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树山羊资源及开发途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翔[1](2019)在《我国绒山羊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本文对我国绒山羊产业发展历程进行资料整理、综述,对我国主要绒山羊品种发展概况及山羊绒品质状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产业发展存在的绒山羊良种化程度较低、山羊绒品质呈下降趋势、绒山羊生产与羊绒流通脱节等问题,并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陈甜[2](2015)在《中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在世界绒毛用羊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受绒毛用羊生活习性及世界地貌特征分布影响,绒毛用羊养殖区域相对集中。我国是主要的绵羊、山羊养殖国家,据FAO统计数据,2013年世界绵羊存栏量为11.73亿只,其中,中国绵羊存栏量居世界第一,为1.50亿只,占世界存栏量的12.78%,同年世界山羊存栏量为10.06亿只,其中,中国山羊存栏量居世界第二为1.40亿只,占世界存栏量的13.92%。同时,我国还是羊毛羊绒主产国之一,2012年世界羊毛产量为206.67万吨,我国羊毛产量居世界第一,为40.04万吨,占世界羊毛产量的19.37%,同年世界羊绒产量为2.63万吨,我国是羊绒产量最高的国家,约为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受到非农产业及其他农业部门发展的挤压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地区,绒毛用羊生产萎缩趋势明显。中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呈现出向“老少边穷”地区转移、由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进一步集中的变化趋势。这种生产布局的变动趋势使得我国绒毛用羊生产所需的资金越来越难以同其他相关资源整合在一起,整体上削弱了绒毛用羊生产的综合优势,不利于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的发挥。近年来,受畜牧业无序养殖、超载放牧以及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草原及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及山区植被破坏等问题比较严重。较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使这些地区绒毛用羊养殖面临饲草料不足的制约,同时,为有效治理草原及山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各省区均出台并实施了严格的草原禁牧政策或封山禁牧政策,并且还推广实施细毛羊、绒山羊等畜牧品种的舍饲和半舍饲养殖,这无疑又增加了绒毛用羊的养殖成本。因此,在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的趋势下,广大农牧区如何调整养殖规模、形成环境友好同时经济效益良好的生产布局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我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和区域布局的研究对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绒毛用羊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区位布局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和区域规划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比较与规划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绒毛用羊(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生产的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在此基础上对绒毛用羊生产合理布局提出优化方向,有助于提高我国绒毛用羊生产能力,促进绒毛用羊产业发展。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分析我国绒毛用羊生产的基本状况及不同地区成本收益情况;分析我国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和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区域布局的历史变迁;探究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优化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1)由于地区之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我国各省区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且各省区各品种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具有动态变化性。总体来讲,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自80年代中期以来,华东地区的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弱,东北地区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绒毛用羊各品种生产的区域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绒毛用羊生产布局逐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转变。具体来讲,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呈现出由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集中、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集中的的变化趋势。华北、东北地区绒毛用羊生产的比重提升较快,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绒毛用羊生产的比重降低。我国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生产集中程度是不同的,其中,绒山羊生产的集中程度最高,其次是细毛羊,半细毛羊生产的集中程度最低。从历年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来看,各品种生产集中度的变化不大,总体上,细毛羊的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半细毛羊、绒山羊的生产集中度有所降低。(3)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变迁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即绒毛用羊生产的布局趋向于朝着有自然资源优势、优良种质资源优势、生产成本效益优势、规模优势及综合优势的地区转移。(4)影响我国绒毛用羊空间布局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绒毛和羊肉的比价、绒毛生产综合比较优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机会、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运输条件、自然灾害、草原面积等都是影响中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变迁的因素。(5)在优化绒毛用羊生产布局时应坚持的原则有:因地制宜资源可持续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产业安全的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市场调节作用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原则、促进产业发展和加工链条拉长原则、生产布局调整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相结合原则、结构优化原则。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优化方向,细毛羊: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祁连山区、河北西北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和南部;半细毛羊:内蒙古中部、黑龙江东北、新疆北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河北;绒山羊:西藏西部、内蒙古、陕北、冀北、辽东半岛、黑龙江中北部、新疆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
王杰[3](2007)在《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畜品种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畜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家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山羊是家畜品种中适应性最广泛的动物之一,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很广。山羊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肉、奶、皮和绒等产品,是发展中国家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学者们对于山羊的遗传和进化研究较少,据报道家山羊在历史上有两个驯化地,近东的新月区和巴基斯坦,中国的学者一般认为家山羊有两个祖先:佩刀状角的角羊骨羊(Capra aegagrus)和旋角羊骨羊(Capra falconeri)。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结构简单、稳定,但一级结构的碱基突变率却很高,在遗传过程中不发生重组,因而家畜一般能保持其祖先的类型不变。而且,mtDNA在遗传过程中遵守严格的母系遗传方式,因而一个个体的mtDNA类型就代表一个母系连锁群,这就大大减少了供试动物的数量。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线粒体DNA测序是目前家畜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的最可靠和最常用分子标记之一。本试验测定了中国11个山羊品种(柴达木山羊、黄淮山羊、济宁青山羊、辽宁绒山羊、陇东黑山羊、南疆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西藏山羊、陕南白山羊和太行山羊)16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HVI序列,结合GenBank上部分世界山羊品种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以此作为品种资源保护、利用的客观依据。本研究所出结论如下:1.中国11个山羊品种167个个体mtDNA D-loop区HVI序列长度为481 bp或480 bp,有3条序列长度为480 bp,主要是由于在序列的第239碱基处有1个碱基缺失,涉及到2只内蒙古绒山羊和1只陇东黑山羊。2.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共有126个多态位点,其中单一多态位点为27个,两碱基的简约信息位点为97个,三碱基的简约信息位点为2个,这表明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核苷酸变异丰富。3.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中,A、C、T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86%、22.13%、30.89%和16.14%。供试山羊各品种间核苷酸含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着。A+T含量为61.73%,G+C含量为38.27%,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说明中国山羊GC含量符合哺乳动物核苷酸的组成比例。4.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共定义了121种单倍型,92种为品种特有单倍型,11种为品种间单倍型,18种为品种内单倍型。品种间和品种内单倍型的分布不平衡,H43、H68、H90和H107是较为古老的单倍型类型,中国山羊没有主流单倍型。5.中国山羊品种mtDNA D-loop HVI序列的121种单倍型共有颠换位点8个,转换位点118个,转换/颠换率为15:1,说明中国山羊具有很强的转换偏倚性。但是山羊各品种内没有颠换,只有转换。6.中国11个山羊品种的单倍型多样度范围为0.9091.000,核苷酸的多样度范围为0.01 8100.03 821,太行山羊不论是单倍型的多样度还是核苷酸的多样度,在供试山羊品种中数值都是最高的。山羊各品种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较大,变异范围为9.28918.563,且品种间的Kimura双参数距离变异范围为0.0210.047,说明中国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7.中国山羊的121种mtDNA D-loop HVI单倍型聚类成A、B、C、D和一个新支系。新支系位于支系D和支系B之间,是由长度为480 bp的单倍型聚类而成,这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中国山羊为多母系遗传,品种内分化水平较低,品种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地理结构。与国外山羊序列比较发现中国山羊与国外山羊有广泛的基因交流。8.根据mtDNA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网络分析表明,中国山羊主要存在支系A和支系B两大母系起源,支系A和支系B在NJ树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6.78%和4.96%;支系C和支系D,出现的频率为3.31%,本试验新发现的新支系频率最低,为1.65%。9.中国山羊群体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现出一条三峰的波浪型曲线,说明中国山羊群体经历了三次大的群体扩张,第一次波峰最大,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1011之间,第二次波峰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2728之间,第三次波峰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3940之间。且所有序列Tajima D中性检验结果不显着(P>0.10或0.05<P<0.10),说明中国山羊均为中性选择。
陈继勇,于明胜,尕松佳[4](2002)在《玉树山羊资源及开发途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玉树州山羊数量约占全省的 1 5 ,但生产效率很低。在当前退耕还草还林的生态综合治理中 ,应大力发展肉用山羊 ,必须认真总结以往的改良教训 ,端正认识 ,避免改良工作半途而废。应根据两江上游峡谷和高海拔牧区不同类型环境及牧民生产方式 ,确定肉用山羊改良和高海拔牧区特细纤维绒山羊的选择和选育。
于明胜[5](2000)在《集中采精、分散输精技术在玉树安哥拉山羊改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采用经过改良的精液稀释液配方和集中采精、高倍稀释、常温保存、分散输精、倒立法配种技术 ,用安哥拉山羊种羊对玉树当地土种山羊进行人工受精配种试验 ,1个情期和 1.5个情期受胎率分别达到 71%和 84%。安哥拉山羊自然本交改良受胎率为 64 %,当地土种山羊繁殖率为 68.41%。试验证明 ,在当前牲畜折价归户、草场承包到户后羊群无法大群集中的现实条件下 ,该技术是开展绵山羊改良工作简便易行、群众欢迎的人工受精方法之一。
二、玉树山羊资源及开发途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树山羊资源及开发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测算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2 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
第三章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基本情况及成本收益状况 |
3.1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概况 |
3.2 绒毛用羊各品种生产的成本收益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
4.1 方法选择与数据说明 |
4.2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历史变迁 |
5.1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历史变迁 |
5.2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集中度测算 |
5.3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历史变迁的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6.1 影响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的现状分析 |
6.2 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绒毛用羊生产布局优化分析 |
7.1 生产布局优化的原则 |
7.2 生产布局优化的方案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4年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专家专项访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 |
1.1 山羊的分类地位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1.1.1 山羊的分类地位 |
1.1.2 山羊起源驯化研究 |
1.1.3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 线粒体DNA 与动物起源进化研究 |
1.2.1 mtDNA 结构特征 |
1.2.2 mtDNA 的遗传特性 |
1.2.3 mtDNA 的进化 |
1.2.4 动物mtDNA D-loop 区的应用研究 |
1.2.5 动物mtDNA Cyt b 基因的应用研究 |
1.3 分子系统学概述 |
1.3.1 分子系统学基本原理 |
1.3.2 分子系统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
1.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 |
1.3.4 分子系统学的局限性 |
1.4 结束语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 |
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3 家山羊mtDNA D-loop HVI 序列的扩增、纯化和序列测定 |
2.4 数据的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的扩增、回收纯化和测序 |
3.2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区的碱基组成及变异 |
3.2.1 碱基组成 |
3.2.2 核苷酸变异 |
3.2.3 供试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参数估计 |
3.2.4 单倍型分析 |
3.3 中国家山羊单倍型的系统发育 |
3.4 中国家山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
3.5 序列中性检验、Mismatch 分析与群体扩张 |
第四章 讨论 |
4.1 供试山羊样品的采集和序列的编辑 |
4.2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碱基变异 |
4.3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与单倍型分析 |
4.4 中国山羊品种间的遗传分化 |
4.5 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研究与母系起源 |
4.6 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的新支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玉树山羊资源及开发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玉树山羊概况 |
1.1 分布及数量: |
1.2 外貌特征: |
1.3 生产性能: |
1.4 繁殖性能: |
2 生产性能 |
3 玉树山羊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
3.1 对玉树山羊业重视不够。 |
3.2 改良工作从未坚持下来, 形不成规模。 |
4 玉树山羊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
(5)集中采精、分散输精技术在玉树安哥拉山羊改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试验羊 |
1.2 方法 |
1.2.1 精液稀释液配方及制作: |
1.2.2 稀释液保存精液效果及配方筛选: |
1.2.3 精液保存寿命测定: |
1.3 集中采精、常低温保存、分散输精的操作 |
1.3.1 供精点的建立及种羊饲养: |
1.3.2 精液稀释、分装与运送: |
1.3.3 倒立法输精配种: |
1.3.4 试验过程中的改进和变动: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四、玉树山羊资源及开发途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绒山羊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J]. 王宇翔. 现代畜牧兽医, 2019(07)
- [2]中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研究[D]. 陈甜.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3]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D]. 王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4]玉树山羊资源及开发途径探讨[J]. 陈继勇,于明胜,尕松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2(06)
- [5]集中采精、分散输精技术在玉树安哥拉山羊改良中的应用效果[J]. 于明胜.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