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论文文献综述)
袁银传,杨兴圆[1](2022)在《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文中提出不断占有剩余价值以自我增殖,进而无度扩张,这构成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提升了劳动能力,改进了劳动方式,变革了全部社会关系,瓦解了封建体系,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但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采取异化形式沦为资本增殖的元素,引发资本统治劳动、人为物驭的发展悖论,此一洞见构成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向度。透过劳动从属资本的迷雾,马克思深度揭示了劳动发展与社会演进和人的本质的内在同一性,确认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了经由劳动和劳动者解放实现人的解放以及资本逻辑消亡的必然性,彰显了劳动人本思想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本的价值诉求及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之维。
付安玲[2](2021)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学向度》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数字化时代,"现实的个人"面临发展的困境,网络成瘾、算法控制、数据伦理等诸多问题使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空前凸显。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逻辑确证和理论溯源,既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阐发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在依据。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学向度从三个维度展开: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每个人的解放"为实现路径。明确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学向度,对于廓清"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本质意蕴,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林丹,沈晓冬[3](2021)在《教师个体均衡发展的逻辑起点探析——基于2020年中国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包括教师队伍的整体均衡发展和教师个体的内部均衡发展两个方面。教师个体均衡发展是基于丰富教师的生命性、回归教师的主体性、肯定教师的价值性,从而达到教师个体内部德智体美劳等诸要素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教师个体均衡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师的自由全面发展以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为前提。基于已有现状,提升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已"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建构关爱教师健康的社会环境、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场域、实现健康可持续性的专业发展以及争做身心全面发展的幸福教师等途径,才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
杨昌华[4](2021)在《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基本架构》文中提出作为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则程式和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是规制和指导人类活动背后的阿基米德点,虽然隐蔽但却重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的内核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思路,它由实践、历史、批判、人本和全球五个维度组成。其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前提;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空间;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基本精神;人本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价值关怀;全球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整体视野,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基本架构。
许崇正[5](2021)在《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人的发展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文中研究说明不同的经济学流派的逻辑起点不同,决定了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不同。同时,逻辑起点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门学科和新的学说流派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人的发展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成为一门修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学说和独立的经济学科,就必然有自己的逻辑起点。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人的发展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确立在人的自由自主创造意识上,是回归到马克思经济学说上,回归到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上。马克思经济学是"人的经济学",而不是"物的经济学"。
马卫军[6](2019)在《实行行为的概念和意义》文中提出实行行为概念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形式化到实质化的过程,被赋予了类型化、因果关系起点、区分预备与未遂和区分正犯与共犯等诸多功能,这反而使得实行行为概念不堪重负。尽管如此,实行行为不要说的理由并不成立,应当坚持"无实行行为则无犯罪",对实行行为的理解,依然需要从形式上和实质上进行把握。一方面,实行行为意味着在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另一方面,实行行为是类型化的具有法益侵害的行为。应当规范地、功能性地理解实行行为,同时需要注意实行行为具有类型化和违法性提示功能两种不同的意义和面向。实行行为是贯穿犯罪论概念的一条红线。在犯罪论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实行行为如影随形。
吕翠微,张廷霞,李钰[7](2021)在《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进路》文中研究表明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始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前提,阐明了现实的人的一般需要;以劳动实践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揭示了人的需要演进的一般规律,并提出在人的劳动实践的推动下,人的需要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归宿必定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许光伟[8](2021)在《有机构成、人的发展与党的策略问题——通史道路的理解域》文中提出对待社会主义的正确态度与科学方式:一是坚持通史研究,坚持这一路径的唯物史观意义解读,将有关社会主义原理从道路系统中历史引出;二是坚持历史科学领域的认识解析,执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沿着历史-矛盾-规律-范畴,说明当代社会主义所有制域内的"国家"和"资本",进一步落实范畴生产。两种研究均需提供进入历史的思维与方法,须知有机构成是"走向历史世界的伟大工具",应从中寻找支撑通史研究尤其中国特色道路的"总公式"和"生产一般",从中提炼认识工具。通史原理之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向度的按"劳"分配乃是通史规定,工作聚焦于"身份奴化的消灭"和"劳动异化的消灭",因而重建个人所有制必须作为历史思维与理论思维工具,这意味着以"劳动者的解放"统辖"个人劳动能力的解放";通史原理之二:为探究社会主义道路机理,必须对有机构成做两条道路的界定,在A:Pm和Pm:A道路对峙的关系路径上重新认识与整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历史生产上的辩证关系;通史原理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公有制系统的暂时道路形式,又具有"通史道路"机理内涵,——工作本位锁定于社会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产品-商品生产,必须据此安排党领导市场交往的理性形式;通史原理之四:"重建命题"按其使命乃是按劳分配历史任务的完成过程,从而就道路本性来说,必合流了"身份过渡"(重建个人所有制Ⅰ)和"财产过渡"(重建个人所有制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重建个人所有制Ⅰ启动重建个人所有制Ⅱ";道路-人-系统-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这是党领导资本的根本机理问题。然则"通史道路的理解域"将从世界观和历史观两方面提供辩证法武器,统一党的革命和建设规定。
龚培河[9](2021)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进步逻辑辩证解析》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共产主义现实性、过程性和理想性,考察了人类面向未来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逻辑转化和最终指向。其中,"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具有现实性、革新性、过程性;"否定的否定的肯定"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逻辑转化具有连续性与递进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历史之谜的解答"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最终指向具有复归人的本质的价值规定性。历史进步逻辑具有二重性,表现为历史实际进程围绕直线型逻辑线路螺旋式上升运动,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意味着历史进步逻辑二重性实现重合,历史实际进程直接表现为直线型上升运动状态。揭示出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进步逻辑,从社会发展精神动力角度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李冰[10](2021)在《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作为依托,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的批判理论阐释其批判的缘起、内容和整体性指向,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视阈。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确认,批判理论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衔接和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环节的批判是建构后一环节批判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后一环节的批判内容则是对前一环节批判的进一步深化和完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围绕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展开的各个环节的批判,在内容和逻辑上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整体性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在批判中不断展开其整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辩证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批判理论的辩证否定中思考和解决不同阶段人的自我实现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不仅形成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而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各个批判环节的弥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内在逻辑的厘清。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并把批判本身转变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过去思辨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内在逻辑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问题。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宗教批判中结束之前批判的误区,把批判的矛头由天国转向世俗世界奴役人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了消除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马克思深度剖析了支配阶级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揭示了导致宗教、政治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异化的根源,批判理论最终落脚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彻底回答了关乎人类解放的物质利益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推进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完成其改造世界的哲学任务,在对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建立整体的理论体系。马克思首先着手于作为“一切批判的前提”(1)的宗教批判。宗教作为“世界的总理论”(2),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世界观,人对于自身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受到宗教价值标准的衡量和限制。但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1),是政治国家用来麻痹人们忍受苦难并甘心服从统治的精神“鸦片”(2)。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现实歪曲的反映,马克思发现,世俗社会的现实苦难是人们诉诸宗教追求虚幻幸福的根源,进而把宗教批判的对象深入到世俗社会,推动近代哲学任务从批判“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转向批判“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3),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4)。实现对尘世批判首先就要进行政治批判,而异化人最现实、最直接的力量就是政治国家。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在宗教褪去政治职能后更加显露出其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剥削本质。只有消除政治国家,才能破除人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强行施加的桎梏和枷锁。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产生和性质,国家只是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代表。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民主”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无法掩盖其阶级剥削本质,而政治解放的途径不在于国家形式的转换,而是要对产生出国家的利益关系进行彻底变革。虽然政治解放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只是进一步把握现实物质利益的关键一环,但却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环节。马克思在揭露国家、法和所有制的关系中,明确了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只有进一步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马克思进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一环。阶级社会剥削和奴役人的上层建筑包含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阶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一元化,在私有财产支配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将意识形态作为其生产和生活的“元价值”(5)根本无法实现向自身的返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进一步指向了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从天国降到人间,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中完成其哲学的实践转向,通过对占据基础地位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研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内容。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构成了其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依据,并指导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发现了现实的人;政治批判揭示了私有制主导的国家的阶级性,进而发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无产阶级彻底颠覆中心的可能;为了进一步寻求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只有立足社会现实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回归”,并最终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本统治逻辑造成的异化劳动的分析,进一步批判了与人的异化互为因果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现实武器打破人们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指明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即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前提,才能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完成人的本质的回归。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明宗教问题、政治统治、意识形态以及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并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人从异化中获得救赎的根本道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完成真正的实现了从天国的解放到尘世的解放,从而在真实意义上完成了宗教批判。从宗教批判开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实现“尘世批判”,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整体性的完成,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依托,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转变为一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二、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劳动为本澄清资本积极效应 |
二、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本批判资本逻辑 |
三、以劳动解放超越资本逻辑 |
(2)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学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的个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 |
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目标 |
三、每个人的解放———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之路 |
(3)教师个体均衡发展的逻辑起点探析——基于2020年中国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个体均衡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的自由全面发展 |
二、教师的自由全面发展以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为前提 |
(一)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是教师自由全面发展的生理前提 |
(二)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是教师自由全面发展的心理前提 |
三、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的现状 |
四、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存在的问题 |
(一)对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的关注有待提升 |
1. 教师隐性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繁琐,职业病多发 |
2. 教师工作自我认同感、获得感不强,负向情感较多 |
(二)对城市、县城教师身心健康问题的重视有待加强 |
(三)对班主任工作健康幸福感的支持有待完善 |
五、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的提升需抓住重点 |
(一)建构关爱教师健康的社会环境 |
(二)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场域 |
(三)实现健康可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
(四)争做身心全面发展的幸福教师 |
(4)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基本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前提 |
二、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空间 |
三、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基本精神 |
四、人本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价值关怀 |
五、全球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整体视野 |
(5)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人的发展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学说史上不同经济学流派逻辑起点不同 |
二、人的发展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逻辑起点 |
三、将自由自主创造意识作为人的发展经济学逻辑起点的意义 |
(7)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前提 |
(一)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 |
(二)马克思提出“现实的人” |
(三)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需要的考察 |
二、劳动实践是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起点 |
(一)劳动实践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的手段和途径 |
(二)劳动实践是人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三)只有消除劳动异化,人的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
三、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旨归 |
(一)平等发展是实现人的需要的基础 |
(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人的需要的前提 |
(三)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需要的保障 |
(8)有机构成、人的发展与党的策略问题——通史道路的理解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论:由按“劳”分配说起 |
二、有机构成:从劳动过程“主体格”到生产方式“阶级格” |
三、社会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产品-商品生产:从土地国家的直接扬弃形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交往形式 |
四、《资本论》重建个人所有制命题的真实含义:通史方法论的解读 |
五、道路与策略:“重建命题”工作启示 |
六、结束语:有机构成为什么是“具象的历史” |
(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进步逻辑辩证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 |
二、“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历史进步的逻辑转化 |
三、“历史之谜的解答”:历史进步的最终指向 |
四、面向未来历史进步总的基本特征 |
五、揭示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进步逻辑的意义 |
(10)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生成 |
2.1 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
2.1.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批判 |
2.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形而上学批判 |
2.1.3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批判 |
2.2 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
2.2.1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
2.2.2 从“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 |
2.2.3 从理性的支配到人性的实现 |
2.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特质 |
2.3.1 革命性 |
2.3.2 彻底性 |
2.3.3 现实性 |
小结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 |
3.1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缘起 |
3.1.1 宗教是“世界的总理论” |
3.1.2 宗教改革运动 |
3.1.3 宗教批判运动 |
3.2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基本内容 |
3.2.1 宗教的功能:“人民的鸦片” |
3.2.2 宗教的外化:“颠倒的世界观” |
3.2.3 宗教的实质:“异化的自我意识” |
3.3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批判 |
3.3.1 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
3.3.2 从“天国批判”到“尘世批判” |
3.3.3 从神学批判到政治批判 |
小结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 |
4.1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缘起 |
4.1.1 政治关系的演变 |
4.1.2 政治国家的形成 |
4.1.3 现代国家的实质 |
4.2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基本内容 |
4.2.1 政治批判的前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颠倒 |
4.2.2 政治批判的对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4.2.3 政治批判的效应: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 |
4.3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意识形态批判 |
4.3.1 政治解放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革命” |
4.3.2 政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 |
4.3.3 政治解放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 |
小结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
5.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缘起 |
5.1.1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
5.1.2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
5.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 |
5.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内容 |
5.2.1 对“虚假的意识”的批判 |
5.2.2 对“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
5.2.3 对“形形色色共产主义理想”的批判 |
5.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
5.3.1 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 |
5.3.2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
5.3.3 从“市民社会”到“社会化的人类” |
小结 |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
6.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缘起 |
6.1.1 “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 |
6.1.2 国民经济学的“私有财产事实” |
6.1.3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
6.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内容 |
6.2.1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异化劳动的揭露 |
6.2.2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资本主义私有制 |
6.2.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途: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
6.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整体性指向:人与社会的自我否定 |
6.3.1 消灭私有制 |
6.3.2 “自由人联合体” |
6.3.3 人类解放的“回归” |
小结 |
第7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向度 |
7.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表达 |
7.1.1 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 |
7.1.2 改造世界的批判性 |
7.1.3 剔除异化的否定性 |
7.2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整体性实现 |
7.2.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起点:宗教批判 |
7.2.2 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必要性:社会现实 |
7.2.3 政治批判转向意识形态批判的必要性:颠覆“元价值” |
7.2.4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落脚点:政治经济学批判 |
7.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价值 |
7.3.1 整体性与各环节的统一 |
7.3.2 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 |
7.3.3 整体性的现实意义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J]. 袁银传,杨兴圆. 世界哲学, 2022(01)
- [2]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学向度[J]. 付安玲.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2)
- [3]教师个体均衡发展的逻辑起点探析——基于2020年中国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调查[J]. 林丹,沈晓冬.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2)
- [4]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基本架构[J]. 杨昌华. 甘肃理论学刊, 2021(06)
- [5]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人的发展经济学)的逻辑起点[J]. 许崇正.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1)
- [6]实行行为的概念和意义[J]. 马卫军. 刑事法评论, 2019(01)
- [7]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进路[J]. 吕翠微,张廷霞,李钰. 党政干部学刊, 2021(09)
- [8]有机构成、人的发展与党的策略问题——通史道路的理解域[J]. 许光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05)
- [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进步逻辑辩证解析[J]. 龚培河. 长白学刊, 2021(05)
- [10]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D]. 李冰.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