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供水管网多事故点计算机关阀方案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训斌[1](2019)在《市政管网水力模型校核及消防供水能力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市政供水管网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被誉为城市生命线工程之一,它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提供用水,还承担着消防任务。市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可以对市政管网信息的管理和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是对市政管网进行设计规划、运行管理、优化调度和风险预测、火灾评估等较为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基于市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市政消防供水能力评估是给水管网水力模型研究的拓展。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不同风险等级的建筑物不断新建,火灾风险不断加大,对于消防安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加强对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的评估,不仅能够为城市安全生产、生活保驾护航,推动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还能为今后的市政管网改扩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城市给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构建、管网水力模型校核以及基于水力模型的管网消防供水能力的评估,主要内容包括:(1)市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构建。市政管网水力模型是由节点、管道、水泵、阀门、蓄水池和水塔这六类基本系统组件组成。常说的建模指的是将实际工程问题按照水力学基本理论转换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组进行求解的过程。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建模过程涉及到的水力学理论知识,然后对比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几款建模软件,最终选用WaterGEMS进行L市市政管网水力模型构建,并且对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2)市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核研究。结合绪论所概述,对比了目前采用的校核方法和智能算法的优缺点,最终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节点流量参数隐性校核法并结合MATLAB软件编程,对L市市政管网进行分区校核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校核方法解决了大规模市政管网手工校核过程中存在的耗时和不准确性的缺点,增强校核结果可靠性,为下一步的模型应用在消防供水能力评估方面奠定基础。(3)评估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方法的研究。本部分详细介绍了现有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评估方法,分别是NFPA法、基于水力模型的试算法以及Boulos法,指标法,并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NFPA法计算简单,但为了保证精度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影响管网的正常运行;基于水力模型的试算法也存在计算过程繁琐耗时的问题;指标法Boulos法存在迭代次数多和被商业软件所应用因而应用范围受限的问题;指标法不能评估出具体消火栓节点的消防供水能力,在应用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牛顿迭代的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是将市政管网供水能力评估转化为优化问题,采用牛顿迭代来求解,涉及参数更少,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以绵阳市市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为例,采用Boulos法和本文提出的基于牛顿迭代的评估法进行对比,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牛顿迭代法能更高效实现管网消防供水能力评估。(4)评估L市市政供水管网的消防供水能力。首先详细论述了WaterGEMS消防供水能力评估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相关参数的设定;然后以云南省L市市政供水管网为例,介绍了我国消防规范要求(火灾时水力最不利市政消火栓的出流量不应小于15L/s,且供水压力从地面算起不应小于0.1MPa)和相关的评估标准,并对L市市政管网管径及消火栓节点标高进行分析;接着对L市市政管网所有消火栓节点分别进行基于WaterGEMS软件和基于牛顿迭代法消防供水能力分别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近似相等;最后针对此次评估中的6个评估结果较差的区域,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的管网改扩建及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内容具备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为今后的中小型城镇市政管网改造领域和工程设计等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
黑月明[2](2018)在《城市供水管网模型建立及爆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城市建设规模日益壮大,再加上城市供水管网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城市供水需求,使得城市供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爆管事故时有发生,爆管事故会造成大量水量漏失,不仅影响城市用户正常用水还会对供水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有效地减少爆管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为国内外供水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管道爆管的定义和分类,并分析了爆管事故的发生机理和引起爆管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因素,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和更新过程中预防爆管事故提供了参考。然后介绍了水力模型的建立和校核,利用收集到的城市供水管网的GIS基础属性数据、自来水厂营收数据初步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并利用SCADA监控数据对初步建立好的水力模型进行了校核,得到了精确度满足要求的水力模型。应用校核好的水力模型模拟了供水管网正常工况下的运行情况,并通过对水力模型模拟结果中的压力分布情况进行了事故区划分。根据供水管网发生爆管事故的作用原理在供水管网正常工况的基础上模拟了供水管网的事故工况,通过对事故工况下的SCADA的数据和事故区的分析,总结出了在供水管网发生爆管事故的情况下SCADA监控数据与事故区之间的关系。在确定了爆管事故点所在的事故区的条件下,应用黄金分割法并结合统计学指标来确定出了爆管事故的漏失流量,然后把漏失流量分别附加在事故区内的压力监测点上,确定出与实际爆管事故最接近的工况,进而分析出发生爆管事故的可疑点。在确定了爆管事故点之后应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针对事故发生点进行关阀方案分析,剔除掉可关可不关的阀门,得出最优的关阀方案,最优关阀方案既具有准确性又具有经济性,根据得出最优关阀方案并结合供水管网中用水用户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收到关阀措施影响的用户。目前许多自来水公司仍然存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偏低的现象,因此推进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供水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针对自来水公司的信息化需求开发了基于EPANET和ArcObjects的在线供水管网计算系统,该系统把EPANET、ArcGIS和数据库有效地结合起来,然后通过.NET框架封装为服务最终发布到Web平台上。该系统功能性强且开发成本较低,并且可以通过连接SCADA监控数据实时计算供水管网的运行状态,为供水管网模型的实时运行调度提供指导作用,符合供水行业在当下的需求。
高铁军,赵明,毛亚纯[3](2018)在《供水管网全网关阀预案与关键阀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供水管网全网关阀预案一次性生成方法并评估阀门和管线的重要性,可为实施管网快速抢修和增强管网可靠性奠定技术基础.为此,应用图论传递闭包理论和Warshall算法计算识别管网子区(关闭阀门隔离事故管线后形成的管网最小隔离区域)和多余阀门,建立阀门-管网子区拓扑模型.然后应用该模型分析管网隔离子区的关联子区(阀门关闭后下游关联影响停水区域)及其非必关阀门(下游阀门),生成面向单事故点和多事故点的供水管网全网关阀预案,进一步分析了阀门失灵后的拓展关阀方案;以用户缺水量(位于事故子区及其关联子区)为指标评估管网子区和阀门重要性,识别关键子区(管线)和关键阀门,辅助管网科学巡检与阀门养护,提高阀门可靠性.天津市供水管网实际应用表明,管网子区为全网关阀预案制定及阀门与管线重要性分析提供了捷径.
唐香玉[4](2015)在《饮用水水质标准修订完善及实施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不断演进,由1959年《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到1986年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到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经历了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但随着水污染形势的加剧,饮用水中污染物的种类不断增加,饮用水水质标准修订周期缺乏动态性与限定性,导致标准实施过程中缺乏对新型污染物的控制,以及缺乏对结构相似污染物所导致毒性叠加情况的标准限值衡量,而且我国现有检测机构存在对饮用水水质指标检测能力不足,水质检测耗时耗力等问题,除技术问题外,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保障饮用水标准实施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条例,导致饮用水水质标准实施过程出现脱节滞后,全面实施困难。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实施现状,通过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欧盟(EC)《饮用水水质指令》、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水质导则》的主要特点和实施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反映出我国与国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差异和我国在饮用水水质实施方面的落后与不足,并针对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三方面完善方法:第一,在水质指标筛选和限值规定方面提出饮用水中污染物组群研究,以组群的方式总体分类控制水体中的污染物,减少单一检测每种污染物时间和能源的消耗,利用同种检测方法能够同时监测控制一类具有健康风险的污染物,以综合浓度限值进行判定水质安全,避免了协同和拮抗作用导致的毒性增加的情况,保障水质检测的快速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标准未规定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预防了潜在威胁,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第二,在检测方面提出安全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分析研究,对比国内外检测方法的发展,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在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过程中,检测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建议,对饮用水水质检测体系进行完善,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第三,在法律方面提出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的管理制度,针对我国饮用水领域法律的不健全、不系统、不详细等问题,从供水系统全程进行系统考虑,在供水厂、管网、检测监测机构、应急、奖罚措施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限制规定,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提供法律支撑。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进一步完善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更加安全有效保障饮用水供水需求,为我国饮用水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郑鹰[5](2014)在《基于GIS的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供水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供水管网系统也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而如今人们对供水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城市供水系统的更新、改扩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实现城市供水系统的信息化、保障城市供水、提高供水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改善供水水质,成为供水安全可靠的重要任务。论文通过对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的调研,结果表明,该市水源地保护区无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及计量设施,加压水厂水泵启动均为人工方式,不能与供水实时需求曲线及时吻合,供水管网系统存在压力分布不均,漏损严重的问题,整体来讲,该市供水系统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的方式,系统整体信息化与数字化程度低。基于上述问题,以GIS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管网数据模型,开展管网规划设计,以及现有管网的流量分配计算、静态平差和动态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开展管网优化调度,同时与SCADA系统对接,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生产多种优化组合调度方案,高效经济地控制水泵的开关以及阀门的启闭。此外,利用管网GIS系统开展了应用研究,包括爆管信息系统和事故分析等。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该市供水系统的安全性运行及信息化管理建设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张合明[6](2012)在《基于组件式GIS的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集中供热的快速发展,管网不断扩建和改造,地下管线规模扩大的同时其结构也更加复杂,城市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一方面给供热管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扩建造成困难;另一方面管网爆管、新管网施工或管网故障维修时挖断管线的事故经常发生,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今供热管网的管理要求,因此,如何实现整个网络的科学、高效管理以及优化设计,解决运行调节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供热管网研究的紧要任务。本文较为全面的考虑了目前供热管网中存在的问题,运用GIS技术把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了综合管理。选取Microsoft SQL Sever2000数据库,利用VB结合GIS的组件MapX编程实现了属性查询和图元闪烁定位功能,以便快速查询管网各元素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位置。开发了空间测量、空间分析、管网扩建功能,建立了供热管网改扩建时所添加或删除的各图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实现了在图元变化的同时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其中,图的测量、管线埋设情况的断面分析对管网改扩建有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系统还完成了水力计算、事故分析等功能,能够在供热管网发生泄漏、爆管时迅速给出关阀方案,并确定受影响用户的范围,把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尽量减小。综合考虑了供热管网的管理需求,开发了较为完善的供热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使供热管网信息化管理更加现代化。
耿欣[7](2011)在《东北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供水管网的不断扩大,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爆管事故、管网检修甚至恶意投毒等对管网水质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是必要的,并且已迫在眉睫。本文对东北DQ市的供水管网系统现状进行详细调研,经分析后发现,其供水管网系统覆盖广,树状管网较多,管网里程较长,水质易受影响,有必要建立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并且管网中大用户多,水量较集中,水流路径明确,也适合建立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根据管网水质污染事件的分类和特点,提出了可行的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的组成和各子系统的功能,针对DQ市实际情况,指出供水企业应该加强对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案库的建立,完善应对管网水质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研究了污染物质在供水管网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确定了适合于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的污染迁移转化模型,在DQ市供水管网系统动态水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DQ市供水管网水质污染模型,通过和实际的管网污染事件进行比对,证明了其可靠性。本文对由管网水质污染事件造成的污染区域的阀门调度方案进行了研究,采用广度优先遍历算法分别对单污染区域和多污染区域,及在阀门损坏情况下的阀门调度方案进行研究,并确定了阀门调度后的污染控制区域和供水影响区域,为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并将其运用于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中,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响应时间快,控制区域最小,阀门调度最优的要求。在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节点在各个时间的污染事件模拟,以确定污染范围和受污染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制定应急阀门调度预案,建立管网水质安全预案库,以应对管网水质污染事件,为调度人员合理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苏银太[8](2011)在《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城市地下管网与城市发展、居民生活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管网数量日益庞大,城市地下管网爆管频率逐步上升,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提高市政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建立快速、灵活、准确、详尽的管网信息查询并辅助抢修人员进行爆管抢修决策的系统,从而迅速、合理的调动抢修力量实现高效的爆管抢修,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爆管损失,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在完成管网信息管理的同时,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爆管点、监控调度中心、抢修人员之间的有效配置问题,提高爆管应急响应的效率。本文针对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的现状特点和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GPS/GIS/VR/GPRS的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的解决方案,研究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并以Mapx组件为平台,完成了系统基本功能模块的开发。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了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管理及应急抢修的现状以及系统建立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对GPS、GIS、VR、GPRS技术进行了简单概述,阐述了集成的概念和优势,分析了本系统走集成路线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2.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对系统所采用GPS/GPRS的组合定位通信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爆管分析和关闭阀门实现过程;在最短路径实现中,结合本系统每个抢修站点时固定不变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爆管点与道路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对传统Dijkstra算法在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扩展,使得Dijkstra算法可以有效地应用本系统;完成了系统中管网三维场景搭建等工作。3.以Mapx为平台,完成了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开发。
孟潇[9](2010)在《基于SuperMap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供水管网是支撑和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但近年来爆管事故发生频率增加、规模扩大、危害程度加剧,严重的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管网爆管尚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技术和事故快速处理能力,供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GIS平台,采用SuperMap软件,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对爆管事故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提高爆管分析水平、及时处理爆管事故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大量阅读国内外供水管网爆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目前城市供水管网爆管的类型,一般的处理方法和研究发展方向;系统分析了爆管事故的理论基础,爆管诊断的主要途径,爆管事故应用的水力学基础及逻辑结构模型;运用GIS技术,利用SuperMap软件,结合“陕西省府谷县供水管网自动化工程软件开发”实际项目,进行了针对性的软件二次开发和功能实现。根据供水管网中爆管事故发生的特点,分别从爆管数据,算法,功能设计实现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在数据处理上,系统分析了供水管网爆管事故的数据组织、数据管理、拓扑关系及数据库结构与设计;在模型选择上,在总结对比现有模型基础上,寻求可行性强,便捷的最优模型,选用了生存分析模型解决管道爆管问题,为供水管网爆管预测分析提供模型支持;在运行工况上,综合水力学的相关知识,对爆管事故进行了直观的演示,方便了管理者的决策;在爆管事故处理上,通过比较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关阀方案,为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事故处理效率,降低爆管事故的损失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SuperMap软件整体演示了爆管分析的过程,证明论文研究的方法是可行的,爆管事故处理模块的功能操作界面是友好的,其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借鉴和参考。
舒诗湖[10](2009)在《基于fmGA的供水管网系统模型自动校核及模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供水管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供水管网数字化、信息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中国供水行业制订的《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对供水管网系统总的要求是:安全供水,提高供水水质。为了保障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供水安全,特别是保障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必须更好的全面了解供水管网中的水力、水质工况,而管网建模是最有效的方法。针对管网建模基础资料准确性的不足,本研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模型基础资料和关键参数进行了大量的实测工作并改进了测试方法,实测内容包括管道、阀门阻力系数,大用户用水量变化规律(用水模式),水泵特性曲线,关键节点高程实测,主体水余氯衰减和管壁衰减系数以及可同化有机碳(AOC)动力学参数等。改进后的实测方法使模型参数初始估计值更贴近实际。在全面掌握和分析供水管网水力、水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构建管网系统水力、水质模型,进行了管网模型与SCADA系统接口设计,实现了供水管网系统水力、水质的动态模拟。模型校核是供水管网系统模拟的技术核心,采用优化算法的模型自动校核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探讨了不同用途管网模型的校核精度问题,分析了目前各种管网模型校核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不确定性问题和大模型校核时间过长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大模型参数的有效分组,遗传算法的并行化以及实测模型初始参数等。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结合进行了监测点的优化布置研究,采用一次二阶矩(FOSM)方法对模型校核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采用快速混乱遗传算法(fmGA)进行了模型自动校核的实例分析,得出目前模型校核应以手动校核为主,自动校核为辅的结论。在校核后模型精度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供水管网工况分析数字化平台,并用于指导城市供水管网系统规划和安全供水的实践。在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安全供水的实际工程中,通过供水管网工况分析数字化平台可对各水源的不同供水量工况进行计算,可分别给出各种工况下供水管网系统中关键阀门开启度、管段负荷图、自由水压等值线图、各水源供水区域分布图。在供水管网工况分析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采用灰色模型进行了中长期用水量预测,提出多个安全供水方案和几个方案比较指标,对M市在水源变更下的供水规划安全供水项目进行了多时段、多工况和多方案的分析,得出方案3为较优的水源变更方案。供水管网水质安全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在水力模型和动力学参数实测的基础上,提出了估计主体水和管壁动力学系数kb和kw初始值的具体方法,改进了交叉节点的水质混合计算方法,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节点水质混合方式更贴近实际;探讨了不同类型水质模型的校核精度和校核方法问题,提出将交叉节点的水质混合调整系数纳入模型校核参数优化的范围,并建议水质模型校核分两步走的技术步骤。以多水源余氯模型为例,自动校核过程中,根据水力模拟确定各水源供水区域,在各自的供水区域内假定kb是相同的,各设置一个调整系数统一进行调整。假定余氯衰减级数和限制浓度已知,这样自动校核过程需要调整的系数只有kb和节点水质混合系数s,管壁反应系数k w通过调整C值间接调整。kb按各水源供水区域分成两组统一调整,节点水质混合系数s的调整范围也不大,极大的降低了计算强度,节约了自动校核的计算时间。细菌在配水系统中的再生长问题,目前传统的单物质水质模型无法对其进行定量研究,且不适合多水源供水系统的水质模拟,本文采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模拟细菌在配水系统中的再生长。首先采用多物质反应水质模拟方法,建立了管网微生物再生长模型,可直接模拟多水源管网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以及更好的模拟余氯的衰减;其次在采用单物质反应模型模拟AOC浓度变化的基础上间接模拟管网中异养菌的分布。根据国际水协会(IWA)的风险评估报告,饮用水中微生物对人体的风险是最高的,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异养菌。本文引入效率因子的概念,在简单反应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几个假设条件,分别对实际管网中主体水和管壁反应的AOC动力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AOC在实际管网中的反应动力学方程。根据管网水中AOC浓度与异养菌平板计数(HPC)良好的相关性,间接模拟HPC在管网中的动态分布,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二、城市供水管网多事故点计算机关阀方案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供水管网多事故点计算机关阀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市政管网水力模型校核及消防供水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市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概述 |
1.1.1 给水管网水力模型的用途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核研究进展 |
1.2.2 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水力学基本原理及市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构建 |
2.1 基本原理 |
2.1.1 连续性方程 |
2.1.2 能量守恒方程 |
2.1.3 水头损失方程 |
2.1.4 梯度算法 |
2.2 建模软件的对比与选择 |
2.3 水力模型的建立 |
2.3.1 水力模型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
2.3.2 模型拓扑结构的生成 |
2.3.3 管网相关数据的输入 |
2.3.4 模型的校核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管网水力模型校核研究 |
3.1 遗传算法基本概述 |
3.2 遗传算法运算过程 |
3.2.1 编码机制 |
3.2.2 适应度函数 |
3.2.3 遗传算子 |
3.2.4 控制参数 |
3.2.5 管网校核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3.3 基于Water GEMS遗传算法校核 |
3.3.1Water GEMS管网校核步骤 |
3.3.2 校核结果与分析 |
3.4 Water GEMS校核应注意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
4.1 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评估方法综述 |
4.1.1 NFPA推荐算法 |
4.1.2 基于水力模型的试算法 |
4.1.3 Boulos算法 |
4.1.4 指标法 |
4.1.5 牛顿迭代算法 |
4.2 案例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评估及案例分析 |
5.1 消防评估的基本原理 |
5.2 基于水力模型的市政消防流量评估 |
5.2.1 创建最大时用水量分项 |
5.2.2 设置消防流量参数 |
5.2.3 消防流量分析计算 |
5.3 工程案例分析 |
5.3.1L市市情概要 |
5.3.2 评估依据及标准 |
5.3.3L市市政管网管径标高分析 |
5.3.4 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评估与分析 |
5.3.5 评估建议与意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B.L市主城区消火栓估消防流量评表(节选部分 ) |
C.S镇消火栓估消防流量评表 |
(2)城市供水管网模型建立及爆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爆管事故原因分析及基本理论 |
2.1 供水管网爆管事故的定义 |
2.2 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分类 |
2.3 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原因分析 |
2.3.1 自然因素 |
2.3.2 人为因素 |
2.4 供水管网爆管事故理论基础 |
2.4.1 爆管事故下的管网压降方程 |
2.4.2 爆管事故状态下的节点流量方程 |
2.4.3 爆管事故状态下的节点连续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建立 |
3.1 建模数据的整理和收集 |
3.1.1 管网基础数据 |
3.1.2 营收数据 |
3.1.3 SCADA实测监控数据 |
3.2 建模数据导入到建模软件 |
3.2.1 管网基础数据导入 |
3.2.1.1 供水管网简化 |
3.2.1.2 供水管网拓扑检查 |
3.2.2 营收数据导入 |
3.2.3 SCADA实测监控数据导入 |
3.3 水力模型的建立 |
3.3.1 供水管网节点流量模拟 |
3.3.2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建立 |
3.3.3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核 |
3.3.3.1 水力模型校核标准 |
3.3.3.2 水力模型校核流程 |
3.3.3.3 水力模型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水管网爆管定位模型及关阀方案研究 |
4.1 供水管网爆管定位模型建立的思路 |
4.2 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工况模拟 |
4.2.1 供水管网在正常工况下的压力特征 |
4.2.2 供水管网在事故工况下的压力特征 |
4.3 利用微观模型进行爆管事故点定位 |
4.3.1 事故点定位 |
4.3.2 漏失水量估算 |
4.3.3 实例分析 |
4.4 爆管事故关阀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4.1 算法理论 |
4.4.2 关阀算法 |
4.4.3 搜索受爆管事故关阀方案影响的用户 |
4.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水力模型计算系统 |
5.1 系统总体架构 |
5.1.1 系统架构介绍 |
5.1.2 系统架构优势 |
5.2 在线水力模型系统建立 |
5.2.1 工程背景 |
5.2.2 EPANET数据 |
5.2.3 Geodatabase管网模型建立 |
5.2.4 EPANET计算引擎调用 |
5.2.5 ArcSDE管理地理数据库 |
5.2.6 水力模型系统发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供水管网全网关阀预案与关键阀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网子区识别 |
1.1 简单管网拓扑分析 |
1.2 Warshall算法 |
1.3 管网子区识别 |
2 管网子区分析 |
2.1 关联子区分析与关阀方案制定 |
2.2 阀门失灵后扩展关阀 |
2.3 管网子区重要性分级 |
2.4 阀门重要性分级 |
3 应用与分析 |
4 结论 |
(4)饮用水水质标准修订完善及实施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概况 |
1.1.2 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保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保障饮用水水质标准实施的目的 |
1.3.2 保障饮用水水质标准实施的意义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饮用水水质标准慨况及实施管理分析 |
2.1 国外饮用水水质标准概况及实施管理 |
2.1.1 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 |
2.1.2 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 |
2.1.3 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 |
2.2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概况及实施管理 |
2.2.1 发展历程 |
2.2.2 主要特点 |
2.2.3 实施管理 |
2.3 国外饮用水水质标准对我国的借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饮用水中污染物指标组群技术研究 |
3.1 饮用水污染物组群技术分析 |
3.1.1 饮用水中污染物组群技术的提出 |
3.1.2 饮用水中污染物组群技术的实施方法 |
3.2 饮用水污染物组群名录 |
3.2.1 微生物指标 |
3.2.2 毒理学指标 |
3.3 饮用水污染物组群综合浓度限值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饮用水中污染物指标检测体系完善研究 |
4.1 饮用水污染物检测体系分析 |
4.1.1 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 |
4.1.2 完善检测体系的实施方法 |
4.2 饮用水污染物检测体系完善方法 |
4.2.1 检测体系中心等级区域划分 |
4.2.2 检测体系配套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的管理制度研究 |
5.1 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体系分析 |
5.1.1 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 |
5.1.2 管理制度的制定方法 |
5.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的管理制度构想 |
5.2.1 水厂管理制度 |
5.2.2 供水管网和输配水设施管理制度 |
5.2.3 水质检测监测机构管理制度 |
5.2.4 应急机构管理制度 |
5.2.5 公众参与制度 |
5.2.6 奖罚政策制度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 |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水安全法草案建议稿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基于GIS的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2 GIS 系统及其开发概述 |
2.1 GIS 概念及其特性 |
2.1.1 GIS 概念 |
2.1.2 GIS 基本特性 |
2.2 GIS 构成及功能 |
2.2.1 GIS 基本构成 |
2.2.2 GIS 主要功能 |
2.3 GIS 开发技术概述 |
2.3.1 GIS 主要开发技术及其特点 |
2.3.2 组件式 GIS 简述 |
2.4 GIS 发展方向 |
3 供水管网管理现状 |
3.1 供水管网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
3.2 供水管网管理目前使用的关键技术 |
3.3 供水管网管理发展趋势 |
4 供水管网管理目标分析 |
4.1 某市城乡供水管网管理概况 |
4.1.1 水源概况 |
4.1.2 加压水厂概况 |
4.1.3 供水管网 |
4.1.4 加压水厂在线监测 |
4.2 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用户需求分析 |
4.3 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
4.4 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工作线路 |
5 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 |
5.1 管网基础数据勘察 |
5.2 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的设计 |
5.2.1 管网系统设计思路 |
5.2.2 管网系统设计原则 |
5.2.3 管网模型的建立与设置 |
5.3 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的功能实现 |
5.3.1 管网系统模拟功能 |
5.3.2 管网系统优化调度功能 |
5.3.3 管网系统水质预警报警功能 |
5.3.4 管网系统爆管信息管理及预警功能 |
5.3.5 管网系统事故关阀分析功能 |
5.3.6 管网系统阀门卡片管理功能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组件式GIS的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
1.2.2 国外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组织 |
2.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2.2 属性数据库的选取 |
2.2.1 几种数据库的分析对比 |
2.2.2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
2.3 供热管网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
2.3.1 供热管网地图矢量化 |
2.3.2 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供热管网GIS管理模块 |
3.2 供热管网GIS空间测量模块 |
3.2.1 供热管网GIS的距离测量 |
3.2.2 供热管网GIS的面积测量 |
3.3 供热管网GIS断面分析模块 |
3.4 供热管网GIS管网扩建模块 |
3.4.1 供热管网GIS图元的添加 |
3.4.2 供热管网GIS图元的删除 |
3.5 供热管网GIS水力计算模块 |
3.5.1 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
3.5.2 供热管网GIs变工况水力计算 |
3.5.3 供热管网GIS的阻力校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的事故分析研究 |
4.1 供热管网GIS事故分析目的 |
4.2 供热管网GIS事故分析理论模型 |
4.3 供热管网GIS事故分析模块 |
4.3.1 供热管网GIS爆管关阀算法 |
4.3.2 供热管网GIS受影响用户算法 |
4.4 供热管网GIS事故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东北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重要性 |
1.1.1 课题的意义 |
1.1.2 课题的重要性 |
1.1.3 课题研究背景 |
1.1.4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管网水质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事故关阀研究现状 |
1.2.3 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内容 |
第2章 DQ市供水管网系统现状与分析 |
2.1 DQ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
2.2 DQ市供水管网系统拓扑结构 |
2.3 DQ市供水管网系统供水概况 |
2.4 DQ市供水管网管道情况 |
2.4.1 DQ市管网材质情况 |
2.4.2 DQ市管网管龄情况 |
2.4.3 DQ市管网口径分布 |
2.5 DQ市用水量情况 |
2.6 DQ市压力监测点情况 |
2.7 DQ市水质监测点情况 |
2.8 DQ市管网水质情况 |
2.9 DQ市供水管网的存在的问题与分析研究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基础研究 |
3.1 供水管网水质污染事件的分类及特点 |
3.1.1 供水管网水质污染事件的分类 |
3.1.2 供水管网水质污染事件的特点 |
3.2 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3.2.1 管网水质分析系统 |
3.2.2 管网水力模型系统 |
3.2.3 管网水质污染模型系统 |
3.2.4 管网阀门调度系统 |
3.2.5 管网水质安全预案库 |
3.3 供水管网动态水力模型系统 |
3.3.1 管网水力模型 |
3.3.2 管网水力计算基础 |
3.3.3 供水管网系统动态水力模拟 |
3.4 供水管网水质污染模型系统 |
3.4.1 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
3.4.2 污染物质反应模型 |
3.4.3 管网水质污染模型的建立 |
3.4.4 水质污染模型的求解方法 |
3.5 供水管网阀门调度系统 |
3.5.1 针对单污染区域的阀门调度研究 |
3.5.2 针对多污染区域的阀门调度研究 |
3.5.3 在阀门损坏情况下的阀门调度研究 |
3.6 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的运行及维护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DQ市供水管网水质污染模型系统的建立 |
4.1 DQ市管网水力模型系统的建立 |
4.1.1 对管网信息进行搜集 |
4.1.2 供水管网建模 |
4.1.3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 |
4.2 DQ市供水管网水质污染模拟 |
4.2.1 拉格朗日时间驱动法原理 |
4.2.2 模型的参数选择及设定 |
4.2.3 程序流程图 |
4.3 水质污染模拟的校核 |
4.3.1 事故过程 |
4.3.2 事故分析 |
4.3.3 事故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案库的建立 |
5.1 DQ市阀门调度系统的建立 |
5.2 DQ市阀门调度系统的模拟运用 |
5.3 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案库 |
5.3.1 DQ市水质污染事件的级别 |
5.3.2 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案库的参数选择 |
5.3.3 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案库建立的流程图 |
5.4 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案库举例 |
5.4.1 一般水质污染事件(Ⅳ级) |
5.4.2 较大水质污染事件(Ⅲ级) |
5.4.3 重大水质污染事件(Ⅱ级) |
5.4.4 特别重大水质污染事件(Ⅰ级)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市地下管网的概述 |
1.1.1 城市地下管网的概念 |
1.1.2 城市地下管网的特征 |
1.2 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与应急抢修的现状 |
1.2.1 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的现状 |
1.2.2 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的现状 |
1.3 研究背景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内容及组织 |
第二章 GPS、GIS、VR、GPRS 及其集成技术 |
2.1 GPS、GIS、VR、GPRS 技术简介 |
2.1.1 GIS 技术 |
2.1.2 GPS 技术 |
2.1.3 GPRS 技术 |
2.1.4 VR 技术 |
2.2 多平台综合集成技术 |
2.2.1 集成技术的概念 |
2.2.2 GPS、GIS、VR、GPRS 在系统中的集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2.2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3.2.3 系统的体系结构及流程设计 |
3.2.4 系统的功能设计 |
3.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3.1 空间数据的设计 |
3.3.2 属性数据的设计 |
3.3.3 数据的绑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GPS/GPRS 的组合定位通信技术 |
4.1.1 数据通信技术的比较研究 |
4.1.2 NAV20008GPS 数据的格式及坐标转换 |
4.1.3 基于GIS 的缓冲区分析技术 |
4.2 基于多平台集成技术的管网爆管分析 |
4.2.1 爆管原因及研究现状分析 |
4.2.2 爆管分析基本原理 |
4.2.3 搜索需要关闭的阀门 |
4.3 最短路径分析技术 |
4.3.1 最短路径分析的概念 |
4.3.2 几种常用最短路径算法的分析比较 |
4.3.3 系统中最短路径选择的实现 |
4.4 三维场景搭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的技术实现 |
5.1 系统软、硬件配置 |
5.2 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
5.3 系统框架实现 |
5.4 系统功能的技术实现 |
5.4.1 预警功能 |
5.4.2 查询及统计功能 |
5.4.3 爆管分析功能及最短路径功能 |
5.4.4 三维管网显示及二维导航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9)基于SuperMap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供水管网运行与管理现状 |
1.1.2 供水管网爆管的危害 |
1.2 GIS在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分析中的应用 |
1.2.1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
1.2.3 SuperMap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供水管网爆管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供水管网爆管原因分析 |
2.2 供水管网爆管分析的基本途径 |
2.2.1 传统检测方法 |
2.2.2 爆管分析方法 |
2.3 供水管网爆管分析的水力学基础 |
2.3.1 爆管事故状态管网压降方程 |
2.3.2 爆管事故状态节点流量的考虑 |
2.3.3 爆管事故状态节点连续方程 |
2.4 供水管网爆管分析的逻辑网络模型 |
2.4.1 逻辑网络模型特点 |
2.4.2 逻辑网络模型的数据描述 |
2.4.3 逻辑网络模型的建立 |
2.4.4 逻辑网络模型拓扑关系 |
3 SuperMap在供水管网爆管分析中的应用 |
3.1 供水管网爆管分析的数据库设计 |
3.1.1 空间数据库设计 |
3.1.2 属性数据库设计 |
3.1.3 数据库链接 |
3.2 供水管网爆管预测模型 |
3.2.1 爆管预测数据收集 |
3.2.2 爆管预测分析方法 |
3.2.3 爆管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 供水管网运行实时监测模型 |
3.3.1 爆管事故状态模拟 |
3.3.2 管网监测点优化布置 |
3.3.3 管网事故在线监测方法 |
3.4 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发生关阀模型 |
3.4.1 理论模型 |
3.4.2 阀门搜索 |
3.4.3 停水用户搜索 |
3.4.4 事故点处理 |
4 基于SuperMap爆管事故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运行环境 |
4.2.1 硬件环境 |
4.2.2 软件要求 |
4.3 系统界面设计 |
4.4 模块功能的实现 |
4.4.1 背景资料 |
4.4.2 预测阶段 |
4.4.3 实时监测阶段 |
4.4.4 事故后处理阶段 |
4.5 成果实现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fmGA的供水管网系统模型自动校核及模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我国供水管网系统建模的机遇与挑战 |
1.2.1 管网建模的机遇 |
1.2.2 管网建模的挑战 |
1.3 国内外管网模型的研究进展 |
1.3.1 管网水力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1.3.2 管网水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1.3.3 模型自动校核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管网模型参数实测与水力模型建立 |
2.1 水力建模技术流程 |
2.2 模型参数实测 |
2.2.1 大用户用水规律(用水模式)实测 |
2.2.2 管道阻力系数实测 |
2.2.3 阀门阻力系数实测 |
2.2.4 水泵特性曲线实测 |
2.2.5 节点高程GPS实测 |
2.3 供水管网系统动态模型建立 |
2.3.1 管网和SCADA数据要求 |
2.3.2 管网模型和SCADA接口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fm GA的管网水力模型自动校核 |
3.1 管网水力模型校核 |
3.1.1 模型校核精度分析 |
3.1.2 模型校核方法 |
3.2 优化过程采用的遗传算法 |
3.2.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3.2.2 遗传算法数学机理 |
3.2.3 快速混乱遗传算法 |
3.2.4 非控制排序遗传算法 |
3.3 监测点优化布置 |
3.3.1 监测点优化布置模型建立 |
3.3.2 监测点优化模型求解 |
3.3.3 监测点优化结果分析 |
3.4 自动校核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3.5 模型自动校核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网模型在水源变更下安全供水中的应用 |
4.1 中长期用水量预测 |
4.1.1 灰色预测方法简介 |
4.1.2 GM(1,1)用水量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1.3 预测结果与精度分析 |
4.2 规划模拟及方案比较 |
4.2.1 方案评价指标 |
4.2.2 2015 年供水规划 |
4.2.3 2020 年供水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网水质模型自动校核及其应用 |
5.1 单物质反应模型 |
5.1.1 单物质反应水质模型 |
5.1.2 单物质反应水质模型的求解 |
5.2 多物质反应模型 |
5.2.1 多物质反应模型原理 |
5.2.2 模型求解 |
5.3 管网水质节点混合模拟方法的改进 |
5.4 水质模型校核方法的改进 |
5.4.1 水质模型校核标准 |
5.4.2 水质模型自动校核的改进 |
5.4.3 模型自动校核结果分析 |
5.5 管网细菌再生长模型的应用 |
5.5.1 单物质反应模型对HPC的间接模拟 |
5.5.2 多物质反应模型对管网中细菌的直接模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城市供水管网多事故点计算机关阀方案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市政管网水力模型校核及消防供水能力评估研究[D]. 王训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城市供水管网模型建立及爆管分析研究[D]. 黑月明.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3]供水管网全网关阀预案与关键阀门分析[J]. 高铁军,赵明,毛亚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8(02)
- [4]饮用水水质标准修订完善及实施管理研究[D]. 唐香玉.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7)
- [5]基于GIS的某市城乡供水信息化工程管网系统的研究[D]. 郑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6]基于组件式GIS的供热管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D]. 张合明.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7)
- [7]东北DQ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 耿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8]城市地下管网应急抢修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苏银太.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9]基于SuperMap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分析研究[D]. 孟潇.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
- [10]基于fmGA的供水管网系统模型自动校核及模型应用[D]. 舒诗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1)
标签: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论文; 水质检测论文; 安全饮用水论文; 城市供水条例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