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颜健身的大豆低聚糖(论文文献综述)
康继全[1](2020)在《LZY公司谷物代餐粉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到,健康意识逐渐提升,健康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众消费的主流消费,全谷物代餐粉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绿色的食品,正再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对代餐粉的市场环境分析,并进行市场趋势的预测,以LZY公司为例,分析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产品定位,结合新媒体营销,制定合理的全谷物代餐粉营销策略。第一,理论:论文通过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文献梳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和背景资料,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市场营销方法和工具的理论进行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第二,LZY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首先对LZY公司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消费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分析,又进行了微观环境分析,以及营销环境综合分析。在营销环境综合分析中,首先对LZY公司进行了内外部因素评价和SWOT分析,找到LZY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对LZY公司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进行了评价。对LZY公司的代餐粉营销环境,有了一个全方位的研究。第三,LZY公司的谷物代餐粉经营现状分析:通过对LZY公司经营现状,包括发展概况、内部营销状况和外部营销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第四,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策略:最后通过结合LZY公司的内外部分析和SWOT分析,以及对LZY公司的现有营销策略进行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原因,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够更加快速的帮助LZY公司推广谷物代餐粉,发挥自身优势。
宁兆君[2](2019)在《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认识的发展,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稳步增长,已成为全球食品生产大领域。功能性食品研究已被国外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课题。本研究比较了国内外功能性食品定义、分类、法规标准及监管体系,通过剖析国内重大功能性食品安全事件,对功能性食品的监管提出初步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功能性食品发展新动态。本研究旨在为改善功能性食品法规标准,提高监管力度,促进功能性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性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功能性食品定义。日本的功能性食品在法规上用“特定健康食品”(FOSHU)来描述,美国绝大部分的保健食品是划为膳食补充剂或者含有功能声称的普通食品。我国功能性食品普遍等同为保健食品,但从广义定义出发,保健食品应从属功能性食品,为促进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有关功能性食品的法律定义有待逐步完善。各国功能性食品发展及相关配套监管法规差异较大,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监管方面无法等同比较。但在从属功能性食品的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食品、健康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婴幼儿食品方面等有着求同存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不同国家功能性食品监管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完善我国功能性食品监管体制,比如推动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入刑”。分析我国典型的功能性食品事件,反映出我国功能性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和婴配食品三大方面)监管体制的短板;跨境电商等新兴购物模式的兴起也导致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安全风险系数提高,体现出我国在进口食品多种渠道不同监管模式而导致的必然出现的问题和待激化的矛盾。因此,促进功能性食品安全监管应该:一方面,监督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督指导作用以促进功能性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业务改革2020框架方案,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进口监管模式。虽然起步慢,市场份额占比少,但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前景良好。寻找新的食品基材、发现新的功能因子,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加快功能性食品研发,有利于促进功能性食品发展。综上,功能性食品在我国的发展,无论是从国内新产品的研发还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空间。结合新《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认真落实贯彻“必须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食品安全,维护人民健康”的理念,根据行业发展市场需求调节修订政策,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和监管理念,风险分析,社会共治,促进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产业化健康化良性发展。
赵文红[3](2018)在《广东客家黄酒酿造体系中菌群及其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客家黄酒是我国黄酒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岭南及客家地区久负盛名,但目前尚未有对广东客家黄酒酿造体系中菌群及其影响风味物质形成的系统研究。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研究广东客家黄酒发酵用曲和发酵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分析酿造过程中的风味物质,研究红曲对广东客家黄酒的影响;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阐述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菌群结构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采用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功能基因表达变化。研究结果对于解析广东客家黄酒的发酵理论及风味形成机理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解析了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红曲中真菌分布于10个属的10个种,其优势真菌为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96.189%)。麦曲中真菌分布于9个属的9个种,其优势真菌为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83.224%)、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6.538%)和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1.762%)。酒曲中真菌分布于5个属的6个种,其优势真菌为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48.385%)、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32.980%)和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7.208%)。红曲中细菌分布于17个属的16个种,其优势细菌为唐昌蒲伯克霍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51.524%)、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36.933%)、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3.130%)和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1.666%)。麦曲中细菌分布于16个属的14个种,其优势细菌为融合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onfusa,41.410%)、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1.013%)和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15.737%)。酒曲中细菌分布于18个属的15个种,其优势细菌为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79.589%)、融合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onfusa,4.979%)、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3.148%)和唐昌蒲伯克霍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2.687%)。(2)发现了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菌群结构变化规律。广东客家黄酒酿造初期,占优势的真菌均为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随着酿造过程进行,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和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的丰度逐渐变大。传统客家黄酒和不添加红曲黄酒中,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发酵初期是优势细菌;对于传统客家黄酒,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巴厘岛公崎杆菌(Kozakia baliensis)和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发酵初期是优势菌。随着发酵过程进行,四种乳酸菌:鱼乳球菌(Lactococcus piscium)、乳杆菌NBRC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逐渐变成优势菌。传统和不添加红曲酿造过程中,最主要的真菌之间差异不显着;而在芽孢杆菌属BH072(Bacillus sp.BH072)、鱼乳球菌(Lactococcus piscium)这些细菌菌群之间有显着性差异。(3)探讨了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与所有真菌均是竞争关系;而与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鱼乳球菌(Lactococcus piscium)、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芽孢杆菌属BH072(Bacillus sp.BH072)等细菌存在互利关系。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与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叶下小粉孢(Microidium phyllanthi)、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有互利关系;而与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戊糖足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乳杆菌NBRC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的存在对于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真菌的生长起拮抗作用。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与乳杆菌NBRC 3954(Lactobacillus sp.NBRC3954)和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乳酸菌对黄曲霉的生长存在非常强的拮抗关系。(4)阐述了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与挥发性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与广东客家黄酒中的苯甲醇、1-壬醇、6-甲基-5-庚烯-2-酮、1-辛醇和1-已醇等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而与酯类物质基本没有相关性。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与酯类,特别是庚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辛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及乳酸异戊酯等有较大的相关性。乳杆菌NBRC 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与重要的呈味酯类及醇类有较强的相关性。佛莱辛草螺菌(Herbaspirillum frisingense)与重要的呈味酯类如丁二酸二乙酯、苯甲酸乙酯、辛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乳酸异戊酯、十六烷酸乙酯及油酸乙酯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芽孢杆菌属BH072(Bacillus sp.BH072)主要与酚类及醛类等风味物质相关。黄酒中主要的风味物质3-甲基-1-丁醇、2-甲基-1-丙醇和苯乙醇主要与乳杆菌NBRC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等细菌相关,与真菌的相关性不大。2-羟基丙酸乙酯(乳酸乙酯)、乳酸异戊酯主要与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和佛莱辛草螺菌(Herbaspirillum frisingense)相关。十六烷酸乙酯、十四烷酸乙酯及油酸乙酯主要与乳杆菌NBRC 3954(Lactobacillus sp.NBRC 3954)和佛莱辛草螺菌(Herbaspirillum frisingense)及芽孢杆菌属BH072(Bacillus sp.BH072)相关。(5)研究了红曲对广东客家黄酒风味及品质的影响。传统酿造,使用红曲增加了酒中醇类、酯类、醛酮类及酸类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醛酮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对客家黄酒的特征风味异戊醇、苯乙醇、乙酸异丁酯、异丁醇、棕榈酸乙酯、癸酸乙酯有显着性影响;并有利于酒中氨基酸及多肽含量的提高。(6)初步确定了广东客家黄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功能基因表达变化。对传统客家黄酒进行发酵零时刻、发酵初期和发酵中期宏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组装出103023个Unigene,并进行了功能注释。通过差异基因KEGG富集,得出样品间的差异代谢通路。由于基因表达的差异,发酵前期有利于丁醛、正丁醇、肌醇半乳糖苷、丙三醇、D-甘露醇、D-山梨糖醇、肌醇、蔗糖、水苏糖、D-半乳糖的生成;不利于2,3-丁二醇、R-2-乙偶姻和琥珀酸的生成。发酵中期有利于D-葡萄糖、D-乳酸的生成,不利于乙醛、乙醇、乙酸和脂肪酸类物质的生成。
李居南[4](2012)在《喷雾干燥法生产谷物速溶粉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论文研究了喷雾干燥法用于速溶谷物粉生产的工艺条件,并在中试规模上加以验证,配制了复合谷物粉,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酶解程度对燕麦速溶粉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燕麦粉中的淀粉水解值(DE值)大于36.2时,所得速溶粉的溶解性状和感官评价得分较高,但产品的浓稠感不够;DE值处于3538之间时,所得产品的综合品质最佳。(2)在中试生产水平上,将燕麦速溶粉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并以所得产品为基料,调配成多种不同风格的谷物粉冲调饮料,其中奶味、红枣味和核桃味固体饮料已在广西西麦生物技术公司顺利上市。市场调研显示,有59.6%的人选择“愿意购买燕麦速溶粉”,对不同风味产品的认可率分别为:核桃味71.4%、红枣味66.7%、奶味62.5%。(3)以喷雾干燥技术为主要载体,对山药、黑米、玉米、荞麦、橙子等多种谷物及水果进行了制粉处理,并评价了喷务干燥处理对其中功能活性成份的影响;以各种喷雾干燥粉剂为基料,调配了四种冲调型功能性饮料,其中高抗氧化活性饮料的总酚含量达到13.39μmol/g,黄酮含量达到11.25μmol/g,普遍高于市面上的谷物冲调饮品。
秦俊法,李增禧,楼蔓藤[5](2012)在《中国的泥土疗法:美容篇(Ⅰ)》文中研究说明从古代矿物美容的文献纪录、现代化妆品原料的演变和当代泥土美容的功效特点3个方面阐述了纯天然矿物美容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并详细解析了29种泥、土、玉、石的物理特征、化学组成和养颜功用。章节如下:1.内外兼修的中国古代矿物美容术,包括:文献记述,用法举例,炮制与解毒,元素与美容。2.返朴归真的现代泥石美容术,包括:现代化妆品的发展趋势,第五代化妆品的特征。3.泥疗美容,包括:火山泥(海南火山矿泥、绿迪矿泥、五大连池矿泥、天行山土乳矿泥),运城死海泥,秀山滩涂海泥,青海圣湖黑泥,海藻泥。4.土疗美容,包括:绿泥土壤,红泥土壤,膨润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高岭土,凹凸棒土,硅藻土,赤石脂。5.玉疗美容,包括:翡翠,软玉,琥珀,珍珠,黑曜石,寿山石。6.石疗美容,包括:麦饭石,累托石,蒙脱石,滑石,玄武石,砭石。附录:历代主要本草矿物药发展概况。本文篇幅较长,将分期刊出。
丰来[6](2010)在《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文中指出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甘薯渣功能丰富,可治疗糖尿病,防治结肠癌,防治冠心病和高血压等。而甘薯渣是甘薯淀粉厂的主要废料之一,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膳食纤维,本论文研究表明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甘薯渣可以提高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论文首先研究了食用真菌纤维素酶对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在国家标准提取法一酶重量法提取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提取方法,表明利用纤维素酶将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转化成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以淀粉酶和糖化酶去除淀粉等杂质,以5%Na2C03去除蛋白质最后以95%乙醇沉淀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比国家标准提取法一酶重量法提取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有较大提高。提取条件为:将1.5 g甘薯渣与8mL pH 5.6的0.05mol/L柠檬酸缓冲液混匀,添加淀粉酶用量100μL(55.6 U/mL),纤维素酶用量100μL(1570U/mL),糖化酶用量为60μL(10500 U/mL)在40℃下反应3 h,然后滴加5 mL 5%Na2C03反应1 h,过滤,上清用4倍95%乙醇沉淀1h,离心,沉淀烘干即得到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以此法提取可以使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达到25.52%,比酶重量法提高了15.46个百分点。论文在以上实验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药用与食用真菌发酵甘薯渣对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发现以灵芝菌发酵得率最高。在确定了发酵菌种之后,将甘薯废液也利用到发酵之中,从而利用了甘薯淀粉厂中的又一大废料,灵芝菌在添加适量纤维素基质的培养基中发酵可提高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实验发现灵芝菌发酵的较好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为:5g甘薯渣,1g豆渣,0.2 g甘蔗渣,0.1 gKH2P04,0.05 g MgS04·7H20,0.005 g VB1,用甘薯废液定容到85 mL,接种15 mL二级种子液在pH 6.0下置于28℃水浴摇床中125r/min发酵4天,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较高,达到24.7%。论文在摇瓶发酵基础上进行了发酵罐的中试实验,研究发现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最佳时间为4.5 d,而且SDF得率平稳期缩短,只有0.5 d。论文同时探讨了分别利用丙酸钙和苯甲酸钠做防腐剂对发酵上清液保存的影响,在巴氏消毒法之后分别添加适量的丙酸钙和苯甲酸钠,密封常温保存。研究发现利用苯甲酸钠做防腐剂不影响发酵上清液的颜色,气味,而且保存时间较长。
刘萍[7](2010)在《大豆膳食纤维酸乳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制备的最佳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以及微观结构和风味分析。在常规酸奶生产的加工理论与设备的基础上,对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菌种驯化试验,对乳酸菌进行驯化培养,以适应大豆膳食纤维乳的生长环境。结果表明,驯化至第七代时最适宜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发酵。2.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各个因素对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品质的影响,确立最适宜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奶粉12%、1%~1.5%大豆膳食纤维、白砂糖6%、19000rpm高速剪切分散乳化2min、95℃杀菌5min、2:1的球杆菌比例、3%的接种量、43℃发酵3.5h,对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酸度、粘度和口感影响比较小。3.在对多种亲水稳定剂筛选的基础上,确定变性淀粉、明胶、PGA作为复配稳定剂。应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其最佳配比是3:1.5:1,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的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稳定性和感官品质比较好。4.利用PB试验设计筛选出显着性影响因素,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膳食纤维1.25%,稳定剂0.57%,接种量3.16%。5.利用扫描电镜对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在其微观结构中有一系列具有规则的、更加紧密的、均匀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保留水分,提高酸奶的持水性能、稳定性,改善酸奶的品质。6.通过电子鼻对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和品牌酸奶的风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酸乳的口感影响很小。7.通过贮藏试验,考察了货架期内理化特性的变化,发现大豆膳食纤维的添加能够延缓酸乳的后酸化,对于延长保质期有一定的帮助。综上实验方法和最优工艺参数,制作出了集营养保健和美味于一体的大豆膳食纤维酸奶,丰富了酸奶的品种和营养价值。
朱宝宽[8](2009)在《食疗养生与美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随着我国生活物质丰富和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追求美容迫在眉睫。人们对膳食的要求不仅是吃饱吃好,更希望能通过膳食达到养生保健、美容美体、疗疾益寿等目的。"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我们的祖先在二千多年前就已认识到。食疗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奇葩,它依据"药食同深"学说,在中医药学理
尤新[9](2008)在《功能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发展新动向》文中指出功能食品是世界食品工业新的增长点,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也成为国内外竞相开发的热点。本文介绍近年日本、欧洲、美国以及我国功能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发展新动向。重点介绍了功能明显、原料广泛、安全可靠、国内外较流行的几个品种的发展最新动向:红曲米、木糖醇、茶多酚竹叶抗氧化物、低聚糖、叶黄素、番茄红素、大豆异黄酮。
尤新[10](2008)在《功能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发展新动向》文中研究表明功能食品是世界食品工业新的增长点,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也成为国内外竞相开发的热点。本文介绍近年日本、欧洲、美国以及我国功能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发展新动向。重点介绍了功能明显、原料广泛、安全可靠、国内外较流行的几个品种的发展最新动向:红曲米、木糖醇、茶多酚竹叶抗氧化物、低聚糖、叶黄素、番茄红素、大豆异黄酮。
二、养颜健身的大豆低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颜健身的大豆低聚糖(论文提纲范文)
(1)LZY公司谷物代餐粉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市场营销相关基础理论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2 市场营销方法与工具 |
3 LZY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 营销环境综合分析 |
4 LZY公司的谷物代餐粉经营现状分析 |
4.1 LZY公司的发展概况 |
4.2 LZY公司的内部营销状况分析 |
4.3 LZY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4.4 导致LZY公司经营问题的原因 |
5 LZY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6 LZY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实施保障 |
6.1 企业内部保障 |
6.2 企业外部保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功能性食品概述 |
1.1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1 中国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2 日本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3 美国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4 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5 欧盟地区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6 国际上对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
1.1.7 国内外对功能性食品定义的对比 |
1.2 功能性食品的特性和分类 |
1.2.1 功能性食品的特性 |
1.2.2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 |
1.3 功能性食品的起源和发展 |
1.3.1 功能性食品的起源 |
1.3.2 中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
1.3.3 国外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
2 各国功能性食品监管与对比分析 |
2.1 各国“保健食品”监管简述 |
2.1.1 中国保健食品的监管 |
2.1.2 日本功能性食品监管 |
2.1.3 美国功能性食品监管 |
2.1.4 澳大利亚/新西兰功能性食品监管 |
2.1.5 欧盟功能性食品监管 |
2.1.6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
2.2 各国“保健食品”监管对比 |
2.2.1 管理初始时间对比 |
2.2.2 监管法规体系对比 |
2.2.3 监管部门及注册备案制度对比 |
2.2.4 允许使用原料对比 |
2.2.5 产品剂型要求对比 |
2.2.6 功能声称及标识对比 |
2.2.7 监管制度对比小结 |
2.3 特医和婴配的对比 |
2.3.1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监管简述及对比 |
2.3.2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婴幼儿食品监管简述及对比 |
2.4 中国对进口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
2.4.1 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现状 |
2.4.2 我国进口功能性食品的监管 |
3 案例分析及思考 |
3.1 国内保健食品事件 |
3.1.1 权健事件分析 |
3.1.2 安利事件分析 |
3.1.3 美国FDA开始“打假” |
3.2 国内功能性食品安全思考 |
3.2.1 保健品行业暴露的问题 |
3.2.2 行业整治情况及出台措施 |
3.3 进口保健食品发现问题 |
3.3.1 进口复配营养强化剂屡次遭拒 |
3.3.2 美国“返老还童丹”的真伪鉴别 |
3.3.3 进口功能性食品的问题与对策 |
3.4 新兴购物模式兴起带来的隐患 |
3.4.1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监管简介 |
3.4.2 跨境电商购物存在的问题 |
4 功能性食品发展新动态及行业前景 |
4.1 功能性食品的新原料、新功能因子、新食品形式 |
4.1.1 功能性食品新原料 |
4.1.2 新型功能因子 |
4.1.3 新食品形式的功能性食品 |
4.2 功能性食品开发新技术 |
4.3 功能性食品发展展望 |
4.3.1 民众需求促进行业发展 |
4.3.2 政策利好给予产业扶持 |
4.3.3 功能性食品发展展望 |
5 功能性食品监管 |
5.1 功能性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
5.2 功能性食品产业监管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广东客家黄酒酿造体系中菌群及其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广东客家黄酒简介 |
1.1.1 广东客家黄酒特色 |
1.1.2 广东客家黄酒传统酿造工艺 |
1.2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研究进展 |
1.2.1 红曲 |
1.2.2 麦曲 |
1.2.3 酒药 |
1.3 黄酒风味物质的研究现状 |
1.4 微生物菌群对黄酒风味影响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菌群结构及挥发性组分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性能鉴定 |
2.2.4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菌群结构分析方法 |
2.2.5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挥发性组分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性能鉴定 |
2.3.2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菌群结构分析 |
2.3.3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挥发性组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酿造过程中菌群结构及变化规律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广东客家黄酒制备 |
3.2.4 样品处理 |
3.2.5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菌群结构分析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酿造过程中真菌菌群分析 |
3.3.2 酿造过程中细菌菌群分析 |
3.3.3 酿造过程中菌群互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酿造过程中挥发性组分与菌群相关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酿造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分析 |
4.2.4 菌群与挥发性组分相关性分析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酿造过程中传统客家黄酒挥发性组分分析 |
4.3.2 酿造过程中未添加红曲黄酒挥发性组分分析 |
4.3.3 酿造过程中只添加红曲黄酒挥发性组分分析 |
4.3.4 三种酒挥发性组分对比分析 |
4.3.5 酿造过程中菌群与挥发性组分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广东客家黄酒成品酒风味物质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试剂 |
5.2.2 试验仪器 |
5.2.3 挥发性组分测定 |
5.2.4 非挥发性组分测定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三种成品酒中挥发性组分分析 |
5.3.2 三种成品酒中非挥发性组分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酿造过程中菌群宏转录组研究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设备 |
6.2.3 样本准备与RNA提取 |
6.2.4 RNA转录组测序流程 |
6.2.5 RNA检测方法 |
6.2.6 构建文库 |
6.2.7 功能注释 |
6.2.8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RNA样品制备及质量评价 |
6.3.2 从头组装 |
6.3.3 功能注释 |
6.3.4 基因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
6.3.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6.3.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7.1 全文结论 |
7.2 全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试验数据附表及附图 |
附录B: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成果 |
(4)喷雾干燥法生产谷物速溶粉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谷物的加工及应用现状 |
1.1.1 谷物食品的营养与发展现状 |
1.1.2 谷物粉的应用现状 |
1.1.3 谷物产品的市场前景 |
1.2 喷雾干燥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1 喷雾干燥的机理和技术特点 |
1.2.2 喷雾干燥的关键控制点及存在问题 |
1.2.3 喷雾干燥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 |
1.3 谷物粉的喷雾干燥技术及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谷物原料 |
2.1.2 酶解燕麦所需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各谷物粉的喷雾干燥工艺路线 |
2.2.1 燕麦的喷雾干燥工艺路线 |
2.2.2 玉米、黑米、薏仁、荞麦喷雾干燥粉工艺 |
2.2.3 山药喷雾干燥粉工艺路线 |
2.2.4 枸杞喷雾干燥粉工艺路线 |
2.2.5 橙子喷雾干燥粉工艺路线 |
2.3 产品质量评价方法 |
2.3.1 干粉品质特性评价 |
2.3.2 燕麦速溶粉市场调研方法及内部品尝测试方法 |
2.4 指标测定方法 |
2.4.1 干粉的营养指标检测方法 |
2.4.2 抗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酶解程度对喷雾干燥工艺及燕麦粉品质的影响 |
3.1.1 酶解程度对干粉特性的影响 |
3.1.2 酶解程度对喷雾干燥燕麦粉溶解状态的影响 |
3.1.3 酶解程度对干燥工艺的影响 |
3.1.4 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1.5 酶解程度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 中试规模开发燕麦速溶粉产品 |
3.2.1 燕麦粉酶解工艺的中试化生产 |
3.2.2 不同工艺路线的比较及调整 |
3.2.3 产品后期调配成果 |
3.3 产品的内部品尝及市场调研 |
3.3.1 市场调研 |
3.3.2 产品内部品尝测试 |
3.4 其他谷物粉喷雾干燥技术及产品研制 |
3.4.1 高抗氧化活性、抗衰老产品 |
3.4.2 具有“滋补、调理”功效的产品 |
3.4.3 可以养颜、美白的产品 |
3.4.4 有助于瘦身、排毒的产品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速溶谷物粉的产品前景 |
4.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4.3 本文创新点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的泥土疗法:美容篇(Ⅰ)(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外兼修的中国古代矿物美容术 |
1.1 文献记述 |
1.1.1 《神农本草经》的记述 |
1.1.2 《名医别录》的记述 |
1.1.3 《本草纲目》的记述 |
1.2 用法举例 |
1.2.1 驻颜益寿 |
1.2.2 香口除臭 |
1.2.3 乌须秀发 |
1.2.4 明目坚齿 |
1.2.5 去面黡黑痣 |
1.2.6 消鼻齇赤疱 《直指方》载: 酒齇赤鼻。白盐常擦之, 妙。 |
1.3 炮制与解毒 |
1.3.1 却病延年金液丹 |
1.3.2 轻身神仙玄明粉 |
1.3.3 治疮要药雄黄方 |
1.3.4 镇心安魂金箔丸 |
1.3.5 琼浆玉液玄真玉 |
1.3.6 明目聪耳慈朱丸 |
1.3.7 七情合和 |
1.3.8 解金石毒 |
1.4 元素与美容 |
1.4.1 用于美容的金石矿物药 |
1.4.2 美容金石矿物药的主要成分 |
1.4.3 美容元素 |
2 返璞归真的现代泥石美容术 |
2.1 现代化妆品的发展趋势 |
2.1.1 现代化妆品的不良反应 |
2.1.2 现代化妆品的元素成分 |
2.1.3 现代化妆品的发展历程 |
2.2 第五代化妆品的特征 |
3 泥疗美容 |
3.1 火山泥 |
3.1.1 海南火山矿泥[19, 21 - 22] |
(1) 山兰玉矿泥美容法 |
(2) 霹雳神火山矿泥粉美容法 |
3.1.2 绿迪矿泥[23 - 26] |
(1) 绿迪矿泥的物质组成 |
(2) 绿迪矿泥的美容功效 |
(3) 应用举例 |
3.1.3 五大连池矿泥[28 - 29] |
3.1.4 天行山土乳矿泥[30] |
(1) 土乳矿泥的功能 —— 土乳火山矿泥具有3大功能: |
(2) 土乳化妆品制作 |
3.1.5 火山泥清凉肌肤的护理疗程[30] |
3.2 山西运城死海泥 |
3.2.1 运城盐湖黑泥的化学成分[31] |
3.2.2 运城盐湖黑泥的护肤功能 |
(1) 提高皮肤的保湿性能: |
(2) 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
(3) 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
3.2.3 运城盐湖黑泥的安全性 |
3.2.4 运城盐湖水和盐生杜氏藻[34 - 35] |
(1) 运城盐湖水的化学成分—— 运城盐湖水的突出优点是: |
(2) 运城盐湖盐藻的化学成分—— 运城盐湖中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古老植物 —— 盐藻。 |
3.3 浙江秀山滩涂海泥 |
3.3.1 秀山海泥的营养成分 |
3.3.2 秀山海泥的美容功能[36 - 38] |
(1) 抗氧化功能: |
(2) 美白功效: |
(3) 抑菌作用: |
3.3.3 秀山海泥水溶液的制备 |
(1) 海泥干粉的制备: |
(2) 海泥水溶体系的制备: |
(3) 制备工艺的优化: |
3.4 青海圣湖黑泥 |
3.4.1 圣湖黑泥的元素组成 |
3.4.2 圣湖黑泥的美容功效 |
3.5 海藻泥 |
3.5.1 海藻中的活性成分 |
3.5.2 海藻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
3.5.3 海藻的美容功能 |
3.5.4 海藻美容疗程举例 |
(1) 海藻泥纤体排毒: |
(2) 海藻泥嫩滑肌肤: |
(6)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甘薯概述 |
2 甘薯渣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2.1 膳食纤维的定义 |
2.2 甘薯渣膳食纤维的组成 |
2.3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构 |
2.4 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
2.5 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2.6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 |
3 灵芝菌概述 |
3.1 灵芝的生理功能 |
4 灵芝菌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酶法提取分离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纤维素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2 淀粉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3 糖化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4 酶作用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5 酶反应pH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6 酶反应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7 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条件 |
2.8 检验正交试验结果 |
2.9 酶-重量法测定与酶法测定甘薯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酶在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 |
3.2 碱液选取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菌种和诱导剂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薯及甘薯渣的营养成分 |
2.2 菌种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3 混合菌种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4 纤维素基质对灵芝菌发酵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5 甘蔗渣浓度对其可溶性膳食纤维产量的影响 |
2.6 溶液基质对灵芝菌发酵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灵芝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薯渣浓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2 氮源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3 C/N比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4 发酵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5 发酵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6 接种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7 发酵初始pH值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五章 灵芝菌在5L发酵罐中发酵甘薯渣的扩大及发酵液的防腐保存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灵芝菌发酵甘薯渣的扩大 |
2.2 发酵上清液与发酵酶解液的比较 |
2.3 丙酸钙对发酵上清液的保存影响 |
2.4 苯甲酸钠对发酵上清液的保存影响 |
3 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一. 创新点 |
二.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7)大豆膳食纤维酸乳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1.1 酸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1.2 酸奶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 |
1.1.3 酸乳品质的研究 |
1.1.4 酸奶的发展趋势 |
1.1.5 膳食纤维的概述 |
1.1.6 大豆膳食纤维的营养功能特性 |
1.2 国内外膳食纤维乳制品的研究进展 |
1.3 立体依据及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菌种的驯化培养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原料 |
2.2.2 培养基 |
2.2.3 菌种 |
2.2.4 主要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酸度的测定 |
2.3.2 pH 值测定 |
2.3.3 乳酸菌的计数 |
2.3.4 大豆膳食纤维乳培养液的制备 |
2.3.5 菌种的活化 |
2.3.6 菌种的驯化 |
2.3.7 菌种的分离与复壮 |
2.3.8 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驯化结果比较 |
2.3.9 驯化菌种与直投菌粉在大豆膳食纤维乳中发酵对比实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菌种驯化结果 |
2.4.2 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驯化结果比较 |
2.4.3 驯化菌种与直投菌粉在大豆膳食纤维乳中的发酵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工工艺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工艺流程 |
3.3.2 主要工艺要点 |
3.3.3 发酵剂的制备 |
3.3.4 酸奶各项指标的测定 |
3.3.5 产品的感官评价 |
3.4 实验设计 |
3.4.1 单因素实验 |
3.4.2 复配稳定剂配方的确定 |
3.4.3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工艺参数的优化实验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5.2 复配稳定剂配方的确定 |
3.5.3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工艺参数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发酵及贮藏期间质量、风味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案 |
4.3.1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的制备 |
4.3.2 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4.3.3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微观结构的观察与分析 |
4.3.4 风味的分析 |
4.3.5 贮藏试验的方案 |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发酵期间pH 值和滴定酸度的变化 |
4.4.2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质量的检验结果 |
4.4.3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电镜图像 |
4.4.4 风味分析结果与讨论 |
4.4.5 大豆膳食纤维酸奶低温贮藏期间稳定性及感官品质的变化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养颜健身的大豆低聚糖(论文参考文献)
- [1]LZY公司谷物代餐粉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康继全.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2]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监管对比及发展新动态研究[D]. 宁兆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广东客家黄酒酿造体系中菌群及其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D]. 赵文红.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喷雾干燥法生产谷物速溶粉的技术研究[D]. 李居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 [5]中国的泥土疗法:美容篇(Ⅰ)[J]. 秦俊法,李增禧,楼蔓藤.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2(04)
- [6]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D]. 丰来.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7]大豆膳食纤维酸乳的研制[D]. 刘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4)
- [8]食疗养生与美容研究[A]. 朱宝宽. 第十二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9
- [9]功能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发展新动向[J]. 尤新.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S1)
- [10]功能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发展新动向[A]. 尤新.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论文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