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海盐县船型结构的变化看内河航运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葛中斌[1](2019)在《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的适宜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支撑内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是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注重对街区内部历史遗存、历史信息真实载体的保护,而忽略对街区历史环境要素、潜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传承,同时缺乏对街区与所处环境历史文化格局关系的研究和整体保护。由此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城市建设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日渐萎缩甚至消解,“幸存”的街区也普遍已淹没于现代城市建设的汪洋大海之中,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呈现“碎片化”倾向。时至今日,如依旧是以保护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其遗产本体为目标开展规划实践,已实难发挥有效的文化传承作用。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要求与历史文化名城现实条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历史文化街区适宜性保护方法,已成为一项迫切命题。基于此,本文选取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城市案例,以襄阳历史城区中仅存的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为对象展开研究。首先,研究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并结合陈老巷的现实特点,初步建立“街区关联性环境格局保护-街区整体保护-遗产及文化资源点保护”的认知、分析、研究思维框架。其次,研究基于文献查阅、实地踏勘、口述城市史调查法等方法,从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建筑三个层次,系统梳理时间累积下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信息及其格局,并作以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分析。再次,对三个空间层次下所梳理得到的历史文化环境资源做以现状生境分析,识别其存在与潜在状态。最后,研究基于不同空间层次的关键问题,统筹制定保护与传承方法,提出在宏观层面保护与凸显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周边环境的整体文化格局,在中观层面保护街区格局、激活产业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在微观层面对街区内的建筑遗产进行分类保护、整治,并促进其公共空间化的具体策略。力求以有限的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为“发生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由内而外地带动周边环境的整体文化振兴,为重塑襄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文化格局与特色秩序提供支撑。
张洁[2](2019)在《明代造船技术的社会动力探析 ——基于明代造船技术文献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造船技术是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记载造船技术的专着。本论文研究主要选择了《南船纪》和《龙江船厂志》这两本着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造船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将技术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技术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但是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也具有特定规律。通过以明代造船技术为例的考察,来探讨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规律。一定的技术对应的是一定的社会形态,如果当时社会条件不成熟,那么特定的技术也不会获得成熟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社会对某种技术有需求,那么其形成的推动力会比十所大学更为巨大。本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对明代造船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基础进行概述,进而对明代造船技术的发展作出总体性的分析与判断。其次主要是对《南船纪》和《龙江船厂志》两部造船着述进行分析,进而对明代的造船技术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对明代造船技术的特征进行总结,指出明代造船技术的改进与提升,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发展才支撑起了明代辉煌的造船业。第三部分分析明代造船业在明代社会中的影响。明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对造船业的需求,拉动和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造船技术的进步。第四部分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明代造船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三个方面对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总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特定的规律,社会的需求拉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特定状态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在之前技术基础上的提升,更是社会要求的结果,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才能够得到发展。
胡桑成[3](2019)在《海盐县农产品内河水路运输规律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海盐县是浙江省嘉兴市下市辖县,是崧泽文化发祥地之一,位于钱塘江北岸、浙江省东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全县陆地面积507.76平方公里。境内河道密布,大小河湖纵横相连,河道总长度达1860千米,为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1]海盐县具有得天独厚水运条件,已基本形成一个由骨干航道组成的航道网,共有定级航道37条,里程239.22公里。据统计,全县所需建筑材料的90%、生产和生活用煤的60%以及80%的油料均由内河航运来完成。早在5000多年前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具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史,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该县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且主要通过内河水路进行运输。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加透彻、更为全面的了解海盐县农产品水路运输与海盐县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特别是农业方面的关系,并重新审视农业、水运行业在本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利用海盐县内河水路运输具有的能耗低、不占农田、运输量大、成本低、污染小等特点,[2]实现本地社会经济的生态绿色增长。本文详细搜集了海盐县2010-2017年的历年粮食吞吐量、地区经济指标、粮食生产量等相关数据,通过对海盐县农产品内河水路运输大数据统计分析,找出海盐县农业、农产品水路运输的发展规律,在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直接影响关系的情况下,再使用可以找到不可见关系的灰色系统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Matlab软件对粮食水上运输与海盐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测算[3],意在再次申明内河水路运输与农业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SPSS灰色关联度分析,本文认为海盐县农产品水路运输与区域社会经济特别是海盐县农业发展是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它们是牢不可分、密切相关的。要对农产品的水路运输给予新的重视高度,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最后本文通过对海盐县农产品水利运输进行了SWOT分析,为海盐县水路运输和海盐县农业经济和谐发展的给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桂强[4](2018)在《社会变迁与经济理性:清末民初平湖社会经济中的鼎丰酱园》文中提出目前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缺陷在于未能把企业的变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商业习惯中去观察,和企业史研究相比清末民初传统商号史的研究由于缺乏相关资料,研究更是不足。本文通过整理、解读近代平湖鼎丰酱园的档案,尤其是账簿史料,试图把鼎丰酱园纳入区域社会经济中进行考察,一方面探寻区域社会经济的变迁对鼎丰酱园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鼎丰酱园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认识,以及鼎丰酱园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自我调适。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论述清末民初平湖社会经济中的鼎丰酱园。第一部分综合“收”、“支”、“存”、“该”四个方面的情况来介绍清末民初鼎丰酱园的经营状况。这一部分为全文分析的基础,下文对鼎丰酱园的解读大都建立在此章对账簿的分析之上。第二部分主要从捐税的变化,物价的变化以及政府行为的双重作用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区域社会经济的变化对鼎丰酱园经营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从选址与区域规模效益,银钱比价的变动,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家族独资企业中的“官利制度”四个方面来考察鼎丰酱园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认识。最后一部分以利润核算和红利分配以及槽坊的开设为例,考察在区域社会经济中鼎丰酱园管理制度以及经营策略的演变,意在说明鼎丰酱园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自我调适。
郑海涛[5](2017)在《清中期沙船商人探析 ——以道光六年海运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道光四年,高堰漫口,河道浅阻,有碍漕运。经过海漕之争的辩论后,清廷决意承雇沙船进行海运。清廷士大夫认为沙船商人分布于长江河口通州、海门、崇明、宝山、南汇、太仓等州县。沙船字号的特征,多展现出沙船籍贯的地域分布情况。州县沙船数量多寡及其字号,反映出沙船商人的地域分布情况。道光六年海运承雇的沙船数量中,其中通州、崇明县、元和县所属沙船数量最多。沙船地域分布层次鲜明,州县所属沙船数量变化总体趋势也非常显着。长江河口一些州县沙船漂没琉球的遗迹,说明一些州县所属沙船数量与沙船商人情况亦不能忽视。相比道光二十八年、咸丰二年海运,沙船数量地域分布总体变化并不明显。三次海运承雇各州县沙船的数量,都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沙船商人地域分布情况。府州之间沙船数量分布不均,其中以直隶太仓州、苏州府、直隶通州沙船数量居多,亦是沙船商人分布的主要区域。府州所属沙船数量的多寡受到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府州区域内沙船数量分布不平衡,以通州、崇明、太仓、镇洋、元和,昆山等州县船籍居多,是沙船商人集中分布的主要州县。自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后,沙船商人即在清廷的严厉控制之下讨生活,畏官之心向来有之。在筹议道光六年海运前期,时任江苏巡抚张师诚盲目封锢商船,沙船商人畏官情绪加重。同时,商业贸易所获重利的诱导下,部分船商从而排斥海运,狡诈诡辩,拒揽漕粮,甚至避匿海外,揽载客货。江省官员面对故意拒绝承揽海运的船商,亦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陶澍、贺长龄等海运派官员为保障海运的正常进行,身体力行,亲赴上海,考察商情,制定相应措施,维护海运,保障船商切身利益,实现“互惠共赢”。官府在海运过程中的积极作为,赢得部分大船商的认可,粮米抵津交卸,船商未受扰累之困,商情大悦,使得船商积极性有所提升。但商业贸易所获重利,部分船商仍不热衷于海运,清廷筹议海运并未获得船商的全部认同。从海运的过程看,不论船商对承揽海运意愿如何,最终都将选择与官府合作,盖因传统社会下,商业贸易从属于政治。
赵汛舟[6](2015)在《资源节约型限制性Ⅲ级航道尺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河水运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内河水运仍将保持持续而旺盛的需求,特别是对航道高等级化和网络化的要求更是十分迫切;另一方面,浙江省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内河航道建设与发展的制约将日益凸现。两方面因素决定了浙江内河航道建设与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之路。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省内河航道现状、特点、发展规划、建设的制约条件和国内外的航道尺度技术标准,按现有规范和标准对研究范围内的航道尺度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得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基本航道尺度;以基本航道尺度为初始条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物理模型试验和实船试验,分析不同航道尺度与航速、航行阻力、下沉量、漂角、船行波、近岸流速和船舶操控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在满足航道航行安全、货运量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在综合考虑船舶航行效率、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建设成本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下的资源节约型限制性航道相关关键技术,以达到破解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紧张、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减少投资、顺利推进项目和促进科学进步的目的。并通过实际案例检验本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陈家旺[7](2014)在《海盐航道迎来跨越式“升级”》文中指出日前,杭平申线"五改三",水上综合服务区,黄湾线、官堂线、年长港、大横线支线航道养护等水运工程正在海盐大地上如火如荼的施工中,海盐内河航道迎来一场跨越式"升级"。一直以来,海盐的航道等级不高直接导致大吨位船舶无法进出,成为制约当地航运发展的"瓶颈"。"航道作为航运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航道不进行整治升级,航运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因此,航道升级成为助推水运发展的重要一环。"海盐县港航
尹强[8](2013)在《明清山东大、小清河水路运输考论(1368-1911)》文中研究说明大、小清河地处山东北部,东连渤海湾,西接大运河,是连接山东东西交通的水上交通要道。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地带,区域内河流多受黄河影响,大、小清河也不例外。大、小清河源于济水,是济水在近世的延续。济水为古四渎之一,由于紧靠黄河,备受黄河侵扰。从独流入海,发展到截河而南,最终淹没,其残存在山东的河道逐渐发展成大、小清河。山东自古有渔盐之利,济水时期,大、小清河流域的河道已被用来运输。随着济水淹没,大、小清河逐渐形成。由于大、小清河入海口处为山东的盐场主要集中地,因此山东的海盐主要通过大、小清河西运。元代时,山东大、小清河已经逐渐承担起山东海盐西运的任务。由于历代政府对于食盐实行专卖制度,食盐的运销成为实现盐利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小清河的航运功能得到很大利用。明清时期为了保证山东海盐的西运,多次对大、小清河进行维护和治理,两河的水路运输逐渐繁荣。两河的水路运输因运盐而被重视,也因此逐渐完善。明清大小清河水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流域内的商品流通。食盐一直是大小清河水路运输的最大货源。明清时期食盐运销形式,对大小清河流域的水路运输影响很大。随着食盐运输的发展,两河的运输的繁荣起来,其他商品的流通也因此而繁荣。随着商品流通的加快,大、小请河流域的城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高慎强[9](2012)在《先秦食盐经济文化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食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宋、明、清几个时间段,对先秦时期的食盐关注较少,综合性的研究更是稀少。但先秦时期的食盐研究因为其年代跨度大且对秦汉以后的食盐研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显得意义重大。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先秦主要食盐产地及地理分布。这一章节介绍了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海盐、池盐、岩盐、泉盐、井盐、土盐等诸多食盐类型。对海盐地理分布的分析,依照考古资料和相关的历史记载,放弃以前对海盐产地笼统分类的方法,力图精确的以这些地域开始进行海盐生产的时间先后为序进行分析。青州鲁北地区,除辽东地区外的幽州地区,吴越地区,辽河东部地区渐次进入了海盐的规模化生产阶段。对井盐和泉盐的地理分布的分析以考古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于产地进行综合性的概述。通过对相关考古资料的整理,考察出三峡地区、四川的长宁和湖北的长阳等地从商末开始,相继进入泉盐大规模生产时期,井盐的生产要到战国末期。对盐池地理分布的分析主要依托文献资料,除了对山西运城这一最重要的盐池关注外,还对西北的诸多盐池加以探查。西北的盐池在先秦时期就是中央王朝所依赖的重要池盐产地。通过文献资料可知,我国出产岩盐的地方有两个地区,一是渝东地区的云阳及附近地区;二是大西北地区的古凉州地区。土盐的生产区域包括今日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和西北部分地区如青海东部。第二章,食盐的运输与消费区域。食盐的运输方式是不断进步的,从人力背负开始,内河航运、畜力运输、近海航运相继发展起来。对消费区域的研究,过去很少涉及。通过研究发现,食盐的消费区域随交通发展、政治变迁等因素的变化不断由各个产盐区向四周延伸。战国时已经覆盖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就海盐而言,夏朝时期仅有少量海盐通过进贡的方式进入王朝统治中心地区。经过先秦数千年的发展,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末期,吴越之地、燕、齐所产海盐的消费区域已经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楚国领土及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等大片地区。泉盐、井盐、池盐的消费区域也正是在夏商时代的基础上不断向四周扩张。对于上盐、岩盐消费区域鉴于其产量小和资料匮乏,不予论述。第三章,先秦时期食盐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该章涉及内容较广,总概而论:先秦时期,食盐便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食盐对陶器制造、商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食盐获取得便利程度在先秦时期曾对先民在遗址的选择和古代帝王的都城选址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争夺盐源,各股政治势力不惜发动一场场的战争。食盐与我国的神话传说、饮食文化、丧葬文化和先秦医药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较之前,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我国先秦时期主要食盐产地的地理分布,前人大多是笼统的进行表述,但先秦时期时间跨度达数千年,这些产盐区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先后顺序,本文在立足于考古发现与文献的基础上深刻解读,尽力还原之。第二,过去的研究成果对先秦食盐运输与消费区域基本没有涉及,本文想通过结合先秦交通、人口分布、政治和军事状况等对这一问题进行试探性的研究。第三,过去的研究成果对“先秦时期食盐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这一问题大多只是涉及其中某一个方面。本文在尝试着对各种史料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对这些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力图做到细致、系统。
沈利军[10](2011)在《从吞吐量变化看海盐内河港口物流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为推动浙江省海盐县内河港口物流发展,促进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分析海盐近年来内河港口吞吐量的变化,针对当地开展内河转运的有利条件,从物流人才培养、物流工具推广、物流中心建设、物流政策扶持等4个方面提出加快当地内河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
二、从海盐县船型结构的变化看内河航运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海盐县船型结构的变化看内河航运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的适宜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历史文化街区 |
1.3.2 保护传承 |
1.3.3 适宜性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 |
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实践 |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基础 |
2.1.1 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理论 |
2.1.2 有机更新理论 |
2.1.3 关联耦合理论 |
2.2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实践 |
2.2.1 波士顿自由之路 |
2.2.2 杭州小河直街 |
2.2.3 台州海门老街 |
2.3 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研究 |
2.4 研究综述 |
3 陈老巷街区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的梳理与价值揭示 |
3.1 陈老巷街区的基本概况 |
3.1.1 区位概况 |
3.1.2 发展沿革 |
3.1.3 保护历程 |
3.2 宏观层面:街区周边历史文化环境资源及其整体格局 |
3.2.1 汉江 |
3.2.2 滨江码头 |
3.2.3 历史街巷 |
3.2.4 商业会馆 |
3.2.5 城门及其他人文设施 |
3.2.6 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的整体格局 |
3.3 中观层面:街区内部历史文化环境资源及其格局肌理 |
3.3.1 街巷格局 |
3.3.2 街巷空间 |
3.3.3 院落肌理 |
3.3.4 历史商号 |
3.4 微观层面:街区内部建筑遗产及传统建造技艺 |
3.4.1 建筑类型 |
3.4.2 构造做法 |
3.4.3 砌筑方式 |
3.5 陈老巷街区保护价值分析 |
3.5.1 格局价值 |
3.5.2 历史价值 |
3.5.3 文化价值 |
3.5.4 社会价值 |
3.5.5 艺术价值 |
3.5.6 科学价值 |
3.6 本章小结 |
4 陈老巷街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宏观层面:街区周边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1 历史文化遗存的“贫瘠化” |
4.1.2 历史环境格局的“碎片化” |
4.2 中观层面:街区内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1 街区道路 |
4.2.2 街区风貌 |
4.2.3 用地性质 |
4.2.4 服务设施 |
4.2.5 街区人口 |
4.3 微观层面:街区内部建筑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4.3.1 建筑风貌 |
4.3.2 建筑年代 |
4.3.3 建筑结构 |
4.3.4 建筑质量 |
4.4 陈老巷街区保护与传承的关键问题 |
4.4.1 整体文化环境格局亟待重塑 |
4.4.2 街区人居环境活力有待提升 |
4.4.3 历史建筑遗存急需抢救保护 |
4.5 本章小结 |
5 陈老巷街区保护与传承的适宜性方法及策略 |
5.1 保护与传承框架的构建 |
5.1.1 保护传承原则 |
5.1.2 保护传承目标 |
5.1.3 保护传承框架 |
5.2 宏观层面:基于“碎片整合”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格局重塑 |
5.2.1 街区周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标识 |
5.2.2 街区周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联与整合 |
5.2.3 以街区保护带动城市文化环境格局的整体复兴 |
5.3 中观层面:街区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保护与提升适用 |
5.3.1 保护街区格局与延续历史文脉 |
5.3.2 激活产业空间与促进街区发展 |
5.3.3 优化人居环境与改善居民生活 |
5.4 微观层面:街区建筑的保护利用及公共空间化 |
5.4.1 街区建筑的分类保护与利用 |
5.4.2 街区建筑的公共空间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
6.2.1 研究创新点 |
6.2.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表 |
图录 |
表录 |
(2)明代造船技术的社会动力探析 ——基于明代造船技术文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明代造船技术着述成书背景与内容 |
1.1 明代造船技术发展状况 |
1.1.1 明代造船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
1.1.2 明代造船技术发展的技术基础 |
1.2 明代两部典型造船着述解析 |
1.2.1 《南船纪》 |
1.2.2 《龙江船厂志》 |
1.2.3 两部着述对比分析 |
1.3 其他着述 |
1.4 小结 |
第二章 明代造船着述中的技术与管理分析 |
2.1 明代船型的演进与分类 |
2.1.1 广船演变特点 |
2.1.2 沙船演变特点 |
2.1.3 福船演变特点 |
2.2 明代造船技术的提升与管理的改进 |
2.2.1 明代船具及制造工艺技术改进 |
2.2.2 明代造船管理制度改进 |
2.3 小结 |
第三章 明代造船技术发展中的社会因素 |
3.1 明代海防与造船技术 |
3.1.1 海战需求 |
3.1.2 战船的分析 |
3.2 明代漕运与造船技术 |
3.2.1 漕运需求 |
3.2.2 漕船的分析 |
3.3 对外交流与造船技术 |
3.3.1 政治需求 |
3.3.2 经济需求 |
3.3.3 郑和宝船的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明代造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化分析 |
4.1 明代造船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 |
4.2 明代造船技术发展中的适应性期望 |
4.3 明代造船技术发展中的规模化生产 |
4.4 明代造船技术发展中的学习效应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海盐县农产品内河水路运输规律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及海盐县农产品运输现状 |
2.1 国内农产品运输发展现状 |
2.1.1 国内农产品运输特点 |
2.1.2 国内粮食运输现状 |
2.2 海盐县农业和内河水路运输概括 |
2.2.1 海盐县农业与农产品的基本情况(以2017 年为例) |
2.2.2 海盐县水路运输的基本情况(以2017 年为例) |
2.2.3 海盐县内河粮食运输基础设计现状 |
第三章 海盐县粮食内河水路运输规律性分析 |
3.1 对历年历月散、包粮吞吐量数据进行分析 |
3.2 对历年粮食吞吐量流向、进出港进行分析 |
3.3 对历年粮食吞吐量在总吞吐量的占比进行分析 |
第四章 海盐粮食运输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测算 |
4.1 灰色相关度理论与分析 |
4.2 海盐县粮食水上运输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测算 |
4.3 灰色关联度测算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海盐县粮食水路运输环境SWOT评估 |
5.1 优势评估 |
5.2 劣势评估 |
5.3 机遇评估 |
5.4 威胁评估 |
第六章 海盐县农产品水路运输的建议与展望 |
6.1 海盐县农产品内河水运行业的建议 |
6.1.1 人才需提待遇增素质 |
6.1.2 加快航道桥梁建设 |
6.1.3 加快专用散粮运输船和集装箱船推广 |
6.2 海盐县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建议 |
6.2.1 增加粮食新功能,打造本地精品牌 |
6.2.2 推进产品冷藏运输加工体系建设工程研究水运素材的可行性 |
6.2.3 改进粮食水路运输装卸模式 |
6.3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社会变迁与经济理性:清末民初平湖社会经济中的鼎丰酱园(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
四、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五、平湖鼎丰酱园简介 |
第一章 从收、支、存、该看鼎丰酱园的经营状况 |
第一节 鼎丰酱园的收、支情况 |
第二节 鼎丰酱园的存、该情况 |
小结 |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变迁对鼎丰酱园的影响 |
第一节 物价的变化 |
第二节 捐税的变化 |
第三节 政府行为的双重作用 |
第三章 鼎丰酱园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认识 |
第一节 选址与区域规模效益 |
第二节 银钱比价的变动 |
第三节 社会责任意识 |
第四节 近代家族独资商号中“官利制度” |
第四章 社会经济中鼎丰酱园的自我调适 |
第一节 管理制度的演变—以利润核算和红利分配为例 |
第二节 经营策略的演变—以槽坊的开设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清中期沙船商人探析 ——以道光六年海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中期沙船商人的地域分布 |
第一节 道光初年沙船商人地域分布 |
一、士大夫对沙船商人地域分布的认识 |
二、道光六年沙船商人地域分布 |
三、漂没琉球沙船的地域分析 |
四、道光六年府州沙船商人地域分布的不平衡 |
第二节 道咸之际沙船商人地域分布 |
一、道光二十八年沙船商人的分布 |
二、道光二十八年沙船商人地域分布的不平衡 |
三、咸丰二年沙船商人的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船商恐惧海运与官府的和谐转向 |
第一节 官府控制下的“恐慌” |
一、船商畏官之缘起 |
二、浙船船商的诡辩 |
三、沙船商人拒揽海运 |
四、官府对规避海运船商的惩罚 |
第二节 官府由强硬转向和谐 |
一、出示晓谕以释其心 |
二、官府选材以示海运招商之诚 |
三、严防胥吏勒索船商脚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赢的恤商举措及船商态度演变 |
第一节 保障船商利益最大化 |
一、二成载货以保障商业贸易正常化 |
二、官府筹议给与船商耗米以示优恤 |
三、官府收买船商余米以利商情 |
第二节 保障船商后顾无忧之举措 |
一、商船航海的弹性 |
二、海运商船享有事故豁免权 |
三、严防天津交兑之弊 |
第三节 沙船商人态度演变 |
一、沙船商人承揽海运的踊跃性 |
二、沙船商人对海运态度的冷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资源节约型限制性Ⅲ级航道尺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1.3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必要性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限制性航道技术标准 |
2.2 国内限制性航道技术标准 |
2.3 限制性航道尺度设计领域相关研究成果 |
3 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 |
3.1 航道尺度设计影响因素确定 |
3.2 航道研究船型确定 |
3.3 航道设计尺度优化理论依据 |
4 浙江省限制性Ⅲ航道尺度设计优化 |
4.1 航道尺度设计初定 |
4.2 航道尺度设计优化 |
4.3 航道尺度设计优化评价 |
5 案例分析 |
5.1 典型航道(杭平申线)建设方案概要 |
5.2 技术参数验证 |
5.3 土地资源节约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海盐航道迎来跨越式“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杭平申线“五改三”年通过能力翻倍 |
水上服务区船民可享“一站式”服务 |
生态航道为“美丽乡村”加分添彩 |
(8)明清山东大、小清河水路运输考论(1368-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二节 大、小清河流域时空的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成果回顾及现状 |
一、大、小清河流域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
二、大、小清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研究 |
三、大、小清河流域的交通运输研究 |
四、明清大、小清河流域的区域开发研究 |
五、其它研究 |
第二章 大、小清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大、小清河流域的地形特点 |
第二节 大、小清河流域的气候特点 |
第三节 大、小清河流域的重要支流水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大、小清河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济水的历史变迁 |
一、从“独流入海”到“截河而南” |
二、从“与河共怒”到“细水长流” |
三、从“四渎济水”到“大、小清河” |
第二节 大、小清河历史变迁 |
一、大清河的消亡演变 |
二、小清河的形成与变迁 |
第三节、小结 |
第四章 明清大、小清河的水路运输 |
第一节 明清以前的大、小清河流域水路运输 |
一、大、小清河形成以前的山东水路运输 |
二、大、小清河的形成及其水路运输的发展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大、小清河流域水路交通的繁荣 |
一、明清山东大、小清河的通航河道 |
二、大、小清河流域水路运输的工具 |
三、明清大、小清河流域的港口建设 |
(一)大清河沿岸的主要港口 |
(二)小清河沿岸的主要港口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明清大、小清河流域的商品流通 |
第一节 食盐流通 |
一、食盐的生产与管理 |
二、明清山东食盐的运销 |
(一)山东盐区的产销分布 |
(二)明清山东食盐的转运 |
(三)清末山东食盐转运的新变化 |
第二节 其它商品流通 |
一、粮食运输 |
二、棉花与棉布运输 |
第三节 大、小清河流域的市镇发展 |
一、中心市场型城市——济南 |
二、商埠型城镇——周村 |
三、其他特色城镇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9)先秦食盐经济文化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一章 先秦主要食盐产地及地理分布 |
一、海盐 |
二、泉盐与井盐 |
三、池盐 |
四、岩盐 |
五、土盐 |
第二章 食盐的运输与消费区域 |
一、海盐运输及消费区域 |
二、泉盐运输及消费区域 |
三、运城池盐运输及消费区域 |
第三章 先秦食盐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 |
第一节 食盐的经济影响 |
一、盐与陶器制造 |
二、盐与商业 |
第二节 食盐的社会作用 |
一、盐与先民的遗址分布 |
二、盐与都城选址 |
三、盐与战争 |
第三节 食盐的文化价值 |
一、盐与神话传说 |
二、盐与饮食文化 |
三、盐与丧葬文化和先秦医药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海盐县船型结构的变化看内河航运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的适宜性方法研究[D]. 葛中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明代造船技术的社会动力探析 ——基于明代造船技术文献的考察[D]. 张洁. 山西大学, 2019(01)
- [3]海盐县农产品内河水路运输规律性分析[D]. 胡桑成.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4]社会变迁与经济理性:清末民初平湖社会经济中的鼎丰酱园[D]. 桂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5]清中期沙船商人探析 ——以道光六年海运为中心[D]. 郑海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6]资源节约型限制性Ⅲ级航道尺度优化研究[D]. 赵汛舟. 浙江大学, 2015(03)
- [7]海盐航道迎来跨越式“升级”[J]. 陈家旺. 中国海事, 2014(04)
- [8]明清山东大、小清河水路运输考论(1368-1911)[D]. 尹强. 暨南大学, 2013(01)
- [9]先秦食盐经济文化地理研究[D]. 高慎强. 西南大学, 2012(08)
- [10]从吞吐量变化看海盐内河港口物流发展[J]. 沈利军. 水运管理,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