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田物业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论文文献综述)
龙德兰[1](2021)在《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理政作为一种政务工作模式,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创新表现形式,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成都市青羊区作为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园区)、成都市服务业集聚区核心板块之一,紧跟省、市前进步伐,落实相关政策,有效、快捷完成城市智能发展转型,网络理政工作连续四年各项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回复周期、满意率等指标在五城区领先,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获评成都市网络理政创新和典型案例,还获评“2019年度全市网络理政先进集体”。但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数据资源整合等客观实际,以及在常态化工作推进过程中,青羊区网络理政工作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网络理政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服务理念,作为传统理政的补充,促使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加大举措,不断创新网络理政的议政方式。笔者发现,尽管全国多地先后涌现出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但与当前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即使在部分先进地区,也仍然存在推进中的问题。因此,本文相较于传统研究,创新提出采用政府回应理论及数据驱动的治理理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以政府回应的形式、质量和数据驱动治理的模式、应用为切入点,把青羊区网络理政作为区域推动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型,强化网络强国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基础实践,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实地调查、重点访谈等方式对青羊区网络理政工作进行研究,坚持以政府回应理论与数据驱动的治理理论相结合进行指导,进一步发现平台服务功能不足、办理质量不高、数据分析应用不深、绩效考核制度规定较宏观等问题,并通过深化理论应用,和结合国内省市区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制度层面,健全完备网络理政制度;组织层面,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技术层面、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层面,建设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体系。通过上述分析与改进建议,以期在网络政治进程中更大范围的同类区域得到运用推广,共同为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等课题方面做出基层探索。
何疑思[2](2020)在《TP公司不动产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徐苑博[3](2018)在《“营改增”背景下的深圳市光明新区国税局纳税服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5月1日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全国税务机关的业务范围和工作态势均发生了转变,部分地区国税机关的业务量剧增,人少事多的矛盾明显。目前全国各地专门针对纳税服务问题的研究及“营改增”相关问题的研究已陆续刊发,但未能找到针对深圳市国税局相关问题的研究,其他地区已发表的文章中绝大多数缺乏对以市场化来根本改变纳税服务现状的探讨。每一个税务机关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理位置、纳税人情况、人力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凸显的问题也均不同,就独个税务机关来研究具有独特性。深圳市国税局就是全面“营改增”实施后人少事多矛盾突出的典型,而光明新区国家税务局作为2011年才成立的一个年轻单位,作为光明新区这样一个特殊的功能区的驻点单位,光明新区国税局的纳税服务工作背景环境等因素具有独特性,面对政策的变化和人力资源现状,纳税服务工作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离满足光明新区纳税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也正是因此,解决好“营改增”后光明新区国税局纳税服务的问题需要找到一条符合光明新区国税局实际情况的道路。本文着眼于光明新区,从光明国税局纳税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入手,通过阐述纳税服务的相关概念,对“营改增”及光明新E国税局做简要介绍,以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依托,以深圳市光明新区国税局“营改增”后纳税服务相关工作纳税人问卷调查结果、纳税人访问调查情况及光明新区国税局的工作数据和情况为依据,揭示光明新区国税局在“营改增”后的纳税服务工作中凸显出的办税服务厅窗口办税体验下降涉税咨询难度增加、涉税申报及报验难度加大等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后,结合光明新区国税局目前的工作实际和可行性,提出打造办税服务厅“安静工程”、优化纳税服务体系、提升税务人员待遇和业务水平、积极推动纳税服务社会化等提升纳税服务工作的对策,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探讨利用社会化力量或将纳税服务市场化来提升纳税服务质量。
杨兰[4](2017)在《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创新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棚户区改造是中国政府为改善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而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获得了城市居民的认可和欢迎。在棚改回迁入住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如何提高棚改社区居民的生活舒适感、幸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问题都是后棚改时代需要探索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达此目的,在棚改社区探索社区治理创新不失为一条捷径。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棚改社区和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并结合中国在棚户区改造、社区治理创方面的实践,分析了棚改社区探索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立足笔者工作生活的区域,通过选取典型案例,从武汉市首个棚改社区临江港湾社区探索社区治理创新的实际出发,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出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探索社区治理创新的独特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力求为后棚改时代创新社区治理,建设好棚改社区,提高棚改回迁居民幸福指数提供参考经验和理论借鉴。
钟国梁[5](2017)在《公共法律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SWOT-PEST分析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本公共服务一般是指由政府部门所主导,为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许多民生领域的基本需求需要通过法律关系的调整和法律问题的解决来满足,公共法律服务也随之成为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促进法律服务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的有效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各地陆续开展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探索和实践。上海市也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边摸索边完善,不断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大力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之路。但随着形势不断地发展变化,公共法律服务推进过程中也逐渐显现思想认识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资源配置保障不足、服务整体能力不高等问题。如何厘清政府职责和边界,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更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上新水平,成为了各界广泛研究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公共法律服务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社会契约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方面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角色定位和原则要求。在实证研究方面,结合上海市的实践探索,通过SWOT-PES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维度的影响下,公共法律服务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建立SWOT-PEST矩阵,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南京市物业行业协会[6](2016)在《物业服务第三方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前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可否认,当前物业管理领域矛盾纠纷在依然较为突出。在新阶段如何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一直是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社会多元化治理创新的物业管理第三方自从2010年在北京正式诞生以来,作为一个公平公正权威专业的帮助、引导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的第三方机构,发挥出不可替代积极作用,其模式得到了社会各方的重视。目前,据统计,南京等部分城市学习借鉴北京城市经验,启动了物业第三方立法;上海不少街道基层开办了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积极探索其在化解业主自治方面矛盾纠纷的作用;武汉宁波等市政府采购了物业第三方服务产品,等等。应该说,当前物业第三方发展逐步显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是在物业第三方的法律地位、业务领域、收费渠道、技术规范等方面,业内认识上还存在不少分歧。
邬振中[7](2016)在《转型时期包头工业园区的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各工业园区原有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禀赋条件正在转移;原有的各类优惠政策正在逐渐丧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园区现状的研究和探讨,在前人对工业园区治理的理论分析和治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对包头工业园区存在和面对的问题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作为包头工业发展的排头兵、主力军,包头各工业园区近年来暴露出的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布局混乱、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生产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滞后、制度僵化、思想落伍、治理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日益突显的矛盾问题,通过区域内各园区的分析比较,借鉴先进工业园区的治理经验,研究当前形势的机遇,在充分结合包头地区实际情况下,提出了转型时期下提高包头工业园区治理能力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从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提高开发建设水平、创新园区体制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提出了需坚持以“创新、开放、绿色、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治理思路。通过构建全市工业园区总体发展格局,精准定位各园区产业导向,促进各园区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增强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园区跨区域合作共建,强化园区生态环境保护,推行政企分开的投资开发管理体制,增强“一站式”服务企业能力,加强扁平化高效组织管理,推行灵活多变的用人机制,强化事权与物权的统一,以及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张微[8](2017)在《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有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海城市实有人口 117万余人,其中常住人口 109万多,暂住人口 7万多。由于多种原因,人口管理方面人户分离、未落户口、应销未销户口等问题较为突出,人口信息总量不实、项目不清、住址不明等情况大量存在,因人口脱管漏管导致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占各类犯罪比重居高不下。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实有人口管理这个关键环节。近年来,海城市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方案和措施,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网格化管理,实时掌握人口信息、群众诉求和治安状况。本文以社会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找出海城市在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仍旧重管制轻服务、配套设施人员经费不足、实有人口网格运行不畅、网格管理人员履职能力不强等方面问题。针对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政府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政府支持保障力度不够、法律政策规定不完善、网格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欠缺等。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提出了应该落实政府服务职能、提高工作保障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培训考核工作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颜冬生[9](2015)在《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法治建设是法治城区建设的应有内容,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在实践工作中,社区法治建设的多项工作已经在陆续部署推进,但是理论研究稍有滞后。深圳市福田区在法治社区建设工作中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排除障碍、克服困难、找到对策解决问题,以法治的手段推进社区治理,克服社会矛盾凸显的挑战,闯出一条法治化发展之路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运用社会学、行政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阐述了社区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分析了社区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以福田区为例,归纳了社区法治建设的成绩和不足,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导论”。简要阐释了本文的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社区法治建设的理论阐述。本部分分四个小节,第一小节界定了社区、社区建设、社区法治建设三个基本概念;第二小节分析了法治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即:法治是社区建设的支撑与保障、法治是社区建设的“方法论”;第三小节简述了社区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第四小节分析了加强社区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总结了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取得的5个方面主要成效:第一,建立了多元化的社区治理工作模式;第二,积极探索社区依法治理新机制;第三,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第四,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强化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第四部分发分析了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存在的6个问题:第一,社区法律制度不完善;第二,社区主体的权利义务有待厘清;第三,社区法治建设的人力保障和资金投入不足;第四,政府行政行为的随意性还不同程度存在;第五,社区居民有序参与法治建设还存在诸多制约;第六,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功效还有待加强。第五部分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提出了7点对策建议:第一,明确社区法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第二,加强制度设计、完善社区制度体系、保障社区主体权利义务;第三,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第四,完善社区工作制度、提高在法治框架内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能力;第五,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减轻社区承担行政事务性工作负担;第六,完善社区依法自治制度,巩固扩大基层民主;第七,创新社区普法宣传教育方法,提升法律信仰。
黄勇[10](2014)在《深圳新澜物业公司“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化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扩张。一部分农村地区以“城中村”的形式出现在了城市的边缘地带。“村改居”惠民安置工程就是为了解决“城中村”现象,缩小城乡二元差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过渡性质。“村改居”不是简单的将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也不是简单的将村民身份改为居民身份,其牵涉到了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村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观念进行转变。由于“村改居”工程的复杂性,在经历诸多尝试以后,实施者们发现要想顺利实现1亿人口又好又快的转移城镇就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而要充分调动社会,以多元的力量参与到工程中去。“村改居”物业管理模式由此应运而生。本文就是在“村改居”实施物业管理的环境下,以新澜物业为例,探讨了在政府引导下,市场力量对于“村改居”物业管理的创新发展。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物业管理、“村改居”物业管理的相关文献,之后对新澜物业所管理的社区管理现状进行描述。介绍了新澜物业的基本情况,所管辖区物业的建设特点。同时,研究就新澜物业的管理情况向业主发放了问卷。并基于上述情况,研究设计了“村改居”物业管理创新的综合方案。最后,针对本文中创新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本文旨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通过对新澜物业“村改居”工作的总体评价,以及针对问卷中的问题分析,分别从组织领导、投入、宣传、培训和管理五个方面制定出了合理可行的创新方案。最后通过实践得出创新方案理论是可行的,不仅为新澜物业创造了经济财富,也为新澜物业创造了社会效应。
二、福田物业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田物业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3 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依据及分析框架设计 |
2.1 概念界定 |
2.1.1 网络理政 |
2.1.2 网络理政平台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回应理论 |
2.2.2 数据驱动的治理理论 |
2.3 分析框架设计 |
第三章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现状 |
3.1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发展概况及基本信息 |
3.1.1 网络理政发展概况 |
3.1.2 网络理政基本信息 |
3.2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运行现状 |
3.2.1 网络理政渠道建设 |
3.2.2 网络理政运行模式 |
3.2.3 网络理政数据分布 |
3.3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管理现状 |
3.3.1 网络理政管理办法 |
3.3.2 网络理政组织架构 |
3.4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考核现状 |
3.4.1 网络理政回复质效 |
3.4.2 网络理政考核机制 |
3.5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数据分析应用现状 |
3.5.1 网络理政数据分析的深度 |
3.5.2 网络理政社会治理的应用 |
第四章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存在的问题 |
4.1.1 网络理政平台服务功能不足 |
4.1.2 网络理政平台办理质量不高 |
4.1.3 网络理政数据分析应用不深 |
4.1.4 网络理政绩效考核制度宏观 |
4.2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原因分析 |
4.2.1 社会服务观念滞后 |
4.2.2 缺乏政府回应管理 |
4.2.3 数据驱动设计不足 |
4.2.4 制度设计配套缺位 |
第五章 国内相关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5.1 国内省级行政区相关经验 |
5.1.1 河北《阳光理政》 |
5.1.2 山东《问政山东》 |
5.1.3 浙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 |
5.2 国内重点城市相关经验 |
5.2.1 广东惠州市 |
5.2.2 杭州萧山区 |
5.2.3 深圳福田区 |
5.3 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六章 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
6.1 制度层面,健全完备网络理政制度 |
6.1.1 落实理政奖惩责任制 |
6.1.2 细化完善理政督查制 |
6.1.3 创新第三方评议机制 |
6.2 组织层面,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
6.2.1 压实分层分级责任体系 |
6.2.2 探索区级层面创新模式 |
6.2.3 统筹协调发挥集聚效应 |
6.3 技术层面,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6.3.1 加速知识库内容升级 |
6.3.2 加强服务平台集约化 |
6.3.3 加快数据信息联结性 |
6.4 应用层面,建设数据驱动的政府治理体系 |
6.4.1 数据分析服务政府决策 |
6.4.2 建立网络舆情疏导制度 |
6.4.3 增强诉求回应灵活管理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
(3)“营改增”背景下的深圳市光明新区国税局纳税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营改增”的概念与出台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纳税服务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三、“营改增”背景下光明新区国税局纳税服务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运用的相关理论 |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章 “营改增”后深圳市光明新区国税局纳税服务的基本现状 |
第一节 纳税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从事纳税服务的机构及人员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纳税服务的理念、目标及举措 |
第四节 纳税服务的整体效果 |
一、与“营改增”后纳税人的需求存在差距 |
二、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存在差距 |
第三章 纳税服务问题的具体体现 |
第一节 窗口办税体验不尽人意 |
一、窗口办税等候时间增加 |
二、窗口“营改增”业务办理时间增加 |
三、办税场所硬件设施配套滞后 |
第二节 涉税咨询“一问难求” |
一、纳税人涉税咨询时间成本增加 |
二、“营改增”业务解答质量及效率不高 |
三、推诿扯皮仍然存在 |
第三节 部分事项办理难度有增无减 |
一、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填写难度增加 |
二、报验登记及票据衔接存在障碍 |
第四节 “营改增”政策宣传收效甚微 |
第四章 存在纳税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服务供应能力与形势变化矛盾 |
一、“营改增”后人少户多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
二、部分“营改增”业务的管理和服务经验不足 |
三、多元化办税利用不充分 |
四、“金税三期”系统上线带来挑战 |
第二节 信息平台基础与数据应用需求矛盾 |
一、“营改增”信息化数据平台搭建不足 |
二、“营改增”第三方信息获取渠道有限 |
三、“营改增”后国地税衔接及合作不充分 |
第三节 人员队伍状态与人力资源需求矛盾 |
一、“营改增”后人员结构“鱼龙混杂” |
二、薪金收入与心血付出逆差加剧 |
三、只“劳”不“逸”引发情绪波动 |
第四节 辖区纳税人特性与征纳体制矛盾 |
一、“营改增”纳税人及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
二、从业人员财税业务素养相对偏低 |
三、税务代理相对集中且行业秩序不足 |
第五章 探索解决纳税服务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以针对性举措优化纳税服务 |
一、强化“营改增”导税服务 |
二、完善“营改增”业务预约办税服务 |
三、优化办税流程提升效率 |
第二节 以优化体系驱动纳税服务 |
一、改善税法宣传方式 |
二、提升咨询辅导质量 |
三、充分利用多元化办税解决“营改增”盲区 |
四、加强“营改增”后业务工作的配套管理 |
五、加速推进“营改增”后的国地税合作 |
第三节 以人员激励激活纳税服务 |
一、增强公务员队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二、运用绩效考核激励非公务员队伍 |
三、强化内部培训 |
第四节 引入市场化为纳税服务注入新鲜血液 |
一、充分发挥税务中介的桥梁作用 |
二、引入社会组织机构协助参与纳税服务工作 |
第五节 以完全市场化为纳税服务“改头换面” |
一、税务机关与市场的功能定位 |
二、纳税服务市场化的功能划分与收费配套 |
三、市场化的前期准入与后续监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创新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现状分析 |
2.1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总体情况概述 |
2.2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 |
2.3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
2.4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的主要措施 |
2.5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实践取得的成效 |
3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
3.1 社区服务功能不完善 |
3.2 社区治理参与不足 |
3.3 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和运作方式比较单一 |
3.4 社区工作者队伍战斗力不强 |
4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社区工作者待遇与社区工作性质不匹配 |
4.2 社会组织自身特点导致无法有效参与社区治理 |
4.3 棚改社区居民特点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 |
4.4 政府对社区治理的干预过多 |
5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分析 |
5.1 社区治理模式的概念 |
5.2 目前我国社区治理的几种常见模式 |
5.3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得出的启示 |
5.4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模式分析 |
6 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深化社区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棚改社区治理队伍建设 |
6.2 探索棚改社区行政功能和自治功能的有机结合 |
6.3 厘清社区多元主体职责 |
6.4 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工作环境 |
6.5 运用“互联网+”手段服务棚改社区治理创新 |
结束语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公共法律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SWOT-PEST分析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价值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构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构架 |
第五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及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公共法律服务的规范框架 |
第一节 公共法律服务的概念界定 |
一、公共服务的内涵 |
二、法律服务的内涵 |
三、公共法律服务的内涵 |
四、相关概念辨析 |
五、公共法律服务的外延 |
第二节 公共法律服务的主要特征 |
一、性质定位上的公益性 |
二、保障内容上的基础性 |
三、服务对象上的均等性 |
四、供给主体上的政府主导性 |
五、消费过程中的非竞争性 |
六、受益主体上的非排他性 |
第三节 公共法律服务的理论依据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社会契约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内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主要脉络 |
一、萌芽起步期 |
二、实践探索期 |
三、成熟推广期 |
第二节 上海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建设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
一、探索历程 |
二、主要做法 |
三、工作成效 |
第三章 公共法律服务的SWOT-PEST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第一节 SWOT-PEST分析方法与框架 |
一、SWOT分析理论概述 |
二、PEST分析理论概述 |
三、SWOT-PEST分析理论概述 |
第二节 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优势分析(S) |
一、政治优势(PS)——党委政府对公共法律服务实施推进高度重视 |
二、经济优势(ES)——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形成竞争性机制 |
三、社会优势(SS)——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
四、技术优势(TS)——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公共法律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
第三节 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劣势分析(W) |
一、政治劣势(PW)——政策空间和制度保障尚未完全满足发展需要 |
二、经济劣势(EW)——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财政保障 |
三、社会劣势(SW)——公共法律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
四、技术劣势(TW)——评估和监管机制尚未建立 |
第四节 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机遇分析(O) |
一、政治机遇(PO)——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 |
二、经济机遇(EO)——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的不断转型 |
三、社会机遇(SO)——公众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
四、技术机遇(TO)——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
第五节 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威胁分析(T) |
一、政治威胁(PT)——政府职能转型的滞后性和法律法规的长期缺位 |
二、经济威胁(ET)——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难以保证 |
三、社会威胁(ST)——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面临挑战 |
四、技术威胁(TT)——公共法律服务缺乏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的跟踪和评估 |
第六节 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SWOT-PEST分析矩阵 |
第四章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的策略与对策 |
第一节 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 |
一、要坚持服务性质的公益性 |
二、要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
三、要确保服务对象的均等性 |
四、要拓展服务内容的多样性 |
第二节 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的制度化建设 |
一、坚持法治引领,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发展法治保障体系 |
二、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组织领导 |
三、坚持多元参与,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机制 |
第三节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经费保障水平 |
一、强化经费保障,为公共法律服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二、完善政府购买机制,为公共法律服务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环境 |
三、抓好服务产品开发,加速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化 |
第四节 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和供给模式 |
一、激发社会力量活力,改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效率 |
二、坚持需求导向,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
三、注重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对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知晓度和认同感 |
第五节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
一、借力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便利化和全覆盖 |
二、完善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高层次宽领域延伸 |
三、建立评估机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物业服务第三方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作用意义 |
1.1物业第三方产生的背景 |
1.1.1物业行业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 |
1.1.2业主实施科学自治的必要手段 |
1.1.3政府行业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 |
1.1.4界定相关方面责任的独立机构 |
1.2第三方评估的含义 |
1.3物业第三方评估含义及特点 |
1.3.1国内专家定义 |
1.3.2我们的定义 |
1.4物业第三方服务的作用和意义 |
1.4.1政府实现物业管理监管方式创新 |
1.4.1.1将物业管理的监督从行政性转向专业性 |
1.4.1.2将物业管理的监督从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
1.4.1.3将物业管理的监督从政府转向市场 |
1.4.2公正客观评判物业企业服务质量 |
1.4.2.1对物业服务企业在服务上的作出评价 |
1.4.2.2对物业服务企业在机会选择上作出评价 |
1.4.2.3对物业服务企业在面临风险的作出评价 |
1.4.3帮助广大业主实现有序高效自治 |
1.4.3.1对业主在物业管理服上进行专业指导 |
1.4.3.2对业主在自身权益维护进行理性指导 |
1.4.3.3对业主在物业管理选择作出有效指导 |
结语 |
第二章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发展现状 |
2.1 2010年之前物业第三方发展 |
2.2 2010年之后物业第三方发展 |
2.2.1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 |
2.2.2市场需求的逐步推动 |
2.2.3广义第三方机构继续出现 |
2.3北京模式与上海模式的比较 |
2.3.1上海模式的分析 |
2.3.2北京模式的分析 |
结语 |
第三章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基本问题 |
3.1业务领域分类 |
3.1.1物业服务质量评估 |
3.1.2物业服务费用评估 |
3.1.3物业项目交接查验评估 |
3.1.4业主自治活动顾问指导 |
3.2评估构成要素 |
3.3评估原则标准 |
3.3.1高度负责原则 |
3.3.2依法依规原则 |
3.3.3评估时点原则 |
3.3.4客观公正原则 |
3.3.5独立评估原则 |
3.3.6科学规范原则 |
3.4行业法律定位 |
3.4.1物业评估行为属于社会性消费需求 |
3.4.2大量物业评估需要市场来高效提供 |
3.4.3在物业条例修订中给予明确定位 |
3.5物业第三方的收费渠道 |
3.5.1新建物业项目的评估付费 |
3.5.2没有业主自治组织项目的评估付费 |
3.5.3已有业主自治组织项目的评估付费 |
3.5.4物业评估收费的原则 |
结语 |
第四章物业服务第三方的基础理论 |
4.1信息不对称理论 |
4.2公共治理理论 |
4.3准公共产品理论 |
4.4利益相关者理论 |
结语 |
第五章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技术方法 |
5.1信息调查法 |
5.1.1现场调查法 |
5.1.2资料查阅法 |
5.1.3问卷调查法 |
5.2综合服务指标评价法 |
5.2.1国内外研究成果 |
5.2.2住宅物业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
5.2.2.1业主感知质量要素 |
5.2.2.2组织支撑质量要素 |
5.2.3住宅物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5.2.3住宅物业服务质量综合评价过程 |
5.2.3.1指标赋值与问卷设计 |
5.2.3.2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
3.3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 |
5.3功效系数评估法 |
5.4市场比较法 |
5.5营运成本法 |
5.5.1确定服务成本构成 |
5.5.2确定小区基本情况 |
5.5.3确定服务内容标准 |
5.5.4测算整个项目收费标准 |
结语 |
第六章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组织实施 |
6.1明确评估程序 |
6.2编制评估报告 |
6.3评估相关要求 |
6.3.1档案管理 |
6.3.2保密规定 |
6.3.3廉洁要求 |
结语 |
第七章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指标体系 |
7.1物业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
7.1.1服务效果 |
7.1.2人员配备 |
7.1.3内部管理 |
7.2物业服务费用评估指标体系 |
7.2.1工资福利费用指标 |
7.2.2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保养费指标 |
7.2.3清洁卫生费用指标 |
7.2.4.绿化养护费用指标 |
7.2.5物业管理区域秩序维护费用指标 |
7.2.6办公费用指标 |
7.2.7固定资产折旧费指标 |
7.2.8公众责任保险费用指标 |
7.2.9其他费用指标 |
7.2.10利润税费指标 |
7.3物业项目承接查验评估指标体系 |
7.3.1.物业区域划分状况指标 |
7.3.2物业构成状况指标 |
7.3.3物业服务用房状况指标 |
7.3.4物业共用部位状况指标 |
7.3.5物业共用设施设备状况指标 |
7.3.6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状况指标 |
7.3.7公共能耗状况指标 |
7.3.8物业资料交接状况指标 |
7.4业委会日常运作评估指标 |
7.4.1业务培训指标 |
7.4.2制度建设指标 |
7.4.3议事效率指标 |
7.4.4信息公开指标 |
7.4.5公共收益指标 |
7.4.6有效决策指标 |
结语 |
第八章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业务规程 |
8.1物业服务质量评估规程 |
8.1.1评估依据 |
8.1.2评估方法 |
8.1.3评估程序 |
8.1.3.1接受委托 |
8.1.3.2签订委托合同 |
8.1.3.3拟定作业方案,确定评估人员 |
8.1.3.3评估人员现场考评 |
8.1.3.4评估人员进行分析评估 |
8.1.3.5撰写评估报告 |
8.1.3.6提交评估报告 |
8.1.3.7评估资料归档 |
8.1.4评估要点 |
8.2物业服务费用评估规程 |
8.2.1评估依据 |
8.2.2评估方法 |
8.2.3评估程序 |
8.2.3.1接受委托 |
8.2.3.2签订委托合同 |
8.2.3.3拟定作业方案,确定评估人员 |
8.2.3.4收集同类项目资料 |
8.2.3.5开展实地查勘 |
8.2.3.6收集整理项目资料 |
8.2.3.7参考档期公布的物业服务成本构成 |
8.2.3.8专家开展分析评估 |
8.2.3.9撰写评估报告 |
8.2.3.10提交评估报告 |
8.2.3.11评估资料归档 |
8.2.4评估要点 |
8.2.4.1收费影响因素 |
8.2.4.2收费计算公式 |
8.3物业项目承接查验评估规程 |
8.3.1评估依据 |
8.3.2评估方法 |
8.3.3评估程序 |
8.3.3.1接受委托 |
8.3.3.2签订委托合同 |
8.3.3.3拟定作业方案,确定评估人员 |
8.3.3.4提前告知相关评估作业时间及配合事项 |
8.3.3.5由委托方和相关方提供资料和设备设施清单 |
8.3.3.6审核项目相关资料 |
8.3.3.7开展现场查勘工作 |
8.3.3.8分类进行评估 |
8.3.3.9撰写评估报告 |
8.3.3.10提交评估报告 |
8.3.3.11评估资料归档 |
结语 |
第九章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体系建设 |
9.1法规政策建设 |
9.1.1法规建设层次c |
9.1.2法规建设方式 |
9.1.2.1北京多中心参与物业行业立法 |
9.1.2.2南京公开招标选取立法起草单位 |
9.1.3法规建设流程 |
9.1.3.1法规立项 |
9.1.3.2确定起草单位 |
9.1.3.3开展调研 |
9.1.3.4起草文本 |
9.1.3.5征求意见 |
9.1.3.6对外公示 |
9.1.3.7人大研究 |
9.1.3.8政府研究 |
9.1.3.9人大表决 |
9.1.3.10实施执行 |
9.2政府行业监管 |
9.2.1实施行业准入备案 |
9.2.1.1北京的条件 |
9.2.1.2南京的条件 |
9.2.1.3晋江的条件 |
9.2.2建立专家管理机制 |
9.2.3实行评估机构备案 |
9.2.4实施评估成果备案 |
9.2.5建立异议裁决机制 |
9.3企业规范运作 |
9.3.1加强企业建设 |
9.3.2提升队伍素质 |
9.3.3积极拓展业务 |
9.3.4狠抓评估质量 |
9.4行业协会作用 |
9.4.1开展行业发展规划研究 |
9.4.2加强行业自律培训机制 |
9.4.3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
9.4.4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
9.5职业道德建设 |
9.5.1对评估专家要求 |
9.5.2对相关当事方要求 |
9.5.3对评估机构要求 |
结语 |
(7)转型时期包头工业园区的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包头工业园区治理研究的思路 |
2. 包头工业园区治理研究的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 |
1. 本文的创新 |
2. 本文的不足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一) 概念解释 |
1. 工业园区的基本概念 |
2. 治理的内涵 |
(二) 相关理论 |
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 国家治理理论 |
3. 工业治理理论 |
二、工业园区治理现状 |
(一) 中国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
1. 发展历程 |
2. 治理现状 |
(二) 包头工业园区情况 |
1、整体情况 |
2. 各园区治理现状 |
(三) 包头地区治理环境分析 |
1. 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优势 |
2. 矿产资源富集区中心城市优势 |
3. 沿黄沿线经济带交通区位和向西向北开放口岸优势 |
4. 资源要素综合成本较低优势 |
5. 突出的产业耦合剂产业链创新潜力优势 |
6. 县域工业发展潜力优势 |
(四) 转型时期治理机遇分析 |
1. 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2. 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 |
3. 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加速 |
4. 自治区加快推动呼包鄂区域经济圈和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 |
三、包头工业园区治理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 包头工业园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1. 低水平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严重 |
2. 缺乏竞争力 |
3. 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低 |
4. 人才和技术资源匮乏 |
5. 管理体制机制滞后 |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缺乏科学规划 |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3. 产业层次偏低 |
4. “招商引资,土地先行” |
5. 市场供给和生产要素不足 |
6. 体制机制不健全 |
四、国内先进工业园区治理经验借鉴 |
(一) 科学规划建设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 |
1. 高度重视配套产业融合发展 |
2. 注重创新能力和载体建设 |
3. 创新开发管理服务模式 |
(二) 老工业区升级改造的代表—深圳工业园区 |
1. 借旧城改造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
2. 借深港两地合作加快产业发展 |
(三) 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
1. 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
2. 通过试点引领产业发展 |
3.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
五、提高包头工业园区治理水平的对策 |
(一) 明确转型时期园区产业定位 |
1. 构建全市工业园区总体发展格局 |
2. 各园区产业导向精准定位 |
(二) 推进园区高水平开发建设 |
1. 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化 |
2. 增强园区科技创新能力 |
3. 推动园区跨区域合作共建 |
4. 强化园区生态环境保护 |
(三)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 |
1. 推行政企分开的投资开发管理体制 |
2. 增强“一站式”服务企业能力 |
3. 加强扁平化高效组织管理 |
4. 推行灵活多变的用人机制 |
5. 强化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
6. 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 选题的目的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网格化管理的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网格化管理的研究动态 |
(三) 国内外网格化管理研究动态的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 案例分析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文献分析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一) 提出了应加快制定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地方性法规的观点 |
(二) 提出了在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中应该优化网格服务资源的观点 |
第二章 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人口 |
(二) 实有人口 |
(三) 网格化管理 |
二、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社会治理理论 |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原则、功能和效益 |
(一) 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原则 |
(二) 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功能 |
(三) 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效益 |
第三章 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现状分析 |
一、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程 |
(一) 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
(二) 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流程 |
二、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积极举措 |
(一) 通过实有人口入户核查摸清人口底数 |
(二) 对特定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提供服务 |
(三) 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
(四) 实时掌握群众诉求动态及跟踪督办情况 |
三、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管理仍旧重管制轻服务 |
(二) 配套设施人员经费不足 |
(三) 实有人口网格运行不畅 |
(四) 网格管理人员履职能力不强 |
四、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政府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 |
(二) 政府支持保障力度不够 |
(三) 法律政策规定不完善 |
(四) 网格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欠缺 |
第四章 完善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落实政府服务职能 |
(一) 改变思维模式打造服务政府 |
(二) 科学划分网格提高服务效率 |
(三) 规范服务平台优化服务资源 |
(四) 健全运行机制扩大公众参与 |
二、提高工作保障力度 |
(一) 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配套设施 |
(二) 建好网格管理人员人才队伍 |
(三)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
三、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
(一) 加快制定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
(二) 完善《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
四、加强培训考核工作 |
(一) 加强对网格管理人员的培训 |
(二) 加强对网格管理人员的考核 |
(三) 加强对网格管理人员的奖励和责任追究 |
第五章 结论 |
一、完善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应该落实政府服务职能 |
二、完善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应该完善法规政策 |
三、论文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评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 |
一、社区法治建设的理论阐释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1. 社区的概念 |
2. 社区建设的概念 |
3. 社区法治建设的概念 |
(二) 法治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
1. 法治是社区建设的支撑和保障 |
2. 法治是推进社区建设的“方法论” |
(三) 社区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
(四) 加强社区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 |
二、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 建立了多元化的社区治理工作模式 |
(二) 积极探索社区依法治理新机制 |
(三) 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
(四) 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
(五) 强化基层矛盾纠纷调处 |
三、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社区法律制度不完善 |
(二) 社区主体的权利义务有待厘清 |
(三) 社区法治建设的人力保障和资金投入不足 |
(四) 政府行政行为的随意性还不同程度存在 |
(五) 社区居民有序参与法治建设还存在诸多制约 |
(六) 社区法治的宣传教育实际功效有待加强 |
四、进一步推进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的对策 |
(一) 明确社区法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理顺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 |
1. 明确社区法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
2. 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 |
(二) 完善社区制度体系,保障社区主体的权利义务 |
1. 完善社区制度体系 |
2. 落实社区主体的权利义务 |
(三) 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
1. 行政执法机制法治化 |
2. 行政执法程序法治化 |
3. 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
4.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
(四) 完善社区工作制度,提高在法治框架内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 |
1. 落实首问负责制 |
2. 改革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制度 |
3. 提高社区工作者解决基层矛盾纠纷能力 |
(五) 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减轻社区承接行政事务性工作负担 |
1. 理顺社区纵向关系,建立政府职能进社区的申报准入制度 |
2. 理顺社区横向关系,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资源 |
(六) 完善社区依法自治制度,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 |
1. 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阳光议事会制度 |
2. 推行社区民主评议制度 |
3. 开通居民论坛,加强公众参与 |
4. 继续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 |
5. 设立社区服务专项经费,为社区服务提供财政支撑 |
(七) 创新社区普法宣传教育方法,提升法律信仰 |
1. 建立健全机关工作人员学法机制 |
2. 创新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的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国家机关类调查问卷 |
附件二:社会公众类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深圳新澜物业公司“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物业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内容 |
2.1.1 物业管理的概念 |
2.1.2 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内容 |
2.1.3 物业管理的原则 |
2.2 物业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
2.2.1 物业管理的职能 |
2.2.2 物业管理的作用与地位 |
2.3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模式 |
2.4 “村改居”物业管理 |
2.4.1 “村改居”物业管理的概念 |
2.4.2 “村改居”物业管理的产生 |
2.4.3 “村改居”物业管理的作用 |
2.4.4 “村改居”与传统物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3章 新澜物业公司“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现状及问卷调查 |
3.1 新澜物业公司简介及小区基本情况 |
3.2 建设特点 |
3.3 物业管理情况的调查 |
3.3.1 问卷调查设计 |
3.3.2 管理现状样本描述 |
3.4 调查分析 |
3.5 新澜物业“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
第4章 新澜物业公司“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创新方案 |
4.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4.2 新澜物业“村改居”物业管理创新目标和思路 |
4.3 物业管理创新基本内容 |
4.3.1 加强组织领导,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
4.3.2 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小区居住环境 |
4.3.3 加大宣传力度,物业管理深入人心 |
4.3.4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
4.3.5 严格管理,确保物业管理服务质量 |
第5章 新澜物业公司“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创新效果评价 |
5.1 提升绩效,物业公司转亏为盈 |
5.2 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管理效益全面提升 |
5.3 强化管理,各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
5.4 规范工地水电管理,实现水电扭亏为盈 |
5.5 企业美誉度提高,社会效益明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福田物业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青羊区网络理政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D]. 龙德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TP公司不动产管理策略研究[D]. 何疑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营改增”背景下的深圳市光明新区国税局纳税服务问题研究[D]. 徐苑博. 深圳大学, 2018(07)
- [4]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治理创新实证研究[D]. 杨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 [5]公共法律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SWOT-PEST分析法的研究[D]. 钟国梁.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6]物业服务第三方运行机制研究[A]. 南京市物业行业协会. 2016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16
- [7]转型时期包头工业园区的治理研究[D]. 邬振中. 内蒙古大学, 2016(03)
- [8]海城市实有人口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D]. 张微. 东北大学, 2017(06)
- [9]福田区社区法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颜冬生.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10]深圳新澜物业公司“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创新研究[D]. 黄勇. 湘潭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