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汽熔冰技术在高寒地区橡胶坝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1](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卢祖标[2](2020)在《复合改性抗凝冰微表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季道路表面积雪凝冰不仅影响车辆通行和交通安全,还会对路面造成严重损害,对路表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目前针对道路主动除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沥青混合料上,将主动除冰与微表处结合成主动除冰微表处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针对凝冰地区路面特殊的使用环境,采用性能优良的复合改性乳化沥青,同时在集料中掺入抗凝冰填料,制备成复合改性抗凝冰微表处,并分析复合改性抗凝冰微表处的混合料性能、抗凝冰性能及路用性能,旨在为凝冰地区路面的主动除冰及路表功能恢复提供技术思路。本文首先优选原材料,采用先乳化后改性的工艺,在基质乳化沥青中掺入SBR和水性环氧树脂对其进行复合改性,对乳液存储稳定性、蒸发残留物的三大指标和布氏粘度等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3.5%SBR+4%水性环氧树脂掺量时,乳化沥青综合性能最好;通过荧光显微镜试验,表明两者与沥青有较好地相容性,水性环氧树脂和沥青两者形成交联互穿的网状结构。其次,分析抗凝冰填料的除冰机理,对微表处的混合料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湿轮磨耗试验和负荷轮粘砂试验探究不同水性环氧树脂与抗凝冰填料掺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凝冰填料的掺入,延长了混合料的可拌合时间,降低了耐磨耗性能和抗车辙性能,而水性环氧树脂的掺入能有效提高耐磨耗性能和抗车辙性能。当水性环氧树脂掺量在4%及抗凝冰填料掺量为6%时,混合料性能与抗凝冰性能兼具均衡。采用电导分析法,通过测定溶解在溶液中融冰盐的浓度分析抗凝冰微表处的盐分释放规律;探究温度、水性环氧树脂、抗凝冰填料、油石比四个不同影响因素对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通过防覆冰试验及落球冲击试验研究融冰盐对冰层形成过程和形成后强度的影响,得出抗凝冰微表处较普通微表处相比具有显着的抗凝冰效果。最后,针对抗凝冰微表处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从抗滑性能、抗剥落性能、水稳定性能和抗紫外老化性能四个方面分析抗凝冰微表处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抗凝冰填料的掺入对抗滑性能略微降低、对紫外老化后混合料磨耗值影响甚微,对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和水稳定性能有所降低。
李奕璇[3](2018)在《高寒地区低冰点弹性涂层防冰雪材料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冬季路面结冰积雪问题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是造成冬季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减轻道路冰雪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内外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对于道路除冰雪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物理除冰或化学除冰方面,很少有将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除冰方法研究,因此本论文基于自应力除冰雪原理,结合化学类抑制结冰积雪材料,设计开发出一种聚氨酯基弹性体与低冰点填料相结合的新型低冰点弹性涂层,具有显着的研究及应用价值。首先,对低冰点弹性涂层体系中各原材料的物化指标进行分析,选择适合本研究所需的主要原材料;结合拉拔试验和系统间相容性,确定满足除冰特性及施工特性的聚氨酯弹性体、粘性增强剂、低冰点填料的比例范围。其次,利用ABAQUS软件对低冰点弹性涂层除冰过程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到尺寸对防冰雪性能影响规律及低冰点弹性涂层极限除冰能力;通过独立开发的快速评价抗覆冰能力设备对低冰点弹性涂层的除冰能力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根据体系内各材料掺量对除冰效果影响规律,最终得到低冰点弹性涂层设计方案。再次,按照既定的低冰点弹性涂层制备方法制备试件,选取低冰点弹性涂层有效成分累计释放百分比作为评价释放特性的指标,分析得到其释放特性;选取试验温度、粘性增强剂掺量、低冰点填料掺量和聚氨酯成分作为影响因素,得到了各影响因素对释放特性的影响作用,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有效成分释放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冰与弹性涂层界面粘结力与试验次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有效成分释放规律,经换算后得到低冰点弹性涂层的有效使用期限。最后,对低冰点弹性涂层的抗滑性能、抗磨耗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其路用性能良好。通过实体工程,并验证了其实际防雪降粘具有一定效果。
刘凯[4](2010)在《融雪化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文中提出冬天或者冰寒地区的道路结冰、积雪严重影响国家的交通、经济、以及正常的户外活动和工作,同时成为交通事故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国为解决冬天道路结冰、积雪这一难题,作了大量研究,探索出许多抑制、控制和消除冰雪的技术和方法,但这些方法大多存在效率低、费用高、易腐蚀环境和破坏道路设施、适用范围小、能量消耗大、循环可持续性较差等缺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和追捧更有发展前途、环保节能、可持续性利用的太阳能融冰雪技术。在该领域,太阳能系统技术、道路融雪传热模型和计算、试验示范工程都被各国学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融雪(冰)特殊路面结构和材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针对不同方案的融雪路面力学性能研究(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更是知之甚少,故进行上述研究是推广太阳能技术(储存、转换、控制)应用到道路融雪领域的坚实基础和充分条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融雪路面组成材料性能研究。对三种面层材料的导热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系统试验和优化研究,根据力学强度、导热性能推荐融雪化冰路面最佳材料类型和组成;(2)融雪路面结构模拟试验。建立多种路面结构方案,完成单管小梁、隔热层层间力学性能试验,提出并完成小足尺路面结构板的模拟试验,为优选融雪化冰路面结构方案提供依据;(3)融雪路面升温模拟和融冰效果试验。进行小足尺板在不融冰和融冰条件下的升温模拟试验,并根据不同方案的融冰水效果推荐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最佳(小)管网总功率,为工程应用提供判断标准;(4)融雪路面层间力学分析。推导了符合融雪化冰特殊路面结构的力学理论,完善了四层弹性地基上薄板的理论解,计算并得出了多影响因素与层间应力的关系及应力变化规律;(5)对融雪特殊路面的力学响应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分析。建立融雪化冰特殊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结合现行规范,从温度、荷载、耦合三个方面完成计算和分析,以室内结构试验作为衡量依据,得出路面能承受的极限管网加热温度、极限荷载、极限管网方案;(6)融雪特殊路面结构方案比选和优化。运用灰色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不同方案的路面结构进行决策分析和有效性评价,从而掌握方案的优劣程度和可行性。本文全面系统对融雪化冰特殊路面结构与材料进行试验(材料、结构、升温与融冰)、模拟计算(温度、荷载、耦合对路面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出极限状态下的管网加热温度、荷载和管网方案,研究成果为融雪化冰路面方案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为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王普有,孙丽梅,李云朋[5](2003)在《谈橡胶坝运行中的弊病和处理方法》文中认为
范欣宇,程洪军,刘玉黛[6](2002)在《蒸汽熔冰技术在高寒地区橡胶坝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充水式橡胶坝工程是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其结构简单、施工期短 ,抗震性能好 ,不阻水等优点 ,被应用在水利工程上 ,但在应用上也受到地理气候等条件限制。在北方地区根据水的三相变化原理 ,通过采用蒸汽熔冰技术 ,解决了高寒地区橡胶坝工程早春注水的问题
二、蒸汽熔冰技术在高寒地区橡胶坝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蒸汽熔冰技术在高寒地区橡胶坝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
1.1.1 光催化技术 |
1.1.2 自清洁技术 |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
1.2.2 相变调温技术 |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
1.4.2 低冰点路面 |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
2先进路面材料 |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
2.3.1 碳纤维 |
2.3.2 玻璃纤维 |
2.3.3 玄武岩纤维 |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
3先进施工技术 |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
4路面养护技术 |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
4.3.1 裂缝处治 |
4.3.2 雾封层 |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
5.1.3 未来展望 |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
5.2.3 未来展望 |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
5.3.3 未来展望 |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
6.1.1 钢渣再利用 |
6.1.2 其他工业废渣 |
6.1.3 粉煤灰再利用 |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
6.4 废轮胎 |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
7路面再生技术 |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
7.1.2 温拌再生技术 |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
7.2.1 强度机理研究 |
7.2.2 路用性能研究 |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
7.2.4 发展前景 |
(2)复合改性抗凝冰微表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道路抗凝冰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改性乳化沥青研究现状 |
1.2.3 微表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改性乳化沥青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原材料选择及其技术性质 |
2.1.1 基质沥青 |
2.1.2 乳化剂 |
2.1.3 改性剂 |
2.1.4 水 |
2.1.5 稳定剂和pH调节剂 |
2.2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 |
2.2.1 乳化设备 |
2.2.2 乳化沥青改性工艺 |
2.2.3 改性乳化沥青制备过程 |
2.3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试验分析 |
2.3.1 SBR改性乳化沥青 |
2.3.2 水性环氧树脂/SBR复合改性乳化沥青 |
2.4 改性乳化沥青微观结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抗凝冰微表处混合料性能研究 |
3.1 抗凝冰填料除冰机理 |
3.1.1 稀溶液的依数性定理 |
3.1.2 最低共熔点定理 |
3.1.3 盐分析出机理 |
3.2 原材料技术指标 |
3.2.1 集料 |
3.2.2 抗凝冰填料 |
3.3 配合比设计研究 |
3.3.1 微表处级配 |
3.3.2 抗凝冰填料对可拌合时间影响 |
3.3.3 最佳油石比范围 |
3.4 混合料性能研究 |
3.4.1 耐磨耗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3.4.2 抗车辙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凝冰微表处抗凝冰性能研究 |
4.1 试验方法及方案设计 |
4.1.1 抗凝冰试验试件制备 |
4.1.2 电导分析法 |
4.1.3 试验方案设计 |
4.2 盐分释放规律研究 |
4.2.1 温度对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4.2.2 水性环氧树脂掺量对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4.2.3 抗凝冰填料掺量对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4.2.4 油石比对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4.3 防覆冰试验 |
4.4 落球冲击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凝冰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 |
5.1 微表处抗滑性能研究 |
5.2 微表处抗剥落性能研究 |
5.3 微表处水稳定性能研究 |
5.3.1 浸水6d湿轮磨耗试验 |
5.3.2 冻融循环湿轮磨耗试验 |
5.4 微表处抗紫外老化性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高寒地区低冰点弹性涂层防冰雪材料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道路除冰雪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自应力弹性路面研究现状 |
1.2.3 聚氨酯弹性体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低冰点弹性涂层的优化设计 |
2.1 聚氨酯基弹性体原材料 |
2.1.1 聚醚多元醇 |
2.1.2 多异氰酸酯 |
2.1.3 聚氨酯基弹性体助剂类 |
2.2 聚氨酯基弹性体的制备 |
2.2.1 聚氨酯基弹性体反应机理 |
2.2.2 聚氨酯基弹性体制备 |
2.3 低冰点弹性涂层的优化设计 |
2.3.1 粘结性能优化设计 |
2.3.2 低冰点填料掺量优化设计 |
2.3.3 低冰点弹性涂层的优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冰点弹性涂层防冰雪性能研究 |
3.1 基于有限元原理防冰雪性能仿真分析 |
3.1.1 有限元模型构建 |
3.1.2 防冰雪性能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
3.1.3 低冰点弹性涂层极限除冰性能研究 |
3.2 各组分掺量对防冰雪性能影响分析 |
3.2.1 仪器及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
3.2.2 实验方法及方案设计 |
3.2.3 各组分掺量影响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冰点弹性涂层有效成分释放特性及长效性研究 |
4.1 试验方法及方案设计 |
4.1.1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试原理 |
4.1.2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试的应用 |
4.1.3 试验方案设计 |
4.2 有效成分释放规律研究 |
4.2.1 有效成分单次释放随时间变化特性 |
4.2.2 有效成分累计释放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
4.3 有效成分释放规律影响因素的研究 |
4.3.1 温度对有效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4.3.2 低冰点填料掺量对有效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4.3.3 粘性增强剂掺量对有效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4.3.4 聚氨酯种类对有效成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
4.3.5 各因素对有效成分释放影响敏感性分析 |
4.4 低冰点弹性涂层功能长效性研究 |
4.4.1 试验方法及方案设计 |
4.4.2 功能长效性评价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冰点弹性涂层路用性能研究及验证 |
5.1 低冰点弹性涂层抗滑性能研究 |
5.1.1 试验方法及方案设计 |
5.1.2 抗滑性能研究结果与分析 |
5.2 低冰点弹性涂层抗磨耗性能研究 |
5.2.1 轮式磨光机简介 |
5.2.2 磨耗试件的制备及试验方法的确定 |
5.2.3 低冰点弹性涂层抗磨耗性能的评价 |
5.2.4 紫外老化后抗磨耗性能研究 |
5.3 低冰点弹性涂层实体工程验证 |
5.3.1 施工工艺 |
5.3.2 防冰融雪性能验证 |
5.3.3 抗冻粘性能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融雪化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融雪化冰路面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存在问题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融雪化冰方法研究 |
1.2.1 撒布融雪药剂和砂石材料 |
1.2.2 人工和机械除雪方法 |
1.2.3 热力融冰雪方法 |
1.2.4 自应力路面抑制冰雪技术 |
1.2.5 导电铺面融冰雪技术 |
1.2.6 能量转化型融冰雪技术 |
1.3 融雪化冰方法经济性分析 |
1.4 国内外能量转化型融雪化冰路面的工程应用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融雪化冰路面组成材料性能研究 |
2.1 素、钢纤维、碳纤维混凝土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 |
2.1.1 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1.2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1.3 碳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2 素、钢纤维、碳纤维混凝土路面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2.2.1 素混凝土强度试验 |
2.2.2 钢纤维混凝土强度试验 |
2.2.3 碳纤维混凝土强度试验 |
2.2.4 素、钢纤维、碳纤维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2.3 素、碳纤维、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材料导热性能研究 |
2.3.1 试验指标选取 |
2.3.2 导热性能试验仪器和方法 |
2.3.3 导热性能试验 |
2.3.4 导热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2.4 隔热层材料性能研究 |
2.4.1 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工程应用 |
2.4.2 XPS板抗压强度试验 |
2.4.3 XPS板抗折强度试验 |
2.4.4 XPS板强度安全分析 |
2.4.5 XPS板比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融雪化冰特殊路面结构模拟试验研究 |
3.1 融雪化冰路面太阳能热管布置设计和分析 |
3.1.1 热管埋深设计和分析 |
3.1.2 热管间距设计和分析 |
3.1.3 热管与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层位试验研究 |
3.1.4 热管与混凝土试件抗折强度层位试验研究 |
3.1.5 钢管最小混凝土保护厚度 |
3.2 隔热层层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3 融雪化冰特殊路面小足尺模拟加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融雪化冰路面升温模拟与融冰试验 |
4.1 小足尺板升温模拟与融冰试验概述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基于板面温度场分布的最佳管网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雪化冰路面结构力学理论与层间应力分析 |
5.1 融雪化冰特殊路面力学理论 |
5.2 融雪化冰特殊路面层间抗滑移及层间应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融雪化冰路面结构温度应力分析 |
6.1 基于现行规范的普通混凝土路面温度翘曲、疲劳应力分析 |
6.2 有限元计算理论、参数及模型 |
6.2.1 强度理论选取 |
6.2.2 融雪化冰路面热力钢管力学理论 |
6.2.3 计算参数和模型 |
6.3 环境降温不加热条件下路面应力分析 |
6.3.1 路面降温幅度与变形 |
6.3.2 不同方案混凝土板临界荷位应力分析 |
6.3.3 不同方案混凝土板应力分析 |
6.3.4 不同方案热力钢管网应力分析 |
6.3.5 基于环境降温的管网最佳方案分析 |
6.4 融冰雪稳态下路面温度场及其应力分析 |
6.4.1 稳态下变形和温度场 |
6.4.2 不同方案混凝土板临界荷位应力分析 |
6.4.3 不同方案混凝土板极值应力分析 |
6.4.4 热力管网极值应力和变形分析 |
6.4.5 基于融冰雪稳态下管网最佳方案分析 |
6.4.6 不同方案路面隔热层、基层应力分析 |
6.5 融冰雪稳态下热力钢管网极限温度确定 |
6.5.1 不同融冰雪稳态下板和钢管极值应力分析 |
6.5.2 融冰雪稳态下钢管网极限温度确定 |
6.6 基于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最佳管网方案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融雪化冰特殊路面结构荷载应力分析 |
7.1 基于现行规范的普通混凝土路面荷载、疲劳应力分析 |
7.2 标准轴载临界荷位融雪化冰路面应力、变形分析 |
7.2.1 路面加载条件和变形 |
7.2.2 无钢管方案的混凝土板应力分析 |
7.2.3 混凝土板应力、变形分析 |
7.2.4 管网极值应力及最佳管网方案分析 |
7.2.5 路面隔热层、基层应力分析 |
7.3 标准荷载板角荷位融雪化冰路面应力、变形分析 |
7.3.1 路面加载条件和变形 |
7.3.2 无钢管方案的混凝土板应力分析 |
7.3.3 不同方案的混凝土板应力和变形分析 |
7.3.4 管网、隔热层、基层、土基应力分析 |
7.4 融雪化冰路面不同轴载下极限荷载确定 |
7.5 基于荷载应力的最佳管网方案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融雪化冰特殊路面结构耦合应力、应变分析 |
8.1 基于现行规范的普通混凝土路面综合应力分析 |
8.2 融雪化冰路面温度荷载耦合应力、应变分析 |
8.2.1 路面耦合加载过程求解 |
8.2.2 混凝土板临界荷位应力及最佳管网方案分析 |
8.2.3 混凝土板极值应力及最佳管网方案分析 |
8.2.4 热力钢管网极值应力、变形及最佳管网方案分析 |
8.2.5 路面隔热层、基层、土基应力分析 |
8.3 耦合稳定状态下热力管网极限温度确定 |
8.4 耦合稳定状态下极限荷载确定 |
8.5 耦合稳态下最佳及融雪路面最终管网方案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融雪化冰路面结构方案优化及试验路铺筑 |
9.1 基于灰色决策的融雪化冰路面结构优化 |
9.1.1 基于灰色决策的融雪化冰路面结构模型的建立 |
9.1.2 指标体系的选择 |
9.1.3 融雪化冰路面结构方案分析 |
9.2 基于DEA的融雪化冰路面结构优化 |
9.2.1 基于DEA的融雪化冰路面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
9.2.2 指标体系的选择 |
9.2.3 融雪化冰路面结构方案分析 |
9.3 融雪化冰公路试验段铺筑 |
9.3.1 试验路段概述 |
9.3.2 现场试验路段方案 |
9.3.3 现场太阳能系统搭建 |
9.3.4 小型气象站的建立和气象数据采集 |
9.3.5 相关测试仪器、系统的调试和安装 |
9.3.6 融雪化冰公路试验段效果评价 |
9.4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6)蒸汽熔冰技术在高寒地区橡胶坝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蒸汽熔冰技术的工作原理 |
(1) 主要设备: |
(2) 蒸汽熔冰技术工作原理: |
2 能量计算 |
3 操作方法和步骤 |
4 注意事项 |
5 结束语 |
四、蒸汽熔冰技术在高寒地区橡胶坝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2]复合改性抗凝冰微表处技术研究[D]. 卢祖标. 广西大学, 2020(02)
- [3]高寒地区低冰点弹性涂层防冰雪材料制备与表征[D]. 李奕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4]融雪化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 刘凯. 长安大学, 2010(01)
- [5]谈橡胶坝运行中的弊病和处理方法[J]. 王普有,孙丽梅,李云朋.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3(03)
- [6]蒸汽熔冰技术在高寒地区橡胶坝工程中的应用[J]. 范欣宇,程洪军,刘玉黛.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