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球磨钙镁磷肥的可行性研究

免球磨钙镁磷肥的可行性研究

一、钙镁磷肥无球磨的可行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顾思婷[1](2021)在《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对土壤质量、农产品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响应化肥零增长、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的需求,有机肥替代氮肥施用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中,但由于所施用的土壤类型及农产品品种复杂多样,要想精准摸清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体系上有机肥替代氮肥安全施用的比例并非易事,同时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长期施用后对不同土壤质量、环境容量及其上生长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等影响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生菜种植体系下6种浙江省典型土壤类型上进行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比例施用的盆栽试验以及洪积泥砂田土壤类型上进行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比例施用的田间生菜种植验证试验,最后从旱作体系到水田种植体系,进行洪积泥砂田土壤类型上为期2年(2019-2020)的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比例施用对土壤-水稻系统影响的小区试验研究,探究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比例施用对土壤质量、其上生产的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安全等的影响,并联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土壤重金属静态环境容量模型,分别提出了生菜和水稻种植体系的有机肥替代氮肥安全施用推荐比例及其土壤重金属静态环境容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生菜种植体系下6种典型土壤类型上进行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质量、生菜产量及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后土壤肥力显着提升,土壤全氮(TN)和有机质(SOM)含量增加明显(除黄松土外),生菜产量增加显着(P<0.05)。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不同土壤及其上种植生菜的地上部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差异较大,增加了黄泥砂田、洪积泥砂田和青紫泥田的Cd含量,但未达显着水平;显着降低了黄松土Cd含量的同时显着增加了其As含量(P<0.05)。淡涂粘田和洪积泥砂田种植的生菜地上部Cd含量显着增加,而黄红壤种植的生菜地上部Cd含量显着降低(P<0.05)。从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质量、生菜产量和生菜地上部分重金属累积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推荐青紫泥田和黄红壤安全替代施用比例为20%;黄松土的安全替代施用比例为30%;淡涂粘田的安全替代施用比例为40%。此外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施用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有机肥替代施用进行严格的时间管控,从而来保证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比例施用对土壤质量、生菜产量及其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提高了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含量(除M1处理),但仅在40%替代比例时显着提高其含量(P<0.05),且各施肥处理均能使土壤EC值和全氮含量提高。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生菜增产明显,在有机肥替代比例为10%和40%时呈现显着增产(P<0.05)。短期内施用有机肥对土壤Cd和Cr的累积无明显影响,而土壤As和Pb含量呈降低趋势。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显着提高了生菜地上部As和Pb的含量,但未对其Cd和Cr含量产生显着影响。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短期施用后土壤细菌门水平下各物种相对丰度无显着变化,环境因子中土壤As含量和土壤EC值分别与土壤放线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和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其中M1、M3和M4处理使土壤细菌群落发生了改变。环境因子中,土壤EC值和土壤Pb含量是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中值得被关注。在大田种植环境下,洪积泥砂田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的安全替代施用比例为40%,但由于洪积泥砂田本身存在一定的镉污染,虽然短期内有机肥施用未对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和生菜质量安全产生影响,但长期有机肥替代施用的环境效应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通过2年(2019-2020)的水田种植体系下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质量、水稻产量及其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年试验后随着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比例的增加,土壤EC值显着提升(P<0.05),而土壤p H变化不显着;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全氮、有机质及土壤Cd、Cr和As的含量及水稻产量未有显着影响。从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环境质量、水稻产量和水稻籽粒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综合分析来看,推荐种植秀水14、甬优1540、嘉67和绍糯9714的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安全施用比例分别为10%、20%、30%和30%。在进行4个水稻品种的种植时,甬优1540的土壤Cr环境容量仅为其他品种的1/2左右。因此在进行甬优1540水稻品种的种植时需要更加严格管控有机肥的施用量及其施用时间。

王剑[2](2021)在《土壤镉钝化和稻米镉积累阻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已引起广泛的关注,重金属轻度/中度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修复与安全利用已成为污染土壤治理的研究热点之一。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的种类很多,污染稻田原位钝化修复适宜技术的选择仍较为困难。我国养殖业发展快、规模大,病死动物的无害化主要采用高温炭化技术,产生的炉渣骨炭尚未有效利用,其作为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的可行性也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通过典型调查、室内模拟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表征了养殖业病死动物焚烧无害化炉渣骨炭的主要理化性质,探讨了炉渣骨炭对土壤镉及其它重金属的钝化作用,比较研究了不同钝化剂对稻田土壤镉有效性和水稻籽粒镉积累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炉渣骨炭呈强碱性,主要矿物组成为白磷钙石、水合磷酸氢钙、二氧化硅,具有一定的水溶解稳定性;炉渣骨炭空隙结构复杂,表面富含磷酸根和羟基等官能团;全Cd、全Cu、全Pb、全Zn含量分别为0.019±0.006、39.5±3.6、18.0±6.7、81.0±14.2 mg/kg,低于生态限值(Cd≤3 mg/kg,Pb≤50 mg/kg),炉渣骨炭可以作为调节酸碱度且兼具吸附性能的土壤调理剂。(2)室内培养试验得出,培养期间添加炉渣骨炭处理的土壤pH值均显着高于对照,土壤有效态Cd、Cu、Zn、Pb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土壤有效态Cd、Pb、Cu、Zn含量与pH均呈显着负相关,提高土壤pH可以显着降低土壤有效态Cd、Cu、Zn、Pb含量。(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轻度污染条件下(0.3 mg/kg≤Cd<0.6 mg/kg,pH≤5.5),与对照相比,施用水稻秸秆生物质炭6.0 t/ha、方解石3.0或6.0 t/ha、沸石型有机肥6.0 t/ha能显着提高水稻成熟期的土壤pH,施用方解石6.0 t/ha处理的土壤有效Cd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各重金属钝化剂处理的糙米镉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但纳米腐殖酸肥料3.0或6.0 t/ha处理的糙米镉含量仍高于0.2 mg/kg(GB 2762-2017)的限值。在中度污染条件下(0.6 mg/kg≤Cd<1.5 mg/kg,pH≤5.5),与对照相比,施用石灰6.0 t/ha能显着提高水稻成熟期的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石灰、钙镁磷肥、生物质炭6.0 t/ha处理的糙米镉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只有石灰6.0 t/ha处理的糙米镉含量低于0.2 mg/kg的限值。根据田间试验结果,结合稻米Cd含量限量标准2.0 mg/kg,Cd轻度污染稻田土壤推荐的安全利用技术措施为施用方解石3.0 t/ha或6.0 t/ha、沸石型有机肥3.0 t/ha或6.0t/ha、水稻秸秆生物质炭6.0 t/ha;Cd中度污染稻田土壤推荐的安全利用技术措施为施用石灰6.0 t/ha。

延海龙[3](2020)在《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砌块的防水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石膏是使用磷矿石进行磷酸生产时产生的工业副产物,在我国有着庞大的堆存量,其含有磷酸及其盐、氟化物、重金属、少量放射性物质、有机物等物质。我国磷石膏的年产量近7000万吨,大量副产磷石膏因所含杂质种类复杂,利用率低而被堆存,进而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土壤污染、水污染等诸多问题,磷石膏的高效利用一直都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及支持。磷石膏有着很多优良的性能,其二水硫酸钙含量高,是天然石膏替代品的绝佳选择,以磷石膏为原料制造生产的建筑石膏板、砌块等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但是因为磷石膏水化产物二水硫酸钙溶解度高,且微观结构孔隙率高等原因,导致磷石膏建筑制品的防水性能差,影响了磷石膏建筑制品的使用环境及稳定性。本课题主要围绕以磷石膏、水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制备的建筑砌块,通过调节磷石膏、水泥、粉煤灰、玻化微珠的配比,并掺加自主研制复合激发剂使得砌块的防水性能得到较大提升,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测试手段对防水砌块的微观结构、防水机理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实验研究了磷石膏、水泥、粉煤灰的掺量配比,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上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配比为质量比磷石膏:粉煤灰:水泥=50:30:15,水料比为0.4。制得磷石膏基胶凝材料的3d抗压强度约为8 MPa,7 d抗压强度约为9 MPa,28 d抗压强度12 MPa。标准稠度需水量39.6%,初凝时间9分钟,终凝时间13分钟。(2)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自研激发剂矿粉、纤维素醚的掺加量与确定了玻化微珠的掺加量对磷石膏砌块性能上的影响,确定了 HL-07激发剂中矿粉、纤维素醚最佳复配比例,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自主研制复合激发剂对磷石膏砌块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在磷石膏用量为500 g时,自研复合激发剂掺量为10 g,其中矿粉为50%,纤维素醚2%,HL-07激发剂3g,玻化微珠0.2 cm3。(3)对使用原料及外加剂最佳配比制得的试样进行各方面的性能检测,测得其软化系数为0.85,吸水率为5%左右,28 d抗压强度达15 MPa左右,导热系数为0.12 W/(m·K),无苔藓化现象,抗冻融性能良好。以上性能完全符合作为防水建筑砌块应用于墙体材料的性能要求。(4)运用X射线衍射对试样进行物相分析,发现制得的磷石膏砌块中含有CSH凝胶、钙矾石(AFt)及CASH凝胶,通过SEM扫描电镜发现其晶体微观结构中,既有大量凝胶包裹在晶粒上,使得晶粒增粗,孔隙减小,又有在晶粒搭接处呈包覆状的絮状凝胶,有效阻挡了水分对内部结构的侵蚀,使磷石膏砌块的耐水性能显着提高。在凝胶处选取4个点进行EDS分析,根据EDS的元素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结构中存在于晶粒搭接处以及包裹在晶粒周围的凝胶既有CSH凝胶和钙矾石,又有CASH凝胶。以上絮凝结构的存在,使得晶体微观结构更加致密,空隙较小且孔隙率较低,晶粒间结构更加稳固,软化系数、抗压强度等性能与普通石膏砌块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杨刚[4](2020)在《钢渣用于Ni/Pb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的研究》文中提出为开发钢渣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新途径,本文基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剂方面的应用,考察了宝钢三种钢渣的基本性质,并在重金属溶液中开展不同钢渣对Ni2+、Pb2+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最终选择转炉钢渣粉为研究对象。开展转炉钢渣粉作为固化剂对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效果的研究:考察了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了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转炉钢渣粉-水泥复配协同固化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剂新材料。具体成果如下:研究了铁水渣、转炉渣和电炉渣的浸出毒性、矿物组成、粉磨功指数、胶砂活性指数、f-CaO含量、孔结构等基础性质,并利用不同细度的钢渣在Ni2+、Pb2+离子溶液中进行吸附试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铁水渣在粉磨功指数、胶砂活性指数等方面有优势,但f-CaO含量太高,易因安定性不良导致固化体开裂;电炉渣的粉磨功指数、胶砂活性指数指标均不理想,粉磨能耗高且胶凝性差;而转炉渣各方面性能均适于作为固化剂使用。(2)细度区间为320-340目的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溶液中Ni2+离子、Pb2+离子吸附效果最优。研究了转炉钢渣粉对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测试分析了转炉钢渣粉添加量、固化时间等因素对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的影响,为了提高固化率,研究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发现:(1)转炉钢渣粉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pH值,创造适宜重金属“钝化”所需的碱环境。(2)随着转炉钢渣粉的增加,重金属土壤中Ni2+离子浸出浓度和Pb2+离子浸出浓度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对重金属土壤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转炉钢渣粉添加量为25%时,随着固化时间的增加,重金属土壤中Ni2+离子的浸出浓度下降显着,Pb2+离子的浸出浓度下降不显着且比较平稳。(3)适量磷酸处理有利于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形成较好的多孔结构,增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不仅利用离子交换方式将Ni2+离子、Pb2+离子固定在其表面,而且利用水化形成含水硅酸钙(C-S-H)实现对重金属土壤的包裹效果。当转炉钢渣粉用量为80g,磷酸用量为3.2mL时,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具有良好的孔结构;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用量为25%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为揭示转炉钢渣粉固化Ni2+离子、Pb2+离子的作用机理,以转炉钢渣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研究不同固化时间节点下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并从微观的层面揭示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中Pb2+离子、Ni2+离子的固化过程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的微观结构。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上述测试与分析结果进行佐证。发现:(1)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Pb2+离子、Ni2+离子均具有较好的固化效果,在180d内固化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其最低固化时间为3d,Pb2+离子、Ni2+离子分别以PbCO3、3Ni(OH)2·2H2O、Ni2SiO4的形式进行钝化。(2)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Pb2+离子、Ni2+离子固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1~3d),重金属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中碱环境较高,加速形成3Ni(OH)2·2H2O,固化方式以离子交换为主;中期(7~42d),重金属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中OH-浓度下降,离子交换作用减弱和凝胶固化作用增强,促使Ni2SiO4的生成,同时形成大量CO32-,有利于PbCO3的形成;后期(56~180d),重金属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中形成大量C-S-H凝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包裹,凝胶固化作用进一步增强。(3)利用高碱度环境通过离子交换固化Pb2+离子、Ni2+离子的效果强于水化硅酸钙凝胶(C-S-H)的固化效果,同时高碱度环境能抑制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Pb2+离子、Ni2+离子的浸出,从而进一步提升转炉钢渣粉对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基于高斯过程回归建立软测量模型,研究了用该模型预测固化剂对污染土壤中Pb2+离子、Ni2+离子固化效果的有效性,发现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略偏小,其绝对误差为-0.94~-0.62,相对误差为-0.63%~-1.00%。为了弥补用转炉钢渣粉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足的缺点,将转炉钢渣粉与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复合制备转炉钢渣粉-水泥复合固化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粉胶比、添加量、液固比和固化时间对复合固化剂固化Pb2+离子、Ni2+离子效果的影响,采用生化试验验证了复合固化剂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的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固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Ni2+离子、Pb2+离子具有良好的固化效果:(1)固化时间与添加量是影响复合固化剂对Ni2+离子、Pb2+离子固化效果的主要因素,但粉胶比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固化效果影响也很明显。(2)当粉胶比3:7、添加量25%、液固比1:3和固化时间28d时复合固化剂对Ni2+离子固化效果最佳。(3)当粉胶比6:4、添加量25%、液固比1:3和固化时间28d时复合固化剂对Pb2+离子固化效果最佳。(4)复合固化剂对Ni2+离子的固化率可达96%~99%,而对Pb2+离子的固化率大多在96%以下,因此,复合固化剂对Ni2+离子比Pb2+离子的固化效果更好。

周于宁[5](2020)在《组合钝化剂对轻中度镉污染农田土壤的钝化效果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当前农田镉污染比较突出的严峻事实和“土十条”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目标的实际需求,本文主要针对轻中度镉污染农田土壤,以土壤镉钝化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原位镉钝化修复技术为核心,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水稻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等手段,开展从单一钝化剂到组合钝化剂成分筛选再到组合钝化剂成分的最佳比例优化配置试验;运用前期盆栽试验筛选的钝化材料实施了2018-2019连续2年的田间原位钝化小区试验,探究了3种组合钝化剂和3种单一钝化剂对轻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镉的钝化效果、水稻降镉率以及钝化效果稳定性,并探究钝化剂对土壤肥力及其健康质量的影响;同时验证了3种组合钝化剂在不同Cd污染农田土壤中的镉钝化效果、水稻降镉率及适用性。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9种单一钝化剂在2种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中的室内土壤镉钝化效果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试钝化剂(除了蚯蚓粪有机肥与竹粉)的施用均能提高土壤p H和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从土壤镉钝化效果来看,主要呈现石灰>海泡石≥钙镁磷肥>骨粉≥磷酸二氢钾>生物质炭>沸石,同时高量施用(0.30%土壤质量)的钝化效果明显优于低量施用(0.15%土壤质量)。对石灰、海泡石、钙镁磷肥、骨粉、磷酸二氢钾、生物质炭和硫酸锌7种材料进行组合,通过7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的极差与方差分析表明,以石灰、海泡石、钙镁磷肥和骨粉4种材料进行混合的组合钝化剂对增加土壤p H,钝化土壤有效Cd效果最佳。(2)通过4因素3水平室内水稻盆栽的正交试验研究,将石灰、海泡石、钙镁磷肥和骨粉在3种中度Cd污染的土壤中进行不同比例的组合配施发现,对种植甬优538的山坑洪积泥砂田土壤,组合钝化剂对水稻降Cd的最佳配比是海泡石50%、钙镁磷肥10%、骨粉10%和石灰20%,其中水稻降镉效果最为显着的成分是海泡石;对种植甬优538的姆坑淡涂粘田土壤,组合钝化剂对水稻降Cd的最佳配比是海泡石50%、石灰40%、钙镁磷肥10%和骨粉10%,其中水稻降镉效果最为显着的成分是海泡石和石灰;对种植甬优17的姆坑洪积泥砂田土壤,组合钝化剂对水稻降Cd的最佳配比是石灰40%、海泡石40%、骨粉10%和钙镁磷肥10%,其中水稻降镉效果最为显着的成分是石灰和海泡石。(3)通过2018-2019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表明,首年施用6类钝化剂均使甬优17和甬优538水稻Cd含量显着降低,且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食品中镉的标准限值0.2 mg kg-1以下,次年继续施用同类钝化剂,甬优17和秀水134水稻Cd含量仍显着低于对照处理。对不再施用钝化剂的处理中,海泡石和组合钝化剂1(石灰40%、海泡石40%、骨粉10%和钙镁磷肥10%)对水稻糙米降Cd的稳定性最佳,因此认为钝化剂镉钝化效果基本可持续2年。从水稻降Cd率以及水稻产量影响角度比较来看,甬优17要优于其他2种水稻品种。同时2018年的田间试验水稻成熟期的结果表明,施用海泡石和组合钝化剂1对水稻成熟期的土壤p H分别提高0.73和1.40个单位,对土壤有效Cd的钝化率分别为32%和51%,均优于其他处理。施用组合钝化剂3(石灰20%、海泡石50%、骨粉15%和钙镁磷肥15%)能够显着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施用组合钝化剂1显着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施用海泡石和组合钝化剂1显着降低了水稻孕穗期土壤cad A功能基因的丰度,会使土壤细菌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上升1.7%和2.6%,蓝菌门的相对丰度下降4.7%和5.1%。施用海泡石和组合钝化剂1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相似,与其他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有所不同,土壤p H、有效Cd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对细菌群落组成有显着关系。(4)通过在3种不同轻中度镉污染实际土壤上开展海泡石和前述3种组合钝化剂的水稻降镉效果盆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所试偏酸性的轻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以石灰、海泡石、骨粉和钙镁磷肥的组合钝化剂钝化修复效果显着且具有较强适用性,4种钝化剂均能显着提高3种土壤的p H、降低土壤中有效Cd的含量,并显着降低甬优17水稻Cd含量;对于赐绯庙黄斑田土壤和下周青紫泥田土壤,水稻糙米降Cd效果最佳的是组合钝化剂3,对于山坑洪积泥砂田土壤,水稻糙米降Cd效果最佳的是组合钝化剂1。因此针对不同镉污染土壤的组合钝化剂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污染程度等因素。

龚尚[6](2020)在《磷石膏制备纳米硫酸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石膏(PG)是湿法生产磷酸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不高,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磷石膏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是磷化工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磷石膏为原料,通过改性和晶型调控,制备出维度小于100 nm的无水纳米硫酸钙(nano-Ca SO4),将其添加到线性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中来提高其力学性能。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无水nano-Ca SO4的制备工艺。以磷石膏为原料,借助SEM、TEM和XRD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比例HNO3和H2SO4的添加量、乙醇/丙三醇和CTAB的加入量、以及反应温度对磷石膏制备无水nano-Ca SO4形貌的影响。当丙三醇∶乙醇的体积比为2∶1,PG∶CTAB∶HNO3∶H2SO4的固液比为4∶1∶4∶4时,在140°C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粒径小于100 nm立方体结构的无水nano-Ca SO4。(2)研究了无水nano-Ca SO4的形成机理。借助TG-DSC、FTIR和XPS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无水nano-Ca SO4晶体形貌形成机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当体系中的Ca2+和S O42-离子浓度达到Ca SO4过饱和度时,形成无水Ca SO4晶核;HNO3和H2SO4的加入可以降低Ca SO4的过饱和度,抑制晶须的析出,导致Ca SO4沿c轴生长受到阻碍,溶液中SO42-的同离子效应抑制Ca SO4·2H2O的溶解;利用丙三醇/乙醇/CTAB混合溶液的结合,共同抑制nano-Ca SO4沿c轴生长,减少其长径比,最终制得无水nano-Ca SO4。(3)研究添加无水nano-Ca SO4对HDPE性能的影响。分别用KH570和硬脂酸对nano-Ca SO4进行改性,借助SEM和DSC分析测试手段,对添加改性nano-Ca SO4的HDPE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当用KH570对nano-Ca SO4进行改性添加到HDPE中,KH570分子链中的酯基使基体的极性增加并形成氢键,分子间作用力增强,使得nano-Ca SO4能更均匀的分散在基体中减少应力集中,结晶度下降。当KH570改性nano-Ca SO4的添加量为3%时,改性HDPE比纯HDPE拉伸强度提高18.51%,熔体强度提高2.25倍,显现出了改性的nano-Ca SO4对HDPE有较好的显着提升作用。

黄婷苗[7](2020)在《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的营养与作物原因分析》文中指出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锌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在中国,大约有1亿人口锌营养不良,主要由于人们日常膳食中谷类作物制品的锌含量较低所致。小麦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作物,全国主要麦区的小麦平均籽粒锌含量仅为30.3 mg kg-1,低于满足人体锌营养健康推荐的40~60 mg kg-1,但在不施锌肥的农户田间,也有部分籽粒样本的锌含量可以达到40 mg kg-1。品种更新与田间管理的优化使小麦籽粒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造成籽粒锌含量降低。因此,生产既高产又高锌的小麦是作物锌营养强化,也是应对全球人口增加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面临的挑战。本研究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的协助下,于2014-2016年小麦生长季开展多年多点研究,采集冬小麦单作区(旱地麦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麦玉区)、水稻-冬小麦轮作区(稻麦区)和春小麦种植区(春麦区)共846份小麦地上部全株和相应的0-100 cm土壤样本,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小麦不同器官的氮、磷、钾、铁、锰、铜、锌含量,以及土壤p H、有机质、全氮、硝铵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铁、锰、铜、锌,分析不同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的原因,探索生产高产高籽粒锌小麦的可行性及对策。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各麦区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均存在较大变异,不施锌肥的情况下,也可以生产出高产高锌的小麦。单作、麦玉、稻麦和春麦区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介于12~51,16~58,20~59和12~43 mg kg-1。小麦单作区的籽粒锌含量与相对产量呈显着负相关(P<0.001),高产条件下,籽粒锌含量受“产量稀释”影响,但也存在较大变异,介于12~48mg kg-1;麦玉、稻麦和春麦区小麦籽粒产量的改变不会影响籽粒锌含量的籽粒锌含量与产量无关,说明籽粒锌营养的改善不会造成产量损失。(2)旱地麦区,调控土壤有效养分、并充分挖掘地方品种潜力,是提高高产麦田籽粒锌含量的关键。黄土高原旱地395个田块的分析表明,高产条件下,三个当地主栽品种具有生产高籽粒锌的潜力,当季的氮、磷、钾肥用量均不能解释籽粒锌含量的变异,但高、低籽粒锌组的0-20 cm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锌的差异显着,分别为22和10 mg kg-1、12和17 mg kg-1、143和116 mg kg-1、3.8和5.5 mg kg-1、0.57和0.43 mg kg-1。(3)麦玉轮作区,缺锌土壤上籽粒锌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磷肥用量和土壤有效磷,非缺锌土壤上主要为磷肥用量和土壤有效锌。对麦玉区276个田块的分析发现,缺锌和非缺锌土壤的比例分别为42%和58%,两种土壤上分别有7%和9%样本的籽粒锌含量达到推荐值40 mg kg-1。缺锌田块,籽粒锌含量与磷肥用量(r=-0.273,P<0.01)、0-20 cm土壤有效磷(r=-0.283,P<0.01)显着负相关,高、低籽粒锌组的磷肥用量分别为73和137 kg hm-2,土壤有效磷分别为13和20 mg kg-1,有效锌分别为0.8和0.7mg kg-1,但籽粒产量明显低于非缺锌土壤(7204和7857 kg hm-2)。非缺锌田块,籽粒锌含量与磷肥用量显着负相关(r=-0.181,P<0.05),与0-20 cm(r=0.236,P<0.01)和20-40 cm(r=0.183,P<0.05)的土壤有效锌显着正相关,高低锌组的磷肥用量分别为112和145 kg hm-2,0-20 cm土壤有效磷分别为29和30 mg kg-1,有效锌分别为3.3和2.2 mg kg-1。(4)稻麦轮作区,缺锌土壤,钾、锌供应是影响籽粒锌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非缺锌土壤,较高的土壤p H是改善籽粒锌营养的障碍因素,决定籽粒锌变异的主要因素为土壤铵态氮。稻麦区128个田块的分析表明,缺锌和非缺锌土壤的比例分别为55%和45%,两种土壤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介于20~52和21~59 mg kg-1,有9%和25%的样本籽粒锌含量高于40 mg kg-1。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与产量及氮、磷肥用量无关,而与钾肥用量、土壤有效锌、有效铜显着正相关;低、高锌组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为22和44 mg kg-1,钾肥用量74和109 kg hm-2,表层土壤有效锌0.5和0.8 mg kg-1。非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与0-100 cm土壤p H显着负相关,而与0-80 cm铵态氮和0-40cm有效锰显着正相关;低、高锌组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为27和49 mg kg-1,表层土壤p H分别为7.6和6.6,铵态氮3.1和8.0 mg kg-1。(5)东北春麦区,土壤硝态氮、有效锰和有效锌是籽粒锌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西北春麦区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锰和有效锌。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代表的东北春麦区,0-20 cm土壤硝态氮和有效锌每增加1 mg kg-1,籽粒锌含量可分别提高0.94和6.2 mg kg-1。西北春麦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锌每增加一个单位,籽粒锌含量可分别提高0.7和5.6 mg kg-1。总之,要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黄土高原旱地麦区,应考虑增加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和有效锌,降低有效磷和有效铁,同时应充分挖掘地方品种潜力;麦玉区,在缺锌土壤上,应首先解决土壤缺锌问题,将有效锌提升到临界值1.0 mg kg-1以上,非缺锌土壤有效锌保持在3.0 mg kg-1以上,同时适当减少磷肥用量和降低土壤有效磷水平,以减少磷对小麦锌吸收的负面影响;稻麦轮作区,应提高缺锌土壤的钾、锌供应和非缺锌土壤的铵态氮含量;东北春麦区以增加土壤硝态氮和有效锌为主,西北春麦区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锌为主。对于目前我国广大农户而言,实现小麦高产高锌的第一步是了解地块土壤养分状况,建立完善的测土服务体系,保障区域小麦高产优质生产。

彭祥玉,刘文刚,王本英,刘文宝,赵亮,段浩[8](2019)在《蛇纹石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蛇纹石是一种含有多种有价成分的黏土矿物,也是一种很有市场潜力的矿物材料。研究中可根据蛇纹石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晶体结构进行有价组分的富集或全组分的利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蛇纹石中有价成分的回收工艺和多种工业产品的制备进展,指出了蛇纹石全组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蛇纹石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喻旭[9](2019)在《化学强化剂协同可渗透反应墙强化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性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当前,电动修复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在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方面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以重庆市某化工厂周边的铬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电动修复技术基础上,探讨可渗透反应墙(PRB)和化学强化剂的增强效果。通过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基本物化性质分析可得:土壤表面为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颗粒物,内部孔隙较多,比表面积较大。土壤的主要元素为O、Ca、Si、Cr、Fe等,其中Cr的占比为7.73%。土壤中总铬的含量为36475.52 mg/kg、六价铬的含量及其浸出毒性分别为504.00 mg/kg和12.55 mg/L。土壤铬元素的形态主要以残渣态为主。沸石作为常用的PRB反应介质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动修复技术中。本论文为了更有效地去除六价铬,实验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改性试剂,对人造沸石进行改性。通过对改性前后沸石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解释了改性沸石的吸附机理。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可得,改性沸石对六价铬的吸附能力要远好于未改性的人造沸石,因此改性沸石可以作为六价铬的PRB反应介质应用到电动修复中。在对照电动修复实验中,通过加入PRB(改性沸石、零价铁)和化学强化剂(DL-酒石酸、吐温80)作为强化技术手段设计了六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RB和化学强化剂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六价铬的修复效果。其中,加入有机酸(DL-酒石酸)比表面活性剂(吐温80)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修复铬污染土壤,本论文以修复时间(4 d、6 d、8 d)、电压梯度(1.5V/cm、2.0 V/cm、2.5 V/cm)、DL-酒石酸浓度(0.05 mol/L、0.1 mol/L、0.15 mol/L)作为实验指标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由极差分析法表明,在修复时间为8 d,电压梯度为2.5 V/cm,DL-酒石酸浓度为0.15 mol/L的条件下,六价铬的最优去除率和浸出毒性分别为80.92%和85.25%。

王晨[10](2012)在《机械化学法磷矿活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通过机械化学法处理磷矿的工艺,分析了机械活化对磷矿中水溶性磷浸出率的影响规律。采用XRF、X射线衍射分析法、扫描电镜分析法、激光粒度分析法、差热分析等表征方法,讨论了活化前后磷矿粉体的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情况,再利用钼酸铵滴定法测定了磷矿粉体中水溶性磷的浸出率。我国是世界上产磷大国之一,同时也是磷资源消耗大国。我国磷矿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资源仅次于摩洛哥,位居世界第二位,并呈现出矿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中低品位矿多,高品位富矿少,难选的矿多,易选的矿少,开采难度较大等特点。基于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探索研究中低品位磷矿粉的有效利用技术,充分利用其中的磷,促进其释放,使其肥效接近同等实物量的化学磷肥,对充分利用我国的磷矿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采用机械活化和盐溶工艺处理磷矿,从中浸取水溶性磷。机械活化工艺主要考察了机械活化设备,设备参数,活化时间,助磨剂比例及浸出温度等影响因素对磷矿中水溶性磷的浸出率的影响规律:而盐溶工艺分为简单活化和复合活化,主要以机械研磨时间、固相反应温度和矿盐比等试验参数,分析了对磷矿中水溶性磷的浸出率的影响因子。机械活化工艺结果表明:经过AGO-II型高能球磨机机械活化并加入助磨剂共球磨的磷矿,水溶性磷的浸出效果最佳,达到15.3%,而未经过机械活化的磷矿中水溶性磷的浸出率仅为3.1%。盐溶工艺研究了添加剂、固态反应时间、保温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过机械活化,微观结构被破坏,粒度变小,增大了比表面积,主要表现在衍射峰值的减小,这是晶体尺寸减小和晶格不完整的反映。在最佳的活化条件下,水溶性磷的浸出率最大可达34%。从X射线衍射结果、扫描照片及粒度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衍射峰弥散,衍射峰值较小,晶型得到部分破坏,颗粒得到细化,粒度分布变窄,表明机械活化促进水溶性磷的浸出。

二、钙镁磷肥无球磨的可行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钙镁磷肥无球磨的可行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对土壤质量、农产品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肥料资源及使用现状
        1.1.1 化肥资源及利用现状
        1.1.2 有机肥资源及利用现状
    1.2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2.1 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1.2.2 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1.2.3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对农产品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1.3.1 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
        1.3.2 对农产品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1.4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质量、生菜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理化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2.3.2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生菜产量及其地上部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2.3.3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的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
    2.4 小结
第3章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质量、生菜产量及其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田间验证试验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供试材料
        3.2.3 试验设计
        3.2.4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3.3.2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3.3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生菜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质量、水稻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供试材料
        4.2.3 试验设计
        4.2.4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土壤理化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4.3.2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籽粒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4.3.3 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施用的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土壤镉钝化和稻米镉积累阻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镉污染现状
        1.1.1 土壤镉污染的来源
        1.1.2 土壤镉污染的危害
    1.2 镉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1.2.2 土壤镉钝化的物理化学机制
        1.2.3 镉污染耕地土壤安全利用技术
    1.3 碱性炭类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其利用状况
        1.3.1 碱性炭类材料的来源及基本性质
        1.3.2 碱性炭类材料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4 问题提出
        1.4.1 镉污染耕地土壤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1.4.2 耕地土壤镉原位钝化适宜技术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炉渣骨炭特性的调查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炉渣骨炭的酸碱性及重金属含量
        2.2.2 炉渣骨炭的矿物组成
        2.2.3 炉渣骨炭的显微结构特征与元素组成
        2.2.4 炉渣骨炭表面的官能团特征
    2.3 讨论
    2.4 小结
3 炉渣骨炭对土壤镉及其它重金属的钝化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鸡蛋壳和钙镁磷肥的理化性状
        3.2.2 土壤pH、有效磷及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3.2.3 土壤有效态重金属与土壤pH和有效磷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不同钝化剂对稻田土壤镉有效性和水稻籽粒镉积累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理化性质及Cd含量
        4.2.2 糙米Cd含量
        4.2.3 土壤Cd提取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2.4 糙米Cd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和Cd含量的相关性
        4.2.5 基于聚类分析的稻田土壤镉钝化与安全利用的技术措施
    4.3 讨论
    4.4 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砌块的防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磷石膏概述
        1.2.1 磷石膏的来源与性质
        1.2.2 磷石膏的主要杂质及预处理方法
        1.2.3 磷石膏的结构与性能
        1.2.4 国内外对磷石膏的综合利用途径
    1.3 石膏砌块概述
        1.3.1 石膏砌块应用现状
        1.3.2 石膏建筑砌块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1.4.1 磷石膏建筑砌块防水性能提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原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磷石膏的预处理
        2.3.2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
        2.3.3 凝结时间的测定
        2.3.4 试件的制备及养护
        2.3.5 试样基本性能的检测
    2.4 微观测试方法
第三章 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组成的研究
    3.1 磷石膏与粉煤灰掺量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2 水泥掺量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3 矿粉、纤维素醚、玻化微珠配比对磷石膏砌块性能的影响
        3.3.1 对抗压强度、表观密度、导热系数的影响
        3.3.2 对软化系数(Sc)影响的测定
    3.4 自研激发剂对磷石膏砌块软化系数影响的测定
    3.5 试样性能检测
        3.5.1 试样吸水率的测定
        3.5.2 试样抗压强度的测定
        3.5.3 试样苔藓化测试
        3.5.4 试样动水溶蚀性测试
        3.5.5 试样抗冻融性测试
        3.5.6 试样导热系数测试
第四章 磷石膏建筑砌块防水性能的微观机理分析
    4.1 微观分析
        4.1.1 材料物相分析(XRD)
        4.1.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4.2 孔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钢渣用于Ni/Pb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污染土壤的现状
        1.1.2 钢渣的利用现状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理修复技术
        1.2.2 化学修复技术
        1.2.3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1.2.4 植物修复技术
        1.2.5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比较
    1.3 固化稳定化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无机类土壤固化剂
        1.3.2 无机类土壤稳定剂
        1.3.3 固化稳定化修复材料的比较
    1.4 钢渣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钢渣
        2.1.2 水泥
        2.1.3 重金属污染土壤
        2.1.4 试验用试剂
    2.2 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
        2.2.1 物料常规性质检测方法与仪器
        2.2.2 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测试
        2.2.3 重金属离子解吸性能测试
        2.2.4 其他常规仪器设备
3 不同钢渣的基础性质分析
    3.1 概述
    3.2 不同钢渣的基础性质分析
        3.2.1 化学组成
        3.2.2 易磨性
        3.2.3 矿物组成
        3.2.4 胶砂活性指数
        3.2.5 f-CaO含量
        3.2.6 浸出毒性
        3.2.7 孔结构
        3.2.8 水悬浮液pH值
    3.3 制备固化剂用钢渣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钢渣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稳定效果
    4.1 概述
    4.2 研究方法
    4.3 三种渣粉对Ni~(2+)、Pb~(2+)离子的吸附与稳定效果的对比
        4.3.1 三种渣粉对Ni~(2+)离子的吸附与稳定效果的对比
        4.3.2 三种渣粉对Pb~(2+)离子的吸附和稳定效果的对比
    4.4 用转炉渣粉吸附Ni~(2+)、Pb~(2+)离子的优化试验
        4.4.1 转炉钢渣粉添加量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4.2 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变化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3 溶液的pH值变化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效果的研究
    5.1 概述
    5.2 研究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固化剂添加量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渗滤液pH值的影响
        5.3.2 固化剂添加量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5.3.3 固化时间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5.3.4 固化后污染土壤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5.3.5 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效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离子的机理研究
    6.1 概述
    6.2 研究方法
    6.3 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离子的机理
        6.3.1 各固化时间节点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的XRD测试分析
        6.3.2 各固化时间节点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的FT-IR测试分析
        6.3.3 各固化时间节点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的SEM/EDS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转炉钢渣粉对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预测模型
    7.1 概述
    7.2 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离子的长期效果
    7.3 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7.4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软测量预测模型
        7.4.1 软测量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
        7.4.2 软测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
    7.5 本章小结
8 转炉钢渣粉-水泥复合固化剂协同固化Ni~(2+)、Pb~(2+)离子的效果研究
    8.1 概论
    8.2 研究方法
        8.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样品采集与测定
        8.2.2 转炉钢渣粉-水泥复合固化剂的制备
        8.2.3 转炉钢渣粉-水泥复合固化剂固化Ni~(2+)、Pb~(2+)离子的效果测试
    8.3 单因素影响试验
        8.3.1 粉胶比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8.3.2 掺加量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8.3.3 液固比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8.3.4 固化时间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8.4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8.4.1 正交试验方案
        8.4.2 影响复合固化剂固化效果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8.5 固化效果生化验证试验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组合钝化剂对轻中度镉污染农田土壤的钝化效果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农田土壤镉的来源和危害
        1.2.1 农田土壤镉的来源
        1.2.2 农田土壤镉的危害
    1.3 镉污染农田的分类管控
        1.3.1 轻中度镉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技术
        1.3.2 重度镉污染农田治理修复技术
    1.4 镉污染农田土壤的原位钝化修复
        1.4.1 钝化剂的类型
        1.4.2 钝化修复机理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土壤
        2.1.2 供试钝化剂
        2.1.3 供试水稻
        2.1.4 供试肥料
    2.2 测定方法
        2.2.1 土壤指标
        2.2.2 水稻指标
    2.3 数据分析
第3章 土壤组合钝化剂的筛选试验
    3.1 引言
    3.2 室内单一钝化剂土培试验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过程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3.3 室内组合钝化剂土培试验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过程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3.4 室内组合钝化剂盆栽试验
        3.4.1 试验设计
        3.4.2 试验过程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小结
第4章 土壤钝化剂田间原位钝化效果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与过程
    4.3 样品采集
        4.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4.3.2 水稻样品的采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钝化剂施用对土壤pH变化的影响
        4.4.2 钝化剂施用对土壤有效Cd变化的影响
        4.4.3 钝化剂施用稳定一周后对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的影响
        4.4.4 钝化剂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4.5 钝化剂施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的影响
        4.4.6 钝化剂施用对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4.4.7 钝化剂施用对水稻孕穗期土壤cadA功能基因的影响
        4.4.8 钝化剂施用对水稻孕穗期土壤中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4.9 钝化剂施用对不同水稻品种糙米Cd含量的影响
        4.4.10 钝化剂施用对水稻根、茎和叶中Cd含量及富集转运的影响
        4.4.11 钝化剂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组合钝化剂对不同镉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验证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过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钝化剂施用对不同土壤pH的影响
        5.4.2 钝化剂施用对不同土壤有效Cd含量的影响
        5.4.3 钝化剂施用对水稻Cd含量及富集转运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磷石膏制备纳米硫酸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石膏的净化与应用现状
        1.1.1 磷石膏的现状与应用
        1.1.2 磷石膏杂质对其资源化利用的影响
        1.1.3 磷石膏的除杂方法
    1.2 微细粉体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2.1 微米粉体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2.2 纳米粉体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3 磷石膏维系材料的应用进展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3.1 磷石膏维系材料的应用进展
        1.3.2 磷石膏晶须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4 硏究意义及内容
        1.4.1 硏究意义
        1.4.2 硏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原理图
    2.4 实验方法
        2.4.1 无水Nano-CaSO_4的制备
        2.4.2 无水Nano-CaSO_4的改性
        2.4.3 无水Nano-CaSO_4/HDPE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5 无水Nano-CaSO_4的分析与表征
        2.5.1 磷石膏成分含量的测定
        2.5.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5.4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5.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6 同步热分析仪(TG-DSC)分析
        2.5.7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
    2.6 复合材料表征测试
        2.6.1 力学性能测定
        2.6.2 熔体强度测试
        2.6.3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2.6.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第三章 反应条件对磷石膏制备无水Nano-CaSO_4的影响
    3.1 反应温度对磷石膏微观形貌和物相的影响
        3.1.1 反应温度对磷石膏微观形貌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对磷石膏物相的影响
    3.2 溶剂、HNO_3和CTAB含量对磷石膏微观形貌和物相的影响
        3.2.1 溶剂、HNO_3和CTAB含量对磷石膏微观形貌的影响
        3.2.2 溶剂、HNO_3和CTAB含量对磷石膏物相的影响
    3.3 酸和醇对磷石膏改性无水Nano-CaSO_4微观形貌和物相的影响
        3.3.1 酸和醇对磷石膏改性无水Nano-CaSO_4微观形貌的影响
        3.3.2 酸和醇对磷石膏改性无水Nano-CaSO_4物相的影响
    3.4 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无水Nano-CaSO_4的表征
        3.4.1 TEM分析
        3.4.2 TG-DSC分析
        3.4.3 FT-IR分析
        3.4.4 XPS分析
    3.5 无水Nano-CaSO_4的形成机理分析
        3.5.1 HNO_3/H_2SO_4对无水Nano-CaSO_4形成的影响
        3.5.2 丙三醇/乙醇/CTAB对无水Nano-CaSO_4形成的作用机理
        3.5.3 温度对无水Nano-CaSO_4形成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水Nano-CaSO_4/改性Nano-CaSO_4添加量对HDPE性能的影响
    4.1 无水Nano-CaSO_4添加量对HDPE性能的影响
        4.1.1 无水Nano-CaSO_4添加量对HDPE力学性能的分析
        4.1.2 无水Nano-CaSO_4添加量对HDPE熔体强度的分析
        4.1.3 无水Nano-CaSO_4添加量对HDPE结晶性能的分析
    4.2 KH570/硬脂酸改性Nano-CaSO_4添加量对HDPE性能的影响
        4.2.1 无水Nano-CaSO_4及改性Nano-CaSO_4红外分析
        4.2.2 KH570/硬脂酸改性Nano-CaSO_4添加量对HDPE力学性能分析
        4.2.3 KH570/硬脂酸改性Nano-CaSO_4的添加量对HDPE熔体强度分析
        4.2.4 KH570/硬脂酸改性Nano-CaSO_4添加量对HDPE结晶性能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的营养与作物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与人体健康
    1.2 小麦籽粒锌营养现状
    1.3 土壤理化性质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1.3.1 土壤锌
        1.3.2 土壤温度、湿度和黏粒含量
        1.3.3 土壤pH、碳酸钙和有机质
        1.3.4 其他土壤养分
    1.4 肥料施用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1.4.1 锌肥
        1.4.2 氮肥
        1.4.3 磷肥
        1.4.4 有机肥
    1.5 植物因素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1.5.1 品种选择
        1.5.2 植株生长
        1.5.3 养分吸收利用
    1.6 其他因素对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1.6.1 气候
        1.6.2 其他农艺措施
    1.7 本研究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切入点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旱地麦区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原因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
        2.2.3 化学分析
        2.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籽粒锌含量的变异
        2.3.2 籽粒产量、生物量和产量构成
        2.3.3 肥料用量
        2.3.4 土壤养分
        2.3.5 养分吸收利用
        2.3.6 品种
    2.4 讨论
        2.4.1 旱地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
        2.4.2 大量营养元素与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2.4.3 微量营养元素与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2.4.4 小麦品种与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2.4.5 旱地高产麦田小麦籽粒锌强化
    2.5 小结
第三章 麦玉轮作区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原因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3 样品测定
        3.2.4 数据计算和分析
    3.3 结果
        3.3.1 小麦籽粒锌含量
        3.3.2 品种与小麦籽粒锌的关系
        3.3.3 产量和锌吸收利用与籽粒锌关系
        3.3.4 肥料用量与籽粒锌关系
        3.3.5 土壤养分与籽粒锌关系
    3.4 讨论
        3.4.1 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变异
        3.4.2 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变异原因及调控
        3.4.3 非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变异原因及调控
    3.5 小结
第四章 稻麦轮作区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原因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样品采集
        4.2.3 化学分析
        4.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籽粒锌含量的变异
        4.3.2 品种与籽粒锌关系
        4.3.3 产量、产量构成与籽粒锌关系
        4.3.4 地上部养分吸收利用与籽粒锌关系
        4.3.5 肥料用量与籽粒锌关系
        4.3.6 土壤养分与籽粒锌关系
    4.4 讨论
        4.4.1 稻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
        4.4.2 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变异原因及调控
        4.4.3 非缺锌土壤籽粒锌含量变异原因及调控
    4.5 小结
第五章 春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原因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域概况
        5.2.2 样品采集
        5.2.3 化学分析
        5.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籽粒锌含量变异
        5.3.2 产量、生物量与籽粒锌关系
        5.3.3 肥料用量与籽粒锌关系
        5.3.4 土壤养分与籽粒锌关系
        5.3.5 养分吸收利用与籽粒锌关系
    5.4 讨论
        5.4.1 东北春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及调控
        5.4.2 西北春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变异及调控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蛇纹石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蛇纹石的晶体结构
3 蛇纹石有价成分的富集
    3.1 镁系列产品
    3.2 硅系列产品
    3.3 其它金属产品
4 蛇纹石全组分利用
    4.1 陶瓷材料
    4.2 环境材料
    4.3 农业材料
    4.4 其他材料
5 结论

(9)化学强化剂协同可渗透反应墙强化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壤铬污染概述
        1.1.2 土壤中铬元素来源
        1.1.3 我国铬污染土壤的现状
        1.1.4 重金属铬污染带来的环境安全隐患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化学强化剂强化电动修复技术
        1.2.3 电动/PRB联合修复技术
    1.3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品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1 电极反应装置
        2.2.2 其他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设计
        2.3.1 电动修复实验装置设计
        2.3.2 实验方案设计
        2.3.3 实验结果分析
3 铬污染土壤基本物化性质分析
    3.1 土壤化学成分分析
    3.2 土壤微观形貌分析
    3.3 土壤铬元素的环境活性分析
        3.3.1 土壤铬元素含量和浸出毒性分析
        3.3.2 土壤铬元素形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改性沸石实验研究
    4.1 改性原理
    4.2 改性方法
    4.3 沸石改性前后表征分析
        4.3.1 SEM和比表面积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Zeta电位分析
    4.4 静态吸附实验
        4.4.1 六价铬浓度的影响
        4.4.2 沸石投加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化学强化剂协同PRB强化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实验研究
    5.1 电动修复及可渗透反应墙原理
    5.2 电动修复对照实验研究
        5.2.1 实验宏观现象分析
        5.2.2 系统电流变化情况
        5.2.3 电动修复前后p H变化情况
        5.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电动修复正交及最优组实验研究
        5.3.1 实验宏观现象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实验讨论
        5.4.1 电动修复前后铬元素形态分析
        5.4.2 六价铬电动修复理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机械化学法磷矿活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矿资源概况
        1.1.1 磷矿的基本情况
        1.1.2 磷矿的综合利用情况
    1.3 磷肥的概况
        1.3.1 磷肥的分类
        1.3.2 磷肥的制备方法
        1.3.3 磷肥的现状
    1.4 机械力化学概述
        1.4.1 机械力化学定义
        1.4.2 机械力化学的发展历史
        1.4.3 机械活化的机理
        1.4.4 机械力对固体物质的作用效应
        1.4.5 机械化学的应用
        1.4.6 机械化学法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背景,意义及思路
        1.5.1 研究背景
        1.5.2 存在的问题
        1.5.3 研究意义
        1.5.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案
        2.3.1 浸出工艺
        2.3.2 盐溶工艺
    2.4 测试与表征
        2.4.1 XRF分析
        2.4.2 XRD分析
        2.4.3 SEM分析
        2.4.4 粒度分析
        2.4.5 差热分析
        2.4.6 FT-IR分析
        2.4.7 钼酸铵滴定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
    3.1 原料的晶相与形貌分析
    3.2 活化设备参数的影响
        3.2.1 活化时间的影响
        3.2.2 球料比的影响
        3.2.3 公转转速的影响
        3.2.4 自转转速的影响
    3.3 活化工艺参数的影响
        3.3.1 助磨剂的影响
        3.3.2 浸出温度的影响
        3.3.3 焙烧温度的影响
        3.3.4 焙烧时间的影响
        3.3.5 矿盐比的影响
    3.4 表征
        3.4.1 热重-差热分析
        3.4.2 粒度分析
        3.4.3 IR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磷矿活化机理
        4.1.1 磷矿颗粒的表面活性机理
        4.1.2 磷矿颗粒的化学活性机理
    4.2 磷矿热活化机理
    4.3 磷矿浸出机理
    4.4 磷矿中加入助磨剂的助磨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钙镁磷肥无球磨的可行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对土壤质量、农产品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研究[D]. 顾思婷. 浙江大学, 2021(09)
  • [2]土壤镉钝化和稻米镉积累阻控技术研究[D]. 王剑. 浙江大学, 2021(09)
  • [3]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砌块的防水性能研究[D]. 延海龙. 济南大学, 2020(05)
  • [4]钢渣用于Ni/Pb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的研究[D]. 杨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11)
  • [5]组合钝化剂对轻中度镉污染农田土壤的钝化效果及其稳定性研究[D]. 周于宁. 浙江大学, 2020
  • [6]磷石膏制备纳米硫酸钙的研究[D]. 龚尚. 贵州大学, 2020
  • [7]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的营养与作物原因分析[D]. 黄婷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蛇纹石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J]. 彭祥玉,刘文刚,王本英,刘文宝,赵亮,段浩.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9(04)
  • [9]化学强化剂协同可渗透反应墙强化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实验研究[D]. 喻旭. 重庆大学, 2019(01)
  • [10]机械化学法磷矿活化工艺研究[D]. 王晨. 大连交通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免球磨钙镁磷肥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