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空调系统现场检测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燕[1](2021)在《典型城市住宅居室PM2.5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住宅微环境与健康关系密切。住宅室内健康危害因素众多,我国住宅居室空气PM2.5污染总体状况不清。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住宅室内空气PM2.5污染分布特征,探索住宅室内PM2.5可能的影响因素,探讨住宅室内PM2.5水平、个体PM2.5日均暴露剂量(Average Daily Dose,ADD)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既往患病情况和主诉症状之间的关联,为降低住宅PM2.5暴露浓度及改善儿童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设计,以我国12个典型城市的二年级小学生及其家庭住宅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居室内空气PM2.5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呼吸系统患病史及其他主诉症状之间的统计学关联性。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针对家庭居室内日常生活典型场景(持续关窗12小时,过夜),实施室内空气现场采样检测并收集附近的大气国控监测站点数据,分别获取住宅室内及室外PM2.5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住宅基本特征、居民健康相关行为、儿童行为活动模式及健康状况等相关数据。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对PM2.5对数转换后再进行统计推断,主要包括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等。从季节差异、室内采样点、城市上下风向区、室外地理分区等多个方面描述居室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室内外PM2.5比值I/O探究室内外PM2.5的关联。从住宅基本特征、烹饪相关行为、居家生活习惯、居家防护措施四个方面探究居室PM2.5潜在影响因素;从居室PM2.5浓度、个体PM2.5暴露日均剂量两个方面探究PM2.5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和主诉症状之间的统计学关联。结果:本研究共获取12个典型城市612户家庭住宅室内PM2.5的现场检测数据,其中完成612户家庭的住宅基本特征及居民健康行为调查,完成540名儿童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家庭的住宅室内PM2.5浓度范围为0.6~1046.0μg/m3,几何均数为54.0μg/m3。54.1%的住宅家庭室内PM2.5浓度超过50μg/m3。住宅PM2.5的分布特征:①依据检测季节比较:冷季与暖季室内PM2.5浓度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冷季PM2.5浓度几何均数为77.1μg/m3,暖季PM2.5浓度几何均数为39.5μg/m3。②依据室内采样点分类比较:客厅和卧室PM2.5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厅的PM2.5浓度几何均数为56.7μg/m3,卧室的PM2.5浓度几何均数为54.1μg/m3;分季节后的室内采样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依据家庭所在城市上下风向区比较:上风向与下风向居室内PM2.5浓度水平差异不显着,上风向PM2.5几何均数为54.4μg/m3,下风向PM2.5几何均数为54.1μg/m3。④依据城市位置比较:各城市间PM2.5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冷季最高前三城市依次为兰州(200.8μg/m3)、南宁(173.6μg/m3)和无锡(81.8μg/m3);暖季PM2.5浓度的几何均数最高前三城市分别为青岛(90.0μg/m3),南宁(60.1μg/m3)和洛阳(56.8μg/m3)。⑤依据室外地理位置比较:暖季,北方城市的居室PM2.5浓度高于南方;冷季,南北方城市的居室PM2.5浓度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室内外PM2.5的关联:住宅室内PM2.5与室外PM2.5的浓度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317。I/O值P50(P25,P75)为1.38(0.80,2.51)。冷暖季节内的客厅和卧室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宅PM2.5的潜在影响因素:近五年内装修、使用中央空调是居室内PM2.5浓度升高的危险因素,使用空气净化器是居室内PM2.5浓度升高的保护因素。近五年内装修过的居室的PM2.5浓度相对于未装修家庭更高;使用中央空调的居室的PM2.5浓度相对于不使用的居室更高。使用空气净化器的居室的PM2.5浓度相对于不使用的居室更低。住宅PM2.5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危害的关联:室内PM2.5是儿童患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室内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儿童患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3.9%(95%CI:1.3%,6.5%);儿童居室内PM2.5的日均暴露量ADD每增加1μg/(kg·d),儿童患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 1.2%(95%CI:0.4%,2.1%)。结论:(1)我国12个典型城市调查家庭居室PM2.5总体几何均数约为54.0μg/m3,波动范围较广,51.4%的居室PM2.5超过50μg/m3。(2)居室PM2.5的季节性差异和地理分布均呈现明显差异。冷季最高前三城市为兰州、南宁和无锡;暖季最高前三城市分别为青岛,南宁和洛阳。(3)近五年内装修、使用中央空调可能是居室内PM2.5浓度升高的危险因素,使用空气净化器可能是居室内PM2.5浓度升高的保护因素。(4)初步发现住宅室内PM2.5浓度是儿童患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周颖[2](2021)在《中央空调输配系统群智能扩散优化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建筑的推广普及,集中式架构下的建筑智能控制系统稳定性差,滞后严重等问题频发,建筑能耗居高不下。中央空调系统是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空气调节系统,其电耗很大一部分由输送和分配冷量热量的风机水泵所消耗。而风机、水泵等动力装备属于中央空调输配系统。现阶段控制系统和控制算法“通用性”和“实用性”差,造成了当前输配系统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减少中央空调输配系统的运行能耗,将有助于整个建筑能耗的降低。如何优化控制中央空调输配系统成为研究热点。群智能控制系统是一种扁平化、无中心分布式控制网络的新型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具有即插即用、互联互通、自组织等特点,这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型技术支持,为中央空调输配系统扩散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且输配系统中冷冻水系统与送风系统在组成与运行方面存在共性特征,这在末端扩散问题上显得尤为明显,中央空调输配系统优化通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何在群智能架构下实现中央空调输配系统优化通式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当前可实现群智能算法应用的实际工程项目不多,算法在实际应用前的检测受限。本文以中央空调空调输配系统为研究对象,尝试寻找普适于中央空调输配系统的控制策略与算法,以实现群智能架构下的末端扩散优化控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以大连某高校图书馆的中央空调系统冷冻水与辽宁省绿色建筑与节能工程实验室送风系统为原型,确定模拟设备数量与型号。利用Pycharm编程软件完成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与送风系统的设备性能模型与分布式控制算法的编程,并借助分布式仿真平台进行仿真研究。通过输入外部边界条件,验证模型与分布式算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其次,基于模型原型与Pycharm已完成验证的设备模型,分别搭建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与送风系统的群智能机电设备模拟测试平台,实现各模拟器间之间的通讯,并对模拟器平台中各模拟器设备模型与设备优化模型进行检测调试,为后续群智能算法的研究提供测试平台。第三,利用群智能机电设备模拟测试平台,试验研究冷冻水系统的变压差设定值分布式调整算法的应用效果,研究该分布式调整算法的工况适应性与节能效果等。结果证明本文所搭建的模拟器平台可实现分布式算法的运行,且本文提出的分布式调整算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保证各用户的供能要求与送风温度控制效果。最后,总结提炼变流量空调输配系统的冷冻水系统与送风系统在组成、运行与控制方面的相似之处与共性特征。结合已在群智能机电设备模拟测试平台中验证的变压差设定值分布式调整算法,提出一套适用于解决中央空调输配系统末端阀位扩散问题的分布式变压力设定值优化算法通式。本文的工作为中央空调输配系统动力设备工作状态调整与压力设定值的获取提出一套分布式调整算法,有益于解决输配系统的扩散优化问题,使系统更为节能高效地运行,控制更为稳定、计算效率更快、灵活性更高。
王进宇[3](2020)在《基于图网络模型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数据诊断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当前建筑运维行业中,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缺乏科学的指导。此外,由于工程人员无法直观有效进行空调系统整体运行状态的诊断分析,因此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往往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建筑楼宇自控系统的应用,通常采集并存储了大量的实际运行数据,这些数据是中央空调系统实际运行状态最直接最原始的载体。若通过上述数据,深度发掘数据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辅助中央空调空调系统的运维分析和诊断,将大大提高节能诊断工作的效率。然而,传统单一的数据挖掘方法往往忽视了中央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重局部而轻整体较少关注数据系统综合分析,忽略了不同数据维度间关联结构所隐藏的信息。因此本文依托目前备受关注的图网络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建立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图网络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一套完整的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分析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线性插值手段将数据预处理,解决数据采样频率不一致的问题;其次采用描述型分析和统计型分析相结合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利用均值、最值、中值、标准差、偏度、峰度及皮尔逊相关系数等指标开展数据探索工作。接着将符号聚合处理和单调趋势处理相结合,对时序数据降维处理实现原始数据到关联属性的挖掘获取;然后提出图网络模型从“数据节点”、“关联边”、“网络结构”详细建模步骤,该步骤能够有效将建筑原始数据集建模形成图网络数据存储表达;最后提出一整套基于频繁子图挖掘的分析诊断方法,利用g Span算法将上述图网络数据进行频繁模式分析,并提出基于差异系数分析的自动筛选方法用以实现历史数据的频繁模式诊断和逐日运行诊断。该方法从系统全局角度进行分析,便于工程人员快速发现问题所在及具体影响因素。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中央空调系统2个月的运行数据进行案例分析,有效诊断发现4处重大节能潜力问题及若干不规范操作行为。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适用于今后更多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诊断分析,便于提高工程及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具备一定的实际意义。
雷永乐[4](2020)在《湖南省某医院中央空调系统检测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公共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小城市的各个角落,但随之而来的高能耗建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对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能耗中,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比较大,而医院建筑因其大规模、多功能等原因使得其中央空调系统能耗较普通公共建筑更高,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有很大必要。本文以湖南省某人民医院为对象,针对空调系统供水温度达不到要求、系统能耗偏高等问题,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检测,通过充分了解系统构成,制定了检测方案。通过对空调系统的全面检测,把握了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状况,如冷水机组、冷冻水泵等的运行效率低、冷冻水管电动阀失效、末端房间新风系统失效等。在数据检测的基础上,对导致冷水机组、冷冻水泵等运行效率低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如:冷冻水流量不足、冷凝器换热效果差引起冷水机组效率低下。对于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此外对中央空调的自控系统进行了改进,最终得到中央空调的节能运行方案。除了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改造外,本文还对热泵机组的采暖供回水温度进行了优化。热泵机组作为系统中最关键的一环,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节能效果,而其采暖供回水温度作为其运行中的重要参数,对热泵机组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复合形法对热泵机组在冬季工况下的采暖供回水温度进行了优化计算,发现47.5℃/42.5℃对于该系统而言是更为节能的采暖供回水温度设定值。
王常博[5](2020)在《制冷机房群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楼大厦林立,中央空调在商贸和民用建筑中也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今已经成为当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能源运行系统。中央空调虽然给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休闲娱乐以及工作环境,但是代价却是消耗掉了大量的能源。随着近年来房价持续上涨,高层建筑不断增多,要保障高层建筑的必要环境,暖通设备功率和数量也在不段增加,其能耗也不断增大。根据美国ARI标准和中国行业标准JB/T4329-97调查研究显示,中央空调系统只有不到10%的时间工作负荷在90%以上,在剩下的时间里,工作负荷在60%以上的只有不到1/3。这些数据表明,冷水机组往往处于半负荷状态,绝大部分能源都被浪费掉了。由于各个设备之间工作的性能曲线都不一致,因此,在冷水机组运行效率最高的点,水泵的能耗可能就较高,片面追求各个设备的最佳运行点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做好其整体的运行管理能带来比较客观的节能空间。考虑到目前的市场专业壁垒,制冷机房系统的主要部件--制冷主机,通常厂家出厂自带控制系统,而水泵,冷却塔等其他设备控制往往集成在BA系统中,整个机房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大部分的操作均是手动设置或只做到联锁启停。此种方式会造成响应不及时、控制精度不足等问题,无法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了机房群控的概念,通过引入第三方控制系统集成制冷主机、水泵、冷却塔等其他附属设备的控制,实现统筹管理并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新的控制系统中,水泵、冷却塔风机均采用变频节能控制,依靠PLC控制程序采集相关参数并计算,最终将输出指令发送至设备层执行,最终实现机房节能群控的策略。本文针对制冷机房节能群控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分析,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第一、针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空调系统进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市面上主流空调系统的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的天然优势,在节能群控方面进行研究并探索更节能、更稳定、更智能的群控策略。第二、对群控系统中涉及到的设备,如冷水主机、冷冻泵、冷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进行电路深化设计,在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前端加装变频器,采用变流量的方式实现水泵变频与冷水机组、冷却塔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完成了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部分的电气接线图和PLC控制程序,并在完成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改造后,增加了与冷水主机联动程序,即通过跟踪冷水主机负荷波动实时调整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的运行情况,满足不同负荷下,水泵及风机的运行需求。第三、在对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与冷水主机的联动关系改进后,建立机房BIM模型,通过机房BIM模型可以清楚地分析机房内的状况,找到冷水主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塔风机的位置以及管路的走向,并依据机房特点来制定相关控制策略,包括水温、水压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及安装位置,水阀的数量及安装方式等,进而建立控制模型,从成百上千种运行组合方式中,找出能够满足此制冷负荷的、且整个空调系统总能耗最低的工作状态点。
王顺浩[6](2020)在《基于STM32F407VET6的商用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商用冷水机组控制系统主要采用PLC控制器结合触摸屏实现就地控制,并通过RS485总线或以太网和上位机实现远程通信。但PLC控制器成本高,硬件组态灵活性弱。同时远距离布线存在穿线复杂、维护不便、费用高的问题。采用PLC控制器的商用冷水机组通常采用电子膨胀阀驱动器控制电子膨胀阀,由于不同品牌的驱动器与PLC连接方式、通讯协议不一致,增加设计繁杂度,同时驱动器价格昂贵,存在控制系统性价比低的问题。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基于嵌入式STM32F407VET6的低成本、高可靠性冷水机组控制器,实时采集冷水机组运行数据和控制机组稳定运行,直接驱动电子膨胀阀实现过热度的稳定控制。控制器通过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采用通信距离远,无流量费用的Lo Ra模块实现和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本文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冷水机组组成和工作原理,完成控制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查阅并研究过热度控制算法。根据蒸发器模型的非线性和时变性特点,提出带输出补偿的模糊控制算法,通过Simulink仿真软件对蒸发器过热度控制过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变工况环境下,带输出补偿的模糊控制超调量比PID控制小10%,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比模糊控制缩短100s。(2)在控制器硬件设计上,围绕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以STM32F407VET6芯片为核心,结合滤波、信号隔离、接地、浪涌保护等抗干扰技术,完成电源、RS485、Lo Ra、AI、DI/DO、电子膨胀阀驱动等模块的电路设计。采用功能分块、信号分类思想进行PCB布局布线,有效抑制信号间干扰,提高控制器抗干扰性能。(3)在控制器软件设计上,为保证实时性,移植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构建软件总体框架,完成μC/OS-II下的数据采集、Modbus通信、Lo Ra通信、开关机、能级控制、过热度控制、故障检测等任务的程序开发。为实现远程监控,基于.NET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C#语言搭建上位机监控平台,实现对冷水机组参数设置、信息交互,历史数据查询。(4)在控制器功能测试上,本文对控制器进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测量精度、Modbus通信、Lo Ra通信等功能测试以及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3项抗扰度测试。结果表明,控制器控制量输出和Modbus通信正常、电流测量精度达0.05m A、温度实际测量精度达0.2℃;在传输速率≤9600bps,通信距离≤75m,5层实验大楼内Lo Ra通信正常。控制器在抗扰度项目测试中达到3级抗扰度要求,满足工业现场使用要求。
汪绍平[7](2019)在《中央空调控制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央空调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建筑物内的温湿度,报章建筑物内的舒适度。在现代商业建筑中,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建筑对通风空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随着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通风系统要求更为严格,中央空调系统能够为高层建筑内生产和生活的人员提供舒适的空气环境。与此同时,中央空调系统能耗成为了商业地产开发运营中能源消耗大户。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不断调整,很多的开发商对中央空调的节能控制越发重视。本文将以已完成商业建筑为案例,针对水系统中央空调的能耗进行分析,并对其系统控制策略进行优化探讨。中央空调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设备和核心系统组成:制冷冷水机组,冷冻、冷却水循环系统、终端空气处理系统。本文通过对现有已建成项目的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发掘系统中的待改进之处,对系统运行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首先需要根据中央空调制冷主机厂家提供的产品技术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出制冷主机的最佳运行工况。对比合肥区域的天气情况,计算出在不同气象条件下,中央空调冷冻站在相对较优工况下的供水温度、流量,进而调整系统中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的工作频率,冷却塔的开启台数,使水循环系统与冷水主机最佳运行工况相匹配。最终达到降低中央空调系统能耗、节省建筑运营成本、延长中央空调设备工作寿命的计划目标。
胡蓬春[8](2019)在《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办公楼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每年新开工面积达到6000万平方米以上,中央空调系统广泛应用于商业办公楼,以满足人们对商业、办公的舒适性需求。由于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比较复杂、专业性强,在工期紧、交叉施工、施工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质量控制难度极大;空调安装工程的质量引起商业办公楼的“天花发霉”、风机噪音大、空调制冷效果不佳、安全隐患等问题不断出现。随着人们对所处环境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中央空调系统不但影响商业办公楼的品质和经济效益,还关系着客户的身体健康,关乎商业办公楼的安全运营和运营成本的控制,因此对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从质量控制理论出发,建立质量控制体系,重点对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特别强调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并对质量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质量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质量控制体系相关内容,设计了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然后对中央空调安装工程在设计、招标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保修阶段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完善了商业办公楼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结合广州珠江新城某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采取PDCA控制方法和三阶段质量控制方法,解决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控制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何红明[9](2019)在《基于PLC控制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卷烟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生产区域环境的温湿度控制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目前什邡卷烟厂中央空调控制系统通讯速率低、控制策略落后、监控功能缺乏。造成温湿度难以可靠、稳定控制,能源浪费严重,难以满足工厂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本文针对中央空调系统现状,进行了基于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分析研究与技术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根据现场需求和设计要求进行PLC控制器、远程I/O模块、总线连接模块等硬件设备的选型。(2)设计了中央空调自控策略和节能控制策略。(3)基于C/S结构、Ether Net/IP工业以太网,采用千兆光纤、以太网交换机,构建环网加星型子网的网络通讯平台。(4)采用Factory Talk View组态软件以及VBA脚本二次开设计监控界面,实现了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流程图、设备参数设定、设备启/停控制、状态显示、趋势报表、及报警显示等功能。最后通过实际运行验证,表明该优化设计方案能够正常运作,能够实现预设的控制功能。
张鹏[10](2019)在《中央空调节能自动控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空调系统是大型建筑楼宇自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的主要监控对象,同时也是整个大型建筑中能耗最大的设备(约占40%以上)。制冷压缩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等制冷系统是中央空调设备中最主要的耗能设备。通过釆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设备,提高中央空调制冷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地文体中心的中央空调自控系统,从建设绿色智能建筑,基于实现文体中心节能低耗的目的出发,指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节能控制策略。釆用变频技术和PID控制、最优化控制等技术开发设计了制冷机房群控系统,从制冷机房中冷(热)水机组、冷冻(热)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四个方面的综合能效(Chiller Plant Efficiency,CPE)出发对制冷(热)设备进行智能化群控,实现了中央空调制冷(热)系统综合能耗的降低和管理的优化。通过选用先进的智能楼宇管理平台系统,设计了制冷系统群控的网络架构,开发了自定义程序模块,实现了系统的节能控制。本论文设计的制冷(热)机房群控系统,不仅能实现文体中心中央空调系统的全面调节与控制,减少人工管理,而且还可以依据能效和设备的最佳性能,提供最优的设备运行组合。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将整个制冷(热)系统能耗降低约30%。该论文有图37幅,表2个,参考文献60篇
二、中央空调系统现场检测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空调系统现场检测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城市住宅居室PM2.5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PM_(2.5)概述 |
1.1.2 室内PM_(2.5)暴露情景分析 |
1.2 国内外住宅PM_(2.5)研究现状 |
1.2.1 全球住宅PM_(2.5)污染现状 |
1.2.2 我国住宅PM_(2.5)污染现状 |
1.2.3 住宅PM_(2.5)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 PM_(2.5)暴露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
1.4 室内外PM_(2.5)污染的防控措施现状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设计 |
2.3 样本量估算 |
2.4 调查对象 |
2.4.1 调查城市 |
2.4.2 调查家庭 |
2.4.3 调查人员 |
2.5 研究方法 |
2.5.1 住宅室内污染检测 |
2.5.2 室外大气污染数据 |
2.5.3 问卷调查 |
2.5.4 伦理审查 |
2.6 质量控制 |
2.6.1 现场检测质量控制 |
2.6.2 问卷调查质量控制 |
2.7 统计分析 |
2.7.1 数据清洗 |
2.7.2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家庭基本状况 |
3.1.2 调查住宅基本状况 |
3.1.3 调查儿童基本状况 |
3.2 住宅PM_(2.5)污染现状 |
3.2.1 总体特征 |
3.2.2 季节差异 |
3.2.3 室内采样点差异 |
3.2.4 上下风向区域差异 |
3.2.5 城市差异 |
3.2.6 区域差异 |
3.3 住宅室内外PM_(2.5)的关联性探究 |
3.3.1 住宅室内外PM_(2.5)的相关性分析 |
3.3.2 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比值I/O的分布 |
3.4 住宅PM_(2.5)的影响因素探究 |
3.4.1 住宅建筑特征的影响 |
3.4.2 居家烹饪行为的影响 |
3.4.3 居家生活习惯的影响 |
3.4.4 居家健康防护措施的影响 |
3.4.5 住宅环境多种因素与PM_(2.5)浓度的相关分析 |
3.4.6 住宅环境多种因素与PM_(2.5)浓度的多因素线性回归 |
3.5 住宅PM_(2.5)对儿童呼吸系统症状及主诉症状的影响探究 |
3.5.1 居室PM_(2.5)儿童日均暴露剂量ADD分布情况 |
3.5.2 居室PM_(2.5)与儿童呼吸系统部分疾病既往患病情况 |
3.5.3 居室PM_(2.5)与儿童既往患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
3.5.4 居室PM_(2.5)与儿童主诉症状情况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住宅居室PM_(2.5)污染现状及特征 |
4.2 住宅室内外PM_(2.5)的关联分析 |
4.3 居室PM_(2.5)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居室PM_(2.5)的健康影响分析 |
4.5 研究的创新性和不足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家庭住宅环境调查问卷及填写说明 |
附件2 儿童健康水平调查问卷及填写说明 |
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中央空调输配系统群智能扩散优化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中央空调输配系统优化控制的意义与研究进展 |
1.2.1 中央空调输配系统运行研究进展 |
1.2.2 扩散问题的研究进展 |
1.3 群智能控制的意义与研究进展 |
1.3.1 群智能架构概况 |
1.3.2 空调系统群智能控制算法的研究进展 |
1.3.3 群智能架构下的扩散问题 |
1.4 中央空调输配系统扩散优化控制策略分析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中央空调水系统分布式扩散优化算法的仿真研究 |
2.1 分布式仿真平台介绍 |
2.1.1 平台模块简介 |
2.1.2 平台使用流程介绍 |
2.1.3 PyCharm 编程软件简介 |
2.2 冷冻水系统 DSP 仿真模拟概况介绍 |
2.2.1 冷冻水系统概况介绍 |
2.2.2 冷冻水系统的基本单元划分与系统网络拓扑介绍 |
2.2.3 冷冻水系统 DSP 仿真逻辑介绍 |
2.3 冷冻水系统仿真内容介绍 |
2.3.1 冷冻水系统仿真模型编写 |
2.3.2 冷冻水系统控制回路介绍 |
2.3.3 压差设定值分布式调整算法的提出 |
2.4 冷冻水系统 DSP 仿真模拟边界条件设计 |
2.5 冷冻水系统 DSP 仿真流程展示 |
2.6 冷冻水系统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中央空调风系统分布式扩散优化算法的仿真研究 |
3.1 送风系统概况介绍 |
3.1.1 模拟送风系统概况介绍 |
3.1.2 送风系统网络拓扑构建 |
3.1.3 送风系统仿真逻辑介绍 |
3.2 送风系统仿真内容介绍 |
3.2.1 送风系统仿真模型编写 |
3.2.2 送风系统控制回路介绍 |
3.2.3 送风系统分布式调整算法的提出 |
3.3 送风系统 DSP 仿真模拟边界条件设计 |
3.4 送风系统 DSP 仿真流程展示 |
3.5 送风系统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群智能机电设备模拟测试平台搭建与测试 |
4.1 群智能机电设备模拟测试平台硬件介绍 |
4.1.1 CPN 简介 |
4.1.2 PLC 简介 |
4.1.3 HMI 触摸屏简介 |
4.2 冷冻水模拟器平台的搭建 |
4.2.1 冷冻水系统模拟器模型介绍 |
4.2.2 冷冻水系统模拟器平台的模型性能测试 |
4.3 送风系统模拟器平台的搭建 |
4.3.1 送风系统模拟器模型介绍 |
4.3.2 送风系统模拟器平台的模型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央空调输配系统群智能扩散优化算法的应用试验与通式研究 |
5.1 冷冻水系统模拟器平台试验方案设计 |
5.1.1 模拟器平台试验参数变量设计 |
5.1.2 试验参数变量实现流程介绍 |
5.2 压差设定值分布式调整算法 APP 编写 |
5.2.1 变量定义 |
5.2.2 自定义功能函数编写 |
5.2.3 应用编程 |
5.3 冷冻水系统模拟器平台试验结果分析 |
5.4 中央空调输配系统末端扩散优化算法通式 |
5.4.1 中央空调输配系统共性提炼 |
5.4.2 中央空调输配系统末端扩散优化通式的提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冷冻水系统 DSP 仿真节点 1 拓扑信息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 |
致谢 |
(3)基于图网络模型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数据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BAS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1.3.2 其他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图网络的物理意义及标准化描述 |
2.1 数据关联属性的现实物理意义 |
2.1.1 内部物理性质约束 |
2.1.2 外部人为控制策略 |
2.2 中央空调数据图网络的组成及定义 |
2.3 基于图网络模型的空调系统控制策略标准化描述 |
2.3.1 设备系统连接信息描述方法 |
2.3.2 控制策略逻辑信息描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图网络的搭建方法 |
3.1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的图网络节点建模 |
3.1.1 图网络数据节点结构组成 |
3.1.2 图网络数据节点数学建模方法 |
3.2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的图网络关联边建模 |
3.2.1 图网络关联边的组成及类别 |
3.2.2 图网络关联边的数学建模方法 |
3.3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的图网络网络结构建模 |
3.3.1 图网络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建模 |
3.3.2 图网络网络结构的应用场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探索及关联属性挖掘 |
4.1 数据源介绍及数据解释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解释 |
4.2 数据预分析及数据探索 |
4.2.1 描述型数据分析方法 |
4.2.2 统计型数据分析方法 |
4.3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关联属性挖掘方法 |
4.3.1 基于专家系统的关联属性产出 |
4.3.2 基于数据挖掘的关联属性产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频繁子图挖掘的中央空调运行数据诊断方法 |
5.1 频繁子图挖掘和g Span算法的理论基础 |
5.1.1 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
5.1.2 频繁子图挖掘与g Span算法原理 |
5.2 基于图网络模型的数据建模方法 |
5.2.1 数据关联属性的图网络建模 |
5.2.2 图网络数据边缘标记方法 |
5.3 基于gSpan算法的中央空调运行数据诊断方法 |
5.3.1 频繁子图挖掘结果 |
5.3.2 基于频繁子图挖掘的中央空调运行数据诊断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关于国际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湖南省某医院中央空调系统检测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项目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中央空调系统概况 |
2.1 中央空调系统介绍 |
2.1.1 冷热源形式 |
2.1.2 水系统设备概况 |
2.2 系统运行现存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央空调系统检测 |
3.1 冷水机组检测 |
3.1.1 检测方法 |
3.1.2 检测内容 |
3.1.3 检测结果 |
3.1.4 数据分析 |
3.2 水泵检测 |
3.2.1 检测方法 |
3.2.2 检测内容 |
3.2.3 检测结果 |
3.2.4 检测分析 |
3.3 集分水器检测 |
3.3.1 检测方法 |
3.3.2 检测内容 |
3.3.3 检测结果 |
3.3.4 数据分析 |
3.4 冷却塔检测 |
3.4.1 检测方法 |
3.4.2 检测内容 |
3.4.3 检测结果 |
3.4.4 数据分析 |
3.5 末端检测 |
3.5.1 检测方法 |
3.5.2 检测内容 |
3.5.3 检测结果 |
3.5.4 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央空调系统分析及改造方案 |
4.1 中央空调系统分析 |
4.1.1 冷水机组分析 |
4.1.2 冷冻水泵分析 |
4.1.3 集分水器分析 |
4.1.4 冷却塔分析 |
4.1.5 末端分析 |
4.1.6 自控系统失效 |
4.2 中央空调系统改造方案 |
4.2.1 冷水机组和冷冻水泵改造 |
4.2.2 冷却塔改造 |
4.2.3 自控系统 |
4.2.4 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冬季采暖供回水温度优化 |
5.1 最优化方法介绍 |
5.2 复合形法 |
5.2.1 复合形法的原理 |
5.2.2 初始复合形的确定 |
5.2.3 复合形法的搜索方法 |
5.2.4 计算过程及迭代算法流程图 |
5.3 基于复合形法对采暖供回水温度优化的基本思想 |
5.4 采暖供回水温度优化 |
5.4.1 目标函数 |
5.4.2 控制变量 |
5.4.3 约束条件 |
5.4.4 优化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制冷机房群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建筑节能的现状 |
1.1.2 制冷机房的现状 |
1.2 制冷机房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制冷机房的PLC控制技术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制冷机房节能群控系统分析 |
2.1 中央空调系统的组成结构 |
2.2 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 |
2.2.1 制冷主机的节能分析 |
2.2.2 水循环系统的节能分析 |
2.2.3 冷却塔系统的节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冷机房节能群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项目分析 |
3.2 项目概况 |
3.2.1 空调水系统老化,沿程阻力大 |
3.2.2 空调主机内部内部铜管结垢 |
3.2.3 空调水泵风机定频工作 |
3.2.4 控制系统集成度低 |
3.3 节能群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冷机房节能群控系统的控制策略 |
4.1 空调水系统的控制 |
4.1.1 制冷机房整体节能控制策略 |
4.1.2 冷水机组控制策略 |
4.1.3 冷冻水泵控制策略 |
4.1.4 冷却水泵控制策略 |
4.1.5. 冷却塔风机控制策略 |
4.1.6 压差旁通电动调节阀控制策略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冷机房节能群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控制模型 |
5.2 设计思路 |
5.3 主要设备元器件选型 |
5.3.1 西门子S7-1500系列控制器 |
5.3.2 昆仑海岸JWB**系列温度传感器 |
5.3.3 搏力谋22WP系列压力传感变送器 |
5.3.4 博思曼TDS系列电磁流量计 |
5.3.5 西门子QFA**系列室外型温湿度传感器 |
5.3.6 昆仑通态TPC1561HI系列触摸屏 |
5.3.7 LS品牌ABS200系列断路器 |
5.3.8 施耐德TeSys(?)接触器+热继电器 |
5.3.9 施耐德RXM中间继电器 |
5.3.10 ABB ACS510系列高性能闭环矢量变频器 |
5.4 主控PLC程序设计 |
5.5 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制冷机房节能群控系统测试 |
6.1 单机调试 |
6.2 联机调试 |
6.3 群控系统性能检测报告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项目情况 |
致谢 |
(6)基于STM32F407VET6的商用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冷水机组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现状 |
1.2.2 过热度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冷水机组工作原理 |
2.2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2.2.2 控制系统监控点 |
2.3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
2.3.1 传感器选型 |
2.3.2 无线通信设计 |
2.3.3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
2.3.4 冷水机组控制器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水机组控制算法研究 |
3.1 冷冻出水温度控制 |
3.2 过热度控制 |
3.2.1 过热度计算与控制分析 |
3.2.2 PID控制理论 |
3.2.3 模糊控制理论 |
3.2.4 模糊控制改进 |
3.2.5 过热度控制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水机组控制器硬件设计 |
4.1 电源模块 |
4.1.1 电源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4.1.2 各功能模块电源设计 |
4.2 STM32最小系统 |
4.3 模拟量采集模块 |
4.3.1 AD转换电路设计 |
4.3.2 压力采集通道电路设计 |
4.3.3 温度采集通道电路设计 |
4.4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 |
4.4.1 开关量输入电路设计 |
4.4.2 开关量输出电路设计 |
4.4.3 电子膨胀阀驱动电路设计 |
4.5 RS485通信模块设计 |
4.6 LoRa通信模块设计 |
4.7 PCB布局与走线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冷水机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1 控制器软件平台搭建 |
5.1.2 各任务软件实现 |
5.2 监控中心上位机设计 |
5.2.1 上位机软件设计平台概述 |
5.2.2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
5.2.3 上位机交互界面设计 |
5.2.4 关键功能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
6.1 功能模块测试 |
6.1.1 开关量输入输出测试 |
6.1.2 模拟量采集测试 |
6.1.3 Modbus通信测试 |
6.1.4 LoRa通信测试 |
6.2 系统EMS测试 |
6.2.1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6.2.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6.2.3 浪涌抗扰度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央空调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问题与目标 |
1.2.1 研究目标 |
1.2.2 关键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央空调的系统分析计算和设备选型 |
2.1 中央空调系统组成 |
2.1.1 中央空调系统概述 |
2.1.2 中央空调系统架构 |
2.1.3 中央空调系统制冷循环过程 |
2.2 中央空调系统的相关数据计算 |
2.2.1 室内冷负荷计算 |
2.2.2 案例冷负荷数据分析及计算 |
2.2.3 室内新风量的计算 |
2.2.4 中央空调制冷站的参数计算、设计和选型 |
2.2.5 中央空调水循环系统的计算与选型 |
2.2.6 末端设备的计算和选型 |
2.3 常规状态下中央空调能耗 |
第三章 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
3.1 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介绍 |
3.1.1 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践意义 |
3.2 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方案 |
3.2.1 系统优势与特点 |
3.3 系统设计总则 |
3.3.1 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 |
3.3.2 系统设计原则 |
3.4 系统的监控内容 |
3.5 巢湖市图书馆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
3.6 巢湖市图书馆自控系统结构 |
3.6.1 中央图形操作站 |
3.6.2 控制器 |
3.6.3 传感器及执行器 |
3.7 系统设计方案说明 |
3.7.1 总线型结构及开放的网络协议BACnet |
3.8 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配置及控制功能 |
3.8.1 冷冻站系统监控 |
3.8.2 新风系统监控 |
3.8.3 组合式空调机组系统监控 |
3.8.4 风机盘管系统监控 |
3.8.5 系统实现的监控功能: |
3.9 与第三厂商设备及其他系统的通信 |
3.10 系统软件功能及特性 |
3.10.1 软件功能 |
3.10.2 系统软件特性 |
3.11 巢湖市图书馆中央空调自控系统点表及清单 |
3.11.1 系统点表 |
3.11.2 系统清单 |
3.1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及其优化 |
4.1 传统中央空调控制策略及分析 |
4.1.1 传统的中央空调控制策略 |
4.1.2 传统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分析 |
4.2 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策略优化 |
4.2.1 风机盘管系统的控制策略 |
4.2.2 新风机组控制策略 |
4.2.3 组合式空调机组控制策略 |
4.2.4 中央空调末端设备节能效果分析 |
4.2.5 冷水机组控制数据计算及控制策略优化 |
4.2.6 数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因素分析 |
2.2 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
2.3 质量控制的运行方法 |
2.4 质量控制方法 |
2.4.1 PDCA质量控制 |
2.4.2 采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体系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 |
3.1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的主要问题分析 |
3.1.1 出现质量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
3.1.2 具体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
3.3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各阶段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4.1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控制方法研究 |
4.1.1 安装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 |
4.1.2 安装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 |
4.1.3 安装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 |
4.2 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在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控制体系的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案例质量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 |
5.2.1 根据质量控制体系对安装质量的因素分析 |
5.2.2 某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发生的质量事故 |
5.2.3 某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 |
5.3 某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质量控制的实施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基于PLC控制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中央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设计要求 |
2.1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
2.2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控制参数 |
2.3 中央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
2.4 中央空调系统能耗来源 |
2.5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3 中央空调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与设计 |
3.1 空调子系统温湿度稳定控制策略 |
3.2 空调子系统节能控制策略 |
3.3 制冷站子系统群控控制策略 |
3.4 制冷站子系统节能控制策略 |
3.5 本章小节 |
4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4.1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网络构架设计 |
4.1.1 分层构架 |
4.1.2 网络平台及主干网、各子系统接入方案 |
4.1.3 网络构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4.1.4 网络的扩展性和兼容性 |
4.1.5 网络连接构架 |
4.2 中央空调系统控制硬件设备设计 |
4.2.1 PLC硬件配置设计 |
4.2.2 PLC的工作过程 |
4.2.3 主控制器CPU选择 |
4.2.4 I/O接口模块设计选型 |
4.2.5 触摸屏设计选型 |
4.2.6 电源设计选型 |
4.2.7 各区域硬件配置 |
4.3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3.2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触摸屏组态设计 |
4.3.3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上位机组态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实现和调试 |
5.1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实现 |
5.2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调试 |
5.3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节能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中央空调节能自动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中央空调制冷(制热)系统) |
1.3 制冷(制热)与空调自动化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 |
2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概述 |
2.1 项目基本情况 |
2.2 中央空调综合管理节能控制系统组成 |
2.3 制冷(热)机房及交换机房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制冷机房集中控制系统 |
3.1 硬件组成 |
3.2 软件设计 |
3.3 控制流程 |
3.4 制冷系统图 |
3.5 本章小结 |
4 制热机房集中控制系统 |
4.1 硬件组成 |
4.2 控制方法 |
4.3 软件设计 |
4.4 控制流程 |
4.5 制热系统图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内容与结论 |
5.2 系统运行与节能效果 |
5.3 研究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中央空调系统现场检测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城市住宅居室PM2.5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 杨玉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中央空调输配系统群智能扩散优化方法及应用[D]. 周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图网络模型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数据诊断研究[D]. 王进宇. 天津大学, 2020(02)
- [4]湖南省某医院中央空调系统检测及优化[D]. 雷永乐. 湖南大学, 2020
- [5]制冷机房群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常博. 扬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STM32F407VET6的商用冷水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发[D]. 王顺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中央空调控制策略优化研究[D]. 汪绍平.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4)
- [8]商业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D]. 胡蓬春.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9]基于PLC控制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D]. 何红明.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10]中央空调节能自动控制设计[D]. 张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