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BYM-2型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红[1](2021)在《玉米免耕播种机适用性评价技术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构建了玉米免耕播种机适用性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实地调研国内玉米免耕播种机产品现状;广泛听取生产企业、用户、农机管理、鉴定、推广及农业技术等有关方面专家意见,查阅相关资料,并对一年一作春播玉米地的玉米秸秆覆盖量和一年两作夏播玉米地的小麦秸秆覆盖量进行调查检测,设计了权重测评表、发函征询评价技术指标及权重系数。对评价技术指标体系进行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主要影响玉米免耕播种机适用性的秸秆覆盖量,依据秸秆处理方式、种类,将小麦和玉米秸秆覆盖分别划分为5个和3个评价条件,并依据评价技术指标检测值与评价分值的对应关系,建立了玉米免耕播种机适用性评价技术指标体系。验证结果表明:所给出的评价条件符合实际,技术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黄玉祥,高鹏洋,张庆凯,沈浩,朱瑞祥,史江涛[2](2020)在《免耕播种机切茬导草组合式草土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玉米免耕播种机在麦茬地作业时机具通过困难、苗带草土混杂、作业质量差等问题,提出驱动切茬和被动导草联合作业的技术思路,设计了一种切茬导草组合式草土分离装置,实现了秸秆及杂草的切割拨抛和引导分流。对凹面缺口圆盘刀和导草板等关键部件与秸秆及杂草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取值范围;运用CFD仿真技术确定了导草板的最优参数;借助EDEM离散元仿真技术建立了草土分离装置-土壤-秸秆相互作用的仿真模型,确定凹面缺口圆盘刀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通过田间试验对该装置的作业性能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切茬导草组合式草土分离装置作业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为凹面缺口圆盘刀刀盘入土深度、刀齿高度和刀盘偏角。当刀盘入土深度为73. 63 mm、刀齿高度为69. 70 mm、刀盘偏角为23. 41°时,该装置机具通过性良好,且作业性能稳定,苗带秸秆清除率和土壤扰动量平均值分别为90. 16%和20. 85%,符合玉米免耕播种作业农艺和技术要求。
刘立超[3](2019)在《油菜免耕直播机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厢面质量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机械化播种作业水平,结合该地区油菜种植现状和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集压茬、主动开沟、厢面覆土、精量播种及施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油菜免耕直播机,确定了其基本结构、工作过程及工艺路线。应用运动学理论、离散元仿真和响应曲面设计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主动开畦沟刀盘、分土板等关键触土部件的作业性能随部件结构参数和作业参数的影响规律。针对传统油菜机械直播厢面平整度测量装置在测量精度和效率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和区域地表高程数据采集处理方法,实现对油菜厢面平整度特征的准确量化。主要研究包括:(1)基于稻油轮作区土壤、水稻秸秆机械物理特性测试分析,确定了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提出了基于螺旋运动方式的主动旋转开沟、抛土和分土板约束覆土,实现螺旋旋转开畦沟、厢面土壤均匀覆盖,形成油菜免耕播种种床厢面的工艺路线。整机核心部件主要包括主动开畦沟刀盘、分土板、压茬限深辊、电控离心式排种系统等,明确了各触土部件的作业次序和相对位置关系,分析确定了免耕直播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作业幅宽为2000 mm,开沟深度为160~200mm,开沟宽度为300~350 mm,最高作业速度为6 km/h。(2)开展了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确定。主要包括:(1)提出了一种由前后刀盘组成,每个刀盘包括内外层刀片的主动旋转开畦沟装置,其中,前后刀盘反向顺次切削,每个刀盘内外层刀片分层均布;主动旋转开畦沟装置以螺旋方式运动,突破了传统余摆线旋耕方式作业速度的限制;以前后刀盘切土量相等为设计原则,确定了前后刀盘内外层刀片的回转半径,并设计了利于根茬破碎和易于加工制造的开沟刀片;(2)基于前后刀盘集中抛土角度区域特性分析,设计了动定平板面积比例和角度可调的平面型组合式前分土板和具有土粒流导流功能的角度可调式弧面型后分土板,依据畦沟两侧覆土宽度要求确定了分土板尺寸参数;(3)设计了以拖拉机牵引力和机具重力共同作用形成垂直载荷的前置式宽幅压茬限深辊,分析了其在作业过程中下陷量影响因素,确定了辊体直径为273 mm,宽度为2000 mm;(4)设计了油菜离心式集排器电控系统,实现基于拖拉机作业速度反馈调节的离心式集排器播量变量控制功能,简化了传动系统结构,提高了播种性能的稳定性。(3)开展了土粒在开沟刀片和分土板作用下的运移过程解析。主要包括:(1)针对土粒在切削和抛射阶段的受力和运动状态,建立了土粒的运动学模型。通过对开畦沟刀盘结构和运动参数分析,在明确土粒运移过程中的速度和受力分解方式基础上,建立了动、定坐标系下土粒在刀片正切面上的运动微分方程;在定坐标系下分析了土粒抛出时刻运动状态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土粒抛出速度、抛射角度不仅与开沟刀片回转直径、折弯角度及正切面几何尺寸等结构参数有关,还与刀盘转速、机组前进速度等作业参数及土壤摩擦系数相关;(2)通过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得到前后刀盘典型抛土速度范围分别为8.6~13.7 m/s和9.1~14.4m/s,横向抛出角度范围分别为35.1~69.3°和56.3~81.7°;(3)在土粒运动规律分析基础上,开展了土粒与分土板碰撞过程的运动状态建模解析。基于土粒抛出速度和角度求解结果,建立了土粒与分土板发生碰撞的约束条件,获取了土粒碰撞时刻的空间坐标表达式,并基于弹性-塑性质点碰撞理论建立了土粒与分土板碰撞后的运动轨迹方程。明确了土粒横向抛土宽度的约束机制和影响条件,为土粒横向抛土距离的精确调节提供理论支撑。(4)运用EDEM仿真软件开展了开沟刀片关键结构参数优化和分土板结构及作业参数性能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1)在开沟深度180 mm、刀盘转速800r/min、前进速度1 m/s的作业条件下,刀片折弯角和折弯半径分别为20°和60mm时可获得最小功耗为12.61 k W;(2)依据机组作业时前后分土板覆土形成的厢面差异,往返行程中对前分土板组合形成的厢面平整度显着性影响顺序为调节角度>安装高度>倾斜安装距离,在安装高度383.3 mm、调节角度6.5°、倾斜安装距离146.4 mm时的最优厢面平整度为7.61 mm;对后分土板组合形成的厢面平整度显着性影响顺序为调节角度>安装高度>横向安装距离,在安装高度325.0 mm、调节角度3.5°、横向安装距离96.6 mm时的最优厢面平整度为8.62 mm,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5)开展了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作业质量田间试验研究。选取稻油轮作区不同工况地表,在设计的机具作业参数范围内,开展整机作业质量试验,重点考察压茬效果、开沟稳定性、厢面平整度、碎土率等作业性能指标。为实现作业地表作业质量的精确量化,首先针对传统厢面平整度测量装置在测量精度和效率方面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套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地表微地貌测量装置,装置典型分辨率在激光雷达扫描方向为3.8~10 mm,垂直扫描方向可在毫米精度范围内任意设置,测量区域覆盖面积典型值为6.8 m2,最快单次测量时间低于2.5min。试验结果表明:(1)主动旋转开畦沟刀盘作业形成的畦沟平均沟深为157.4~186.7 mm,平均沟宽为314.7~336.8 mm,同一作业行程下的沟深和沟宽稳定性均高于90%,满足油菜播种开畦沟农艺要求;(2)土壤含水率高于35%的工况下有利于提高压茬和埋茬效果,但沟深稳定性、厢面平整度及碎土率指标均会变差;作业速度提高会降低碎土率、压茬效果和沟深稳定性;刀盘转速提高有利于提高碎土率和厢面平整度;(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开沟深度、前进速度和刀盘转速对作业功耗影响均为极显着;开沟深度对厢面平整度影响极显着;前进速度和刀盘转速对厢面平整度影响显着。研究得出整机较优工作参数为:开沟深度为180 mm,机组前进速度为4.5 km/h,刀盘转速为1080 r/min时,整机功耗为17.21k W,厢面平整度为13.61 mm,碎土率为95.66%,沟深和沟宽稳定性分别为93.48%和95.19%,满足油菜播种农艺要求。(6)开展了油菜机械直播厢面的作业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基于设计的地表微地貌测量装置实现了油菜直播厢面全幅宽范围内不高于10 mm分辨率的区域地表高程数据采集,通过对油菜机械直播种床厢面特征分析,确定了采集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减小了厢面倾斜和边坡特征对粗糙度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不同采样间隔和不同角度截面数据的粗糙度统计结果表明:在固定大小区域内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分别需要进行16次和64次的等距采样才能使测量结果趋于稳定值;170 mm采样间隔下的平均均方根高度和均方根高度平均误差均高于5 mm采样间隔下的计算结果;在垂直机组前进方向0°、45°和90°三个方向上,地表截面高程数据的均方根高度最大差值和相关长度最大差值分别为7.69 mm和25.14 mm,表明油菜种床厢面平整度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以不同大小区域的滑动取样窗口进行局部粗糙度量化的统计结果表明:当窗口宽度为厢面幅宽和0.5倍时,窗口长度不低于1.2 m可使均方根高度的标准差稳定在0.27 mm以内,而通过对每个取样窗口进行单独去倾斜趋势处理可消除地表局部倾斜对粗糙度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油菜机械直播作业厢面粗糙度测量和量化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创新点1:提出了一种主动旋切式开畦沟装置,通过开畦沟刀盘和与之配套的分土板实现稻茬田免耕开畦沟和种床厢面覆土功能。创新点2: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区域地表粗糙度现场测量和量化方法,采用滑动取样窗口实现油菜机械直播厢面地表粗糙度的定量评价。
王韦韦[4](2019)在《麦秸覆盖地玉米免耕播种机秸秆壅堵机理与防堵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的优点。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体系中夏玉米播种茬口衔接期“抢收抢种”使得小麦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占主导方式,导致地表大量的秸秆覆盖使免耕播种机作业时出现开沟壅堵、架种、晾种、缺苗断垄、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土秸复合体的耕层土壤坚实度高,未经旋耕、耙等工序的田块地表平整效果差,无法保证施肥、播种的深度一致性,导致后期夏玉米苗质弱、整齐度、均匀度差等问题。目前,生产上已采用的驱动式带状粉碎会旋耕防堵装置存在功耗大、土壤扰动量大、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本研究从种带秸秆清理、耕层土壤平整、作业降耗增效出发,设计基于仿生立式螺旋锯齿刀的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秸秆覆盖还田分布特征、砂姜黑土物理特性,利用直接测量法对秸秆-秸秆、秸秆-土壤及秸秆-耕作部件的离散元模拟所需的接触参数(弹性/剪切模量、碰撞恢复系数、静/动摩擦系数)进行测量。应用离散元EDEM软件,构建秸秆覆盖土壤离散元模型。利用仿真和高清摄像技术,分析开沟器铲柄作用过程中秸秆扰动特性、挤压特性及运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层和土壤层沿机具运动方向产生速度梯度、压力梯度和阻力梯度,导致耕作部件作业时秸秆层质点迁移成堆的主要原因。(2)研究阐明了圆柱体有环量绕流的分流条件和余摆线运动的必要条件。基于螳螂足趾排列的齿形刃口曲线和木工用锯齿锯木的思路,设计了一种仿生螺旋锯齿刀片的立轴式秸秆移位防堵机构。通过离散元仿真和室内土槽示踪法试验,分析了秸秆颗粒、土壤颗粒随着运动速比的增加,颗粒的横向(纵向)位移增大,并形成一条带状洁区。当田间作业速度为4~8 km/h,刀轴转速为500 r/min,回转半径为120 mm,工作幅宽为600 mm,刀齿入土深度为10~20 mm,作业未发生堵塞现象,通过性良好,秸秆清洁率平均值为90.21%。(3)分析明确了条带耕作中立式螺旋锯齿刀作用耕层土壤单元垡块运动行为。基于激光三角法设计一种耕作土壤地貌特征参数测量系统,以快速、准确获取秸秆移位防堵作业前后的耕层土壤地貌。通过离散元仿真和室内土槽试验效果分析地表平整度的影响因素,田间试验研究表明:秸秆移位防堵机构可在“坑洼”不平的地表浅耕作业形成一个平整的“U”型清洁种带,随着运动速比λ增加种带平整效果越好。(4)研发了 2BMY-4型秸秆移位玉米免耕播种机,可实现“清秸开沟施肥播种覆秸(土)镇压”六同步。开展仿生螺旋锯齿刀片结构参数(滑切角)和工作参数(刀轴转速、入土深度)对种带秸秆清洁率、地表平整度及功耗等性能指标的影响,优化后的最佳组合参数为:立式仿生螺旋锯齿刀滑切角为5.16°、刀轴驱动转速为564.02 r·min-1、刀刃入土深度为12.09mm时,验证结果表明,播种机无壅堵现象,秸秆清洁率93.87%,防堵单体功耗0.50 kW,与软件预测值相比,秸秆清洁率相对误差为0.51%,防堵单体功耗相差0.09kW,作业播深稳定系数为93.79%,播后15d苗期均匀度为94.68%。(5)研究证明了条带耕作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正向调控效应。通过条带耕作(ST-Z、ST-X)、秸秆覆盖耕作(SMT-Y)和深松耕作(SST)方式下作业性能、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对比试验,从功耗角度分析,带状防堵当量功耗要小于覆秸防堵,同时绕Z轴旋转的防堵装置当量功耗要低于绕Y轴旋转的防堵装置。从作业效果分析,绕Y侧的抛覆秸防堵装置和绕Z轴的带状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的种带地表平整度、土壤扰动量、种-肥深度稳定性优于绕X轴的带状旋耕防堵装置。从玉米苗期性状分析,条带耕作下苗期的株高、茎粗、主根系长均优于秸秆覆盖耕作、深松耕作,玉米苗期群体整齐度随着苗床地表平整度的增加而降低,且玉米幼苗整齐度与地表整齐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性决定系数为0.963;从不同免耕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结果分析得出,条带耕作下玉米产量高于秸秆覆盖耕作、深松耕作,其中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是玉米籽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王韦韦,朱存玺,陈黎卿,李兆东,黄鑫,李金才[5](2017)在《玉米免耕播种机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黄淮海麦玉轮作区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苗床整备前存在多机具多次下田、生产成本高以及传统玉米免耕播种机在小麦秸秆全覆盖地作业时存在开沟壅堵、架种、晾种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秸秆移位"防堵思路的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运用EDEM软件构建无支撑秸秆全覆盖土壤离散元模型,在秸秆-土壤-主动式防堵装置系统中进行秸秆移位虚拟仿真,设定了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的刀轴驱动转速为500 r/min、回转半径为120 mm、刀盘幅宽为216 mm及刀齿入土深度为10 mm,利用仿真数据对秸秆扰动位移、清秸率进行分析,检验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设计的合理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安装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的作业通过性稳定,改善种床环境,开沟壅堵次数为0次,秸秆清秸率为90.21%,相比仿真减少8.29个百分点。该研究可为小麦高留茬、秸秆全覆盖地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的设计与推广提供参考。
林静,马铁,陆泽城,李宝筏,宋建鹏,吕秋立[6](2017)在《圆盘破茬刀切割玉米根茬运动特性测绘装置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免耕播种机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之一,其播种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保护性耕作的效果。为了优化免耕播种机的关键部件破茬刀,研制了一种圆盘破茬刀切割玉米根茬运动特性测绘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实时地测绘出圆盘破茬刀待测点的运动轨迹。通过对三种圆盘破茬刀的运动轨迹的测绘与试验,得出光面圆盘破茬刀上待测点的运动轨迹为光滑的摆线,半圆型缺口盘和阿基米德螺线盘上待测点的运动轨迹为由不同长度的圆弧组成的云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圆盘破茬刀冲击情况、入土滑切角和滑切速度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建立了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切割根茬运动的运动学模型。描绘出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刃口上点的运动轨迹是由不同长度的圆弧组成的云曲线,建立了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刃口上点的运动方程。发现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刃口上点的轨迹具备了光面圆盘破茬刀的摆线规律,也具备了半圆型缺口圆盘破茬刀的冲击性,并且滑切角较大,滑切性能更好。通过圆盘破茬刀切割玉米根茬运动特性测绘装置的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得出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机具配重为100 kg时破茬效果达90%以上,破茬率较高。
丁国辉[7](2017)在《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设计与相关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的不断发展,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成为一个新的难题。其中实现机械化播种,是实现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全程机械化首要解决问题。目前的播种机械大多数为单一作物的播种而设计和研制,不能满足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的农艺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机械播种为研究对象,设计和研制了 2BF-5型玉米/大豆间作精量播种机,并在留茬免耕(SNT)、灭茬免耕(CSNT)、灭茬旋耕(CSRT)三种耕作方式下对其播种性能进行试验,并研究在三种耕作方式下使用该播种机对产量的影响。并以播种后的镇压处理设置了镇压试验,以研究镇压对玉米和大豆出苗的影响,为播种机的改机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Soildworks2014作图软件对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进行关键部件的设计,并设计了 2BF-5型玉米/大豆间作精量播种机的虚拟样机。该播种机通过仿形驱动地轮支架,实现驱动装置仿形设计,有效的保证了驱动地轮与地面的接触能力,增大驱动地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使驱动连贯;采用两个粒距调节装置,对玉米和大豆的播种粒距分开调节,满足了玉米和大豆不同播种粒距的要求;采用内嵌勺盘式舵轮穴播器进行排种,通过安装不同型号的排种盘保证了玉米和大豆不同粒型种子的精密排种;该播种机播采用仿形播种单体,并在单铰接仿形机构上安装镇压力调节装置,实现镇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可调。通过后置限深镇压轮实现播种深度一致和播种后镇压作业。试制的2BF-5型玉米/大豆间作精量播种机,在理论上可以满足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播种的农艺要求。2.所设计的2BF-5型玉米/大豆间作精量播种机在留茬免耕(SNT)和火茬免耕(CSNT)处理下播种的晾籽率显着大于灭茬旋耕(CSRT)处理,在灭茬旋耕(CSRT)处理下晾籽率为0%。在灭茬旋耕(CSRT)处理下播种的播种深度一致性最低,且播种深度远大于设置播种深度,播深均值为设置播种深度的2倍。在灭茬免耕(CSNT)处理下播种粒距一致性最高,在灭茬旋耕(CSRT)处理下粒播种粒距一致性最低。在三种耕作方式下,播种机整体驱动装置工作性能良好,播种机播种平均粒距没有显着差异。综合分析2BF-5型玉米/大豆间作精量播种机在火茬免耕(CSNT)处理下工作性能最好,播种机的覆土装置需要进行改进,提高在免耕条件下的覆土性能。3.在留茬免耕(SNT)和灭茬免耕(CSNT)处理下播种的晾籽率影响了玉米和大豆的出苗率,在火茬旋耕(CSRT)处理下播种深度均值过大影响了玉米和大豆的出苗率。出苗率的降低影响了有效株数,导致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降低。玉米、大豆的出苗率、有效株数和产量在灭茬免耕(CSNT)处理下最高。玉米和大豆的出苗率、有效株数和产量受不同耕作方式下播种机工作性能的影响。4.不同的镇压处理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能够显着影响作物的出苗质量。在一定镇压力范围内玉米的出苗率受镇压方式影响不显着。在镇压力为ON时玉米的出苗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为91.3%。在V型镇压轮镇压处理下,玉米出苗率没有显着差异。在空心橡胶轮镇压轮处理下,镇压力为100N-300N时玉米出苗率均为100%,当镇压力增加到400N时显着降低为95.3%;大豆的出苗率受镇压力影响显着,随着镇压力的增大,出苗率先增加在减小。在Ⅴ型镇压轮200N处理下大豆出苗率最高,与空心橡胶镇压轮100N和200N镇压处理下没有显着差异;玉米的出苗时间随着镇压力的增大先缩短后延长,在空心橡胶镇压轮200N处理下最短。大豆的出苗时间随着镇压力的增加逐渐延长,在V型镇压轮处理下出苗时间短于空心橡胶镇压轮;玉米幼苗的株高和茎粗受镇压处理的影响不显着,在镇压力为ON时,玉米幼苗茎粗显着大于其他处理。大豆幼苗的下胚轴长和茎粗受镇压处理差异不显着。玉米在空心橡胶镇压轮200N镇压处理下出苗质量最好,大豆在V型镇压轮200N进行镇压处理下出苗质量最好。
李玉环,孟鹏祥,耿端阳,何珂,孟凡虎,姜萌[8](2016)在《玉米播种深度智能调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玉米播种机播深控制装置多采用限深轮配合仿形机构,存在仿形精度差,播深一致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等问题,从覆土、镇压确定种子上层土壤厚度(播种深度)的测控角度出发,设计了覆土-镇压联动监控装置,进而设计了该联动监控装置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播种深度的自动调控,保证了玉米播种深度一致性。该系统以MSP430单片机为控制中心,以试验所得镇压强度形成的专家系统为标准,以镇压系统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结果为手段,实现传感器检测结果与专家系统检测结果实时对比,不断调整作业过程覆土装置的覆土量,确保播种深度和镇压强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该装置进行了响应时间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的响应时间为0.58 s,且实际工作时响应时间要小于试验值。继而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播种作业速度为38 km/h时,播深合格率高于90%,且在高速作业时播种合格率明显优于机械仿形装置,有效提高了播种深度的一致性。
刘宁宁,巩丙才,杨自栋,耿端阳,杜瑞成[9](2014)在《构建机械化农艺体系,促进全程农机化关键装备研发》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了机械化农艺体系的概念,针对黄淮海井灌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种植制度,设计了一个既符合农学要求又符合机械化作业要求的小麦玉米机械化轮作生产种植规格。根据种植规格和保护性耕作的要求,集成了动力防堵、粉碎灭茬播种和隔行深松等技术,研发了适合机械化农艺体系的系列机具,并对轮作区全程机械化机具开发中的基本规格、基本参数和功能提出了优化要求。
杨自栋,杜瑞成,马明建,蔡善儒,刘宁宁[10](2014)在《2BMFY-4型玉米免耕播种机研制与试验》文中认为针对山东省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轮作区的农艺特点,以及小麦收获后秸秆覆盖量大、免耕播种玉米时容易产生堵塞等问题,研制了2BMFY-4型智能玉米免耕播种机。设计了苗带浅旋动力防堵结构,能防止小麦秸秆在排肥开沟器耧腿上的堆积;设计了垂直勺盘式排种器与种肥一体式开沟器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有效降低排种高度并提高播种精度;研制了株距调节变速器,播种作业时能适应多种玉米种植农艺规格和不同玉米种子公顷株数的要求。根据免耕播种机田间高速作业时性能监测的要求,研发了可视化分布式的播种作业性能监测系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动力防堵单体解决了相邻两组施肥播种开沟器的拥堵问题,通过性良好,种肥施播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17.2%,18.6%,株距合格率为97.2%,监测仪计数精度96%,播种作业效率和精度明显提高;免耕播种时,一次可同时完成小麦秸秆粉碎后抛、小麦根茬破碎、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个农艺环节,作业费用降低了30%左右;作业时,刀轴上甩刀入土浅,动土量为20%,土壤扰动小。
二、2BYM-2型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BYM-2型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免耕播种机适用性评价技术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调研 |
2 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建立 |
2.1 评价条件 |
2.2 评价技术指标及权重系数 |
2.3 技术指标检测值与评价分值的对应关系 |
3 试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3.1 样机一 |
3.2 样机二 |
4 结论 |
(2)免耕播种机切茬导草组合式草土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1.1 整体结构 |
1.2 工作原理 |
2 关键零部件设计 |
2.1 凹面缺口圆盘刀结构设计 |
2.1.1 类型确定 |
2.1.2 结构参数确定 |
2.2 刀刃运动轨迹分析 |
2.3 凹面缺口圆盘刀切割秸秆运动学分析 |
2.4 凹面缺口圆盘刀抛撒秸秆运动学分析 |
2.5 导草板结构参数的确定 |
2.5.1 力学分析 |
2.5.2 CFD仿真分析 |
3 离散元仿真试验 |
3.1 仿真建模 |
3.2 仿真过程 |
3.3 仿真试验设计 |
3.4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回归模型与显着性方差分析 |
3.4.2 响应曲面分析 |
3.4.3 参数优化 |
4 田间试验 |
4.1 试验条件 |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2.1 机具通过性 |
4.2.2 苗带秸秆清除率 |
4.2.3 沟型尺寸及土壤扰动量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机具通过性 |
4.3.2 苗带秸秆清除率 |
4.3.3 沟型尺寸及土壤扰动量 |
5 结论 |
(3)油菜免耕直播机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厢面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开沟技术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地表耕作质量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油菜种植及开畦沟方式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总体设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稻茬田油菜播种作业条件测试分析 |
2.2.1 试验对象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2.2.4 结果与分析 |
2.3 总体结构设计与工艺路线 |
2.3.1 总体设计需求 |
2.3.2 工艺路线 |
2.3.3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2.4 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参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菜主动开沟免耕直播机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开畦沟装置总体结构及原理 |
3.3 动力传动路线设计 |
3.4 开畦沟刀盘设计 |
3.4.1 理想开畦沟作业断面分析 |
3.4.2 切土节距的确定 |
3.4.3 前开畦沟刀盘设计 |
3.4.4 后开畦沟刀盘设计 |
3.4.5 前后开畦沟刀盘安装位置布局 |
3.5 开沟刀片初步设计与分析 |
3.5.1 开沟刀片结构与功能 |
3.5.2 开沟刀片设计参数分析 |
3.5.3 刀片切削过程接触角的计算 |
3.6 分土板设计与分析 |
3.6.1 前分土板设计与分析 |
3.6.2 后分土板设计与分析 |
3.7 压茬及排种功能部件设计与分析 |
3.7.1 压茬限深辊设计与分析 |
3.7.2 电控离心式排种系统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动切削土粒在刀片和分土板作用下的运移过程分析 |
4.1 引言 |
4.2 主动开畦沟刀盘运动参数分析 |
4.3 土粒在开畦沟刀盘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分析 |
4.3.1 土粒运移过程速度分解 |
4.3.2 土粒运移过程受力分析 |
4.3.3 土粒运动微分方程 |
4.3.4 土粒与刀片相对运动时刻初始条件分析 |
4.3.5 土粒抛出时刻运动参数解算与影响要素分析 |
4.4 土粒在分土板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分析 |
4.4.1 土粒与分土板碰撞条件及碰撞过程分析 |
4.4.2 土粒碰撞点及碰撞速度 |
4.4.3 土粒碰撞后运动方程 |
4.4.4 土粒落点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畦沟覆土部件作业参数仿真优化与试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刀片关键参数仿真优化 |
5.2.1 关键参数选取 |
5.2.2 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 |
5.2.3 参数优化结果与分析 |
5.3 分土板结构及作业参数仿真优化 |
5.3.1 优化参数分析 |
5.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3 试验方法 |
5.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 田间试验验证 |
5.4.1 试验设备与条件 |
5.4.2 试验方法 |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油菜免耕直播机田间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6.2.1 试验样机 |
6.2.2 机械直播地表微地貌测量装置 |
6.2.3 其他试验测试设备 |
6.2.4 试验条件 |
6.2.5 试验方法 |
6.3 不同作业工况下田间作业质量试验与分析 |
6.3.1 试验处理方法 |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作业质量正交试验 |
6.4.1 正交试验因素分析 |
6.4.2 试验方法 |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油菜机械直播厢面作业质量分析 |
7.1 引言 |
7.2 油菜直播厢面点云数据预处理方法 |
7.3 油菜机械直播厢面粗糙度统计影响分析 |
7.3.1 种床厢面粗糙度评价参数 |
7.3.2 不同采样间隔对厢面粗糙度计算影响 |
7.3.3 不同取样数量对厢面粗糙度计算影响 |
7.3.4 不同采样角度对厢面粗糙度计算影响 |
7.4 油菜机械直播厢面特征分析 |
7.5 区域厢面粗糙度量化方法 |
7.5.1 区域大小划分及数据量化方法 |
7.5.2 结果与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课题来源 |
附录B:注释说明 |
附录C:作者简介 |
致谢 |
(4)麦秸覆盖地玉米免耕播种机秸秆壅堵机理与防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免耕播种机及防堵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免耕播种机及防堵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麦秸覆盖地玉米免耕播种机壅堵机理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区小麦秸秆还田特点 |
2.3 麦秸离散元模型接触参数确定 |
2.3.1 离散元麦秸接触模型 |
2.3.2 秸秆-土壤-耕作部件的接触参数测定 |
2.4 基于接触模型与参数的秸秆覆盖土壤模型构建 |
2.5 耕作部件作业壅堵过程仿真及试验验证 |
2.5.1 秸秆-土壤-耕作部件的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2.5.2 秸秆壅堵机理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结构及仿生秸秆移位防堵装置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玉米免耕播种机总体设计方案 |
3.2.1 秸秆移位防堵装置布置与传动部件设计 |
3.2.2 限深轮设计 |
3.2.3 仿形机构与覆秸镇压机构设计 |
3.3 圆柱环量绕流理论的立轴式防堵方案 |
3.3.1 圆柱环量绕流 |
3.3.2 防堵驱动轴系的选择 |
3.4 秸秆移位防堵机构工作原理与参数分析 |
3.4.1 仿生立式螺旋锯齿刀设计 |
3.4.2 仿生立式螺旋锯齿刀运动轨迹分析 |
3.4.3 刀轴转速、回转半径、刀盘幅宽参数分析 |
3.5 秸秆-土壤-防堵机构相互作用仿真试验 |
3.5.1 秸秆-土壤-防堵装置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3.5.2 秸秆和土壤的运动分析 |
3.5.3 运动速比对秸秆清洁率、地表平整度的影响 |
3.6 秸秆-土壤-防堵机构作用规律的室内土槽试验 |
3.6.1 试验平台搭建 |
3.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6.3 刀轴运动速比对秸秆和土壤运动分析 |
3.7 田间验证试验 |
3.7.1 试验条件 |
3.7.2 结果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种带立式浅旋作业地表平整效果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立式浅旋抛仍垡片过程分析 |
4.2.1 浅旋过程的单元垡片 |
4.2.2 主要参数与工况的选择 |
4.3 耕作土壤地貌特征参数测量系统设计 |
4.3.1 耕作土壤沟形测量原理 |
4.3.2 耕作土壤沟形测控系统设计 |
4.3.3 验证试验 |
4.4 不同运动速比对种带地表平整度的影响 |
4.4.1 材料与方法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秸秆移位防堵装置关键参数优化与田间试验 |
5.1 研究目的 |
5.2 试验因素与指标分析 |
5.2.1 防堵装置力学分析 |
5.2.2 位置参数分析 |
5.3 材料与方法 |
5.3.1 试验条件 |
5.3.2 试验因素与水平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5.4.2 响应曲面分析 |
5.4.3 参数优化 |
5.4.4 试验验证 |
5.5 不同免耕方式对夏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5.5.1 材料与方法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防堵性能对比分析 |
5.6.2 种带平整度效果与苗期整齐度影响的初步分析 |
5.6.3 不同免耕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初步分析 |
5.6.4 结果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圆盘破茬刀切割玉米根茬运动特性测绘装置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测绘装置的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1.1 测绘装置的总体结构 |
1.2 测绘装置的工作原理 |
2 圆盘破茬刀切割根茬的运动学分析 |
2.1 圆盘破茬刀切割根茬的原理 |
2.2 三种圆盘破茬刀破茬运动轨迹的测绘试验 |
2.3 破茬刀滑切角分析 |
2.4 滑切速度变化分析 |
2.5 切割加速度变化分析 |
3 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切割根茬运动的运动学模型 |
3.1 圆盘破茬刀刃口上关键点的运动轨迹 |
3.2 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刃口上点的运动方程 |
3.3 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同一刃口上不同点的运动情况 |
4 试验验证 |
4.1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7)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设计与相关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精密播种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精密播种机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精密播种机的研究现状 |
1.3 镇压的研究现状 |
1.3.1 镇压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3.2 镇压装置的研究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设计 |
2.1.1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 |
2.1.2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设计要求 |
2.1.3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整机设计和工作原理 |
2.1.4 主要工作机构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
2.1.5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样机 |
2.1.6 玉米-大豆间作机械播种的实施方案 |
2.2 耕作方式对播种机性能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
2.2.1 玉米-大豆间作精量播种机 |
2.2.2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点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3 镇压对出苗影响的研究 |
2.3.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点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研制 |
3.1.1 2BF-5型玉米/大豆间作精量播种机 |
3.1.2 2BF-5型玉米/大豆间作精量播种机主要技术参数 |
3.2 耕作方式对播种机性能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
3.2.1 耕作方式对播种晾籽率的影响 |
3.2.2 耕作方式对播种深度一致性的影响 |
3.2.3 耕作方式对播种粒距一致性的影响 |
3.2.4 耕作方式对出苗率的影响 |
3.2.5 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6 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作物出苗率和产量的因素分析 |
3.3 镇压对出苗的影响研究 |
3.3.1 镇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大豆出苗阻力的影响 |
3.3.2 镇压对出苗率的影响 |
3.3.3 镇压对出苗时间的影响 |
3.3.4 镇压对幼苗的影响 |
3.3.5 影响作物出苗的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关键部件选型与设计 |
4.1.1 播种单体和排种器的选型与设计 |
4.1.2 动力传输系统的选型与设计 |
4.2 耕作方式对播种机性能影响 |
4.2.1 耕作方式对播种晾籽率的影响 |
4.2.2 耕作方式对播深一致性的影响 |
4.2.3 耕作方式对粒距一致性的影响 |
4.2.4 耕作方式对播种平均粒距的影响 |
4.3 不同耕作方式下机械播种对作物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
4.4 不同镇压处理对作物出苗的影响 |
4.4.1 不同镇压处理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
4.4.2 不同镇压处理对大豆出苗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8)玉米播种深度智能调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工作原理与播深调节机构 |
1.1 播深调节机构 |
1.2 系统组成及原理 |
1.3 镇压轮压力与覆土量关系分析 |
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1 镇压力测量模块设计 |
2.2 播种深度和镇压强度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
2.3 电动推杆驱动电路设计 |
2.4 人机对话模块设计 |
3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 试验 |
4.1 系统的响应时间测试 |
4.1.1 测试方法 |
4.1.2 测试结果 |
4.2 田间性能试验 |
4.2.1 试验条件和方法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9)构建机械化农艺体系,促进全程农机化关键装备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井灌区小麦玉米轮作机械化农艺体系 |
1.1 机械化农艺体系采用的耕作方法 |
1.2 保护性耕作的特点和作用 |
1.3 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轮作的特殊性 |
1.4 机械化保护性轮作面临三大关键技术问题 |
1.5 机械化农艺体系的种植规格 |
2 玉米播种机械关键装备 |
2.1 2BYM-12型智能免耕玉米精量播种机 |
2.1.1 三段离合式动力防堵装置 |
2.1.2 应用领域 |
2.1.3 技术原理 |
2.2 2BYFJ-4灭茬型智能免耕玉米精量播种机 |
2.2.1 应用领域 |
2.2.2 技术方案 |
2.3 2BMFS—A1/A2型玉米精量免耕施肥播种机 |
2.3.1 应用领域 |
2.3.2 技术原理 |
3 玉米收获机械 |
3.1 4YZFP-4横辊摘穗式轻型玉米收获机 |
3.1.1 设计方案 |
3.1.2 与机械化农业体系结合点 |
4 小麦播种机械 |
4.1 整机方案的确定 |
4.2 工作原理 |
4.3 与机械化农业体系结合点 |
5 结论 |
四、2BYM-2型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免耕播种机适用性评价技术指标体系研究[J]. 赵建红. 农机化研究, 2021(09)
- [2]免耕播种机切茬导草组合式草土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J]. 黄玉祥,高鹏洋,张庆凯,沈浩,朱瑞祥,史江涛. 农业机械学报, 2020(05)
- [3]油菜免耕直播机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厢面质量研究[D]. 刘立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4]麦秸覆盖地玉米免耕播种机秸秆壅堵机理与防堵技术研究[D]. 王韦韦.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玉米免耕播种机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的设计与试验[J]. 王韦韦,朱存玺,陈黎卿,李兆东,黄鑫,李金才.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4)
- [6]圆盘破茬刀切割玉米根茬运动特性测绘装置设计与试验[J]. 林静,马铁,陆泽城,李宝筏,宋建鹏,吕秋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5)
- [7]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设计与相关参数研究[D]. 丁国辉.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8]玉米播种深度智能调控系统研究[J]. 李玉环,孟鹏祥,耿端阳,何珂,孟凡虎,姜萌. 农业机械学报, 2016(S1)
- [9]构建机械化农艺体系,促进全程农机化关键装备研发[J]. 刘宁宁,巩丙才,杨自栋,耿端阳,杜瑞成. 农机化研究, 2014(12)
- [10]2BMFY-4型玉米免耕播种机研制与试验[J]. 杨自栋,杜瑞成,马明建,蔡善儒,刘宁宁. 农机化研究,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