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瘀证客观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廖利,赵兴桃,王成,邓英,周梦婷,李芸霞,任波[1](2021)在《血瘀证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血瘀理论源自《黄帝内经》,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寒凝、血热及外伤等病因病机导致的血行不畅、血液运行缓慢或停滞。现代研究认为血瘀证是引起代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参与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血瘀证模型建立方法的稳定对该领域的研究十分重要。目前,主要从发病诱因、病理改变及病证结合3个角度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但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标准和方法尚有很多问题。文章综述了血瘀证动物模型建模方法及评价标准,以期为血瘀证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活血化瘀中药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周超[2](2021)在《白细胞亚型、血小板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的白细胞亚型、血小板等指标变化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90例为观察组,其中湿热下注组、血瘀组各45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外周静脉采血检测白细胞及其亚型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数量,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胱抑素C的水平,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根据所得数据,总结其在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中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纤维蛋白原、胱抑素C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临床分期中:FontaineⅣ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FontaineⅡ-Ⅲ期(P<0.05)。(3)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中:湿热下注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高于血瘀证(P<0.05)。(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呈正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02,对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5.6%,特异度为46.7%,最佳临界值为1.481。结论:白细胞及其亚型等炎症相关性指标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疾病严重程度、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湿热下注证的血管炎性指标较血瘀证高,这可能与湿热下注证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多属于疾病的严重阶段,且炎症反应更显着有关,为今后临床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和指导临证用药提供了有益补充。
柴若宁[3](2021)在《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氧化脂质代谢谱及炎症相关因子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损伤反应是CHD主流发病机制学说,即内皮损伤与脂质积聚导致动脉壁慢性炎症反应形成粥样斑块。免疫炎症在AS的起始、进展、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过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典型炎症反应的效应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然而,除了典型的炎症效应细胞,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变应性炎症的效应细胞在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便是参与其中关键效应细胞,活化后EOS释放多种信号因子对白细胞募集,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 s)受损及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 C)将CHD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慢性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两类。CHD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990年~2016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333种疾病的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报告指出,C AD是全球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2017年,CHD的死亡率占据了美国CVD死亡类型的42.6%,而我国居民CHD患病率与死亡率也逐年增高,农村地区上升更为明显,且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此全球对CHD防治依旧刻不容缓。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等均属于CHD的范畴,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胸闷、胸痛,短气,甚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伴有濒死感。中医经典论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认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法则,如通阳宣痹法、扶正固本法及温通止痛法等。近年来,CHD中医证候研究文献分析显示,血瘀证素在所有中医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且在所有C HD患者所占比例逐年增高。因此,探讨氧化脂质代谢物及炎症相关因子在CH D及CHD血瘀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目的:研究氧化脂质代谢物及炎症相关因子与CHD及CHD血瘀证的相关性,为其参与CHD及CHD血瘀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及综合科病房的CHD患者120例,纳入CHD组,并依据《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将纳入的CHD患者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同时收集2020年6月~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预防保健科健康体检人员30例,纳入健康组。采集所有入选对象就诊当天或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的静脉全血样本,运用RT-PCR 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 C)中CCL11 mRNA的表达水平,运用ELISA方法测定CCL11,ECP,TM,LTB4表达水平,运用LC-MS/MS平台进行氧化脂质代谢物检测分析,观察健康组与CHD组之间,CHD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之间氧化脂质代谢物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炎症相关因子实验数据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作为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的判断依据。氧化脂质代谢物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在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利用R软件中的MetaboAnal ystR包OPLSR.Anal函数进行分析,筛选规则:选取VIP≥1并且fold change≥2或fold change≤0.5的代谢物为最终差异代谢物。结果:1.健康组与CHD组,CHD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基本资料对比本研究共纳入健康人30例,CHD患者120例,CHD血瘀证患者80例,非血瘀证患者40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CHD组与健康组在性别、年龄、BM I、GLU、ALT、AST、sCr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CHD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在性别、年龄、BMI、GLU、ALT、AST、sCr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健康组与CHD组的EOS数量结果与健康组相比,CHD 组的 EOS[(0.13±0.08)×109/L VS(0.10±0.08)×109/L],P=0.04)数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健康组与CHD组CCL11、ECP、TM、LTB4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组相比,CHD 组的 CCL11(113.16±55.25 VS 77.74±33.07,P=0.007)、ECP(24.44±5.01 VS 14.66±4.15,P=0.000)、TM(3.11±1.20 VS 2.37± 1.14,P=0.012)、LTB4(113.84±44.27 VS 70.54± 16.15,P=0.000)表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CHD 患者 CCL11、ECP、TM、LTB4 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采用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CCL11(OR=1.026,95%CI:1.007-1.045,P=0.007)、ECP(OR=1.786,95%CI:1.356-2.351,P=0.000)、TM(OR=1.717,95%CI:1.108-2.662,P=0.016)、LTB4(OR=1.048,95%CI:1.021-1.075,P=0.000)与CHD存在显着相关性。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CCL11(OR=1.059,95%CI:1.011-1.109,P=0.015)、ECP(OR=2.149,95%CI:1.197-3.857,P=0.010)与 CHD 存在显着相关性;TM(OR=1.896,95%CI:0.654-5.499,P=0.239)、LTB4(OR=1.092,95%CI:0.993-1.200,P=0.071)与 CHD 无显着的相关性。5.健康组与CHD组CCL1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组比较,CHD 组 PBMC 中 CCL11 mRNA(3.80±2.74 VS 1.48±0.95,P=0.110)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CHD患者CCL11 mRNA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CCL11 mRNA(OR=1.986,95%CI:1.045-3.775,P=0.036)与CHD存在显着相关性。7.CHD 患者 CCL11、ECP、TM、LTB4 的 ROC 曲线分析ROC 曲线分析结果提示,CCL11 的 Area 为 0.7337,Cut-off value 为 62.2pg/ml,Sensitivity 为 95.65%,Specificity 为50%;ECP 的 Area 为 0.9362,Cut-of f value 为 19.58ng/ml,Sensitivity 为 79.66%,Specificity 为 93.33%;TM 的 Area为 0.6777,Cut-off value 为 1.975ng/ml,Sensitivity 为 80.43%,Specificity 为 46.15%;LTB4 的 Area 为 0.8089,Cut-off value 为 81.57pg/ml,Sensitivity 为 73.33%,Specificity 为83.33%。8.CHD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EOS数量结果CHD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EOS数量[(0.14±0.06)×109/L VS(0.10±0.02)×109/L],P=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CHD血瘀证组CCL11、ECP、TM、LTB4表达水平结果与非血瘀证组相比,CHD血瘀证组的TM(3.53±1.15 VS 2.77±1.16,P=0.030)、LTB4(139.64±41.74 VS 96.65±37.56,P=0.001)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D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CCL11(113.25±66.49 VS 113.08±45.15,P=0.992)、ECP(24.87±5.14 VS 24.16±4.97,P=0.603)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CHD 血瘀证患者 CCL11、ECP、TM、LTB4 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采用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TM(OR=1.778,95%CI:1.039-3.041,P=0.036)、LTB4(OR=1.026,95%CI:1.009-1.043,P=0.003)与 CHD 存在显着相关性;CCL11(OR=1.000,95%CI:0.989-1.011,P=0.992)、ECP(OR=1.029,95%CI:0.926-1.144,P=0.596)与 CHD 无显着相关性。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CCL11(OR=0.987,95%CI:0.966-1.009,P=0.254)、ECP(OR=1.067,95%CI:0.883-1.290,P=0.502)、TM(OR=2.085,95%CI:0.742-5.860,P=0.164)、LTB4(OR=1.013,95%CI:0.988-1.038,P=0.308)与CHD无显着相关性。11.CHD血瘀证组CCL1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非血瘀证比较,PBMC 中 CCL11 mRNA(3.93±2.62 VS 3.60±2.99,P=0.703)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CHD血瘀证患者TM、LTB4的ROC曲线分析ROC 曲线分析结果提示,TM 的 Area 为 0.6762,Cut-off value 为 2.915ng/ml,Sensitivity 为 64%,Specificity 为 71.43%;LTB4 的 Area 为 0.7726,Cut-off value 为 123.9pg/ml,Sensitivity 为 85.19%,Specificity 为 66.67%。13.健康组与CHD血瘀证组氧化脂质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健康组与CHD血瘀证组氧化脂质差异代谢物富集在亚油酸代谢通路及代谢途径。14.健康组与CHD非血瘀证组氧化脂质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健康组与CHD非血瘀证组的差异代谢物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TRP通道的炎性介质调节通路、代谢途径、PPAR信号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15.CHD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氧化脂质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CHD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差异代谢物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结论:1.血清CCL11、ECP、LTB4、TM的表达水平与CHD存在显着的相关性。2.PBMC中CCL11 mRNA表达水平与CHD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血清TM、LTB4的表达水平CHD血瘀证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而血清CC L11、ECP与CHD血瘀证无显着的相关性。4.PBMC中CCL11 mRNA表达水平与CHD血瘀证无显着的相关性。5.健康组与CHD血瘀证组差异代谢物富集在亚油酸代谢通路及代谢途径。6.健康组与CHD非血瘀证组的差异代谢物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T RP通道的炎性介质调节通路、代谢途径、PPAR信号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7.CHD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差异代谢物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
冯浩欣[4](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重类型。调查显示,我国45岁以上人群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冠脉介入治疗挽救了大量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其发病率、死亡率却并未下降。这提示冠心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全面控制,其中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炎症因子能够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坏死核心进一步扩大;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因子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斑块处纤维帽变薄而破裂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病”“卒心痛”范畴。研究表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是胸痹心痛患者最为多见的两种证型,而血瘀是这两种证型的共性病理特征。相较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ACS具有起病急、炎症反应剧烈、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研究炎症因子在ACS急性期的变化有助于对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病理特征深入了解,为病证结合诊治冠心病提供新视角。本研究通过比较ACS血瘀证不同类型(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观察影响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相关炎症因子,为规范化辨证ACS气病血瘀证提供循证证据。目的:观察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探索两组证型ACS患者的心功能、冠脉病变程度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共纳入244例患者,包括气虚血瘀证ACS患者为112例,气滞血瘀证ACS患者为13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化验指标、超声心动图、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及炎症相关因子 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的血清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冠脉Gensini评分。对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化验指标、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冠脉病变特点、冠脉Gensini评分及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冠脉Gensini评分与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中风史、肝肾功能、LVEF、LVEDd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清pro-BNP、cTnT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患者(P<0.05)。2.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比较,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计分更高、口唇及齿龈暗、舌下脉络曲张两种征候计分更低(P<0.05),而血瘀证计分、冠脉血管病变数量、Gensini评分在两组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ACS气虚血瘀证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 六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在两种证型患者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s-CRP的血清水平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F呈负相关(r=-0.206,P=0.033),ICAM-1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Dd呈正相关(r=0.278,P=0.009);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各个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5.对ACS患者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气滞血瘀证组患者中,冠脉Gensini分数与IL-6的血清水平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r=0.292,P=0.001),而与其他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相比,气虚血瘀证患者心绞痛症状更重、口唇及齿龈暗的程度和舌下脉络曲张程度较轻,这三种症候可能有助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进行诊断和鉴别;2.在AC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更明显、炎症反应程度更重,以Hs-CRP升高为主;3.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性,与冠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即随着炎症因子的水平升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和冠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巴立明[5](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NT-proBNP、cTnⅠ、血肌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血肌酐(Scr)的表达水平,探讨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心功能分级的关系,使辨证论治思路,能够更加的客观,为中医、中药在诊疗的过程中,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20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心功能分级:1.1入院基本情况:心功能Ⅲ、Ⅳ级组的呼吸频率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1.2心脏彩超检查:心功能Ⅳ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显着低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心功能Ⅳ级组的左室舒末径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1.3实验室检查:NT-proBNP水平比较:心功能Ⅲ、Ⅳ级组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心功能Ⅳ级组高于心功能Ⅲ级组,P<0.05;血肌酐水平比较:心功能Ⅳ级组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心功能Ⅲ级组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5;cTnI阳性率比较:心功能Ⅲ、Ⅳ级组显着高于心功能Ⅱ级组,P<0.01。2.中医辨证分型:2.1入院基本情况:各组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2心脏彩超检查:阳虚血瘀水饮证,阴阳两虚、血瘀水饮证左室射血分数显着低于其他证型组,P<0.01;2.3实验室检查:NT-proBNP水平比较:阴阳两虚、血瘀水饮证显着高于气虚血瘀证,P<0.01;气虚血瘀水饮证高于气虚血瘀证,P<0.05;血肌酐水平比较:阴阳两虚、血瘀水饮证显着高于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饮证,气阴两虚、血瘀水饮证,P<0.01;阳虚血瘀水饮证高于气虚血瘀证,P<0.05;cTnⅠ阳性率比较:阴阳两虚,血瘀水饮证、阳虚气虚血瘀水饮证显着高于其他证型组,P<0.01。3.相关性分析:NT-proBNP与血肌酐呈显着正相关,r=0.535 P<0.01;血肌酐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着负相关,r=-0.258 P<0.01;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呈显着负相关,r=-0.313 P<0.01。结论:1.慢性心衰患者的呼吸频率、左室舒末径、NT-proBNP、血肌酐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逐步增高;左室射血分数而逐步降低;心功能Ⅳ级时cTnI阳性率更高。2.证型中兼有阳虚证候要素时,NT-proBNP、血肌酐水平、cTnⅠ阳性率会显着升高,左室射血分数会显着下降。3.NT-proBNP与血肌酐具有正相关性;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血肌酐具有负相关性。4.NT-proBNP、血肌酐、cTnⅠ等指标,可以为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萧凤珠[6](2021)在《脓毒症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PCT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T淋巴细胞亚群、PCT、Lac等实验室指标的检测,比较脓毒症毒热证、血瘀证、急性虚证三种证型在免疫、炎症指标上的差异及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根据纳入标准,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肺病科、普外科等科室诊断为脓毒症患者的病例103例。入院后记录符合脓毒症诊断患者的一般资料,采集动静脉血,由我院检验科检测,记录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PCT,Lac各项数值,并进行SOFA评分,收集数据。根据收集数据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毒热证、血瘀证、急性虚证,根据脓毒症西医诊断标准分为脓毒性休克组和脓毒症组。观察毒热证、血瘀证、急性虚证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PCT、Lac及SOFA评分、西医分型、28天死亡率的相关性。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收集所得103例病例,其中毒热证组患者35例(占34.0%),血瘀证组患者30例(占29.1%),急性虚证患者38例(占36.9%)。2.不同证型在年龄、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证型在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上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得,毒热证组、血瘀证组、急性虚证CD4+、CD8+、CD4+/CD8+存在显着差异(P<0.05)。4.不同证型与PCT、Lac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急性虚证PCT、Lac水平显着高于毒热证、血瘀证(P<0.05),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SOFA评分、西医分型及28天死亡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SOFA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急性虚证、血瘀证、毒热证。6.中医证型与SOFA评分、28天死亡率、PCT、Lac值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与CD4+、CD4+/CD8+值呈负相关,与CD8+值呈正相关。结论1.急性虚证组患者CD4+、CD4+/CD8+较毒热证、血瘀证组低。中医证型与CD4+、CD4+/CD8+值呈负相关,与CD8+值呈正相关。2.PCT、Lac值与中医证型呈正相关,急性虚证的感染和组织缺血缺氧严重程度最为严重。3.中医证型与SOFA评分、28天死亡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急性虚证较其他证型发生脏器衰竭的可能性更高,病情更严重,死亡率更高。4.脓毒症中医证型中,急性虚证病情程度最重,因此治疗上要注重补益正气,扶正固本。
潘谊[7](2021)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LC)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肝癌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与血清miRNA的相关性,初步揭示肝癌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为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文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月-2020年11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病房,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符合纳入标准、及信息资料完善的病例纳入研究范围。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前期筛选出的肝癌差异miRNAs(miR-122-5p、miR-148a-3p、miR-92a-3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6-5p、miR-143-3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进行qPCR验证,检测肝癌差异miRNAs在肝癌患者(6例肝郁脾虚证、6例脾虚湿困证)和6例对照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肝癌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与miRNA的相关性,从miRNA层面探讨肝癌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313例肝癌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26-90岁之间,平均年龄59.58岁,其中59-69岁(33.2%),为高发年龄段。原发疾病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其次是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占主导地位。吸烟与饮酒是导致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2.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以乏力、口干、纳差、胁痛、腹胀、眠差、小便黄、目黄、腹痛、口苦为常见临床症状。3.该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多见。4.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1)与血常规的关系在WBC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在PLT指标中,气滞血瘀证>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WBC、PLT指标在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WBC、PLT与肝癌中医证型无相关性。在RBC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RBC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HGB指标中,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肝郁脾虚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HGB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与肝功能的关系在ALT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肝肾阴虚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ST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湿热蕴毒、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TBIL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气滞血瘀证最低;其中,湿热蕴毒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LT、AST、TBIL指标中,ALT值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证型与ALT无相关性;AST、TBIL在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证型与AST、TBIL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ALP、GG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在ALP指标中,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GG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中医证型与ALP、GGT有一定的相关性。在ALB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湿困证与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ALB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与肾功能的关系在UREA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且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UREA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CREA指标中,湿热蕴毒、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湿热蕴毒证最高,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REA与肝癌证型无相关性。在e GFR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 GFR与肝癌中医证型无相关性。(4)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在P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T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PTA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湿热蕴毒证最低;并且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毒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TA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D-二聚体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且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D-二聚体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与AFP的关系在AFP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毒证,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miRNA的关系:(1)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肝郁脾虚证组中miR-148a-3p、miR-92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9个miRNA与肝癌肝郁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肝癌肝郁脾虚证区别对照组的生物标志物;miR-122-5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3-3p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脾虚湿困证组中miR-122-5p、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9个miRNA与肝癌脾虚湿困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肝癌脾虚湿困证区别对照组的生物标志物;miR-92a-3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3-3p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比较,肝郁脾虚证中miR-22-3p表达上调,miR-143-3p、miR-4488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2-5p、miR-148a-3p、miR-10a-5p、miR-130b-3p、miR-4429、miR-483-5p表达上调,miR-92a-3p、miR-26a-5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的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22-3p、miR-143-3p、miR-4488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辨证分型的生物标志物。(4)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83-5p表达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可能与两者共同证候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脾虚证的生物分子标志物。结论1.本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指标(RBC、HGB)、肝功能指标(AST、ALP、GGT、ALB、TBIL)、肾功能指标(UREA)、凝血功能指标(PT、PTA、D-二聚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WBC、PLT、ALT、CREA、AFP无相关性。五个证型中,脾虚湿困证的ALP、GGT、UREA、PT、D-二聚体指标最高;RBC、HGB、ALB指标最低;肝郁脾虚证的AST、ALP、GGT、UREA、PT、D-二聚体指标最低,提示脾虚湿困证病情较重,肝郁脾虚证病情较轻。2.本研究发现,miR-92a-3p可以作为肝癌肝郁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miR-122-5p可以作为肝癌脾虚湿困证的生物标志物。3.本研究发现,miR-22-3p、miR-143-3p、miR-4488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区别脾虚湿困证辨证分型的生物标志物。4.本研究发现,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与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参与肝癌细胞的增值、侵袭、迁移、凋亡等生物过程,可以作为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
赵颖[8](2020)在《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为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方向。方法:1.采用肘正中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建立猕猴血瘀证候模型,以猕猴生物表征,如舌象、唇色、眼球、皮毛及动物行为,血液流变学、凝血、血常规等指标进行血瘀证候模型评价。2.运用视网膜血氧仪采集血瘀证组与对照组猕猴眼底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眼底图像信息,并对视网膜信息与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3.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以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舌质、脉象等证候要素,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体系研究气滞血瘀证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信息的特征,为中医证候客观化提供方向。结果:1.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基于四诊信息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量表显示,血瘀组猕猴舌象评分及耳血管状态评分、皮毛状态评分、嘴唇颜色评分、眼睛状态评分均有所增高。血瘀组猕猴造模后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毛发干燥、耳缘血管增加、粪便性质改变。(2)就血瘀证候模型而言,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血流变增高(P<0.05),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显着增高(P<0.01)。血瘀组造模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均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发现造模后血瘀组的样本与其他样本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进一步验证了猕猴血瘀模型造模成功。血瘀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有核红细胞计数增加(P<0.05),血瘀组造模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增加(P<0.05),这更加辅证了血瘀模型的造模成功。2.血瘀证候猕猴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氧特征研究发现,血瘀证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84.23±18.46)%,静脉血氧含量为(72.30±11.84)%;对照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96.57±15.41)%,静脉血氧含量为(67.23±7.23)%,血瘀证组猕猴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造模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2.30±11.84)%较造模前(59.46±7.52)%增高(P<0.01)。血瘀组猕猴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4.73±11.77)%、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对照组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6.35±7.42)%、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8.11±7.25)%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造模前(60.76±5.36)%显着增高(P<0.01),余象限差异不明显。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特征研究发现,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28.56±29.31)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91.79±35.42)μm;对照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17.04±20.64)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89.79±25.09)μm,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及视网膜静脉管径均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值增高(P<0.05)。各个象限差异不显着(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血瘀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84±0.33);对照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6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组造模后颞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0.65±0.10),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值(0.61±0.08)较前升高(P<0.05)。(2)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提示,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具有相关性(P<0.01),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正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电泳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3.气滞血瘀证患者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根据病位、病因、病势及四诊信息对证候体征归类显示,RVO组病位主要在肝、脾,EH组病位主要在肝、经络,除外各自疾病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二者均以舌红有瘀点(79%,83%),心烦(91%,90%),胸胁或乳房胀痛(70%,86%),脉细涩、迟(61%,60%)所占比率居高,符合该证候特点。(2)就血瘀证生化指标而言,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较高(P<0.05),气滞血瘀证EH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P<0.01),甘油三酯增高(P<0.05)。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与正常组凝血指标对比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凝血酶时间测定相对延长(P<0.05)。(3)气滞血瘀证视网膜信息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7.73±21.35)%,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2.91±18.92)%,动静脉差值为(24.81±25.41)%;正常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6.83±10.44)%,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8.81±11.13)%,动静脉差值为(18.02±25.4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92.39±13.03)%,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72.15±10.61)%,动静脉差值为(20.24±16.05)%。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静脉稍有降低,动静脉差值增高(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整体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特征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鼻下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1),EH组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鼻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较低(P<0.05),视网膜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降低(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08.17±24.47)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5.19±32.17)μm;正常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30.95±110.35)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9.40±24.30)μm;气滞血瘀证EH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13.17±22.14)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8.73±25.91)μm。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静脉管径值增高(P<0.05)。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1.09±16.56)μm、鼻上静脉管径值(155.42±31.20)μm、视网膜鼻下静脉管径值(152.76±31.81)μm有所降低(P<0.05),EH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2.93±20.17)μm、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值(110.40±26.62)μm、鼻下静脉管径值(154.63±22.94)μm增高(P<0.01)。RVO组与EH组对比,视网膜颞上动脉管径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颞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上动静脉管径比增高(P<0.01),EH组鼻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下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1)。RVO组与EH组相比,颞上动静脉管径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血浆粘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与血流变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高切)、总胆固醇、血糖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血流变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甘油三酯具有相关性(P<0.05),与凝血酶原时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静脉注射可引起猕猴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耳缘血管增加等征象,并出现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中医血瘀证候特点相一致,血瘀证候模型造模成功。2.血瘀组猕猴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含量改变主要体现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短时间内药物性建立动物血瘀模型并不能引起各个象限管径的变化。3.与正常组相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均增高,且颞上象限增高最为显着;RVO组整体静脉管径值增高,EH组整体动静脉管径值无明显差异,动静脉管径比值降低。4.血瘀证下,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相关性。5.初步建立了基于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指标评价新体系,为血瘀证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王丽丽[9](2020)在《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对比中医“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二个证型之间及与非“股肿”患者的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炎症指标、血流变学指标、风湿四项、自身抗体十五项、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肿瘤六项、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的差异,借以探讨中医证型临床理化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寻找特征性指标,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逐步在中医证型中归纳添加现代医学临床理化指标内容,形成相关的、不偏离“辩证论治”原则的中医证型新的主证和兼证内容;丰富中医的内涵、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病例源自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周围血管外科门诊、住院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115例,年龄范围为15岁~96岁,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7例。并设立55例非股肿患者为对照研究组。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股肿患者中医证型情况,并对本病中医证型与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入115例“股肿”患者,根据辨证论治分型,分为两个主证组,脉络湿邪瘀滞证55例,脉络湿热瘀阻证60例;同时设立55名非股肿患者为对照研究组。2.两个主证之间进行年龄组、性别、血型的差异性比较:经检验,年龄P>0.05,无统计学意义;性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型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年龄段、性别、血型的分组之间,股肿患者中医证型间不存在差异性。3.两证型间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肿瘤病史的差异性分析:肿瘤史P=0.007<0.01,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余检测指标P>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证型之间相关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的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暂不认为在股肿不同证型间以上检验指标存在差异性。5.将非股肿对照组患者分别与股肿两证型比较发现:非股肿患者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免疫球蛋白A、尿酸、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D-二聚体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股肿患者与非股肿患者之间有显着差异性。在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的比较中发现非股肿对照组患者与股肿患者无明显差异性。统计学中发现糖类抗原724在非股肿对照组中与股肿脉络湿邪瘀滞证间的比较无差异性(P>0.05),在脉络湿热瘀阻证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中同时有肿瘤病史者,其糖类抗原724多见于脉络湿邪瘀滞证。在与非股肿患者对比时发现在脉络湿热瘀阻证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结果提示:可试行将糖类抗原724这一指标纳入“股肿”脉络湿热瘀阻证型中,作为判断股肿合并肿瘤患者与非股肿患者的“兼证”依据。
李艺帆[10](2020)在《血清IL-36α、IL-38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及阴阳理论相关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医学中,银屑病相当于白疕、松皮癣等,最常见的类型是寻常型银屑病。目前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的辨证论治,“从血论治”受到中医医家的广泛认可,并多将其分为血热证、血瘀证和血燥证。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寻常型银屑病的辨证分型也缺乏客观证据支持。现有的研究表明各种炎症因子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近期发现的炎症因子IL-36 α、IL-38亦与其相关。[目的]通过比较IL-36 α、IL-38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以探讨两者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银屑病的药物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同时比较IL-36 α、IL-38在不同证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以探究两者与寻常型银屑病证型的相关性,为银屑病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且对IL-36 α、IL-38与寻常型银屑病阴阳平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65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血热证30例,血瘀证17例,血燥证18例,以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的主要临床资料并采用ELISA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36 α、IL-38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属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属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检验。应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两因素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经分析与健康人相比,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36α、IL-38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多组间比较,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三组血清中IL-36α、IL-38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热证与血燥证相比IL-36 α、IL-38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证与血瘀证患者相比IL-36α、IL-3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瘀证与血燥证间IL-36 α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分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36α、IL-38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相关系数 r=0.585,P=0.00<0.01;4.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36 α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相关系数r=0.309,P=0.012<0.05;IL-38亦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相关系数r=0.258,P=0.038<0.05;5.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36 α与瘙痒程度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087,P=0.490>0.05;IL-38与瘙痒程度也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153,P=0.223>0.05。[结论]1.与健康人相比,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36α、IL-38表达量增加,且IL-36α与IL-38之间呈正相关,提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IL-36 α、IL-38可能起着重要作用。2.IL-36 α、IL-38的表达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病情加重时,IL-36 α、IL-38的表达量增高,两者可用来评估寻常型银屑病的严重程度。3.血热证与血燥证相比,血热证血清中的IL-36α、IL-38表达水平高于血燥证,具有显着差异,提示血清IL-36 α、IL-38水平可作为血热证与血燥证辨证分型的观察指标。4.血热证与血瘀证相比,IL-36 α、IL-38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提示血瘀证与血热证炎性程度相似,血瘀证可以看作为血热证的后期阶段,即血热夹瘀阶段。5.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IL-36 α、IL-38可视为阴阳因素,通过对两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在银屑病进程中,机体在达成调和阴阳平衡的过程中出现紊乱,使阴阳因素在病理状态下失常,相生以长,均处于高水平状态,即使达到高位平衡,亦非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的“阴平阳秘”。
二、血瘀证客观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瘀证客观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血瘀证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及分类 |
血瘀证模型的建立方法 |
血瘀证模型的评价指标 |
讨论 |
(2)白细胞亚型、血小板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3 一般资料分析 |
3.1 性别 |
3.2 年龄 |
3.3 病程 |
3.4 临床分期 |
3.5 危险因素及合并病 |
4 研究结果 |
4.1 检测指标研究 |
4.2 NLR、PLR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LEAD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论治 |
1.3 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 |
2 西医学对LEAD的认识 |
3 炎症相关性指标与LEAD的相关性 |
4 NLR、PLR与 LEAD的相关性 |
5 炎症相关性指标与LEAD中医证型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与炎症性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氧化脂质代谢谱及炎症相关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花生四烯酸COX代谢途径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及LTB4参与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冠心病患者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耗材与仪器 |
3. 方法 |
结果 |
1. 健康组与CHD组基本资料对比 |
2. 健康组与CHD组的EOS数量对比 |
3. 健康组与CHD组CCL11、ECP、TM、LTB4的表达水平 |
4. 健康组与CHD组CCL11 mRNA的表达水平 |
5. CHD患者CCL11、ECP、TM、LTB4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6. CHD患者CCL11 mRNA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7. CHD患者CCL11、ECP、TM、LTB4的ROC曲线分析 |
讨论 |
实验二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3. 方法 |
结果 |
1. CHD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基本资料对比 |
2. CHD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EOS数量对比 |
3. CHD血瘀证患者CCL11、ECP、TM、LTB4的表达水平 |
4. CHD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CCL11 mRNA的表达水平 |
5. CHD血瘀证患者CCL11、ECP、TM、LTB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6. CHD血瘀证患者TM、LTB4的ROC曲线分析 |
讨论 |
实验三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氧化脂质代谢谱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仪器与材料 |
3. 方法 |
结果 |
1. 样本质控分析 |
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3. 代谢差异物KEGG富集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炎症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血液样本采集及检测 |
6. 观察指标 |
7.数据统计及分析 |
结果 |
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
1.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1.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生化指标比较 |
1.3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血瘀征候及血瘀严重程度比较 |
1.4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冠脉血管病变数量及严重程度比较 |
2 经典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经典炎症因子比较 |
2.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心功能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2.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3 新型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中的新型炎症因子比较 |
3.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3.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NT-proBNP、cTnⅠ、血肌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病例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脓毒症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PCT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6.1 四诊资料收集 |
6.2 临床资料收集及理化指标检测 |
7 检测方法 |
8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1.1 原发病及中医分型人数构成情况 |
1.2 性别、年龄与中医证型 |
1.3 中医证型与脓毒性休克的相关性 |
1.4 中医证型与28 天死亡率 |
1.5 中医证型与SOFA评分相关性 |
2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分析 |
2.1 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2.2 中医证型与PCT、Lac |
讨论 |
1 理论基础 |
1.1 现代医学对脓毒症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脓毒症的认识 |
1.3 脓毒症的中医分型 |
1.4 脓毒症与临床观测指标 |
2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中医证型临床观测指标 |
2.3 28 天死亡率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基于“三证三法”论脓毒症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主要中医临床症状 |
2.3 肝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4 肝癌证型与主要客观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患者一般情况 |
4.1.1 肝癌患者性别分布 |
4.1.2 肝癌患者年龄分布 |
4.1.3 肝癌患者饮酒史及吸烟史 |
4.1.4 肝癌患者既往肝脏疾病 |
4.2 肝癌患者中医症状分布 |
4.3 肝癌患者基本中医证型分布 |
4.4 中医证型与主要客观指标的关系 |
4.4.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 |
4.4.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
4.4.3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 |
4.4.4 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
4.4.5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
5 讨论 |
5.1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 |
5.1.1 性别、年龄分布 |
5.1.2 原发性肝癌发病原因 |
5.2 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症状分布 |
5.3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5.4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
5.4.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 |
5.4.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 |
5.4.3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 |
5.4.4 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
5.4.5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从miRNA探讨原发性肝癌脾虚证的本质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对照组入选标准 |
2 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2 引物序列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
2.2.2 总miRNA提取 |
2.2.3 miRNA逆转录 |
2.2.4 qRT-PCR实验 |
2.2.5 qPCR数据分析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各组miRNA相对表达量 |
4.2.1 肝郁脾虚证组与对照组比较 |
4.2.2 脾虚湿困组与对照组比较 |
4.2.3 肝郁脾虚组与脾虚湿困组比较 |
5 讨论 |
5.1 miRNA表达结果分析 |
5.2 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
5.2.1 肝郁脾虚证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
5.2.2 脾虚湿困证差异表达miRNA分析 |
5.2.3 两证型差异miRNAs分析 |
5.3 脾虚证差异表达miRNAs |
6.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肝癌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选题背景 |
1.1 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指标与眼底疾病及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研究视网膜指标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2 中医证候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的纽带 |
1.3 血瘀证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 |
1.4 基于视网膜信息的中医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中医证候学理论与临床结合的重现 |
2.研究内容 |
2.1 第一部分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2 第二部分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
2.3 第三部分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
3.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流程图 |
3.研究对象 |
3.1 实验动物来源 |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3.2.1 动物纳入标准 |
3.2.2 动物排除标准 |
3.3 动物饲养条件 |
4.实验药品 |
5.实验仪器 |
6.实验方法 |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
6.1.1 实验分组 |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
6.1.2.1 麻醉 |
6.1.2.2 造模 |
6.2 基础信息采集 |
6.2.1 体重、呼吸、心率、饮食量、肛温 |
6.2.1.1 体重的测量 |
6.2.1.2 呼吸的测量 |
6.2.1.3 心率的测量 |
6.2.1.4 饮食量的记录 |
6.2.1.5 肛温的测量 |
6.3 中医证候信息采集 |
6.3.1 四诊信息采集 |
6.3.2 猕猴证候积分评价量表 |
6.4 生化指标的采集 |
6.4.1 血液流变学 |
6.4.2 血常规 |
6.4.3 血糖 |
6.4.4 凝血相关 |
6.4.5 动脉血气 |
6.5 伦理委员会审批 |
6.6 统计分析 |
7.研究结果 |
7.1 基础指标 |
7.2 证候积分量表 |
7.3 基于血瘀证猕猴的生化指标 |
7.3.1 血常规 |
7.3.2 血液流变学 |
7.3.3 凝血与血糖 |
7.3.4 动脉血气分析 |
8.小结 |
第二部分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流程图 |
3.研究对象 |
3.1 实验动物来源 |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3.2.1 动物纳入标准 |
3.2.2 动物排除标准 |
3.3 动物饲养条件 |
4.实验药品 |
5.实验仪器 |
6.实验方法 |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
6.1.1 实验分组 |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
6.1.2.1 麻醉 |
6.1.2.2 造模 |
6.2 视网膜信息采集 |
6.2.1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方法 |
6.2.1.1 视网膜信息采集前准备 |
6.2.1.2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 |
6.2.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信息的提取 |
6.3 伦理委员会审批 |
6.4 统计分析 |
7.研究结果 |
7.1 基于血瘀证猕猴视网膜信息特征 |
7.1.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
7.1.1.1 猕猴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7.1.1.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7.1.1.3 两种不同血氧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
7.1.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
7.1.2.1 猕猴整体视网膜管径 |
7.1.2.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管径 |
7.1.2.3 猕猴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值 |
7.2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7.2.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
7.2.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
8.小结 |
第三部分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流程图 |
3.研究对象 |
3.1 受试者来源 |
3.2 受试者选择 |
3.2.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标准 |
3.2.1.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诊断标准 |
3.2.1.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诊断标准 |
3.2.1.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2.1.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
3.2.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纳入标准 |
3.2.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排除标准 |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3.2.4.1 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 |
3.2.4.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断标准 |
3.2.4.3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2.4.4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
3.2.5 原发性高血压的纳入标准 |
3.2.6 原发性高血压的排除标准 |
3.2.7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7.1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标准 |
3.2.7.2 健康受试者的排除标准 |
3.2.8 脱落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信息采集内容 |
4.1.1 基本信息 |
4.1.2 中医证候量表 |
4.1.3 生化指标 |
4.1.4 视网膜信息采集内容 |
4.1.5 视网膜信息采集方法 |
4.1.6 视网膜信息分析方法 |
4.2 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
4.3 伦理委员会审批与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 |
4.4 质量的控制 |
4.4.1 研究人员的培训 |
4.4.2 信息采集的质控 |
4.4.3 资料整理的质控 |
4.5 数据管理方案 |
4.5.1 数据的填写 |
4.5.2 数据录入与修改 |
4.5.3 数据核查与整理 |
4.5.4 数据审核 |
4.5.5 数据锁定 |
4.6 统计分析方法 |
4.6.1 分析软件的确定 |
4.6.2 分析内容与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特征 |
5.2 中医证候积分 |
5.3 基于血瘀证临床生化指标 |
5.3.1 血液流变学 |
5.3.2 血脂血糖 |
5.3.3 凝血 |
5.4 基于血瘀证临床视网膜信息特征 |
5.4.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
5.4.1.1 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5.4.1.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5.4.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
5.4.2.1 整体视网膜血管管径 |
5.4.2.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管管径 |
5.4.2.3 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比 |
5.4.3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4.3.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
5.4.3.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
6.小结 |
讨论 |
1.血瘀证的理论源流 |
2.血瘀证的现代认识及研究 |
3.现有血瘀证评价体系概况 |
4.血瘀证模型的选择 |
5.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研究进展 |
6.血瘀证视网膜血氧及血管特征研究 |
7.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血瘀证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2 中医证候量表 |
附件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标准 |
3 “股肿”中医诊断标准 |
4 “股肿”病例纳入标准 |
4.1 试验组纳入标准 |
4.2 对照组纳入标准 |
5 “股肿”病例排除、剔除标准 |
5.1 病例排除标准 |
5.2 病例剔除标准 |
6 研究观察指标 |
7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 |
1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性别的差异性 |
2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血型的差异性 |
3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年龄段分布的差异性 |
4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既往病史的差异性 |
5 不同分组之间与炎症指标的差异性 |
6 不同分组之间与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差异性 |
7 不同分组之间与尿酸、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的差异性 |
8 不同分组之间与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的差异性 |
9 不同分组之间与D-二聚体的差异性 |
第三章 分析讨论 |
1 理论认识 |
1.1 DVT的现代医学理论认识 |
1.1.1 深静脉血栓形成 |
1.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
1.1.3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的认识 |
1.2 DVT的中医理论认识 |
1.2.1 股肿 |
1.2.2 股肿辨证分型 |
1.3 现代医学关于相关临床指标的认识 |
1.3.1 D-二聚体与DVT |
1.3.2 尿酸与DVT |
1.3.3 炎症因子与DVT |
1.3.4 免疫类指标与DVT |
1.3.5 凝血因子与DVT |
1.3.6 肿瘤细胞因子与 DVT |
1.4 中医学关于相关检测指标的认识 |
1.4.1 D-二聚体的认识 |
1.4.2 尿酸与同型半胱氨酸的认识 |
1.4.3 炎症因子的认识 |
1.4.4 免疫类指标的认识 |
1.4.5 凝血因子的认识 |
1.4.6 肿瘤坏死因子的认识 |
1.5 中医“股肿”证型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相关性 |
2 检验结果分析 |
2.1 股肿的中医不同证型与一般情况的分析 |
2.2 股肿的中医不同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的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1 |
缩略词表2 |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血清IL-36α、IL-38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及阴阳理论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1.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对银屑病辨证论治的认识 |
3. 阴阳理论与银屑病的认识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1. 银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 IL-36、IL-38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标本的收集及处理 |
2.2 IL-36α的检测方法 |
2.3 IL-38的检测方法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清IL-36α、IL-38的表达差异 |
3.3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三证型间血清IL-36α、IL-38的表达差异 |
3.4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36α、IL-38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3.5 PASI评分与血清IL-36α、IL-38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3.6 寻常型银屑病瘙痒程度与血清IL-36α、IL-38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寻常型银屑病与IL-36α、IL-38的相关性讨论 |
4.2 IL-36α、IL-38的表达与银屑病“从血论治”证型的关系 |
4.3 IL-36α、IL-38与银屑病阴阳平衡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寻常型银屑病调查表 |
个人简历 |
四、血瘀证客观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瘀证模型研究进展[J]. 廖利,赵兴桃,王成,邓英,周梦婷,李芸霞,任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 [2]白细胞亚型、血小板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周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氧化脂质代谢谱及炎症相关因子研究[D]. 柴若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D]. 冯浩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NT-proBNP、cTnⅠ、血肌酐的相关性研究[D]. 巴立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脓毒症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PCT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萧凤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D]. 潘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赵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王丽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血清IL-36α、IL-38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及阴阳理论相关性探讨[D]. 李艺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