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寿命防松弹簧选型设计

高寿命防松弹簧选型设计

一、寿命高抗松驰的弹簧选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魏海波[1](2020)在《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表征与调控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行业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更多难加工材料和极端服役工况的复杂曲面零件,使得面向综合性能提升为制造目的服役表面抛光成为了研究重点。高端装备中的高性能复杂曲面零件,如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压缩机三元涡轮、高性能水泵涡轮等,其表面抛光多采用手动抛光、砂带磨抛等工艺方法,多存在加工效率低、加工可达性差等不足,是此类复杂曲面零件表面实现高质高效抛光面临的技术短板。磨粒流抛光是一种通过将含有坚硬磨粒的半流动粘弹性介质以挤压方式作用到被加工零件表面,达到微量去除表面毛边、粗糙纹理等缺陷,并提高表面质量的特种加工方法,简称:磨粒流抛光。该工艺方法具有抛光效率高、对强几何干涉结构不敏感和高可达性等优点,可以方便地实现复杂曲面零件和内腔表面的高效率抛光。在影响磨粒流抛光效果的诸多工艺因素中,抛光介质的性能是决定抛光效果的核心关键因素。如何针对不同复杂曲面零件特征和抛光目标对磨粒流抛光介质进行性能调控,是目前业内航空整体叶盘、水泵涡轮等复杂曲面零件的磨粒流抛光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国外对磨粒流抛光介质的配方绝对保密,输入国内的抛光介质产品价格昂贵,且不提供具体的针对零件特性的抛光介质性能调控方法,国内也鲜有对该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的报道。为此,本文在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相关GF基础科研项目等的支持下,以提高磨粒流抛光介质在复杂曲面零件磨粒流抛光过程中的使用性能为目标,开展了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表征与调控策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磨粒流抛光介质的本构表征是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调控的理论基础,为建立磨粒流抛光介质的本构方程,基于磨粒流抛光介质的动态频率扫描测试、应力松弛测试和蠕变测试,对现有的磨粒流抛光介质进行了幂律和Maxwell本构表征。基于所建立的本构方程,对磨粒流抛光过程进行了粘性和粘弹性流场数值仿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粘性和粘弹性本构在磨粒流抛光介质流动的数值仿真中均有较好的适用性,粘弹性本构方程在流道入口和流道突变处比粘性本构方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够较好的得到流道内流场分布;(2)基于流变特性表征和数值仿真结果,建立复杂曲面零件表面材料去除模型,得出不同流变特性下磨粒流抛光介质在复杂曲面零件表面的材料去除分布规律,并给出了针对不同零件特性实现最优材料去除效果的抛光介质性能调控方法。为验证建立的材料去除模型适应性,选用两种具有不同性能的磨粒流抛光介质,进行抛光试验。基于所得到的磨粒流抛光介质本构方程,对磨粒流抛光介质在约束流道内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了工件表面流动速度和压力的分布,并得到了材料去除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所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材料去除量轮廓高度变化△H的分布和质量变化量△M的变化趋势,证明了所建模型的适用性,据此分析阐明了复杂曲面零件表面磨粒流抛光材料去除量的分布规律;(3)针对现有丁苯橡胶基磨粒流抛光介质在复杂曲面零件抛光过程中存在壁面粘黏、耐热稳定性低、长时间使用性能易衰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研制出新型聚硅硼氧烷基磨粒流抛光介质,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聚硅硼氧烷基磨粒流抛光介质不仅壁面粘黏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介质加工后流道极易清理,无表面残留,而且具有更高的耐热稳定性,即高温条件下仍能保证较好的流变特性,此外,研制的抛光介质长时间使用衰变慢,仍能保持流变特性不改变。通过不同比例改性添加剂的调配和不同粒度磨粒比例的添加,可以方便地实现所研制的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的调控,以满足不同结构特征和抛光质量要求的复杂曲面零件的表面抛光;(4)应用本文研制的聚硅硼氧烷基抛光介质和提出的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调控方法,对某闭式涡轮内腔表面进行了抛光试验研究。首先,结合闭式涡轮的结构特征、表面几何特性和零件材料性能,以及不同磨粒流抛光介质本构流场数值仿真结果,获得可实现闭式涡轮内腔均匀性、高效去除目的的最优介质性能选择范围。基于该优选结果,调配出符合该结果的磨粒流抛光介质,对闭式涡轮内腔进行抛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按照理论分析获得的磨粒流抛光介质本构参数制备的抛光介质,可以实现闭式涡轮内腔高效率抛光,内腔表面粗糙度从25μm-50μm之间下降到3μm左右,内腔表面铸造层基本去除,加工后表面平整,完全达到了零件产品的设计要求。由此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研制的抛光介质的实用性。本文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研制的磨粒流抛光介质等成果,对于提高我国磨粒流抛光技术水平,发展国产化高性能磨粒流抛光介质,实现其在高性能复杂曲面零件表面抛光中的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施雨[2](2020)在《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科考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科研能力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科考船绞车系统用于科考船地质取样、海底生物拖网取样以及吊放仪器,是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设备。随着科考船作业深度的增加,缆绳越来越长,卷筒容绳量已超过13000米。传统科考船绞车系统采用钢缆,以致缆绳自重过大易损坏。因此采用合成纤维缆代替传统钢缆,解决缆绳因自重过大造成的磨损断裂问题。但采用较轻的合成纤维缆时,当绞车系统工作时,储缆绞车与牵引绞车不同步会导致缆绳瞬间过松或过紧,造成缆绳因疲劳磨损过早失效。因此开发切实可用的具备快速补偿响应的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消除缆绳冲击载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为研究对象,进行以下几方面研究:(1)归纳总结国内外现有的科考船绞车系统补偿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现阶段海洋科考船工作状况,提出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并对其整体结构、液压系统原理以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研究;(2)根据设计方案,对绞车系统的机械部件,如缆绳、滑轮、储缆绞车以及缆松弛补偿器的液压部件,如液压油缸、蓄能器、液压泵等进行选型计算,基于SolidWorks建立缆松弛补偿器三维模型;(3)根据选型计算结果,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法对液压油缸、蓄能器等部件进行强度校核。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缆松弛补偿器重要元件的尺寸优化后符合设计要求;(4)对根据计算结果,运用AMESim软件对缆松弛补偿器液压系统在不同外力、蓄能器容积、液压泵流量情况下对缆绳张力的补偿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科考船工作过程中,缆绳初始张力0~160kN范围内,缆松弛补偿器在科考船缆绳张力突增或突减的情况下都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补偿缆绳张力。本文通过对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的设计进行优化,并对补偿器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设计的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符合设计要求,补偿效果良好且精度较高。

王红玲[3](2018)在《多支柱多轮系高可靠性飞机刹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多支柱多轮系大型飞机的重要机载设备,刹车系统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子系统,大型飞机要在机场侧风、积水跑道、积冰跑道、积雪跑道及路况坑洼的复杂野战机场起飞和降落,对刹车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刹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能快速地吸收飞机巨大的着陆能量,使飞机安全停止。我国多支柱多轮系大型飞机研究刚刚起步,相关标准和规范还不够完善,从国外大型飞机发展趋势来看,高可靠性、安全性、适航性、测试性、长寿命、易维护等要求是大型飞机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其关键技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针对多轮系多支柱大型飞机对刹车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对大型飞机刹车系统架构设计方法、自适应刹车控制律、抑制刹车振动方法及可靠性分析和验证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如下:(1)基于飞机及刹车系统安全性模型,提出了一种刹车系统架构设计方法,分析了多轮系正常刹车、停机/应急刹车架构设计方法,研究了刹车系统机电液动态特性设计方法,以刹车系统非指令刹车灾难性事件为例,提出了飞机系统安全性评估方法和刹车系统安全性分析方法,通过上述方法设计了一套多轮系内外轮控制架构的刹车系统,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架构满足飞机安全性要求,该研究对设计多轮系飞机刹车系统架构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2)提出了先进的基于滑移率和机轮减速率全压力自适应防滑刹车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了跑道结合力估计算法,采用速度插值滤波模块及卡尔曼滤波模块得出飞机滑移率,建立了飞机刹车防滑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及惯性试验台验证了两种控制律对干、湿跑道的识别能力及刹车性能,结果表明具备快速准确识别跑道状况的能力,能够全压力范围内动态调节刹车压力,抗干扰能力强,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有效解决了现有控制律刹车效率低的问题。该刹车控制律的工程应用提升了飞机在复杂野外场所起降的刹车能力。(3)研究了多支柱多轮系飞机制动过程中的振动问题,从刹车材料摩擦特性、刹车压力、刹车壳体结构以及装配间隙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刹车振动产生的机理,建立了刹车振动数学模型,对刹车振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有效抑制刹车振动的设计方法;针对飞机刹车液压管路系统谐振问题,通过建模仿真分析确定了振动机理,并将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对,得出抑制多支柱多轮系飞机刹车系统谐振的方法。刹车振动的有效抑制对提高刹车系统整体可靠性具有重要工程指导意义。(4)基于刹车系统及其附件产品的耗损故障服从威布尔分布的特点,从理论和工程上研究了大型飞机多轮系多支柱机轮刹车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与综合验证技术,首次提出飞机刹车系统采用威布尔分布进行可靠性建模与分析,通过试验验证了威布尔分布作为刹车系统可靠性分析及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根据刹车系统工作的真实任务剖面,研究了能全面激发故障的寿命和可靠性综合验证方法,得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此技术在大型飞机刹车系统可靠性设计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提高刹车系统可靠性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工程基础。

孟凡刚[4](2017)在《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故障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对高压断路器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并对其安全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压断路器是高压输电系统中关键控制和保护设备,具有结构复杂、开断电流大、响应速度快、分合闸时间短、冲击振动剧烈及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在大功率脉冲载荷诱发下展现出复杂宽带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据统计,在高压断路器工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中,机械故障占居首位,而操动机构作为高压断路器最主要的执行单元,其动态特性直接决定了高压断路器的机械可靠性。为提高产品的机械性能与安全可靠性,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产品动态分析评价体系及研究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产品在实际运行和测试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机械故障现象,以某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建模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深入、系统性地对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其故障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高压断路器的结构特点及工作要求,设计并搭建了弹簧操动机构机械特性与弹簧应力松弛试验平台系统,可实时采集高压断路器的位移、速度、应力、振动信号及弹簧蠕变参数等试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测量误差。此外,建立了高压断路器典型的拒分、拒合机械故障实物模型,得到相应的机械故障特征及故障诱因,通过在线测试系统实时采集多种机械故障特征信号,为后续的数值仿真计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2.以某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平面旋转铰间隙矢量模型,对比分析多种接触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然后采用修正的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摩擦力模型描述运动副间隙的接触碰撞过程,并通过修正Craig-Bampton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得到柔性体的模态集,最终建立含多间隙的多连杆机构多体动力学刚柔耦合模型,研究运动副间隙、结构柔性及接触摩擦等因素诱发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分析间隙值、间隙数、柔体数及摩擦系数诱发的多体系统动态响应规律。3.综合考虑材料弹塑性、冲击碰撞、接触摩擦等非线性因素耦合作用,建立了含三维旋转铰铰间间隙的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整机有限元参数化数值仿真模型、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及弹簧蠕变模型,并通过试验测试及能量平衡分析理论评估模型的精确性与可靠性,研究机械系统分、合闸过程中大功率脉冲诱发的复杂宽带非线性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关键部件挤压变形、应力集中、疲劳失效及蠕变松弛等潜在的故障机理特性。4.基于参数化数值仿真系统平台,通过参数及边载设置方法,建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的“弹簧失效”、“间隙误差”、“锁扣失灵”、“凸轮偏距”、“机械卡涩”、过“死点”六种典型机械故障仿真模型,研究相应的典型机械故障特征,分析故障机理并寻求相应关键参数诱发故障的临界阈值。此外,基于仿真模型所生成的故障样本数据库,建立故障智能诊断模型实现故障信号的特征提取及智能识别。本文首次通过仿真建模方法对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整机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其典型故障机理进行研究,揭示了关键因素对系统非线性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得到了关键参数诱发相应机械故障的临界阈值。此外,构建的数值仿真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为实现产品的动态分析、设计优化及其可靠性的提高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周文章[5](2017)在《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面全断面沥青混凝土研究》文中指出现有无砟轨道路基面水泥混凝土防水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破损、粉化等问题,轨下基础的长期服役性能难以得到保证。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凭借防水、减振、适应变形、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国内铁路正线两侧路基及线间已有少量应用,而路基面全断面沥青混凝土的研究尚未展开。本文依托郑徐客专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项目,对路基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的功能要求、力学行为和材料设计展开系统研究。首先,调研总结了国内外铁路用沥青混凝土研究成果,根据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及使用环境,从保持线路长期稳定性和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出发,确定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应满足抗渗性、抗疲劳性、抗变形性、支承性、界面安全性、耐久性、温度稳定性和抗水损性等方面的要求。其次,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标准模型和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通过设置全断面沥青混凝土层,可以有效降低轨下基础结构的竖向加速度值、竖向变形值和下部基床竖向应力水平,提高轨下基础结构长期稳定性。(2)提高沥青混凝土模量,基床顶面竖向加速度、竖向变形、竖向应力和沥青混凝土层顶面竖向变形、层底水平拉应变以及与底座板层间剪应力最大值持续降低,沥青混凝土层顶面竖向应力持续增加,但上述指标随模量提高的变化幅度呈减小趋势。然后,根据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功能要求,结合开封地区工程经验,比选确定了沥青混凝土类型与工程级配范围,完成了 RACS-13沥青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渗水试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累积永久变形试验、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温度稳定性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和界面安全性试验对所设计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性能检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与性能试验结果综合确定了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主要技术指标。最后,依托郑徐高速铁路开封段工程,结合当地工程实施条件,提出了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实施方案,铺筑了沥青混凝土试验段,详细阐述了试验段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检测和后续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段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魏楠哲[6](2016)在《空间机械臂柔性关节高精度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空间机械臂开始越来越多的协助或代替宇航员完成精细的在轨操作,如空间站的建造与维护、卫星的捕捉与维修、科学实验载荷的照料以及星球表面探测等。而空间机械臂关节作为空间机械臂的核心组件,其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动力学模型以及相应控制策略的建立,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已成为空间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航天工程中机构可靠性及其动力学和系统控制基础研究”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XXX空间机械手”项目为依托,重点对谐波齿轮传动的空间机械臂关节的传感器与控制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和建模理论及控制策略等多项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解决谐波齿轮传动关节的简化动力学模型难以满足新的航天任务对精度的要求的问题,对谐波齿轮中固有非线性特性对关节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与分析,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非线性刚度、迟滞、传动误差、非线性摩擦的改进动力学模型及其辨识方法,并进一步设计、搭建了关节实验平台。同时为了解决剪切轮辐式结构易受轴向力干扰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弯曲轮辐式结构的关节力矩传感器,并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了传感器弹性体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案。然后针对空间环境提出了一种电阻应变片在宽温环境下的温度补偿方法,并进一步给出了力矩传感器的数据预处理方案。最后通过静态标定给出了关节力矩传感器的线性度、迟滞、分辨力、重复性等性能指标。最后基于所设计的关节实验平台,开展了关节参数辨识实验,从关节动力学建模的角度为关节高精度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基础。其次,基于所建立的改进关节模型,对关节存在的复杂动力学特性所引起的输出端位置精度和运动平稳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级联型复合控制策略,由误差补偿的位置环,以及具有自适应陷波器的速度环控制器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够提高关节输出端的位置控制精度,并能够通过在线检测得到的系统谐振频率抑制关节的振动。再次,分析了空间机械臂关节所具有的各项约束条件。针对多约束条件下关节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迟滞混杂动态模型的关节预测控制策略。首先基于混杂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强、弱非线性特性的通用关节混杂模型建模方法,并建立了含有迟滞、传动误差、摩擦特性的空间机械臂关节的混杂预测模型。其次针对滚动优化策略在线和离线计算复杂度大的问题,通过结合多参数规划理论和动态规划方法,将N步mp-QP问题转化为多个单步mp-QP问题,以降低求解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够在满足关节各状态约束的同时,保证一定的关节位置控制精度和运动平稳性。最后,研制了空间机械臂地面试验样机,并搭建了气浮式微重力实验平台。通过对影响空间机械臂末端位置精度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建立了末端位置误差模型,并进一步对比了空间机械臂在进行空间运动(六自由度)与平面运动(四自由度)的条件下其末端位置误差的变化。最终在气浮式微重力实验平台上进行空间机械臂的定位和轨迹跟踪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苏忍[7](2016)在《盾构隧道复合管环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修建深埋、大断面、长距离的地铁、地下公路、地下人行通道和地下调节池(蓄水池)等铁路隧道可解决地面交通拥堵、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城市型水灾等社会问题的同时又能避开复杂浅埋地下管线,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合理使用。但此类盾构隧道建设过程中衬砌结构承受的水土压力很高,传统的衬砌结构不能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复合管片作为一种新型管片被研发出来并已经在深长大、断面多样化的地铁、地下公路、地下人行通道和地下蓄水池等施工环境比较复杂的盾构隧道建设中得到了使用。但因其结构形式复杂,力学机理不明确,设计模型及关键参数的选取不确定,导致其存在安全性和经济性缺陷,限制了复合管片的推广。盾构隧道设计需要明确衬砌结构在高水压、大土压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特性。同时,隧道火灾作为隧道的常见灾害,会对衬砌结构造成严重损坏。复合管片外面包裹的钢板等金属构件以及管片之间的接头是衬砌结构的薄弱部位。如何正确评价复合管片及其接头部分高温性能是研究复合管环结构抗火性能的基础。因此,利用ABAQU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复合管环结构的精细化模型,研究复杂条件下复合管环结构的力学机理。主要研究的是复合管环结构在内水压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特性以及在静力荷载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热力耦合对盾构隧道复合管片及接头高温力学行为、管片构件及衬砌结构承载性能进行研究,给出了内水压作用下和火灾高温下采用梁—弹簧模型进行截面内力计算时的弹簧刚度系数取值,最后通过无内压作用下复合管环结构的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火灾高温对复合管环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为复合管片的合理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张雷[8](2015)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刮板输送机煤散料输运状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煤矿综采工作面中,刮板输送机一方面要作为煤散料运输的主要承载机构,另一方面要作为采煤机的运行轨道和液压支架的推移支点,因而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其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将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综采系统的生产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快速发展,三维动态设计与优化仿真设计已成为现代机械设计开发的重要手段。当前对于刮板输送机的设计和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有限元分析法,将刮板输送机中部槽中的散料视为连续的整体,或直接以外力形式作用在中部槽上,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相关力学方程,并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及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仿真,从而提出结论与优化方式。但煤散料是一种典型的颗粒物质,其散料内部、散料与外界相互接触,存在着复杂且不容忽视的力学作用,以有限元法为代表的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研究方法较难获得有意义的成果。此时,引入离散单元法则能够更好的研究散料内部、散料与外界的力学作用,从而得出更为可靠的研究结果。本文采用EDEM这一当前最为先进的离散元分析软件,通过自带接口与UGNX协同构建刮板输送机中部槽输运煤散料的离散元分析模型,对平稳工况、启动工况和停机工况下煤散料在刮板输送机中部槽中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煤散料颗粒在各种平稳工况下的粒径分布以及速度分布,研究煤散料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情况,并进行了质量流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内的煤炭颗粒在不同平稳工况下的粒径分布和速度分布,本文利用EDEM软件后处理模块中的着色功能对各种平稳工况,包括不同输运速度、不同输运角度、不同给料速度、不同采高等工况下的模拟仿真结果进行着色,从而通过不同颜色粒子的分布情况得到煤散料颗粒不同粒径和速度的分布情况;对于煤散料在平稳工况、启动工况和停机工况下的运动情况,本文通过对标记颗粒运动轨迹进行着色,从而以此分析煤散料的运动状态;对于质量流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通过对不同刮板链运行速度和不同颗粒间静摩擦系数等因素下的输运情况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各自的质量流率,从而分析得出质量流率的影响因素。

刘天畅[9](2015)在《注塑保压过程实物仿真平台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注塑保压过程对最终的产品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目前,针对这一过程的控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根据所加工的聚合物的材料特性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与在注塑机上直接进行实物实验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分别有着计算量大、难以用于在线控制以及实验成本较高、难以更换模具与材料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注塑保压过程中使用的聚合物材料的粘弹性入手,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套用于模拟该过程的实物仿真平台,实验结果验证了该平台的有效性,且在该平台上进行相关实验能有效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率与安全性。同时,根据仿真平台表现出的摩擦特性进行了抖动-脉冲控制方法的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所使用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摩擦带来的死区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注塑保压过程中材料的粘弹性特性,并采用非定常Burgers模型对聚合物的非线性粘弹性进行表征。然后基于这一模型设计了一套由材料模拟系统、传动系统、驱动系统、检测系统及控制系统五部分组成的实物仿真平台。实验结果说明该平台能在较大的工作范围内表征注塑保压过程特性,且其具有机械伺服系统中常见的摩擦等特性。2.研究了机械系统中常见的摩擦问题,根据仿真平台的开环实验结果改进了原有的抖动控制方法,然后将脉冲控制与其结合成为抖动-脉冲控制方法并研究了不同控制参数及控制死区对该方法控制效果的影响,最后给出了该方法在仿真平台上的实验效果,并对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对固有频率较低的系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而对固有频率较高的系统则主要通过部分抖动控制方法达到改善控制效果的目的。综上,本文根据注塑保压过程特性设计了一套能有效克服现有研究方法不足的实物仿真平台,并以其为基础设计了一套抖动-脉冲控制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的平台与方法的有效性,基于该平台可进行注塑保压方面的相关研究,所提方法则可用于具有类似特性的加工过程。

韩绿化[10](2014)在《蔬菜穴盘苗钵体力学分析与移栽机器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穴盘苗移栽处于人工取苗半自动栽苗水平,研发结构简单、功能精良并适于当地育苗生产的取苗装置是实现穴盘苗全自动移栽的关键。目前,国内尚无法设计出能够实际生产应用的自动移栽机,主要原因是机构设计中取苗爪与钵体互作规律不清,穴盘苗的生物力学特性数据短缺,机构设计与育苗工艺不相结合,严重制约着自动移栽机的发展。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本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研究了穴盘苗脱盘力学规律和钵体抗压力学行为。研究发现穴盘苗脱盘过程是钵土与幼苗根系相互牵动摆脱孔穴粘附的过程,对穴盘苗的夹取作用主要用于克服钵体与穴孔之间建立的粘附力,当使用128穴盘育苗移栽时,沿垂直穴孔方向取出穴盘苗的夹取力约为1.94N。钵体的抗压力与变形呈非线性变化规律,抗压力随着压缩变形的增大先缓慢增大再显着增大。在平板压缩过程中,钵体无明显的屈服破坏点,其压缩破坏特征是从钵体盘根稀疏的区域开始,逐渐扩大破碎度。在弹塑性方面,随着压缩变形的增大,滞后损失Ep、抗压峰值力Fmax均增大,弹性度rε减小,并且穴盘苗钵体压缩加载变形越大,其塑变能力越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使用夹取针夹持钵体而不破坏其整体性。利用Burgers模型能有效表征穴盘苗钵体的压缩蠕变特性,利用二单元Maxwell模型能有效描述穴盘苗钵体的力松弛特性,获得了对应的粘弹性参数,并分析了压缩加载蠕变和力松弛规律。对于穴盘苗自动移栽而言,其流变学特性影响微弱,可以不加考虑。通过试验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多种穴盘苗的力学特性,研究发现不同蔬菜穴盘苗处理间的脱盘力无显着性差异,不同穴盘苗钵体的抗压力与变形关系均遵从非线性曲线,都没有明显的线弹性。(2)基于对穴盘苗脱盘力、夹取针插入钵体拉拔的摩阻特性以及钵体抗压力分析,建立了穴盘苗的脱盘力FL、钵体抗压力F、压缩加载的面积AY与夹取针的插入角度α、夹持变形角△α、夹持钵体的面积AJ、钵体夹持变形量x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建立的夹取参数设计关系,结合穴盘苗力学特性试验数据,设计完善了一种适应穴盘苗力学特性的自动取苗末端执行器。试制物理样机,进行了自动取苗夹持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夹持力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无显着性差别,从而检验了理论设计的可靠性。(3)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制钵参数对苗钵抗破碎性的影响,优选出适合机械化移栽的番茄穴盘苗制钵工艺条件。当育苗基质配比按草炭:珍珠岩:蛭石为2:0:1配制,填充量为28.6m1(1.3倍穴孔容量),含水率为65%±2时,所生产的番茄穴盘苗钵体结构性最好。利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综合评价出不同基质生产黄瓜穴盘苗的幼苗生长质量和钵体力学质量等级特性,当草炭:水苔:珍珠岩:蛭石混合基质的体积比为2:1:1:1时,黄瓜穴盘育苗在幼苗生长、钵体力学特性、生产成本等多方面表现最优。(4)研究了钵体的弹性模量等工程特性,建立了穴盘苗钵体夹取刚柔耦合有限元模型。与实际加载测试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单片针和两片针模拟计算,在同样的夹持作用下,对于结构特性一致的穴盘苗钵体,单片针夹持作用钵体产生的最大VonMises应力是两片针夹持作用钵体的1.31~1.70倍,表明单片针夹持作用要求较高的育苗工艺条件,多针夹持作用有利于苗钵成功夹取。进一步模拟两片针不同夹持角度、力度和深度对钵体材料结构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夹取针以沿着穴孔壁方向深入插进钵体保持2~3N的夹持力度能有效夹持钵体来实现低应力应变取苗。(5)设计了一种新型温室用两指四针钳夹式夹钵取苗自动移栽机器人,利用直线模组驱动末端执行器往复于来源盘和目标盘,利用无杆气缸单元驱动末端执行器下放和上升进行取苗、栽苗操作,对穴盘苗的夹取操作采用气动两指四针钳夹式夹钵取苗方法,通过两根机械手指伸出四根夹取针插入苗钵再合拢夹紧苗钵取苗,通过两根机械手指放松苗钵再回缩夹取针脱离苗钵投苗,并提出了一种穴盘平直输送幼苗挠弯夹取的方法,工作原理是先将待移栽的穴盘苗幼苗植株挠弯,再夹取,可有效减少伤苗、带苗等现象。(6)针对所开发的温室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器人,对取苗机械臂往复移位控制采用步进电机开环控制系统,对来源盘/目标盘输送采用激光光电开关检查到位信息的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系统,对系统气动回路控制采用以到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为触发信号启动下一执行气缸动作的多路开关状态检测与控制结构。同时对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合理规划,并进行系统的优化与配置。(7)试制样机,进行穴盘苗自动取苗移位性能试验研究。对取苗移位进行检测,从移栽时间上看,对于128穴盘,每移栽8株苗,平均运行时间为23.579s,则移栽效率达到为20.36株/分钟,对于72穴盘,每移栽6株苗,平均运行时间为21.065s,则移栽效率为17.09株/分钟,针对所用两种穴盘的规格尺寸,128、72穴盘自动取苗移位的平均值分别为32.1086mm、42.5866mm,标准差分别为0.5026、0.4047,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28/72穴盘实测取苗移位间隔与设计穴孔间隔无显着差别。对取苗力学特性进行测试,取苗成功所需平均夹持力约为3.32N,标准偏差为0.009,取苗成功与取苗失败的平均夹持力相差1.54N。研究发现在提升末端执行器拔苗脱盘过程中,随着末端执行器上提移位,夹取针夹持苗钵挣脱穴盘孔穴粘附有3次夹持力松弛,表明穴盘苗钵体脱盘过程是一个逐步松脱粘附的过程,并且在理论设计夹持力的基础上提高30%工程安全因数,可以有效达到取苗力要求。以取苗成功率为考核指标,设计多因素正交试验,对影响取苗效果的园艺和机械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苗钵含水率对取苗成功率有高度显着影响(p<0.01),夹取角度有显着影响(0.01<p<0.05),而其它所考虑的试验因素没有显着影响(p>>0.05)。进行温室穴盘苗移栽生产,多种穴盘苗取苗移栽成功率高达到93.87%,取苗效果满意。

二、寿命高抗松驰的弹簧选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寿命高抗松驰的弹簧选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表征与调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复杂曲面零件表面抛光研究现状
    1.3 磨粒流抛光技术在复杂曲面零件抛光中的应用
    1.4 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4.1 磨粒流抛光介质物理性能优化研究概况
        1.4.2 介质流变本构表征与流场仿真研究概况
        1.4.3 磨粒流抛光介质加工性能的研究概况
        1.4.4 现有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磨粒流抛光介质流变特性测试及本构表征
    2.1 磨粒流抛光介质流变特性对加工性能的影响分析
    2.2 磨粒流抛光介质流变特性测试
        2.2.1 动态频率扫描测试
        2.2.2 应力松弛测试
        2.2.3 蠕变测试
    2.3 基于流变测试的磨粒流抛光介质本构表征
        2.3.1 磨粒流抛光介质粘性本构表征
        2.3.2 磨粒流抛光介质粘弹性本构表征
    2.4 磨粒流抛光介质本构方程适用性试验验证
        2.4.1 试验设计
        2.4.2 数值仿真设置
        2.4.3 数值仿真结果与材料去除试验结果对比
        2.4.4 数值仿真结果与表面粗糙度分布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抛光介质粘弹性本构仿真的磨粒流抛光材料去除模型
    3.1 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调控的技术途径
    3.2 磨粒流抛光过程材料去除模型建立
        3.2.1 磨粒流抛光表面形貌特征分析
        3.2.2 磨粒流抛光过程建模假设
        3.2.3 单颗磨粒的受力和材料去除分析
        3.2.4 有效磨粒和有效磨粒区域
        3.2.5 磨粒流抛光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模型
    3.3 材料去除模型验证的试验设计
        3.3.1 试验设计
        3.3.2 磨粒流抛光介质的磨粒参数与本构方程
        3.3.3 仿真过程边界条件
        3.3.4 材料去除高度的测量
    3.4 材料去除模型中参数确定
        3.4.1 试验过程磨粒流抛光介质流动数值仿真
        3.4.2 材料去除模型未知参数的试验确定
    3.5 材料去除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新型聚硅硼氧烷基磨粒流抛光介质研制与性能表征
    4.1 现有丁苯橡胶基磨粒流抛光介质存在的问题
    4.2 新型聚硅硼氧烷基磨粒流抛光介质的制备
    4.3 研制的磨粒流抛光介质的优良特性
    4.4 研制的磨粒流抛光介质的流变特性及流变本构表征
        4.4.1 流变特性测试
        4.4.2 流变本构表征
    4.5 本章小结
5 闭式涡轮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调控与抛光试验
    5.1 闭式涡轮内腔表面特征提取
    5.2 闭式涡轮内腔磨粒流抛光流道设计
    5.3 闭式涡轮内腔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调控
        5.3.1 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调控策略
        5.3.2 磨粒类型选择
        5.3.3 内腔流道模型简化
        5.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5 内腔材料去除分布预测及磨粒流抛光介质优选
    5.4 闭式涡轮内腔磨粒流抛光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海洋科考绞车概述与研究现状
        1.2.1 海洋科考绞车概述
        1.2.2 海洋科考绞车研究现状
    1.3 缆绳张力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缆松弛补偿器系统设计
    2.1 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模块化设计
    2.2 科考船绞车系统工作原理
    2.3 缆松弛补偿器液压系统原理
    2.4 缆松弛补偿器控制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缆松弛补偿器相关元件选型计算
    3.1 液压油缸的设计计算
        3.1.1 活塞杆设计计算
        3.1.2 液压油缸缸套设计
        3.1.3 液压油缸的密封
    3.2 关键液压部件选型计算
        3.2.1 液压泵选型计算
        3.2.2 液压管路选型计算
        3.2.3 蓄能器选型计算
    3.3 其它机械结构设计计算
        3.3.1 缆绳选型计算
        3.3.2 滑轮选型计算
        3.3.3 储缆绞车、卷筒选型计算
    3.4 科考船绞车系统整体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强度校核
    4.1 有限元分析法简介
    4.2 液压油缸有限元分析
    4.3 蓄能器有限元分析
    4.4 储缆绞车及滑轮有限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缆松弛补偿器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5.1 缆松弛补偿器液压系统仿真建模
        5.1.1 插装阀3的建模仿真
        5.1.2 插装阀4的建模仿真
        5.1.3 缆松弛补偿器液压系统建模仿真
    5.2 仿真结果分析
        5.2.1 不同初始张力下补偿效果分析
        5.2.2 液压泵对补偿器补偿效果的影响分析
        5.2.3 蓄能器对补偿器补偿效果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多支柱多轮系高可靠性飞机刹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多轮系飞机刹车系统研究现状
        1.2.1 多轮系飞机刹车系统架构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2 刹车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多支柱多轮系飞机刹车振动研究现状
        1.2.4 多支柱多轮系飞机刹车可靠性、安全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多轮系飞机刹车系统需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多支柱多轮系刹车系统架构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刹车系统架构设计方法
        2.2.1 正常刹车功能架构设计
        2.2.2 停机/应急刹车功能架构设计
    2.3 刹车系统机电液动态特性设计
    2.4 刹车系统安全性评估
        2.4.1 飞机系统安全性评估方法
        2.4.2 刹车系统安全性分析方法
        2.4.3 安全性分析结论
    2.5 多轮系刹车系统设计实例
        2.5.1 系统设计安全性需求
        2.5.2 内外轮架构刹车系统
        2.5.3 系统设计符合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多支柱多轮系刹车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滑移率的自适应防滑刹车系统控制律设计
        3.2.1 机轮滑移过程状态分析
        3.2.2 滑移率防滑刹车自适应控制律设计
        3.2.3 速度插值滤波设计
        3.2.4 结合力估计设计
        3.2.5 目标滑移率生成设计
        3.2.6 轮速生成模块和轮速控制设计
    3.3 基于机轮减速率防滑刹车自适应控制律设计
        3.3.1 机轮减速率防滑刹车自适应控制律设计
        3.3.2 飞机速度与结合力估计设计
        3.3.3 滑移率滤波设计
        3.3.4 目标机轮减速率生成设计
        3.3.5 轮速控制设计
    3.4 仿真建模分析
        3.4.1 仿真模型建立
        3.4.2 仿真分析
    3.5 刹车系统惯性台试验验证
        3.5.1 试验设备组成及原理
        3.5.2 惯性台试验与仿真试验特点
        3.5.3 刹车防滑系统性能评估指标
        3.5.4 试验方案
        3.5.5 试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多支柱多轮系机轮刹车振动抑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机轮刹车振动分类及机理分析
        4.2.1 刹车振动分类
        4.2.2 机轮刹车振动机理分析
        4.2.3 刹车液压管路与刹车控制阀谐振原因机理分析
    4.3 机轮刹车振动模型及仿真分析
        4.3.1 机轮振动模型
        4.3.2 机轮动力模型
        4.3.3 支撑系统振动模型
        4.3.4 基座系统振动模型
        4.3.5 系统动力学简化模型
        4.3.6 机轮振动特性仿真分析
    4.4 机轮刹车振动抑制方法
        4.4.1 改变系统固有频率
        4.4.2 改变刹车摩擦特性
        4.4.3 阻尼减振措施
    4.5 刹车液压系统谐振分析及抑制方法
        4.5.1 系统组成
        4.5.2 刹车控制阀建模
        4.5.3 刹车装置及管路
        4.5.4 单刹车通道振动仿真分析
        4.5.5 六路刹车通道振动仿真分析
        4.5.6 刹车液压系统谐振抑制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多支柱多轮系刹车系统可靠性分析及验证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可靠性分析验证方法及理论基础
    5.3 刹车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5.3.1 刹车系统可靠性分析、验证采用的理论
        5.3.2 刹车系统故障分布的概率模型研究
    5.4 刹车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5.4.1 选择采取的可靠性设计准则
        5.4.2 刹车系统的基本可靠性模型
        5.4.3 刹车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
    5.5 刹车系统可靠性验证技术研究
        5.5.1 现有试验技术的局限性
        5.5.2 综合验证技术研究
    5.6 寿命与可靠性综合验证方法研究
        5.6.1 刹车系统所属产品的耐久性指标计算模型
        5.6.2 刹车系统的寿命与可靠性验证
        5.6.3 试验方案
    5.7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研究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6.1.1 研究工作
        6.1.2 创新点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故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涉及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研究现状
        1.2.2 间隙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柔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1.2.4 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2 高压断路器机械特性及典型故障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方案
        2.3.1 试验对象
        2.3.2 高压断路器机械特性测试系统
        2.3.3 弹簧应力松弛测试系统
    2.4 试验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2.5 典型机械故障试验研究
        2.5.1 拒合故障
        2.5.2 拒分故障
    2.6 本章小结
3 间隙与柔性诱发的平面机构非线性动态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间隙接触碰撞模型
        3.2.1 间隙铰数学模型
        3.2.2 法向力模型
        3.2.3 切向力模型
    3.3 机构柔性体分析理论
        3.3.1 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3.3.2 修正的Craig-Bampton方法
    3.4 操动机构动力学模型
        3.4.1 操动机构传动原理分析
        3.4.2 操动机构理想铰模型
        3.4.3 操动机构间隙铰模型
        3.4.4 操动机构柔体动力学模型
    3.5 模型验证分析
    3.6 数值结果分析
        3.6.1 间隙对刚体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6.2 柔性对间隙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6.3 间隙值对柔体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6.4 间隙数对柔体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6.5 摩擦系数对间隙柔体机构动力学特性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三维建模与动态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仿真系统建模方法与理论
        4.2.1 有限元参数化模型建模方法
        4.2.2 高应变率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
        4.2.3 接触状态识别方法
        4.2.4 显式积分算法
        4.2.5 蠕变分析
        4.2.6 疲劳分析
    4.3 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数值仿真建模
        4.3.1 操动机构三维实体模型
        4.3.2 操动机构有限元参数化模型
        4.3.3 疲劳寿命预估模型
        4.3.4 弹簧蠕变模型
    4.4 仿真模型分析与验证
        4.4.1 建模效率分析
        4.4.2 能量平衡分析
        4.4.3 试验测试对比分析
    4.5 动态响应分析
        4.5.1 操动机构应力、形变及寿命分析
        4.5.2 弹簧蠕变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压断路器典型机械故障机理建模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高压断路器典型机械故障建模方法
    5.3 高压断路器典型机械故障机理仿真与分析
        5.3.1 弹簧失效
        5.3.2 间隙误差
        5.3.3 掣子误差
        5.3.4 凸轮偏距
        5.3.5 机械卡涩
        5.3.6 过“死点”
    5.4 基于仿真数据的故障智能诊断研究
        5.4.1 智能诊断模型
        5.4.2 信号分析与特征选取
        5.4.3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作者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Ⅱ 作者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5)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面全断面沥青混凝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国内铁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路基全断面沥青混凝土功能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基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动力行为研究
    2.1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组成特点
    2.2 研究方法简述
        2.2.1 研究方案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内容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 几何模型
        2.3.2 材料参数
        2.3.3 有限元模型
        2.3.4 列车荷载
        2.3.5 分析指标
    2.4 标准结构与RACS结构动力行为对比
        2.4.1 竖向加速度
        2.4.2 竖向变形
        2.4.3 竖向应力
        2.4.4 沥青层层底水平应变
        2.4.5 沥青层与底座板层间剪切应力
    2.5 沥青层模量对轨下基础动力行为的影响
        2.5.1 竖向加速度
        2.5.2 竖向变形
        2.5.3 竖向应力
        2.5.4 沥青层层底水平应变
        2.5.5 沥青层与底座板层间剪切应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基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材料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
    3.1 原材料试验结果
        3.1.1 粗、细集料
        3.1.2 矿粉
        3.1.3 沥青
        3.1.4 添加剂
    3.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1 混合料类型选择
        3.2.2 级配范围确定
        3.2.3 RACS-13配合比设计
    3.3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与技术指标分析
        3.3.1 渗水试验
        3.3.2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3.3.3 累积永久变形试验
        3.3.4 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
        3.3.5 高温稳定性试验
        3.3.6 低温弯曲试验
        3.3.7 水稳定性试验
        3.3.8 界面安全性试验
    3.4 路基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技术指标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基全断面沥青混凝土轨下基础现场工程应用
    4.1 项目简介
        4.1.1 项目基本情况
        4.1.2 施工机械设备
        4.1.3 原材料准备
        4.1.4 生产配合比设计
    4.2 试验段施工
        4.2.1 基本实施条件分析
        4.2.2 实施方案
        4.2.3 乳化沥青透层的喷洒
        4.2.4 沥青混凝土的生产与运输
        4.2.5 沥青混凝土的摊铺
        4.2.6 沥青混凝土的碾压
    4.3 沥青混凝土质量控制与检测
        4.3.1 马歇尔试验
        4.3.2 燃烧法测定沥青含量与级配
        4.3.3 现场芯样压实度试验
    4.4 试验段后期调查
        4.4.1 整体状况
        4.4.2 北侧路肩
        4.4.3 南侧路肩
        4.4.4 轨道板间
    4.5 试验段总体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6)空间机械臂柔性关节高精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空间机械臂高精度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1 面向精细操作的空间机械臂系统应用现状
        1.2.2 高精度空间机械臂关节的结构参数与性能指标
    1.3 空间机械臂柔性关节高精度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1 谐波齿轮传动关节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1.3.2 面向空间应用的关节力矩传感器研究现状
        1.3.3 考虑关节非线性因素的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间机械臂关节非线性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谐波齿轮传动的空间机械臂关节及其非线性特性分析
        2.2.1 非线性刚度分析
        2.2.2 迟滞特性分析
        2.2.3 传动误差分析
        2.2.4 非线性摩擦分析
    2.3 考虑谐波齿轮非线性的关节建模方法
        2.3.1 迟滞特性建模
        2.3.2 传动误差建模
        2.3.3 摩擦特性建模
    2.4 模型参数辨识方法
        2.4.1 迟滞参数辨识方法
        2.4.2 传动误差参数辨识方法
        2.4.3 摩擦参数辨识方法
    2.5 关节实验平台搭建与面向空间应用的关节力矩传感器优化设计
        2.5.1 关节实验平台设计
        2.5.2 面向空间应用的关节力矩传感器优化设计
    2.6 关节模型参数辨识实验
    2.7 关节数值建模及特性分析
        2.7.1 Matlab模型的建立
        2.7.2 模型验证与特性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谐波齿轮非线性的关节位置控制与振动抑制
    3.1 引言
    3.2 关节传动误差特性分析
    3.3 考虑谐波齿轮非线性的关节高精度位置控制器设计
        3.3.1 关节位置反馈特性分析
        3.3.2 非线性关节位置控制器设计
        3.3.3 数值仿真
    3.4 基于自适应陷波器的关节振动抑制研究
        3.4.1 双二阶形式的陷波滤波器
        3.4.2 陷波参数的选择原则
        3.4.3 滑动离散傅里叶变换
        3.4.4 基于SDFT的自适应双二阶陷波器
        3.4.5 数值仿真
    3.5 实验验证
        3.5.1 定位控制实验
        3.5.2 轨迹跟踪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杂动态模型的关节非线性预测控制
    4.1 引言
    4.2 考虑约束条件的空间机械臂关节控制系统
        4.2.1 空间机械臂关节控制系统的约束条件分析
        4.2.2 多约束条件下的关节控制器设计
        4.2.3 基于状态空间的显式模型预测控制
    4.3 基于混杂动态模型的关节非线性显式预测控制
        4.3.1 含有谐波齿轮非线性的关节混杂系统模型
        4.3.2 基于动态规划的混杂系统显式预测控制
        4.3.3 稳定性分析
    4.4 仿真与分析
    4.5 实验验证
        4.5.1 定位控制实验
        4.5.2 轨迹跟踪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机械臂实验样机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空间机械臂地面试验样机的研制
        5.2.1 机械臂控制系统结构
        5.2.2 机械臂关节结构及传感器系统设计
        5.2.3 基于FPGA的关节控制系统设计
    5.3 空间机械臂的位置误差分析
        5.3.1 空间机械臂的位姿描述
        5.3.2 空间机械臂的位置误差建模及计算
    5.4 空间机械臂位置控制实验研究
        5.4.1 空间机械臂地面气浮式微重力模拟实验平台的搭建
        5.4.2 定位控制实验
        5.4.3 轨迹控制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致谢

(7)盾构隧道复合管环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管片和接头的开发及力学性能研究
        1.2.2 复杂条件下管环结构及力学特性
        1.2.3 管片及管环结构的数值模拟及计算方法
        1.2.4 盾构隧道结构损伤及加固
        1.2.5 盾构隧道的防灾减灾与维修管理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盾构管环及接头
    2.1 盾构管环
        2.1.1 管环的构造
        2.1.2 管片的种类与特征
        2.1.3 管片拼装方法
    2.2 管片接头
        2.2.1 接头的种类
        2.2.2 接头的计算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管环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ABAQUS软件介绍
    3.2 模型的基本假定
    3.3 模型的建立
        3.3.1 管片的相关参数
        3.3.2 有限元模型及网格划分
        3.3.3 材料的计算参数
        3.3.4 衬砌结构荷载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水压作用下整环结构的力学特性
    4.1 地层条件
    4.2 荷载条件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内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4.3.2 变形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下整环结构的力学特性
    5.1 温度场分析
        5.1.1 基本假定
        5.1.2 热传导方程及定解条件
        5.1.3 材料的热工参数及单元选取
        5.1.4 温度荷载的施加
    5.2 热力耦合分析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温度场分布规律
        5.3.2 内力及变形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
        6.1.1 地层条件
        6.1.2 荷载施加
        6.1.3 计算结果及分析
    6.2 火灾高温下的数值模拟
        6.2.1 内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6.2.2 变形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刮板输送机煤散料输运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刮板输送机及中部槽设计
        1.3.2 颗粒离散单元法
        1.3.3 颗粒流动接触及其力学行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二章 设计理论与技术原理
    2.1 引言
    2.2 刮板输送机设计理论
        2.2.1 设计方法
        2.2.2 运量计算
    2.3 离散单元法概述
        2.3.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2.3.2 散装物料流动与接触理论
    2.4 研究方法
        2.4.1 EDEM软件
        2.4.2 本课题研究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力学模型与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力学模型
        3.2.1 接触力计算
        3.2.2 确定弹性系数
        3.2.3 确定阻尼系数
    3.3 分析模型
        3.3.1 中部槽模型
        3.3.2 煤散料模型
        3.3.3 接触与输运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煤散料输运工况模拟
    4.1 引言
    4.2 模拟过程和参数概述
    4.3 不同工况模拟
        4.3.1 平稳工况模拟
        4.3.2 停机工况模拟
        4.3.3 启动工况模拟
    4.4 小结
第五章 煤散料输运状态分析
    5.1 引言
    5.2 颗粒状态分析
        5.2.1 粒径分布分析
        5.2.2 速度分布分析
    5.3 散料状态分析
        5.3.1 平稳工况
        5.3.2 停机工况
        5.3.3 启动工况
    5.4 小结
第六章 煤散料质量流率分析
    6.1 引言
    6.2 输运速度影响分析
    6.3 颗粒与颗粒静摩擦系数影响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主要结论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注塑保压过程实物仿真平台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注塑过程简介
        1.1.2 注塑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1.1.3 模腔压力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塑保压过程特性
        1.2.1.1 注塑保压过程的主要控制变量
        1.2.1.2 注塑保压过程的材料特性
        1.2.2 注塑保压过程的常用研究方法
        1.2.3 常用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
        1.2.4 摩擦特性及其补偿中的常用算法
        1.2.4.1 摩擦特性简介
        1.2.4.2 常用的摩擦补偿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聚合物粘弹性理论与仿真平台设计
    2.1 聚合物的粘弹性理论
        2.1.1 聚合物粘弹性响应
        2.1.2 聚合物的线性模型
        2.1.3 聚合物的非线性模型
    2.2 仿真平台设计
        2.2.1 材料模拟系统设计
        2.2.2 传动系统设计
        2.2.3 驱动系统设计
        2.2.4 检测系统设计
        2.2.5 控制系统设计
        2.2.6 仿真平台整体结构
    2.3 仿真平台测试实验结果
        2.3.1 仿真平台与注塑机对比实验
        2.3.2 仿真平台特性研究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仿真平台的抖动-脉冲控制方法研究
    3.1 摩擦特性
    3.2 抖动-脉冲控制方法
        3.2.1 抖动控制
        3.2.2 部分抖动控制
        3.2.3 抖动-脉冲控制
        3.2.4 带死区的抖动-脉冲控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10)蔬菜穴盘苗钵体力学分析与移栽机器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清单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穴盘苗力学特性方面
        1.2.2 移载机器人方面
        1.2.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穴盘苗力学特性测试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穴盘苗脱盘特性
        2.2.2 钵体抗压特性
        2.2.3 钵体加卸载特性
        2.2.4 钵体蠕变特性
        2.2.5 钵体力松弛特性
    2.3 多种穴盘苗力学特性对比
        2.3.1 脱盘力学特性
        2.3.2 抗压力学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穴盘苗力学特性的夹取力计算
    3.1 夹取针与苗钵摩擦力学特性
    3.2 自动取苗力学分析与检验
        3.2.1 取苗夹持作用分析
        3.2.2 取苗力检测分析
        3.2.3 两针夹取适用性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合机械化移栽的制钵参数优化
    4.1 苗钵抗破碎性优化
        4.1.1 试验设计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验证试验
    4.2 穴盘育苗质量综合评估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钵体夹持刚柔接触力学响应及参数优化
    5.1 ABAQUS有限元分析基础
    5.2 钵体柔性体建模
        5.2.1 钵体工程物理特性分析
        5.2.2 钵体柔性体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 不同夹持结构与参数模拟
        5.3.1 钵体夹持刚柔耦合
        5.3.2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栽机器人设计
    6.1 取苗移栽方式
    6.2 移栽机器人总体设计
    6.3 取苗机械臂的设计
        6.3.1 结构选型
        6.3.2 工作参数计算
    6.4 末端执行器的设计
        6.4.1 夹钵取苗方法
        6.4.2 结构参数计算
    6.5 其他辅助机构设计
        6.5.1 穴盘输送装置的设计
        6.5.2 幼苗挠弯装置的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自动移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1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7.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7.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7.3.1 总体设计
        7.3.2 取苗栽苗的软件设计
        7.3.3 步进移位控制设计
    7.4 气动回路自动控制设计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自动取苗移栽试验研究
    8.1 移位检测试验
        8.1.1 检测方法
        8.1.2 结果与分析
    8.2 取苗力试验
        8.2.1 试验方法
        8.2.2 结果与分析
    8.3 自动移栽性能试验
        8.3.1 试验设计
        8.3.2 结果与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工作总结
    9.2 本项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四、寿命高抗松驰的弹簧选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磨粒流抛光介质性能表征与调控方法的研究[D]. 魏海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科考船绞车系统缆松弛补偿器设计研究[D]. 施雨.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多支柱多轮系高可靠性飞机刹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红玲.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4]高压断路器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故障机理研究[D]. 孟凡刚. 武汉大学, 2017(06)
  • [5]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面全断面沥青混凝土研究[D]. 周文章. 东南大学, 2017(04)
  • [6]空间机械臂柔性关节高精度控制研究[D]. 魏楠哲.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7]盾构隧道复合管环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分析[D]. 苏忍. 天津大学, 2016(11)
  • [8]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刮板输送机煤散料输运状态分析[D]. 张雷.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1)
  • [9]注塑保压过程实物仿真平台与控制方法研究[D]. 刘天畅. 浙江大学, 2015(12)
  • [10]蔬菜穴盘苗钵体力学分析与移栽机器人设计研究[D]. 韩绿化. 江苏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高寿命防松弹簧选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