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明[1](2017)在《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中国自2006年开展国家与地方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以来,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2008年,时任中国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李学勇同志在创新型企业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政策因素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激励因素,政策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起着引导、支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激励着创新型企业在创新与持续创新中发展。不同激励模式的政策对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发展的激励成效呈现差异化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型企业则在企业自主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了让创新型企业这一特殊的创新群体得到更好发展,本文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激励因素(即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激励模式进行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及其激励机制模型的构建。界定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内涵及研究范畴,研究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作用及特点,从动力作用机制出发,把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划分为三种不同激励模式,构建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激励机制模型。第二,创新型企业三种激励模式政策内涵与激励机制及实施效应的研究。较系统、详细地研究愿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绩效驱动型三种激励模式政策的基本内涵、激励机制及三种激励模式政策分别包含的政策工具,研究三种激励模式政策在典型国家与国内示范地区的实施及效应。第三,三种激励模式政策激励绩效的比较研究。基于激励基本理论对愿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绩效驱动型这三种激励模式政策的激励绩效从定性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突出绩效驱动型政策的优越性。第四,绩效驱动型政策绩效的实证研究。以实施“绩效驱动型政策”为主的福建省创新型企业为例,评价绩效驱动型政策作用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绩效,证实绩效驱动型相对于愿景驱动型与环境驱动型其政策绩效更具优越性。第五,完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策略研究。总结典型国家与国内示范地区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主要激励模式和实施效应,说明创新型企业对政策优化与完善的需求,对中国及福建省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首先,关于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划分类型。从政策动力作用机制角度,把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划分为愿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绩效驱动型三种激励模式。其次,典型国家与国内示范地区创新型企业实施不同激励模式政策现状及实施效应的结论。愿景驱动型政策、环境驱动型政策在美国、日本、韩国创新型企业中实施较为广泛,且实施效果良好。绩效驱动型政策在美国、韩国得以实施,且实施效果良好,同时绩效驱动型政策在中国安徽省、福建省的实施也较有成效。再次,三种激励模式政策激励绩效比较的结论。在愿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绩效驱动型三种激励模式政策中,不管从理论研究角度还是从实证分析角度,均说明或验证了绩效驱动型政策相对于愿景驱动型政策与环境驱动型政策其作用成效优势明显。最后,提出完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策略。综合政府作用及政府选择的视角和创新型企业对政策需求的视角,本研究认为绩效驱动型是中国及各省份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的最佳选择,文章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具有理论与实践优越性的绩效驱动型政策提出对策,并提出如何以愿景驱动型政策与环境驱动型政策为辅助或补充的策略。
潘晓霞[2](2014)在《企业家性格、合作伙伴类型与企业绩效 ——基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获取创新资源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借助外部资源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重要战略安排。不同类型合作伙伴对企业的创新与绩效具有不同的影响。而企业家作为中小企业的核心人才资源是企业的关键力量,是推动企业变革、领导创新的核心因素,中小企业的社会网络通常是从企业家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构建开始的,因此,企业家的个人性格、做事风格、思想理念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社会网络构成,影响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最终影响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创新资源和竞争优势。因此,本文对浙江省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电话邀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及核心研发人员填写网络问卷,最终获得119份有效问卷,样本企业涵盖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均为制造业企业。根据领导特质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资源基础观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企业家的宜人性和外向性这两个性格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企业家性格对企业与不同类型组织间合作的影响,并进而分析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宜人性和外向性的企业家更有利于推动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以及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高宜人性的企业家利于促进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合作,高外向性的企业家对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合作无显着正影响;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组织绩效无显着影响,而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组织绩效没有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对组织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外部资源的获取,宜人性、外向性等性格影响着潜在合作伙伴的联系,而社会网络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一定要意识到企业家是推动企业发展合作网络与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要培养企业家优秀健全性格,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同时要意识到与竞争对手合作的必要性,加强与竞争对手的合作。
何九[3](2013)在《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模式与绩效研究 ——基于浙江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创新要素的区域集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于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这些在不同区位集聚的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环境等创新要素以政府、高校和企业为载体,通过有效整合后进行知识生产、扩散转移和技术创新,推动了区域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浙江省不同区域的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逐渐以产业集群为单位,以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形成了不同特征的集聚模式。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源于产业集聚理论,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状况显着影响创新绩效,“产学研”是提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有效模式。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并对国内外的产业集聚、创新网络等创新要素集聚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以此作为文章的理论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提供了创新要素集聚测度和指标体系,阐述了创新要素集聚、形成理论机理和创新要素、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第三部分主要说明了浙江省创新要素集聚的特征、现状,研究了集聚的主导因素。同时,以产业集聚模式为基础,说明了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的演进过程。第四部分是文章的实证研究,首先,根据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状况进行分类;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技术要素集聚、项目研发和创新合作)及创新绩效水平的因子得分并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模式进行了划分;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和绩效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郑冰开[4](2013)在《科技与金融资源结合:理论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而未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集中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为了在未来竞争中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重视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纷纷走向创新型国家之路。我国也不例外,为了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过程中,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极为重要的机制和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实现科技和金融良性结合。找到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的结合模式,促使科技与金融结合运作的基本构架和组织保证,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协调,有序运转,才是关键所在。本文首先从典型事实入手,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高新技术园区与金融资源相结合的经验;然后阐述熊彼特的创新、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以及桥隧模式等相关理论,并且建立关于创新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论证金融资本支持有助于企业创新;接着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角度经验证明了企业获取金融资本支持有助于自主创新;最后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剖析科技金融结合的运行机制,阐明科技金融结合实际运作过程中金融系统的基本构架和组织保证,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建立一个关于创新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论证金融资本支持有助于企业创新。该模型解释了创新型企业积极参与金融资本会增加企业价值。结果表明金融资本的结构参数是如何决定增长率的,例如经验和金融资本的市场知识等因素。税收政策也能加强金融资本支持,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资本融资兼有产品创新和双重道德风险,相比于第一个最佳配置,在私人均衡中新企业涉及的金融资本的创新速度和程度都会较低。本文的分析表明公共政策收益中性的重建,通过从对资本成本的补贴中转移公共资金,以及减少金融资本支持企业的资本利得税。这些政策方法会从实际上刺激金融资本支持并且促进创新型增长。其次,检验金融发展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通过经验研究得出结论:企业金融发展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技术进步指数间的相关关系呈现很强的相关性,表现在同一时期,两者为负相关,而在下一时期,两者为正相关,也即两者融合的积极正效应有明显的跨期滞后,这很好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动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要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有效扭转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当期负面影响,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再次,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每家公司上市之初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发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来自风险投资的融资支持,从而证明―风险投资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这一命题在我国是成立的;与外资背景相比,民营背景、政府背景和混合型背景风险投资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四种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中,民营背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最大;民营背景和混合型背景风险投资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创新能力正相关,而政府背景和外资背景都是负相关。总体而言,与政府和民营资本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相比,民营背景风险投资机构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进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完善国内自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完善市场化退出渠道。许多科技型企业的初始资金多来自风险投资,这些资金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戏能力,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支持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完善自主创新战略体系。最后,通过一个科技银行的实际案例,阐述了科技金融结合的作用机制,科技金融结合实际运作过程中金融系统的基本构架和组织保证,进一步对科技金融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实际效果做出回应,再一次证明了科技与金融结合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
周桂凤[5](2012)在《外部支撑系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浙江省中小制造企业为例》文中认为“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定律。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旺盛的活力,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所以作为浙江省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创新则尤为重要。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其所处创新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创新的绩效,因此,营造创新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外部支撑系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别考察法律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中介服务、社会文化和人才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力度。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永不衰竭的源泉和原始动力,在企业创新的外部支撑系统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家的认知会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除探讨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之外,也希望讨论企业家认知因素在这一关系中所扮演的功能,从而从外部和内部综合研究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取400多家浙江省中小制造企业,回收有效问卷337份,涉及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毛;木材、家具;塑胶、塑料;电子机械、设备仪表等五大行业,通过统计分析后发现,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存在显着正向关系,同时发现外部支撑系统中各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一,其中融资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最大,人才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小。此外,企业家认知在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着正向调节的作用。
涂良钢[6](2011)在《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模仿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浙江省已经成为一个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在浙江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战略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地创新,然而浙江省中小企业大都是走模仿创新路子,模仿能力较强,创新能力有限,自主创新基础十分薄弱。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过程、方式、优势有过大量而卓越的研究,但对中小企业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转变的研究还比较稀少。因此,研究浙江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模式、阻力,自主创新的条件与实践,以及如何实现超越模仿、实现自主创新就有了意义。本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先回顾模仿创新的理论要素,然后结合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实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本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关于技术模仿创新的理论述评,主要按照模仿创新的定义、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阐述和总结。第三章是浙江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特征与技术模仿创新的方式、遇到的阻力以及不同行业的模仿创新模式的区别。第四章是对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包括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已具备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及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第五章是对浙江中小企业实现创新战略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建议,包括企业与政府两方面。第六章是结论,通过以上各章的分析研究,得出创新战略必须与自身情况相结合,浙江中小企业模仿创新战略必须要向自主创新转变;自主创新不只是技术的创新,而且也必须是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周国程[7](2010)在《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政府以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分析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炼出影响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八个影响因素:即企业创新能力因素、企业间沟通因素、技术因素、集群创新组织管理因素、区域文化因素、政府因素、中介机构因素和市场因素;然后围绕以上八大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132份),运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浙江衢州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论文最后对部分假设检验的结果做了解释,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建议。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将理论分析的成果与浙江衢州地区的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限于研究时间、条件和研究水平,本论文没有取得跨地区的样本,对研究结论的推广运用有形成了制约,这将成为我们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汪劲松[8](2010)在《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地持续深入和科学技术地迅猛发展,技术创新作为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确立市场地位和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然而,商品生产的多样化和消费服务的个性化使得原先以主要依赖有形资产的传统化、规模化制造模式逐渐向以智力资本为关键资源的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因此,企业智力资本的发展和利用,将逐渐成为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在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智力资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际,在智力资本中引入了精神资本,使得企业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精神资本等四个因素。并经过文献探讨和严格的统计预试分析,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与效度的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相关量表。并以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和金华等5个地方的中小企业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1份,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获得了以下结论:1)智力资本中加入精神资本不仅充实了传统智力资本以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为基础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提高了智力资本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绩效。2)智力资本中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精神资本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角度对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的获取、利用和管理进行了分析,为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浙江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模式和提高竞争力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李红[9](2009)在《浙江中小企业成长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在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广泛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正确识别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依靠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顺利度过金融危机,继续实现其健康快速发展?这是中小企业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因此,研究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其成长过程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从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首先系统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中小企业成长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家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环境、企业资源为成长要素的分析模型。随后,通过问卷设计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向浙江各地中小企业发放问卷获取相关信息,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数值方法,描述统计样本的基本情况,详细分析各成长要素对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程晖[10](2009)在《浙江台州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以杜桥眼镜中小企业集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市场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台州经济的“顶梁柱”——中小企业集群所面临的环境正发生剧烈变化:油价波动剧烈、电力紧张、原材料涨价、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环保门槛抬高、美国经济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台州中小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成为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窘境。如何面对和解决危机已成为台州中小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课题。在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台州中小企业集群的民营体制和机制优势正逐步弱化,台州中小企业集群的草根性和弱质性更是展露无遗。因此,深入调查和分析台州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对台州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以及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台州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以进一步了解企业集群创新优势,希望能为台州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希望为其他区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二、浙江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激励因素分析 |
2.1.1 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
2.1.2 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激励要素 |
2.2 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及划分 |
2.2.1 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内涵 |
2.2.2 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工具及划分 |
2.3 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主要激励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愿景驱动型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模式 |
3.1 愿景驱动型政策的激励机制分析 |
3.2 基于愿景驱动的政策工具类型 |
3.3 愿景驱动型政策在国内外实施效应分析 |
3.3.1 愿景驱动型政策在典型国家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
3.3.2 愿景驱动型政策在国内示范地区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驱动型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模式 |
4.1 环境驱动型政策的激励机制分析 |
4.2 基于环境驱动的政策工具类型 |
4.3 环境驱动型政策在国内外实施效应分析 |
4.3.1 环境驱动型政策在典型国家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
4.3.2 环境驱动型政策在国内示范地区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绩效驱动型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模式 |
5.1 绩效驱动型政策的激励机制分析 |
5.2 基于绩效驱动的政策工具类型 |
5.3 绩效驱动型政策在国内外实施效应分析 |
5.3.1 绩效驱动型政策在典型国家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
5.3.2 绩效驱动型政策在国内示范地区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激励理论的三种政策模式比较及较优模式的选择 |
6.1 基于各类型激励理论内容的比较分析 |
6.1.1 基于不同激励侧面与行为关系的激励理论的比较分析 |
6.1.2 基于不同形成时间与研究侧面的激励理论的比较分析 |
6.2 基于激励方法等角度的比较分析 |
6.3 基于激励机制行为导向制度等角度的比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绩效驱动型政策模式的绩效的实证研究 |
7.1 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绩效评价内涵 |
7.2 创新型企业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7.2.1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指导思想 |
7.2.2 确立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7.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7.3.1 评价方法选择的指导思想 |
7.3.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
7.3.3 德尔菲法及加法评分法 |
7.3.4 主客观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 |
7.4 研究样本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
7.4.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7.4.2 数据的采集处理 |
7.5 政策绩效测度及结果分析 |
7.5.1 基于DEA方法的政策绩效测度 |
7.5.2 基于德尔菲法等的政策绩效测度 |
7.5.3 两种政策绩效测度方法的综合与比较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策略 |
8.1 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及启示 |
8.1.1 典型国家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 |
8.1.2 国内示范地区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 |
8.1.3 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模式的启示 |
8.2 创新型企业政策完善的需求分析 |
8.3 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优化与完善的策略 |
8.3.1 选择绩效驱动型为主的政策激励模式 |
8.3.2 优化绩效驱动为主其它为辅的政策激励模式的措施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等 |
(2)企业家性格、合作伙伴类型与企业绩效 ——基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统计分析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内容安排 |
1.5.1 结构安排 |
1.5.2 内容简介 |
1.6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6.2 研究视角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企业家性格相关理论研究 |
2.1.1 企业家内涵界定 |
2.1.2 领导特质理论 |
2.1.3 企业家性格相关研究 |
2.2 企业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1 企业社会网络的内涵界定 |
2.2.2 企业社会网络的理论基础 |
2.3 合作伙伴与企业创新相关理论研究 |
2.3.1 合作伙伴与企业创新 |
2.3.2 不同合作伙伴的影响 |
2.4 企业创新及绩效相关理论研究 |
2.4.1 创新的内涵界定 |
2.4.2 创新与社会网络相关研究 |
2.4.3 创新与组织绩效相关研究 |
3 研究假设及概念模型 |
3.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3.2 企业家性格对企业社会网络的影响 |
3.3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的影响 |
3.4 创新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
4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
4.1 问卷的设计 |
4.2 变量的测量 |
4.2.1 企业家性格变量测量 |
4.2.2 社会网络变量测量 |
4.2.3 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变量测量 |
4.3 数据的收集 |
4.4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4.1 企业家样本描述性统计 |
4.4.2 企业样本描述性统计 |
4.4.3 被访问对象描述性统计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1.1 信度检验 |
5.1.2 效度检验 |
5.2 person相关分析 |
5.3 模型适配度检验 |
5.4 模型路径分析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6.3 对策建议 |
6.3.1 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 |
6.3.2 加强与竞争对手间的联系 |
6.3.3 培养企业家优秀健全性格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模式与绩效研究 ——基于浙江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2 创新点 |
1.4.3 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创新与创新要素概念综述 |
2.2 创新要素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
2.2.1 集聚诱因 |
2.2.2 创新要素集聚概念 |
2.2.3 创新要素集聚模式研究 |
2.3 创新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3.1 产业集聚理论 |
2.3.2 创新网络理论 |
2.4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概念的界定 |
2.5 小结 |
3 区域创新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3.1 区域创新要素测度与指标 |
3.1.1 评价方法 |
3.1.2 创新要素指标体系 |
3.2 创新要素形成和集聚理论机理 |
3.3 创新要素、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3.3.1 创新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3.3.2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3.4 小结 |
4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特征、主导因素和演进分析 |
4.1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的特征与现状 |
4.1.1 浙江省创新要素集聚和投入情况 |
4.1.2 浙江省创新要素子系统—创新载体 |
4.2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要素主导因素 |
4.2.1 创新要素数据收集与指标选取 |
4.2.2 研究方法 |
4.2.3 创新要素集聚指标的时间序列因子分析 |
4.3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的演进研究 |
4.3.1 浙江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及特征 |
4.3.2 浙江省创新要素集聚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
4.4 小结 |
5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模式与绩效实证研究 |
5.1 评价方法及其模型 |
5.1.1 聚类分析法 |
5.1.2 面板数据模型 |
5.2 指标体系建立及说明 |
5.3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
5.4 实证分析 |
5.4.1 聚类分析 |
5.4.2 因子分析 |
5.4.3 集聚模式划分 |
5.4.4 创新要素集聚与创新绩效相关性分析 |
5.5 小结 |
6 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02-2011年浙江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与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数据 |
附录二 2006-2008年浙江省各区域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要素和创新绩效数据 |
附录三 2009-2011年浙江省各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要素和创新绩效数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科技与金融资源结合:理论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章节间逻辑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1.7 概念解释 |
1.7.1 科技 |
1.7.2 金融 |
1.7.3 科技金融 |
1.8 研究不足和展望 |
2 文献综述 |
2.1 金融、科技与经济增长 |
2.1.1 金融与经济增长 |
2.1.2 科技、技术转移与经济发展 |
2.1.3 小结 |
2.2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 |
2.2.1 全要素生产率与金融发展 |
2.2.2 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 |
2.3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和途径 |
2.3.1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途径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2.4 总结 |
3 科技与金融资源结合:典型事实 |
3.1 国内外高新技术园区模式 |
3.1.1 美国硅谷 |
3.1.2 日本筑波科学城 |
3.1.3 中关村科技园区 |
3.2 国外科技银行经验借鉴 |
3.2.1 硅谷银行发展模式 |
3.2.2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模式 |
3.3 新模式的引入 |
3.4 本章小结 |
4 科技与金融资源结合:理论机制 |
4.1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 |
4.2 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4.3 桥隧模式 |
4.4 理论模型 |
4.4.1 假设 |
4.4.2 产品 |
4.4.3 金融资本 |
4.4.4 均衡 |
4.5 创新、金融资本与增长 |
4.5.1 加入金融资本价值 |
4.5.2 均衡风险回报 |
4.5.3 技术创新和创业启动 |
4.5.4 比较静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科技与金融资源结合:基于间接融资的经验研究 |
5.1 问题提出 |
5.2 公司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 |
5.2.1 模型设定及其说明 |
5.2.2 样本数据选取及其指标设定 |
5.2.3 实证分析 |
5.3 科技金融结合对微观企业绩效的影响 |
5.3.1 公司金融支持效率DEA分析 |
5.3.2 科技金融结合对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科技与金融资源结合:基于直接融资的经验研究 |
6.1 问题提出 |
6.2 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
6.2.1 样本与数据 |
6.2.2 变量设计 |
6.3 风险投资与企业自主创新:回归分析 |
6.3.1 风险投资是否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 |
6.3.2 风险投资背景与企业创新能力差异 |
6.4 本章小结 |
7 科技与金融资源结合:一个案例分析 |
7.1 某银行科技支行的发展现状 |
7.1.1 行业环境 |
7.1.2 独特的商业模式 |
7.1.3 全新的风险控制机制 |
7.1.4 盈利产品 |
7.2 某科技支行面临的问题 |
7.2.1 来自供应方(银行)的困难 |
7.2.2 来自资金需求方的问题 |
7.2.3 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 |
7.3 案例启示:完善科技银行发展的几点思路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5)外部支撑系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浙江省中小制造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2 本文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研究综述 |
2.1 中小企业 |
2.2 创新环境 |
2.3 企业家认知 |
2.4 创新绩效 |
2.5 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3 国内外中小企业创新外部支撑的现状 |
3.1 国外中小企业创新环境的外部支撑现状 |
3.1.1 加强立法保护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
3.1.2 健全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
3.1.3 规范中介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
3.1.4 完善融资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
3.1.5 培养创新人才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
3.2 国内中小企业创新环境的外部支撑现状 |
3.2.1 法律政策 |
3.2.2 市场环境 |
3.2.3 融资环境 |
3.2.4 中介服务 |
3.2.5 社会文化 |
3.2.6 创新人才 |
4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4.1 变量体系的设计思路 |
4.2 研究假设 |
4.2.1 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的理论假设 |
4.2.2 企业家认知对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 |
4.3 理论模型 |
4.4 变量测度体系 |
4.4.1 外部支撑的测度 |
4.4.2 创新绩效的测度 |
4.4.3 企业家认知的测度 |
4.5 问卷研究 |
4.5.1 研究对象 |
4.5.2 问卷设计 |
4.5.3 数据收集方法 |
4.5.4 统计分析方法 |
5 统计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企业年龄描述性统计 |
5.1.2 企业规模描述性统计 |
5.1.3 企业行业描述性统计 |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外部支撑系统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6 对策建议与结论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外部支撑的建议 |
6.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模仿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2.1 总体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创新点 |
2 国内外模仿创新的理论述评 |
2.1 模仿创新的概念 |
2.2 模仿创新的方式研究 |
2.3 模仿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 模仿创新的优势研究 |
2.5 模仿创新与率先创新的关系的研究 |
2.6 综述总结 |
3 浙江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特征与模式 |
3.1 浙江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特征 |
3.2 浙江中小企业引进模仿创新的模式 |
3.2.1 直接购买引进创新模式 |
3.2.2 合作学习技术创新模式 |
3.2.3 人员流动技术创新模式 |
3.2.4 技术反求创新模式 |
3.3 不同行业对模仿创新模式的选择 |
3.4 浙江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阻力 |
3.4.1 企业内部瓶颈 |
3.4.2 企业外部制约 |
4 技术创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 |
4.1 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已具备一定条件 |
4.2 实现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 |
4.3 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践 |
5 提高浙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
5.1 模仿创新必须与自主创新并存 |
5.2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自身能力的提升 |
5.3 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浙江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研究调查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研究综述 |
2.1 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提出和界定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 |
2.1.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概念 |
2.2 国内外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
2.2.1 国外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
2.2.2 国内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 |
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影响因素识别与假设 |
3.1 中小企业集群实施集群创新的信任分析 |
3.2 中小企业集群的群内企业间关系分析 |
3.2.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企业入群行为模型 |
3.2.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群内合作伙伴选择模式 |
3.3 中小企业集群的群内企业与群外环境间的关系分析 |
3.3.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群外合作伙伴选择模式 |
3.3.2 群内企业与群外环境间的协同创新过程 |
3.3.3 影响集群协同创新的群外环境分析 |
3.4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潜在因素的构成及假设 |
4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衢州市为例 |
4.1 衢州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
4.1.1 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
4.1.2 衢州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
4.2 问卷设计 |
4.3 数据收集 |
4.3.1 问卷的回收情况 |
4.3.2 样本的总体概述 |
4.4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4.1 信度分析 |
4.4.2 效度分析 |
4.5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4.5.1 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的检验 |
4.5.2 回归分析 |
4.5.3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4.5.4 设检验结果汇总 |
4.5.5 部分假设的解释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本文的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论文创新之处 |
1.4 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 |
2 企业智力资本及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回顾 |
2.1 智力资本的内涵 |
2.2 智力资本结构分析 |
2.2.1 智力资本结构因素分析 |
2.2.2 智力资本结构因素关系分析 |
2.2.3 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分析 |
2.3 智力资本研究流派 |
2.3.1 财务管理学派 |
2.3.2 战略管理学派 |
2.3.3 知识管理学派 |
2.3.4 企业价值链学派 |
2.4 智力资本的测量 |
2.5 智力资本中的精神资本研究 |
2.5.1 精神资本的概念 |
2.5.2 精神资本中精神与智力的关系研究 |
2.5.3 精神资本在企业中的运用 |
2.6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研究 |
2.6.1 技术创新理论分析 |
2.6.2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2.6.3 技术创新中的智力资本需求分析 |
2.7 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
3 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
3.1 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研究理论框架 |
3.2 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结构各因素测量指标体系建立 |
3.2.1 人力资本测量指标构建 |
3.2.2 结构资本测量指标构建 |
3.2.3 关系资本测量指标构建 |
3.2.4 精神资本测量指标构建 |
3.3 问卷调查说明 |
3.4 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结构探索性因子分析 |
3.4.1 效度与信度分析 |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3.5 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结构验证性因子分析 |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 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理论假设 |
4.2 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相关分析 |
4.3 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回归分析 |
4.3.1 人力资本与精神资本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
4.3.2 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对工艺创新的影响 |
4.3.3 结构资本与精神资本对制度创新的影响 |
4.3.4 人力资本、关系资本与精神资本对环境创新的影响 |
4.4 统计结果与讨论 |
5 基于智力资本的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策略研究 |
5.1 注重企业人力资本开发 |
5.2 优化企业结构资本体系 |
5.3 加强企业关系资本建设 |
5.4 倡导企业精神资本价值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浙江中小企业成长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题的引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的背景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1 国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
2.1.2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
2.2 中小企业成长理论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2.2.1 国外学者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 |
2.2.2 我国学者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 |
2.2.3 中小企业成长理论简评 |
2.3 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成长因素的相关研究 |
3 中小企业成长要素指标分析体系 |
3.1 中小企业成长要素与成长绩效关系模型的构建 |
3.2 中小企业成长绩效指标及成长要素选取的原则 |
3.3 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测量指标 |
3.4 中小企业成长要素选取的理论分析 |
3.4.1 企业家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 |
3.4.2 制造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 |
3.4.3 营销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 |
3.4.4 创新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 |
3.4.5 市场环境与中小企业成长 |
3.4.6 企业资源与中小企业成长 |
4 实证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1.1 问卷设计的内容 |
4.1.2 问卷设计的方法 |
4.2 数据来源 |
4.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4.4 样本特征 |
4.5 效度分析 |
4.5.1 中小企业成长绩效因子分析 |
4.5.2 中小企业成长要素效度分析 |
4.6 信度分析 |
4.7 中小企业成长要素与中小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相关分析 |
4.8 回归分析 |
4.8.1 企业家能力对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回归分析 |
4.8.2 制造能力对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回归分析 |
4.8.3 营销能力对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回归分析 |
4.8.4 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回归分析 |
4.8.5 市场环境对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回归分析 |
4.8.6 企业资源对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回归分析 |
4.9 实证研究结论 |
5 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
5.1 加强企业家能力的培育,促进企业家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
5.1.1 适时更新观念,引领中小企业与时俱进 |
5.1.2 加强自身学习,丰富企业家的知识与经验 |
5.1.3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形成中小企业内部强大的凝聚力 |
5.2 注重制造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
5.3 不断增强营销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知名度 |
5.4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5.5 强化政府的扶持管理职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5.5.1 健全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
5.5.2 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与服务机构,有效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
5.5.3 强化融资管理,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
5.6 不断积累企业自身资源,为其成长提供保障 |
5.6.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人才保障 |
5.6.2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浙江台州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以杜桥眼镜中小企业集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或特色 |
2 创新与创新机制理论综述 |
2.1 创新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2.1.1 创新理论的发展之一:技术创新 |
2.1.2 创新理论的发展之二:制度创新 |
2.1.3 创新的构成要素 |
2.2 创新机制理论 |
2.2.1 单因素机制理论 |
2.2.2 多因素机制理论 |
2.2.3 创新系统理论 |
2.3 结论及启示 |
2.3.1 创新机制理论从单因素研究向多因素研究发展 |
2.3.2 创新机制理论从微观研究向宏观微观共同研究发展 |
2.3.3 创新机制理论发展仍处于从简单到复杂研究探索中 |
2.3.4 企业集群可能是对创新机制进行研究的最佳角度 |
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 |
3.1 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集群 |
3.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3.1.2 中小企业集群的界定 |
3.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分析 |
3.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 |
4 浙江台州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实证分析 |
4.1 台州中小企业集群现状 |
4.2 台州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分析——以杜桥眼镜中小企业集群为例 |
4.3 台州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杜桥眼镜中小企业集群为例 |
5 对策建议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1 对策建议 |
5.1.1 集群企业层面 |
5.1.2 企业集群层面 |
5.1.3 政府层面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浙江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激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及实证研究[D]. 张晓明. 福州大学, 2017(03)
- [2]企业家性格、合作伙伴类型与企业绩效 ——基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D]. 潘晓霞.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8)
- [3]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模式与绩效研究 ——基于浙江实证研究[D]. 何九.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4]科技与金融资源结合:理论及经验研究[D]. 郑冰开. 浙江大学, 2013(01)
- [5]外部支撑系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以浙江省中小制造企业为例[D]. 周桂凤.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6]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模仿创新研究[D]. 涂良钢. 宁波大学, 2011(01)
- [7]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周国程.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2)
- [8]浙江中小企业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 汪劲松.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3)
- [9]浙江中小企业成长及发展策略研究[D]. 李红. 浙江工业大学, 2009(S1)
- [10]浙江台州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以杜桥眼镜中小企业集群为例[D]. 程晖.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