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分类目次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霞[1](2020)在《呼和浩特地区3~5岁儿童龋病、龋活跃性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调查了呼和浩特地区3~5岁儿童的患龋状况、龋活跃性及生长发育状况,九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调查。了解呼和浩特地区3~5岁儿童的患龋状况,为龋病的防治提供依据;通过龋活跃性试验(Cariostat)的研究,揭示儿童口腔细菌产酸能力与龋齿现状的关系,研究人群龋易感性,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而降低龋齿的发病率以减少龋病带来的危害;了解呼和浩特地区3~5岁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并探讨该地区儿童龋病、龋活跃性与生长发育之间的相关性,为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患龋状况检查:对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填写口腔检查记录表,记录乳牙龋失补牙数(dmft),并计算龋均及患龋率;2.龋活跃性检测:采用Cariostat检测法对儿童进行龋活跃性检测,记录龋活跃值(CAT),CAT≤1.0为低患龋风险,CAT≥1.5为高患龋风险。3.生长发育测评:对纳入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根据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计算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及年龄别BMI的Z分,分别为WAZ、HAZ、BAZ;4.问卷调查:由受检儿童父母填写问卷调查表。5.统计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软件和SPSS 21.0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描述。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时采用t检验,不满足t检验条件的计量资料或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资料比较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龋情况:本研究共调查呼和浩特地区3~5岁儿童329人,(1)基线调查中,总患龋率79.33%,龋均4.43,男童患龋率83.73%,龋均4.53,女童患龋率74.85%,龋均4.34,不同性别之间患龋率(χ2=0.212,P=0.645)及龋均(P=0.6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岁组儿童患龋率77.88%,龋均3.99;4岁组儿童患龋率79.13%,龋均4.62;5岁组儿童患龋率80.91%,龋均4.65,乳牙患龋情况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不同年龄之间龋均(P=0.372)及患龋率(χ2=0.628,P=0.7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随访调查9个月后,同一群体总患龋率83.89%,龋均5.45,男童患龋率85.89%,龋均4.53,女童患龋率81.93%,龋均5.01,不同性别之间患龋率(χ2=0.955,P=0.328)及龋均(P=0.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岁组儿童患龋率82.69%,龋均4.69;4岁组儿童患龋率82.61%,龋均5.72;5岁组儿童患龋率86.36%,龋均5.65,不同年龄之间龋均(P=0.153)及患龋率(χ2=0.748,P=0.6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生长发育状况:(1)基线调查中,生长发育迟缓率0.3%,低体重率1.22%,消瘦率2.74%,超重率20.36%,肥胖率16.11%,在不同年龄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调查中,生长发育迟缓率0,低体重率0.3%,消瘦率3.04%,超重率20.36%,肥胖率16.11%,与基线调查时相同,在不同性别及年龄段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3.龋病、龋活跃性与生长发育三者间的关系:基线与随访调查均显示:(1)dmft与CAT呈正相关关系(P<0.001);(2)龋均在不同体重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龋率及龋活跃性在不同体重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龋均、患龋率、龋活跃性在不同BMI分组儿童中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BMI与患龋率及龋活跃性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呼和浩特地区329名3~5岁儿童的总患龋率为79.33%;不同性别之间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牙龋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不同年龄之间龋均及患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Cariostat检测值能反应儿童患龋现状,儿童龋活跃性检测值越高,其dmft也相应越高。3.此次研究表明儿童龋病、龋活跃性与生长发育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BMI指数的增加,dmft与CAT值呈下降趋势。
陈国剑,王振铎[2](2015)在《撤销论文制度及出版伦理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Elsevier的一桩撤销论文案引发了学术着作出版事后审理制度及出版伦理建设问题的讨论。一方面,我国的学术着作出版机制尚不健全,不论是在编辑出版实践环节还是在编辑出版学理论研究中,都还没有注意到出版伦理问题,这与我国学术出版的"走出去"战略是不相适应的;另一方面,现行的撤销论文制度被用于纠正同行评议审稿制度过失或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具有很大的弹性,且效力有限,并会给出版者造成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在中国学术出版伦理建设过程中,应当正视这些问题,遵从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共同期望,构建有实践效力的撤销论文制度,以完善我国的学术着作评价体系和学术出版规范。
赵西珍[3](2010)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研究》文中指出慢性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牙菌斑微生物是公认的牙周炎发病的始动因子,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显示,牙菌斑的量与慢性牙周炎的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不一定呈正相关,不同个体对慢性牙周炎的易感性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活性调节因子,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密切相关。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TGF-β1参与了牙周组织炎症的免疫反应和软硬组织的再生修复,影响着疾病的发展速度和愈合过程。目前研究发现,TGF-β1基因上游启动子区-509位点存在等位基因C→T突变,形成三种基因型:CC、CT和TT。TGF-β1基因-509位点的这种单核苷酸多态性直接影响转录子的活性和TGF-β1mRNA的表达,最终导致TGF-β1含量不同,并与人类多种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骨质疏松等有关。牙周炎作为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是否有关,国外资料结论不一致,国内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目的:研究河南汉族人群中TGF-β1基因-50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探讨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重度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颊粘膜拭子法从受试者颊粘膜细胞中提取DNA,用PCR-RFLP方法检测河南汉族人群102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和102例健康对照者的TGF-β1基因-509位点基因型,借助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两组间此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TGF-β1基因-509位点存在CC、CT、TT三种基因型。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4.1%、47.1%、8.8%和29.4%、51.0%、19.6%,这三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CC+CT基因型患病的风险是TT基因型的2.520倍(95%CI:1.087~5.843,P<0.05);CC基因型患病的风险是TT基因型的3.333倍(95%CI:1.339-8.300,P<0.05)。等位基因C、T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例分别为67.6%、32.4%和54.9%、45.1%,其分布频率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病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718倍(95%CI:1.148-2.569)结论:中国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TGF-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此位点多态性可能与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易感性有关,-509C等位基因可能是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病的风险因子,且患病风险随C等位基因的增加而显着增加。
李志强[4](2009)在《中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甘肃省特有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三个民族进行了龋病、牙周病、两个年龄组口腔知识问卷调查,对中国三个民族不同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监测龋病和牙周疾病的患病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中国三个民族不同人群口腔卫生保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其口腔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对口腔卫生需求进行了评估;为监测和评价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提供民族口腔疾病方面的信息支持。为了解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的口腔微生物状况,对三个民族进行口腔微生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三个民族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及口腔微生物与儿童龋病的相关性。通过东乡、保安族两个民族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甘肃地区的东乡族、保安族人群VDRTaqI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龋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通过对上述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探索这些基因中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龋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期待从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现东乡族、保安族人群龋病发病的遗传学原因;可将发现的易患性相关基因型作为龋病易患性的检测指标,用于发现和识别龋病易患人群;有针对性地提高对相应人群的预警、采取积极的龋病预防措施。具体结果如下: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5、12、35~44、65~74岁4个年龄组共1604人,龋病、牙周病检查方法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5岁、12岁口腔健康调查问卷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问卷,5岁组共问卷301人,家长问卷299人,12岁组问卷448人。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5、12岁儿童口腔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抽取5岁组东乡、裕固族各50名共100名儿童;12岁组三个民族随机抽取东乡族(50名)、保安族(55名)、裕固族(60名)共165名儿童。变形链球菌采用芬兰OriOnDiagnostm公司生产试剂盒检测。选择甘肃临夏东乡族、保安族龋病患者264人,以全身健康无系统性疾病者为正常对照组共219人,进行龋病易感基因的研究。DNA用标准的蛋白酶K及酚-氯仿有机抽提法从EDTA抗凝的外周血中提取。1.1龋病结果1.1.1 5岁组东乡族与保安族龋病患病率有明显差异(x2=9.5403,P=0.002),但东乡族与裕固族(x2=2.6799,P=0.1016)、保安族与裕固族(x2=2.9812,P=0.0842)无差异;东乡、保安族比全国及西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裕固族高于全国及西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限于篇幅,性别差异及与全国和西部的比较仅在结果中描述分析,下同)1.1.2 12岁组东乡族与保安族(x2=2.2997,P=0.1294)、东乡族与裕固族(x2=2.1817,P=0.1397)无统计学差异,但保安族与裕固族(x2=8.7463,P=0.0031)有明显差异。1.1.3 35~44岁组冠龋患病率三个民族间有明显差异(x2=32.083,P=0.000);东乡族低于全国及西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龋患病率东乡、保安族有明显差异(x2=28.499,P=0.0004),保安与裕固族(x2=21.5451,P=0.0000)有明显差异,东乡与裕固(x2=0.5710,P=0.4499)无差异。1.1.4 65~74岁组冠龋患病率三个民族间患龋率无差异(x2=5.926,P=0.052)。根龋患龋率东乡与保安族(x2=10.7434,P=0.001)有差异,东乡与裕固(x2=1.9428,P=0.1634)、保安与裕固族(x2=3.1963,P=0.0738)无差异。1.2牙周病结果1.2.1 12岁组牙龈出血东乡与保安族(x2=0.4206,P=0.0.516)无明显差异,东乡与裕固族(x2=94.1576,P=0.000)、保安与裕固族(x2=80.4166,P=0.000)有明显差异。牙结石三个民族间无差异。1.2.2 35~44岁组牙龈出血东乡与保安族间(x2=0.7309,P=0.3902)无差异,东乡与裕固族(x2=18.0775,P=0.000)、保安与裕固族(x2=25.7951,P=0.000)有明显差异。牙结石三个民族间无差异(x2=1.032,P=0.597)。牙周袋东乡与保安族(x2=0.0684,P=0.7936)间无差异,东乡与裕固族(x2=19.1641,P=0.000)、保安与裕固族(x2=17.3956,P=0.000)有明显差异。1.2.3 65~74岁组牙龈出血东乡与保安族(x2=5.1868,P=0.0228)、东乡与裕固族(x2=20.7198,P=0.000)、保安与裕固族(x2=8.8395,P=0.0029)有明显差异。牙结石三个民族间无差异(x2=1.656,P=0.437)。牙周袋东乡与保安族(x2=7.272,P=0.007)、东乡与裕固族(x2=12.066,P=0.001)有明显差异,保安与裕固族(x2=1.303,P=0.253)无差异。2.5岁、12岁儿童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水平民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岁组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水平在不同牙位三个民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个民族5岁儿童龋齿的球菌比例显着高于正常牙,杆菌比例均显着低于正常牙;3个民族12岁儿童龋齿的球菌比例显着高于正常牙,杆菌比例均显着低于正常牙。5岁组随着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水平的提高,乳牙龋齿的患病程度呈上升趋势;不提示12岁组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水平的与龋齿的患病程度呈正相关;在龋齿的牙菌斑中,基本上是球菌比例增高,而杆菌比例有所降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口腔微生物群的演替过程有关。3.对于VDRTaqI多态性位点,携带有Tt基因型的个体患龋齿的风险增高,等位基因t是龋病的易患性基因;VDRTaqI位点的多态性与龋病患者的性别无关;东乡龋病组和保安龋病组以及汉族龋病组之间VDRTaql多态性位点的分布频率的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两个民族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甘肃保安、东乡族中龋病相关易感基因的分布和分型提供了基本数据;为进一步纵向研究该族群易感基因与龋病关系的动态变化奠定了基础;为龋病的分子分型、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三个民族除裕固族个别年龄段口腔疾病患病率略好于全国及西部水平外,其余状况均与全国及西部有差异,提示需要加大对三个民族口腔卫生知识普及及人力财力的投入,以逐步实现国家口腔卫生目标;三个特有民族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部分年龄段的部分指标显示口腔卫生知识及观念与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无相关性,不能解释原因,故不排除民族因素为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口腔健康指标在儿童期差别不大,提示特殊年龄段的儿童的口腔致病危险因素基本相似,成年后的较大差距与口腔卫生观念的不同、医务人员的匮乏、医疗设施的配置不足及民族差异关系较大;现有国力、经济发展水平与匮乏的口腔医生培养极不相称,需加大口腔医生的培养,大幅度增加口腔医学教育的预算。
解建立[5](2007)在《(牙合)力对楔状缺损的发生及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咬合压力与楔状缺损发病的关系及调(牙合)与否对楔状缺损充填后远期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T-ScanⅡ型咬合检测仪对楔状缺损患牙及其对侧无缺损的同名牙(对照牙)的(牙合)力值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楔状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楔状缺损牙充填后随机分为两组:调(牙合)组与对照组,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当天和6个月应用改良的USPHS系统对患牙及充填物的固位、色泽协调性、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等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楔状缺损患牙(牙合)力值大于对照牙(牙合)力值,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楔状缺损磨损指数与年龄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但与(牙合)力值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r=0.6807)。随访6个月时,楔状缺损的各项临床评价标准中,固位在调(牙合)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色泽协调性、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等在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调(牙合)组的总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楔状缺损患牙的(牙合)力值明显高于对照牙,(牙合)力因素在楔状缺损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楔状缺损磨耗指数与(牙合)力值呈正性线性相关关系,但与年龄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调(牙合)后楔状缺损充填治疗疗效明显好于不调(牙合)患牙,对楔状缺损的治疗应重视咬合的调整。
邵海群[6](2005)在《镍钛机用器械预备弯曲根管成形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两种镍钛机动器械预备弯曲根管的成形效果。 方法:选择离体下颌磨牙近中弯曲根管40个,包埋于Bramante模型中,分为4组:ProTaper困难组、ProTaper一般组、HERO 642困难组、HERO 642一般组。根管预备至30号器械(主尖锉),评价根管弯曲减少程度、根管横截面上切削牙本质的量、根管中心偏移、形状变化、器械折断的情况、根管预备时间。 结果:预备后根管中心的位移方面:ProTaper组(包括困难组平均值为29.03um和一般组平均值为27.57um)与HERO 642组(包括困难组平均值为19.27um和一般组平均值17.22um)之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预备后牙本质被切削除的量方面:根管口1/3处、根管中1/3(切口上)处横截面上,ProTaper困难组去除牙本质量明显多于HERO 642困难组,两者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1),一般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别;预备后根管横截面上的形状因子变异:ProTaper困难组形状因子变异量比HERO 642一般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结论:ProTaper、HERO 642均较好地维持了根管原始形态,尤其是两者在根尖1/3处维持根尖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异。ProTaper在根管口处切削去除大量牙本质,产生根管偏移比HERO 642组大,ProTaper折断率高,HERO 642组预备时间短于ProTaper组。HERO 642更易推广在临床条件下使用。
汤亚玲,王晴[7](2003)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第21卷)主题索引》文中指出
刘小燕[8](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潘恒标[9](2010)在《宁波石化员工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全身相关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龋病和牙周病是最常见的两种口腔疾病,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龋病和牙周病患病状况仍然严重,35-44岁年龄段人群患龋率为88.1%,牙周健康率为14.5%,老年人和农村居民患病率还要高,各地区差别也较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东部沿海宁波石化企业员工的龋病、牙周病的状况,影响龋病、牙周病的可能性因素,研究石化工人的特殊职业环境对口腔健康影响,并探讨牙周炎与冠心病(CHD)传统危险因子的相关性及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其中的可能作用,为企业提供口腔职业保护的信息支持。方法:(1)以宁波石化企业11175名员工为调查对象,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所采用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第四版)的调查方法和标准,检查所有员工的牙列状况和被抽查到2108名员工的牙周状况;同时,抽取所有员工的空腹静脉血,测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尿酸等血清学指标。另外,对356例不同牙周水平人群,采用社区牙周治疗需要量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of treatment needs,CPITN)检查牙周临床指数,并分为TN=0-2,TN=3,TN=4三组,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hsCRP浓度和冠心病常规血清学指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宁波石化企业11175名员工的患龋率为70.7%(95%CI:70.7%±0.8%)男性为67.7%;女性为76.9%,龋均2.88±3.44颗;整个人群的充填率24.3%,男女充填率分别为18.4%和31.4%,35~44岁组和65~74岁组的龋补牙数0.74±1.39颗和0.66±1.34颗,(2)整个人群的牙周健康率为20.5%,牙周炎患病率52.3%(95%CI:52.3%±2.1%);牙龈出血检出率为61.5%,人均患牙1.20±1.93颗;牙结石检出率为64.2%,人均患牙5.96±7.80颗;牙周袋检出率为26.2%,人均患牙0.94±2.37颗;牙周附着丧失≥4 mm者的检出率为51.0%,人均患牙5.63±6.88颗。(3)25岁以下组到25-34岁组之间患龋率增长最快;65~74岁组的员工牙周附着丧失检出率为76.9%高出全国东部的73.6%。(4)牙周炎与全身相关因素的关系:在2108名接受牙周检查的员工中,经整组和年龄分层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在整组人群中,有血糖、血压、年龄与牙周炎存在相关性。经年龄分层后,分析显示:中青年组人群的总胆固醇、血糖、血压、饮酒四个因素与牙周炎存在相关性。(5)TN=0-2,TN=3,TN=4三组hsCRP浓度分别为(1.10±1.16),(1.86±2.34),(2.25±2.75)mg/L.与TN=0-2组相比较,TN=3、TN=4组的hsCRP浓度显着增高(OR分别为1.24、1.31)。且不同hsCRP浓度间牙石沉积及深牙周袋检出率均有不同。结论:(1)宁波石化企业11175名员工龋病、牙周炎的患病率和牙周健康状况均低于全国东部同类地区的居民;(2)宁波石化企业25~34岁组的员工应成为龋病的重点监控对象,加强口腔健康宣教和龋齿的治疗;35-59岁组的男性员工应成为牙周附着丧失的重点监控对象,加强口腔健康宣教和改进不良刷牙方式;(3)在宁波石化企业中青年员工牙周病防治中,要关注血糖、胆固醇、血压和饮酒四个全身因素。(4)在宁波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以硫化氢为主的环境因素对员r工龋齿和牙周病未发现有危害作用。(5)血清中的hsCRP水平高低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有正相关性。
陈文英[10](2009)在《手用ProTaper与K型锉在磨牙根管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管治疗是保存牙齿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根管预备是决定根管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自从19世纪中叶根管治疗技术出现以后,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最佳的根管治疗方法,根管预备器械也一直在发展。从不锈钢器械到镍钛合金器械,从手用到机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超声根管器械、显微根管器械等等。ProTaper作为一种较新型的根管预备器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它具有独特的凸三角形横截面和可变多锥度的设计,有较高的切削力,提高了预备效率,但它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缺点:①过度弯曲根管、S型根管不适合用ProTaper预备②国内外均报导Protaper存在着一定的器械折断率,由其是大号锉。③价格比较贵。不锈钢K型锉是最传统的根管预备器械,对粗直的根管预备效果不错。但它操作较繁琐,椅旁操作时间较长,根管切削力相对较弱,硬度较大,弹性不够,容易形成台阶,甚至是根管壁侧穿,预备后难以形成顺滑的根管,增加了下一步根管充填的困难。结合ProTaper和不锈钢K型锉的优缺点,在临床上用ProTaper和K型锉联合的方法进行根管预备,从根管预备时间、根管预备后疼痛情况,根管充填时间,根管充填效果以及根管充填术后疼痛五方面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要做根管治疗的病人159例159颗磨牙分成三组:A组52例(PT组)用手用protaper冠向下技术预备根管;B组56例(PT+K组)先用手用prot er用冠向下技术预备根管冠2/3段,再用K锉逐步后退法预备根尖1/3段;C组5ap1例(K组)用不锈钢K锉用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三组均用侧压法充填根管。记录三组单个根管的预备时间,单个根管的充填时间,根据术后X片评定根管充填情况,评定根管预备后及充填后的疼痛情况。根管充填的判定,①适充,根充材料距根尖≤2mm,根管封闭严密;②欠充:根充材料距根尖>2mm或根管封闭不严;③超充:根充材料超出根尖。术后疼痛的判定根据Negm标准分为4级:1级,完全无痛;2级,轻微疼痛,不影响咬合与进食;3级,中度疼痛,影响咬合;4级,严重疼痛,不能咬合,甚至肿胀。3-4级评为疼痛。结果:1.根管预备时间:PT组均值:4.99±0.30(min);PT+K组均值:5.84±0.35(min);K组均值:8.72±0.36(min)。PT+K组明显比K组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根管充填时间:PT组均值:5.83±0.33(min);PT+K组均值:5.87±0.30(min);K组均值:8.72±0.33(min)。PT+K组与PT组无明显区别(P>0.001);PT+K组明显比K组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根管预备后疼痛情况:PT组疼痛发生率为9.62%,PT+K组为10.71%,K组为29.41%,PT+K组与PT组相比较无显着区别,(P>0.05),PT+K组与K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根管充填的效果:根管充填适填率组PT组为94.23%,PT+K为92.86%,K组为78.43%,PT+K组与PT组相比较无显着区别(P>0.05),PT+K组与K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5.根管充填后疼痛情况:疼痛发生率PT组为3.85%,PT+K为5.36%,K组为17.65%,PT+K组与PT组相比较无显着区别(P>0.05),PT+K组与K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手用ProTaper和K型锉联合进行根管预备,椅旁操作时间不是很长,能达到满意的根管充填效果,术后疼痛反应不大。
二、2003年《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分类目次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分类目次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地区3~5岁儿童龋病、龋活跃性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龋病与全身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撤销论文制度及出版伦理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撤销论文制度的由来及作用 |
二、在我国引入撤销论文制度的必要性 |
三、引进撤销论文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3)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正文部分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附图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牙周炎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科技查新报告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中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
1.1.1 中国及少数民族口腔流行病学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 口腔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 |
1.2.1 口腔微生物研究现状 |
1.2.2 几种主要的致龋菌介绍 |
1.3 东乡族、保安族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抽样调查方案及技术路线 |
2.1 |
2.1.1 三个民族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2.1.2 口腔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2.1.3 东乡族、保安族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
3.1.1 龋病 |
3.1.2 牙周病 |
3.1.3 口腔问卷(5岁、12岁两个年龄组)结果 |
3.1.4 三个民族口腔调查结果与全国及西部数据对比 |
3.2 三个民族口腔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
3.2.1 三个民族儿童口腔龋齿患病状况及统计学分析 |
3.2.2 变形链球菌测定 |
3.2.3 牙菌斑涂片细菌学分析结果 |
3.3 三个民族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
3.3.1 VDRTaqI基因多态性 |
3.3.2 VDRTaqI位点SNP基因型在不同性别龋病患者中的分布规律 |
3.3.3 VDRTaqI基因多态性在东乡族与保安族中的分布频率 |
第四章 讨论 |
4.1 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 |
4.1.1 四个年龄组龋病讨论 |
4.1.2 四个年龄组牙周病讨论 |
4.2 通过对三个民族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和牙菌斑涂片细菌学分析来研究口腔微生 物与儿童龋病的相关性 |
4.2.1 唾液变形链球菌水平5岁组与龋病患病率间的关系 |
4.2.2 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水平与12岁组龋病患病率间的关系 |
4.2.3 三个民族两个年龄段儿童菌斑的细菌学监测分析 |
4.3 龋病分子流行病学讨论 |
4.3.1 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
4.3.2 东乡族、保安族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4.3.3 VDRTaqI基因多态性与龋病 |
4.3.4 龋病易感基因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方向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附录 |
6.1 口腔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
6.2 变形链球菌与龋病的关系 |
6.3 龋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
6.4 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宗教、经济、文化概况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牙合)力对楔状缺损的发生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实验一、楔状缺损与(牙合)力的关系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调(牙合)与否对楔状缺损疗效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1.楔状缺损(wedge shaped defect WSD/non-carious lesion NCL)的病因 |
2.T-Scan Ⅱ型咬合检测仪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
3.调(?)对楔状缺损治疗的影响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镍钛机用器械预备弯曲根管成形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综述 |
根管预备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研究论文 |
内容提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
2.1.1 对《通知》的报道 |
2.1.2 反思与体会 |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
3.1 “文革”背景 |
3.2 概况统计 |
3.3 学科分布 |
3.4 区域分布 |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
4.1 概况统计 |
4.2 学科分布 |
4.3 区域分布 |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
4.4.6 呼吁学术创新 |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
5.1 概况统计 |
5.2 学科分布 |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
5.3 区域分布 |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
7.2.1 地域分布 |
7.2.2 学科分布 |
7.2.3 主管单位 |
7.2.4 主办高校层次 |
7.2.5 刊期分布 |
7.2.6 语种分布 |
7.2.7 获奖频次 |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
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宁波石化员工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全身相关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宁波石化企业员工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
一 对象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二部分 宁波石化企业员工牙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部分 宁波石化企业员工牙周炎与血清学等全身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四部分 牙周炎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10)手用ProTaper与K型锉在磨牙根管治疗中的联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器械与材料 |
2.2 病例选择 |
2.3 纳入标准 |
2.4 分组 |
2.5 治疗方法 |
2.6 疗效判定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根管预备时间和根管充填时间 |
3.2 根管预备后疼痛情况 |
3.3 根管充填情况 |
3.4 根管充填后疼痛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2003年《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分类目次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地区3~5岁儿童龋病、龋活跃性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D]. 张美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撤销论文制度及出版伦理建设问题研究[J]. 陈国剑,王振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3]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位点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研究[D]. 赵西珍. 郑州大学, 2010(06)
- [4]中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研究[D]. 李志强. 兰州大学, 2009(12)
- [5](牙合)力对楔状缺损的发生及疗效的影响[D]. 解建立. 山东大学, 2007(03)
- [6]镍钛机用器械预备弯曲根管成形效果的研究[D]. 邵海群. 吉林大学, 2005(06)
- [7]《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第21卷)主题索引[J]. 汤亚玲,王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06)
- [8]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9]宁波石化员工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全身相关因素的分析[D]. 潘恒标. 浙江大学, 2010(03)
- [10]手用ProTaper与K型锉在磨牙根管治疗中的联合应用[D]. 陈文英. 浙江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