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创护理管理网络化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鲍勇[1](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媒体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开展学术期刊发展研究,拓宽学术资源与学术信息交流传播介质和渠道,加快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进程,实现"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无障碍实时流通,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做大做强意义重大。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初级数字化阶段、"互联网+"阶段、刊网融合阶段和全媒体新型出版阶段。学术期刊在传统刊网融合发展、集群化融合发展、网络连续出版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存在困境,需要加大融合发展的力度。具体为:明确定位,理清需求;转变理念,完善机制;优化内容,开放获取;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培养人才,多元盈利。学术期刊必须深刻认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坚持本心,寻求顺应时代的新型融合发展之路。
才正[2](2019)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食物供应资源需求更加多样化,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消费升级趋势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使得农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的动荡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静态竞争演变成为动态竞争,态势逐渐由企业之间转向供应链之间,供应链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动态地感知机会、把握机会、重构资源,形成一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去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将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供应链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农业企业绩效管理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农业企业在消费升级环境下,因供应链能力丧失而竞争乏力的问题。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结合理论得出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模型,再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进行了识别和建构,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提升的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了验证和确立,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提出培育机制和提升路径,具有积极意义在于构建了新的战略分析工具和理论应用的扩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消费升级环境构成的界定,逐层解析并建构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特征模型。(2)以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可操作性以及对企业绩效的综合提升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供应链动态能力同质性和异质性,构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3)通过获取多家核心农业企业的供应链表现数据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进行识别和建构,并加以验证。(4)选取浙江、山东、辽宁省等(国省市级政府评价模式)样本企业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验证和确立。以证明有效于提升农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得以确立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实际意义。(5)通过对已确立的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路径与实际功效,分析并得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机制。本文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消费升级的动态特征体现为复杂性、不确定性、敏捷性和新颖性,分布在农业企业竞争基础、供应链价值网络、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农产品和服务层面。(2)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包括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和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表现为一系列独特的组织流程。(3)“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农业企业绩效”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升级环境对于农业企业绩效具有驱动作用。进一步地检验了二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现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体现在在环境动态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具体上,供应链动态能力各维度都对农业企业长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4)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生成途径也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匹配机制、组织机制、学习机制和动力机制四方面。其中,通过农业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培养,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技术核心知识的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综上,本文以理论驱动和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与农业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方面:(1)开发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框架以及测量表,通过深入具体的管理情境,通过企业实际数据的收集来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供相关的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知识,对于传统的供应链静态管理研究而言有所拓展,使文章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基于消费升级外部环境特征和嵌入视角,以此来验证供应链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长期驱动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机制和发展途径。(3)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核心农业集团或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和特点,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建设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助于补充以往研究多是关于农业供应链的静态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方面,而对以核心企业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研究方面稍显不足的局面。
王金玉[3](2019)在《马克·H.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马克·H.穆尔作为公共价值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因其公共价值管理思想在公共管理学界备受瞩目。穆尔的公共价值管理思想丰富了公共管理理论,推进了各流派的理论融合,对当代公共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因其有效性有限而逐步出现式微态势,治理理论随之兴起,但是治理理论本身有因为缺乏核心概念而一度受到质疑,公共价值概念的提出,实现了二者的契合,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关注。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提质的背景下,辩证结合穆尔的公共价值管理思想,探究我国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局限性等方面对于穆尔的公共价值管理思想进行了评析,力求为现代政府转型、公共绩效管理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重点阐述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其个人经历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公共部分战略管理理论以及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的影响。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是辩证地对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进行评析,包括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以及局限性。
王丹丹[4](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纳入文献的主要内外部特征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并直观地呈现其机构合作情况、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从而全面的了解目前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相关研究现状,分析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为我国学者今后在护理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开展智慧教育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方法:按照文献计量分析法原理,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重庆维普(VIP)等国内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搜集近10年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一步严格筛选后,运用Bicomb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主要外部基本特征进行提取与统计;新建Excel表格,逐条阅读纳入文献,并将其部分内部特征记录至表格中进行整理归纳。根据信息可视化方法原理,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以更直观地方式展现该领域相关研究的机构间合作情况、研究热点以及整体发展趋势。结果:(1)通过在数据库中严格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320篇。近10年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呈现明显持续增长的现象;《卫生职业教育》中刊载的论文居多:基金项目以省(直辖市)级为主;南方地区多于北方地区;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为主要的研究机构;量性研究居多,干预及效果评价为主要的研究类型;高职护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护理学基础为学者们主要的研究课程。(2)可视化图谱显示,各机构进行该领域相关研究缺乏合作;研究热点围绕智慧教学模式、智慧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课程等方面展开;2009年-2013年期间该领域无明显的相关研究,2014年-2015年期间,“慕课”、“微课”以及“应用”等为主要关键词,2016年-2018年期间无明显的代表关键词,但“互联网+”、“雨课堂”等新型信息技术陆续出现。结论:(1)近几年学者们已经开始注重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其相关研究持续增多。但研究整体相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认识,研究质量不高。基金类型以及研究地区等分配不均匀,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高校为主要的研究机构;研究性质及类型单一,从而对智慧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使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中整体发展缓慢;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比较局限,忽略了智慧教育的优势,限制了其发展。(2)各研究机构单位之间多独立进行研究,缺乏合作,不利于该研究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模式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同聚类群内的研究热点相对较少,且分散,它代表着我国护理教育在该领域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起步缓慢,发展不成熟,呈一定的阶段性,但整体呈持续发展的状态。
丁希[5](2019)在《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公立医院是国家实现卫生政治意志的有效载体。国家和政府通过投资举办公立医院,目的是保障公共健康,维护健康公平,促进公共福祉,履行维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基本责任和政治使命。公立医院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天然的垄断者,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特征,比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导致了卫生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的市场“失灵”,加之政府在公立医院监管及投入上的缺位,产生政府“失灵”效应,两者叠加之下使得公立医院改革中出现了效率与公平价值失衡、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下降、群众满意度低、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和大方向上主要存在“政府倾向”及“市场倾向”两种不同的观点,倘若以此思路简单套用以“回归公益性”的政府主导论或者以“去行政化”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思想,都不是解决公立医院改革现实中所遇到种种问题的最佳方式和路径。尤其是,他们无法回应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关于效率、责任和公平之间的价值性平衡问题。因此,本文尝试需要寻找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来解决以上难题,希望能够通过“公共价值理论”的引入,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治理理论范式及实践思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马克·穆尔(Mark H.Moore)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公共价值理论的兴起。之后该理论在本世纪初与公共治理理论耦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公共治理范式,成为人们反思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缺陷和不足的工具。公共价值存在于公共领域,是公民对政府期望的集合,是公众所获得的一种效用和意义。公共价值理论,强调的是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公共效用,体现的是政府的行为逻辑,是政府作为管理主体追求公共利益的价值诉求以及政府在行动过程中对公众行为主张的公共利益价值导向。公共价值塑造着公民的公共生活,促进公共福祉和个人福祉。因此,本文拟通过公共价值理论的输入,为公立医院改革路径提供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新的视角。从公共价值理论中的“战略三角模型”出发,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作为不同于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指导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立医院改革公平正义的正确价值导向,以创造公立医院公共价值为目的,致力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合作共治格局,实现“基于价值的连续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构建“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为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是导论。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公共价值理论嵌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为公立医院改革路径提供研究框架。然后回顾评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凸显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相关理论,阐述了公共价值视角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公平正义思想;第二,公共产品理论;第三,政府责任思想。第二章是对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历史进行考察。主要从我国公立医院历史发展沿革、改革中每个阶段的公共价值定位分析以及目前国内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考察。分别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阶段、医院市场化启动阶段时期、市场化改革阶段、改革转折调整阶段和新医改阶段进行分析历史发展脉络,每个阶段特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并进一步分析每段改革中,所凸显的公共价值的定位,同时,选取国内若干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和地区改革经验,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公共价值实践积累有益经验。第三章是对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依托公共价值理论,分别从公共价值导向、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公共诉求等视角对公立医院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下降等问题进行阐述。针对上述问题,从公共价值理论框架出发,从改革价值目标模糊、政府的自利性、政府权力分散、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扭曲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公共价值实践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通过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的发展沿革及制度特色进行阐述,并着重对公共价值理论在各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初步实践进行总结提炼,从而得出对我国公立医院未来改革的借鉴与启示。第五章重点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嵌入的实践路径展开讨论。公共价值理论重新定位了政府的核心职能,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由此本文分别从核心目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四个维度确定了公共价值理论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战略蓝图框架。基于该框架,本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主要从回归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公共价值导向、构建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和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等三个方面,对公立医院改革嵌入公共价值理论的制度方案进行设计。一是要回归公立医院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二是要实现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的整合,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内部联动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实现医疗服务流程管理与再造,构建“价值医疗”的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公共价值导向的考核目标,加强社会满意度的指标考核评价,构建各方协同下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
杨坤[6](2016)在《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离人们的期望却越来越远,导致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和风气的出现。在医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活动开展的主体,也在不断地寻求最佳的发展方式,为最新医疗技术的产生、最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最好的舞台。研究型医院就是其中之一,开展该模式建设的医院已取得初步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作为一种新型理念,研究型医院是当代医学模式的深刻转变和医院发展模式的转型,但其未能得到广泛有效的实践验证,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推广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因素。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而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充分收集调研国内外优秀医院的资料,并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安排,以研究型医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以人们对医院发展的期望和需求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优秀医院的探索经验,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剖析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型医院的理想建设模式。本研究内容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概括了研究型医院的内涵、定义和特征,描述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发展战略、范畴及拓展,进而分析了研究型医院发展的必然性。第二部分,着重研究国内外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经验,解析研究型医院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并且阐述及分析了这些医院在医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医院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启示。第三部分,客观详尽的阐述了我国在建设研究型医院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结合调查问卷和上述启示,提出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基本框架。同时针对研究型医院建设需处理的几大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四部分,系统研究了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策略并阐述了实现研究型医院的路径,分析了研究型医院建设实践中转化医学、预测医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途径及其作用,提出了研究型人才培养及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的具体方案。同时概括了研究型传染病医院建设的实践历程及取得的成果及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二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职责,应以简单、基础疾病的防治及向上级医院转送疑难杂症病人为主;而对于三级医院,应以收治疑难杂症病人、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更新临床诊疗规范为主,并推进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模式。在研究型医院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关键的问题,包括研究型医院建设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研究型医院与人文建设、研究型医院与转化医学、研究型医院与科技发展及研究型医院与医院规模等。提出了经济转型及医疗体制改革是推动传统医院模式变革的政策基础;特有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的思想参照及行为指南;成熟的转化医学体制是研究型医院的重要特色,是研究型医院创新技术向临床实际应用转化的重要路径;科技发展是评价研究型医院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而与内涵相统一的适度的医院规模,则是保证研究型医院产生最佳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实现医院长久发展的关键。研究型医院的理想模式由二级结构组成,其中管理层以院长、书记为主导,下设三大工作平台直接对院长、书记负责,即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医学实验中心及后勤保障中心。三大中心职能与工作性质虽不同,但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此外,我们还针对研究型医院建设未来需重点关注的几大问题,也进行了讨论,具体归纳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整合卫生资源、科学控制成本、构建信息平台、健全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医院整体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在提出研究型医院理想建设模式和关键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对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进行了阐述。提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总体建设策略应为明确职能定位、追踪科技最新进展、推进成果转化、强化自主创新及注重质量管理四项。细化具体建设路径为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管理机制、打造医院品牌效应、强化质量管理及发展特色医疗模式五个方面;针对研究型医院各要素具体建设办法,文章详细阐述了研究型医院科研平台的构建、科研管理平台的构建及研究型人才培养及评价方案。最后,我们对研究型传染病医院试点建设工作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其取得的显着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研究型医院建设理念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本研究以“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模式”为主要研究方向,与此前研究型医院的论着,诸如《研究型医院管理学》、《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和《论研究型医院》等有所不同,其区别在于,本文从需求出发、顺应医改的角度,并在此前论述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内外部分优秀医院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框架和标准”,并针对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问题、建设策略及路径进行了具体阐述,为研究型医院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值得进一步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借鉴。
李海红,吴继云,马靓,瞿怀荣,李中鹏[7](2015)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了护理管理手段的进步[1],护理信息化开展的好坏,与护理管理者的信息利用能力有关[2]。自2009年起,我院护理部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思想,与信息处联合开发了多款软件,在护理质量控制、护理安全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员工档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几项具有代表性的系统软件总结如下。1软件类别与应用1.1夜间安全巡查系统我院自2011年10月起在全院范围内设置夜间片区组长岗位,有效地保
刘凯[8](2012)在《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调查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包括护理人员的数量、学历结构、工龄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护理人员职业满意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确定无陪护模式病区的实际护理工作量,通过公式进行护理工作量的测算,制定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对象与方法随机抽取山东省6所三级甲等医院,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30个无陪护模式病区及300位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12个具有代表性的无陪护模式病区进行60项直接护理项目时间和42项间接护理项目时间的测定,根据公式计算出护理工作量和护理人员编制。研究结果1.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6所医院30个无陪护模式病区床位数1080张,护士总人数540人,床护比1:0.50;护理人员的结构现状:学历结构:硕士3人,占0.56%,本科147人,占27.22%,大专375人,占69.44%,中专15人,占2.78%;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者6人,占1.11%,主管护师48人,占8.89%,护师174人,占32.22%,护士312人,占57.78%;工龄结构:<1年者66人占12.22%,1年~3年者132人,占24.44%,3年~5年102人,占18.89%,5年~10年者90人,占16.67%,10年及以上150人,占27.78%;年龄结构:<24岁者117人,占21.67%,25岁~34岁者318人,占58.89%,35岁~44岁者81人,占15.00%,≥45岁者24人占4.44%;性别结构:女性535人,占99.07%,男性5人,占0.93%。可见,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97.22%,工龄结构分布合理,职称以初级为主,占90.00%,年龄2534岁者占58.89%,性别以女性为主,占99.07%;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3.31±0.42),护理人员对同事关系评分最高(3.84±0.71),对工作回报的评分最低(2.55±0.90)。2.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工作量:无陪护模式病区日均护理总时数为96.9±2.2h,其中,直接护理时间为64.8±0.8h,间接护理时间为32.1±1.3h;直接护理时间占护理总时间的66.9%;大部分病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缺编率为75.0%。结论1.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员学历结构、工龄结构配置合理,人员数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配置不合理,护理人员职业满意度不高。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科学评估护理服务的价值,建立的合理的薪酬制度及重视护理专业发展,对提高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显示,无陪护模式病区直接护理时间为64.8±0.8h,间接护理时间32.1±1.3h,各占护理总时间构成比的66.9%和33.1%;护理人员日均护理工作时间为96.9±2.2h,护理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适宜的床护比应为1:0.6。护理工作量是制定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的依据,应根据实际护理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应以床护比1:0.6作为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依据。
田京京[9](2011)在《护理成人教育生对网络教学模式需求的调查及其应用的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日新月异,医学网络教学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学历构成仍以中专为主的护理成人教育生,常因工作特殊性及社会和家庭照顾压力大等,使得脱产学习或集中教学的可行性微乎其微,网络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护理成人教育生的网络教学已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崭露头角,但同时也有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相继出现,给护理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探索适合护理成人教育生的网络教学模式最佳组合,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研究目的1.通过调查参加学历教育的护理成人教育生对护理课程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需求差异及影响因素,为护理教育工作者探索符合护理成人教育生特点的网络教学模式的最佳组合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调查现行学历教育护理课程应用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现状,旨在针对现有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供指导建议。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就读于本校提高学历的2008级、2009级护理成人教育学生和本校的护理教师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在广州、东莞、佛山、中山四个地区医院工作、参加过学历教育的护理成人教育生;在本校护理学院给学历教育的学生进行过网络教学的护理教师;本人自愿填写,依从性较好。在参考相关文献、访谈护理教育和网络教育技术专家、咨询专家意见、预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完成“护理网络教学需求”调查问卷的制订。随后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广州、东莞、佛山三个地区医院工作的2008级护理成人教育生474人进行调查,均为女性,年龄20~40岁,中位年龄25.0岁。经过问卷整理、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和咨询专家意见后对问卷部分条目进行增、删,从而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广州、东莞、佛山、中山四个地区医院工作的2009级护理成人教育生70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年龄范围18~46岁,年龄(27.5±4.0)岁,均为女性。在文献回顾、专家访问基础上,自行设计2份调查问卷,分别为针对成人教育生的“成人业余班护理课程网络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和针对教师的“成人教育护理课程网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发放2009级护理成人教育生670人,均为女性,年龄20~47(27.9±3.9)岁。发放授课教师13人,均为女性,年龄34~56(40.4±6.8)岁;职称: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参加过护理课程网络学习的09级护理成人教育生中,70.7%的护士经常上网学习;对网络学习感兴趣者58.7%;学习时间>1h/d占51.1%;93.7%的护士认可护理课程网络教学的效果。2.护理成人教育生对各网络教学模式需求的排序:情景式教学模式(63.6%)>讲授式教学模式(63.2%)>虚拟再现仿真教学模式(53.6%)>探索式教学模式(48.9%)>协作式教学模式(45.7%)。3.与各网络教学模式需求相关的因素分析:其中情景式教学模式与3个维度(上网一般情况、网络学习情况、网络学习收获)均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或P<0.05);讲授式教学模式、协作式教学模式与3个维度(网络学习情况、网络授课情况、网络学习收获)均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或P<0.05)。网络学习收获因子与讲授式教学模式需求相关程度较高(r=0.250,P=0.000),与情景式教学模式需求相关程度更高(r=0.360,P=0.000),与协作式教学模式需求相关程度最高(r=0.398,P=0.000)。4.各网络教学模式需求的多因素分析:分别以各网络教学模式需求得分为因变量,以上网一般情况、网络学习情况、网络授课情况、网络学习收获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a=0.05水平上,全部进入5个回归方程的有“上网一般情况、网络学习情况、网络授课情况”因子。5.不同学历护理成人教育生对各网络教学模式需求率比较的情况:中专学历护理成人教育生的需求率排序:讲授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虚拟再现仿真教学>协作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其中对于前三种教学模式的需求人数均>50%;大专学历护理成人教育生的需求率排序:情景式教学>讲授式教学>虚拟再现仿真教学>探索式教学>协作式教学,其中除协作式教学模式的需求人数<50%外,其他四种教学模式的需求人数均>50%。中专和大专学历护理成人教育生对于探索式教学模式需求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6,P=0.024),其他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护理成人教育生对现行护理课程网络教学的认可情况:在参加过本校护理课程网络教学的09级成人教育生中,67.1%的护理成人教育生认为总体效果好;通过网络学习绝大部分成人教育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足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目标达到,同时还有助于拓展对相关专科新知识的了解,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及掌握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及掌握信息能力(84.6%)、自主学习能力(73.9%)、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68.2%)方面的效果显着。7.护理教师在护理课程网络教学中运用教学模式的情况:协作式教学模式(100%)>探索式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92.3%)>讲授式教学模式(38.5%)>虚拟再现仿真教学模式(15.4%);护理成人教育生对现行护理课程网络教学模式运用的认可情况:协作式教学模式(78.1%)>讲授式教学模式(69.9%)>情景式教学模式(64.5%)>探索式教学模式(57.4%)>虚拟再现仿真教学模式(41.1%)。8.在护理课程网站,护理教师运用各教学模块的情况:课程简介、综合测试、网上答疑(100%)>教学信息、学习论坛(84.6%)>资料室(61.5%);护理成人教育生对各课程网站的浏览情况:《内科护理学》(62.5%)>《护理心理学》(59.9%)>《外科护理学》(59.7%)>《健康评估》(54.2%)>《护理教育学》(48.5%)>《护理美学》(46.2%)。9.对今后护理课程网站教学模块的增设持不同建议的教师人数:模拟临床技能练习室(69.2%)>小组协作室(46.2%)>互问互答(38.5%)>模拟病房、虚拟抢救室(30.8%);对今后课程网站教学模块的增设持不同建议的护理成人教育生人数:模拟临床技能练习室(58.4%)>模拟病房(54.2%)>虚拟抢救室(52.7%)>互问互答(45.3%)>小组协作室(29.6%)。结论1.网络教学作为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已被护理成人教育生认可,护理课程的网络教学值得推广;2.护理成人教育生对各网络教学模式的需求和对现行护理课程各网络教学模式应用的认可度不同,主要体现在情景式教学模式与协作式教学模式上;3.影响护理成人教育生对各网络教学模式需求的主要因素为“上网一般情况、网络学习情况、网络授课情况”;4.不同学历层次(中专、大专)护理成人教育生对于各网络教学模式的需求率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情景式教学模式和讲授式教学模式的需求上)及对探索式教学模式的需求有显着差异;5.护理课程网站各教学模块教师的使用率和各课程网站护理成人教育生的浏览率不同及两者各自对今后课程网站教学模块增设所持的建议也不同(教师主要建议增设“模拟临床技能练习室、小组协作室、互问互答”;成人教育生主要建议增设“模拟临床技能练习室、模拟病房、虚拟抢救室”)。
王志强[10](2011)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宿迁市医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迈入了对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二十多年间,医疗日益发展为关乎国家民生的重大课题,医改则几经磨难,总也找不到一条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法,反而无形中产生出各种不满的声音,医疗卫生工作者抑郁难解,社会公众对医改同样意见多多。根据我国最近出台的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政及措施,医疗制度越发成为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其对社会各个方面及其他相关行业产业,均存在长期性、持续性的影响,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地实践中得以修正、总结和完善,基于此,本文深入的分析和调查研究。本文以比较分析、归纳演绎为主要研究方法,立足于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与改革的现状研究,通过外部性理论、内部性理论以及新自由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分析和运行,阐释了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困境及其中受到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从而顺利地开展宿迁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全方位剖析,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公平、效率、质量的处理原则,大胆提出完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服务的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具有一定独到性和创新性的建议,比如对医疗体制改革的人才流动方面提出了以市为整体单位,在这种单位的范围内所有医院之间进行医疗技术人才的流动。本文内容包括六个部分:首先绪论,对该项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加以简单分析,并给出本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相关理论概述,不仅概述了医疗体制运行的基础理论,还引入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并加以简析,包括新自由主义的内容及政策主张等,同时借鉴了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各方面经验;第三章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验分析,一则分析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二则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发现,三则分析了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遇到的新难题;第四章宿迁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全方位剖析,其中包括了宿迁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背景、基本思路,以及医疗私有化对宿迁市带来的新变化,医疗体制改革后宿迁市遗留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得出宿迁市医改取得的宝贵经验;第五章由宿迁市医改得出完善我国公共医疗服务的有效路径,其中既要加强政府在疾病预防服务领域中的责任,又要发挥市场在疾病治疗服务中的作用,提高政府、法律以及人民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支持力,更加积极推行社区医疗服务,提升医疗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及推广力度。
二、开创护理管理网络化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创护理管理网络化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
二、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历程 |
(一)初级数字化阶段 |
(二)“互联网+”阶段 |
(三)刊网融合阶段 |
(四)全媒体新型出版阶段 |
三、学术期刊融合发展模式与现状 |
(一)传统刊网融合 |
1. 自建网站———采编加工融合 |
2. 第三方专业数据库———信息传播融合 |
3. 综合期刊网络平台———网刊发行融合 |
(二)集群化融合 |
1.“聚众合一”———整合资源,抱团发展 |
2.“由一而众”———强化优势,集群发展 |
(三)网络连续出版 |
(四)新媒体融合 |
1. 微信、微博 |
2. 移动端APP |
四、融合发展遇到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体制僵化,转型艰难 |
(二)管理分散,规模弱小 |
(三)内容精深,受众有限 |
(四)缺乏技术,也缺人才 |
五、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建议 |
(一)明确定位,理清需求 |
(二)转变理念,完善机制 |
(三)优化内容,开放获取 |
(四)多方合作,优势互补 |
1. 学术期刊+技术供应商 |
2. 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 |
3. 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渠道 |
4. 集群化发展 |
(五)培养人才,多元盈利 |
六、结语 |
(2)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关键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案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结构安排 |
1.5 研究意义 |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供应链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
2.1.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动态能力 |
2.1.2 供应链与动态能力的融合 |
2.1.3 供应链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
2.2 消费升级研究述评 |
2.2.1 消费升级研究现状与动因 |
2.2.2 国内外食物消费升级研究 |
2.3 农业企业能力研究评述 |
2.3.1 农业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
2.3.2 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
2.3.3 供应链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构成及分析视角 |
3.1.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界定 |
3.1.2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视角 |
3.2 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演进 |
3.2.1 消费升级环境的演进过程 |
3.2.2 食物消费升级的影响 |
3.2.3 新零售诞生与农业企业供应链提升需求 |
3.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变革 |
3.3.1 政治环境的变革 |
3.3.2 经济环境的变革 |
3.3.3 社会环境的变革 |
3.3.4 技术环境的变革 |
3.4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4.1 农业企业竞争基础 |
3.4.2 农业企业供应链价值网络 |
3.4.3 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 |
3.4.4 农产品及服务 |
3.4.5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特征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构建 |
4.1 农产品流通向企业主导供应链模式演进 |
4.2 农业供应链重构模式演进 |
4.2.1 早期探索(1978-1996) |
4.2.2 初步实践(1996-2008) |
4.2.3 推广试行(2008-2012) |
4.2.4 深化实施(2012-至今) |
4.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识别 |
4.3.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
4.3.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 |
4.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 |
4.4.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界定 |
4.4.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识别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及测度 |
5.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机制的理论框架 |
5.1.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
5.1.2 农业企业绩效的维度构成 |
5.1.3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框架 |
5.2 供应链动态能力维度的构成内容 |
5.2.1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的维度构成 |
5.2.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 |
5.2.3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的维度构成 |
5.2.4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的维度构成 |
5.2.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整合 |
5.3 供应链动态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5.3.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5.3.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
5.3.3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
5.3.4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5.3.5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
5.4 供应链动态能力指标体系的检验分析 |
5.4.1 问卷设计 |
5.4.2 抽样和数据收集 |
5.4.3 因子分析 |
5.4.4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总体测度指标体系 |
5.5 基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农业企业绩效提升作用过程 |
5.5.1 克服供应链学习惯性与补充知识缺口 |
5.5.2 供应链战略模式转换与价值锚定 |
5.5.3 供应链优势整合与顾客价值创新 |
5.5.4 供应链核心流程改变与要素重构 |
5.6 本章小结 |
6 互动影响模型构建及检验分析 |
6.1 关系模型构建和理论假设 |
6.1.1 消费升级下企业外部环境动态性的作用 |
6.1.2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
6.2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模型初始建模 |
6.2.1 分析变量设置 |
6.2.2 初始路径依赖与假设关系 |
6.3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理论模型的调整与确定 |
6.3.1 农业企业样本选择与数据 |
6.3.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6.3.3 初始模型的拟合性分析 |
6.3.4 模型的调整与修正 |
6.3.5 模型的最终确定 |
6.3.6 总体路径系数分析 |
6.3.7 拟合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及提升路径 |
7.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因素模型 |
7.1.1 供应链动态能力形成分析 |
7.1.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模型 |
7.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 |
7.2.1 供应链动态能力主体的培育 |
7.2.2 供应链的学习机制选择 |
7.2.3 匹配机制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 |
7.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强化与提升 |
7.3.1 互补资源的甄选和获取 |
7.3.2 供应链动态能力缺口与重构机制 |
7.3.3 供应链组织文化培育 |
7.3.4 供应链成员激励制度建设 |
7.3.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8.2.1 理论贡献 |
8.2.2 实践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8.3.1 夯实理论构念的维度 |
8.3.2 深化消费升级的环境前因及其理论基础 |
8.3.3 优化研究设计 |
8.3.4 扩展研究情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因素变量对应表 |
附录2 农业企业绩效调查问卷 |
附录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测量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马克·H.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渊源 |
2.1 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
2.1.1 个人经历 |
2.1.2 社会背景 |
2.2 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2.2.1 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 |
2.2.2 对戴维·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批判 |
2.2.3 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继承 |
3 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认知公共价值 |
3.1.1 公共价值界定的标准 |
3.1.2 “创造公共价值”的主体:公共管理者 |
3.2 创造公共价值的过程 |
3.2.1 战略三角形:公共部门的组织战略 |
3.2.2 政治管理:获得支持与合法性 |
3.2.3 运作管理:公共部门生产再造 |
3.3 评估公共价值的方法 |
3.3.1 公共价值账户 |
3.3.2 公共价值计分卡 |
3.3.3 公共价值链 |
4 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评价 |
4.1 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开创公共管理领域新理念 |
4.1.2 丰富公共管理学科理论 |
4.1.3 重新审视政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
4.2 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
4.2.1 提供了新的公共管理路径 |
4.2.2 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撑 |
4.2.3 为公共绩效管理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
4.3 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
4.3.1 过于强调集体偏好 |
4.3.2 过于强调政治作用 |
4.3.3 公共价值评估技术有待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2.4 资料收集 |
2.5 资料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基本特征分布 |
3.2 可视化图谱分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文献的特征分析 |
4.2 可视化图谱分析 |
4.3 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发展对策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护理类期刊目录) |
附录C 综述(已发表) |
参考文献 |
(5)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价值与公共价值 |
(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
(三)关于公立医院的概念 |
(四)公立医院改革内涵 |
五、本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公共价值理论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思想基础 |
一、公平正义思想 |
(一)公平正义理论的概述与评析 |
(二)正义理论视角下公立医院改革的价值起点 |
(三)差别原则彰显公共价值在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一)公立医院公共产品属性的溯源与适用 |
(二)公立医院是卫生制度公共产品化的体现 |
(三)实现公立医院公共产品价值的主要原则 |
三、政府责任理论 |
(一)政府责任实现的两极状态 |
(二)政府责任的履行是实现公立医院价值的重要保证 |
(三)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责任实现的主要方式 |
第二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历史考察 |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总体回顾 |
(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阶段与评价(1949-1978年) |
(二)医院市场化启动阶段与评价(1978-1993年) |
(三)市场化改革阶段与评价(1994-2003年) |
(四)改革转折调整阶段与评价(2003-2009年) |
(五)新医改阶段与评价(2009年至今) |
二、公共价值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定位 |
(一)公立医院改革计划经济阶段价值定位 |
(二)公立医院改革市场化启动阶段价值定位 |
(三)公立医院改革市场化改革阶段价值定位 |
(四)公立医院改革转折调整阶段价值定位 |
(五)公立医院改革在新医改阶段价值定位 |
三、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公共价值实践经验 |
(一)江苏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及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 |
(二)安徽省市县级公立医院委托商业保险经办基本医保 |
(三)福建高位推进医改工作机制公益性回归 |
(四)全国部分试点区域医改初显成效 |
第三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 |
(一)公共精神内涵缺失,公立医院价值导向发生偏差 |
(二)公共治理路径偏离,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定位不清 |
(三)公共服务协同不足,医疗卫生服务碎片化问题严重 |
(四)公共诉求无法满足,政府提供医疗服务主动性不足 |
二、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
(一)改革价值目标模糊,工具理性扩张与价值理性式微 |
(二)政府公共责任缺失,公立医院改革合法性受到质疑 |
(三)政府过度分权让利,公立医院医疗网络受严重冲击 |
(四)绩效管理导向不明,公立医院考核评价公众满意度低 |
第四章 境外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的探索与实践 |
一、国外和地区公立医院改革与实践探索 |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
(二)(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
(三)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公立医院改革 |
(四)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
二、境外公立医院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一)在改革中重新思考效率与公平及责任间的价值竞争 |
(二)重构公立医院的治理模式成为初探公共价值的重要尝试 |
(三)强有力的私营医院是实现公共价值多元供给主体之一 |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嵌入的实践路径 |
一、公共价值理论嵌入公立医院改革的战略框架 |
(一)核心目标;创造公共价值的公立医院改革 |
(二)政策制定:重视公众偏好的改革框架 |
(三)政策执行:网络治理模式下的改革框架 |
(四)政策评估:基于公共价值绩效评价的改革框架 |
二、回归公共价值导向路径: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本定位 |
(一)回归公立医院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
(二)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公共责任 |
三、打造公共价值治理路径:构建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 |
(一)实现层设计与资源整合,构建大健康医疗体系 |
(二)加强内部联动改革,打造协同一致利益共同体 |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利益平衡 |
(四)实现流程管理与再造,构建疾病综合治理平台 |
四、重构公共价值评价路径: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 |
(一)构建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考核目标 |
(二)加强社会满意度的指标考核评价 |
(三)构建各方协同下的绩效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 |
后记 |
(6)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一)人民的健康需求与医院发展模式的矛盾 |
(二)研究型医院特点与优势 |
(三)研究型医院的认识与不足 |
(四)研究型医院实践的差距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一)是顺应新医改的必然要求 |
(二)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第一部分 研究型医院的内涵、定义和特征 |
一、研究型医院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必然性 |
(一)创新型国家战略催化研究型医院产生 |
(二)人类健康需求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 |
(三)医疗体制改革促进研究型医院发展 |
(四)医学模式转变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实践 |
二、研究型医院内涵的演化与拓展 |
(一)研究型医院的定义 |
(二)研究型医院的内涵 |
(三)研究型医院的基本范畴 |
(四)研究型医院建设条件 |
(五)研究型医院建设类型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国内外优秀医院建设经验参鉴 |
一、美国医院类别及研究型医院建设规律与经验 |
(一)美国医院的分类 |
(二)美国研究型医院建设规律及经验 |
二、我国医院类别及研究型医院建设经验与教训 |
三、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规律及经验 |
(一)英联邦制的医疗体系下的香港研究型医院建设 |
(二)管理与文化并重的台湾研究型医院建设 |
(三)多种建设模式兼具的大陆研究型医院建设模式 |
四、国内外研究型医院比较与综合分析 |
(一)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共同规律 |
(二)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不同之处 |
五、国内外成功研究型医院实例分析 |
(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
(二)美国麻省总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
(三)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
(四)上海瑞金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
(五)解放军总医院建设经验与启示 |
第三部分 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关键问题分析 |
一、研究型医院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
(一)经济转型促使医疗市场改革 |
(二)医改深入变革医院发展模式 |
二、研究型医院与人文建设 |
(一)研究型医院文化建设内涵 |
(二)研究型医院文化建设策略 |
三、研究型医院与转化医学 |
(一)转化医学内涵 |
(二)转化医学发展策略 |
(三)研究型医院建设转化医学的意义 |
四、研究型医院与科技发展 |
(一)研究型医院科技发展特征 |
(二)促进研究型医院科技发展方式 |
五、研究型医院与医院规模 |
(一)医院规模分类及职能 |
(二)影响研究型医院规模因素 |
(三)研究型医院规模建设策略 |
六、研究型医院理想模式 |
(一)研究型医院理想建设模式探讨 |
(二)功能和职权分配 |
(三)创建研究型医院应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
七、研究型医院建设未来需重点关注问题 |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整合卫生资源 |
(二)科学控制成本,构建信息平台 |
(三)创建评价体系,促进整体发展 |
八、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策略 |
一、总体策略 |
(一)深化内涵认识,准确职能定位 |
(二)推进成果转化,提高诊疗技术 |
(三)强化自主创新,培养研究人才 |
(四)强化质量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
二、建设路径及方法 |
(一)实现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路径 |
(二)研究型医院各要素具体建设办法 |
三、建设研究型传染病医院的实践 |
(一)临床科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 |
(二)加强评估建设,培养学科人才 |
(三)建设保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
(四)继承协调发展,提升文化品牌 |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专家信息表 |
附表2 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附表3 研究型医院的评定 |
发表论文 |
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 |
关于研究型医院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 |
我国研究型医院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类别与应用 |
1.1 夜间安全巡查系统 |
1.2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
1.3 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系统 |
1.4 护理绩效考核系统 |
1.5 员工档案管理 |
2 效果评价 |
2.1 信息化方便便捷, 提升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 |
2.2 信息化改变管理理念, 保障患者安全 |
2.3 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 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
2.4 提升护士满意度, 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
2.5信息化使护士更贴近患者, 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
3 小结 |
(8)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护理成人教育生对网络教学模式需求的调查及其应用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护理成人教育对网络教学及教学模式需求的调查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现行护理课程网络教学模式应用的评价研究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三、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10)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宿迁市医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框架 |
(五) 创新和不足之处 |
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相关理论概述 |
(一) 内、外部性基础理论 |
1. 从外部性理论分析 |
2. 从内部性理论分析 |
(二) 新自由主义理论 |
1. 新自由主义的由来 |
2.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 |
(三)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验借鉴 |
三、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验分析 |
(一)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1. 医疗体制改革有助于我国医疗事业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 |
2. 医疗体制改革最大程度上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及生存利益 |
(二) 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发现 |
1. 医疗体制改革对医疗行业性质加以重新定位 |
2. 医疗体制改革找准新的突破口 |
(三)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所遇的新难题 |
1. "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仍然完全未走出 |
2. 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仍然是我国医疗一大瓶颈 |
3. 医疗保障体制仍旧不健全 |
4. 药品价格虚高 |
5. 医疗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 |
四、宿迁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全方位剖析 |
(一) 宿迁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背景 |
(二) 宿迁市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1. 政府退出公共医疗服务领域 |
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及企业经营机制 |
(三) 医疗私有化带给宿迁市的新变化 |
(四) 宿迁市医改后仍存在的问题 |
1. "看病贵"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
2. 扩大了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差距 |
3. 医疗服务质量不容乐观 |
(五) 宿迁市医改后遗留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忽视了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非对称性 |
2. 淡化了公共医疗服务的公益属性 |
(六) 宿迁市医改取得的宝贵经验 |
五、由宿迁市医改得出完善我国公共医疗服务的有效路径 |
(一) 强化政府在疾病预防服务领域中的责任 |
1.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 |
2. 构建全民健康保障筹资机制 |
3. 完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全民健康保障办医体制 |
(二) 发挥市场在疾病治疗服务中的作用 |
(三) 医疗体制改革应在政府支持、法律保障及人民拥护下进行 |
(四) 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群策群力,协调进行 |
(五) 医疗体制改革应编制医院收支两条线的细则 |
(六) 医疗体制改革应实现资源共享,做到统一采购、按需领取 |
(七) 医疗体制改革应做到全国医疗信息化 |
(八) 医疗体制改革应做好宣传,推动技术人才流动 |
(九) 医疗体制改革应推行社区医疗服务 |
1. 药品采购要品种归类、优胜劣汰、分批拍卖 |
2. 限价与定价医疗要逐渐推广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开创护理管理网络化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研究[J]. 鲍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才正. 浙江大学, 2019(02)
- [3]马克·H.穆尔公共价值管理思想研究[D]. 王金玉.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 王丹丹. 延边大学, 2019(01)
- [5]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D]. 丁希. 苏州大学, 2019(06)
- [6]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研究[D]. 杨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7]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实践[J]. 李海红,吴继云,马靓,瞿怀荣,李中鹏.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5(03)
- [8]无陪护模式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 刘凯. 泰山医学院, 2012(07)
- [9]护理成人教育生对网络教学模式需求的调查及其应用的评价研究[D]. 田京京.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7)
- [10]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宿迁市医改为例[D]. 王志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