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科疾病从肝论治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宇[1](2021)在《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精浊病用药规律,探索乌药-石菖蒲治疗精浊病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的作用机制,预测其主治症候,构建网络药理作用体系,基于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预测核心组方治疗精浊病多成分、多靶标、多通路的潜在可能作用机制,构建“方药构靶”作用体系。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曾师治疗湿热内蕴精浊病的有效方剂,应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将结果可视化,分析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应用TCMSPV2.3筛选药对和核心组方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探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展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理论角度预测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收集到有效处方193个,共240种中药,药频最高是茯苓,药物四气分布主要是温性,五味则以苦、甘、辛三味为主,归经主归肝、脾两经,乌药与石菖蒲组关联性最大,核心组方组成包括茯苓、乌药、石菖蒲、柴胡、丹参、陈皮、赤芍、牡丹皮、大枣、山药。发现乌药-石菖蒲药对共含有233个化学成分,筛选获得14个有效化学成分,对应101个靶标基因,PTGS2、PTGS1、ADRB2、RXRA等关键靶标14个,AKT1、TNF、JUN、RXRA、ESR1、RELA、MAPK14、AR、MAPK8 等治疗 CP核心靶标89个;富集通路最可能是癌症相关通路;对接结果验证两药对CP的干预作用;药对主治包括腹胀、疼痛等10个中医症候。核心组方10味中药共含有119个有效化学成分,对应 276 个靶标基因,STAT3、AKT1、TP53、MAPK1、JUN、TNF、MAPK14、RELA、IL6、MAPK8等为关键靶标。核心组方最可能作用于细胞膜发挥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激酶结合等分子功能,完成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对细胞死亡的调节、对细胞群体增殖的调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PI3K-Akt、MAPK、P53等癌症相关通路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结论曾师治疗湿热内蕴型精浊病主要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从肝脾切入苦温燥湿、健脾疏肝,清利与补益同施,融合行气活血、温阳化气,共奏利湿泄热、导浊通络之功。乌药-石菖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CP作用,中医症候有腹胀疼痛或焦虑健忘等精神症状,适用于气机郁滞型精浊病,可能对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更有效。核心组方通过多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症反应、抗肿瘤、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等作用,最终达到治疗CP作用。
王启明[2](2021)在《叶天士肝系病证治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叶天士医案及医论为素材,对其治疗肝系病证的治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探究阐明其治疗肝系病证的学术思想,确立常用的治法、方药及治疗忌宜,以期更好地传承叶天士学术经验并使之发扬光大。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叶氏医案,摘卡收集叶氏关于肝系病证的论述及临证案例;查阅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典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2.整理归纳法。对叶氏肝系病证的治法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以确立其治法分类、治法涵义、适应证、治法原理、典型案例、代表方及其他方。3.对比分析法。对同一治法下方剂的用药及症候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治法的核心要素及配伍技巧。结果:肝系病证内容庞大,病因涉及外感邪气、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诸多方面。叶氏在辨治肝病时,尤其重视节气对疾病的影响,或直接治肝,或隔脏而治,常用治法如下:(1)理气法包括疏肝行气法、降气制肝法,代表方为逍遥散加减方、降气通络方。(2)活血法包括活血通络法、活血行气法、育阴活血法、泻热逐瘀法,代表方为旋覆花汤加味方、地鳖延胡方、生地天冬方、桃仁承气汤。(3)清泄法包括清肝(胆)泻火法、清肝凉血法、泄木培土法、泄肝和胃法、清金制木法、利胆和胃法,其代表方为当归龙荟丸、丹皮山栀方、乌梅丸加减方、金铃子散加味方、杷叶苏子方、温胆汤加味方。(4)温肝法包括温肝暖胃法、温经通络法、温肝回厥法,其代表方为吴茱萸汤加减方、川楝包头方、川椒茴香方。(5)补益法包括养肝补血法、益肝养阴法,其代表方为枸杞柏子仁方、生地白芍方。(6)熄风法包括潜阳熄风法、凉肝熄风法、养阴熄风法、养血熄风法、培土熄风法,其代表方为孔圣枕中丹、苦辛酸降方、生地阿胶方、枸杞蒺藜方、归芪六君子汤加减方。结论:1.叶氏辨治肝系病证极具特色,常紧密结合天时、肝脏生理特性以及脏腑间的生克关系。2.叶氏关于肝系病证的治法较前人更为深入、全面,主要有理气、活血、清泄、温散、补益、熄风六大法。3.叶氏在传承前人治肝大法的同时,极大地丰富、完善、发展了相应治法理论。尤其对降气制肝法、育阴活血法、培土熄风法等,见解独到,制方用药,独具匠心,值得深入挖掘传扬。4.叶氏治疗肝系病证思想丰富,辨治用药规律各有特点,对指导临床治疗意义较大,为现代医家辨治肝系病证提供了借鉴。
王畅[3](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尹蔚萍[4](2021)在《基于“肝肾同源”辨治女童性早熟经验总结及疏肝泻火方治疗CPP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总结导师基于“肝肾同源”论治女童性早熟的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2.探讨疏肝泻火方治疗CPP的作用机制。立足于垂体GnRH受体信号转导系统,围绕GnRH受体后PKC-MAPK信号通路以及雌激素反馈机制,运用病理学和RT-qPCR、Western Blot、ELISA、免疫组化等技术,从体内到体外细胞实验,探讨疏肝泻火方对垂体的调节作用,揭示其对垂体GTH分泌及雌激素反馈调节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该方对HPG轴的调控机制。方法:1.经验总结:通过门诊跟师、老师指导等方式,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总结导师治疗女童性早熟的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2.动物实验:将大鼠分为正常发育组、模型组、亮丙瑞林组和疏肝泻火方(SXF)高、中、低剂量组。通过皮下注射N-甲基-DL-天冬氨酸构建CPP模型,皮下注射亮丙瑞林作为阳性对照,分别给予高、中和低剂量的疏肝泻火方灌胃干预。在CPP组大鼠出现第一个动情前期时,将大鼠处死,其余各组按1:1比例同时处死。收集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组织和外周血,对大鼠体重和性器官的重量进行测定,对卵泡成熟度、子宫壁厚度进行切片观察。通过ELISA检测外周血中FSH、LH、PRL、E2的表达水平。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垂体组织中GnRH、GnRHR、ERα、GPR30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对下丘脑中GnRH和卵巢中GnRHR的表达进行检测。3.细胞实验:在细胞实验中,通过CCK-8法计算细胞活力,首先分析了瘦素(leptin,LEP)对垂体细胞的影响,确定阳性药组亮丙瑞林(Leuprorelin,LP)体外处理垂体细胞的最佳药物干预浓度。为探讨SXF对LEP诱导的垂体细胞的影响,大鼠垂体细胞,分组1:LEP组、LEP+LP组(模型+亮丙瑞林阳性药干预组)和LEP+SXF组(模型+含有SXF药物血清干预组)。为研究SXF通过PKC-MAPK通路对LEP处理的垂体细胞的影响,分组2:LEP组、LEP+SXF组(模型+含有SXF药物血清干预组)、LEP+SXF+HY-N2180组(模型+含有SXF药物血清干预+PKC激活剂组)。通过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FSH、LH的水平。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垂体细胞中GnRHR、ERα、GPR30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垂体组织PKC-MAPK通路中关键信号传导分子PKC、p38 MAPK、EPK和JN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熊磊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治疗女童性早熟,提出“从肝论治、整体调治、分期辨治”的治疗理念,而疏肝泻火方是辨治女童性早熟的有效方剂。2.动物实验:相对于正常发育组,模型组大鼠的双侧卵巢、子宫明显变大,成熟卵泡变多,子宫壁增厚;而SXF各组和阳性药组可以抑制性器官的发育。模型组血清FSH、LH、PRL、E2的表达水平、下丘脑中GnRH蛋白表达水平、垂体中GnRH、GnRHR、ERα和GPR30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卵巢中GnRHR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亮丙瑞林组和SXF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上述指标均得到缓解,其中CPP-HD-SXF组和CPP-LP缓解最显着。同时提示疏肝泻火方的上述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趋势。3.细胞实验:对于分组1,LEP组的FSH、LH的分泌水平,GnRHR、ERα和GPR3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KC、p38MAPK、EPK和JNK中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LEP+LP组和LEP+SXF组,并且LEP+LP组和LEP+SXF组的上述指标均显着低于LEP组。对于分组2,LEP+SXF组的PKC、p38 MAPK、EPK和JNK蛋白表达水平和培养基中FSH、LH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LEP组,而LEP+SXF+HY-N2180组的上述指标均显着高于LEP+SXF组。同时,结果表明,HY-N2180可部分逆转SXF对垂体细胞PKC-MAPK通路的抑制作用,SXF通过抑制PKC-MAPK通路缓解LEP干预的垂体细胞分泌FSH、LH。结论:1.疏肝泻火方是基于“肝肾同源”理论辨治女童性早熟的有效方剂,核心药物:柴胡、茯苓、白芍、夏枯草、当归、女贞子、旱莲草、薄荷,体现了从肝论治、整体调治的特点;临证导师擅长使用云南地方药物进行加减,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2.疏肝泻火方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中的GnRH、垂体中的GnRHR表达,调节雌激素受体ERα和GPR30的表达,从而抑制雌激素和FSH、LH的分泌,达到抑制性器官的发育和HPG轴的激活。3.疏肝泻火方可能通过抑制垂体细胞中的PKC-MAPK信号通路,降低雌激素受体和促性腺激素的表达,进而缓解CPP。
陆阁玲,王宁,黄云蕾,马伯艳[5](2021)在《小议“热入血室,男子亦有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入血室"古时多以女子论之,清代医家薛生白着作《湿热病篇》有"热入血室,不独妇女,男子亦有之"。探讨"血室"之病位、病机、性别,从女子"热入血室"延伸至男子"热入精室",拓展其致病之邪不独寒邪化热,亦可为湿热、温热,其发病不独在女子,男子相应疾患亦可循迹于此,现代医家多以"湿热""瘀滞"论治男子精室疾患亦是继承古人学术精华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夏靖[6](2020)在《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和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归纳总结倪诚教授与王琦院士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传承特点,分析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可传承性、可延续性和可重复性问题,以期实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2.系统分析倪诚教授门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病案,探究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传承和组方用药规律,更新慢性前列腺炎的组方用药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研究通过文献的查阅与归纳、跟师门诊学习、聆听体质中心各位老师的授课等方法,归纳总结王琦院士诊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并据此归纳,深入探究倪诚教授与王琦院士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传承特点。2.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数据挖掘研究本课题收集自2008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倪诚教授国医堂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160例医案,共492诊次。对医案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新数据录入平台,建立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和中药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处理数据。通过对医案中的症状、处方用药等信息提取、统计和分析,运用频数、关联规则以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组方用药规律和学术传承。结果:1.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在发病学上,王琦院士认为体质因素参与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过程。在病位认识上,王琦院士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病位在精窍,倪诚教授根据肝司阴器理论,认为精窍与肝经相关。在病机认识上,王琦院士提出病机三论(“热毒蕴结论”、“瘀血论”、“瘀浊阻滞论”)。倪诚教授在继承王琦院士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湿热瘀浊阻滞精窍贯穿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整个过程。在防治思路上,王琦教授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特点,提出辨体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包括分群论治与分期论治。倪诚教授在继承王琦教授关于慢性前列腺炎三大症候群主病主方的基础上,重视精窍与肝经相关理论,加用茵陈蒿汤主入肝经,可清热祛湿,化瘀泄浊,此法贯穿于慢性前列腺炎三大症候群论治的过程中。2.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数据挖掘在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数据挖掘研究中,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发现体质类型频数统计分析中,单纯的湿热体质176例,血瘀体质98例,兼夹体质(湿热体质与血瘀体质)115例。体质用药频数分析得出,湿热体质多用茵陈、滑石、黄芩、黄连;血瘀体质多用桃仁、红花;兼夹体质多用桃仁、茵陈、红花;基于关联规则的体质用药分析,血瘀体质核心调体药物桃仁、红花,湿热体质核心调体药物茵陈、滑石,兼夹体质多用桃仁-红花、桃仁-茵陈药物组合。对尿路刺激症候群用药频次统计后,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分别是乌药、黄柏、生蒲黄、茵陈、炒山栀、生甘草、熟大黄、当归、苦参、桂枝、桃仁、浙贝母、白芍、肉桂、马鞭草、川萆薢。对盆腔疼痛症候群用药频次统计后,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分别是乌药、黄柏、熟大黄、生蒲黄、桃仁、当归、生甘草。基于关联规则对尿路刺激症候群进行分析,支持度124,置信度0.8,高频药物组合包括黄柏-乌药、乌药-生蒲黄、黄柏-生蒲黄、黄柏-乌药-生蒲黄、黄柏-茵陈、茵陈-乌药、茵陈-炒山栀等。关联度较高的药物规则有黄柏,桃仁->熟大黄、桃仁,乌药->熟大黄、黄柏,生蒲黄,炒山栀->茵陈、黄柏,乌药,生蒲黄,炒山栀->茵陈、桃仁->熟大黄、生蒲黄,炒山栀->茵陈等;治疗尿路刺激症候群的核心药物是黄柏、乌药、生蒲黄、茵陈、炒山栀、熟大黄、当归、浙贝母、苦参、白芍、生甘草、桃仁、桂枝。基于关联规则对盆腔疼痛症候群进行分析,支持度为146,置信度为0.8,高频药物组合包括黄柏-乌药、乌药-生蒲黄、桃仁-熟大黄、黄柏-生蒲黄、黄柏-乌药-生蒲黄、熟大黄-乌药、黄柏-茵陈等,关联度较高的药物规则有炒山栀->茵陈、茵陈,乌药->黄柏、黄柏,生蒲黄->乌药、茵陈->黄柏、黄柏,茵陈->乌药、桃仁,乌药->熟大黄等。治疗盆腔疼痛症候群的核心药物是黄柏、乌药、生蒲黄、桃仁、熟大黄、茵陈、炒山栀、当归。基于熵聚类方法对尿路刺激症候群处方规律进行分析,挖掘出强关联药对有茵陈-茜草、茵陈-菟丝子、虎杖-炒山栀、当归-王不留行、苦参-茜草等;核心药物组合有马鞭草-茜草-益母草、茯苓-牡丹皮-怀牛膝、川萆薢-茵陈-苦参-炒山栀等;新方药物组合有茯苓-牡丹皮-怀牛膝-泽泻-山药、川萆薢-茵陈-苦参-炒山栀-菟丝子-虎杖、茵陈-当归-苦参-炒山栀-浙贝母-菟丝子-虎杖等。基于熵聚类方法对盆腔疼痛症候群处方规律进行分析,挖掘出强关联药对有天花粉-延胡索、当归-红花、当归-虎杖等;核心药物组合有枳壳-川芎-赤芍、浙贝母苦参-炒山栀、桃仁-桂枝-熟大黄、桃仁-虎杖-熟大黄等;新方药物组合有枳壳-川芎-赤芍-甘松、浙贝母-苦参-炒山栀-菟丝子-川萆薢-虎杖-茜草、桃仁-桂枝-熟大黄-没药-川楝子-延胡索等。对医案中出现症状进行统计,出现频次较高的是暗红舌、尿不尽、尿频、会阴胀痛、小腹坠痛、阴囊潮湿、齿痕舌、暗紫舌等。基于关联规则对症状进行分析后,支持度设定为60,置信度设定为0.6,关联度较高的症状规则为尿急,暗红舌->尿频、尿不尽,尿急->尿频、尿急->尿频、会阴胀痛,齿痕舌->暗红舌、齿痕舌->暗红舌、尿频->尿不尽等。基于单一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强关联分析得出,尿不尽、尿频、小腹坠痛、阴囊潮湿、尿急、尿分叉、尿热、尿无力、夜尿多、尿痛、尿等待、神疲、口干、腰痛、大便稀、尿中断多用黄柏、乌药、生蒲黄、茵陈;会阴胀痛、睾丸痛多用黄柏、乌药、桃仁、熟大黄;尿滴白、畏寒、腰酸、腹泻多用黄柏、茵陈、炒山栀、乌药;尿黄赤、不寐、阴囊潮热多用黄柏、乌药、茵陈;大便黏滞、急躁易怒、头面油多、汗多、多梦多用黄柏、乌药、生蒲黄、茵陈、乌药。症状组合与中药之间的强关联,其结果为尿频—尿不尽、尿频—尿急、尿频—小腹坠痛、小腹坠痛—阴囊潮湿、尿频—会阴胀痛等症状组合多用黄柏,乌药;尿不尽—小腹坠痛、尿频—阴囊潮湿、尿不尽—尿频—小腹坠痛等症状组合多用黄柏、乌药、生蒲黄;尿不尽—会阴胀痛症状组合多用黄柏、茵陈、乌药、生蒲黄、炒山栀;尿不尽—尿频—尿急症状组合多用黄柏、乌药、茵陈、生蒲黄;小腹坠痛—会阴胀痛症状组合多用黄柏、乌药、桃仁、熟大黄。通过以上对倪诚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医案的数据挖掘,发现倪诚教授在诊疗慢性前列腺炎尿路刺激症候群时常用黄柏、乌药、生蒲黄、茵陈、炒山栀、熟大黄、当归、浙贝母、苦参、白芍、生甘草、桃仁、桂枝,在诊疗盆腔疼痛症候群时常用黄柏、乌药、生蒲黄、桃仁、熟大黄、茵陈、炒山栀、当归。可以看出倪诚教授在继承王琦教授针对慢性前列腺炎三大症候群主病主方使用的基础上,都加用茵陈蒿汤加减方贯穿于症候群中,因茵陈蒿汤主入肝经,达精窍,以清热祛湿、化瘀泄浊,可主针对湿热瘀浊阻滞精窍的主要病机。同时,倪诚教授还继承王琦教授辨体论治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时辨病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缓解时主要以辨体论治。结论:1.总结分析倪诚教授与其导师王琦院士诊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学、病机学、防治学、主病主方的传承特点,说明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可传承性、可延续性和可重复性。2.通过对倪诚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医案的辨体用药、辨病用药、症状用药等数据挖掘,发现倪诚教授在传承王琦院士诊疗慢性前列腺炎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组方用药思路有所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郭麒[7](2020)在《基于方证相关的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酸枣仁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着作《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失眠。酸枣仁汤流传后世,被历代医家所沿用。历代医家在运用酸枣仁汤治疗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发现,酸枣仁汤除了能够治疗失眠之外,还可以治疗其他临床各科的疾病。直至今日,酸枣仁汤仍然被运用于现代临床各科的疾病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揭示酸枣仁汤的方证规律。方法:本文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1.酸枣仁汤的文献研究,一共分为三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究酸枣仁汤其方渊源,并对其相关条文进行简要分析;第二,酸枣仁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以历代医家及其文献中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该方证中用药、症状及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研究;第三,梳理历代医家对酸枣仁汤的衍化与发展。2.酸枣仁汤现代医案研究:以“酸枣仁汤”为主题词,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三大数据库,年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Excel建立数据表,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酸枣仁汤的文献研究表明:酸枣仁汤的主要病位在肝,病机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失眠”、“烦躁”、“咽干口燥”。共整理出27首历代酸枣仁汤的衍化方,可知历代医家不仅在药味加减和组方配伍上对酸枣仁汤有诸多发展,而且还创制了丸、散、煎等剂型,衍化之方除治疗失眠、情志异常类疾病外,还广泛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2.酸枣仁汤现代医案研究表明:Excel数据表共纳入101篇文献,共146例病案。经统计发现,现代临床应用中常见中医病名为:不寐、郁证、绝经前后诸证;西医病名:失眠症、围绝经期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基本病机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临床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味,多加白芍、当归、茯神三味药物。当代医家应用酸枣仁汤的基本指征是失眠、烦躁、咽干口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医案统计两个方面的研究,得出酸枣仁汤证的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其典型临床症状为不寐、烦躁、咽干口燥等症状。通过对现代医案的统计分析,发现酸枣仁汤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临床各科,其中以不寐使用最多。酸枣仁汤的主要临床运用指征为:失眠、烦躁、咽干口燥、舌红苔黄、脉弦细。酸枣仁汤的常用剂量为酸枣仁30g、知母10g、川芎10g、茯苓15g、甘草6g。
黄子彦[8](2020)在《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导师张春和教授运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并根据导师张春和教授的临床经验,结合中药学和药理学分析萆土公英汤的药物效用,为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以期进一步地挖掘《滇南本草》,并将其所收载的药物和兰茂先生的学术思想运用于男科临床。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前来云南省中医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湿热瘀滞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总共66例。试验组服用萆土公英汤水煎剂,每日煎1剂,每日2次,每次200ml,于餐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服用前列解毒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0140。生产厂家:石家庄科迪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粒装0.4g,12粒/版,2版/盒),每日2次,每次4粒,饭后温水送服。同时通过科普文章和医嘱宣教的方式,指导患者均衡饮食,忌醇酒、肥甘、辛辣等饮食;规律作息,勿过劳、过逸、久坐、久站、久骑、憋尿,定期排精;适当运动,调畅情志等。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UPOINTS表型分类评分系统、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结果共入组66例患者,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病例6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因失访各脱落1例。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组间比较,均经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结果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治疗后的各项分值与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秩和检验,与治疗前相比,P<0.05,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NIH-CPSI改善程度比较:试验组5例临床治愈(15.63%)、8例显效(25%)、17例有效(53.13%)、2例无效(6.25%)、总有效率93.75%,愈显率40.63%;对照组0例临床治愈(0%)、1例显效(3.13%)、29例有效(90.63%)、2例无效(6.25%)、总有效率93.75%,愈显率3.13%。3.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比较:试验组6例临床治愈(18.75%)、19例显效(59.38%)、7例有效(21.88%)、0例无效(0%)、总有效率100%,愈显率78.13%;对照组0例临床治愈(0%)、6例显效(18.75%)、25例有效(78.13%)、1例无效(3.13%)、总有效率96.88%,愈显率18.75%。4.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对U下尿路症状、P社会心理异常、O前列腺特异症状、I感染症状、N神经系统及全身性症状、T疼痛及坠胀和胀满不适症状、S性功能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试验组EPS中WBC计数为-/HP、+/HP、++/HP、+++/HP的人数由治疗前的3、5、18、6变为治疗后的24、8、0、0。经秩和检验,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滇南本草》药物组方的萆土公英汤能有效改善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下尿路症状、疼痛不适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与之相对应的NIH-CPSI评分减少,且NIH-CPSI评分改善程度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2.萆土公英汤能有效地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湿热瘀滞证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各种证候,且其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优于对照组。3.萆土公英汤能有效地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UPOINTS表型分类系统评分,对7个因子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也说明UPOINTS表型分类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并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的参考。4.萆土公英汤能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患者前列腺液的白细胞计数。
黄妍妍[9](2020)在《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文中认为目的:越鞠丸是着名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所创,由川芎、香附、苍术、栀子、神曲五味药物组成。主治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脘腹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诸证。功用行气解郁。《丹溪心法》中对越鞠丸的论述比较精炼,此方作为丹溪名方,经历了古今临床验证。本文通过研究越鞠丸文献资料,归纳其方证本质,阐述其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本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文献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方剂、方论类、药理研究类、临床医案类、临床观察类文献,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越鞠丸方证进行探讨。1)利用文义解读对方剂、方论类文献逐句分析,了解朱丹溪所处历史背景,归结出越鞠丸创立的历史渊源,及本方的方义;分析本方与其相关方证的鉴别;总结出古代名医对本方的理解和运用;2)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近现代临床医案和观察类文献数据,总结越鞠丸主治疾病谱和临床运用的合方情况。研究现代临床医案类文献,通过运用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法与技术路线,揭示出越鞠丸的方证规律。结果:1.基本病机:气机不畅,气血失和;2.功效:行气解郁;3.疾病谱:统计发现越鞠丸证病因繁多,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以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妇科疾病为多;4.核心脉症: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脉以弦为主,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5.一般情况:(1)年龄:发病年龄以25岁‐55岁年龄段居多,占78.17%。(2)性别:男女比例为1:2.11,女性患者居多;(3)证型以气郁化火和气滞血瘀兼化火为主,病位以肝(胆)脾(胃)为主;(4)病因:以情志内伤最多,占62.14%;(5)病程:以1-3年最多,占25.12%;6.原方药物使用频次显示香附使用频次最多,川芎次之。原方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剂量相差甚微,皆在10克左右,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3克;7.常随证加用补虚类(补气类最多)、清热类、行气类药物;从单味药物看,甘草76、柴胡66、半夏54、茯苓42、白芍40、当归38、郁金37、枳壳35、陈皮32、木香32、厚朴30、黄连29、山楂28、延胡索26、酸枣仁25、白术25、丹参24、赤芍22、大黄20、砂仁20等为越鞠丸加味使用频次相对多的药物;8.聚类分析显示核心药物药量会随着其核心脉症而发生变化,本文对主要类群第3类群和第2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气机失常、气血失和所导致的全身症状,只是稍有微小变化,故两个类群的药物剂量有相应的细微变化;9.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越鞠丸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皆超过61.8%,可推断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具有关联性;10.合方情况:甘麦大枣汤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本研究选取科学的方法对越鞠丸证治规律进行探讨,进而深入了解本方方证。由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导致六郁产生,是越鞠丸的基本病机,常见的临床使用指征是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弦脉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故临证多个系统的疾病凡是符合此病机和临床使用指征皆可用本方化裁治之。
郁超,JITTIKORN Pimolsettapun,张志航,杨礼斌,徐成林,赵友康,孙逊,朱培庭[10](2020)在《朱培庭从肝论治经验在中医泌尿男科常见病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从疏肝解郁经验应用于男性性功能障碍,养肝柔肝经验应用于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急腹症"锦红片"经验应用于男性前列腺炎3个方面,论述海派顾氏外科朱培庭教授"从肝论治"思路在中医泌尿男科中的发挥及应用经验。并附验案3则。
二、男科疾病从肝论治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科疾病从肝论治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药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曾庆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证经验总结 |
1 病因病机 |
2 诊断 |
3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精浊病用药规律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药物基本信息统计 |
2.2 组方规律分析 |
2.3 新方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乌药-石菖蒲治疗CP网络药理作用体系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应用平台及软件 |
1.2 药对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的筛选 |
1.3 疾病靶标的获取 |
1.4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的建立 |
1.5 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
1.6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7 分子对接 |
1.8 中医症候的反向推导 |
2 结果 |
2.1 乌药-石菖蒲药对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信息 |
2.2 乌药-石菖蒲药对成分-靶标网络关系分析 |
2.3 乌药-石菖蒲药对与CP共同靶标分析 |
2.4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 |
2.5 基因功能与参与通路富集分析 |
2.6 分子对接结果 |
2.7 中医症候推导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核心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核心组方有效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1.2 核心组方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
1.3 慢性前列腺炎疾病靶标的收集与筛选 |
1.4 核心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靶标预测 |
1.5 蛋白互作网络图的绘制与分析 |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核心组方有效化合物与作用靶点 |
2.2 CP靶标与核心组方治疗CP作用靶点 |
2.3 PPI网络图分析 |
2.4 核心组方治疗CP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小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叶天士肝系病证治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肝系病证治法源流 |
1.源于秦汉 |
2.发展于隋唐至金元 |
3.繁盛于明清 |
4.完善于现代 |
第一部分 叶天士生平及治法成就 |
1 叶天士生平 |
2 叶天士治法成就 |
2.1 治温须明三焦气血 |
2.2 治湿须重分消走泄 |
2.3 治肝尤重气血阴阳 |
2.4 治中焦须脾胃分论 |
2.5 治络病须辛香通络 |
第二部分 叶天士辨治肝系病证概述 |
1 肝系病证的界定 |
1.1 肝系的概念 |
1.2 肝系病证的界定 |
2 病因病机 |
2.1 外感邪气 |
2.2 内伤七情 |
2.3 饮食劳倦 |
3 叶氏辨治肝系病证特色 |
3.1 辨治须分天时 |
3.2 论治须调多脏 |
3.3 用药宜柔慎刚 |
3.4 注意病后护理 |
第三部分 肝系病证治法研究 |
1 理气法 |
1.1 疏肝行气法 |
1.2 降气制肝法 |
2 活血法 |
2.1 活血通络法 |
2.2 活血行气法 |
2.3 育阴活血法 |
2.4 泻热逐瘀法 |
3 清泄法 |
3.1 清肝(胆)泻火法 |
3.2 清肝凉血法 |
3.3 泄木培土法 |
3.4 泄肝和胃法 |
3.5 清金制木法 |
3.6 利胆和胃法 |
4 温散法 |
4.1 温肝暖胃法 |
4.2 温经通络法 |
4.3 温肝回厥法 |
5 补益法 |
5.1 养肝补血法 |
5.2 益肝养阴法 |
6 熄风法 |
6.1 潜阳熄风法 |
6.2 凉肝熄风法 |
6.3 养阴熄风法 |
6.4 养血熄风法 |
6.5 培土熄风法 |
讨论 |
1 关于降气制肝法的讨论 |
2 关于通络法的讨论 |
3 关于泄木培土法的讨论 |
4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及展望 |
4.1 创新点 |
4.2 不足 |
4.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
1. 暖肝与疏肝 |
2. 暖肝与泻肝 |
3. 暖肝与补肾 |
4. 暖肝与补脾 |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
1. 功效阐释 |
2. 代表方药 |
3. 主治病证举要 |
4. 证治验案举隅 |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
1. 功效阐释 |
2. 代表方药 |
3. 主治病证举要 |
4. 证治验案举隅 |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
1. 功效阐释 |
2. 代表方药 |
3. 主治病证举要 |
4. 证治验案举隅 |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
1. 功效阐释 |
2. 代表方药 |
3. 主治病证举要 |
4. 证治验案举隅 |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
1. 功效阐释 |
2. 代表方药 |
3. 主治病证举要 |
4. 证治验案举隅 |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
1. 功效阐释 |
2. 代表方药 |
3. 主治病证举要 |
4. 证治验案举隅 |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
1. 功效阐释 |
2. 代表方药 |
3. 主治病证举要 |
4. 证治验案举隅 |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
1. 功效阐释 |
2. 代表方药 |
3. 主治病证举要 |
4. 证治验案举隅 |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基于“肝肾同源”辨治女童性早熟经验总结及疏肝泻火方治疗CPP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性早熟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CPP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3 性早熟指南或共识发布情况 |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性早熟中医药项目情况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肝肾同源”辨治女童性早熟的用药规律和经验总结 |
1 用药规律探讨 |
1.1 资料和方法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4.1 高频药物分析 |
1.4.2 性味归经分析 |
1.4.3 功效归类分析 |
1.4.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1.4.5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
2 经验总结 |
2.1 基于“肝肾同源”辨治女童性早熟的理论基础 |
2.2 临证论治性早熟 |
2.2.1 从肝论治,泻子护母 |
2.2.2 整体调治,标本兼顾 |
2.2.3 分期辨治,彰显中医特色 |
2.2.4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2.2.5 注重调摄,医患合作 |
2.3 病例举隅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分析SXF对雌性CPP大鼠的治疗作用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药物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4 动物伦理 |
2.5 大鼠饲养、分组和处理方法 |
2.6 大鼠处死方法和取标本 |
2.7 性器官指数的测量 |
2.8 HE染色 |
2.9 检测方法 |
2.10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SXF对雌性CPP模型大鼠阴道开放的影响 |
3.2 SXF可减少雌性CPP模型大鼠卵巢和子宫的体积 |
3.3 SXF可减少雌性CPP模型大鼠卵巢/体重之比和子宫/体重之比 |
3.4 SXF对雌性CPP模型大鼠卵泡成熟的影响 |
3.5 SXF对雌性CPP模型大鼠子宫壁厚度的影响 |
3.6 SXF对雌性CPP模型大鼠血FSH、LH、PRL、E_2水平的影响 |
3.7 SXF对雌性CPP模型大鼠下丘脑中GnRH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8 SXF对雌性CPP模型大鼠卵巢中GnRH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9 SXF对雌性CPP模型大鼠GnRH、GnRHR、ERα和GPR30转录水平的影响 |
3.10 SXF对雌性CPP模型大鼠GnRH、GnRHR、ERα和GPR30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四部分 细胞实验探究SXF通过PKC-MAPK通路缓解CPP的机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的分组和干预方法 |
2.4 含有SXF药物血清的制备方法 |
2.5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2.6 检测方法 |
2.7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LEP对大鼠垂体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LP对大鼠垂体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 SXF对LEP干预的垂体细胞中FSH、LH分泌水平的影响 |
3.4 SXF对LEP干预的垂体细胞中GnRHR和雌激素受体转录水平的影响 |
3.5 SXF对LEP干预的垂体细胞中GnRHR和雌激素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 SXF对LEP干预的垂体细胞中PKC-MAPK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7 HY-N2180可部分逆转SXF对垂体细胞PKC-MAPK通路的抑制作用 |
3.8 SXF通过抑制PKC-MAPK通路缓解LEP干预的垂体细胞分泌FSH、LH |
第五部分 讨论和结语 |
1 讨论 |
1.1 从垂体GnRH受体信号转导及雌激素反馈机制研究疏肝泻火方的作用机制 |
1.2 动物实验部分讨论 |
1.3 细胞实验部分讨论 |
2 结论 |
3 特色与创新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主要符号及缩略语表 |
2 RT-qPCR的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小议“热入血室,男子亦有之”(论文提纲范文)
1 “男子亦有之”之探源 |
2 “热入血室,男子亦有之”可为男科疾患辟蹊径 |
2.1 女子之“热入血室”与男子之“精室”受邪 |
2.2 男子“热入血室”之现代发挥 |
3 小结 |
(6)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和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现状 |
1 慢性前列腺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
2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
综述二 数据挖掘在中医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内容: 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和数据挖掘研究 |
第一部分: 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查阅与归纳文献 |
1.2 跟师门诊学习 |
1.3 聆听相关授课与讲座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发病学上的认识 |
2.2 病机学上的认识 |
2.3 防治学上的认识 |
2.3.1 分群论治 |
2.3.2 主病主方 |
2.3.3 分期论治 |
2.3.4 辨体论治 |
3 医案举隅 |
第二部分: 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数据挖掘研究 |
研究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医案数据规范化处理 |
2 数据的组建 |
3 原始数据的采集、记录、录入与处理 |
结果 |
1 病案的一般信息 |
2 辨体用药 |
3 辨病用药 |
4 症状用药 |
讨论 |
1 辨体用药分析 |
2 辨病用药分析 |
3 症状用药分析 |
4 基于熵聚类方法的慢性前列腺炎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
5 倪诚教授对王琦院士慢性前列腺炎处方用药的传承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中医体质量表 |
附录二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 |
个人简历 |
(7)基于方证相关的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酸枣仁汤的文献研究 |
1 酸枣仁汤的源流 |
1.1 出处 |
1.2 历代医家对酸枣仁汤证的分析 |
2 酸枣仁汤的方证理论研究 |
2.1 酸枣仁汤方药分析 |
2.2 酸枣仁汤的方剂学研究 |
3 酸枣仁汤的衍化发展 |
3.1 晋唐时期 |
3.2 宋元时期 |
3.3 明清时期 |
4 小结 |
第二章 酸枣仁汤现代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收集标准 |
2.3 资料整理规范 |
2.4 医案纳入 |
2.5 数据分析 |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
3.1 病名统计分析 |
3.2 症状统计分析 |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
3.4 酸枣仁汤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
3.6 性别统计分析 |
3.7 患者年龄段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
4.1 酸枣仁汤方证特点 |
4.2 酸枣仁汤的舌脉分析 |
4.3 酸枣仁汤的药物化裁特点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酸枣仁汤国内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 临床疗效评价及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比较 |
3.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中医学认识 |
4.2 慢性前列腺炎的西医学认识 |
4.3 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基础 |
4.4 萆土公英汤组方特色 |
4.5 萆土公英汤方义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本研究的特色与优势 |
7 结论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1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滇南本草》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2 |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3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论文着作 |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9)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越鞠丸方证基本认识 |
1 组成与用法 |
2 使用注意事项 |
3 功效与主治 |
3.1 功效 |
3.2 主治 |
4 病机与治则 |
5 药物分析 |
6 配伍意义 |
7 越鞠丸相关方证鉴别 |
7.1 小柴胡汤方证 |
7.2 四逆散方证 |
7.3 逍遥散方证 |
7.4 柴胡疏肝散方证 |
8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的理解和运用 |
8.1 名医名家对越鞠丸的理解 |
8.2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运用的概述 |
第二章 现代临床医案统计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频次统计 |
2.2 黄金分割法 |
2.3 聚类分析 |
2.4 关联规则 |
3 技术路线 |
3.1 资料来源 |
3.2 资料收集标准 |
3.3 文献检索整理流程图 |
3.4 数据标化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越鞠丸核心脉症 |
4.3 越鞠丸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
4.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
4.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 |
4.6 越鞠丸合方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一般情况 |
5.2 核心脉症 |
5.3 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
5.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
5.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
5.6 越鞠丸的合方情况 |
第三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越鞠丸临床运用与药理作用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朱培庭从肝论治经验在中医泌尿男科常见病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男性性功能障碍 |
1.1 疏肝解郁经验 |
1.2 经验发挥 |
1.3 验案举隅 |
2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
2.1 养肝柔肝经验 |
2.2经验发挥 |
2.3 验案举隅 |
3 前列腺炎 |
3.1 急腹症“锦红片”经验 |
3.2 经验发挥 |
3.3 验案举隅 |
四、男科疾病从肝论治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D]. 张天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叶天士肝系病证治法研究[D]. 王启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肝肾同源”辨治女童性早熟经验总结及疏肝泻火方治疗CPP的机制研究[D]. 尹蔚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小议“热入血室,男子亦有之”[J]. 陆阁玲,王宁,黄云蕾,马伯艳. 中医药信息, 2021(02)
- [6]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和数据挖掘研究[D]. 夏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方证相关的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D]. 郭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基于用《滇南本草》药物组方萆土公英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子彦.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D]. 黄妍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朱培庭从肝论治经验在中医泌尿男科常见病中的运用[J]. 郁超,JITTIKORN Pimolsettapun,张志航,杨礼斌,徐成林,赵友康,孙逊,朱培庭.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