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蛋清溶菌酶对头孢他啶诱导的绿脓杆菌内毒素释放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方结红[1](2018)在《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传播与适应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饲用抗生(菌)素的大量使用在促进畜产品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隐患,耐药微生物及其耐药基因通过猪肉产业链的传播,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磺胺类药物是使用量最大的兽用抗菌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其耐药微生物及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是猪肉产业链中耐药基因的主要来源之一。大肠杆菌作为耐药基因的供体、受体和中间载体,是抗生(菌)素耐药基因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潜在来源库。生猪屠宰厂是猪肉产业链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之一。因此,本课题以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携带的磺胺耐药基因在猪肉生产及环境中的分布特征、传播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和可能存在的适应性机制,为控制细菌耐药基因通过猪肉产业链的传播与扩散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和磺胺耐药菌株的亲缘关系:建立了可视化高效同步检测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RPA-LFD方法。通过该方法探明了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分布特征:磺胺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70.2%,其中sul1 为 18.86%,sul2 为 22.29%,sul3 为 3.43%,各个采样点的大肠杆菌sull和sul2基因携带率互有高低,但都显着高于sul3基因(p<0.05)。复合磺胺耐药基因携带率为25.71%,其中sul1+sul2 为 20.00%,sul1+sul3为1.71%,sul2+sul3为 3.14%,sul1+sul2+sul为0.86%,sul1+sul2组合的携带率在各个采样点都显着高于其它组合方式(p<0.05)。之后,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分子分型技术,分析了 34株包含不同来源全部7种磺胺耐药基因排列组合的代表性大肠杆菌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成功将其分为29个脉冲型和25个ST型。34株大肠杆菌谱型分散,同一克隆型菌株数少,且同一克隆型的菌株携带的磺胺耐药基因型不尽相同,表明34株大肠杆菌整体亲缘性较远,其携带的磺胺耐药基因存在少量随细菌的垂直传播,但可能主要以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1 gene transfer,HGT)的方式进行水平传播。2.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经HGT介导的水平传播:通过Southern杂交对17株携带复合型磺胺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sul1、sul2和sul3基因进行定位,9株的磺胺耐药基因全部位于质粒,4株全部位于基因组,另有4株同时位于质粒和基因组上。13株大肠杆菌其携带磺胺耐药基因的质粒均可通过接合转移和质粒转化获得接合子和转化子。接合子和转化子质粒分型结果一致,且13株中有11株的质粒属于IncF/IncK多复制子质粒。采用PCR walking法对13株质粒结合子和转化子进行侧翼序列和遗传环境分析,9个sul1基因有7个位于两个IS6插入序列之间;11个sul2基因有11个与链霉素耐药基因strA和strB相邻,7个sul2基因位于转座子序列tnpA和tnpB或插入序列IS6和IS5之间;9个sul3基因有6个位于插入序列IS6和IS256之间。另对8株大肠杆菌位于基因组上的磺胺耐药基因进行侧翼序列和遗传环境分析,其中5个sull基因均位于1型整合子上;7个sul2基因均位于IS6和IS91插入序列之间;2个sul3基因均没有与可移动元件相邻。以上结果表明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经HGT介导的水平传播有:(1)通过IncF/IncK多复制子质粒介导进行水平传播;(2)质粒上sul1、sul2和sul3主要通过插入序列(IS6、IS5、IS256和IS26)、转座子序列(tnp4和tnpB)和1型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进行水平传播;sul2基因还可在链霉素共选择作用下进行水平传播;(3)基因组上的sul1基因主要通过1型整合子进行水平传播;sul2基因主要通过插入序列IS6和IS91进行水平传播;sul3基因侧翼序列无可移动遗传元件,水平传播潜力小。3.sul3基因与sul1和sul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差异:为了研究sul1、sul2和sul3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本课题构建了遗传背景一致的分别携带sul1、sul2和sul3基因的工程菌株。对菌株分别进行两两体外竞争试验,发现在营养充足、无药物选择压力、无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菌株E.coli BL21:pET23a-sul3的适应性代价选择系数S为-0.087±0.020,S<0,表现为有适应性代价;菌株五.coli BL21:pET23a-sul1 和E.coli BL21:pET23a-sul2 的适应性代价选择系数S分别为0.021±0.012和0.019±0.016,S>0,在竞争试验中适应性良好。此外,菌株E.coli BL21:pET23a-sul3的生长能力、质粒稳定性和运动能力都显着低于其它2株菌(p<0.05)。进而利用Label-free定量蛋白组学和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在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上探索磺胺耐药基因表达时大肠杆菌适应性变化的机制,结果显示E.col BL21:pET23a-sul3的适应性代价显着大于其它2株菌的主要原因有:1)细菌运动性相关蛋白FliZ、FliA、FliC和LrhA的差异表达影响了E.col BL21:pET23a-sul3的运动性;2)外膜孔道蛋白OmpD和ABC转运系统中ATP结合蛋白UgpC、RbsA、GsiA的差异表达影响了E.col BL21:pET23a-sul3的能量代谢;3)二氢蝶酸合成酶SUL3表达量较SUL1和SUL2显着降低(p<0.05),导致其叶酸合成调控能力下降,影响了E.col BL21:pET23a-sul3的繁殖能力。综上所述,生猪屠宰厂不同来源大肠杆菌sull和sul2基因的携带率显着高于sul3基因(p<0.05)。质粒上sull、sul2和sul3基因主要是通过IncF/IncK多复制子质粒介导以及插入序列(IS6、IS5、IS256和IS26)、转座子序列(tnpA和tnpB)和1型整合子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水平传播。基因组上sull和sul2基因主要是1型整合子和插入序列IS6和IS91介导的水平传播。位于基因组上的sul3基因侧翼序列缺乏可移动遗传元件,因而水平传播潜力小。sul3基因与sul1和sul2基因在遗传环境和适应性上的差异是sul3基因在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中的携带率显着低于sull和sul2基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生猪屠宰厂磺胺耐药基因传播的认识,为寻找控制磺胺耐药基因随猪肉产业链传播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韩清珍[2](2018)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血流感染的临床调查和CP-PGN抗感染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回顾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与移植类型和病种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探讨产丙酮酸棒状杆菌肽聚糖(CP-PGN)作为一种抗血流感染的免疫调节剂应用的潜力,以减少HSCT患者对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同时为抗生素治疗失败或者病原菌不明确的血流感染,提供一种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策略。研究方法:(1)在2013年至2015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骨髓移植的1265例患者中,对血流感染发生率、与移植类型和病种的相关性、疑似污染率、血培养阳性率、病原菌种类、多重耐药菌和耐药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2)针对以上病原学分析,选取三种代表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KPN)、白假丝酵母菌(CAL),建立血流感染模型,通过生存状态、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初步评价CP-PGN的抗感染应用的可能性。(3)利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设计构建了CP-PGN预防感染动物模型、单独治疗轻微感染模型和联合抗生素治疗危重感染模型,利用生存状态、体内细菌载量、重要器官炎症损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客观指标,详细评价CP-PGN作为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治疗血流感染的应用潜力。(4)通过吞噬杀伤试验、一氧化氮检测、Transwell试验、细胞因子检测、巨噬细胞分型等试验,研究CP-PGN对固有免疫的重要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刺激活化作用,以探讨CP-PGN活化和平衡免疫系统反应发挥抗感染作用的作用机制。(5)CP-PGN刺激巨噬细胞后检测升高的TLRs,再通过干扰RNA技术降低相应TLRs的表达后,通过CP-PGN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寻找和验证与CP-PGN相结合的模式识别受体。研究结果:(1)1265例HSCT患者中,有784例(61.98%)共发生1 422例次血流感染。有59.2%的患者的处在粒缺期(ANC<0.5×109/L)。2013-2015年病原菌检出率约为20%且逐年上升。检出的40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221株(55.1%),革兰阳性菌165株(41.2%),真菌15株(3.7%)。排名前三位为大肠埃希菌(16.0%)、表皮葡萄球菌(15.5%)和肺炎克雷伯菌(11.2%);细菌耐药情况严峻,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比例分别为64.70%与63.6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例为57.14%,均超过一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与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细菌(CRE)比例分别为14.29%、6.78%。革兰阴性菌中肠杆菌科对头孢三四代药物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6.4%)。非发酵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差别较大,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47.8%);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0%。(2)与未经处理的MRSA感染的对照组相比,CP-PGN明显改善了血流感染小鼠的精神状态、活动度、饮食量、体重、毛发光泽等,生存时间显着延长,生存率显着提高,并且CP-PGN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KPN)、白假丝酵母菌(CAL)三种菌导致的感染,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说明CP-PGN对造成HSCT血流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具有非特异型性抵抗作用。(3)在CP-PGN预防MRSA血流感染的模型中,CP-PGN促进了MRSA感染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释放,显着降低了小鼠外周血和重要脏器的细菌载量,说明CP-PGN直接增强了小鼠对入侵病原菌的防御清除能力。在CP-PGN预防治疗组的感染小鼠的肺组织切片显示,肺部的炎症损伤明显减轻,外周血的炎症因子含量也明显降低,这说明CP-PGN明显减轻了MRSA血流感染对机体重要器官的炎症损伤。同时CP-PGN实验组的小鼠脾脏明显增大,说明CP-PGN非特异性增强了小鼠的免疫反应性。(4)在CP-PGN单独治疗MRSA导致的轻微感染模型和联合抗生素治疗危重感染的两个模型中,CP-PGN表现出与预防感染模型相似的治疗效果,CP-PGN实验组的小鼠的生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生存率显着提高,生存时间显着延长。(5)CP-PGN增强了单核巨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率,诱发了剧烈的杀伤效应物质一氧化氮的释放,细胞因子合成量增加,趋化迁移功能增强,诱导单核巨噬细胞朝抗感染作用的M1型方向分化演变,CP-PGN在固有免疫细胞防御感染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6)CP-PGN主要通过TLR2途径刺激活化巨噬细胞,发挥正向的免疫调节功能,但是此过程中却表现出髓样分化因子(My D88)抑制性。研究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血流感染发生率较高,并且同一病人存在反复感染的危险,但是感染的发生与移植类型和病种没有相关性,病原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非发酵菌的感染率逐年升高,未检测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CP-PGN主要通过TLR2途径激活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可以作为一种颇有潜力的免疫调节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等常见的引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都有一定的非特异性预防和治疗作用,对少量细菌造成的感染单独使用也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大量细菌造成的危重感染联合抗生素使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对一些抗生素治疗失败或者病原体不明确的感染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药物使用。相信经过一系列完善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评价后,在特定情况下,合理选择CP-PGN的给药方案,将显着增强抗感染治疗的效果,减少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缓解全球面临的抗生素危机。
邓昌海[3](2017)在《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液稀释和保存是人工授精技术的关键步骤,在猪精液常温保存过程中,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过量活性氧(ROS)在精液中开始积累,而猪精子的特殊膜结构使其更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氧化损伤,最终导致精子活率下降、顶体受损甚至受精能力丧失。此外,精液中的细菌和一些病原微生物不仅会直接和精子竞争营养物质,其代谢活动的产物还会损伤精子的正常生理功能,这是精液质量下降、人工授精效果降低的重要原因。本试验通过测定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ROS)水平、精子运动性能和精液中细菌含量等指标,探究了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并分析筛选了两种物质在猪精液常温保存基础稀释粉中的最适添加浓度,为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粉配方的改良提供了参考。以下为本研究主要结果:1.将不同浓度(0、0.002、0.004、0.006、0.008、0.010 mg/mL)的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到猪精液常温保存基础稀释液中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精液保存效果。随着D-异抗坏血酸钠浓度的增加,精液的保存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D-异抗坏血酸钠的浓度为0.006 mg/mL时,精液有效保存时间为5d,且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和精液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活性氧(ROS)水平显着低于其他组。保存第3d时,0.006 mg/mL试验组的精子运动性能参数最好,且显着优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0.002 mg/mL)。当D-异抗坏血酸钠的浓度为0.008 mg/mL时,精液各项指标虽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相比于0.006mg/mL试验组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所以,添加0.006 mg/mL D-异抗坏血酸钠时,精液常温保存效果最好。2.在猪精液常温保存基础稀释粉中添加不同浓度(0、0.5、1.0、1.5、2.0、2.5 mg/mL)的溶菌酶,对于猪精液的常温保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当溶菌酶的浓度为2.0 mg/mL时,保存各天的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都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保存的第1 d、第3 d和第5 d,同一天的精液中的细菌含量随着溶菌酶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到第5d时,各组间细菌含量差异显着,当溶菌酶的浓度为2.5 mg/mL时,精液中的细菌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保存第3d,当溶菌酶浓度为2.0 mg/mL时,VSL(直线速度)、VAP(路径速度)和ALH(侧摆幅度)3项运动性能参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MS(曲线运动)和BCF(鞭打频率)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试验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综合对比结果表明,2.0 mg/mL为溶菌酶在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粉中的最适添加浓度。3.在交叉混合试验中,将0.006 mg/mL的D-异抗坏血酸钠和1.5 mg/mL的溶菌酶联合添加到猪精液常温保存基础稀释粉中能够显着提升保存后猪精子的活率和质膜完整率,且效果显着好于对照组和两种物质单独使用的试验组(P<0.05)。综上,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对于猪精液常温保存的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能够有效保护精子性能,提升精液保存质量,其最适添加浓度分别为0.006 mg/mL和2.0mg/mL,联合添加的最适浓度组合为0.006 mg/mL的D-异抗坏血酸钠和1.5 mg/mL的溶菌酶。
崔南南[4](2017)在《5种病原细菌的耐药谱测定及其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5种细菌的药物敏感谱系,并针对质粒编码的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的携带和分布情况进行PCR检测,旨在积累临床病原菌耐药性变异的素材,建立特异性及早筛检方法,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利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系统,以及革兰氏染色、糖发酵试验、靛基质(Imdole)反应实验、VP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等常规鉴定法对医院获得的多株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选择了21种抗生素纸片,对临床分离、初步鉴定的5种细菌进行药敏试验。针对质粒编码的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进行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EM1、CTX M、KPC、Staphy、NDM、SHV、CMY、DHA、VIM、OXA1、OXA2等基因的特异性靶序列。扩增的PCR产物在1%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检测,进行特异性基因片段的验证。结果从泰安地区某医院检验科分离并鉴定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5种319株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素(PEN)、苯唑西林(OXA)、头孢唑林(CFZ)、克林霉素(CLI)、万古霉素(VAN)、庆大霉素(GEN)、四环素(TET)等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在66.0%94.1%之间,而大肠杆菌对拉氧头孢(MOX)和呋喃妥因(AHD)的耐药率稍低,耐药率在28.0%左右,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呋辛(CXM)和阿奇霉素(AZM)的耐药率较低,耐药率在33.0%左右;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米诺环素(MNO)、氯霉素(CHL)和呋喃妥因(AHD)等3中抗生素的耐药性在31.5%47.9%之间(≤50%)以外,对其他18种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56.2%);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PEN)、苯唑西林(OXA)、阿莫西林(AMX)、克林霉素(CLI)、万古霉素(VAN)、米诺环素(MNO)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在67.6%98.4%之间,而铜绿假单胞菌对拉氧头孢(MOX)和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的耐药率较低,在22.2%30.2%之间,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FEP)、美洛培南(MEM)、拉氧头孢(MOX)和阿奇霉素(AZM)的耐药率较低,耐药率在22.1%26.5%之间。PCR结果显示:5种细菌菌株中有携带TEM1、CTX M、KPC、Staphy、NDM、SHV、CMY、DHA、VIM、OXA1、OXA2等产β-内酰胺酶类的质粒,筛得大肠埃希菌E0023,鲍曼不动杆菌A0042,肺炎克雷伯菌K0068,铜绿假单孢菌P0061,金黄色葡萄球菌S0034等5株多重耐药菌。结论临床分离鉴定的5种病原菌耐药谱系呈现种内、种间的复杂多样性,而且存在TEM1、CTX M、KPC、Staphy、NDM、SHV、CMY、DHA、VIM、OXA1、OXA2等基因的不同组合式多重耐药现象。
李萌[5](2015)在《共表达SAL-2和hLYZ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抑菌效果评价》文中认为内溶素(virolysin)是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期产生的一种细胞壁水解酶,通过水解宿主菌细胞壁成分间的连接键实现裂解细菌的目的。SAL-2是短尾病毒科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SAP-2产生的一种内溶素,其可以有效移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的生物膜,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血葡萄球菌等多种葡萄球菌具有广谱的抑菌作用。人溶菌酶(Human lysozyme,hLYZ)又名N-乙酰基胞壁酸水解酶,是人体免疫防御的组成部分,其通过水解细菌细胞壁中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糖胺之间的β,1-4糖苷键而起到裂解细菌的作用。hLYZ对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都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还可以加强机体的免疫力,逐渐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 vector,Adv)是目前基因治疗中应用前景最广的一种转基因载体之一,具有高滴度、高效率、不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和低致病性等优点。本研究通过扩增和克隆得到共表达SAL-2和hLY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通过检测重组腺病毒在体外的表达和外源蛋白的抑菌作用,为寻求有效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基因治疗方案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本实验分别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和人乳体细胞扩增得到SAL-2和hLYZ基因,将获得的目的基因克隆至穿梭载体pShuttle-IRES-hrGFP-1,获得重组穿梭载体。经过菌液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为阳性的重组穿梭载体线性化,在BJ5183细胞中与Adeasy骨架质粒发生同源重组。重组子通过卡那抗性筛选、Pac I酶切鉴定正确后,将包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分别命名为pAd-SAL、pAd-LYZ、pAd-SAL-LYZ和pAd-GFP。筛选的阳性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meI线性化后,通过脂质体共转法转染HEK293细胞,进行病毒的包装和扩增。收获的重组腺病毒能够感染HEK293细胞并引起细胞病理变化,通过RT-PCR检测到重组腺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源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通过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扩增得到的重组腺病毒,并利用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法(TCID50)测定病毒滴度,将获得的阳性重组腺病毒分别命名为Ad-SAL、Ad-LYZ、Ad-SAL-LYZ和Ad-GFP。重组腺病毒转染细胞后提取细胞总蛋白并检测蛋白浓度,通过纸片法测定蛋白提取液对实验菌株的抑菌效果。测定目的蛋白对实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后,比较最小抑菌浓度的目的蛋白和抗生素对实验菌株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显示:RT-PCR检测证实,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颗粒成功导入HEK293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可表达SAL-2蛋白和hLYZ蛋白;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包装得到的对照重组腺病毒Ad-GFP具有良好的具有良好的感染性,可在细胞中形成病毒颗粒;纯化后得到的病毒颗粒通过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显示,正确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SAL、Ad-LYZ、Ad-SAL-LYZ和Ad-GFP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8.17.17 TCID50/mL,108.50.50 TCID50/mL,108.63.63 TCID50/mL和107.60TCID50/mL,证实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并达到体外实验的病毒滴度;重组腺病毒感染HEK293细胞后提取蛋白,经测定蛋白浓度分别为2.221 mg/mL、1.935mg/m L和3.144 mg/mL;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除大肠杆菌外,其他菌株均对目的蛋白较敏感,共同表达的目的蛋白抑菌效果增强;共表达的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1)、表皮葡萄球菌(ATCC 12228)、停乳链球菌(ATCC 9809)、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K88)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7.5μg/m L、75μg/mL、150μg/mL、150μg/m L和300μg/m L,最小抑菌浓度的目的蛋白对实验菌株的抑菌效果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常用抗生素。本实验利用SAL-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广谱抑菌效果、hLYZ广泛高效的抑菌作用及不会损伤动物细胞的特性,以及腺病毒载体可以在真核细胞内高效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的优势,成功构建共表达SAL-2基因和hLY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构建完成的腺病毒可以在HEK293细胞中有效表达,所表达的蛋白对实验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为临床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基础。
王洪亮[6](2014)在《奶牛肽聚糖识别蛋白与溶菌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其SNP与SCS关联分析》文中指出奶牛乳房炎是以致病菌为主要因素导致的乳房炎症,是产奶业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而在导致乳房炎的致病菌中,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比例最高。在奶牛天然免疫系统中,肽聚糖识别蛋白与溶菌酶家族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能够识别来源于致病菌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肽聚糖,在防御病原入侵和清除病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基因组DNA扩增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序列,通过测序检测序列中多态位点,采用PCR-RFLP技术对SNP位点分型、并与体细胞评分(SCS)、平均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关联分析,旨在筛查与奶牛乳房炎抗性及产奶性状相关的SNP标记,为今后奶牛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工程等技术克隆肽聚糖识别蛋白家族4个成员以及溶菌酶家族中6种亚型,并尝试使用酵母真核表达系统及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表达,对成功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与抗菌试验。旨在探索肽聚糖识别蛋白与溶菌酶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能力,为奶牛乳房炎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 PGLYRP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在PGLYRP1基因全长序列中共确认了10个SNP位点,关联分析表明T-35A、T-12G和G+102C与SCS关联(P<0.05),而G+102C和G+649C与平均日产奶量相关联(P<0.05)。对单倍型组合的关联分析表明H3H3与较低SCS相关联(P<0.01),而H2H2与较低平均日产奶量相关联(P<0.01),因此认为H3H3可以作为单倍型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2. PGLYRP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在PGLYRP2基因全长序列共确认了5个SNP位点。单SNP位点关联分析表明C+4867T与SCS关联(P<0.05),同时所有位点均与乳脂率关联(P<0.01或P<0.05)。单倍型组合关联分析表明H2H2与较高乳脂率关联(P<0.05)。因此认为,PGLYRP2基因中SNP与SCS及乳脂率相关,而PGLYRP2基因影响乳脂率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3. PGLYRP3、PGLYRP4基因多态性及其与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在PGLYRP3、PGLYRP45个位点SNP与SCS、产奶性状之间关联分析表明PGLYRP3中仅P3-T870C与平均日产奶量相关(P<0.05),其他位点与各性状均不相关,而PGLYRP4基因中P4-A536G位点与SCS、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相关(P<0.01或P<0.05),而P4-T585C与各性状均不相关。PGLYRP4基因单倍型组合与SCS和乳脂率相关(P<0.05)。因此,PGLYRP4基因中P4-A536G位点是重要的SNP位点,具有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分子辅助育种的潜力。4. PGLYRP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真核表达及抗菌活性检测以血液来源cDNA扩增PGLYRP1基因,以pPIC9K构建pPIC9K-PGLYRP1重组表达载体并电转化酵母GS115菌株,Tricine-SDS-PAGE检测确认PGLYRP1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经大量表达和纯化获得了浓度为0.3mg/mL的PGLYRP1,抑菌试验表明,PGLYR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有较好抑菌作用,对停乳链球菌抑菌作用较弱,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无效。5. PGLYRP2、PGLYRP3S、PGLYRP3L和PGLYRP4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与真核表达成功以肝脏来源cDNA扩增PGLYRP2,以食道来源cDNA扩增PGLYRP3与PGLYRP4,检测到PGLYRP3存在两种不同长度的可变剪切体PGLYRP3S(短型)和PGLYRP3L(长型),对PGLYRP2、PGLYRP3S、PGLYRP3L和PGLYRP44种蛋白分别与pPIC9K、pGAPZαA、pPICZαA3种载体共构建了12个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到GS115、KM71、X33,但均未检出到目的蛋白表达。因此认为PGLYRP2、PGLYRP3S、PGLYRP3L和PGLYRP4可能不适于酵母真核表达。6. PGLYRP2、PGLYRP3S、PGLYRP3L和PGLYRP原核表达以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Pet22b、Pet31b、pet43.1b分别构建了PGLYRP2、PGLYRP3S、PGLYRP3L和PGLYRP4共12个重组原核表达载体,以Pet32a构建了PGLYRP2原核表达载体。各载体均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gami B(DE3)pLysS表达菌株,经过22℃诱导表达,4种肽聚糖识别蛋白在Pet22b和Pet31b重组表达菌株中全部为包涵体表达,无可溶表达,在Pet43.1b重组表达菌株中为较高比例可溶表达,PGLYRP2在Pet32a重组表达菌株中为极少量可溶表达,多数为包涵体。对Pet43.1b重组表达的上述4种蛋白以镍离子金属鳌合亲和层析介质纯化表明4种蛋白均未成功纯化,其原因可能是Nus标签过大,使重组蛋白两个His标签被折叠到蛋白内部。7.六个溶菌酶亚型基因克隆、真核表达与抗菌活性检测以pPIC9K表达载体和酵母GS115菌株成功克隆并表达了LYZ3、LYZ2、LYZ14D、LYSB、LYZ5个溶菌酶亚型,但LYSB表达水平极低,对纯化成功的LYZ3、LYZ2、LYZ14D、LYZ溶菌酶抑菌试验表明,胃来源的LYZ3与LYZ2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而LYZ14D与LYZ抑菌活性较弱。在相同浓度0.25mg/mL条件下LYZ3与LYZ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较强,而对沙门氏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未表现出抑菌活性。LYZ14D与LYZ对五种致病菌未表现出抑菌活性,表明胃来源的LYZ3与LYZ2具有作为药物用于乳房炎治疗的潜力。
顾兴智[7](2013)在《新疆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动态分析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中耳炎是新疆最常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之一,对新疆各族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对新疆地区慢性化中耳炎患者分泌物的细菌学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药物敏感性进行动态检测,以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的变化趋势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粘膜及胆脂瘤上皮组织进行电镜扫描,了解细菌生物膜在不同类型慢性中耳炎中的形成情况,同时对细菌生物膜形成患者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了解电镜扫描结果与中耳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之间的差异,并了解电镜扫描结果阳性患者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慢性中耳炎在本地区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取得细菌分离率的排序;比较2008-2011,2012-2013两个时间段主要致病菌分布的变化,主要致病菌的药物敏感度及变化;前瞻性对手术中取得的样本进行扫描电镜检查,按照不同类型慢性中耳炎入组分析;分析慢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培养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对细菌生物膜形成患者病原菌分布进行排序。结果:1、全部共计409例标本中361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88.26%,其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288例中254例检出病原菌,中耳胆脂瘤组121例中107例检出病原菌,两组间比较,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共检出43种病原菌,位于前列的检出病原菌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04(28.8%),铜绿假单胞菌63(17.5%),表皮葡萄球菌32(8.86%),奇异变形杆菌22(6.09%)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与中耳胆脂瘤主要病原菌构成比总体有差异,χ2=29.465,P=0.001,其他阳性球菌与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检出率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检出率较中耳胆脂瘤高,χ2=7.074,P=0.008.其他阴性杆菌的在中耳胆脂瘤中的检出率较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高χ2=18.18,P=0.000。3、各种病原菌不同时间段总体构成比对比,χ2=9.209,P=0.418,没有统计学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12-2013年度检出率与2008-2011年度比较,检出率有所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χ2=21.393,P=0.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χ2=12.876,P=0.000有统计学意义。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在两个时间段的敏感性均为100%,对青霉素G、红霉素和氨苄西林敏感率较低,分别是17.3%,19.7%和40.3%,2008-2011年度与2012-2013年度比较细菌的敏感性没有明显变化,头孢唑啉的敏感性在两个时间段分别是96.4%、75.0%,χ2=4.989,P=0.027。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为代表的喹诺酮抗生素达敏感性较高,最低为77.8%,庆大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敏感性。在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发现,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在两个时间段的仍然保持了100%敏感性。喹诺酮类,还是青霉素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均提高,特别是青霉素的耐性几乎接近100%。在对绿脓杆菌的研究中,主要常用抗生素敏感性莫西沙星90.5%,头孢他啶72.7%,亚胺培南73.7%,头孢他啶与亚安培南的敏感性在2012-2013年度有所增高。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与中耳胆脂瘤细菌生物膜形成率分别是85.5%(14/16),81.3%(13/16),卡方检验(Fisher’s Exast Test) P=1.00。实验组两组与对照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禁止期)细菌生物膜形成16.7%(2/12),卡方检验(Fisher’s Exast Test) P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6、慢性中耳炎扫描电镜细菌生物膜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之间的比较.灵敏度Se=70.37%,特异性SP=60.00%,误诊率40.00%,漏诊率29.63%,阳性预测值90.46%,阴性预测值27.27%,正确率68.75%YI(Youden index30.37%, Pearson相关系数为0.232(P=0.201)。7、慢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阳性患者细菌培养病原菌分布G+杆菌5例未鉴定具体的细菌种类,绿脓杆菌5例(23.8%),变形杆菌2例(9.5%),大肠埃希杆菌2(9.5%)例,摩氏根菌1例(4.8%);,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4.8%),凝固酶阴性球菌3例,占14.3%,其中人葡萄球菌,麻疹孪生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各一例。真菌1例,占4.8%,为烟曲霉菌一例。结论:新疆慢性中耳炎细菌检出位于前列的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与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检出率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检出率较中耳胆脂瘤高,而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率中耳胆脂瘤中较高。不同时间段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构成没有明显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保持了较高的耐药性,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增高趋势,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复方新诺明保持了一定的敏感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氨基甙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敏感性较低,二者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保持了较高的敏感性。头孢他定、莫西沙星、亚安培南对绿脓杆菌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已经有下降趋势。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比例较低有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中耳胆脂瘤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明确的相关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与中耳胆脂瘤两种疾病中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基本相似,首次发现中耳胆脂瘤胆脂瘤上皮中存在者真菌形成的生物膜结构。细菌培养结果阴性不能代表慢性中耳炎患者没有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菌生物膜患者细菌培养结果与本地区细菌检出情况基本一致,均为本地区常见细菌,绿脓杆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慢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形成主要病原菌。
邢思华[8](2012)在《溶菌酶在异育银鲫和草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水产集约化养殖的发展,抗生素残留、耐药性等问题已经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发展,开发新型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溶菌酶就是新型安全饲料添加剂的一种。本文旨在研究溶菌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可能性,并初步确定在异育银鲫和草鱼饲料中的用量范围。本文共三个试验部分,第一章为溶菌酶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应用,旨在研究溶菌酶在异育银鲫饲料中应用的可能性,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将溶菌酶制品优化,验证溶菌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稳定性;并研究具备饲料添加剂稳定性的溶菌酶优化制品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初步确定溶菌酶在草鱼饲料中的适宜用量。溶菌酶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当年异育银鲫,在试验池中用基础饲料养殖40d,使其适应试验条件,并消除试验鱼因营养和环境造成的差异。试验分为11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初重28.11±2.14g),放入2m×0.75m×1.0m的网箱内养殖,养殖周期60d,研究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和其包被品(采用胶体法制备的溶菌酶颗粒)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内源酶指标和免疫机能即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溶菌酶组设置6个梯度:0mg/kg(对照组),10mg/kg(L1),20mg/kg(L2),30mg/kg(L3),40mg/kg(L4)和50mg/kg(L5)。溶菌酶包被品组根据初始酶活的理论值将添加量分别设置为:2g/kg (EL1),4g/kg(EL2),6g/kg(EL3),8g/kg (EL4)和10g/kg(EL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溶菌酶或其包被品对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有显着影响。包被组相对增重率除EL1组和EL3组比对照组有显着提高(P<0.05),其他组无显着差异;溶菌酶L5组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有显着的降低,其他组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包被组饲料系数EL1、EL2组和EL3组比对照组有显着降低,EL5组比对照组有显着的升高(P<0.05),呈现出随包被品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溶菌酶除L5组比对照组有显着的提高(P<0.05),其他组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相同的酶活力条件下,包被组试验鱼的生长性能普遍优于溶菌酶组。攻毒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和其包被品可增强异育银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提高异育银鲫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内源酶的影响溶菌酶组和溶菌酶包被品组的趋势基本一致。综合生长和免疫性能两方面,包被品组表现出更多的优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溶菌酶包被品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6g/kg。鉴于第一章试验中包被品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均优于未经处理的溶菌酶,而由于凝胶法制备的包被品的颗粒较大,且酶活力的稳定性较差,故对溶菌酶包被工艺进行优化,采用薄膜法进行包被制作成近似粉状的溶菌酶制品,并对其性质和应用作出如下研究。采用薄膜法制备的溶菌酶制品的稳定性研究,共设计了四个方面的试验:溶菌酶性质试验,饲料加工环境模拟试验,体外消化试验和储存试验。溶菌酶性质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温度条件和pH条件测定溶菌酶制剂的酶活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溶菌酶制剂的最适温度为80℃左右,而pH值在3.0-8.0之间对溶菌酶的酶活影响不显着(P>0.05)。通过挤压和高温处理模拟饲料加工环境,研究其对溶菌酶酶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挤压和高温处理对溶菌酶饲料的酶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体外消化试验研究溶菌酶草鱼、鲤鱼和鲫鱼消化道粗酶液作用下的酶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鱼类消化道所分泌的消化酶对溶菌酶制品活力的影响因消化道位置不同而不同,总体看来在中肠处溶菌酶活力损失最大。消化酶对溶菌酶制品活力的影响也与鱼的种类有关,相比较而言,草鱼消化道对该溶菌酶制品的分解能力较强。溶菌酶饲料的储存试验表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饲料中的溶菌酶活力逐渐降低。200-400mg/kg组在30d后较为稳定;100mg/kg组储存试验中呈现折线下降;500mg/kg组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优化后的溶菌酶制品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当年草鱼夏花,放于试验池中用基础饲料养殖30d,使其适应试验条件,并消除试验鱼因营养和环境造成的差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溶菌酶制品0(对照)、100、200、300、400和500mg/kg,每组设置5个重复,饲喂草鱼(6.93±0.27g)60d。通过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两个方面研究溶菌酶的效果,并确定适宜用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45天时,试验组的草鱼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对照组,60天时,100-300mg/kg组的草鱼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400mg/kg组和500m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溶菌酶含量对草鱼的饲料系数的影响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200mg/kg组饲料系数最低。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对草鱼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结果表明,200-500mg/kg组的草鱼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100mg/kg组(P<0.05)。饲用溶菌酶对草鱼内源免疫酶活性和内源消化酶活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抑菌试验表明,该溶菌酶制品对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嗜水气单孢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综合草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认为本试验条件下溶菌酶制品在草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00-300mg/kg。
刘淑鑫,李苌清,袁新华,董卫星,王霆[9](2011)在《溶菌酶医学应用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目的介绍溶菌酶医学应用的研究概况。方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报道,介绍溶菌酶的药物剂型、与医学应用相关的专利以及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结果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尤其是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无毒副作用和无耐药性的优势。结论溶菌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医药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宏静[10](2011)在《五味消毒饮抗感染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五味消毒饮”在我国流传已久远,在中医史上早已证明“五味消毒饮”使用安全且无毒副作用,且其中包含的草药在祖国大地上资源较丰富,其包含的有效成分对多种致病菌表现出明显的抗感染作用。在对“五味消毒饮”的组方研究中,专门研究提取物测定及抑菌性能的很少。因此本文在对“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提取基础上进一步对“五味消毒饮”的抗菌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实验研究。方法:首先,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利用各种浓度的乙醇提取法、水煮法和碱水煮法对“五味消毒饮”加工提取,确定“五味消毒饮”提取的最适合方法。经对“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进行实验设计,得出“五味消毒饮”的最佳提取条件及方法。其次,按照前面实验中得到的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最佳方法提取“五味消毒饮”中有效化学成分,然后将它们对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等进行体外抑菌实验,测量其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后,通过临床外科术后有感染出现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五味消毒饮”提取液,验证“五味消毒饮”在抗菌中的重要意义。结果:“五味消毒饮”有效提取法即为加碱温浸提取法;最佳提取条件:料液比为1:10;pH=12;5%碳酸钠;60%醇;提取时间60min。TLC利用改进提取法获得的“五味消毒饮”有效活性物质,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证明“五味消毒饮”有效活性化学成分对上述致病菌群均有显着抑制能力。此外临床使用“五味消毒饮”提取液能显着改善患者伤口愈合,证实“五味消毒饮”提取液中有效抗菌成分对外科易感染伤口具有抗菌作用并具有保护作用。结论:加碱温浸提取法是五味消毒饮的一种最佳的提取办法,提取液具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外科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五味消毒饮”具有抗感染作用。
二、鸡蛋清溶菌酶对头孢他啶诱导的绿脓杆菌内毒素释放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蛋清溶菌酶对头孢他啶诱导的绿脓杆菌内毒素释放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传播与适应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兽用磺胺类抗菌药在生猪养殖业中的应用和污染现状 |
1.2.2 猪肉产业链中磺胺耐药细菌及其耐药基因污染现状 |
1.2.3 磺胺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2.4 细菌耐药的水平传播机制研究进展 |
1.2.5 细菌耐药基因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
1.2.6 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的分布、传播和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和携带磺胺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可同步检测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多重RPA-LFD检测方法建立 |
2.3.2 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耐药特征与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分布特征分析 |
2.3.3 生猪屠宰厂携带磺胺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分析 |
2.4 讨论 |
2.4.1 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多重RPA-LFD检测方法建立 |
2.4.2 生猪屠宰厂不同来源大肠杆菌的分离与耐药谱特征分析 |
2.4.3 生猪屠宰厂不同来源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分布特征分析 |
2.4.4 生猪屠宰厂携带磺胺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经HGT介导的水平传播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定位分析 |
3.3.2 携带sul1、sul2和sul3基因的质粒可转移性分析 |
3.3.3 携带sul1、sul2和sul3基因质粒复制子分型分析 |
3.3.4 质粒上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侧翼序列与遗传环境分析 |
3.3.5 基因组上磺胺耐药基因sull、sul2和sul3的侧翼序列与遗传环境分析 |
3.4 讨论 |
3.4.1 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定位分析 |
3.4.2 定位于质粒的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HGT水平传播分析 |
3.4.3 定位于基因组的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HGT水平传播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适应性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适应性代价分析 |
4.3.2 sul1、sul2和sul3基因适应性差异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
4.4 讨论 |
4.4.1 磺胺耐药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
4.4.2 磺胺耐药基因工程菌适应性代价的研究 |
4.4.3 磺胺耐药基因工程菌适应性机制的探索 |
4.5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血流感染的临床调查和CP-PGN抗感染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析 |
1 病例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移植方式 |
1.3 预处理方案 |
1.4 造血重建 |
1.5 抗感染预防及治疗策略 |
1.6 血培养 |
1.7 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 |
1.8 细菌谱和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分析 |
1.9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 |
2.2 血培养阳性率 |
2.3 病原菌分布情况 |
2.4 细菌的耐药情况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CP-PGN抗血流感染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1.1 主要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产丙酮酸棒状杆菌的培养和灭活 |
1.2.2 CP-PGN的提取和验证 |
1.2.3 MRSA/KPN/CAL血流感染模型 |
1.2.4 CP-PGN预防MRSA引起的血流感染模型 |
1.2.5 CP-PGN单独治疗少量MRSA引起的血流感染模型 |
1.2.6 CP-PGN联合万古霉素(VA)治疗MRSA引起的危重血流感染模型 |
1.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CP-PGN提取和结构验证 |
2.2 CP-PGN可以明显增强小鼠对MRSA/KPN/CAL引起的血流感染的抵抗力 |
2.3 CP-PGN能够提高小鼠对MRSA血流感染的预防作用 |
2.4 CP-PGN对少量MRSA引起的轻微血流感染有明显治疗效果 |
2.5 CP-PGN可以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大量MRSA引起的危重血流感染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CP-PGN通过活化固有免疫细胞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1.1 主要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1.2.2 原代腹腔巨噬细胞 |
1.2.3 RAW264.7和原代巨噬细胞的培养和刺激 |
1.2.4 qRT-PCR检测细胞因子 |
1.2.6 一氧化氮合成量检测 |
1.2.7 细胞迁移试验(Transwelltest) |
1.2.8 巨噬细胞体外分化试验 |
1.2.9 巨噬细胞体内刺激和分化试验 |
1.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CP-PGN增强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
2.2 CP-PGN增强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 |
2.3 CP-PGN增强巨噬细胞的迁移功能 |
2.4 CP-PGN促进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合成 |
2.5 CP-PGN促进巨噬细胞朝M1型分化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CP-PGN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所依赖的信号通路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1.1 主要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1.2.2 CP-PGN刺激RAW264.7后检测TLRs的表达水平 |
1.2.3 TLR2-siRNA的设计和合成 |
1.2.4 TLR2-siRNA的电转 |
1.2.5 CP-PGN刺激RAW264.7后Western blot检测MyD88的表达水平 |
1.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CP-PGN促进TLR1和TLR2的表达 |
2.2 TLR2-siRNA可以明显降低RAW264.7细胞中TLR2的表达水平 |
2.3 TLR2表达降低明显减弱了CP-PGN对巨噬细胞的免疫活化功能 |
2.4 CP-PGN抑制MyD88的表达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课题 |
致谢 |
(3)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精液常温保存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1.1 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1 国外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
1.1.2 国内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
1.2 猪精子的特点及精液体外保存要求 |
1.3 猪精液常温保存技术 |
1.4 影响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因素 |
1.4.1 公猪 |
1.4.2 pH |
1.4.3 渗透压 |
1.4.4 稀释倍数 |
1.4.5 抗氧化剂 |
1.4.6 抗菌剂 |
1.4.7 其他因素 |
1.5 猪精液品质评估常用指标 |
1.5.1 精子活率 |
1.5.2 质膜完整率 |
1.5.3 顶体完整率 |
1.5.4 精子细胞内ROS水平 |
1.5.5 T-AOC和MDA水平 |
1.5.6 精子运动性能 |
1.6 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
1.6.1 酶促类抗氧化剂 |
1.6.2 非酶促类抗氧化剂 |
1.6.3 D-异抗坏血酸钠 |
1.7 抗菌剂研究进展 |
1.7.1 抗生素 |
1.7.2 抗菌肽类 |
1.7.3 溶菌酶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1 本研究的目的 |
1.8.2 本研究的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精液质量检测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子活率的影响 |
2.2.2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子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影响 |
2.2.3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液T-AOC、MDA和ROS水平的影响 |
2.2.4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 |
2.2.5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液渗透压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
2.3.2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液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3 D-异抗坏血酸钠对猪精子运动性能和精液渗透压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溶菌酶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精液质量检测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溶菌酶对猪精子活率的影响 |
3.2.2 溶菌酶对猪精子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
3.2.3 溶菌酶对猪精液中细菌含量的影响 |
3.2.4 溶菌酶对猪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 |
3.2.5 溶菌酶对猪精液渗透压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溶菌酶对猪精子的活率、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
3.3.2 溶菌酶对猪精液中细菌含量的影响 |
3.3.3 溶菌酶对猪精子运动性能和精液渗透压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精液质量检测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猪精子活率的影响 |
4.2.2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猪精子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
4.2.3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精液中细菌含量的影响 |
4.2.4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 |
4.2.5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精液渗透压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猪精子活率和质膜完整率的影响 |
4.3.2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猪精液细菌含量的影响 |
4.3.3 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联合添加对猪精子运动性能和精液渗透压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5种病原细菌的耐药谱测定及其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5种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5种病原菌的药敏实验及其耐药谱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多重耐药菌株质粒编码 β-内酰胺酶类基因型检测与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共表达SAL-2和hLYZ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抑菌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SAL-2蛋白的杀菌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
1.1 内溶素的结构和溶菌机制 |
1.2 噬菌体内溶素作为抗菌性药物的优势 |
1.3 重组内溶素的研究进展 |
1.4 SAL-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
2.人溶菌酶的生理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
2.1 溶菌酶的分类 |
2.2 人溶菌酶的一般性质 |
2.3 人溶菌酶的药理作用 |
2.4 人溶菌酶的应用 |
2.5 溶菌酶基因的表达研究现状 |
3.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3.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SAL-2基因和hLYZ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SAL基因和hLYZ基因的扩增结果 |
2.2 pMD-SAL和pMD-LYZ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2.3 SAL基因和hLYZ基因序列测序结果 |
3.小结 |
第三章 共表达SAL-2和hLYZ双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pShuttle-SAL、pShuttle-LYZ和pShuttle-SAL-LYZ的菌液PCR鉴定结果 |
2.2 pShuttle-SAL、pShuttle-LYZ和pShuttle-SAL-LYZ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2.3 pAd-SAL、pAd-LYZ、pAd-SAL-LYZ和pAd-GFP的电泳鉴定结果 |
2.4 pAd-SAL、pAd-LYZ、pAd-SAL-LYZ和pAd-GFP的单酶切鉴定结果 |
3.小结 |
第四章 共表达SAL-2和hLYZ双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包装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pAd-SAL、pAd-LYZ、pAd-SAL-LYZ和pAd-GFP转染HEK293细胞结果 |
2.2 目的基因mRNA转录的RT-PCR检测 |
2.3 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重组质粒pAd-GFP |
2.4 外源基因的表达 |
2.5 Ad-SAL、Ad-LYZ、Ad-SAL-LYZ和Ad-GFP滴度测定结果 |
3.小结 |
第五章 Ad-SAL、Ad-LYZ、Ad-SAL-LYZ和Ad-GFP表达蛋白的抑菌效果评价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蛋白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浓度测定 |
2.2 实验菌株对目的蛋白的敏感度检 |
2.3 目的蛋白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2.4 MIC目的蛋白和常用抗生素的抑菌实验结果 |
3.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SAL-2基因测序结果 |
附录三 hLYZ基因测序结果 |
附录四 部分药敏实验结果图片 |
致谢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奶牛肽聚糖识别蛋白与溶菌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其SNP与SCS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引言 |
1.1 肽聚糖识别蛋白研究进展 |
1.1.1 肽聚糖识别蛋白概述 |
1.1.2 肽聚糖识别蛋白特点 |
1.1.3 肽聚糖识别蛋白功能 |
1.2 哺乳动物溶菌酶研究进展 |
1.2.1 溶菌酶概述 |
1.2.2 溶菌酶生物学功能 |
1.2.3 影响溶菌酶活性的因素 |
1.2.5 牛溶菌酶研究进展 |
1.3 蛋白的生物合成 |
1.3.1 原核表达系统 |
1.3.2 酵母表达系统 |
1.3.3 昆虫表达系统 |
1.3.4 哺乳动物表达系统 |
1.3.5 小结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PGLYRP1 基因多态性及其与 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GLYRP1 基因 SNP 位点检测 |
2.2.2 PGLYRP1 基因 SNP 位点分型 |
2.2.3 PGLYRP1 基因 SNP 位点群体遗传分析 |
2.2.4 PGLYRP1 基因 SNP 位点与 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2.2.5 PGLYRP1 基因 SNP 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
2.2.6 PGLYRP1 基因 SNP 位点单倍型分析 |
2.2.7 SNP 位点单倍型组合与 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2.3 讨论 |
2.3.1 肽聚糖识别蛋白杀菌机制 |
2.3.2 乳房炎与体细胞评分(SCS) |
2.3.3 PCR-PIRA 提高 SNP 位点分型效率 |
2.3.4 PGLYRP1 基因多态性与性状之间关联 |
2.4 小结 |
第三章 PGLYRP2 基因多态性及其与 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GLYRP2 基因 SNP 位点检测 |
3.2.2 PGLYRP2 基因 SNP 位点分型 |
3.2.3 PGLYRP2 基因 SNP 位点群体遗传分析 |
3.2.4 PGLYRP2 基因 SNP 位点与 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3.2.5 PGLYRP2 基因 SNP 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
3.2.6 PGLYRP2 基因 SNP 位点单倍型分析 |
3.2.7 SNP 位点单倍型组合与 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3.3 讨论 |
3.3.1 PGLYRP2 在哺乳动物机体中的功能 |
3.3.2 PGLYRP2 基因 SNP 与性状之间的关联 |
3.4 小结 |
第四章 PGLYRP3、PGLYRP4 基因多态性及其与 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PGLYRP3、PGLYRP4 基因 SNP 位点检测 |
4.2.2 PGLYRP3、PGLYRP4 基因 SNP 位点分型 |
4.2.3 PGLYRP3、PGLYRP4 基因 SNP 位点群体遗传分析 |
4.2.4 PGLYRP3、PGLYRP4 基因 SNP 位点关联分析 |
4.2.5 PGLYRP3、PGLYRP4 基因 SNP 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
4.2.6 PGLYRP3、PGLYRP4 基因 SNP 位点单倍型分析 |
4.2.7 SNP 位点单倍型组合与 SCS、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4.3 讨论 |
4.3.1 PGLYRP3 与 PGLYRP4 基因 SNP 位点与性状关联 |
4.4 小结 |
第五章 PGLYRP1 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与真核表达 |
引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cDNA 内参基因扩增检测 |
5.2.2 PGLYRP1 信号肽预测 |
5.2.3 PGLYRP1 目的片段扩增 |
5.2.4 pMD-18T-PGLYRP1 重组克隆载体酶切鉴定 |
5.2.5 pMD-18T-PGLYRP1 重组克隆载体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
5.2.6 pPIC9K-PGLYRP1 重组表达载体酶切鉴定 |
5.2.7 pPIC9K-PGLYRP1 转化毕赤酵母 GS11557 |
5.2.8 Tricine-SDS-PAGE 电泳检测重组 PGLYRP1 表达 |
5.2.9 Western Blot 检测重组 PGLYRP1 表达 |
5.2.10 重组 PGLYRP1 蛋白浓缩 |
5.2.11 重组 PGLYRP1 蛋白纯化 |
5.2.12 重组 PGLYRP1 抑菌活性检测 |
5.3 讨论 |
5.3.1 酵母表达系统优势 |
5.3.2 PGLYRP1 蛋白对不同致病菌抗菌活性差异 |
5.4 小结 |
第六章 PGLYRP2、PGLYRP3S、PGLYRP3L、PGLYRP4 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与真核表达 |
引言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外层片段扩增 |
6.2.2 外层扩增片段 TA 克隆与测序验证 |
6.2.3 编码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4 带有酶切位点、信号肽、His 标签的目的片段扩增 |
6.2.5 重组克隆载体构建与酶切鉴定 |
6.2.6 重组表达载体酶切鉴定 |
6.2.7 重组表达蛋白 SDS-PAGE 检测 |
6.3 讨论 |
6.3.1 PGLYRP3 基因克隆与可变剪切 |
6.3.2 PGLYRP2、PGLYRP3、PGLYRP4 可能不适于在酵母中表达 |
6.4 小结 |
第七章 肽聚糖识别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与诱导表达 |
引言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带有酶切位点的目的片段扩增 |
7.2.2 重组克隆载体构建与酶切鉴定 |
7.2.3 重组表达载体酶切鉴定 |
7.2.4 重组目的蛋白诱导表达 |
7.2.5 重组目的蛋白纯化 |
7.3 讨论 |
7.3.1 肽聚糖识别蛋白的包涵体表达 |
7.3.2 肽聚糖识别蛋白可溶表达与纯化 |
7.4 小结 |
第八章 奶牛六个溶菌酶亚型基因克隆、真核表达与抑菌活性分析 |
引言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材料 |
8.1.2 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溶菌酶基因片段扩增 |
8.2.2 重组克隆载体酶切鉴定 |
8.2.3 重组克隆载体测序鉴定 |
8.2.4 溶菌酶亚型之间 DNA 与氨基酸序列比对 |
8.2.5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
8.2.6 线性化重组表达载体转化酵母 GS115 菌株及 G418 筛选 |
8.2.7 重组溶菌酶诱导表达及 Tricine-SDS-PAGE 检测 |
8.2.8 重组溶菌酶硫酸铵浓缩 |
8.2.9 重组溶菌酶纯化 |
8.2.10 重组溶菌酶抑菌活性检测 |
8.3 讨论 |
8.3.1 不同溶菌酶亚型基因克隆与表达量差异 |
8.3.2 不同溶菌酶亚型抑菌活性差异 |
8.4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下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PGLYRP1 抑菌试验 |
附录 2 肽聚糖识别蛋白信号肽预测 |
附录 3 6 个溶菌酶亚型信号肽预测 |
附录 4 溶菌酶抑菌试验 |
附录 5 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编码区序列 |
附录 6 5 种溶菌酶亚型 DNA 编码区序列 |
附录 7 主要仪器设备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新疆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动态分析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新疆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及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研究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收集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细菌生物膜在不同类型慢性中耳炎中的形成情况分析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3 主要试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慢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细菌培养的分析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溶菌酶在异育银鲫和草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溶菌酶的分类、来源及其理化性质 |
2 溶菌酶的测定方法 |
3 溶菌酶作用原理及其制品的应用 |
3.1 抗菌消炎 |
3.2 抗病毒 |
3.3 溶菌酶在轻工业中的应用 |
3.4 饲料添加剂 |
4 在饲料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5 展望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溶菌酶制品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用鱼和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溶菌酶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嗜水气单胞菌攻毒感染试验 |
2.4 溶菌酶及其包被品对异育银鲫内源酶的影响 |
2.5 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异育银鲫血清免疫酶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章 溶菌酶制剂的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溶菌酶制品活性随温度和 pH 的变化 |
1.2 含溶菌酶制品的饲料耐挤压和耐高温特性 |
1.3 体外消化试验 |
1.4 含溶菌酶制品的饲料储存实验 |
2 结果 |
2.1 溶菌酶制品活性随温度和 pH 的变化 |
2.2 含溶菌酶制品的饲料耐挤压和耐高温特性 |
2.3 体外消化试验 |
2.4 含溶菌酶制品的饲料的储存实验 |
3 讨论 |
3.1 溶菌酶制品活力随 pH、温度变化 |
3.2 溶菌酶经消化道粗酶液消化后活性变化 |
3.3 饲料加工工艺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3.4 溶菌酶饲料的储存稳定性 |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草鱼生长性能和抗感染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用鱼和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草鱼抗感染能力的影响 |
2.3 溶菌酶制品的抑菌作用 |
2.4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草鱼内源酶活性的影响 |
2.5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草鱼内脏体指数的影响 |
2.6 感染嗜水气单孢菌对草鱼血清免疫酶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溶菌酶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溶菌酶提高草鱼抗感染能力的原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溶菌酶医学应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溶菌酶的药物剂型 |
2 同医学应用相关的专利 |
3 溶菌酶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3.1 治疗细菌、真菌等感染性疾病 |
3.2 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 |
3.3 治疗恶性肿瘤 |
3.4 治疗糖尿病肾病及其他疾病 |
4 溶菌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5 展望 |
(10)五味消毒饮抗感染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五味消毒饮的研究概况 |
1.1 五味消毒饮来源 |
1.2 五味消毒饮包含的中药组方在传统和现代医学方面 |
1.3 五味消毒饮的作用,功用与主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意义 |
前言 |
2.1 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2.2 五味消毒饮有效化学成分的检测 |
2.3 HPLC色谱条件测定药材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 |
2.4 讨论 |
第三章 五味消毒饮体外抑菌实验的初步研究 |
3.1 材料 |
3.2 器材 |
3.3 方法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结果 |
3.6 结论 |
3.7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五味消毒饮在治疗外科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实验研究和应用 |
4.1 一般资料 |
4.2 治疗方法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5 体会 |
4.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抗感染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 |
致谢 |
四、鸡蛋清溶菌酶对头孢他啶诱导的绿脓杆菌内毒素释放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猪屠宰厂大肠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传播与适应性机制研究[D]. 方结红.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1)
- [2]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血流感染的临床调查和CP-PGN抗感染治疗的实验研究[D]. 韩清珍. 苏州大学, 2018(12)
- [3]D-异抗坏血酸钠和溶菌酶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研究[D]. 邓昌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4]5种病原细菌的耐药谱测定及其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型分析[D]. 崔南南.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5]共表达SAL-2和hLYZ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抑菌效果评价[D]. 李萌. 天津农学院, 2015(01)
- [6]奶牛肽聚糖识别蛋白与溶菌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其SNP与SCS关联分析[D]. 王洪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7]新疆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动态分析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D]. 顾兴智.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溶菌酶在异育银鲫和草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 邢思华.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9]溶菌酶医学应用研究概况[J]. 刘淑鑫,李苌清,袁新华,董卫星,王霆.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1)
- [10]五味消毒饮抗感染作用的研究[D]. 杨宏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