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省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甘文强,汤天然[1](2021)在《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的】研制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Hbase、Oracl和Redis内存数据库,HDFS分布式文件管理系统及GIS技术和Linux文件系统等技术手段,设计研发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结果】该平台是基于统一CIMISS数据环境,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页平台,系统涵盖数据查询统计、图形生成、产品制作、发布及运行监管等功能,规范并大幅度提升现行业务流程及其自动化程度,改进了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内容全面和易维护等特征。【结论】系统基本满足贵州气象智能化决策服务业务流程需求,可为用户在预测预报及防灾减灾工作中提供技术支撑。
孟繁超[2](2020)在《基于WebGIS的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是气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支撑,是提高人影作业指挥效率和科技水平的有力保障。目前人影业务系统类型各异,大多自成体系,信息共享困难,导致人影工作处于“一套业务、多套系统”的现状。如何建设一套支撑省级人影业务现代化发展、实现全省各级人影业务指挥的上下互通、功能互补、规范集约的综合性业务系统是当前各省人影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为研究对象,参考《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指南》(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2017),结合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了人影业务、系统功能、系统性能三个方面的需求;本着集约化原则,构建了集基础业务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作业采集数据、特种观测数据、值班日志数据、系统管理数据等于一体的人影综合业务数据库;基于前后端分离和模块化架构思想,设计了包含业务信息管理、作业决策指挥、作业信息采集、特种数据展示、值班日志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等六大模块的人影综合业务系统;针对实时观测资料处理展示需求,提出了文件实时监控、数据库定时同步、多线程并行处理的处理策略,设计了具体可行的特种观测数据实时处理方案,探索了特种观测数据集成展示机制,研究了飞机作业轨迹实时显示技术路线;综合使用Java Web和WebGIS技术,基于Spring Boot开源框架实现了系统功能。本文建立的省级人影综合业务系统,整合了省级已有的人影业务,打通了以往各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系统间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提高了人影工作的科技水平。系统已在全省各级人影部门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姜浩[3](2020)在《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城市化、工业化高速推进,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极端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气象灾害不仅会给金融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剧烈冲击,而且会造成社会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威胁社会秩序稳定和地区公共安全。因此,提升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赢得时间,最大限度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已经迫在眉睫。事实证明,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原有的灾害预警和服务方式不足之处逐渐显现。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城市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为基础,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气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防灾减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当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措施有哪些问题和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气象科技竞争,应当如何抓住云计算、大数据高速发展有利契机推进城市防灾减灾智能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演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为例,立足实际,指出发展智慧气象是提升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能力的关键。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基础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智慧气象预警服务体系、系统以及移动APP的先进经验,结合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业务发展实际,从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强化部门间信息共用共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智慧气象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国内外其他城市开展智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晓飞[4](2020)在《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山洪灾害防治是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历史上发生多次严重的山洪灾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需开发一套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本文基于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产生的实时预警信息,深入研究了山洪灾害发生时地面电力、网络和无线网络、卫星网络的可用性,探讨了集成多种通讯方式的无缝垂直面向公众服务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的必要性,该系统既可在地面电力、宽带正常时通信,又可在其被摧毁时提供预警通信服务,提升水利部门预警下发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主要有以下研究内容:1.以苗家营小流域、监测网站、预警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已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系统进行了总体需求分析。2.从总体上设计了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构成方案,从多层次多方面设计了系统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系统预警通信流程、系统通信模式。3.通过时序图、数据库等方面详细设计了系统软件的功能模块,同时对村级预警主机、居民入户机、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3/4G、短信通信模块、电路图等硬件部分选型并制定设备连接方案,详细规划了软硬件的通信协议。4.给出了系统开发软硬件配置情况和软件服务运行的软硬件要求,通过类图、编码对Web端、App端、微信端等方面实现系统软件,开发并加工完成了村级预警主机、入户机等系统硬件部分。5.搭建了一套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对系统主要业务分别通过集成的各种通信方式进行了测试和验证,证实了该系统传输预警信息的有效性。在本文中,流域防洪预警系统实现了山洪预案“垂直到底,水平到边”的全覆盖。提高了流域居民的自我防范和救助能力。初步建成了防洪指挥平台,加强了基层防洪措施。
汤宁,杨士进,刘崛,李波,支亚京[5](2018)在《贵州省气象观测资料到CIMISS流程的梳理分析》文中提出本文详细介绍了贵州省各类气象观测资料到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流程的梳理。按2016年气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梳理本省现有观测系统,依据集约化业务发展规划,分析从观测端到信息端的数据流程,开展流程再造,完成分析报告;然后开展简化和整合现有业务流程工作,建立观测和信息网络一体化业务流程,通过对本省现有的观测业务系统,提出相关优化方案。
舒海燕,赵振宇,赵威,陶倩,陈艺萌,杨晓彤[6](2015)在《阜新天气预报业务平台的制作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软件、硬件产品的不断更新,气象内网的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的不断增加和改进,本地需发布的天气预报服务产品也不断增加,同时研究出适于本地的各种天气的预报方法。为了便于预报值班员工作,需集成大量实况资料、气象内网的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本地的预报方法,并把需发布的天气预报文件通过软件编写程序实现自动化提出数据,自动化计算,自动化翻译,结合本地预报方法自动化预报,自动化编写预报内容。该文主要阐述了阜新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制作与应用情况。
付芳婧,林丽红,曾桢[7](2014)在《贵州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现状和需求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做好农村气象信息服务,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近年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提高农村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并全面掌握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现实情况。该文在3 a问卷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贵州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现状和需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气象部门进一步提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和效果提供信息参考。
李赟[8](2014)在《基于GIS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拼图研究》文中指出自然天气灾害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如何准确的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已经成为气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但是在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时,就需要多部雷达协同探测,因此多部雷达的联网探测以及图像拼图技术已经成为制约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系统地研究分析雷达拼图算法、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新一代天气雷达单纯靠原图拼接的问题,结合GIS技术研究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拼合方法,设计开发了回波图像拼合平台,该系统以贵州省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实时叠加显示雷达回波、雷电监测信息等资料;实现了对该地区天气,特别是雷电天气的实时监测。开发的系统通过对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数据文件、雷电监测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现了以图形和文字的形式显示数据文件内容的功能,可以对一般的预报进行指导,帮助定位降雨或者暴雨天气的出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尝试实现基于GIS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可视化以及基于GIS的等值线绘制技术、雷电监测数据显示。实现了多部雷达联网数据的拼图管理,并且通过等值线提取、栅格图的绘制以及文件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对灾害性天气发生区域的准确锁定,为气象部门准确的预测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区域和时间提供了依据。
符凤平[9](2012)在《基于ASP技术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中,提出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将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四大平台”之一。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已成为气象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选题研究正是应此需求,结合气象业务服务特点,依托已建成的气象信息网络,以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为工作平台,采取B/S软件体系结构,使用ASP开发环境、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和VBScript脚本编程语言、结合ADO数据访问模型、Dreamweaver网页设计软件和SQL Server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一个功能较为全面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黄果树气象在线》。该平台具有B/S三层逻辑结构,着重解决了以往各类气象资源分散、管理困难的问题。自投入运行以来,在安顺市气象业务、服务、办公政务等领域,发挥作用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气象业务服务方面,替代了部分以往开发的基于C/S模式的气象应用平台,充分实现了各类气象资源的网络共享,有效提高了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水平。本文在简述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可采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背景的基础上,对利用ASP技术建立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黄果树气象在线》作了较为全面详细的分析与介绍,对其在测试和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与应用总结。其中,重点介绍平台主要模块的功能特点、实现方法、具体流程及编程代码。论文首先对B/S和C/S两种软件体系结构作出分析与比较,分别就两种体系结构在现有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然后对B/S架构使用的各种技术进行分析与比较,浅析ASP技术在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上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介绍《黄果树气象在线》采用的技术路线以及平台的总体结构,分别列出各模块的实现流程和主要编程代码,并对重要代码作了简单介绍,然后介绍平台的用户管理和采用的几个SQL Server数据库表结构。最后,分别从测试环境描述、运行测试准备、平台安全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对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黄果树气象在线》的运行测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与总结,对其在测试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归纳。
黄天福,刘鹏,袁辉[10](2011)在《贵州省中西部6.28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500hPa高度场、700hPa风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物理量场(用NECP的omega和RelativeHumidity资料作垂直剖面分析)、实时探空资料等,重点围绕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和物理量场对贵州省中西部6.28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空槽和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低涡的长时间维持并且地面从27日20时到28日20时一直有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由于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西南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辐合线及地面冷锋在贵州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在700hPa、850 hPa有东西风向辐合,风速很小,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维持发展。综上因素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气象条件。
二、贵州省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省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架构设计 |
1.1 平台与系统的总体架构 |
1.2 功能模块 |
1.2.1 数据统计模块 |
1.2.2 预报展现模块 |
1.2.3 产品制作模块 |
1.2.4 省地联动模块 |
1.2.5 服务科普模块 |
1.2.6 智能推送模块 |
1.2.7 一键发布模块 |
1.2.8 系统管理模块 |
2 关键技术 |
2.1 数据处理 |
2.2 分布式数据存储管理 |
2.3 数据统计与实现 |
2.4 数据库技术 |
2.4.1 历史数据 |
2.4.2 实时数据 |
2.4.3 数值预报产品 |
2.4.4 影响预报数据 |
2.4.5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及科普文档 |
2.5 网络GIS技术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平台设计 |
3.2 系统应用及服务流程 |
4 应用测试 |
4.1 数据统计与查询 |
4.2 产品的制作与服务 |
5 小结 |
(2)基于WebGIS的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理论技术基础 |
2.1 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原理 |
2.2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流程 |
2.3 数据库技术 |
2.4 Java Web技术 |
2.5 WebGIS技术 |
2.6 Spring Boot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3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3 性能需求分析 |
3.4 体系结构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6 功能设计 |
3.7 接口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4.1 实时观测资料获取处理技术 |
4.2 特种观测数据集成展示技术 |
4.3 飞机作业轨迹实时显示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5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实现 |
5.1 值班日志管理 |
5.2 业务信息管理 |
5.3 作业决策指挥 |
5.4 作业信息采集 |
5.5 特种数据展示 |
5.6 系统后台管理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暴雨灾害 |
2.1.2 气象灾害预警 |
2.1.3 公共气象服务 |
2.1.4 智慧气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现状 |
3.1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概况 |
3.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现状访谈与调查设计 |
3.2.1 对智慧气象业务系统建设相关负责人访谈设计 |
3.2.2 对政府部门问卷调查设计 |
3.2.3 对社会公众问卷调查设计 |
3.3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机构和职能 |
3.4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机制 |
3.4.1 政府主导机制建设情况 |
3.4.2 部门联动机制建设情况 |
3.4.3 社会参与机制建设情况 |
3.5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平台建设 |
3.5.1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系统总体框架 |
3.5.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已实现的平台功能 |
3.6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流程 |
3.6.1 暴雨灾害性天气会商流程 |
3.6.2 暴雨预警信号制作签发流程 |
3.6.3 暴雨预警信号制作服务流程 |
3.7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典型案例分析 |
3.7.1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概况 |
3.7.2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 |
3.7.3 基于智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应对 |
3.7.4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服务效果和社会评价情况 |
第四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气象灾害部门协作联动效率不高 |
4.1.2 气象预警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
4.1.3 智慧气象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
4.1.4 智慧气象公众认识程度较低 |
4.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 |
4.2.2 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4.2.3 智慧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
4.2.4 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
4.2.5 智慧气象建设宣传不到位 |
第五章 国内外智慧气象暴雨预警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
5.1 日本:全球智能气象业务系统 |
5.1.1 观测设备“现代化” |
5.1.2 暴雨预警服务“智能化” |
5.1.3 推进机制“协同化” |
5.2 美国:国家暴雨洪涝灾害预警服务系统 |
5.2.1 暴雨洪涝灾害实时预警系统 |
5.2.2 暴雨洪涝灾害精准服务系统 |
5.2.3 智能网络科普系统 |
5.3 贵州:“气象+大数据”助力防灾减灾 |
5.3.1 灾前:提高预防与研判能力 |
5.3.2 灾中:加强决策与救援力度 |
5.3.3 灾后:提升评估与分析效果 |
5.4 湖北:“e天气”APP |
5.5 对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发展的启示 |
5.5.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智慧气象发展 |
5.5.2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引入市场化机制 |
5.5.3 努力提升气象科技含量 |
5.5.4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准则 |
第六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优化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制定智慧气象科学发展规划 |
6.2 建立协同联动的智慧气象技术体系,强化部门间信息共用共享 |
6.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6.4 大力发展气象科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6.5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气象预警服务技术创新 |
6.6 扎实推进智慧气象宣传工作,发挥气象宣传工作的导向功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B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调查问卷(政府部门) |
附录C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调查问卷(社会公众)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安排 |
第二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通信技术 |
2.1.1 TCP/IP协议 |
2.1.2 短信SMS |
2.1.3 GPRS |
2.1.4 3/4G |
2.1.5 卫星通信 |
2.2 软件开发技术 |
2.2.1 百度地图API |
2.2.2 SOA架构 |
2.2.3 SSM |
2.2.4 HTML5 |
2.2.5 MySQL数据库 |
2.3 硬件开发技术 |
2.3.1 低功耗设计技术 |
2.3.2 语音合成处理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
3.1 小流域防洪监测现状 |
3.1.1 小流域规模 |
3.1.2 监测网站 |
3.1.3 预警设施 |
3.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3 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 |
4.1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架构 |
4.1.1 系统的总体架构 |
4.1.2 系统的应用架构 |
4.1.3 采用的技术架构 |
4.1.4 预警通信流程 |
4.1.5 通信技术应用 |
4.2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详细设计 |
4.2.1 软件部分设计 |
4.2.2 硬件部分设计 |
4.2.3 通信协议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软件实现 |
5.2.1 WEB服务端 |
5.2.2 微信端 |
5.2.3 App端 |
5.3 系统硬件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贵州省气象观测资料到CIMISS流程的梳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全省整体数据流程分析 |
2.1 贵州省-国数据上行流程 |
2.1.1 前置机处理转发 |
2.1.2 台站直接传输 |
2.1.3 区域中心站合并处理传输 |
2.1.3 通过省级FTP服务器进行中转传输 |
2.2 CMACAST广播数据下行处理流程 |
2.3 省际共享数据传输流程 |
2.4 省内共享数据传输流程 |
3. 省内国家级自动站传输流程 |
4. 数据流程的优化 |
5. 小结 |
(6)阜新天气预报业务平台的制作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阜新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简介 |
1.1 自动站实况数据查询系统 |
1.2 数值预报产品的数据提取与分析系统 |
1.3 本地预报方法的自动化制作系统 |
1.4天气预报制作及分发系统 |
1.5 天气预报质量检验系统 |
2 阜新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优势 |
3 结语 |
(7)贵州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现状和需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2. 1 调查方法 |
2. 2 调查对象 |
2. 3 调查内容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 1 几种气象信息服务类型在调查对象中的覆盖率 |
3. 2 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情况 |
3. 3 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满意度 |
3. 4 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情况 |
3. 5 接受气象科普宣传的形式和频次 |
3. 6 认为“农信通”的“农情提醒”是否实用? |
3. 7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
4 结论与建议 |
4. 1 结论 |
4. 2 建议 |
(8)基于GIS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拼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技术基础 |
2.1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系统概述 |
2.1.1 结构体系 |
2.1.2 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 |
2.1.3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系统软硬件 |
2.2 WEBGIS简介 |
2.2.1 WebGIS的特点 |
2.2.2 WebGIS的实现技术 |
2.2.3 WebGIS的发展趋势 |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2.3.1 ASP.NET技术 |
2.3.2 MapXtreme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管理可行性 |
3.1.3 经济可行性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数据分析 |
3.3.1 雷暴日数据分析 |
3.3.2 雷灾调查数据分析 |
3.3.3 天气雷达收集数据 |
3.3.4 闪电数据定位分析 |
3.3.5 多重数据融合方法分析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3.4.1 系统架构 |
3.4.2 功能模块设计 |
3.5 系统流程设计 |
3.5.1 系统业务流程图设计 |
3.5.2 系统数据流程图设计 |
3.6 数据库设计 |
3.6.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 |
3.6.2 模型设计 |
3.6.3 数据库逻辑结构 |
3.6.4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及运行环境 |
4.2 用户登录及系统管理 |
4.3 等值线显示 |
4.4 生成栅格图功能模块 |
4.5 文件管理功能模块 |
4.6 产品拼图功能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维护 |
5.1 系统测试原理 |
5.2 测试用例与测试结论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ASP技术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意义 |
1.3.1 选题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技术背景 |
2.1 软件体系结构 |
2.1.1 C/S 架构 |
2.1.2 B/S 架构 |
2.1.3 现有气象信息平台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
2.2 B/S 架构主要技术方式 |
2.2.1 ASP 技术与其它同类技术的比较 |
2.2.2 ASP 技术在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上的应用情况 |
2.3 VBScript 脚本语言 |
2.4 数据库选择 |
2.5 WEB 工作原理 |
2.5.1 IIS 定义及其提供的服务 |
2.5.2 WEB 工作原理 |
2.5.3 WEB 数据库访问方式 |
第三章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 |
3.1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需求分析 |
3.1.1 需求概述 |
3.1.2 平台框架 |
3.1.3 主要实现功能 |
3.2 系统设计 |
3.2.1 系统组成 |
3.2.2 主要技术方法 |
3.3 主要模块功能及编程代码 |
3.3.1 台站服务 |
3.3.2 公共服务 |
3.3.3 其它服务 |
3.3.4 后台管理 |
3.4 用户管理 |
3.4.1 后台管理用户 |
3.4.2 公共用户 |
3.5 数据库表结构 |
第四章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运行测试 |
4.1 测试环境描述 |
4.1.1 硬件环境 |
4.1.2 软件环境 |
4.2 系统运行测试 |
4.2.1 Web 服务器安装 |
4.2.2 修改 IIS 默认设置 |
4.2.3 权限管理 |
4.3 平台安全运行机制 |
4.3.1 程序设计 |
4.3.2 数据库系统 |
4.3.3 Web 服务器 |
4.3.4 其它安全机制 |
4.4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测试 |
4.4.1 启动平台 |
4.4.2 平台运行测试 |
4.4.3 测试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平台应用情况 |
5.3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贵州省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李刚,甘文强,汤天然.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6)
- [2]基于WebGIS的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孟繁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D]. 姜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4]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D]. 李晓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贵州省气象观测资料到CIMISS流程的梳理分析[J]. 汤宁,杨士进,刘崛,李波,支亚京. 福建电脑, 2018(07)
- [6]阜新天气预报业务平台的制作与应用[J]. 舒海燕,赵振宇,赵威,陶倩,陈艺萌,杨晓彤. 安徽农学通报, 2015(01)
- [7]贵州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现状和需求调查研究[J]. 付芳婧,林丽红,曾桢. 贵州气象, 2014(06)
- [8]基于GIS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拼图研究[D]. 李赟.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ASP技术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D]. 符凤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10]贵州省中西部6.28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 黄天福,刘鹏,袁辉. 农技服务,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