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网通采用BMI宏迅软件的BMS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完成第一阶段实施,开通5项业务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程瓯[1](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蒋为民[2](2012)在《“颠覆电视”:媒介融合背景下SMG全媒体战略及实践的研究(2001-2011)》文中认为本文在媒介融合理论的研究背景下,选择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Shanghai Media Group,缩写SMG)为案例研究样本。本次研究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将SMG从成立集团后的2001年——2011年间为时间轴,对该集团在产业愿景下的“全媒体战略”进行完整的历史发展梳理:以媒介产业融合、传媒企业管理和媒介产业创新三个维度,从产业融合发生的几个层面到融合导致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由此归纳出这一场产业创新的若干特征,加以对“过程”的“深描”。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在场以及参与式观察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一方面总结出SMG在传媒产业转型期勇于否定旧我、积极发展新媒体的战略创新和管理创新之处;另一方面,从以往比较忽略的中层管理者角度对SMG这十年来在“全媒体”战略实践过程中进行了问题解剖——在同一个企业组织内选择全媒体战略的两种发展模式的利弊;在扩张过程中,从单纯的内容制播管理走向内容产业管理遇到的版权管理问题和流程再造问题;在快速发展阶段,快速重组、快速决策、快速盈利带来的矛盾与问题;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和现行传媒规制之间的各种不协调问题。本文认为:在中国,SMG的全媒体战略是在媒介融合、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发展战略模式,它表明:基于新的传播技术为主导的全媒体时代为传统的传媒集团的产业扩张提供了新机遇;全媒体战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定位是传媒集团创新成长的理性边界;而在企业、事业、机关混合属性的媒体集团中,强调公司治理,以管理创新克服旧体制的效率低下——是践行全媒体战略的首要选择;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克服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是践行全媒体战略的唯一路径;而依靠融资手段,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是全媒体战略得以持续实施的重要财务基础。本次个案研究还试图指出:现阶段传统媒体进行跨产业、跨领域的媒介融合式发展普遍面临的结构性冲突、管理冲突和体制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化的媒介融合趋势下,中国传媒产业创新可以借鉴的东西方经验和规避创新风险的可能性、必要性。需要说明的是:标题中的“颠覆电视”一词出自SMG总裁黎瑞刚的演讲,在本文的结论中,“颠覆电视”既不是以新媒体代替旧媒体的涵义,也不是以一种产业代替另一种产业的涵义,而是作为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的符号,体现了国有体制下“传媒精英”推动产业变革正是源于这样一种强烈危机感。在广电行业性的体制弊端尚未克服之前,真正的全媒体战略很难从任何单个的企业内部获得完全成功,正如SMG在其十余年不懈的改革获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仍将面临诸多瓶颈,未来还是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制变革结合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实践,才能建设成下一代融内容、互动、社交、服务于一体的、以人为本的全媒体。
王俊玲[3](2006)在《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电信网络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产业界的融合趋势,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趋于融合,网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网络面临着负荷在不断增大、业务需求也趋于多样化,运营商必须提供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业务才能吸引住用户,而这些新型的多样性业务,是目前PSTN、PLMN网络所难以提供的。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网络应运而生。NGN是电信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采用一种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NGN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随着分组网络自身的完善,关键技术的不断成熟,软交换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运营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本文阐述了NGN网络技术原理,并从网络状况、业务开放情况、下一步发展策略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济南商用NGN实验网的情况。
张群英[4](2002)在《以客户为中心的BSS/OSS》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年底,两个年轻人怀着为亚洲电信服务供应商提供一流的BSS/OSS产品和平台的梦想,在硅谷创建了一家名叫BMIasia的公司。BMI,意即Business Management Initiatives,其思想是主动把握业务管理。 其中的一位,此前曾是美国Portal软件公司核心技术指导委员会的一员,
李莉[5](2002)在《重庆网通5项业务开通》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 近日,在由BMI宏迅软件公司协助实施的BMS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后,重庆网通已经开通VPN、语音、小区接入、售前技术支持和故障处理等5项业务。同时他们还计划在2期项目中,在此系统基础之上平滑增加新的业务,包括PPPoE和IDC等。 重庆网通是重庆市信
方政[6](2004)在《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从1978年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打破“大一统”的旧银行体制金融机构实现多样化开始,到提倡竞争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最后实现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离,应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在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我国银行特别是现在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上一直采用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即各家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通过铺新摊子和设立物理银行网点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妄图获取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营方式。它在业务初创期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不可逾越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银行自身来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长期采用这种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局限性或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业务品种单一和业务范围狭窄、过多的管理层次和偏低的人员素质、经营成本过高利润明显降低甚至亏损、巨额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信息化水平低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等,这些局限性和问题最终导致目前银行业务的衰败期。从银行外部环境来看,新技术革命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传统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变革;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日益成长壮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提高,传统银行业已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了银行“脱媒”的挤压;中国加入WTO后,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丰富的金融市场经验和成熟的创新产品,占领内地银行业及金融市场,对国内银行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总之,目前我国银行业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为摆脱上述困境,必须寻求银行业的创新之路以求重新崛起。因此,此时此刻笔者对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探求重新崛起之路,明确指出金融创新尤其是经营方式的转变甚至创新是当前我国传统银行业维持生存并取得长远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无可回避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实际应用中经营方式的创新已经起步并直接影响金融制度的创新,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普及,笔者对网络环境下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具体是对网络银行及其务实的研究实际上起到积极宣传创新、推动创新的目的,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运用纵向、横向比较分析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内涵、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动因和意义、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模式、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实现、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论述。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理论和务实的研究,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营方式创新势在必行并具有优越的条件和基础,创新理念要认真持久贯彻,最终实现我国银行业全面、健康、快速、有效发展是可能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创新: <WP=5>(1)总结学者和专家的知识对经营方式定义进行重新界定;(2)针对网络环境下集约化经方式发展的趋势提出网络化经营方式概念;(3)笔者通过对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三种创新实现形式的理解和应用得出这样的结论:三者之间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互补性。(4)笔者针对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赖晶晶[7](2021)在《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社区警务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条件下智慧警务的崛起,为社区警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智慧社区警务模式成为必然,并已显示出特定的优势。从宏观上看,警务的“智慧化”不仅会给基层警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更为解决新问题带来了新的方法和策略。随着智慧警务作为推动警务工作创新样态被顺利推出,智慧社区警务也成为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条件下的警务新选择,成熟又行之有效的社区警务理论为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方向。在智慧警务引领下,多地公安机关对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不断实践探索,成为警务运行模式构建中实现社区警务新效能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驱动,公安机关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经过不懈努力,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样态与运作方式也越来越清晰。基于各地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理论和实践探索,本文从目标、导向、机制、体系四个方面对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求,明确了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构建目标是推动基层治安治理智慧化;预测性警务是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构建导向;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构建机制则必须满足建立健全智能防范研判机制、数据信息共享机制、精准打击防控机制、科学考评管理机制等要素。智慧社区警务模式构建的体系架构需要以基础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用户层为条件。通过智慧社区警务实践模式的常态化与非常态化的两种样态,分别对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构建效果进行了验证。其常态化样态,选取了F分局智慧化的实践操作与运行状态;非常态化样态则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区警务运行状态进行了应急状态与防控常态化下的操作为实证。智慧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及其在运行中的检验,不仅证明了社区警务的智慧化手段行之有效,且充满后劲,未来将大有发展之必要。如同任何一项警务创新的逻辑发展顺序一致,智慧社区警务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扰与困难。在实践探索中,智慧社区警务的发展如何直面问题并适应信息化时代条件的新要求,本文也提出了对智慧社区警务模式样态的完备与优化路径的个人意见。智慧社区警务是智慧警务的一个侧面,也是新时代条件下基层公安机关对公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积极回应。智慧社区警务模式建设已是新时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更多期待,满足广大民众新需求的大势所趋,也是构建平安中国建设的需要。智慧社区警务作为一种基层社区治理方式与治理形态,不仅推动着基层警务改革,更推动基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李娜[8](2021)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层政务服务是基层政府一项特有的职能,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容,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能否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关系到“放管服”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顺利实现。推进“一次办好”是山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地方实践,通过公布权力清单、业务流程再造、互联网技术支撑,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全方位深层次改革。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一次办好”不谋而合,在价值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整体性治理理论下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改革从价值观念、组织构架、技术支撑和协同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本论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对以“一次办好”为例的基层政务服务进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界定相关概念入手,明确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基层政务服务之间的契合点和适用性,将整体性治理的核心概念、理论目标等进行分析,阐述了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的整合、协调、技术与监督四个维度与“一次办好”的适用性。其次,借助山东省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的个案研究,从改革内容、改革措施、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个案分析,找出目前基层政务服务面临的问题。再次,根据L区“一次办好”情况,梳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总结了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政务服务改革的经验教训。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构建核心价值观念、完善整体组织架构设计、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支撑、完善监督考核协同机制等制度化条件四个方面的优化路径。本论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视角,着眼于“一次办好”为突破口的基层政务服务,通过实地调研,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力图提出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的改革路径,实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应用,构建整体性服务政府。
李霞[9](2021)在《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增添了活动和动力,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改革为税收政策、征管体制带来了变化,也为市场引入了新的经营模式、经营方式,这些都使得企业的税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受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影响,制造业企业成为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改革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围绕制造业企业推出的改革举措层出不穷。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打击,我国提出不再设定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转而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持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助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制造业企业要牢牢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顺势而上,同时进一步加强税务风险的预判和管理,占领先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H制药是一家医药制造类上市企业,其主要纳税指标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样本企业符合率超过80%,受改革措施影响较大,随之带来的税务风险愈加凸显,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较之以往便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优化税收商环境改革背景进行了剖析,分析了税务风险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探讨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然后,分析了H制药的基本状况和H制药税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H制药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因素的分析标准,结合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对H制药的税务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发现H制药在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存在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不足,未用足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发票开受与生产经营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等税务风险。最后,根据目前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开展税务风险识别,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加强税务风险人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立足于对大部分企业产生广泛影响的改革举措,剖析了税务风险因素,提供了解决建议,以期为处于同一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经济体中,在相同税制影响下的、有相似发展条件的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姜家昆[10](2021)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望2020年,虽经风霜雪雨,但获硕果累累。内有疫情席卷肆虐,外有强国打压围困,前有百年大计收官,后有强国目标三十载。全球经济在疫情的影响下整体呈现衰退趋势,而我国首次突破经济百万亿元新高度;澳美英法层层围困之下,我国以和平为目标镇定应对;2020年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任务,同时做好两个十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开局。面对种种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冷静指挥,沉着应对。政府高效的反应布局离不开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在历史长河留下浓重一笔,电子政务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政务效率,降低政务成本,还可以推动政府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等等。历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的电子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依托电子信息技术我们建立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之间交流和联系的新平台即电子政务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建设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制定不及时以及政府组织架构健全等原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陷入重重困境,“信息孤岛”现象层出不穷。当前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努力破除“信息孤岛”困境、建设网络强国等任务对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了解目前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政务基本情况,对比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路径,总结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即对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仍存在许多误区;政务平台建设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的法规建设不及时;各部门之间资讯共享存在互通互联障碍问题。探索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在宣传推行、行业标准、行业法规以及资讯共享方面的四重困境,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观察国外成功案例,分析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层层解困,最终以破除信息孤岛现象,建立高效快捷、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平台为目标,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关键性难题的四点方案。第一,提升部门服务:加强政府宣传、强化特色服务、提升民众获得感;第二,统一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统一参数标准、构建长效参考机制;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构建法律长效保障机制;第四,共享地区信息:建立资讯共享-高层协调制、构建长效沟通机制。破除“纵强横弱”的信息孤岛现象,建立高效、快捷、有序的政务服务,搭建互联互通的资讯共享平台,努力实现我国政治体制转型,经济再度腾飞的目标。
二、重庆网通采用BMI宏迅软件的BMS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完成第一阶段实施,开通5项业务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网通采用BMI宏迅软件的BMS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完成第一阶段实施,开通5项业务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2)“颠覆电视”:媒介融合背景下SMG全媒体战略及实践的研究(2001-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TR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关于本次研究的方法和框架设计 |
一、本次研究的具体方法 |
二、论文框架设计:章节的逻辑与说明 |
注释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和背景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一:媒介融合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媒介融合”的定义和解释具有多样性 |
二、“媒介融合”逐步成为实务应用范畴的学术课题 |
三、从受众文化角度的研究方向及其他 |
四、从媒介产业角度的“媒介融合”研究路径和核心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二:关于“全媒体”的研究综述 |
一、“全媒体”的定义理解 |
二、“全媒体”的价值特点 |
三、关于“全媒体”的研究和应用概述 |
四、“全媒体”研究与“三网融合”的关联 |
注释 |
第二章 SMG全媒体战略实施的历史流变 |
第一节 元问题:SMG全媒体战略何以可能及可为 |
第二节 SMG的全媒体战略及其实践简史 |
一、2001-2002:“秣马厉兵”的筹备阶段 |
二、2003-2007:“跑马圈地”的拓展阶 |
三、2008-2009:“分分合合”的调整阶 |
四、2010-2011:“五大板块”的成型阶段 |
本章总结 |
注释 |
第三章 基于三个维度的全媒体实践之深描 |
第一节 从垂直发展到横向发展:媒介产业融合维度之深描 |
一、以技术与网络的融合突破产业界限 |
二、以市场与服务的融合拓宽收入结构 |
三、以资本与产权的融合超越规制局限 |
第二节 组织流程再造:传媒管理维度之深描 |
一、全面采用“公司化运营”体制 |
二、建立集团“矩阵式结构”管理 |
三、推行人力资源“企业化管理”系统 |
四、全面实施“品牌化经营”方式 |
五、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化管理” |
第三节 技术引领变革:媒介产业创新维度之深描 |
一、全方位把握创新机遇:偶然的和必然的 |
二、以技术进步引领变革:塑造传媒新价值 |
三、多元化的目标市场选择:机遇和风险并存 |
四、以合作创新为主要形式:斜向整合与资本推动 |
本章总结 |
注释 |
第四章 SMG全媒体战略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梳 |
第一节 全媒体战略与组织机制之间的问题梳理 |
一、“版权管理”的难题:关于内部的制播分离和版权归属 |
二、“内容优势”的困惑:关于内容的价值和创新 |
三、“快比慢好”的质疑:关于速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全媒体战略的两种融合模式的问题梳理 |
一、“第一财经”的“榕树”模式 |
二、新媒体板块的“竹笋”模式 |
三、“榕树”模式与“竹笋”模式的异同对比 |
四、“榕树”模式与“竹笋”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三节 规制和体制局限的问题梳理 |
一、内容管控存在网、台双重执行标准 |
二、事企合一的传媒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
三、国资监管制度对产业创新的制约 |
四、广电、电信交叉进入的难度问题 |
本章总结 |
注释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一节 “全媒体”的实施基础:业务流程和组织流程再造 |
第二节 “全媒体”的内部运营保障:高效的组织协同 |
第三节 “全媒体”的发展突破点:规制改革与资本撬动 |
结语:未来趋势的演化 |
注释 |
深度访谈名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NGN技术概述 |
2.1 NGN的网络架构 |
2.1.1 接入层 |
2.1.2 传送层 |
2.1.3 控制层 |
2 1.4 业务层 |
2.2 NGN协议 |
2.2.1 软交换主要功能 |
2.2.2 NGN协议概述 |
2.2.3 NGN协议的应用和发展 |
2.3 支撑NGN的主要技术 |
2.3.1 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 |
2.3.2 高速路由/交换技术 |
2.3.3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 |
2.3.4 宽带接入技术 |
2.3.5 IP网络技术 |
2.3.6 NGN技术 |
2.4 NGN的业务提供与优势 |
2.4.1 NGN业务分类 |
2.4.2 NGN业务分析 |
2.4.3 NGN技术优势 |
第三章 山东网通NGN商用实验网可行性研究 |
3.1 建设NGN商用实验网的必要性 |
3.1.1 跟踪和掌握技术发展的趋势 |
3.1.2 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 |
3.1.3 业务发展的需要 |
3.1.4 适应网络演进的趋势 |
3.1.5 人才和技术储备的需要 |
3.2 建设NGN商用实验网的可行性 |
3.2.1 NGN网络技术已具备初步商用能力 |
3.2.2 山东网通公司具有NGN商用实验的必要条件 |
3.3 NGN业务定位及市场分析 |
3.3.1 市场与业务定位分析 |
3.3.2 具体可发展的业务内容 |
3.4 NGN业务的盈利模式 |
3.5 实验用户选择及拟定实验规模 |
3.5.1 实验用户选择策略 |
3.5.2 具体所选实验用户 |
3.5.3 实验规模容量 |
3.6 商用实验网组网方案 |
3.7 承载网络组织 |
3.7.1 IP承载网络组织 |
3.7.2 ATM承载网络组织 |
3.8 用户编号和IP地址 |
3.8.1 用户编号 |
3.8.2 IP地址规划 |
3.9 用户接入方案 |
3.9.1 集团客户方案 |
3.9.2 密集小区方案 |
3.10 设备配置及投资估算 |
3.10.1 设备配置 |
3.10.2 投资估算 |
3.11 业务发展与收入预测 |
3.12 结论 |
第四章 济南商用NGN实验网组网分析 |
4.1 济南NGN实验网网络结构 |
4.1.1 实验网方案选择依据 |
4.1.2 济南NGN实验网网络框架 |
4.1.3 主要设备所完成的功能 |
4.2 济南NGN承载网分析 |
4.2.1 山东省IP骨干网分析 |
4.2.2 济南IP城域网分析 |
4.2.3 济南ATM网络分析 |
4.2.4 济南NGN承载网选择依据 |
4.2.5 济南NGN承载网组网模型 |
4.3 NGN承载网的QoS保障与安全方案 |
4.3.1 NGN承载网的QoS保障方案 |
4.3.2 NGN业务网络的安全性考虑 |
第五章 济南NGN商用实验网运行情况 |
5.1 NGN网络设备性能测试 |
5.1.1 测试内容 |
5.1.2 测试总结 |
5.2 NGN商用网业务方案 |
5.2.1 网吧话吧合一 |
5.2.2 移机不改号 |
5.2.3 广义虚拟网 |
5.2.4 多媒体软终端 |
5.2.5 一号通 |
5.2.6 DISA业务 |
5.2.7 ACD业务 |
5.2.8 I2004IP电话 |
5.2.9 空中会议室 |
5.3 NGN商用网业务实验情况 |
5.3.1 济南网通NGN内部业务试用情况 |
5.3.2 济南NGN网络商用阶段分析 |
5.4 NGN商用网运行情况分析 |
第六章 济南NGN商用网发展策略 |
6.1 国内外NGN技术发展趋势 |
6.1.1 NGN顺利走出实验阶段 |
6.1.2 NGN发展仍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6.2 济南网通公司NGN网络发展策略 |
6.2.1 中国网通网络转型总体思路与原则 |
6.2.2 山东网通NGN发展策略 |
6.2.3 济南网通NGN业务发展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内涵及转变 |
1.1 经营方式的内涵及概念的转换 |
1.1.1 经营方式的内涵 |
1.1.2 从经营方式到经济增长方式概念的转换 |
1.2 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内涵及转变 |
1.2.1 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及其表现 |
1.2.2 从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动因和意义 |
2.1 金融创新的内涵 |
2.1.1 金融创新的内涵 |
2.1.2 电子金融创新的定义 |
2.2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动因 |
2.2.1 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技术基础 |
2.2.2 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市场需求条件 |
2.2.3 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外在动力 |
2.2.4 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 |
2.3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意义 |
2.3.1 促进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
2.3.2 提升银行的利润和国际竞争力 |
2.3.3 促进整个社会电子商务的发展 |
2.3.4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国家信息化的水平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模式 |
3.1 从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
3.1.1 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 |
3.1.2 从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
3.2 从实体经营模式向虚拟经营模式的转变 |
3.2.1 实体经营模式与虚拟经营模式 |
3.2.2 从实体经营模式向虚拟经营模式的转变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实现 |
4.1 创新的实现形式. |
4.1.1 自助银行. |
4.1.2 电话银行. |
4.1.3 网络银行. |
4.2 创新的务实研究. |
4.2.1 自助银行的务实研究. |
4.2.2 电话银行的务实研究. |
4.2.3 网络银行的务实研究. |
4.3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启示 |
4.3.1 发展网络银行的必要前提是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 |
4.3.2 以存款为龙头拉动其他的业务品种的发展 |
4.3.3 个人理财为客户提供交易记录与市场信息 |
4.3.4 年轻的高收入阶层是取得良好的市场和收益的保障 |
4.3.5 网上银行成为银行业增加盈利及资产价值的新亮点 |
4.3.6 中小银行与大银行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5.1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
5.1.1 对创新自身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 |
5.1.2 缺乏对创新的整体规划 |
5.1.3 缺乏对创新风险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的监管 |
5.1.4 对创新市场的营销力度不够 |
5.1.5 成本核算和员工的激励培训机制不健全 |
5.1.6 银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
5.2 应对措施 |
5.2.1 全面认真贯彻创新理念 |
5.2.2 对创新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实现多元化和特色化服务的结合 |
5.2.3 正确认识创新的风险,加强对风险的有效监管 |
5.2.4 加强创新业务的营销,提高创新的市场化程度 |
5.2.5 建立全面成本核算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和培训 |
5.2.6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智慧社区警务的理论选择与实践选择 |
2.1 智慧社区警务的理论选择 |
2.1.1 治理理论 |
2.1.2 流程再造理论 |
2.1.3 大数据理论 |
2.2 智慧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选择 |
2.2.1 智慧社区警务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
2.2.2 智慧社区警务建设中的发展创新 |
3 智慧社区警务模式构建 |
3.1 构建目标:推动基层治安治理智慧化 |
3.1.1 工作主体智慧化发展 |
3.1.2 运行流程智慧化发展 |
3.1.3 服务内容智慧化发展 |
3.2 构建导向:预测性警务 |
3.2.1 违法犯罪预测导向 |
3.2.2 民意诉求预测导向 |
3.3 构建机制: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
3.3.1 智能防范研判机制 |
3.3.2 数据信息共享机制 |
3.3.3 精准打击预防机制 |
3.3.4 科学考评管理机制 |
3.4 构建体系:完备智慧社区警务架构 |
4 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样态与实践检验 |
4.1 常态化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样态——以S市F分局为例 |
4.1.1 S市F分局智慧社区警务建设的现状 |
4.1.2 S市F分局智慧社区警务建设的特点 |
4.1.3 S市F分局智慧社区警务运行的困扰 |
4.2 非常态化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样态——以疫情防控为例 |
4.2.1 智慧社区警务助力疫情防控 |
4.2.2 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借鉴 |
5 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的现实优化路径 |
5.1 推进智慧水平适应能力:强化技术机制建设 |
5.2 提升运用科技手段能力: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
5.3 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制度建设保障 |
5.4 提升智慧警务建设效能:加强智慧警务宣传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2020 法治日报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之智慧警务汇总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学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四)个案概述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基层政务服务与“一次办好”改革的概念界定 |
1.政务服务与基层政务服务 |
2.“一次办好”改革 |
(二)“一次办好”改革的理论基础 |
1.整体性治理理论 |
2.新时代系统集成改革理论 |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框架 |
1.治理根源:“棘手性难题”和“碎片化问题” |
2.价值取向:以公共利益和群众需求为标准 |
3.判断标准:目标与手段互相强化 |
4.功能因素:建立信任和责任感 |
5.操作路径:整体性整合和无缝隙项目 |
6.制度化条件:环境、利益、认知和情感关注 |
7.路径策略 |
(四)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一次办好”改革的适用性分析 |
1.立足于“公共需求”的价值理念高度一致 |
2.构建“内畅外联”的组织结构高度契合 |
3.实现“无缝高效”的运行方式不谋而合 |
4.“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支撑高度契合 |
二、济南市L区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
(一)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背景 |
1.“放管服”改革的山东地方实践 |
2.“3545”改革目标的政策要求 |
3.改革服务方式及完善政务服务流程的现实需要 |
(二)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内容 |
1.改革行政机构,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
2.设定目标,采用重点手段加强地区创新 |
3.打造高水平服务载体,创建特色服务品牌 |
4.优化制度化条件,全面监督责任落实 |
(三)济南市L区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实践措施 |
1.信息技术支撑:“两微一端”开展 |
2.服务性目标强化:“三级体系”目标 |
3.整体性运作体系:“由点到面”“由远到近” |
4.主体多元合作:“政银合作”,全体参与 |
(四)济南市L区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实践成效 |
1.调研数据及样本分析 |
2.实践结果及成效 |
三、“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 |
1.价值取向有偏颇,理念转变不到位 |
2.运行机制和流程不规范、行政审批标准不统一 |
3.数据共享缺乏、“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 |
4.政府内外缺乏协同,第三方力量参与不足 |
5.制度化条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 |
(二)“一次办好”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环境因素:行政环境不健全,经济制约改革 |
2.认知因素:核心价值理念缺失,地方缺乏能动作用 |
3.体制因素:“分权化改革”导致组织架构设计不当 |
4.技术因素:信息手段运用滞后,统筹规划不全面 |
5.行为因素:政府利益判断和考量 |
四、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优化基层政府政务服务的路径 |
(一)构建以公共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
1.创新行政理念,塑造“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念 |
2.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塑造服务型政府行政文化 |
(二)优化完善整体性系统性组织架构设计 |
1.中央削权减证,优化政府管理机制 |
2.赋权地方实践,实现地方对中央的回应性建设 |
(三)完善和加强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支撑 |
1.加强部门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技术体系 |
2.依靠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 |
3.强化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
(四)构建和健全法律法规、监督考核等制度化条件 |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为政务服务提供法制保障 |
2.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实现审管有机衔接 |
3.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创新激励竞争机制 |
4.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营商环境研究综述 |
1.3.2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论文框架 |
1.5 论文主要贡献 |
第2章 税收营商环境与税务风险基本理论 |
2.1 税收营商环境 |
2.2 企业税务风险 |
2.3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
2.3.1 OECD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
2.3.2 COSO-ERM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
2.4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
第3章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分析 |
3.1 H制药基本情况 |
3.2 H制药纳税情况 |
3.2.1 H制药生产运营涉及的税种及税率 |
3.2.2 H制药生产运营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 |
3.2.3 H制药纳税信用等级评分 |
3.3 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
3.3.1 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及机构 |
3.3.2 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机制 |
3.4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H制药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
3.4.1 H制药税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
3.4.2 H制药税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
第4章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H制药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 |
4.1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H制药税务风险识别评估过程 |
4.2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H制药税务风险识别评估结果 |
4.2.1 减并纳税次数改革下H制药税务风险 |
4.2.2 缩短纳税时间改革下H制药税务风险 |
4.2.3 减税降费改革下H制药税务风险 |
4.2.4 优化报税后流程指数改革下H制药税务风险 |
4.2.5 其他指标改革下H制药税务风险 |
第5章 改进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
5.1.1 全面综合 |
5.1.2 科学评估 |
5.1.3 分类应对 |
5.1.4 适应环境 |
5.2 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
5.2.1 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
5.2.2 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
5.2.3 有效开展税务风险识别 |
5.2.4 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方法 |
5.2.5 加强税务风险人才建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H制药2017年至2019年主要财务报表数据 |
致谢 |
(10)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论文创新点 |
(六)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我国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
(二)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差距 |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 |
(一)宣传推行:电子政务推行效果差、公众参与度低 |
(二)行业标准:电子政务相关的国家标准有待确认和制定 |
(三)行业法规:电子政务边缘法律法规仍需制定和完善 |
(四)资讯共享:政府机构之间信息孤岛林立,弊端重重 |
三、我国电子政务问题成因分析 |
(一)政府宣传不到位,公众传统的固化思维难以改变 |
(二)国家全局规划不健全,各地建设标准不一 |
(三)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缺少指导性法律法规 |
(四)条块分割,烟囱林立,遏制了我国电子政务的稳步前进 |
四、破除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对策 |
(一)提升部门服务:加强政府宣传、强化特色服务、提升民众获得感 |
(二)统一行业标准:健全统一参数标准、构建长效参考机制 |
(三)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构建法律长效保障机制 |
(四)共享地区信息:建立资讯共享-高层协调制、构建长效沟通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重庆网通采用BMI宏迅软件的BMS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完成第一阶段实施,开通5项业务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2]“颠覆电视”:媒介融合背景下SMG全媒体战略及实践的研究(2001-2011)[D]. 蒋为民. 复旦大学, 2012(08)
- [3]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D]. 王俊玲.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4]以客户为中心的BSS/OSS[N]. 张群英. 网络世界, 2002
- [5]重庆网通5项业务开通[N]. 李莉. 通信产业报, 2002
- [6]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D]. 方政. 安徽农业大学, 2004(04)
- [7]智慧社区警务模式研究[D]. 赖晶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8]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为例[D]. 李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税收营商环境优化背景下H制药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 李霞.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10]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姜家昆.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