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胆囊结石16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璐[1](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张烨[2](2021)在《同期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评估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轻型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我们回顾分析了分期与同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收集对比住院及随访数据,了解腹腔镜及十二指肠镜分期和同期术中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轻型胆源性胰腺炎的老年患者提供可行性证据,给临床治疗这类患者提供术式参考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月1日的年龄≥60岁的胆囊结石合并轻型胆源性胰腺炎的手术患者,按照ERCP与LC手术时机不同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先行ERCP,再择期行LC(pre-ERCP+LC),B组为腹腔镜术中联合十二指肠镜一期治疗,即先仰卧位行LC,LC术毕后转左侧卧位行ERCP(Io-ERCP+LC)。AB两组均由熟练掌握腹腔镜及十二指肠镜技术的医师完成,在手术后对患者做为期1年的随访。通过收集患者术前各项一般资料,如术前白细胞、C反应蛋白、肝脏功能指标、白蛋白等实验室指标。住院进行治疗的相关数据,例如总手术时间、总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总住院天数及费用、随访结石复发率等资料。由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老年胆囊结石伴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行双镜同期联合手术是否与分期手术存在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共收集60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30名,男女比例16:14,平均年龄70.00±4.68岁。B组患者30例,男女比例15:15,平均年龄71.03±3.90岁。收集两组患者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A组与B组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术前疼痛评分、术前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术前总胆红素、GGT、ALT、血白蛋白、脂肪酶及淀粉酶统计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A组胆总管宽度(cm)与B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术中出血(ml)9.48±3.21与B组9.40±2.84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min)131.2±11.22明显多于B组97.17±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占比6.66%,B组术后并发症占比3.33%,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1例结石未取净,结石取净率为96.7%,B组结石取净率为100.0%,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总住院天数(天)13.47±1.41明显长于B组7.27±1.36,且有较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住院费用(元)72407.08±4990.31比B组56569.39±3508.60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中,A组2例因结石复发再次住院治疗,B组1例因结石复发住院治疗。两组患者1年内结石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源性胰腺炎的老年患者,同期双镜联合治疗对比分期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总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费用少、老年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并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结石复发的发生几率,但手术适应症较为严格,需谨慎把控选取适合的患者,手术设备及医生的双镜操作要求更高,在有上述条件的医院可以有效开展,较传统分期治疗有潜在优势,为相关患者提供了一种的更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案,相关结论仍需多中心及高质量研究支持。
常毅刚[3](2020)在《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1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癌患者预后列线图并进行验证;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考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考察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治疗周期结束的患者进行电话方式的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结束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6.1,最后以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绘制使用R语言(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的survival包及rms包实现,变量得分使用nomogram Ex包计算。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判断。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分别为Bootstrap法和验证集法,内部验证的重复取样次数为1000次。比较预后列线图与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2)资料来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250例。分别进行CA199、CEA、CA125、和CA242检测及病理学诊断。诊断结果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其中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12例,胆囊癌患者138例。考察各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具有手术记录,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为749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围胆囊床切除术、肝IVb+V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扩大根治术、短路手术或姑息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考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4)选取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意外胆囊癌患者188例,分析并总结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癌旁浸润和发生远处转移(P<0.05)等,危险度分别为1.237,1.551,2.969,1.957,1.492以及1.446。(2)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S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AJCC分期的C-index为0.70(95%CI 0.67~0.73),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分期,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验证集的中位DSS生存期为25.14个月,术后1、3、5年DSS相关生存率为71.0%、38.7%、30.5%。外部验证C-index为0.73(95%CI 0.68~0.78),以5年生存率为例,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较好。(4)观察组与对照组CA199、CEA的阳性率差异提示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为CA242与CA125相比较的阳性率(P>0.05)。观察组CA199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EA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CA199用于胆囊癌诊断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48.55%;CA199的特异度最高,可达到99.11%,同时其阳性预测值可达98.53%。(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EA、CA199+CEA、CA199+CA125、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EA阳性率、CA199+CEA阳性率、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观察组CA199+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诊断时,CA242+CA199、CA199+CA125的灵敏度可超过50%,分别为53.75%和51.72%。同时,CA199+CA125的特异度为76.3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分别可达到63.83%和66.27%。(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A199+CEA阳性率、CA199+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9)三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的诊断时,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的灵敏度均超过了50%,达到59.49%和52.6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均表现不良。(10)LC或剖腹进行的手术患者有221例,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9.51%,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61%、1.20%和14.69%。(11)对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围胆囊床切除术组、肝S4b+S5段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组和扩大根治术组,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是否是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资料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P<0.05)。(13)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有181例有完整的预后生存时间记录,生存时间分布1.93~85.4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91.71%(166/181),3年生存率为54.70%(99/181),5年生存率为21.55%(39/181)。结论:(1)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癌旁浸润、发生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影响胆囊肿瘤患者的7项预后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具有准确、直观、个性化的预后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优势。(2)CA199+CA125的灵敏度为诊断胆囊癌的最佳方法。(3)LC或剖腹进行的胆囊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治2和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生存期和生存率显着优于根治1和根治3患者。(4)中老年女性患者意外性胆囊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率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也呈上升趋势;(5)目前临床上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包括:胆囊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及多发结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胰胆管汇合、粘膜有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直径在0.5-1.0cm之间的胆囊息肉(6)对于早期胆囊癌只要能够达到R0切除,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杨晓婷[4](2020)在《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汤对保胆术后患者(证属肝胆湿热型)血清中IL-4、IL-6、TNF-α及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试验方法,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住院病人中符合西医保胆取石条件及中医诊断标准中肝胆湿热型辨证标准的60例胆囊结石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后,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除术后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外,不做其他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按疗程口服中药利胆排石汤,每日两次,早晚各1次,均于饭后半小时服用,一共持续三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2周后,停止口服药物2周,再开始下一疗程。随访观察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收集患者血样并以ELISA检测血清中IL-4、IL-6、TNF-α及EGF水平,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中IL-6、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血清中IL-6、TNF-α浓度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中IL-4、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血清中IL-4、EGF浓度均有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周观察组胆囊相对收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胆囊相对收缩率均有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证实利胆排石汤能够有效调节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通过提高抑炎因子IL-4的同时使促炎因子IL-6、TNF-α的浓度下降而实现维持炎症因子平衡的目的,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经验方利胆排石汤能够预防结石及一定程度溶石的可能机制之一;2.本实验证实通过测定血清中EGF含量的高低,有助于评价保胆术后患者的胆囊粘膜修复情况,可作为预测结石复发率的可参考指标之一,并且对于预防胆结石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祝博[5](2017)在《《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表明
罗辉[6](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王红兰[7](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徐波[8](2015)在《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行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老年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行十二指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十二指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与结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少,且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着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行十二指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的疗效显着。
二、老年胆囊结石16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胆囊结石16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辨证证型 |
2.4 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
1.3.1 胆囊结石 |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
1.4 身体质量指数 |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
1.6 治疗原则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3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同期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实验方法 |
2.2.1 A组 |
2.2.2 B组 |
2.2.3 手术设备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术前各项资料统计分析对比 |
3.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对比 |
3.3 两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率、总住院天数、总费用等数据对比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轻型胆源性胰腺炎微创手术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1 胆囊癌 |
2 胆囊癌治疗研究 |
3 胆囊癌诊断方法 |
4 胆囊癌预后研究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114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及预后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纳入资料的临床病例情况 |
1.2.2 训练集与验证集基线资料比较 |
1.2.3 训练集患者的Cox预后结果 |
1.2.4 预后列线图 |
1.2.5 列线图预测准确性的外部验证 |
1.3 讨论 |
1.3.1 影响胆囊癌患者DSS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
1.3.2 列线图进行胆囊癌患者预后预测 |
1.3.3 列线图与TNM分期应用价值比较 |
1.3.4 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2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4 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5 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不同手术方式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手术治疗方式统计 |
3.2.2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2.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
3.3.2 不同手术方式临床资料差异分析 |
3.3.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 |
3.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4 小结 |
四、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患者基本资料 |
4.2.2 患者临床表现 |
4.2.3 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2.4 患者预后分析 |
4.2.5 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 |
4.3 讨论 |
4.3.1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 |
4.3.2 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综述 |
1.1 胆及胆石症的中医定义 |
1.2 胆石症的病因病机 |
1.3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治则治法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
2.1 胆结石的发病率 |
2.2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 |
2.3 胆结石的诊断 |
2.4 胆结石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保胆取石手术的病例选择 |
2 主要实验材料 |
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2 实验所需设备 |
3 临床实验 |
3.1 手术方式 |
3.2 服药方式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1 胆囊相对收缩率 |
4.2 IL-4、IL-6、TNF-α及EGF的检测 |
4.3 随访 |
4.4 数据处理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利胆排石汤方药分析 |
2 IL-4、IL-6、TNF-α与胆结石 |
3 胆囊粘膜与胆结石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8)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行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时间指标情况 |
2.2 两组并发症的情况 |
3 讨论 |
四、老年胆囊结石16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同期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张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D]. 常毅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D]. 杨晓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第38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7(12)
-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8]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行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分析[J]. 徐波.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4)
标签:胆囊癌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胆囊结石微创技术论文; 健康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