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除癣喷雾剂治疗花斑癣15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于凤真[1](2019)在《氟康唑胶囊联合联苯苄唑溶液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氟康唑胶囊联合联苯苄唑溶液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94例皮肤浅部真菌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给予氟康唑胶囊联合联苯苄唑溶液治疗,每周随访患者,疗程满时进行复诊,镜检皮损处真菌并观察临床疗效,及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94例患者,毛囊炎痊愈率70.00%(28/40);花斑癣痊愈率91.67%(66/72);手足癣痊愈率84.85%(56/66);体股癣愈率91.38%(106/116);平均愈率87.07%(256/294)。本组294例患者有10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有4例局部有灼烧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14/294)。结论氟康唑胶囊联合联苯苄唑溶液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孔宇虹[2](2016)在《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香柏酊对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确立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外用药治疗的研究规范;通过动物实验及药敏实验探讨香柏酊对脂溢性皮炎治疗的作用机理。通过测定香柏酊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质量监控。为外用中药制剂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研发和推广奠定基础。2方法临床研究部分:采用完全随机平行对照单盲的方法对符合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入选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阳性对照组36例以及阴性对照组18例。三组分别外用香柏酊、联苯苄唑溶液以及安慰剂,治疗期间均使用统一发放的洗发液,隔日洗头1次,每组均每日早晚各涂药1次,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患者均需保证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分别于用药0天、14±3天、28-1-3天,痊愈者停药后28±3天进行访视,对访视节点中患者的靶皮损拍照,并且记录红斑程度、靶皮损面积、鳞屑程度、瘙痒程度以及脂溢程度积分,评价各组疗效。并于用药第28-1-3天进行靶皮损真菌学镜检或培养,评价真菌学疗效。实验研究部分:①抗炎实验:取3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10只,在右耳外耳廓分别外涂香柏酊、哈西奈德以及生理盐水,采用二甲苯外涂建立右耳外耳廓炎性肿胀模型,通过观察耳片肿胀度(.两只耳片重量差值),.评价各组抗炎疗效:②止痒实验:取3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1 0只,各组将右后腿剃毛后外涂香柏酊、苯海拉明以及生理盐水,将剃毛处擦伤后以浓度递增的方式外涂磷酸组织胺,建立小鼠瘙痒模型,以小鼠舔右后腿时磷酸组织胺总量为致痒阈,观察各组的止痒疗效;③抑菌实验:动物实验:取豚鼠30只,采用连续7天涂菌法建立豚鼠皮肤马拉色菌感染模型,后采用自身对照法将药物外涂于感染马拉色菌的豚鼠背部皮肤,实验共分为4组,即治疗组(采用香柏酊外用)、阳性对照组(联苯苄唑溶液外用)、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外用)以及空白对照组(不外用药物),分别观察连续用药4天与连续用药7天时(随机分组,每组15只),各组的培养菌落数和真菌学治愈率。体外药敏实验;采用浓度稀释法分别检测香柏酊及联苯苄唑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④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香柏酊有效成分槲皮苷及α-香附酮的含量,从而进行药物质控。3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符合方案集中各组治疗4周后,香柏酊组36例,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愈显率44.44%,总有效率为88.89%;联苯苄唑组35例,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愈显率20.0%,总有效率68.57%:安慰剂组16例,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12例,愈显率6.25%,总有效率25.0%。经统计学比较,三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各组间疗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疗效比较:香柏酊组>联苯苄唑组>安慰剂组。治疗4周后,各组症状积分(靶皮损面积、红斑、鳞屑、脂溢以及瘙瘁)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鳞屑及瘙痒方面的改善程度,香柏酊组明显优于联苯苄唑组(P<0.05),其余各症状两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证明香柏酊和联苯苄唑溶液的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在真菌清除率方面,三组疗效差异显着(P<0.01),香柏酊组和联苯苄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香柏酊组=联苯苄唑组>安慰剂组。实验研究部分:在小鼠耳廓炎性肿胀实验中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作用与哈西奈德溶液相当(P>0.05);在小鼠致痒实验中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其作用与苯海拉明溶液相当(P>0.05);马拉色菌感染豚鼠抑菌实验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连续用药7天疗效明显优于4天,但疗效不及联苯苄唑(P<0.05),香柏酊连续用药4天真菌学治愈率为26.67%,连续用药7天真菌学治愈率为60%,而联苯苄唑的这一数据分别为53.33%和93.33%;香柏酊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0mg/ml,联苯苄唑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8.125 μg/ml。经测定,香柏酊中有效成分槲皮苷的含量为0.1050mg/ml, α-香附酮的含量为0.0147mg/ml。4结论香柏酊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总疗效优于联苯苄唑溶液,在抑制鳞屑及缓解瘙痒等方面效果均优于联苯苄唑。香柏酊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止痒效果,抗炎作用与哈西奈德溶液相当,止痒疗效与苯海拉明相当,对糠秕马拉色菌具有良好的抑菌疗效。
陈愉,崔俊昌,佘丹阳,施毅,赵铁梅,王明贵,王睿[3](2015)在《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前言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处方的最重要依据,但因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经验积累,再加上药物临床注册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相对滞后,因此,超说明书用药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临床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时也会成为挽救生命的唯一手段。与其他类药物相比,抗菌药物用于敏感细菌的超适应证用法或用于不够敏感细菌的超剂量用法更普遍、更常见。文献报道,在25个研究共7亿2千余万处方中,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处方占19%43%,普通门诊也占23%[1]。可见抗菌药物
吴盘红[4](2013)在《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临床观察香莲栓和咪康唑栓联合治疗单纯性VVC抗菌增效作用。同时观察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好发人群特征。2.实验室观察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和硝酸咪康唑溶液联用抗菌增效情况。3.进一步完善香莲系列制剂外用治疗难治性皮肤黏膜真菌病的规范化方案。4.初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VVC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65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5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试验组给予香莲栓和咪康唑栓,对照组给予咪康唑栓。共治疗7天。患者第一次就诊时,记录所有患者基本情况,复查的时间分别为治疗结束后三天,第一次月经干净后,第二次月经干净后,记录治疗前后积分,观察疗效,按照主要疗效标准、次要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有效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实验研究:参照1997年CLSI(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颁布的《肉汤稀释法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方法》(M27一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香莲外洗液、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合用咪康唑、黄连煎液、黄连煎液合用硝酸咪康唑对15例白色念珠菌阴道分离株、15例光滑念珠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联合抑菌指数对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咪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的MI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研究:65例女性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51岁,发病主要集中在20-40岁;其中27例患者未婚有性生活(41.54%),38例患者已婚,以已婚育龄期所占比例为多;饮食方面,16例患者喜食辛辣,6例喜食生冷,3例喜食甜食;学历方面,11例为初中,30例专科,22例本科,2例硕士;月经基本正常,均无明显烟酒嗜好;压力多为一般,舌苔脉象均表现为舌红苔腻微黄,辩证为湿热下注,湿重于热。治疗结束后3天,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60.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菌阴性者于治疗后第一次月经干净后复查,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53.3%,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次月经干净后复查,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53.3%,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疗效指数评价其疗效,评价其治疗前后积分,治疗结束后三天,试验组有效率(60%),对照组有效率23.33%,二者均为有效治疗,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作用于15株临床分离菌株白念珠菌:香莲外洗液的MIC均值为:13.54mg/ml,黄连煎液的MIC均值为:13.65mg/ml,和硝酸咪康唑溶液的MIC均值11.40ug/ml效果相当;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1<FICI=1.25≤4,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香莲外洗液联用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为0.5<FICI=0.53≤1,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黄连煎液联用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为相加作用。作用于15株光滑念珠菌的MIC值,香莲外洗液8.40mg/ml,黄连煎液9.38mg/ml和硝酸咪康唑14.88ug/ml的效果相当。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1<FICI=2.33≤4,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香莲外洗液联用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为FICI=0.70≤0.5,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黄连煎液联用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为相加作用。对作用于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来讲,硝酸咪康唑、黄连煎液二者的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香莲外洗液对光滑念珠菌较白念珠菌的MIC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香莲外洗液对光滑念珠菌更敏感。结论:临床研究:临床上咪康唑栓合用香莲栓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较单纯用咪康唑栓可以较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为临床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提供有效的临床研究依据。实验室研究: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和硝酸咪康唑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的敏感性无差异;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无论是作用于白念珠菌还是光滑念珠菌,均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菌表现为相加作用。
陈信生[5](2011)在《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及评价指标的构建》文中认为背景皮肤真菌病是皮肤性病学科主要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浅部真菌病又是皮肤真菌病的重要组成和主要内容,浅部真菌病包括头癣、手足癣、体股癣、外阴念珠菌病等。其中足癣、股癣、外阴念珠菌病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疾病常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是皮肤病性病防治工作的难题。西医治疗足癣有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方案。采用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常用方案,此疗法具有方便、经济、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不足之处是对部分患者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单纯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复发率高(50%—80%)。口服抗真菌西药治疗浅部皮肤真菌病虽有一定疗效,但相对于外用药,价格昂贵,且对肝肾功能有毒副作用,临床使用依从性差。外治法仍是治疗浅表皮肤真菌病的主要方法,中医药外用治疗足癣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中医药外用治疗足癣等体表皮肤粘膜真病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样本量小、缺乏多中心的研究,同时疗效的判定客观性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价用中药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1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此过程归纳和完善外用药物治疗足癣的评价指标,构建外用治疗足癣的评价平台。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设计了前瞻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1个月药物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价,疗效评价指标为痊愈率、临床症状评分、真菌清除率、复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靶皮损的照片、费用效果比,安全性指标为不良反应、血压、脉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通过文献调研,专家问卷,并结合本次临床试验,归纳足癣的疗效评价指标,构建疗效评价平台。结果停药2周后进行评价,中药香莲制剂痊愈率为55.8%,临床有效率为98.77%,真菌阴转率76.92%,3个月后复发率为17.24%,生活质量评分呈线性下降,与对照组特比奈芬乳膏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痊愈率、临床症状评分、真菌清除率、复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靶皮损的照片、费用效果比,安全性指标均是外用药(或方案)治疗足癣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结论中药香莲制剂是一种外用治疗足癣安全有效的药物,疗效相当于西药特比奈芬乳膏。中药香莲外洗和外搽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一种中医外用治疗足癣的方案进行推广。本研究构建的疗效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反映外用药物或方案治疗足癣的技术参数,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平台和借鉴。
钟声[6](2010)在《藿黄洗剂浸泡法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藿黄洗剂浸泡法治疗足癣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足癣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西药组29例、中西结合组31例,中药组给予藿黄洗剂浸泡治疗、西药组给予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外用、中西结合组给予藿黄洗剂浸泡并外涂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结果:中药组愈显率73.3%,西药组愈显率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3.3%、93.1%,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结合组愈显率96.8%,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中西结合组真菌清除率96.8%,较中药组、西药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藿黄洗剂浸泡法治疗足癣疗效确切,其疗效相当于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且耐受性、安全性良好。2.藿黄洗剂联合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足癣疗效显着,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藿黄洗剂或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真菌学疗效与后两者无差别,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穆艳蕾[7](2009)在《蓝光对痤疮临床疗效、皮肤性质及糠秕马拉色菌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痤疮是一种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临床形态各异,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疤痕等。痤疮在青少年中多发,容易迁延反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皮肤损害和心理阴影。近年来,针对痤疮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目前,临床上用于痤疮治疗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但效果都不稳定,且存在多种副作用,特别是痤疮的高复发率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当前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波长407nm~420nm的高强度窄谱蓝光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推广的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方法,其机理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激活痤疮丙酸杆菌代谢的卟啉,从而产生一系列光化学变化,达到杀菌效果。痤疮的主要致病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为厌氧菌,其可致痤疮反复发作,给皮肤带来损伤。P.acne可以产生的内源性卟啉(主要为粪卟啉III)聚集于细胞膜。粪卟啉III类似色基,可以选择性的吸收波长峰值为320nm和415nm的蓝紫色可见光,发生光化学变化,引发氧自由基反应,使P.acne不能生存。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 ,UVA)的波长为320nm~400nm,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的波长为275nm~320nm,内源性卟啉敏感的320nm可见光为UVB、UVA的临界波长,将其用于痤疮的治疗,虽然理论上可有治疗作用,但临床副作用很大,可以使患者皮肤晒黑、红肿脱皮,并存在光照性黑头粉刺形成(photocomedogenicity)现象。高强度窄谱蓝光能射出波长407nm~420nm的可见光,不但满足内源性卟啉所敏感的415nm波长光谱,有效活化内源性卟啉,而且属窄谱光源,减小了无效光对皮肤的损害。因此,蓝光可以通过短时间内高能量光选择性杀灭P.acne,同时保护正常皮肤组织不受损伤。痤疮有多个致病因素,其中皮脂腺分泌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及多种微生物的侵袭使得痤疮的发病成为必然。患者皮肤的高脂状态,皮疹的反复发作,造成皮肤弹力度下降,毛孔粗大及皮肤水分不均衡,这些不但影响容貌,而且加大了痤疮再次发作的机会。因此,关注痤疮患者皮肤性质的变化,有助于观察蓝光对痤疮的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可以更好的评价其疗效。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M.furfur)是嗜脂性酵母菌,条件致病真菌。在痤疮的众多致病微生物因素中,其虽不是主要致病菌,但已有报道表明,在炎症性及激素性痤疮的皮损内存在大量的M.furfur。特别是长期反复发作的痤疮皮疹,应用单一的抗P.acne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进一步的抗真菌治疗效果显着。因此,在痤疮的治疗对策中,关注M.furfur对痤疮的影响并找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题拟从三方面研究波长407nm~420nm的高强度窄谱蓝光对痤疮的治疗效果。以评价蓝光对痤疮患者皮疹的消退情况、复发率的控制、表皮层及真皮浅层的改变和皮脂分泌的变化等,并首次提出皮肤性质及M.furfur等临床和实验室观察指标,从患者皮肤皮脂分泌,皮肤弹力度,毛孔大小和水分变化等新角度出发,进一步评价蓝光对痤疮的皮脂异常分泌等致病因素的影响。同时,探索蓝光对P.acne外的其他致病微生物的作用,从蓝光对M.furfur的影响出发,试图在更准确评价蓝光对痤疮治疗作用的同时,为与M.furfur相关的脂质分泌异常等其他皮肤疾病,如花斑癣、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银屑病及头皮屑等找寻一条安全、有效、快捷的治疗新途径。研究方法1.应用波长407nm~420nm的高强度窄谱蓝光照射痤疮患者皮损处,一周2次,每次15~18min,8次为一疗程;观察8次蓝光治疗前后皮损变化;应用电子显微成像系统观察靶疹及其周围皮肤的表皮层及真皮浅层变化。2.8次蓝光治疗前后做皮肤性质测试,观察痤疮皮疹消退情况及皮肤的皮脂分泌、水分、弹力度及毛孔的变化;应用Looking bill及Cunliffe改良测定法进行皮脂溢出率(the sebum excretion rate,SER)测定。3.应用蓝光对M.furfur悬浊液进行照射,观察照光前后菌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1.120例痤疮患者经8次蓝光治疗后痊愈95例(79.2%);显效12例(10%);有效8例(6.6%);无效5例(4.2%);有效率为89.2%。经蓝光治疗后,靶疹明显消退,其表皮层及真皮浅层损伤减轻。对80例患者随访半年,痤疮无复发者74例(92.5%)。2.120例痤疮患者经8次蓝光治疗后面部皮脂分泌明显减少,弹力度增加,毛孔变小,面部水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皮脂溢出率(the sebum excretion rate,SER)较治疗前显着减小(t=8.853,P <0.01)。3.0.5ml浓度为5×106个/ml的M.furfur菌液蓝光照射后,菌落数量随蓝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菌落直径随蓝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蓝光照射时间大于3min30s时,无菌落生长。结论1.407nm~420nm波长的蓝光对痤疮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副作用,能显着降低痤疮的复发率,并能修复深至真皮层的皮肤损伤。2.蓝光可以有效降低皮脂分泌,增加皮肤弹力度,缩小毛孔,但不会减少皮肤水分,从而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皮肤性质,减少痤疮复发。3.蓝光对M.furfur有杀菌作用。就所查文献,未见相关报道。
马琪[8](2008)在《犬皮肤真菌病治疗药物的筛选与临床疗效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犬皮肤真菌病是宠物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人畜共患,严重影响了动物及人类的健康。临床上多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但现有疗法所用药物价格昂贵,具有明显的副作用。近来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并根据该病的临床复发率增高等问题,促使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断寻找新型广谱、高效、廉价的抗真菌药物。中药是我国的传统优势资源,其作用和相对安全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中药抗真菌药物研究也已取得许多进展。本研究选取31味中草药,针对分离自临床皮肤真菌病患犬的特定菌株,进行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的研究。旨在研制一种具有抑真菌活性的中西药结合处方。本研究包括如下内容:1.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旨在分离几种常见的犬皮肤真菌病致病真菌。针对临床皮肤病患犬,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皮肤真菌病。采毛样接种于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平面培养基上,培养7~14 d,观察菌落生长特征并结合显微镜检查进行真菌鉴定。获得4种病原真菌,分别是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和马拉色菌。2.中西结合抗皮肤真菌病药物的研制选择31种具有抑真菌活性的中药,采用试管内药基法比较这些药物的抑真菌作用,筛选出12味效果较好的药物;再用试管内药基法测定这12味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选用3种抗真菌西药,测定其MIC值。根据上述抑菌效果,设计2个中药组方,以筛选出较好的复方组合。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实验,同时引入临床已有成方作为对照组,最终筛选出体外抑真菌效果优良的中西药复合处方,命名为“复方抗癣剂”:以黄芩、玄参、川芎、土槿皮、厚朴等5味中药为主,浓度为50 mg/mL,再辅以冰醋酸,调整浓度为1.25 mg/mL。3.自制复方抗癣剂的刺激性和安全性实验用自制复方抗癣剂涂布脱毛后的大白兔皮肤,观察多次给药(3次/d,5 mL/次,连用7 d)后对完整皮肤及受损皮肤的刺激性反应;选取昆明小鼠,灌胃给药(折合日用药量为:中药36000 mg/kg、冰醋酸3600 mg/kg),测定其最大耐受量(MTD),连续用药7 d。结果表明,该复方抗癣剂无皮肤刺激性,无毒性,属实际无毒类药物。4.复方抗癣剂的药效学研究将4只健康犬随机分为治疗组(3只)和对照组(1只),分别从每只犬的头、嘴、耳、背、腹、前肢、后肢和尾部8个部位取样,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治疗组用自制复方抗癣剂全身药浴,2次/周,30 min/次;结合使用复方抗癣剂制成的喯剂喷涂于取样部位,5 mL/次,2次/d,连用14 d;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洗浴。用药后再次从取样部位拔毛分离培养,结果表明3只受试犬,用药前共24个被毛样本,分离出真菌22株,占样本总量91.7%;对照犬共8个被毛样本,分离出真菌8株,检出率为100%;3只受试犬用药后,24个被毛样本共分离出真菌2株,占样本总量8.3%,抑菌率为90.9%。对照组抑菌率为25%。
廖承成[9](2007)在《百部酊、土槿皮酊治疗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百部与土槿皮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的外用中药,本课题主要目的在于观察和对比百部与土槿皮治疗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病,如花斑癣、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的差异。为筛选出对于马拉色菌有良好抑制作用的中药,进行初步试验。方法:临床观察并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马拉色菌性皮肤病共90人(花斑癣患者24例、脂溢性皮炎患者54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2例),随机分为三组(百部酊治疗组30例、脂溢性皮炎31例、阳性药对照组29例)临床单盲观察疗效。阳性药对照组使用2%酮康唑洗剂(采乐,西安杨森公司生产),药敏试验部分,检测百部、土槿皮两种中药不同制剂(60%酊剂其中生药浓度为100mg/ml、免煎剂)的抑菌度(MIC值)。结果:1治疗结果:采乐洗剂、土槿皮酊和百部酊对于治疗花斑癣、脂溢性皮炎和马拉色菌毛囊炎均有一定疗效。在治疗四周后,结果如下:百部酊治疗花斑癣患者8例,治疗4周时,痊愈1例,显效1例、好转3例、无效3例,临床痊愈率12.50%(1/8)临床有效率为62.5%(5/8),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共18例,痊愈1例,显效4例、好转7例、无效6例,临床痊愈率5.55%(1/18),有效率66.67%(12/18);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4例,痊愈0例,显效1例、好转1例、无效2例,临床痊愈率0.00%(0/4),有效率50.00%(2/4)。土槿皮酊治疗花斑癣患者7例,治疗4周时,痊愈1例,显效3例、好转3例、无效0例,临床痊愈率14.28%(1/7)有效率为100%(7/7),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共20例,痊愈6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3例,临床痊愈率30.00%(6/20),有效率85.00%(17/20),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4例,痊愈1例,显效1例、好转1例、无效1例,临床痊愈率25.00%(1/4),有效率75.00%(3/4)。采乐洗剂治疗花斑癣患者7例,治疗4周时,痊愈2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0例,临床痊愈率28.57%(2/7)有效率为100%(7/7),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共17例,痊愈6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2例,临床痊愈率35.29%(6/17),有效率88.23%(15/17)。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5例,痊愈1例,显效2例、好转0例、无效2例,临床痊愈率20.00%(1/5),有效率60%(3/5)。土槿皮酊治疗组和采乐洗剂对照组在治疗4周时临床和真菌学的痊愈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百部酊与土槿皮酊和采乐洗剂在治疗4周时临床和真菌学检查有差异P<0.05。2药敏结果:药敏试验中测定土槿皮及百部对马拉色菌的MIC值。药敏试验中测定土槿皮的MIC值为10%(10mg/mL),百部未见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的作用。3结论:百部酊在治疗对于马拉色菌无明显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情况下均不出现抑制,在使用4周后对于治疗作用明显弱于土槿皮及采乐洗剂。土槿皮酊对于马拉色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土槿皮的MIC值为10%10mg/mL。花斑癣连续使用4周、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连续使用4周后有较好的疗效。疗效与采乐洗剂无明显差异。
夏志刚[10](2006)在《中药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药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开发中药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新局面,观察香柏波治疗花斑癣和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并筛选有效的抑制马拉色菌生长的中药。 方法:临床观察部分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及纳入观察标准的花斑癣患者40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75例,花斑癣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组、安慰剂组)临床单盲观察疗效。对照组使用2%酮康唑洗剂(采乐,西安杨森公司生产),安慰剂组使用洗发剂基质(苏州日用化工品公司生产)。药敏试验部分,测定升麻、菊花、苦参、炙百部、柴胡、侧柏叶、香附、皂刺、荆芥、土槿皮、花椒、防风、薄荷等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香柏波成分)的抑菌度(MIC值)。 结果: 1.共治疗40例花斑癣患者,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19例,在1周时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痊愈率为47.6%(对照组为57.8%,P>0.05),真菌学痊愈率为57.1%(对照组为63.1%,P>0.05);在2周时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痊愈率为85.7%(对照组为73.7%,P>0.05),真菌学痊愈率为95.2%(对照组为89.5%,P>0.05)。 2.共治疗75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安慰剂组15例。 治疗4周时:治疗组的红斑症状有效率为78.9%与对照组(38.9%)及安慰剂组(14.2%)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鳞屑症状有效率为76.7%与对照组(58.6%)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二组与安慰剂组(26.7%)有显着性差异(P<0.01);瘙痒症状症状有效率为68.2%与对照组(59.1%)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二组与安慰剂组(20.0%)有显着性差异(P<0.01);油腻程度改善有效率为69.6%与对照组(69.6%)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二组与安慰剂组(20.0%)有显着性差异(P<0.01);总疗效有效率为73.3%与对照组(56.6%)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二组与安慰剂组(20.0%)有显着性差异(P<0.01)。 3.药敏试验中测定升麻的MIC值为20%(20mg/mL),苦参的MIC值为10%(10mg/mL),侧柏叶的MIC值为5%(5mg/mL),香附的MIC值为15%(15mg/mL),土槿皮的MIC值为5%(5mg/mL),菊花、百部、柴胡、皂刺、荆芥、防风、花椒、薄荷未见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的作用,香柏波组分的混合液未见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生长的作用,但是在去除百部后可以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其MIC值为10%(10mg/mL)。 结论:
二、除癣喷雾剂治疗花斑癣15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除癣喷雾剂治疗花斑癣15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氟康唑胶囊联合联苯苄唑溶液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临床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2)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与治疗概述 |
1 古代文献对脂溢性皮炎的论述 |
1.1 病名释义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1.3 治疗方药 |
2 现代中医对脂溢性皮炎的内服药物治疗 |
2.1 近现代名家诊治经验 |
2.2 临床观察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脂溢性皮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 皮脂溢出 |
1.2 马拉色菌感染因素 |
1.3 微量元素 |
1.4 精神、神经因素 |
1.5 免疫因素 |
1.6 其他因素 |
2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
2.1 全身治疗 |
2.2 局部治疗 |
2.3 物理治疗 |
2.4 胶原蛋白 |
2.5 其他 |
3 脂溢性皮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
3.1 马拉色菌相关实验研究 |
3.2 脂溢性皮炎相关动物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1 中医外治法的概念 |
2 中医外治法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 |
2.1 古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外治法的记载 |
2.2 近年来脂溢性皮炎外治法的研究概况 |
2.3 香柏酊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3.4 研究病例的终止 |
3.5 研究病例的剔除 |
3.6 合并用药处理 |
3.7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3.8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报告 |
4 研究方法 |
4.1 基本研究方法 |
4.2 研究药物 |
4.3 用药方法 |
4.4 观察疗程及时间 |
4.5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 |
5.1 皮损症状指标疗效判断 |
5.2 综合疗效评价 |
6 统计方法 |
6.1 统计分析数据集 |
6.2 统计方法 |
7 结果 |
7.1 病例基本情况 |
7.2 临床疗效数据 |
7.3 复发 |
7.4 不良反应 |
8 小结 |
9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香柏酊抗炎实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节 香柏酊止痒实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节 香柏酊抑菌实验 |
1 动物实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 |
2 体外抑菌实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判读 |
2.4 小结 |
3 讨论 |
第四节 香柏酊有效成分测定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药物成分的质量标准研究 |
2.1 药品名称 |
2.2 处方 |
2.3 制法 |
2.4 性状 |
2.5 香柏酊有效成分HPLC检测 |
3 小结 |
结语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VVC的认识 |
1.1.1 含义渊源 |
1.1.2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
1.1.3 带下病的治疗 |
1.1.4 阴痒的病因病机 |
1.1.5 阴痒的治疗 |
1.2 现代中医药治疗VVC特色 |
1.3 现代中药抗真菌的实验室研究 |
1.3.1 单味中药抑菌实验 |
1.3.2 中药复方抑菌试验 |
1.3.3 问题与不足 |
1.4 抗菌增效的相关研究 |
1.4.1 TMP对单味中药的抗菌增强作用 |
1.4.2 TMP对复方中药的抗菌增效作用 |
1.4.3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体外研究 |
1.4.4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体内研究 |
1.4.5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
1.4.6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1.6 现代医学对VVC的研究 |
1.6.1 VVC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 |
1.6.2 VVC流行病学研究 |
1.6.3 VVC的病因研究 |
1.6.4 发病机制研究 |
1.6.5 VVC的治疗 |
1.6.6 VVC的预防 |
1.6.7 小结 |
1.7 关于咪康唑的相关研究 |
1.7.1 咪康唑的药理作用 |
1.7.2 咪康唑栓的临床研究 |
1.8 香莲方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2 单纯性VVC诊断标准 |
2.2.3 单纯性VVC纳入标准 |
2.2.4 单纯性VVC排除标准 |
2.2.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2.6 研究病例的终止 |
2.3 治疗方案 |
2.3.1 试验药品 |
2.3.2 用药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记录项目 |
2.4.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
2.4.3 真菌学疗效 |
2.4.4 评分标准 |
2.4.5 安全性指标 |
2.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2.5.1 研究预期的不良反应 |
2.5.2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
2.5.3 不良事件报告 |
2.6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2.6.1 主要疗效标准 |
2.6.2 次要疗效标准 |
2.6.3 安全性评价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2.8 治疗结果 |
2.9 结果 |
2.9.1 按照主要疗效标准 |
2.9.2 按照次要疗效标准 |
2.10 安全性评价 |
2.11 讨论 |
2.11.1 临床纳入患者情况分析 |
2.11.2 香莲栓组成及方义分析 |
2.11.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后疗效评价标准的规范化 |
2.11.4 香莲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
2.11.5 香莲栓和咪康唑栓的临床疗效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2 结论 |
第3章 实验室研究 |
3.1 材料 |
3.1.1 标本来源 |
3.1.2 实验用药物 |
3.1.3 培养基 |
3.1.4 其他材料及器械,均有本院真菌实验室提供 |
3.1.5 试验用药物储存液配制 |
3.1.6 质控菌株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培养和鉴定 |
3.2.2 菌悬液的制备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判定最小抑菌浓度 |
3.3 结果 |
3.3.1 质控结果 |
3.3.2 作用于临床15株白念珠菌MIC结果 |
3.3.3 光滑念珠菌的实验室研究 |
3.3.4 三种药物单用作用两种真菌的MIC值比较 |
3.3.5 联合用药效果评价 |
3.3.6 结果 |
3.4 讨论 |
3.4.1 香莲方中选用黄连煎液的原因 |
3.4.2 选择光滑念珠菌的原因 |
3.4.3 结果分析 |
3.4.4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5 本实验和前期研究结果的分析 |
3.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英文缩略语 |
附录2:诊断标准、纳入/排除/剔除标准等相关标准 |
附录3:病例观察表及评分量表 |
附录4:知情同意书 |
附录5:知情同意书副本 |
附录6:临床患者统计表 |
附录7:实验室照片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及评价指标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足癣的认识和治疗 |
二、西医对足癣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三、足癣的疗效评价现状 |
第二部分 中药香莲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 |
一、临床研究方案 |
二、治疗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外用疗法治疗足癣疗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
一、足癣疗效评价指标的理论设想 |
二、足癣疗效评价指标专家问卷分析 |
三、足癣疗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藿黄洗剂浸泡法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足癣的研究进展 |
(一) 足癣的定义及发病机理 |
(二) 流行病学调查 |
(三) 临床表现与分型 |
(四) 病理学及真菌学检查 |
(五) 诊断与鉴别 |
(六) 现代医学对足癣的治疗进展 |
(七) 预防 |
二、传统医学对足癣的研究进展 |
(一) 中医对足癣的认识 |
(二) 中医治疗经验 |
(三) 临床文献报道 |
(四) 中药抗真菌实验研究 |
三、小结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方法及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三) 病例分组 |
(四) 治疗方案 |
(五) 观察方法 |
(六) 观察项目 |
二、疗效评价标准 |
(一) 临床疗效 |
(二) 真菌学疗效 |
三、安全性评价 |
四、统计分析 |
五、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研究结果 |
(三) 安全性观察结果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 |
(二) 中西结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 |
二、藿黄洗剂治疗足癣机理探讨 |
(一) 中医认识沿革及藿黄洗剂方解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三) 水疗药浴法优势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足癣优势探讨 |
(一) 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作用及优势 |
(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
四、研究方案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
五、不足之处 |
六、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蓝光对痤疮临床疗效、皮肤性质及糠秕马拉色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正文 蓝光对痤疮临床疗效、皮肤性质及糠秕马拉色菌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407NM~420NM高强度窄谱蓝光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蓝光对痤疮患者皮肤性质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蓝光对糠秕马拉色菌杀菌效应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物理疗法应用于痤疮治疗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痤疮的传统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犬皮肤真菌病治疗药物的筛选与临床疗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一章:真菌与犬皮肤真菌病 |
1.真菌概述 |
1.1 真菌简介 |
1.2 真菌的生长繁殖 |
1.3 真菌的致病性 |
1.4 常见的致病真菌 |
2.犬皮肤真菌病概述 |
2.1 皮肤真菌病的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诊断方法 |
3 治疗 |
3.1 皮肤癣菌病全身疗法 |
3.2 马拉色菌感染全身疗法 |
3.3 局部疗法 |
3.4 中西药结合治疗 |
4 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犬皮肤真菌病药物研究现状与前景 |
1.中兽医学对犬皮肤真菌病的病因及治疗研究概况 |
1.1 中兽医学对犬皮肤真菌病的解释 |
1.2 中药材抗皮肤真菌研究现状 |
1.3 中药材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
2 现代医学对犬皮肤真菌病的病因及治疗研究概况 |
2.1 现代医学对皮肤真菌病的解释 |
2.2 西药材治疗犬皮肤真菌病研究现状 |
2.3 西药材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
3 中西药结合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第三章: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1.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器械 |
1.4 培养基 |
2.方法 |
2.1 犬皮肤真菌病诊断 |
2.2 病料采集与接种培养 |
2.3 致病真菌鉴定 |
2.4 菌种保存 |
3.结果 |
3.1 四种致病真菌的形态特征 |
4.讨论 |
4.1 致病真菌的选择 |
4.2 分离培养 |
4.3 真菌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中西结合抗皮肤真菌病药物的研制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统计 |
2.结果 |
2.1 31味中药体外抑菌结果 |
2.2 12味中药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值 |
2.3 西药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值 |
2.4 中西药结合组方体外抑真菌实验结果 |
3.讨论 |
3.1 丝状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方法 |
3.2 关于药物选择 |
3.3 关于组方筛选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自制中药抗癣剂的安全性和刺激性实验 |
1 皮肤刺激性实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急性毒性实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结果 |
3.1 复方抗癣剂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的刺激性试验 |
3.2 复方抗癣剂急性毒性实验 |
4.讨论 |
4.1 复方抗癣剂毒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方法 |
4.2 关于刺激性和安全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抗皮肤真菌病药物的临床实验研究 |
1 复方抗癣剂常规护理使用实验 |
1.1 复方抗癣剂的制备工艺 |
1.2 材料 |
2.方法 |
2.1 部位选择 |
2.2 用药前真菌的分离培养 |
2.3 用药剂量、频率、持续时间 |
2.4 药浴 |
2.5 保证药物的良好吸收 |
2.6 用药后真菌的分离培养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实验设计 |
4.2 药物的作用机理分析 |
4.3 皮肤真菌病的平时预防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9)百部酊、土槿皮酊治疗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综述一 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 |
1、花斑癣 |
2、脂溢性皮炎 |
3、马拉色菌毛囊炎 |
4、马拉色菌所致其他疾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马拉色菌实验研究进展 |
1 马拉色菌的命名与分类 |
2 马拉色菌染色方法 |
3 马拉色菌的培养方法 |
4 马拉色菌治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
5 马拉色菌的药敏研究方法 |
6 马拉色菌药敏研究进展 |
7 中药抗真菌药敏研究 |
8 中药抗马拉色菌研究现状 |
9 土槿皮研究进展 |
10 百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临床观察部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临床观察结果 |
药物敏感试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目的与意义 |
2、关于临床观察的几点讨论 |
3、关于基础药敏试验的几点讨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中药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药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马拉色菌的研究现状 |
1. 马拉色菌的命名与分类 |
2. 马拉色菌的取材方法 |
3. 马拉色菌的检查方法及染色 |
4. 马拉色菌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5. 马拉色菌的形态学特征 |
6.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 |
7 马拉色菌治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
8 马拉色菌的药敏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花斑癣的研究现状 |
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2. 临床症状 |
3. 花斑癣的组织病理 |
4. 花斑癣的发病机制 |
5. 花斑癣的色素改变的机制研究进展 |
6. 花斑癣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 |
2. 临床表现 |
3.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
4. 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药香波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和药敏研究 |
前言 |
临床观察部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药敏试验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 目的及意义 |
2. 自制剂的组方理论 |
3. 关于临床观察部分的几点讨论 |
4. 关于基础药敏试验的几点讨论 |
5. 关于临床观察结果和基础药敏试验结果的结合情况的几点思考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除癣喷雾剂治疗花斑癣15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氟康唑胶囊联合联苯苄唑溶液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 于凤真. 中国医药指南, 2019(19)
- [2]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D]. 孔宇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 陈愉,崔俊昌,佘丹阳,施毅,赵铁梅,王明贵,王睿.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06)
- [4]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吴盘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及评价指标的构建[D]. 陈信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藿黄洗剂浸泡法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D]. 钟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7]蓝光对痤疮临床疗效、皮肤性质及糠秕马拉色菌影响的研究[D]. 穆艳蕾.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3)
- [8]犬皮肤真菌病治疗药物的筛选与临床疗效试验[D]. 马琪.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9]百部酊、土槿皮酊治疗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对比研究[D]. 廖承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中药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药敏研究[D]. 夏志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