限制道路机动车数量 |
5.3.3 推广替代燃料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动车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与策略优化 |
6.1 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模型与排放因子模拟 |
6.1.1 保有量及车队构成 |
6.1.2 车辆活动水平 |
6.1.3 污染物排放因子 |
6.1.4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 |
6.2 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情景设置 |
6.2.1 保有量预测分析 |
6.2.2 年均行驶里程预测分析 |
6.2.3 排放控制情景设计 |
6.3 基于情景分析的协同治理效应分析 |
6.3.1 基准年排放估计 |
6.3.2 目标年排放预测 |
6.3.3 减排情景下机动车减排效应分析 |
6.3.4 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效应分析 |
6.4 天津市机动车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3)公路长途客运站小件货物快运定价决策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小件快运业务及定价方法分析 |
2.1 小件快运概述 |
2.1.1 小件快运定义及内涵 |
2.1.2 小件快运运输能力分析 |
2.1.3 小件快运业务流程分析 |
2.1.4 小件快运定价特殊性分析 |
2.2 小件快运运价现状 |
2.2.1 小件快运定价政策 |
2.2.2 小件快运现有运费标准 |
2.2.3 小件快运定价存在的问题 |
2.3 经典定价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
2.3.1 经典定价方法 |
2.3.2 经典定价方法对小件快运的适用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小件快运差别定价线路划分——以Z站为例 |
3.1 线路划分指标的选取及描述 |
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求解 |
3.3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成本导向定价模型 |
4.1 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
4.1.1 小件快运变动成本项 |
4.1.2 固定资产及折旧计算 |
4.2 基于时间序列的运量预测 |
4.3 算例分析 |
4.3.1 始发站成本 |
4.3.2 小件快运运量预测 |
4.3.3 运价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市场导向定价模型 |
5.1 双层规划模型设计 |
5.1.1 双层规划模型假设条件 |
5.1.2 上层规划模型 |
5.1.3 下层规划模型 |
5.2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 |
5.3 算例验证 |
5.3.1 考虑运量的各运输方式广义运输费用的确定 |
5.3.2 UE均衡下的最优运价分析 |
5.3.3 模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小件快运定价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需求分析 |
6.1.1 系统可行性 |
6.1.2 系统范围分析 |
6.1.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6.1.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6.2 系统设计 |
6.2.1 系统总体技术架构设计 |
6.2.2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6.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6.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6.3 系统实现 |
6.3.1 登陆 |
6.3.2 系统管理 |
6.3.3 线路评价 |
6.3.4 成本项核算 |
6.3.5 冷门线路定价 |
6.3.6 热门线路定价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B/S模式的信阳车站在线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及设计思路 |
1.3.1 设计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JSP介绍 |
2.1.1 运行原理 |
2.1.2 JSP的运行周期 |
2.2 B/S结构 |
2.3 Web Services技术 |
2.4 J2EE技术框架 |
2.5 JAVA开发平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台的总体设计与分析 |
3.1 要求分析 |
3.1.1 业务目标分析 |
3.1.2 平台功能和性能要求分析 |
3.1.3 建设原则 |
3.2 平台结构设计 |
3.3 平台功能设计 |
3.4 运维服务与规范系统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功能设计 |
3.5.2 数据采集与管理方法设计 |
3.5.3 各级数据流转方式 |
3.5.4 数据流转与数据协作 |
3.6 网络系统设计 |
3.7 安全平台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站管理工作考核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
4.2 平台管理模块创建 |
4.3 分析考核模块 |
4.4 统计图表模块 |
4.5 地图定位模块 |
4.6 考核测评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平台的测试 |
5.1 测试目的 |
5.2 测试对象 |
5.3 测试条件 |
5.4 功能测试 |
5.5 测试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完成的工作 |
6.2 不足及下一步的打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信息化条件下长途客运站监管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长途客运行业发展现状 |
1.4.2 我国长途客运行业发展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2 长途客运站信息化建设特征分析与业务流程再造 |
2.1 长途客运站信息化建设特征分析 |
2.1.1 我国长途客运站信息化建设特征及问题 |
2.1.2 长途客运站信息化建设需求 |
2.2 长途客运站信息化系统业务流程再造 |
2.2.1 信息化系统业务功能梳理 |
2.2.2 信息化系统架构与模块划分 |
2.2.3 业务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信息化条件下长途客运站监管指标分析 |
3.1 监管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2 监管指标体系的构成 |
3.2.1 基础指标 |
3.2.2 运行指标 |
3.2.3 客流指标 |
3.2.4 安全指标 |
3.2.5 服务指标 |
3.2.6 经济指标 |
3.2.7 节能减排指标 |
3.3 监管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
3.3.1 基础指标 |
3.3.2 运行指标 |
3.3.3 客流指标 |
3.3.4 安全指标 |
3.3.5 服务指标 |
3.3.6 经济指标 |
3.3.7 节能减排指标 |
3.4 动态监管指标体系 |
3.4.1 动态监管指标体系需求分析 |
3.4.2 信息化条件下动态监管指标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可拓学理论与网络分析法的动态综合监管指数模型 |
4.1 可拓学理论 |
4.1.1 物元理论 |
4.1.2 可拓集合理论 |
4.1.3 可拓集合的基本概念 |
4.2 网络分析法 |
4.2.1 ANP结构 |
4.2.2 优势度判断 |
4.3 动态综合监管指数建模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X市长途客运行业发展现状简介 |
5.2 ANP网络分析模型 |
5.2.1 构建ANP结构模型 |
5.2.2 判断每两个指标间的优势度 |
5.2.3 加权超矩阵 |
5.2.4 确定监管指标权重 |
5.3 基于可拓学模型的动态综合监管指数 |
5.3.1 X市10家长途客运站动态综合监管指数 |
5.3.2 A站全年运营情况动态综合监管指数 |
5.4 改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J2EE的新疆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综合平台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分析 |
2.1 系统应用背景分析 |
2.1.1 组织结构分析 |
2.1.2 路网管理中心业务概况 |
2.1.3 各个处室应用系统分析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新疆公路管理信息化 |
2.2.2 政府决策支持系统 |
2.2.3 公众交通信息服务 |
2.2.4 相关部门间的业务协调 |
2.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4 系统支撑软件需求分析 |
2.4.1 数据库软件 |
2.4.2 应用中间件 |
2.4.3 数据交换与整合软件 |
2.4.4 数据查询与分析软件 |
2.4.5 GIS中间件软件 |
2.5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2.5.1 软件技术要求 |
2.5.2 联网及数据接口技术要求 |
2.5.3 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
3.2.1 网络拓扑架构设计 |
3.2.2 外网链路和应用服务器集群设计 |
3.2.3 数据库集群设计 |
3.3 系统信息安全设计 |
3.3.1 安全体系总体框架 |
3.3.2 技术体系框架 |
3.3.3 安全域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功能平台概述 |
4.2 公路网管理平台的设计 |
4.2.1 公路基础设施及交通设施资源管理功能 |
4.2.2 公路路网运行监测功能 |
4.2.3 公路路网协调管理功能 |
4.2.4 公路数据综合管理与应用功能 |
4.2.5 公众公路出行服务功能 |
4.3 路网应急处置平台的设计 |
4.4 路网管理平台通信保障支撑系统的设计 |
4.4.1 系统建设的目标 |
4.4.2 系统的业务内容和系统构成 |
4.5 公路网数据资源整合平台的设计 |
4.5.1 系统建设概述 |
4.5.2 资源整合建设 |
4.5.3 应用系统整合建设 |
4.6 路网管理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 |
4.6.1 信息交换范围与内容 |
4.6.2 信息交换方式 |
4.6.3 信息规范和与接口 |
4.6.4 信息交换功能与平台建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面向公众及客运企业的道路客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道路客运管理系统相关基础理论 |
2.1 J2EE 技术体系 |
2.2 WEBLOGIC 中间件 |
2.3 ORACLE 数据库 |
2.4 SOA 体系架构 |
2.5 B/S 软件架构 |
2.6 VPN 技术 |
2.7 IOC 框架 |
2.8 图形验证码 |
2.9 数据加密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路客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受众用户需求分析 |
3.2 主要业务需求分析 |
3.2.1 面向公众出行服务业务 |
3.2.2 面向企业经营服务业务 |
3.2.3 面向行业监管与综合分析业务 |
3.3 服务模式需求 |
3.4 系统集成需求 |
3.4.1 基本数据量 |
3.4.2 客运业务量 |
3.4.3 整体性能要求 |
3.4.4 内存容量需求 |
3.4.5 存储容量需求 |
3.4.6 网络带宽需求 |
3.4.7 运行环境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路客运管理系统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1.1 技术成熟可靠的原则 |
4.1.2 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
4.1.3 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
4.1.4 开放性和扩展性原则 |
4.1.5 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原则 |
4.2 网络架构设计 |
4.3 技术架构设计 |
4.4 业务架构设计 |
4.5 功能架构设计 |
4.5.1 售票管理 |
4.5.2 小件托运管理 |
4.5.3 票务定价管理 |
4.5.4 班次管理 |
4.5.5 结算管理 |
4.5.6 经营许可管理 |
4.5.7 经营行为管理 |
4.5.8 系统管理 |
4.6 数据架构设计 |
4.6.1 会员信息表 |
4.6.2 订票信息表 |
4.6.3 车票信息表 |
4.6.4 托运单信息表 |
4.6.5 托运仓库表 |
4.6.6 仓库货架表 |
4.6.7 托运货物表 |
4.6.8 托运班次表 |
4.6.9 票价信息表 |
4.6.10 客运班次表 |
4.6.11 发车单表 |
4.6.12 车辆表 |
4.6.13 客运站表 |
4.6.14 客运经营者表 |
4.6.15 票务代理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路客运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编码工程 |
5.1.1 类图 |
5.1.2 程序实现流程 |
5.1.3 程序实现实例 |
5.2 道路客运管理系统的实现 |
5.2.1 售票管理 |
5.2.2 小件托运管理 |
5.2.3 票务定价管理 |
5.2.4 班次管理 |
5.2.5 结算管理 |
5.2.6 经营许可管理 |
5.2.7 经营行为管理 |
5.2.8 系统管理 |
5.3 道路客运管理系统运行测试 |
5.3.1 系统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售票管理测试用例 |
5.3.4 小件托运管理测试用例 |
5.3.5 票务定价管理测试用例 |
5.3.6 班次管理测试用例 |
5.3.7 结算管理测试用例 |
5.3.8 经营许可管理测试用例 |
5.3.9 经营行为管理测试用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省际长途客运网上售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贡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省际长途总体现状 |
1.2.2 国外长途客运现状 |
1.2.3 与民航铁路对比 |
1.2.4 现有省际长途售票系统应用现状及挑战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实现的技术分析 |
2.1 操作系统 |
2.2 开发平台 |
2.2.1 .NET Framework开发平台 |
2.2.2 J2EE开发平台 |
2.3 软件建模语言(UML) |
2.4 WAP 2.0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使用人群分析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3 系统基本要求 |
3.3.1 设计容量 |
3.3.2 响应指标 |
3.3.3 稳定可靠 |
3.3.4 数据准确 |
3.3.5 安全备份 |
3.3.6 易用使用 |
3.3.7 易于扩展 |
3.3.8 绿色环保 |
3.3.9 易于维护 |
3.4 系统性能要求 |
3.5 满足数据共享与集成的要求 |
第四章 总体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3 网络拓扑图 |
4.4 购票流程设计 |
第五章 省际长途售票系统设计实现 |
5.1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 |
5.1.1 软件接口架构 |
5.1.2 接口设计 |
5.1.3 核心功能设计 |
5.1.4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5.1.5 前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
5.1.6 后台功能设计 |
5.1.7 后台管理功能设计 |
5.2 数据库模型设计 |
5.2.1 数据库模型 |
5.2.2 数据库实现 |
5.3 数据库接口设计 |
5.3.1 获取所有客运站信息 |
5.3.2 获取到达站信息 |
5.3.3 获取可售车次信息列表 |
5.3.4 获取所有车次信息列表 |
5.3.5 获取车次信息 |
5.3.6 获取客运车辆信息 |
5.3.7 锁定班次座位 |
5.3.8 释放锁定座位 |
5.3.9 出售车票 |
5.3.10 取消售票 |
5.3.11 退票 |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 |
6.1 单元测试阶段 |
6.2 集成测试 |
6.3 验收测试 |
6.4 回归测试 |
6.5 系统测试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J2EE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工作内容研究及工作思路 |
1.3.2 主要技术的研究 |
1.3.3 本文系统的技术创新 |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基础 |
2.1 旅游信息的相关知识 |
2.2 GIS 介绍 |
2.3 J2EE 架构下的可视化旅游信息服务 |
2.3.1 J2EE 开发平台 |
2.4 Java 开发语言 |
2.5 系统开发模式 |
2.5.1 C/S 模式 |
2.5.2 B/S 模式 |
2.5.3 本文系统的开发模式 |
2.6 SQL Server 2005 |
2.7 全景图技术 |
2.8 接口技术 |
2.8.1 地图接口 |
2.8.2 导航接口 |
2.8.3 搜索接口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需求概述 |
3.2 系统总体目标 |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4.1 系统性能需求 |
3.4.2 运行环境需求 |
3.4.3 系统安全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3 静态结构建模 |
4.3.1 定义实体类 |
4.4 动态行为模型的建立 |
4.4.1 顺序图的建立 |
4.5 数据库注入防范设计 |
4.6 分页显示流程设计 |
4.7 系统的数据流程设计 |
4.8 数据库设计 |
4.8.1 MapInfo 的数据结构 |
4.8.2 属性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4.8.3 属性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
4.8.4 数据表的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 |
5.2 前台主要功能的实现 |
5.2.1 会员登录模块的实现 |
5.2.2 旅游线路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2.3 旅游服务功能模块实现 |
5.3 后台主要功能的实现 |
5.3.1 留言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2 会员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3 目的地推荐与酒店推荐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4 线路修改功能模块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系统登录测试 |
6.1.2 电子地图及旅游地选择功能测试 |
6.1.3 目的地推荐及酒店推荐功能模块测试 |
6.2 测试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J2EE售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联网售票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系统关键问题和开发目标 |
1.3.1 关键问题 |
1.3.2 开发目标 |
1.4 课题的提出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J2EE开发框架 |
2.2 ENTERPRISE JAVABEAN技术 |
2.3 JAVA SERVLET技术 |
2.4 JSP技术 |
2.5 MYSQL数据库技术 |
2.6 HIBERNATE |
2.7 STRUTS |
2.8 SPRING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分析 |
3.1 业务流程 |
3.2 系统的具体功能 |
3.3 系统开发环境 |
3.3.1 系统构架 |
3.3.2 开发工具 |
3.3.3 数据库服务器 |
3.3.4 开发语言 |
3.4 系统数据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功能划分 |
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安检模块的设计 |
4.3.2 调度管理模块的设计 |
4.3.3 客运售票模块的设计 |
4.3.4 财务结算模块设计 |
4.3.5 统计查询模块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系统E-R图 |
4.4.3 数据字典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数据库访问层的实现 |
5.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
5.3 用户登入系统模块 |
5.4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5.4.1 用户注册模块的实现 |
5.4.2 密码修改模块实现 |
5.4.3 角色管理模块实现 |
5.5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 |
5.5.1 班次信息的生成 |
5.5.2 报班功能的实现 |
5.6 售票功能实现 |
5.7 退票功能实现 |
5.8 改签换乘功能实现 |
5.9 废票功能实现 |
5.10 调价功能实现 |
5.11 统计查询功能实现 |
5.1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软件测试 |
6.2 测试内容 |
6.2.1 界面测试 |
6.2.2 压力测试 |
6.2.3 安装测试 |
6.3 集成测试 |
6.4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预期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J2EE技术的公路长途客运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MG企业钢铁物流运输管理优化研究[D]. 苟焰.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张昊楠.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3]公路长途客运站小件货物快运定价决策系统研究与开发[D]. 成瑞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基于B/S模式的信阳车站在线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张瑞.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5]信息化条件下长途客运站监管指标体系研究[D]. 祝丽莉.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6]基于J2EE的新疆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综合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 程建龙. 厦门大学, 2014(08)
- [7]面向公众及客运企业的道路客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贺侃.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8]省际长途客运网上售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卓宇. 复旦大学, 2013(03)
- [9]基于J2EE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茜.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10]基于J2EE售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琳. 东北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