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歧义

诗歌翻译的歧义

一、诗歌翻译的模糊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丽[1](2021)在《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文中认为模糊性是一种不确定性,它以事物的性态或类属的边界是否清晰为判断依据,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模糊性通常具有边界模糊但中心明晰性、相对及可塑性、双重性三个基本特征。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模糊现象便是语义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必然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灿烂文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模糊语言(特别是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准确合理运用,能够为读者创造一种隐蔽朦胧、韵致深远的特殊意境。首先,从词义上看,古代诗歌运用大量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词汇,以最少的语言塑造使人产生无限想象的意象,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从句义上看,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的语言,句子、短语,以及词语间的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高的自由度;汉语中连词以及句子主语的省略等现象十分常见,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汉语在句义上的模糊现象。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涵义受到文化的影响,而文化又必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古代诗歌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其文化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也比较明显。再次,为营造艺术氛围和美好意境,古代诗歌经常采用大量修辞手法,导致其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修辞方式取决于语言特性,社会文化因素也常反映在修辞中,而修辞表达中又蕴含了深刻的语言和文化涵义,语言、文化、修辞三者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考察汉语的语义模糊特点和规律。虽然模糊语言为人类所共有,但是不同语言受其发展历史、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等要素影响,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给翻译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翻译是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间传递意义的特殊过程,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选择过程,是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要素为一体的有机统一过程,理想的翻译是以最小的意义损失获得最大意义上的对等。从模糊语义学视角来看,翻译就是将源出语文本语义的隐显有机组合,通过必要的语际间隐显转换,在译入语文本实现新的语义隐显组合的过程。由于模糊语义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对翻译实践中的模糊语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理论高度重视不同语言间既共同又各异的模糊性特点,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具体不同的模糊表达实例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语义的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运用模糊语义理论对翻译科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翻译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翻译学理论构建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鉴于此,本论文以模糊语义学和相关翻译学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唐诗三百首》及其两版韩译本为例,建立汉韩双语对照平行语料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性及其汉韩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各层面语义模糊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语义模糊性,通过汉韩翻译实例探索提出相应的汉韩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最后提出模糊语义视角下的汉韩翻译模式。本论文将模糊理论全面引入汉韩翻译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汉韩翻译活动,通过研究形成以下三个主要观点:第一,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活动是利用模糊化整合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寻找最佳契合状态的思维运作过程。翻译存在一系列过渡状态,总体上是一个非精确的过程。由于语义模糊性的存在,译者可根据原文本模糊性表达的具体意义对目的语进行调换,从而实现对原文本的“二度创作”。第二,汉韩翻译时,译者要对比分析汉韩两种语言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修辞层面等多个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以寻求等值表达信息的最佳方法;当目的语中有对应的模糊表达时,模糊语义最高效的翻译方式为模糊对等译法,若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模糊表达,可以灵活采用增删译法、变动句序译法、转换句型译法、调整成分译法、点义译法、批注译法等来处理模糊语义,以使译文语义最大程度接近原文。第三,由于中韩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语言文化的同质性,汉韩模糊语义表达共性大于个性,大部分模糊表达都可以转达到译文中,但也有部分模糊语义在汉韩翻译过程中无法保持其完整性,需要译者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补充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等方式,以实现模糊语义的准确传达。

陈安敏[2](2020)在《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研究 ——以译本《Поэзия эпохи Тан (Ⅶ-Xв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词的基本功能是计算,它既有精确性的特点,也具有模糊性特征。在文学创作中,数词的模糊用法占比远超精确用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形象性与数词的语义模糊性相关。唐诗中大部分数词是语义模糊数词,不表示具体的数量,具有多重的修辞功能,如情感表达、渲染形象、营造氛围等,还可作为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段。此外,数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并不简单,应该引起译者的重视。唐诗的翻译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很多中俄学者的关注,诞生了很多唐诗俄译本,在唐诗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结构、韵律再现、平仄问题、译作的评价分析等,对于唐诗中数词翻译的专门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唐诗中的语义模糊数词为研究对象,以俄罗斯着名汉学家Л.Д.Эйдлин作序的?ПоэзияэпохиТан(Ⅶ-Ⅹвв.)?为研究语料,首先探析了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运用及分类,之后结合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译本中译者对数词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评析并总结出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本论文由绪论、三章正文及结论组成,文后附有参考文献。绪论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的理由及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第一章简述了语义模糊数词的定义,全面分析了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分类及修辞功能。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该理论对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翻译的指导意义。第三章结合译者对唐诗译本中语义模糊数词的处理方式,总结归纳翻译策略,从功能对等翻译的角度对具有代表性的译诗进行分析,评析译文对原文信息的传达准确与否。结论部分对本文所探讨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和总结。译者们对语义模糊数词的主要的翻译策略有形同义合、形似义合以及形异义合等。译本中部分唐诗译文对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实现了功能对等,忠实地再现了原文信息。但也有一部分译文由于对原文中数词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原文信息的传达存在缺失。

常丹丹[3](2020)在《符号学视角下《江雪》翻译中模糊性的传达》文中研究指明《江雪》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在语言和风格上,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隽永、高度凝练的特点,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译文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对比不同译文对其模糊性的处理方式,进而为怎样在翻译中尽量保留诗歌的模糊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姚兴[4](2019)在《文学模糊理论视角下安东尼奥·马查多诗歌的模糊美及诗歌翻译策略探究》文中提出模糊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周方珠先生将文学模糊按照其属性与功能分为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语用模糊和主题模糊五种类型。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语言具有凝练、隽永、意境深远的模糊美。安东尼奥·马查多是西班牙"九八年一代"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内容深刻、语言优美,大多展现西班牙的大好河山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和人生的思考。本文以文学模糊理论为基础,分别从文学模糊的五种类型出发对《卡斯蒂利亚的田野马查多诗选》赵振江先生译本进行研究,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策略和启示。

陈洁[5](2017)在《汉语古典诗歌英译模糊性审美维度的认知——以《红楼梦》诗歌英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模糊美作为汉语这种意境性语言的典型特点,在诗歌中的体现尤为突出。要认识诗歌的模糊性审美构成,要靠对诗歌主旨,即谋篇命意主题的把握,统领诗歌翻译的全局。同时,也可通过自然赋形的方式再现古典诗歌英译含蓄的模糊性审美维度。

倪璐璐[6](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徐磊[7](2016)在《谈汉诗英译的模糊点及翻译策略 ——以许渊冲汉诗英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糊”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发展成了众多研究领域。与其说模糊是语言的一个先天缺陷,倒不如将其定义为构成语言独特美的秘籍。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寻找中国传统诗歌中蕴含的模糊点。与此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诗歌中的模糊现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笔者在文章开始处阐述了论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诗歌是语言的结晶,研究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模糊现象可以推动汉诗英译的发展。本文以着名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中国古诗为文本,对汉语诗歌中的模糊化现象及其处理策略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还对中国传统诗歌里的模糊化现象进行了分类。“模糊”从语言学的角度可分为“语义模糊”、“语音模糊”、“句法模糊性”和“意象模糊”。除了将模糊进行理论分类,本文还详细分析了汉语诗歌中一些经典的模糊点,这些点有“数词的模糊化”、“地点名词的模糊化”、“颜色词的模糊化”等等。掌握“模糊”和“精确”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处理汉诗英译中模糊现象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四种模糊性处理策略,即“将模糊化译成精准化”、“将精准化译成模糊化”、“将模糊化译成模糊化”以及“将精准化译成精准化”。笔者从“模糊”和“精确”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在翻译中处理汉语诗歌模糊化现象的策略。作为诗歌翻译者,领会和把握诗歌的模糊点对提高翻译质量意义重大。诗歌翻译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诗歌中的模糊点是否被成功地译出。

李亚峰[8](2016)在《模糊语言学视角下我国古诗中叠词英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糊语言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手法。古诗叠词蕴含丰富的模糊意境美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难点。从模糊语言的视角探讨模糊语言和叠词翻译,分析古诗叠词的模糊美,从而找到古诗叠词英译的最佳翻译途径。

马明蓉[9](2016)在《语言模糊性与叠词英译审美磨蚀——以席慕蓉诗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席慕蓉诗歌频繁使用叠词,诗风委婉、含蓄、典雅。通过席慕蓉诗歌的叠词英译,可管窥叠词的语言模糊性和叠词英译审美磨蚀的关系。叠词的模糊审美系统由外象成分和非外象成分组成,后者是叠词语言模糊性的主要成因,也是英译时审美磨蚀程度较高的成分。通过分析席慕蓉诗歌中叠词英译的审美磨蚀,研究发现叠词的非外象成分与语言模糊性成正比,而其语言模糊性与叠词英译的审美磨蚀程度也成正比。

黄琦[10](2015)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与翻译》文中研究表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认为,诗歌翻译中文化的翻译应以原诗为依据,对原作形式的模仿和再现应以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为前提,这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翻译的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性的文化突显主要体现在文本结构的模糊和意义形态的不确定性,这造成古典翻译的困境。运用文化翻译理论,建构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的翻译策略:模糊移植、模糊转换、模糊消除。

二、诗歌翻译的模糊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歌翻译的模糊性(论文提纲范文)

(1)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二、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三、模糊语义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综述
        一、《唐诗三百首》翻译概况
        二、《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概况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概说
        一、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二、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根源
        三、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一、模糊语义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二、翻译中模糊语义的显化和隐化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词汇、句子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词汇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一、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 名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二) 数量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三) 动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四) 形容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五) 副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二、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一) 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二) 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第二节 句子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一、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 超常组合型
        (二) 想象联想型
        (三) 言外之意型
        (四) 动态变化型
        二、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一) 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二) 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文化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历史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二、社会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三、生态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四、宗教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第二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一、异化译法
        二、归化译法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修辞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比喻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二、夸张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三、拟人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四、用典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五、双关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六、借代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第二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一、对等译法
        二、变通译法
        三、批注译法
        四、点义译法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参引文献
附录一:《唐诗三百首》部分模糊词汇汉韩翻译对照表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教材目录

(2)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研究 ——以译本《Поэзия эпохи Тан (Ⅶ-Xв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章 唐诗中的语义模糊数词
    1.1 语义模糊数词的定义
    1.2 语义模糊数词在唐诗中的分类
        1.2.1 精确数词向语义模糊数词的转化
        1.2.2 本身表示模糊概念的数词
        1.2.3 数字连用
        1.2.4 含有数字的文化负载词
        1.2.5 特殊数字“一”和“半”
    1.3 语义模糊数词在唐诗中的修辞功能
        1.3.1 营造意境
        1.3.2 表达情感
        1.3.3 渲染形象
第二章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2.1 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内容
        2.1.1 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
        2.1.2 读者反应的相似
    2.2 功能对等理论对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翻译的指导性
第三章 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
    3.1 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翻译策略
        3.1.1 形同义合
        3.1.2 形似义合
        3.1.3 形异义合
    3.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
        3.2.1 译诗对原诗信息的准确再现
        3.2.2 译诗对原诗信息表达的缺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文学模糊理论视角下安东尼奥·马查多诗歌的模糊美及诗歌翻译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糊的语义特征及文学模糊的类型
二、马查多诗歌中的模糊性特征
    (一) 语义模糊
    (二) 意象模糊
    (三) 句法模糊
    (四) 语用模糊
    (五) 主题模糊
三、浅谈诗歌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5)汉语古典诗歌英译模糊性审美维度的认知——以《红楼梦》诗歌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美学之语言的模糊性审美角度
3. 诗歌英译的模糊性审美角度
    3.1 从原作的谋篇命意主题出发
    3.2 从自然赋形着手看模糊意境美在《红楼梦》诗歌英译中的再现
4. 结语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谈汉诗英译的模糊点及翻译策略 ——以许渊冲汉诗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概况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汉语诗歌的模糊化
    第一节 汉语的模糊化
    第二节 汉语诗歌的模糊化
    第三节 常见的汉语诗歌模糊点
第四章 汉语诗歌模糊点分类
    第一节 语音模糊
    第二节 语义模糊
    第三节 句法模糊
    第四节 意象模糊
第五章 诗歌模糊化的处理策略
    第一节 将模糊化译成精准化
    第二节 将精准化译成模糊化
    第三节 将模糊化译成模糊化
    第四节 将精准化译成精准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模糊语言学视角下我国古诗中叠词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糊语言与叠词翻译
    ( 一) 模糊语言
    ( 二) 叠词的翻译
二古诗叠词的模糊美
三模糊语言视角下古诗词叠词的翻译途径
    ( 一) 直译再现
    ( 二) 意境再现
    ( 三) 语义再现

(9)语言模糊性与叠词英译审美磨蚀——以席慕蓉诗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模糊性之辨
二、叠词的语言模糊美
三、席慕蓉诗歌中叠词英译的审美磨蚀
    ( 一) 叠词视象美的审美磨蚀
    ( 二) 时间频率叠词和状物摹态叠词
    ( 三) 拟声叠词
    ( 四) 情景交融的叠词
    ( 五) 化用或借用古诗词中的叠词
四、叠词的语言模糊性与审美磨蚀相关性
五、结语

(10)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翻译观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的文化突显与翻译困境
三、文化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的翻译
    1. 模糊移植法
    2. 模糊转换法
    3. 模糊消除法
四、结语

四、诗歌翻译的模糊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D]. 张文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唐诗中语义模糊数词的翻译研究 ——以译本《Поэзия эпохи Тан (Ⅶ-Xвв.)》为例[D]. 陈安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符号学视角下《江雪》翻译中模糊性的传达[J]. 常丹丹. 名作欣赏, 2020(08)
  • [4]文学模糊理论视角下安东尼奥·马查多诗歌的模糊美及诗歌翻译策略探究[J]. 姚兴. 北方文学, 2019(23)
  • [5]汉语古典诗歌英译模糊性审美维度的认知——以《红楼梦》诗歌英译为例[J]. 陈洁.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3)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7]谈汉诗英译的模糊点及翻译策略 ——以许渊冲汉诗英译为例[D]. 徐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8]模糊语言学视角下我国古诗中叠词英译研究[J]. 李亚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9]语言模糊性与叠词英译审美磨蚀——以席慕蓉诗歌为例[J]. 马明蓉.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10]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与翻译[J]. 黄琦. 黑河学院学报, 2015(06)

标签:;  ;  ;  ;  ;  

诗歌翻译的歧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