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三化” 注重“三性” 以德治教 促进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15)在《新疆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问题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对于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修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努力实现中国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是摆在当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地方科级干部在当代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作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队伍,具有数量大、作用突出、岗位重要、角色特殊等特性。他们素质修养的高低从长远角度来讲影响着党和国家政府的形象,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加强和提升地方科级干部工作能力和素质修养,是摆在当前地方政府紧迫和重要的问题。此片论文以科级干部教育培训问题调查研究为内容,首先从它的产生到形成一定的体制机制过程入手再谈到目前一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次对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遇到和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剖析。最后借鉴国内外关于干部培训工作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就如何加强科级干部培训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调查表明,目前新疆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主要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方法和表现形式相对简单、对培训效果评估不明显、培训制度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成因主要有培训内容与需求不相适应、培训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矛盾、培训体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本人认为,要分析目前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遇到的使命,进一步强化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坚持和改善干部培训制度,规范干部理论考核,强化干部培训的限制鼓励机制,调整和改进干部的调训工作,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和机制,更好地做好科级干部培训工作。
李军[2](2013)在《小学教师师德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能否真正的促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成败在于师德建设。小学作为未来人才的培育地,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奠基部分。小学师德建设不仅关乎教育的成败,而且深深的影响着新一代人的发展,进而影响祖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小学师德建设,对小学师德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极大发展和经济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呈现出逐步升温的趋势,小学教师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小学教师的师德问题不断凸显。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小学教师的师德现状,发现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小学教师师德水平的策略,笔者以小学师德研究为主题,对此论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具体来讲,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师德概述部分。本部分主要阐释了有关师德的相关的核心概念,系统地论述了师德的含义,即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师德是一种生存智慧,师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分析了师德的特征,即教师道德的要求具有高标准性,教师道德意识具有自觉性,教师道德情感具有丰富性,教师道德影响具有深远性,教师道德在行为具有典范性。第二,当前小学师德现状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小学师德的概况,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太原地区小学教师师德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第三,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部分。本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即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差,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感、教师的价值观受到影响,功利思想上升、教师重智而轻德,不能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的言行举止欠缺,表率性不够、仍然存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教师间合作意识欠缺,协作精神不强、教师固步自封,创新意识不足;并针对师德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维度分析了小学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提升小学师德水平的策略部分。本部分主要论述了提升小学师德水平的具体策略,即要净化师德的人文环境,为师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完善学校体制建设,为师德发展提供制度化的保障、与时俱进,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身的道德水平。
市委组织部[3](2010)在《争当“发展强党建强”的先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省委、市委部署,全市新社会组织深入开展争当“发展强、党建强”先进单位,努力争创“双品牌”示范点,坚持把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中心、打造特色、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在服务科学?
德惠市教育局[4](2004)在《推进“三化” 注重“三性” 以德治教 促进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于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而言,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和义务。努力探索以德治教的理论,实施以德治教的实践,不断提高德育实效,是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德育的首要地位,以落实德育常规为基础,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德育科,研为龙头,全面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以"全市一盘棋"的德育决策为
张伟江[5](2001)在《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努力建设现代化的上海基础教育》文中提出 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次会议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性的影响。在我们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以及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时候,迎来了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在会上,徐匡迪市长作了重要指示,周慕尧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教育界的全体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贯彻中央和上海市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努力建设现代化的上海基础教育,真抓实干,努力奋斗。
二、推进“三化” 注重“三性” 以德治教 促进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三化” 注重“三性” 以德治教 促进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阐述 |
1.2.1 干部培训 |
1.2.2 科级干部 |
1.3 国内外关于干部培训的状况研究 |
1.3.1 国外关于干部培训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干部培训的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阜康市科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状况调查 |
2.1 调查目的与方式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方式 |
2.2 问卷设计 |
2.2.1 题项编制 |
2.2.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2.3 被试样本的选取 |
2.3.1 调查对象群体概况(阜康市科级干部的自然状况) |
2.3.2 被试样本的抽取方式 |
2.4 调查结果统计 |
3 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状况分析 |
3.1 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的实施与效果 |
3.1.1 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做法 |
3.1.2 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成效 |
3.2 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呈现的问题 |
3.2.1 培训内容实用性不足 |
3.2.2 培训形式缺乏多样性 |
3.2.3 培训制度的落实不到位 |
3.2.4 培训评估体系不健全 |
3.3 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呈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培训体制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
3.3.2 培训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矛盾 |
3.3.3 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不适应 |
4 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问题的解决对策 |
4.1 学习参考国内外优秀经验 |
4.1.1 国外干部培训先进经验 |
4.1.2 国内干部培训先进经验 |
4.1.3 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
4.2 深化干部培训观念变革 |
4.2.1 树立科学培训的理念 |
4.2.2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4.2.3 树立效益优先的理念 |
4.2.4 树立干部培训是一项政府投资行为的观念 |
4.3 创新干部培训内容和方式 |
4.3.1 加强培训需求分析 |
4.3.2 增强培训课程研发 |
4.3.3 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
4.3.4 采用多种培训方式 |
4.4 完善管理制度和保障 |
4.4.1 建立具有权威的培训培训机构 |
4.4.2 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
4.4.3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者队伍 |
4.4.4 确保培训运转经费的投入 |
4.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
4.5.1 构建科学的评估方法 |
4.5.2 全方位多角度检验培训效果 |
4.5.3 科学反馈和运用评价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A:新疆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工作调查问卷 |
致谢 |
(2)小学教师师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师德的概述 |
2.1 师德的含义 |
2.1.1 道德 |
2.1.2 职业道德 |
2.1.3 师德的内涵理解 |
2.2 师德的内容 |
2.3 师德的特征 |
2.3.1 教师道德的要求具有高标准性 |
2.3.2 教师道德意识具有自觉性 |
2.3.3 教师道德情感具有丰富性 |
2.3.4 教师道德影响具有深远性 |
2.3.5 教师道德在行为具有典范性 |
第三章 小学师德的现状 |
3.1 问卷设计与施测 |
3.2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3.2.1 对教师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3.2.2 对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差 |
4.1.2 教师的功利思想明显 |
4.1.3 教师重智而轻德 |
4.1.4 教师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言行不一致 |
4.1.5 存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
4.1.6 教师间合作意识欠缺 |
4.1.7 教师固步自封,创新意识不足 |
4.2 小学师德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学校影响因素分析 |
4.2.3 教师自身因素分析 |
第五章 提升小学师德水平的策略 |
5.1 净化师德的人文环境,为师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
5.1.1 优化社会风气,营造尊师氛围 |
5.1.2 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创造师德发展的精神环境 |
5.2 完善学校体制建设,为师德发展提供制度化的保障 |
5.2.1 提高学校师德建设的领导水平 |
5.2.2 完善师德的考评制度 |
5.2.3 健全学校师德教育制度 |
5.2.4 健全师德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
5.3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身的道德水平 |
5.3.1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
5.3.2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
5.3.3 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
5.3.4 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坚定师德信念 |
5.3.5 积极调整自身心态,保持健康的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努力建设现代化的上海基础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上海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大好形势 |
(一)中央领导、上海市领导对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寄予厚望 |
(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为基础教育大发展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 |
(三)上海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
(四)上海基础教育已有的优势为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二、清楚地认识基础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一)上海基础教育要真正确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 |
(二)上海的基础教育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教育水平 |
(三)上海的基础教育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四)上海基础教育的办学行为要规范依法 |
三、真抓实干,主动进取,乘势而上,努力建设一流基础教育 |
(一)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
(二)深入调研,完善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 |
(三)开拓进取,力争取得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
(四)措施坚决,纠正教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 |
(五)主动协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府的要求 |
四、推进“三化” 注重“三性” 以德治教 促进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阜康市科级干部培训问题调查研究[D]. 李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2]小学教师师德研究[D]. 李军. 山西大学, 2013(01)
- [3]争当“发展强党建强”的先锋[N]. 市委组织部. 金华日报, 2010
- [4]推进“三化” 注重“三性” 以德治教 促进发展[J]. 德惠市教育局. 吉林教育, 2004(Z1)
- [5]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努力建设现代化的上海基础教育[J]. 张伟江. 上海教育, 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