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何璟涛[1](2020)在《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文中研究说明农田水利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1950-1979年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研究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和经验教训,不仅对农田水利史、农业史、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农业发展、农村改革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学术回顾,包括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及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及突出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的主要过程以及举措、主要工程成效、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影响、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洛阳地区在1950-1979年间进行了全面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之上,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着农田水利建设。历经三十年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建成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显着提升了农业效益。在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总结出了一些正确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对建设有严重影响的失误。第一部分对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论述了自然条件对农业、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洛阳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对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有弊,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丰富的河流资源适宜建设蓄水工程、自流灌区;一些区域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难度大;易于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众多,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重。第二部分阐述了在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面临的严峻形势及突出问题。建国初洛阳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并且绝大部分农田没有得到有效灌溉,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急需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提升农业效益。第三部分对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建国以后洛阳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农田水利领导机构,使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机制上的保证。洛阳地区坚持制定水利规划,使农田水利按照规划有章可循的进行建设。大力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建设,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办水利,由于群众的普遍参与使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推进。农田水利经费的投资是采取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农田水利经费几十年间总体上不断增长,从而有效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第四部分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分段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分段的依据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建设特点有关。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对这六个阶段的主要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及阶段性的建设举措进行了概况性研究。第五部分论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对几项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的成效进行了研究,这几种工程分别是自流灌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库工程、农业井工程、提灌站工程。自流灌区的发展显着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控制住了大量农田的水土流失、建设了大量水库发挥了重要的蓄水防洪作用、机电井大大增加了水利对农田的保险作用、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田水利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历经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使洛阳地区的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使农田的自身肥力大幅提升;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第六部分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如在建设中能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注重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等。一些不足之处有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的问题。造成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工作中的人为失误。
李婷[2](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重要性愈发凸显。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对于减少入河泥沙,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责任更大。甘肃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依托水土保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潜力更巨大。然而甘肃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保持项目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载体,它的绩效水平如何,对于甘肃水土保持来说意义重大。目前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主要有验收和绩效评价两种形式,但是两种形式均存在诸多问题,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未形成有效、科学、全面、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提升项目绩效,并完成过程和结果监督。因此,有待于在新的理论视角下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平衡计分卡这一工具,来弥补现在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的不足,根据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的特点对平衡计分卡进行再造,在描述分析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揭示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从而挖掘出产生这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从公众、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成长四个维度入手,每个维度下按照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生命周期,分为前期工作、实施管理、竣工验收三个部分构建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德尔菲法完成指标的主观筛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完成了指标的客观筛选,用层次分析法完成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最后选取2017年水利部农业综合开发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甘肃省合水县何家畔塬面保护工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并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改进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是运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管理工具,运用科学的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方法,构建了一套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的科学评价,有助于不断提升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弥补了现有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之间失衡的短板,利用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构建了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一套合理的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土保持项目此类公共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罗韧[3](2019)在《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水土保持是维护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同样也是治理江河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习总书记在做十九大报告时指出,为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现今,福建省中西部地区、南方红壤区、重要水源地和江河源头依然有着很高的水土流率。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以乡镇为建设单位,每年实施100个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项目的质量是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体现,是项目的生命,所以对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进行监管特别重要,由于目前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队伍薄弱、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再加上项目实施环境复杂、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对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进行研究有着实际意义。首先,本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对工程质量监管的国内外研究理论做了整理、归纳,并介绍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和创新点。其次,从监管主体机构、监管内容、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质量监管机制。接着,通过提纲访谈和对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收集,对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健全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项目质量监管组织体系、丰富项目的质量监管方式、细化项目的质量监管内容等具体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提供参考,确保今后的项目达到质量要求,在使用功能、施工进度、寿命和外观以及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达到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为同类工程项目质量监管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王凯[4](2019)在《甘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质量监督面临的困境及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质量监督是发挥政府监管效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有力抓手,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近年来,甘肃部分县区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在保障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通过对甘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情况梳理分析,针对水土保持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提出了对策建议。
吴冠华[5](2019)在《地块尺度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以阜平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开发不仅是增加耕地数量与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与手段,也是土地整治助力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的土地开发整治工作对于耕地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占补平衡工作很难真正实现“占优补优”,不利于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此外相对于已有的现状耕地的质量评价研究,对基于地块尺度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足,新增耕地质量快速提升问题也往往被忽视。基于此本文以阜平县扶贫开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别以农用地分等与构建的土地开发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实际评定地块尺度下新增耕地及其上进行优质耕作层构建试验的耕地质量等别,并通过结果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宜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以及新增耕地质量的快速提升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农用地分等结果表示新增耕地自然等平均为9等;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评价结果表示平均等别为3等。项目区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各评价单元小区地块耕地质量较平均,新增耕地实际质量未完全达到规划设计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肥力贫瘠、土层厚度不够是主要原因。(2)农用地分等结果表示优质耕作层构建试验后项目区新增耕地自然等平均等别较试验前提升了0.22等,试验区耕地提升了0.28等,有4770.46m2耕地自然等提升了1个等;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评价结果表示试验后项目区耕地平均等别较试验前提升了0.5等,试验区耕地提升了0.63等,有10720.38m2耕地提升了1个等。优质耕作层构建对于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质量与等别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效果显着,各种试验处理中木本泥炭与生物激发调节剂组合模式对有机质及耕地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提升效果最明显,其中木本泥炭+腐熟秸秆+生物激发调节剂II+常规施肥为最优模式。(3)运用农用地分等的方法难以客观的评价出项目区新增耕地的实际质量水平,较不适宜进行项目区地块尺度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以及用于占补平衡评价补充耕地质量,用其评价也不能充分体现优质耕作层构建项目的实施效果,项目区地块尺度上应补充砾石含量与体现整治工程影响的指标等进行完善,且分等参数需要补充更新调整。(4)本文在建立“需求-质量维度-性质-表现-特性-指标”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遴选指标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地块尺度的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结果看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可行。(5)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评价的耕地质量现状与趋势较准确;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也有差异性,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分等体系基础上补充了耕作条件、污染状况、生物特性指标,评价结果较分等结果更能体现出各地块的质量差异,适宜进行地块尺度的土地开发耕地质量评价以及用于评价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质量,试验前后显示的等别提升效果更好,能够体现出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特点与质量可提升的潜力,评价结果也更客观的接近项目区耕地质量真实水平。(6)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新增耕地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建议,对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助力扶贫开发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光明[6](2017)在《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频频出现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的有效控制,因此,做好水土工程质量管理并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是我们应重视的问题。我国在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但是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也出现一些问题,针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进行详细分析,希望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刘强[7](2016)在《干旱区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理初探》文中指出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是保证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保障"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提高和完善水土保持专项设计,保证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质量。本文浅析了干旱区铁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旨在为同类地区或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齐铁丽[8](2016)在《浅谈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环保工作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工作是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土保持工作能否正常开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文章主要针对当前我国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一定的借鉴。
鞠佳伶[9](2016)在《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改善是避免我国水土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所在。文章针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了探讨。
田岩强[10](2014)在《探讨水利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日趋重视水保工程,并且在水利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今在水利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简要分析了水利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计量分析法 |
3.用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 |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念 |
2.洛阳地区建制沿革 |
(七)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 |
(一)地形地质条件 |
(二)水资源情况 |
(三)气候条件 |
(四)农业耕地资源 |
二、建国初洛阳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与突出问题 |
(一)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但水利基础薄弱 |
(二)农业面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
(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太少 |
(四)落后、原始的水利基础需要发展现代化的农田水利 |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 |
(一)新水利领导机构的设立 |
(二)坚持用规划来指导农田水利建设 |
(三)广泛动员和领导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
1.大力进行群众动员 |
2.大力运用民办公助的方式修建农田水利工程 |
3.依靠大量群众参与修建政府主导的重大水利工程施工 |
(四)实行政府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工程管理方式 |
(五)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
四、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过程及措施 |
(一)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 |
1.进行以渠道为重点的旧有农田水利设施整修 |
2.推行农田水利工程试点以积累技术、经验 |
3.新建了一批以小型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 |
4.大力进行河防护田工程建设 |
(二)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 |
1.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农田水利的初步兴起 |
2.井灌建设迅速推进 |
3.开始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 |
4.渠道建设迅速发展 |
5.开始大量建设小型水库 |
(三)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 |
1.全面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
2.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 |
3.提灌站建设迅速推开 |
4.水土流失治理迅速推进 |
5.井灌建设的重点转向机电井建设 |
6.建设一批大型自流灌区 |
(四)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 |
1.调整、巩固农田水利建设阵线 |
2.强调工程的勘测设计以及审批程序以确保质量 |
3.农田基本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4.进行水库整修、续建以提升质量和效益 |
5.推进自流灌区配套和管理工作 |
6.水轮泵站和电灌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五)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1.在曲折中建设 |
2.大力建设机电井、机电灌站 |
3.推进小型水库建设、进行水库除险行动 |
4.发展喷灌、滴灌工程 |
5.进行大规模的大寨田建设 |
6.大力推进河流治理 |
(六)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 |
1.着重强调恢复和加强水利管理以提升效益 |
2.压缩工程项目,对工程进行续建、配套 |
五、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 |
(一)典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成效 |
1.自流灌区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 |
2.成功治理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区域 |
3.建成了大量能蓄水防洪的水库 |
4.大量的农业井发挥了重要的水利保险作用 |
5.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
1.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 |
2.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 |
3.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 |
六、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
(一)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 |
1.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 |
2.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 |
3.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 |
4.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 |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
1.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 |
2.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 |
3.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 |
4.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 |
5.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
1.3.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指标研究 |
1.3.3 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 |
2.1.2 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 |
2.2 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平衡计分卡 |
2.2.2 对平衡计分卡的再造 |
第三章 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的现状 |
3.1.1 现状描述 |
3.1.2 调查问卷 |
3.2 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2.1 主观随意性强 |
3.2.2 无法评价项目整体效益 |
3.2.3 未实现项目动态管控 |
3.2.4 指标体系不一致 |
3.2.5 指标间关系失衡 |
3.2.6 过程管控不足 |
3.2.7 未开展组织内部评价 |
第四章 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战略地图的绘制 |
4.3 评价指标的设计 |
4.4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4.1 第一轮筛选 |
4.4.2 第二轮筛选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 指标体系的优势和突破 |
第五章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1 塬面保护项目概况 |
5.2 项目评价 |
5.3 改进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水土流失治理内涵 |
2.1.2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质量监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机制分析 |
3.1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主体机构 |
3.1.1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职责划分 |
3.1.2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机构设置 |
3.2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内容 |
3.2.1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简介 |
3.2.2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依据 |
3.2.3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具体内容 |
3.3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方式 |
3.3.1 项目质量监管阶段控制 |
3.3.2 项目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管方式 |
3.3.3 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管方式 |
3.3.4 项目建设单位的质量监管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设计 |
4.1.2 数据统计分析 |
4.2 提纲访谈 |
4.2.1 访谈内容设计 |
4.2.2 访谈的对象和范围 |
4.2.3 访谈方法 |
4.2.4 访谈样本基本情况 |
4.3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质量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
4.3.2 质量监管组织体系不完善 |
4.3.3 质量监管方式不科学 |
4.3.4 质量监管内容缺失 |
4.4 产生问题的原因 |
4.4.1 质量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原因 |
4.4.2 质量监管组织体系不完善的原因 |
4.4.3 质量监管方式不科学的原因 |
4.4.4 质量监管内容缺失的原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
5.1 健全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5.2 完善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组织体系 |
5.2.1 稳定监管人员队伍 |
5.2.2 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 |
5.2.3 完善质量监管组织协调机制 |
5.3 丰富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方式 |
5.4 细化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内容 |
5.4.1 项目设计方面 |
5.4.2 项目施工方面 |
5.4.3 项目监理方面 |
5.4.4 建后管护方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总体印象问卷调查 |
附录二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现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4)甘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质量监督面临的困境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作现状 |
二、面临的困境 |
(一)质量监督意识不高 |
(二)部门协调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 |
(三)基层质量监督力量不足 |
(四)相关制度不健全 |
三、对策建议 |
(一)提升质量安全意识 |
(二)靠实质量监督责任 |
(三)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
(四)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
(五)强化质量监督检查考核 |
四、结语 |
(5)地块尺度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以阜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1.3.2 土地开发整治研究进展 |
1.3.3 土地开发整治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1.3.4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耕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原则依据 |
2.1 理论基础 |
2.2 评价原则及依据 |
2.2.1 评价原则 |
2.2.2 评价依据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域与项目概况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土地开发整治建设项目概况 |
3.2 数据来源 |
3.2.1 资料收集 |
3.2.2 实地调查采样 |
4 农用地分等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4.1 农用地分等的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4.1.1 评价单元划分 |
4.1.2 分等参数确定 |
4.1.3 分等因素与权重确定 |
4.1.4 指标数据获取与因素分值计算 |
4.1.5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与划分 |
4.1.6 农用地分等结果 |
4.1.7 等别评定结果比较分析 |
4.2 农用地分等的优质耕作层构建后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4.2.1 优质耕作层构建项目背景与原理 |
4.2.2 优质耕作层构建试验设计处理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2.4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过程 |
4.2.5 农用地分等结果 |
4.2.6 等别评定结果比较分析 |
5 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
5.3 评价指标遴选过程 |
5.4 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 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6.1 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6.1.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1.2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
6.1.3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
6.1.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6.2 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优质耕作层构建后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
6.2.1 评价指标与权重确定 |
6.2.2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
6.2.3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
6.2.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7 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8.3 不足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现状 |
2 水土保持工程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
2.1 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技术水平不高 |
2.2 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
2.3 检测设备不足, 检测结果不准确 |
2.4 施工单位缺乏资金周转 |
2.5 水土保持工程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 |
3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 |
3.1 提升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队伍水平 |
3.2 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
4 结语 |
(8)浅谈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 |
1.1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
1.2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与控制 |
1.3竣工后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
2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性 |
3加强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
3.1建立并完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
3.2加大监理工作力度 |
3.3严把材料进场关 |
3.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质检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 |
3.5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
3.6及时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
4结束语 |
(9)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
2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
2.1 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 |
2.2 完善前期工作 |
2.3 严格审批程序 |
3 水土保持检测 |
4 结语 |
(10)探讨水利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水保重要意义 |
2、水保监管存在的问题 |
3、水利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
4、结语 |
四、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D]. 何璟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甘肃省水土保持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李婷. 兰州大学, 2020(01)
- [3]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质量监管研究[D]. 罗韧. 福州大学, 2019
- [4]甘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质量监督面临的困境及思考[J]. 王凯. 甘肃农业, 2019(08)
- [5]地块尺度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 ——以阜平县为例[D]. 吴冠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 陈光明. 黑龙江科学, 2017(21)
- [7]干旱区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理初探[J]. 刘强.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6(01)
- [8]浅谈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J]. 齐铁丽.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09)
- [9]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J]. 鞠佳伶.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03)
- [10]探讨水利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J]. 田岩强. 科技与企业, 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