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全力为企业脱困增效

证券市场全力为企业脱困增效

一、证券市场为企业脱困增效竭尽全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虹[1](2021)在《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绿色经济”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开启了低碳金融活动,到2005年,欧盟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控制和交易系统,再到2016年《巴黎协定》的签订,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表明关于“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所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随着我国碳市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一方面国家政策层面的减排压力需要企业升级更新技术设备来完成排放指标,另一方面,企业技术设备的升级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碳配额的提出和应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控排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将企业手中的碳配额盘活,实现碳配额与融资资金的转化。本文基于国际国内碳减排的大环境,提出企业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方案,并以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其碳配额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方案设计。在分析了企业减排融资需求、资产证券化融资优势以及碳配额资产证券化融资可行性的基础上,选取南方航空2021-2025年剩余碳配额作为资产池,对其碳配额资产证券化方案在现金流预测、SPV组建、信用增级及产品定价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并对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市场竞争力以及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广进行了分析,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碳控排企业的融资需求。本文在对南方航空碳配额进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以碳配额作为资产池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具有基础资产池规模大、质量高、独立性强、未来现金流稳定等特点。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违约风险小、产品收益率较高的优势。将碳配额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有利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促进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完善碳金融体系,活跃碳交易市场。因此碳配额资产证券化融资方案在控排企业的融资模式中具有推广优势。

李帅锋[2](2021)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领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行业增速有所减缓,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量煤炭企业相继爆发财务危机。改革供给侧政策的颁布,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总共提出了五大任务,即“去产能、消库存、去杠杆、减成本、补短板”。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柱,为扭转煤炭行业低迷的局面,改革煤炭行业显然成为践行供给侧改革的第一要务。国有企业承担着独特的功能定位,走在改革的最前线,是决定改革成功的要素。冀中能源是一家国有大型能源企业,集合了煤炭、煤化工、煤矿装备多种业务,在国内煤炭领域中其实力居于前十。主业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冀中能源最大的本钱,不仅掌握前沿生产技术,煤炭储存量位列世界第七,而且随着集群发展规模不断增大,产业链日益完善,对提高核心竞争力极为有利。然而与此同时,冀中能源也摆脱不了大多数企业都有的困扰,即环保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等。冀中能源面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整体下滑态势时,积极的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进行了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以冀中能源为例,在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和煤炭行业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冀中能源关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践情况,对其经营与盈利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实施财务绩效评价和对比,以冀中能源的实践为例,总结供给侧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并提出合理建议。财务绩效能够对当前的战略及其带来的经济贡献客观地评价,给企业、政府、投资者等各个利益关联方的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够帮助企业基于经验和政策调整和改进战略,以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和进一步转型升级。这里综合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等多种方法做深入分析论述。基于文献研究,参考与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分析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得出结论显示,对于煤炭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改善供需结构,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且可以从转型升级方面为煤炭企业提供指导,尤其是去产能的意义对煤炭企业更是不言而喻,煤炭企业必然要走向转型升级。另外,在现有的财务分析中,较为常见且可行的方法有EVA指标分析与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根据供给侧改革政策及煤炭行业的特点,引入了要素管理相关指标和“补短板”、“去产能”、“降成本”等指标。在案例分析中,针对2011至2020年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策略和财务数据,基于煤炭行业构建了适用的财务指标绩效分析,从中发现冀中能源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发挥了积极的财务绩效影响。冀中能源2015年之前,经营与盈利均处于逐年递减的局面。实施供给侧改革,扭转了冀中能源的颓败之势,去产能、减成本初见成效,盈利能力开始回升。然而,在去杠杆、补短板上冀中能源力有不足,显露出经营战略上的欠缺和资本结构的短板,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必须由战略制定、风险控制、政策防范、资本结构等方面出发,为煤炭行业提出今后的发展之路,认为当下阶段煤炭行业要始终坚持战略升级的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创新能力,致力于改善资本结构,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牢牢把握政策机遇,除此之外,还对如何构建煤炭行业更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韩雅筠[3](2020)在《二重重装债务重组的财务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我国第二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渐降低,尤其是国内重型机械制造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率早已产生下滑趋势,众多老牌工业企业纷纷出现财务危机,在这些公司中,二重重装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重装)的财务问题尤其显着。二重重装自上市后便连年亏损,为摆脱困境,公司决定实施债务重组策略,并于2015年顺利开展实施。本文通过对二重重装实施债务重组案例的分析,探讨该公司在实施债务重组中的相关举措,并对其实施债务重组后财务绩效及效果进行评价。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二重重装债务重组的成功之处,从中提炼可借鉴观点作为案例启示,为其他陷入债务危机公司摆脱财务困境提供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从重型机械制造行业所处于的外部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特点出发,在进行二重重装行业经营业绩分析中,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机械行业中实施过债务重组的10家公司,选取其债务重组完成后第一年的财务绩效作为样本,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共13个财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而在公司财务绩效分析中,分别从偿债、盈利、营运、成长能力、综合比率分析(杜邦分析指标)五个方面揭示二重重装实施债务重组财务绩效状况,通过对二重重装2012——2019年8年间的财务数据对比,反映其实施债务重组前后相关问题的解决情况;在公司市场绩效分析中,使用每股收益分析法分析其短期市价测定比率,使用BHAR法测定长期市场绩效。其次,根据上文分析,总结出二重重装实施债务重组财务效果情况:二重重装的债务重组使得企业提升了公司业绩,降低了公司负债率,实现扭亏为盈,并改善了企业财务结构,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后,根据二重重装债务重组财务效果评价,从中提取相应启示,为同样遇到财务困境的公司提供经验建议。二重重装通过公积金转增股本、股份让渡、债权调整等一系列债务重组措施,实现企业“去杠杆”,竭力摆脱债务困境,化解债务危机。二重重装债务重组的案例,成为我国重型机械制造行业公司化解债务危机的标杆,给其他公司应对债务危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对我国重型机械制造行业公司提高经营能力,化解债务危机,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董少明[4](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研究说明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周建新[5](2019)在《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文中提出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曾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牺牲,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近年来东北经济的低迷令人关注——东北能否重振雄风,经济何时能走出困境,有没有已经脱困的范例?本文讲述的正是东

王华宾[6](2019)在《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对企业价值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该问题的内部治理机制中,有制衡能力第二大股东的作用逐渐得到实务界的重视,例如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制衡大股东的引入被赋予重要地位,而学术界的研究目前也逐渐增多,普遍认为以第二大股东为关键要素的股权制衡,即“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对私利行为的治理重要甚至关键的制度安排。同时,媒体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也时常发挥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作用,是改善投资者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公司治理领域重点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因此,对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如何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该问题所涉及的制度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本研究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以多角度全面、深入分析媒体对样本公司监督水平,收集了2006-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15879个样本数据,提出并验证了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包括:(1)总体而言,第二大股东制衡,即因第二大股东存在而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能够通过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产生治理作用,促进企业价值提升,而媒体监督虽然对私利行为并无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但是能够通过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影响。(2)强监管背景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倾向于优先通过关联担保尤其是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等形式上合法的交易方式获取私利,其次才会考虑通过资金占用或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方式,不再普遍选择通过关联产品和劳务交易方式获取私利。(3)对强监管背景下已经发生变化的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第二大股东以监督和制衡为主,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这种治理作用会传导到企业价值,对私利行为的治理是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产权安排对企业价值发挥正面影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外部制度环境或者内部公司治理质量较差时,市场应对私利行为问题所内生出的产权层面的重要制度安排。(4)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具有正面作用,对私利行为则不具有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并不通过直接事后治理私利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改善企业价值。这种改善企业价值的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5)媒体监督能够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从而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影响。媒体监督是制度环境较差时市场内生的外部治理机制,其治理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受国有产权性质、政治关联背后政府力量的负面影响,也受分析师跟踪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从企业价值出发,检验强监管下控股股东私利行为方式选择,有助于加深对私利行为决策逻辑的理解,提高私利行为研究的可靠性。国内现有私利行为研究多直接沿用文献指标,忽视了2005年以来私利行为强监管政策的影响,缺乏指标适用性检验,本研究克服这一不足,从细分类型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出发,推测私利行为的方式选择,发现与之前研究相比,在强监管政策影响下,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获取私利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2)通过研究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丰富了中国情境下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私利行为治理机制的研究多将第二至第五(或第十)股东视为整体考察股权制衡,对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考虑不足,本研究深入分析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发现强监管背景下,在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上,第二大股东更倾向于选择制衡而非合谋,由其存在所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对私利行为具有治理作用,因此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作用,表明第二大股东制衡通过治理私利行为这一路径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重要作用,丰富了科斯第二定理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3)将媒体因素纳入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框架,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视角研究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拓展了媒体公司治理路径的研究,丰富了媒体治理理论以及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媒体视角私利行为治理的研究主要考察媒体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忽视了媒体监督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潜在重要治理机制的治理作用,从而发挥间接治理作用的重要路径,并且对私利行为和媒体监督的考察不够深入。本研究基于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较大改进,在深层次考察媒体监督与私利行为的基础上,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角度研究媒体监督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作用,发现了媒体监督能够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产权执行影响其治理作用,实现间接治理,同时发现第二大股东的行为选择和治理作用会因交易费用而发生变化。(4)对现有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为媒体治理研究深入分析媒体监督水平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一致性和复现性:对目前财务和会计领域权威的、基于中文语境的专业领域情感词典进行拓展,提出研究所忽略的、从公司层面进行媒体报道情感分析的方法,对从语句层面衡量语境影响的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同时增加了研究所忽略的、从篇章层面对语境影响的考虑。

汪翼[7](2018)在《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的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在这种竞争压力下,我国很多企业由于企业负债规模不合理、资金压力过大,出现严峻的债务问题。企业面临债务危机时,合理利用债务重组可以使企业走出财务困境。由此,债务重组作为企业解决债务问题的手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大众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莲花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债务重组案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科知识,对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入手,介绍了论文的整体框架,研读了国内外有关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方式的选择、债务重组的动因和绩效研究等方面的文献,阐述了债务重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结合莲花健康公司的状况及其债务重组的过程,分析得出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的动因在于盈余管理、规避退市以及政府支持;然后从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分析了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的效果,其中财务绩效分析采用通过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和综合财务评价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债务重组对当期的财务绩效指标有暂时的提升,但对后期的财务绩效影响不大;最后依据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嫌疑,债务重组并未使财务困境得以根本改善的实际情况,得出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改进债务重组方案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启示。本文对债务重组事件进行剖析,探讨了债务重组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为存在债务困扰的公司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投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对金融市场的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冯志峰[8](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张安琪[9](2018)在《价值链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以AG钢铁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贸易壁垒的不断加大,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诸如钢铁成本居高不下、钢铁需求缓慢增长、钢铁产能过剩、钢铁出口处在不利地位等严峻的挑战,钢铁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实现企业的扭亏脱困并创造额外效益,一方面,企业可以将成本管理重心从单一的生产成本转向基于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拓宽成本管理范围,从单个企业延伸到整个行业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从上游供应商延伸到下游销售商,每一个环节的协同效应都能为企业创造利润。通过价值链分析和管理,不仅提升了内、外部成本的精细管理水平,而且还提高了企业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系统的降本增效。本文以价值链成本管理案例分析为主,基于成本管理理论、价值链管理理论和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的分析,探讨了我国钢铁企业的价值链成本管理框架,结合案例分析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和外部价值链资源挖掘两方面的具体成效,分析其可以改进的措施以及对我国钢铁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启示。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阐述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和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第四部分阐述基于价值链的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框架。第五部分为AG钢铁公司的案例分析,首先对AG钢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进行概括,其次对AG钢铁公司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分析与基于外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分析,最后阐述AG钢铁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改进与启示。第六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性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结论:(1)传统成本管理无法适应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企业要实现竞争优势以及创造利润,就要转变管理模式,价值链成本管理势在必行。(2)通过案例分析,钢铁企业遵循价值链成本管理,确实可以实现企业系统的降本增效,帮助亏损钢铁企业扭亏脱困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价值链成本管理在我国钢铁企业中的实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安[10](2015)在《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维度》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公司嵌入在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关系维度所经纬而成的社会性网络之中,公司因此内生于所处的制度环境。忽视公司所嵌入的域,缺少对公司嵌入域中的制度结构以及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解而进行公司法律制度的设计,难免发生所得非所欲的结果。公司法的技术性特征使得公司法理论天然倾向于关注公司法内部技术细节,可能导致见木不见林的研究盲区,造成公司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贫困。补强公司法的制度理性,提升公司法的制度实效,都需要我们把公司法律制度所身处的制度环境纳入研究视角之中,在公司法律制度的设计工作中有效地反映公司所嵌入的社会性网络环境与公司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审慎地或制约,或顺应这些关系。不察社会背景全局者,自不足以察公司法之一域。从对公司法合同解释理论的继承出发,论证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或合同理论的基本前提中最终都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存在:有效产权的界定依赖于政治国家的权力;政治治理活动影响到各种合同的履行和可以缔结合同的范围。无需法律因而无需政治国家的自发秩序其作用只能局限于社会的一隅,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式规则是由政治体制来定义和保证实施的,因此政治体制是决定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之一。公司合同的规则受限于政治生成的法律所划定的边界;特定的市场制度有相应的政治生成过程;政治强加给经济的约束正如生产技术强加给经济的约束一样真实。因此公司法基础理论在合同解释这一侧重经济分析的范式进路之外,依循“政治—经济”协同演化事理逻辑展开的政治经济学进路值得探索。从而提出全文的核心问题:嵌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之中的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怎样从政治经济学维度进行解说?本文的总体逻辑线索如下: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嵌入中国的政治经济运行背景之中,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基础制度(上位制度或“元制度”),因此构建准确描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规范模型是全文的逻辑起点。这一规范模型从多个方面形塑了中国公司法律制度(下位制度或被生成制度)的供给、变迁以及在实际运行中的制度绩效。因此各章布局结构和功能如下:第一章是全文的总论部分。基于前人理论总结提炼,提出贯穿全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模型(政治结构—产权形式—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模式,官僚化行政协调机制贯通三个相位)。其中政治结构是决定性的,带有整个社会主义体制的“基因图谱”,因此是生成“三位一体”模式的基础;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互为因果;政治结构界定特有的公有产权形式,三要素彼此紧密耦合,相互需要。而在“三位一体”模型的转型语境中,中俄两国从类似的转型起点出发,采用类似的转型技术手段,由于走上了不同的转型路径,相应不同的政治制约条件(以及意识形态影响)对于公司所有权再配置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化路径的影响判若天渊。从而引出三条分论的分析线索:公司所有权结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公司法律制度生成和变迁过程。公司所有权结构、公司法律制度的生成供给和变迁过程都与政治结构紧密相关;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官僚主导的行政协调机制紧密相关。意识形态问题则在各章节中穿插论述。第二章研究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变迁史。本章不是简单的描述式编年史,而是力图构建中国法律制度变迁的动力学。制度变迁研究范式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基础并不足以为复杂历史问题建模,因此尝试采用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性叙述研究工具,以修正传统理性选择理论的“反历史”倾向,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检验理性选择理论的一般结论,并基于历史事实对理性选择的前提假说与结论进行修正。得到如下结论:(一)公司法律制度的演进方向与改革的大政方针高度正相关;(二)中央政府理性选择公司法律制度变迁路径的标准是改革的稳定性、可控性和意识形态合法性,对于公司法律制度关注的归依始终是国企改革——这是公司法律制度变迁的核心逻辑。(三)所有权结构(“谁拥有公司”)和控制权结构(“由谁控制,又如何控制或治理公司”)是公司各参与方利益攸关的问题,也是公司法律制度的核心。围绕这两个问题所展开的政治博弈因此最为激烈,在国企改革议程中表现尤为明显。而籍由“新兴加转轨”特征性资本市场展开的,以市场化方式表达的政治博弈,是观察公司法律制度政治形塑过程的窗口。进一步提出三对政治经济学矛盾决定了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变迁路径:(一)意识形态矛盾;(二)国有与非公经济矛盾。与第一对矛盾紧密联系;(三)中央-地方矛盾。政治性因素因此直接形塑着公司法律制度的演化发展。第三章研究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供给生成——立法过程。本章旨在回答“中国公司法怎样通过立法过程而被国家创制”这一问题。以往公司法研究大多都把立法过程视为“黑箱”,但实际上立法黑箱中的运作过程十分复杂,包含多维度的关系性质;立法过程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政治过程,立法是政治的产物。成文法的法典立法模式强调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的整体主义的立法取向,社会成员总是依赖某种完美和一劳永逸的方法来为社会生活提供规则。对国家所扮演的立法者的期望和信赖成为法典立法模式下法律发展的动力。不仅如此,法典立法模式也建立在市场社会不成熟而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形成的现代社会结构,和以国家权威为导向的国家理性弘扬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因此,成文法的立法模式和立法过程是与国家政治权力的运行模式、运行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公司法律制度的供给便不可能忽视生成法律制度的政治领域。本章基于对中国现行立法程序和过程的梳理,比较评析了立法过程的若干政治决策理论模型,型构“压力—反馈”循环式立法政治决策模型,指出公司法立法的结果关键取决于三个环节:一、党中央如何解读改革待解决的矛盾这一政治议题,公司制度的变革能否成为解决矛盾的备选方案之一;二、公司法立法草案的组织起草单位如何吸纳、平衡各方意见和观点,形成相关草案平台;三、中央领导人对于草案平台的立法注意力和观点如何,对于最终方案能否(以及怎样)形成比较一致的决议。然而这三个环节却都是扑朔迷离,相对隐秘的政治过程。第四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传统公司法质量理论认为:公司法律制度的质量改善(技术性改善,即缓解三对代理问题的各种制度如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以治理内部人控制)和公司法司法水平的提高对于保护分散化的小股东避免公司内部人和大股东利用优势地位侵害其利益,从而能够促进所有权分散化,扩大社会投资,形成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社会民主主义,“左-右”翼政治因素所诱发的代理成本问题可能同样是决定公司所有权能否分散化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中国语境检验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初步证明了中国公司所有权结构有其政治基础,而且政治基础的主要作用机制并非在“股东—经营管理层—员工”委托代理链条上影响代理成本从而间接形塑所有权结构,而是一种直接的决定作用。通过多元回归检验,证明中国公司法质量的提高确实很可能促进了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分散化,这与法与金融学理论的研究结论相符合、也部分证明了公司法质量理论的中国适用性。其次,在中国的转型语境中,间接测量偏离经典体制程度的政治变量与公司所有权结构之间显着相关,省域政治结构越接近经典体制,则该省上市公司的所有权集中度越高。这一实证结果印证了总论部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的定性分析结论。再次,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政治约束对于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影响远较公司法质量变化的影响力度为强。这再次说明在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中虽然已经建立了市场体制,但市场体制运行的机理与西方语境中的经典模式有着重要的差异:它依然受到政治基础的有力制约和控制。此结论同样与依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进行的定性分析结论一致。从而发展了公司治理的政治理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徒良法不足以保障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种种技术性改革举措可能并未触及问题症结,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政治改革的走向,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型偏离经典体制的程度,也决定了包括公司所有权在内的产权形式的样态。公司法等依循市场逻辑的改革构建虽有明显作用,但终究难以触及“制度硬核”的实质。因此政治改革很可能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政治改革的配套和支撑而在坚持单纯依靠市场化技术手段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三位一体”经典体制就必然要顽固地窒碍改革的效能。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亟需政治维度的再审视与再设计。第五章探讨官僚化行政协调机制对于公司法律制度设计所依赖的市场机制的异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中由于官僚主导行政协调机制与市场自发协调机制的并存,官僚制便可能异化公司法律制度所设计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也可能使公司法律制度发挥治理绩效所依俾的产品、控制权、经理人市场机制被虚置。首先通过自古至今的历史沿革分析,指出中国公司中的官僚阴影已是中国公司制度的路径依赖。在之后的独立董事官僚化分析中,通过实证检验证明:具有政府官员背景的独立董事(“官员独董”)对于上市公司内部人的监督力度可能小于非官员独董的相应监督力度。这说明官员独董很可能无法实现设置独立董事法律制度所欲的监督目的;而官员独董对于上市公司的作用可能相对更符合独立董事作用的资源依赖理论。这一实证结论结合中组部规范禁令出台之后官员独董离职潮的事实,更能说明问题的微妙。经理人市场假说是公司法授予经理人几近“空白支票”巨大权力的理论基础。该假说认为经理人市场机制本身能够有效减少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控制代理成本。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因此高管薪酬在公司内部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高管薪酬发挥着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激励配置功能。因此高管薪酬在公司内部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除了选任和解任公司高管以外,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设定高管薪酬。然而在国企中,这一市场假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立颇需商榷。在国企高管“限薪令”事理与法理的讨论中,指出由于自身发育程度存在严重先天不足;缺乏谈判力量,易于受制于人;制约高管薪酬的激励并不充分,使得国企董事会难于和高管就薪酬问题达成公平交易。而寻求股东的直接干预或司法介入同样是此路不通。因此国企高管薪酬事实上处于半失控状态,公司内外治理机制均告失灵,公司法对此无能为力。这样就让“限薪令”行政乃至党纪干预这一“闲不住的手”获得了长驱直入的正当性。这种进退失据的深刻悖论之中的矛盾症结值得深思。类似的矛盾还表现在国企高管的聘用问题上。公司法所设置的“股东聘用任免董事——董事聘用任免高管”的委托代理链条在国企中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虚置化的,取而代之的是党管干部原则支配下的党官任命制度(Nomenclature)。尽管党官任命系统扩大了董事会选聘高管的选择面,起到了加强外部交流,引进外部人才的作用。同时组织内严格的纪律与全面的监督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董事会监督所不能达到的监督效果。但无论如何党官任命系统对于高管所实现的监督管理,至少无法做的比董事会更好。官僚异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分析证明:经济转型过程同时是一个政治过程,这一政治过程是政治精英的利益集团在特定的政治体制中经过博弈和“投票”所决定的,而其博弈和投票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一个有利于政治精英阶层的市场结构,在这样被有意识组织起来的市场结构中,经济利益的分配必然有利于政治精英(例如可以将政治权力兑现为经济资本)。结论部分指出:现代公司制度与现代国家可能有着某种重要的,然而尚未被充分揭示的深刻渊源。当两者能够彼此耦合,互相匹配时,公司制度就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两者彼此摩擦,互相悖离时,制度之间的张力就会使得公司治理出现种种公司法律制度自身无法有效调整的问题。公司是政治的产物,政治共和国与经济共和国(公司)在制度设计本质上是高度同构化的。因此,对于公司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的研究不可忽视政治维度的影响。我国所施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一切已有社会制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有能力在既有的政治结构体系内吸收、利用和发挥公司制度的作用,而不必要去削足适履地倒退上与公司制“匹配”的所谓三权分立等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邪路歪路,但是,这同样不妨碍我们在充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在政治结构中合理吸收真正能够促进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从而使中国公司治理问题中过分强势的政治逻辑更多的让位于市场逻辑,从而使依照市场逻辑构建的公司法律制度能够彻底内化于公司运作的方方面面,从而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治理绩效。单纯从公司法律制度法条本身的“市场化”质量水平来看,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本身已属于比较先进的公司法,向西方学习、借鉴、移植的后发优势已然不大;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公司法治理绩效的潜力,改革前景不在于单纯技术性的变革,治本之策在于政治改革的配合。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总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贯彻党内民主,积极构建党内的多元化利益表达和整合机制以促进公司所有权的分散化;以党内民主对于权力的制约,消除、屏蔽官僚协调机制对于公司活动的过度渗透,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宪政的持续发展,最终推动政治结构的成功转型,彻底使社会主义体制摆脱经典体制的桎梏,从而与公司制度实现相协调、相适应。这一反思的意义可能不仅局限于公司制度本身。公司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微观制度核心,小中见大,如果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三十年的总体设计思路的机巧之处在于“政治问题,经济解决”;那么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已经处在一个与出发时迥然不同时空方位的当下,时移势易则法变,时代在呼唤着政治家设计、实施降低交易成本的政治制度,以此发展出一个适应性的制度结构,从而诱致同样降低交易成本的,包括公司制度在内的各种经济制度的涌现及其提升效率的持续变迁。改革应已走到了沿着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经济问题、政治解决”的新路径再度出发的转折点。

二、证券市场为企业脱困增效竭尽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证券市场为企业脱困增效竭尽全力(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碳配额
        1.2.2 资产证券化
        1.2.3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理论基础
    2.1 资产证券化相关理论
        2.1.1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2.1.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2.1.3 资产证券化的类型
        2.1.4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
    2.2 碳配额基本理论
        2.2.1 碳配额的价值属性
        2.2.2 碳配额的可交易性
        2.2.3 碳配额融资概念
第3章 案例介绍
    3.1 案例背景
        3.1.1 企业背景
        3.1.2 政策背景
    3.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2.1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3.2.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3.3 企业融资需求
    3.4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融资优势
        3.4.1 与直接交易相比
        3.4.2 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
第4章 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方案分析
    4.1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
    4.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池构建
    4.3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未来现金流预测
    4.4 构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SPV
    4.5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增级
        4.5.1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内部信用增级
        4.5.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外部信用增级
        4.5.3 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增级
    4.6 产品定价
        4.6.1 产品票面利率确定
        4.6.2 定价方法选择
        4.6.3 期权调整利差法定价
    4.7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方案总结
第5章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分析
    5.1 产品风险分析
        5.1.1 系统性风险
        5.1.2 非系统性风险
    5.2 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5.3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推广分析
        5.3.1 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推广分析
        5.3.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推广分析
第6章 案例启示与对策建议
    6.1 案例启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供给侧改革相关研究
        二、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三、供给侧改革对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供给侧改革
        二、财务绩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产业协同理论
        三、权变理论
        四、价值管理理论
第三章 供给侧改革政策回顾及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政策回顾
    第二节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一、我国煤炭资源情况
        二、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前发展状况
        三、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效果
    第三节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一、煤炭行业样本公司选取
        二、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三、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第四章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案例概况
    第一节 冀中能源概况
        一、公司简介
        三、公司经营情况
    第二节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实践
        一、精细管理助力政策落地
        二、业财整合提高核心能力
        三、“三去一降一补”成效
第五章 冀中能源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第一节 传统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二、营运能力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发展能力分析
    第二节 非传统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一、扩展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二、要素管理相关指标评价分析
    第三节 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一、EVA计算
        二、EVA指标与传统财务指标对比评价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研究结论
    第二节 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建议
        一、落实国家政策,增强成长能力
        二、发展相关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三、狠抓降本增效,加强营运能力
    第三节 煤炭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框架设计建议
        一、立足行业特色,紧扣国家政策
        二、精确时间节点,关注不同视角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二重重装债务重组的财务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债务重组与财务效应相关研究
        1.2.2 债务重组方式选择及实施内容相关研究
        1.2.3 公司实施债务重组财务效果的相关研究
        1.2.4 债务重组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债务重组概述
        2.1.2 财务效果概述
    2.2 债务重组的目标、方式及内容
        2.2.1 债务重组的目标
        2.2.2 债务重组的方式
        2.2.3 债务重组的内容
    2.3 理论基础
        2.3.1 信号传递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经济后果理论
第三章 二重重装债务重组案例简介
    3.1 二重重装债务重组案例概述
        3.1.1 背景概述
        3.1.2 重组过程
    3.2 二重重装债务重组目标
    3.3 二重重装债务重组方式选择
        3.3.1 资产清偿债务
        3.3.2 债务转股权
        3.3.3 修改债务条件
    3.4 二重重装债务重组总体方案
        3.4.1 协议重组综合受偿方案
        3.4.2 协议重组(庭外)与司法重整(庭内)结合的重组方案
    3.5 二重重装债务重组实施具体措施
        3.5.1 对企业的财务结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3.5.2 对企业的经营方式、治理结构进行调整
        3.5.3 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第四章 二重重装债务重组财务效果分析
    4.1 行业经营业绩分析
        4.1.1 样本选择
        4.1.2 财务绩效指标计算
        4.1.3 提取财务绩效主因子表
        4.1.4 财务绩效综合得分结果及分析
    4.2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4.2.1 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4.2.2 偿债能力对比分析
        4.2.3 营运能力对比分析
        4.2.4 成长能力对比分析
        4.2.5 综合比率对比分析
    4.3 公司市场绩效分析
        4.3.1 短期市价测定分析
        4.3.2 长期市场绩效分析
    4.4 二重重装债务重组财务效果总体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5.2.1 加快营运资金周转速度提升经营业绩
        5.2.2 合理选择重组方式降低企业负债
        5.2.3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实现企业扭亏为盈
        5.2.4 筹资多元化以改善资本结构
        5.2.5 控制成本盘活闲置资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生死煎熬
    1
    2
    3
    4
    5
第二章山重水复
    1
    2
第三章柳暗花明
    1
    2
    3
    4
第四章撸起袖子加油干
    1
    2
    3
    4
后记不可或缺的补充

(6)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概念界定
        1.3.1 企业价值
        1.3.2 控股股东
        1.3.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
        1.3.4 第二大股东制衡
        1.3.5 媒体监督
        1.3.6 情感分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
        2.1.2 媒体治理理论
    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文献回顾
        2.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本质和动机
        2.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识别和衡量方法
        2.2.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因素
        2.2.4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经济后果
    2.3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文献回顾
        2.3.1 其他股东整体的治理作用
        2.3.2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
    2.4 媒体治理的文献回顾
        2.4.1 媒体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监督作用
        2.4.2 媒体对公司治理状况的改善作用
        2.4.3 媒体发挥治理作用的机制
    2.5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新闻报道情感观点分析方法的研究
        2.5.1 情感分析方法的研究
        2.5.2 情感分析法在财务和会计领域的应用
    2.6 文献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概念模型
    3.1 制度背景
        3.1.1 股权分置改革
        3.1.2 监管政策变革
        3.1.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3.1.4 媒体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3.2 概念模型
        3.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机制
        3.2.2 私利行为的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2.3 总概念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改进——基于语境的财经新闻情感分析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情感词典的拓展
        4.2.1 基于LM词典的财经新闻领域中文情感词典拓展
        4.2.2 情感词强度确定
        4.2.3 小结
    4.3 评价对象的识别
        4.3.1 段落的评价对象提取
        4.3.2 语句的评价对象提取
        4.3.3 小结
    4.4 语句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4.4.1 语句的主客观性判断
        4.4.2 主观语句的语境影响分析和情感强度计算
        4.4.3 质疑语句的判断和处理
        4.4.4 小结
    4.5 篇章整体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4.5.1 相关度判断
        4.5.2 转折关系考虑
        4.5.3 题材的影响
        4.5.4 小结
    4.6 方法的实现与测评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中介作用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
        5.2.1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5.2.2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5.2.3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5.3.3 计量模型设定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5.4.4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5.4.5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
        6.2.1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6.2.2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6.3.3 计量模型设定
    6.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4.3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6.4.4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6.4.5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与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关系的影响
    7.1 引言
    7.2 研究假设
        7.2.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7.2.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度量
        7.3.2 计量模型设定
    7.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7.4.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7.4.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启示
    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词典
附录2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程序算法和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的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债务重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债务重组的基本概念
        2.1.1 债务重组的定义
        2.1.2 债务重组的方式
        2.1.3 债务重组的内容
    2.2 债务重组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经济后果理论
第三章 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过程及动因分析
    3.1 莲花健康公司概况
    3.2 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过程
        3.2.1 莲花健康债务重组方式
        3.2.2 莲花健康债务重组历程
    3.3 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的动因
        3.3.1 盈余管理
        3.3.2 规避退市
        3.3.3 政府扶持
第四章 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的绩效分析
    4.1 莲花健康债务重组前后财务绩效的基本指标分析
        4.1.1 偿债能力分析
        4.1.2 营运能力分析
        4.1.3 盈利能力分析
        4.1.4 成长能力分析
    4.2 莲花健康债务重组前后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分析
        4.2.1 评价指标及样本的选择
        4.2.2 因子分析
        4.2.3 莲花健康在同行业公司财务绩效得分和排名
    4.3 莲花健康债务重组前后的管理绩效分析
        4.3.1 内部管理能力分析
        4.3.2 行业竞争能力分析
        4.3.3 经营发展能力分析
第五章 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的启示
    5.1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5.2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5.3 改进债务重组方案
    5.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9)价值链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以AG钢铁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题的国内外动态和研究评述
        1.2.1 国内外动态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
2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1 价值链理论
    2.2 成本管理理论
        2.2.1 传统成本管理
        2.2.2 现代成本管理
    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2.3.1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涵
        2.3.2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3 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3.1.1 钢铁需求接近饱和
        3.1.2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
        3.1.3 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
    3.2 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3.2.1 成本管理观念不先进
        3.2.2 成本管理范围不全面
        3.2.3 成本管理数据不具体
        3.2.4 成本核算方法不完善
4 我国钢铁企业的价值链成本管理框架
    4.1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实施前提
    4.2 构建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框架
        4.2.1 内部价值链作业分析
        4.2.2 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4.3 构建基于外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框架
        4.3.1 供应商价值链分析
        4.3.2 客户价值链分析
        4.3.3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5 AG钢铁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分析
    5.1 AG钢铁公司概况
        5.1.1 AG钢铁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5.1.2 AG钢铁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1.3 AG钢铁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5.2 AG钢铁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分析
        5.2.1 AG钢铁公司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5.2.2 AG钢铁公司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5.3 案例的改进与启示
        5.3.1 AG钢铁公司基于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改进
        5.3.2 AG钢铁公司基于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改进
        5.3.3 从AG钢铁公司的价值链成本管理经验中获得的启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性
        6.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非理性繁荣:公司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贫困
    第二节 问题的界定:从对公司法合同理论的继承出发
    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法律的政治理论(法哲学)
        二、新制度经济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综合性理论
        三、公司治理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转型理论
        五、金融、政治与法律(法与金融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选题价值、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价值
        二、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经典体制与转型语境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元制度:经典体制的三位一体模型
        一、根本前提
        二、经典体制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经典体制的变迁:转型之谜
        一、转型的两种路径与相关理论述评
        二、转型路径差异对于产权配置和公司治理制度的影响:中俄比较
    第三节 理论模型对于中国公司治理现实的概括性解释
第二章 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变迁史:分析性叙述的启示
    第一节 分析性叙述:对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扬弃
    第二节 新中国现代公司法律制度的萌芽(1979-1993)
        一、制度背景
        二、分析性叙述的归纳演绎
    第三节 新中国现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奠基(1993-2005)
        一、制度背景
        二、分析性叙述的归纳演绎
    第四节 新中国现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再造(2006-2013)
        一、制度背景
        二、分析性叙述的演绎归纳
    第五节 新中国现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十字路.(2014- )
        一、制度背景
        二、分析性叙述的演绎归纳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学:政治观点
    第一节 中国当代立法制度概述
        一、立法权限制度
        二、立法程序制度
    第二节 中国当代立法制度的政治决策模型
        一、命令模型(“Command model”)
        二、精英博弈模型(“Elite struggle model”)
        三、体制内部门政治模型(“Organizational model”),或官僚政治范式
        四、垃圾桶模型(“Garbage can model”)
    第三节 公司法立法的政治决策:模型构建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中国公司法质量与政治约束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的检验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介绍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演绎与待检验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主要研究变量的定义
        三、模型设定和控制变量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 实证结果
        一、公司法质量对于股权集中度的影响
        二、省域公司法实施绩效对股权集中度的关系
        三、政治变量与省域公司法实施绩效对股权集中度的区别性影响
        四、分样本回归:基于所有制的差异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政治异化:官僚化治理
    第一节 公司中的官僚
        一、中国公司治理范式历史中的官僚阴影
        二、新时代,旧景观?
    第三节 独立董事官僚化研究
        一、独立董事法律制度之法理基础
        二、“官员独董”作用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经理人市场:在假说与现实之间
        一、国有企业高管薪酬问题:“限薪令”的事理与法理
        二、国有企业高管聘用问题:Nomenclature(党官任命系统)与董事会权力之争
        三、小结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第一节 反思:现代公司制度与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瞩望:公司法律制度治理绩效提升与政治改革
参考文献
附录:第五章公司法质量法条统计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证券市场为企业脱困增效竭尽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分析[D]. 张钰虹.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以冀中能源为例[D]. 李帅锋.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二重重装债务重组的财务效果研究[D]. 韩雅筠.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4]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5]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J]. 周建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9(11)
  • [6]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王华宾.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莲花健康公司债务重组的动因及绩效研究[D]. 汪翼.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价值链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以AG钢铁公司为例[D]. 张安琪. 安徽财经大学, 2018(11)
  • [10]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维度[D]. 刘安.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证券市场全力为企业脱困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