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类似良性肿瘤的乳腺癌

一例类似良性肿瘤的乳腺癌

一、类似良性肿瘤的乳腺癌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组织病理图像分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组织病理图像分析是乳腺癌诊断的“黄金标准”,但图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病理医生的诊断过程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另外,病理医生的经验阅历不同以及分析病理图像时的主观性甚至可能会导致误诊。目前,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崭露头角,也为计算机辅助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的乳腺组织病理图像数据集为基础,对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病理图像分类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双线性卷积神经网络(Bilinea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B-CNN)感受野缺乏多样性、分类精度不高的问题,设计了改进的B-CNN模型对Brea KHis数据集中的乳腺组织病理图像进行自动分类。模拟病理学家在分析病理图像时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本文在B-CNN中引入了多尺度感受野,用Inception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器替代原本的VGG网络。针对数据集中图像存在染色差异的问题,利用一种用于组织病理图像染色标准化的方法,让图像在染色标准化时只改变颜色外观而不会破坏结构信息。由于数据集中的图像数量不足且每类图像的分布不均衡,本文采用翻转和按比例从各类图像中提取图像块的方式,让每一类图像的训练样本数量接近,同时解决样本不均衡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利用改进的网络分别对四个放大倍数的组织病理图像进行分类,并使用迁移学习对网络进行微调,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B-CNN模型提高了分类准确率。(2)本文以深度残差网络Res Net101为基础,在残差块上进行改进,并在改进的Res Net101中增加SE模块,设计了SE-Res Net-B网络模型,利用改进后的网络对高分辨率的乳腺组织病理图像进行二分类和四分类。由于高分辨率的图像无法直接送入网络中训练,本文在染色标准化步骤后,采用512×512大小的滑动窗口对高分辨率图像进行采样,确保可以包含图像的诊断信息,并设置50%的重叠率,增加采样块之间的特征连续性。在分类策略上,本文首先对采样图像块进行分类,再利用多数投票算法得到原高分辨率图像的分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E-Res Net-B明显提升了网络的分类性能,在ICIAR 2018数据集上的二分类和四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6.25%和88.75%。

张文馨[2](2021)在《乳腺肿瘤术前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术前乳腺良恶性肿瘤相关因素的异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做好乳腺癌一、二级预防,指导治疗奠定基础。进一步观察乳腺恶性肿瘤术前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探究乳腺癌各中医证型预后的一般规律。方法:收集自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住院并拟行手术治疗的乳腺肿瘤患者共135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分两部分,术前中医证候采集,术后免疫病理等信息采集,并统一格式记录Excel表格中,形成基本信息库。统计分析得出结果,根据临床意义和中医基本理论分析并讨论差异,以此总结并归纳规律。结果:1.共筛选出乳腺肿瘤术前患者135例,均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50.60±12.47岁。乳腺良性肿瘤42例(31.10%),乳腺恶性肿瘤93例(68.90%)。2.不同因素下乳腺良恶性肿瘤发生情况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良性与恶性肿瘤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关系、家庭氛围、工作氛围、自主评价坐月子情况、既往乳腺良性疾病史下存在组间差异,P<0.05。进一步评估其与乳腺良恶性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模型总体检验结果显示,卡方值为48.98,P<0.05,说明logistic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发病史的乳腺肿瘤术前患者发生恶心肿瘤的风险是没有相关发病史患者的4.5690倍。3.在135例患者中,肝郁痰凝证105例(77.78%),痰瘀互结证27例(20.00%),冲任失调证3例(2.22%)。乳腺肿瘤术前中医证型在各因素中的差异显示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史(P=0.0006)、其他器官结节累计得分(P=0.0256)和肿块大小(P=0.0178)组间差异显着。两两比较显示肝郁痰凝证组与痰瘀互结证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郁痰凝证乳腺肿瘤患者人数最多(105/135),且为良恶性唯一共同的证型。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瘤术前肝郁痰凝证异同:肝郁痰凝证恶性与良性间年龄分布存在差异,P<0.05。肝郁痰凝证恶性与良性在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工作氛围、自主评价坐月子情况、肿块分布部位、有无既往乳腺良性疾病史、BI-RADS分类和肿块大小间存在差异,P<0.05。5.乳腺癌术前各中医证型肿瘤发现方式存在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肝郁痰凝与痰瘀互结在发现方式上存在差异(P=0.0238)。乳腺癌术后肿瘤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肿瘤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肿瘤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的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P120ctn连环蛋白(P120ctn)、GATA结合蛋白3(GATA3)、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CDFP-15)在术前肝郁痰凝证、痰瘀互结证、冲任失调证组间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模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影响因素和诊断因素中发现:职业为农民、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乳腺肿瘤患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较大;男女共同负担家庭经济、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评价为和谐融洽、自我评价坐月子情况等级高的乳腺肿瘤患者预后较好,可减少乳腺癌的发病风险。2.痰瘀互结证多为积证,是由聚证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疾病发展历程,故痰瘀互结证的乳腺良性疾病史较肝郁痰凝证发生率高;肝郁痰凝证结节或/和囊肿得分较痰瘀互结证多,故气聚初起,结节或/和囊肿循经呈散在多发性,病久由气入血,则结节数量减少,但肿物体积增大。3.肝郁痰凝证的乳腺肿瘤患者人数最多(105例),且为良恶性唯一共同的证型。在该证型中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高的女性、有乳腺良性疾病史、BI-RADS分类较高、肿块较大的患者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自我感知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曾有专人照料、饮食荤素搭配、情志条畅的坐月子养护过程,及肿块分布双侧多发的患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较小。4.该研究表明,乳腺肿瘤术前中医证型与免疫病理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无法从微观生物学角度明确辅助中医辨证,实现中医证候的微观辨证。

杨旭[3](2021)在《基于血浆游离DNA(cfDNA)分布特征的分类方法及其在乳腺癌良恶性区分、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及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过去的几年中,液体活检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准医疗诊断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复发风险评估,连续采样进行疾病进展监测和治疗反应评估等方向。液体活检技术同传统的组织活检技术相比具有无创性、均质化及连续采样等优势。目前液体活检技术主要基于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ur cells,CTCs)、循环细胞游离 DNA(circulating cell-free DNA,cfDNA)及ctDNA等,其中临床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检测ctDNA中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基因突变及甲基化模式。但只利用ctDNA仍有部分患者通过以上检测技术无法获得有效信息。cfDNA主要来自于凋亡细胞,因被核小体保护而未被降解。基因组的核小体印记与基因转录及基因表达水平密切相关,转录起始位点(Transcription start sites,TSSs)附近区域核小体的结合明显减少。而基于组织活检的基因表达技术已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如Oncotype DX 21基因检测、Mamma Print 70 基因检测、EndoPredict 11 基因检测、Prosigna PAM50 基因检测及 Breast Cancer Index(BCI)11基因检测。因此利用血浆中cfDNA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TSSs区域覆盖度差异,对乳腺肿瘤的良恶性区分、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及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进行研究,为乳腺癌的无创检测及后续治疗提供更为广阔和可靠的数据来源,具有更大的前景。二、研究目的利用血浆中cfDN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TSSs区域覆盖度预测基因表达,基于该技术建立无创的分类方法,对乳腺肿瘤的良恶性区分、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及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进行研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三、研究方法第一章我们利用两株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T-47D以及50例乳腺癌患者血浆进行cfDNA分布特征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该部分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1.细胞上清液cfDNA分布特征与细胞沉淀的核小体定位的相关关系;2.细胞上清液cfDNA分布特征与细胞内基因表达的相关关系;3.乳腺癌患者血浆cfDNA分布特征与乳腺癌细胞系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为乳腺癌特异性的。为了确定以上关系,我们首先统计细胞上清液和乳腺癌患者cfDNA的转录起始位点TSSs±1k bp区域覆盖度,细胞内核小体测序的TSSs±1kbp区域覆盖度,筛选细胞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高表达基因,随后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s)对每两组进行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章我们进行了 cfDNA分布特征在乳腺癌诊断、分型及淋巴结转移预测的临床应用研究。首先我们对整体、局部染色质变量、及TSS±1k bp区域进行评估,即通过以下三个不同层面:5-Mb精度窗口、染色体不同功能区域、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和TSSs±1kbp区域覆盖度。最终确定使用TSSs±1kbp区域覆盖度,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开发分别针对乳腺肿瘤良恶性区分(乳腺良性肿瘤197例,乳腺癌263例)、分子分型(Luminal A 41例,Luminal B 82例,Her2 26例,三阴型24例)和淋巴结转移预测(淋巴结转移53例,淋巴结未转移51例)的分类器,并通过ROC曲线评价所建立的分类器的效果。第三章我们进行了 cfDNA分布特征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我们首先对收取的两组共22例(12例应答者和10例非应答者)经新辅助化疗8个化疗周期的患者在化疗前,化疗初期(1个化疗周期后),化疗中期(3或4个化疗周期后)和化疗末期(8个化疗周期后)的血浆样本,进行cfDNA分布特征分析,对两组随化疗周期的分布特征变化的基因进行差异分析和无监督聚类分析,最后进行相关的基因功能分析。随后我们尝试只分析38例(28例应答者和10例非应答者)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前的血浆样本cfDNA分布特征差异,探讨在化疗前疗效预测的可行性。四、研究结果第一章中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细胞上清液cfDNA分布特征与细胞沉淀的核小体定位图谱呈正相关,与细胞内基因表达呈负相关。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s)评估细胞上清液 cfDNA 的 HTSSs(high coverage depth around TSSs)或LTSSs(low coverage depth around TSSs)与细胞核小体 DNA 的 HTSSs 或 LTSSs之间的overlaps(p<1e-22)都是显着富集的,细胞上清液的cfDNA的LTSSs与细胞内 HEGs 之间 overlaps(T-47D:p=9.116e-06;MDA-MB-231:p=1.981 e-05)和HTSSs 与细胞内 LEGs 之间 overlaps(T-47D:p=2.987e-06;MDA-MB-231:p=3.156e-10)具有较显着的富集。乳腺癌患者比健康人群cfDNA的TSSs周围-1k bp到+1kbp区域覆盖度低的基因与TCGA数据库中癌组织比癌旁组织高表达基因的overlaps有显着富集(p=0.014)。第二章中对cfDNA的整体、局部染色质和TSS±1 kb片段进行研究,发现cfDNA的TSSs±1k bp区域覆盖度最适合建立PPCET分类器;所建立的乳腺肿瘤良恶性区分、分子分型和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分类器的准确性,特异性等均达到80%左右。第三章中通过新辅助化疗的系列血浆标本与疗效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非应答者,应答者中有321个基因TSSs区域覆盖度因化疗而发生了变化,其中在化疗初期发生变化的基因有205个,93个基因TSSs区域覆盖度降低,112个基因TSSs区域覆盖度升高。到化疗中期发生变化的基因有116个,66个基因TSSs周围覆盖度降低,50个基因TSSs周围覆盖度升高。这321个基因随着化疗结束TSSs区域覆盖度趋于稳定,基因功能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与对DNA损伤的应答、抑制细胞增殖及免疫应答相关;只分析化疗前乳腺癌血浆标本的cfDNA分布特征,应答者和非应答者间共有232个TSSs区域覆盖度差异显着的基因:100个基因TSSs区域在应答者中高覆盖,132个基因TSSs区域在非应答者中高覆盖。五、研究结论1.cfDNA分布特征与细胞内核小体足迹图谱呈正相关,与细胞内基因表达呈负相关;2.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乳腺癌患者cfDNA分布特征是乳腺癌特异性的;3.通过cfDNA的TSSs±1k bp 区域相对覆盖度对乳腺癌诊断、分子分型及淋巴结预测做了3个分类器,能够较好地把每个分组不同类别分开,为乳腺癌的非侵入性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液体活检”方案;4.通过新辅助化疗的系列血浆标本与疗效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应答者化疗后发生改变的基因主要与抑制细胞增殖、对DNA损伤的应答和免疫应答相关;5.只分析新辅助化疗前的乳腺癌血浆标本cfDNA分布特征,发现应答者与非应答者存在差异,这有望在化疗前就开发用于预测乳腺癌化疗疗效的新生物标志物,最终实现无创预测。

陈培星[4](2021)在《女性乳腺癌患者尿酸水平与临床意义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及同期入院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数据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住院的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575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乳腺良性肿瘤患者601例为对照组,入组均为初治女性,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月经情况、尿酸及肌酐水平、病理类型、分子分型、TNM分期、既往史及个人史等。所有患者均为初治,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良恶性乳腺肿瘤之间及乳腺癌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尿酸水平的关系,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共采集病例1176例,其中乳腺癌病例575例,乳腺良性肿瘤601例为对照。乳腺癌组血清尿酸均值334.06±80.10μmol/L,对照组血清尿酸均值316.04±64.38μmol/L。乳腺癌组首诊血清尿酸水平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高尿酸发病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215,P<0.05)。经Logistic分析,不能认为高血清尿酸水平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OR=1.002,95%CI:0.999~1.005,P=0.271)。乳腺癌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年龄(r=0.227)、体重(r=0.398)、空腹血糖水平(r=0.181)、肌酐水平(r=0.315)存在轻度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已绝经患者较未绝经患者发生高尿酸的风险更高(χ2=14.088,P<0.05);Ki-67高表达组比低表达组发生高尿酸的风险更大(χ2=3.888,P=0.049,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167,P<0.05);乳腺癌中已绝经患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未绝经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976,P<0.05);乳腺癌Ⅳ期即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着低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89,P=0.049,P<0.05)。结论:尽管乳腺癌组血清尿酸水平显着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但不能认为高血清尿酸水平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乳腺癌高血清尿酸水平组较低尿酸水平组的患者的年龄更高、体重更重、已绝经患者更多,且血清尿酸水平随年龄及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对于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较Ⅰ至Ⅲ期患者低。

田叶红[5](2021)在《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神经新生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获得性特征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技术特异性操控乳腺癌神经,激活交感神经促进乳腺癌进展,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乳腺癌生长。神经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阻断神经为抗肿瘤治疗提供重要靶标。然而,目前针对神经生长的相关因子及受体的抑制剂研究正处于初始阶段。围刺为传统中医刺法,可沟通局部经脉、络脉、浮络和皮部之间的联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针对肿瘤的围刺,即以肿瘤局部为中心,沿肿瘤边缘进行多针包围性针刺。前期研究显示电针围刺后肿瘤组织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明显增多,与抑瘤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参与调控了肿瘤内的轴突导向因子Sema3a表达,提示围刺可能影响肿瘤神经。但围刺是否能够调控肿瘤神经及相关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临床应用角度,对围刺疗法及瘤周注射在肿瘤的运用和疗效进行整理、总结;二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梳理和总结了肿瘤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目的:1比较不同围刺法对乳腺癌移植瘤肿瘤生长及癌细胞凋亡的影响;2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NTs)及相应受体的影响;3通过有参转录组测序获取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的候选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制;4以p75NTR为突破口,通过电针围刺后抑制p75NTR信号转导,观察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神经、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一分为TG组(模型组)、ETG组(电针围刺组)、ATG组(毫针围刺组),TG组小鼠每天抓握3min,ETG组予电针围刺3min/天,ATG组予毫针围刺3min/天,于干预后1周、2周、3周取材,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比较电针与毫针围刺对肿瘤生长、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二分为TG组、ETG组、NG组(空白组)、ENG组(空白电针组),TG组、ETG组干预同实验一,NG组、ENG组均为正常小鼠,其中NG组每天抓握3分钟,ENG组电针围刺,其针刺部位、方法与ETG组一致,通过HE、IHC、ELISA检测,以明确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NTs及受体的影响。实验三样本来自实验二,取TG组与ETG组干预1周的肿瘤组织冰冻样本,每组各3个,共6个样本用于有参转录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以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基于前期研究电针围刺对p75NTR的上调作用,实验四分为TG组、ETG组、ETTG组(TP组,即p75NTR抑制剂组),TG组、ETG组干预同前,ETTG组电针干预同ETG组,并在电针后15分钟腹腔注射p75NTR受体抑制剂TAT-Pep5(75μg/kg·d),以明确抑制p75NTR信号传导对肿瘤神经、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电针与毫针围刺抑制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比较(1)肿瘤生长曲线显示,ETG组肿瘤生长最慢,TG组最快,ATG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在实验干预第15天,三组肿瘤生长曲线开始趋于一致。肿瘤体积的组间比较显示,E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5-18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A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6-14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2)三个取材时点的瘤重比较,ETG组瘤重最小,TG组瘤重最大,ATG组瘤重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3)在三个取材时点,ETG组抑瘤率分别为36.93%、46.49%、27.89%,ATG组抑瘤率分别30.79%、26.61%、21.67%。(4)TUNEL染色结果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着高于ATG组与TG组(p<0.05),且在实验干预2周的凋亡指数最高,ATG组的凋亡指数与TG组相当。2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的影响(1)HE染色、IHC标记PGP 9.5均提示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有神经支配。(2)β3-tubulin+神经:ETG组β3-tubulin+神经束在实验干预1周、2周均少于TG组,至实验干预3周两组无差别;ETG组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多于TG组;IPP半定量分析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β3-tubulin+表达面积均显着少于TG组(p<0.05)。(3)TH+交感神经:TH+神经纤维呈细丝状,分布于肿瘤间质,且多围绕在血管周围,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TH+神经纤维均显着少于TG组。(4)血清神经递质:ENG组NE、ACH、AD较NG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干预3周的AD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ETG组NE、ACH、SP含量较TG组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第3周NE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肿瘤组织神经递质: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E含量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G组 ACH水平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NTs:NGF、BDNF、NT-3、NT-4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组间比较均无差异。(7)肿瘤组织NTs:E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NGF含量均明显高于TG组(p<0.05),ETG组在干预3周的NT-3水平显着高于TG组(p<0.05),BDNF、NT-4水平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ETG组proNGF相对表达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高于TG组(p<0.05)。(8)NTs相关受体: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p75NTR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TrkA、TrkB相对表达量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3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相较于TG组,ETG组共获得116个差异基因,其中66个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死亡与稳态、氧化应激、物质与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神经、免疫反应、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其中在神经的生物学过程中,包含四个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通路和一个神经轴突导向通路,涉及1 1个差异基因,5-HT2、VGCC、COX、TRPC1、Ablim 下调,Gi/o、PLA2、GLS、CREB、Boc、Netin-G2上调,涵盖胞吐、钙离子内流、神经兴奋性、神经保护、轴突导向、神经递质释放的反馈抑制调节、突触可塑性等生物学功能。4 p75NTR介导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腹腔注射TAT-Pep5以抑制p75NTR信号传导,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癌细胞凋亡的影响。(1)β3-tubulin+神经:ETTG组β3-tubulin+神经总数和神经纤维较ETG组和TG组均有减少趋势(p>0.05),而β3-tubulin+神经束比ETG组和TG组有增多趋势(p>0.05),此外,ETTG组在实验干预1周、2周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着高于ETG组(p<0.05)。(2)TH+神经:ETTG组TH+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多于ETG组(p<0.05);ET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TH+神经纤维与TG组相当,至干预3周明显少于TG组(p<0.05)。(3)肿瘤组织神经递质(NE、ACH):ETTG组肿瘤组织NE含量介于TG组与ETG组之间;ETTG组肿瘤组织ACH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高于ETG组,其中实验干预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TG组无差异。(4)肿瘤组织NGF、proNGF: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GF含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在实验干预1周与ETG组相当,2周显着低于ETG组,3周高于ETG组;对于proNGF,在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proNGF表达均与ETG组相当,而显着高于TG组(p<0.05)。(5)肿瘤生长:ETTG组瘤体、瘤重均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的抑瘤率显着低于ETG组(p<0.05)。(6)癌细胞凋亡: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凋亡指数均显着低于ETG组(p<0.05),而与TG组相当。结论:1单纯电针与毫针围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电针围刺较毫针围刺抑瘤作用更强、更持久,其中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之一为癌细胞凋亡增加。2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具体表现为促进神经新生、抑制神经浸润(PNI)和交感神经形成,调节肿瘤组织神经递质(ACH、AD、NE)、NTs(NGF、proNGF、NT-3)水平,上调 p75NTR 表达,可能为电针围刺抑瘤潜在分子机制。3电针围刺可能通削弱胞吐、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及通过促进神经保护和轴突导向而诱导神经轴突生成,以调控肿瘤微环境。4电针围刺上调p75NTR/proNGF信号转导诱导癌细胞凋亡而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经由p75NTR介导以抑制PNI和交感神经支配,下调肿瘤组织NE、ACH水平,以调控肿瘤微环境而发挥间接抑瘤作用。

毛卫波,华芬芬,朱忆凌,曹淑艳,周佳慧,孙洪鸣,周新木,黄渊[6](2020)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miR-490、twist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miR-490、twist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NBC组织标本126例为TNBC组,乳腺良性肿瘤组织标本57例为乳腺良性肿瘤组。采用CD31/PAS双重染色法检测VM表达,并分析VM与TNBC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iR-490表达,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检测twist蛋白表达,分析miR-490、twist表达与VM的相关性。结果TNBC组VM阳性表达率和twist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miR-490的表达量明显低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9.57、29.17,U=13.11,P均<0.05)。TNBC组患者中肿瘤≥2 cm、TNM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的VM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2 cm、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24、10.33、9.57,P均<0.05)。Spearmen秩相关结果显示,TNBC组织中miR-490表达水平与VM阳性呈负相关(r=-0.45,P<0.05),TNBC组织中twist蛋白表达与VM阳性呈正相关(r=0.31,P<0.05)。结论 TNBC组织中存在VM,VM与TNBC的发展转移密切相关。miR-490是一个潜在的抑癌miRNA,miR-490表达下调可能促进VM形成。twist在TNBC组织中过表达,可能在VM中发挥重要作用。

瓮小龙[7](2020)在《B7-H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B7-H6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深入证明乳腺癌这一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B7-H6分子在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B7-H6分子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为乳腺癌治疗、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肿瘤组织标本130例(石蜡切片)为观察组,乳腺良性肿瘤组织标本100例(石蜡切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B7-H6在两组中的蛋白表达,分析观察组B7-H6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并深入证明乳腺癌这一疾病在B7-H6分子表达水平上与其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IHC分析显示,B7-H6在乳腺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为72.4%(94/130)主要存在于乳腺癌肿瘤细胞的膜和胞质中,经统计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的B7-H6分子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符合统计学标准(Z=7.692,P=0.039)。B7-H6表达水平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χ2=4.401,P=0.036)呈正性相关关系,与孕激素受体(PR)分子的表达情况呈负性相关关系(χ2=6.906,P=0.009),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B7-H6分子水平的表达上明显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符合统计学标准(χ2=10.131,P=0.010)。然而,B7-H6表达水平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根据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相对B7-H6低表达亚组而言,B7-H6分子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亚组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亚组(χ2=4.302,P=0.0381)。结论:B7-H6蛋白分子在乳腺癌患者中呈高表达状态,高表达B7-H6的乳腺癌患者相对低表达者有更大的转移风险和更差的预后。提示B7-H6可能对乳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大意义。

舒立荣[8](2020)在《乳腺癌血浆外泌体中lncRNA的筛查及候选分子标记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全球性高发恶性肿瘤,其早期的诊治可以显着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乳腺癌的检测与诊断手段仍主要是影像、超声和组织病理活检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均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另外,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虽然也有了明显进展,可是由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其诊疗和预后效果仍不理想。外泌体是近年来强势兴起,在多种体液中存在的、包含有较多稳定的、可反映细胞来源和疾病特征标记物的待检成分。新发现,其可作为载体,携带多种内容物在细胞外间质内和体液中定向运输,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复发等病理生理过程。LncRNA的本质是不具有编码能力的大分子RNA,它的表达则具有组织和疾病特异性,已被证实在肿瘤发病中能够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于是对外泌体和lncRNA的相关研究,目前成为肿瘤领域生物标记物研究的热点。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乳腺癌相关受试者血浆样本中外泌体大分子RNA的检测,对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相关组织标本转录组数据的深度挖掘,以及两者的联合分析,发现与乳腺癌病变相关的候选lncRNAs;继而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发掘它们潜在的诊断价值与调控机制。材料与方法:(1)采集20例乳腺癌和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0 m L抗凝外周血,提取各自标本血浆外泌体中的RNA,进行大分子RNA测序分析,得到lncRNA的表达谱;(2)利用数据库信息挖掘和R语言从TCGA下载和分析乳腺癌组织样本的lncRNA和mRNA测序数据;(3)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差异表达lncRNAs和mRNAs;(4)模块的功能分析;(5)对选择出的功能模块中的lncRNAs进行诊断能力评价和生存分析。结果:(1)对乳腺癌相关受试者血浆外泌体的大分子RNA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样本相比,从乳腺癌患者样本中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155个(其中72个上调,83个下调)和mRNA 2450个(其中1619个上调,831个下调)。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的lncRNAs未曾被报道过,其生物学功能则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2)从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待分析的866例乳腺癌相关组织样本表达谱数据集,鉴定出差异表达的lncRNA 4879个(其中2883个上调,1996个下调)和mRNA 5304个(其中:3226个上调,2078个下调),尤其发现之中有41个lncRNAs在外泌体中也呈现差异表达;(3)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识别了19个模块,其中的蓝绿色模块、黄色模块、紫色模块、蓝色模块和棕色模块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显着性相关,这5个模块内共包含28个候选lncRNAs;(4)模块的功能分析还揭示了蓝绿色模块主要是与癌症转录的失调、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s),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相关;黄色模块是与细胞信号传导及胞间作用有关;紫色模块是与蛋白质消化、吸收调控过程相关,还涉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的相互作用;蓝色模块可能与细胞周期调控、DNA复制和损伤修复相关;棕色模块可能参与嘧啶核苷酸的代谢过程;(5)对这几个模块内28个候选lncRNAs进行了乳腺癌ROC诊断价值的曲线绘制,以及患者的生存分析,其中8个lncRNAs的ROC曲线的AUC面积>80%,说明它们各自已经可以很好的区分乳腺癌与正常样本,有辅助诊断潜能。另外,有2个lncRNAs在低表达时体现出不良的预后结局,提示它们可能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和良性乳腺肿瘤患者血浆外泌体表达谱数据以及TCGA中的乳腺癌组织表达谱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从而鉴定了28个与乳腺癌病变相关的中候选lncRNAs。从功能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它们与乳腺癌的发病,以及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关。并发现LINC01340、AL355974.2、AC009414.2、AC135584.1、HOXA-AS3、MBNL1-AS1、MIR222HG和KCNJ2-AS1这8个lncRNAs具有较好的诊断潜能;而AC124798.1和AL355974.2这2个lncRNAs则可能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另外,还有一大批未知功能的、但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lncRNAs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它们的生理与病理意义,以及在乳腺癌病程中的分子调控作用。

武浩宇[9](2020)在《血脂、载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差异,探讨血脂和载脂蛋白对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血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乳腺癌患者病例166例和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病例200例,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将乳腺癌病例组进行亚组分析,探讨乳腺癌患者不同绝经状态、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情况、分子分型与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HDL-C的主要蛋白成分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 A1)、LDL-C的主要蛋白成分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之间的相关性。采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t-TEST检验各组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①乳腺癌病理组与乳腺良性肿瘤对照组患者的血脂、载脂蛋白水平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病例组患者除HDL-C、Apo A1外均比乳腺良性肿瘤组高,其中乳腺癌组TG、TC、LDL-C、Apo B明显的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肿瘤组对比中HDL-C、Apo A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患者较乳腺良性肿瘤组的血脂水平表现出更高的TG、TC、LDL-C、Apo B(P<0.05)。②根据绝经状态分组分析,乳腺癌组未绝经患者的TG、TC、LDL-C、Apo B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未绝经者,HDL-C、Apo A1均低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其中LDL-C、Apo A1、Apo B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绝经后患者中血脂水平差异与总人群结果一致,TG、TC、LDL-C、Apo B水平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绝经后患者(P<0.05)。绝经前后两组患者对比,提示绝经状态可能是乳腺癌患者中TG、TC的影响因素。③乳腺癌组内患者根据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亚分组对比分析血脂和载脂蛋白,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血脂TC、LDL-C水平高于0-Ⅱ期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TG、HDL-C、Apo A1、Apo 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血脂TC、LDL-C水平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HDL-C、Apo A1、Apo 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阳性组患者血脂TC、Apo B水平高于ER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组患者血脂Apo B水平高于PR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血脂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可能影响血脂中TC、Apo B水平。Luminal组患者的LDL-C、Apo B水平低于非Luminal组(P<0.05);Luminal组绝经后患者TC、LDL-C、Apo B均低于非Luminal组绝经后患者(P<0.05);而Luminal组绝经前与非Luminal组绝经前患者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TC、TG、LDL-C和Apo B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呈正相关;在未绝经人群中,高水平Apo A1可能降低乳腺癌发生分险。月经状态可能是乳腺癌患者中TG、TC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TC水平影响显着。高TC、LDL-C水平与乳腺癌进展有关。乳腺癌的激素受体表达可能引起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改变,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表现出更高Apo B水平,非Luminal组患者表现为更高的LDL-C、Apo B水平。

胡宝珠[10](2020)在《基于粒子群优化与多层感知机的乳腺肿瘤分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患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由乳腺组织发展而成的癌症。由于其较高的死亡率,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超声成像技术凭借其实时便捷、价格低廉、无辐射创伤等优势,成为乳腺肿瘤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活检。由于超声图像的读取严重依赖于超声科医师自身的经验水平,培养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师需要耗费极大的心力物力,因此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应运而生。然而,传统的辅助诊断系统都是基于低级图像特征,当超声图像来自不同设备源时,诊断系统的性能急剧下降。此外,其诊断结果常常难以被医师理解和接受。据此,本文提出了人机协同CAD机制以克服上述传统方法中存在的缺陷,但此方法严重依赖于人工评分的效果。对于同一张乳腺肿瘤超声影像,经验水平有所差异的医师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评分分数,最终对分类结果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医生打分具有主观判断性。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超声乳腺肿瘤分类技术在乳腺癌早期筛查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推广。针对传统辅助诊断系统中使用的低级图像特征与医师理解的高级语义特征中的巨大语义鸿沟,本文结合专家经验,提出了一种基于BI-RADS超声特征打分方案的诊断系统。通过使用双聚类算法和模糊推理来模拟超声医师的诊断过程,后续结合粒子群算法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建立可解释性强、可靠性高的乳腺肿瘤良恶性分类系统。接着,针对不同经验水平超声科医师存在的认知差异可能对分类结果造成影响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因果推理与多层感知机的乳腺肿瘤评分数据修正方法,尽可能地降低错误评分造成的误分类影响,后续使用随机森林对超声乳腺肿瘤进行诊断。本文使用1488例超声乳腺肿瘤病例对所提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两种方案均具有较优的诊断性能,能够为超声科医师的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二、类似良性肿瘤的乳腺癌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似良性肿瘤的乳腺癌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组织病理图像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医学图像分析与卷积神经网络
    2.1 医学图像及其分析方法
    2.2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2.2.1 卷积层
        2.2.2 池化层
        2.2.3 全连接层
        2.2.4 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
    2.3 CNN的训练和优化方法
        2.3.1 CNN的训练过程
        2.3.2 常见的损失函数
        2.3.3 正则化
        2.3.4 迁移学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B-CNN的乳腺病理图像分类
    3.1 引言
    3.2 实验数据集及预处理
        3.2.1 实验数据集介绍
        3.2.2 染色标准化
        3.2.3 数据增强方法
    3.3 基于Inception V3 的改进B-CNN模型
        3.3.1 B-CNN模型
        3.3.2 改进B-CNN模型设计
        3.3.3 模型的前向运算方式
        3.3.4 模型的训练方式
    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3.4.1 实验环境介绍
        3.4.2 实验流程
        3.4.3 模型评价指标
        3.4.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乳腺病理图像分类
    4.1 引言
    4.2 实验数据集介绍及划分
        4.2.1 数据集介绍
        4.2.2 数据集划分
    4.3 分类网络模型设计
        4.3.1 残差网络改进
        4.3.2 压缩-激励网络
        4.3.3 SE-Res Net-B模型构建
    4.4 采样和分类策略
        4.4.1 采样策略
        4.4.2 分类策略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1 实验环境
        4.5.2 实验流程和优化方法
        4.5.3 二分类与四分类结果
        4.5.4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乳腺肿瘤术前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乳腺肿瘤的西医研究进展
        1.2.1 定义及分类
        1.2.2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1.2.3 乳腺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2.4 乳腺癌的分型与治疗
        1.2.5 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的风险
    1.3 古代中医对乳腺肿瘤的认识
        1.3.1 病名溯源
        1.3.2 病因病机
        1.3.3 治疗原则
    1.4 现代中医对乳腺肿瘤的认识
        1.4.1 现代中医对乳腺良性疾病的认识
        1.4.2 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指标
第二章 乳腺良恶性肿瘤差异及其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工具
        2.1.4 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2.1.5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1.6 纳入标准
        2.1.7 病例排除标准
        2.1.8 剔除和脱落
    2.2 研究方法
        2.2.1 人员培训
        2.2.2 临床信息采集
        2.2.3 数据录入
        2.2.4 数据统计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术前中医证型分布
        2.3.3 乳腺癌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
第三章 分析与结论
    3.1 基本资料分析
        3.1.1 乳腺肿瘤术前患者年龄分析
        3.1.2 乳腺良恶性肿瘤术前患者各因素差异分析
    3.2 术前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
        3.2.1 术前中医证型年龄等分析
        3.2.2 术前中医证型人口学特征等各观察指标差异分析
        3.2.3 乳腺良恶性肿瘤术前肝郁痰凝证的异同分析
    3.3 乳腺癌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
    3.4 结论
    3.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血浆游离DNA(cfDNA)分布特征的分类方法及其在乳腺癌良恶性区分、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及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cfDNA分布特征与基因表达相关关系的机制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主要方法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2.3 细胞获取及培养
        1.2.4 MDA-MB-231细胞系的α鹅膏覃碱处理
        1.2.5 细胞上清液及细胞沉淀的分离
        1.2.6 细胞上清液和血浆cfDNA的文库构建
        1.2.7 样本收集及血浆分离
        1.2.8 细胞上清液和血浆cfDNA的提取
        1.2.9 细胞沉淀的核小体DNA提取(MNase处理)
        1.2.10 细胞沉淀的核小体DNA文库构建
        1.2.11 细胞沉淀的总RNA提取
        1.2.12 总RNA中mRNA的分离
        1.2.13 mRNA文库构建
        1.2.14 模板制备与富集
        1.2.15 测序
        1.2.16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3.1 细胞上清液cfDNA文库、细胞核小体DNA文库、乳腺癌患者血浆cfDNA文库和健康人群血浆cfDNA文库长度分布情况
        1.3.2 细胞上清液cfDNA测序、细胞核小体DNA测序及细胞mRNA测序的相关关系
        1.3.3 mRNA合成抑制剂对细胞上清液cfDNA的TSSs谱影响
        1.3.4 细胞与cfDNA的三种平台的相关性分析
        1.3.5 乳腺癌基因的特异性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fDNA分布特征在乳腺癌诊断、分型及淋巴结转移预测的临床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样本收集
        2.2.4 实验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批次校正结果分析
        2.3.2 cfDNA测序的稳定性评估
        2.3.3 乳腺癌患者的cfDNA中核小体改变
        2.3.4 良性乳腺肿瘤与恶性乳腺癌区分
        2.3.5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2.3.6 淋巴结转移预测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fDNA分布特征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样本收集
        3.2.4 实验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应答者和非应答者对新辅助化疗反应的基因是不同的
        3.3.2 应答者和非应答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具有差异的cfDNA TSSs基因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女性乳腺癌患者尿酸水平与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相关指标的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乳腺良性肿瘤组与乳腺癌组病史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3.2 乳腺良性肿瘤组与乳腺癌组高尿酸水平发生率
    3.3 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分析
    3.4 乳腺癌患者UA与年龄、体重、FBG、Cr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3.5 乳腺癌患者中不同尿酸水平计数资料的比较
    3.6 乳腺癌患者中尿酸水平和各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乳腺癌患者高尿酸患病率较高
    4.2 血清尿酸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4.3 尿酸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特征关系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尿酸代谢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初步探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围刺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 围刺治疗单纯性囊肿
        2 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
        3 围刺治疗其他良性肿瘤
        4 围刺治疗恶性肿瘤
        5 瘤周注射治疗恶性肿瘤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新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2 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与毫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新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6)三阴性乳腺癌组织miR-490、twist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方法
        1.2.1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mi R-490表达
        1.2.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wist蛋白表达
        1.2.3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抗体/过碘酸雪夫氏试剂(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riodic acid schiff,CD31/PAS)双重染色法检测VM表达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的VM和twist阳性表达率、mi R-490的表达量比较见表1
    2.2 TNBC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的VM、twis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见封二图2、3
    2.3 VM与TNBC临床特征的关系见表2
    2.4 TNBC组织中mi R-490、twist表达与VM的相关性
3 讨论

(7)B7-H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实验资料与方法
    2.1 组织标本来源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入组结果
    2.4 .主要仪器设备
    2.5 主要实验试剂
    2.6 试剂配制
    2.7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
    2.8 结果判读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7-H6在乳腺癌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3.2 B7-H6在不同类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3.3 B7-H6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3.4 乳腺癌组织中B7-H6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B7-H6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B7-H6的蛋白结构及功能
    2.B7-H6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调控机制
    3.B7H6 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4.B7-H6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立项

(8)乳腺癌血浆外泌体中lncRNA的筛查及候选分子标记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乳腺癌的危害及新生物标记物筛选的意义
    1.2 外泌体和lncRNA的检测特征与应用价值
    1.3 乳腺癌领域lncRNA的研究进展
    1.4 数据挖掘助力寻找乳腺癌关键基因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乳腺癌血浆外泌体lncRNA表达谱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乳腺癌标本
        2.1.2 实验所需试剂
        2.1.3 实验所需仪器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标本的处理和保存
        2.2.2 血浆外泌体RNA提取
        2.2.3 血浆外泌体RNA建库和测序
        2.2.4 RNA-seq原始数据过滤及质量控制
        2.2.5 比对和定量
        2.2.6 差异表达的基因分析和lncRNA注释
        2.2.7 比较不同癌症中的血浆外泌体lncRNA
    2.3 结果
        2.3.1 测序数据质控
        2.3.2 比对和基因定量
        2.3.3 差异表达的lncRNAs分析
        2.3.4 不同癌症中的血浆外泌体lncRNA分析
第3章 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乳腺癌相关的lncRNAs
    3.1 生物信息学相关工具
        3.1.1 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
        3.1.2 R语言
    3.2 研究方法
        3.2.1 TCGA乳腺癌数据及临床信息下载
        3.2.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lncRNA提取
        3.2.3 数据质量控制及整理
        3.2.4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3.2.5 模块与临床性状关联分析
        3.2.6 模块核心功能分析
        3.2.7 LncRNA功能分析
    3.3 结果
        3.3.1 乳腺癌转录组数据下载和整理
        3.3.2 乳腺癌组织中lncRNA的差异表达与基因注释
        3.3.3 乳腺癌组织数据的质量控制及整理
        3.3.4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3.3.5 基因模块与临床性状的关联分析
        3.3.6 与TNM分期相关的乳腺癌基因模块的功能分析
        3.3.7 LncRNAs作为生物标记物的能力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Roles of Super Enhancers in Breast Cancer
    References
致谢

(9)血脂、载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收集与分组
    1.5 血脂的检测方法及参考范围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2.2 各组之间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对比分析
        2.2.1 乳腺癌病例组与乳腺良性肿瘤对照组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比较
        2.2.2 乳腺癌病例组与良性对照组不同月经状态下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比较
        2.2.3 乳腺癌病例组不同临床进展下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比较
        2.2.4 乳腺癌病例组不同激素受体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比较
        2.2.5 乳腺癌病例组不同分子分型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相关性
    3.2 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3.3 血脂水平与乳腺癌进展的关系
    3.4 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激素受体、分子分型的关系
    3.5 总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引言
    1 血脂与乳腺癌
    2 各血脂指标与乳腺癌关系争议
    3 调节血脂水平影响乳腺癌发生、发展
        3.1 调节血脂水平对乳腺癌发病率的影响
        3.2 调节血脂水平对乳腺癌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基于粒子群优化与多层感知机的乳腺肿瘤分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声乳腺肿瘤CAD技术发展概述
        1.2.1 基于经典机器学习的超声乳腺肿瘤分类技术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肿瘤分类技术
        1.2.3 其他乳腺肿瘤分类技术
    1.3 当前技术面临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主要工作
        1.4.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乳腺肿瘤超声特征
    2.1 乳腺肿瘤超声特征概述
        2.1.1 纹理特征
        2.1.2 形态学特征
        2.1.3 基于模型的特征
    2.2 BI-RADS超声征象特征
        2.2.1 BI-RADS简介
        2.2.2 BI-RADS征象量化打分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推理的超声乳腺打分数据辅助诊断系统的优化策略
    3.1 基于双聚类算法的诊断模式构建
        3.1.1 双聚类算法背景
        3.1.2 挖掘诊断模式
    3.2 模糊推理构建诊断系统
        3.2.1 模糊推理算法概述
        3.2.2 模糊推理系统
    3.3 粒子群优化系统参数
        3.3.1 粒子群算法简介
        3.3.2 模型参数的优化
    3.4 良恶性诊断规则过滤
    3.5 系统算法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因果推理与多层感知机修正的打分数据清洗方法
    4.1 多层感知机结合因果推理清洗乳腺打分数据
        4.1.1 多层感知机简介
        4.1.2 因果推理算法简介
        4.1.3 清洗乳腺肿瘤打分数据
    4.2 基于随机森林的分类系统
        4.2.1 随机森林算法概述
        4.2.2 构建良恶性分类系统
    4.3 系统算法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集及平台描述
    5.2 分类评估指标
    5.3 基于模糊推理的辅助优化系统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5.3.1 性能比较
        5.3.2 良恶性诊断规则过滤
    5.4 基于因果推理与多层感知机的打分数据修正方法
        5.4.1 性能比较
        5.4.2 数据清洗方式对分类性能的影响
        5.4.3 BI-RADS特征诊断价值排序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工作总结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类似良性肿瘤的乳腺癌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组织病理图像分类方法研究[D]. 王娟.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乳腺肿瘤术前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文馨. 河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血浆游离DNA(cfDNA)分布特征的分类方法及其在乳腺癌良恶性区分、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及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中的应用[D]. 杨旭.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女性乳腺癌患者尿酸水平与临床意义探讨[D]. 陈培星. 汕头大学, 2021(02)
  • [5]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D]. 田叶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三阴性乳腺癌组织miR-490、twist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研究[J]. 毛卫波,华芬芬,朱忆凌,曹淑艳,周佳慧,孙洪鸣,周新木,黄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11)
  • [7]B7-H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瓮小龙. 河南大学, 2020(02)
  • [8]乳腺癌血浆外泌体中lncRNA的筛查及候选分子标记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 舒立荣. 深圳大学, 2020(10)
  • [9]血脂、载脂蛋白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D]. 武浩宇. 延安大学, 2020(12)
  • [10]基于粒子群优化与多层感知机的乳腺肿瘤分类技术研究[D]. 胡宝珠.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一例类似良性肿瘤的乳腺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