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世界经济增长1.5%(论文文献综述)
辛佳婧[1](2021)在《汉英同声传译中的简约现象研究 ——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同声传译作为口译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译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因为同传活动的复杂性和译员本身的精力有限,且发言人在讲话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复、犹豫等问题,所以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采用删繁就简的方法,用简洁清晰的目标语传递信息。本论文的研究语料为2020年国新办的三场新闻发布会,分别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新闻发布会、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会。内容涉及科技、经济和医疗卫生三个领域,口译时长共计208分55秒,转写后中英文共计约为6万8千余字。论文在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观察法及案例分析法,探讨新闻发布会语境下的简约现象即职业译员使用简约技巧的原因,具体表现及使用方法。论文进一步划分出五种省略法、三种简化法和两种概括法并分析了相应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研究发现:(1)简约现象存在于新闻发布会的语境中,同传译员会使用简约技巧对译语进行合理处理;(2)简约技巧主要表现为省略、简化和概括;(3)译员选择简约处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源语的复杂性和语言的差异性等;主观上可能有出自于提升译文质量,减轻认知负荷的考虑。因此,本论文认为:(1)充足的译前准备、正确区分主次信息、适度的听说时差和及时的自我修正能够帮助译员合理分配精力并更好地使用简约技巧;(2)合理运用简约技巧能够减少主要信息的缺失,突出交际重点并减轻译者的认知负荷。
李欣桐,方毅[2](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快速蔓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弹性工作制等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世界各国面临重大考验。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经济恢复增长创造了条件。深入研究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乌倩[3](2020)在《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每年三月份“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招待会现场口译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铿锵有力,中方领导人在发言中经常使用各种汉语修辞格来丰富语言,这为口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口译员要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修辞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并通过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严肃的政治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原文风格,向国外表明中国态度,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2017-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难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将招待会中常见修辞格分为句法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两类,其中句法修辞格包括排比、对偶和修辞疑问句;词义修辞格包括明喻、暗喻、引用和委婉语,并分别对各修辞格的口译策略进行总结,证明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记者招待会发言中汉语修辞格口译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希望为口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浦恩菱[4](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提出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毛翩翩[5](2020)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数字练习 ——两种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为帮助学生译员找寻提升英汉同传中数字准确度的训练方法,本文通过量化研究比较了纯数字训练和带数字篇章训练这两种数字口译训练方式的有效性。对照组实验的被试为30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汉口译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均持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汉交替传译二级证书,在实验前被随机均分至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在热身阶段,两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了 15分钟的纯数字训练和带数字篇章训练,对照组不参与热身。休息后,所有参与者完成了相同的英汉同传测试。本文从数字本身、数字的所指内容和整体数字(前两者的结合)三个维度研究被试的数字准确度。将所有参与者的同传录音转写并基于数字准确度评分后,本文通过SPSS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三组的差异。结果表明:1.数字同传对学生译员来说难度较高,相比于翻译数字的所指内容,数字本身的翻译更具挑战性;2.三组参与者的分数显示,带数字篇章训练小组在翻译数字的所指内容时准确度更高,该组的整体数字准确度也因而高于它组;3.纯数字训练小组的整体数字准确度最低,甚至低于无训练的对照组。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建议学生译员在日常训练时提高数字口译的训练频率,在正式同传前采取带数字篇章的训练方法,以提升数字准确度。未来研究可更改本文实验的语言对、译员类型、训练时长等从而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果。
尹佳[6](2019)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化、国际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关键信息来源,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至关重要。对外传播以语言为纽带,以传播效果为宗旨,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与价值观的阐释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其形式以外宣翻译为主。因此,外宣翻译实践的成效关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对外宣翻译的研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外宣翻译,其中心词为翻译,但“外宣”一词既指出了中译外的方向,也明确了翻译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其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及动态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及发展是其传播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我国外宣翻译虽然历经了迄今为止60余年的发展,但其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局限于译本语言文字层面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不断尝试将翻译本体论的研究与边缘交叉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关注翻译的语言层面,还注意到语言之外的因素,证明除了语言本身,制约翻译活动的文化与社会因素逐渐引起学界注意。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再到社会学转向的过程中,其社会属性需要成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以研究其生产、传播、接受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翻译研究主要采用的各种研究视角中,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能够与外宣翻译研究产生紧密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关联;2)在话语与社会辩证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3)在权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与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批评话语分析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外宣翻译要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引入外宣翻译研究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本研究重点分析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所选语料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既蕴含大量意识形态内容,又以实现译入语语境中的传播效果为要求,既讲求对原文的高度忠实,又要对读者的接受与反应给予关注,单纯的语言文字层面的探索无法满足以上多维度的需求,传统的归化或异化策略无法适应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辩证的、动态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对语料进行分析。从具体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在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三维分析框架(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从译本、翻译的传播实践以及翻译的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在这一框架中,第一维度为译本:涉及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第二维度为翻译的传播实践,包括翻译的生产、翻译的传播与翻译的接受;第三维度为翻译的社会实践,包括翻译与权力关系,翻译与社会身份,以及翻译与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审视外宣翻译,探索外宣翻译话语实践的传播属性。研究发现:1)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审视外宣翻译,能够有效突破语言文字分析的局限性,凸显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性;2)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个国际传播实践过程,对赞助人、译者、传媒以及读者的多维度思考是一种主体间性意识,这反映出信息传播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意义,对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话语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使用的话语策略密不可分,本研究从读者接受与读者反应的角度进行探索,丰富了外宣翻译的话语传播策略。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7](2018)在《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8年6月) 疑云重重仍见春晖 保持定力精准施策》文中提出2018年06月29日发布一、中国经济走势如何看:自发回暖仍未改变当前各界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研判莫衷一是、分歧较大。一类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三大需求均出现回落,加之中美贸易冲突演进的不确定性等外部因素,实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呼吁宏观政策作出方向性调整;另一类观点认为,中国实体经济当前确实面临较大困难,但增速下行是经济发展规律,宏观政策应顶住压力、保持定力。与上述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自发增长动力处在持续恢复过程之中,经济韧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等的回暖上。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民间主体已经在
程喜[8](2018)在《英汉政治话语中语法隐喻与语式差异关系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很重要。因此,语境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由于语域理论在语境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隐喻和语域三变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之间关系上。尽管先前已有关于语法隐喻和语式关系的探索,但目前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语法隐喻分布与不同语式关系的探讨。鉴于此,本研究力图通过对比分析英汉政治话语来探索语法隐喻和语式差异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1)语法隐喻的使用如何与政治话语中的语式差异相联系;2)英汉政治话语在语法隐喻和语式差异关系上有什么差异。本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来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研究语料由15个英语政治语篇和15个汉语政治语篇构成,它们又分别构成三种具有不同语式的语篇类型,即政治报告、政治演讲和政治访谈。此外,本研究分别选取Halliday的语法隐喻分析框架和杨延宁的语法隐喻分析模式来处理英语语料和汉语语料。在探讨语法隐喻和语式差异关系前,本研究首先分别对英汉政治话语中的语式级阶和语法隐喻分布级阶进行了描述和界定。语式级阶主要通过测量英汉语三类语篇的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度来界定。然后,研究对英汉语料中的语法隐喻实例进行了辨别和量化,以此来界定语法隐喻分布级阶。此外,研究还对英汉语料中的语法隐喻分布进行了比较,并从语言类型学和文体学角度对差异进行了解读。随后,本研究分两步来探讨语法隐喻和语式差异的关系:1)在词汇密度级阶和概念语法隐喻级阶间建立匹配关系;2)从功能视角解读所建立的匹配关系,包括讨论语法隐喻对语篇复杂度、语篇组织和语篇意识形态的影响。然后,本研究从两个视角对比英汉政治话语中语法隐喻与语式差异的关系:1)英汉政治话语在语法隐喻对语篇复杂度影响上的差异;2)英汉政治话语在语法隐喻构建语篇功能上的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发现,英汉语三类语篇具有不同的词汇密度,从而构成一个精密级阶,而三类语篇的语法复杂度却不能构成一个理想的级阶。此外,英汉语三类语篇的语法隐喻分布度也分别可以组成一个精密级阶。第二,在英汉政治话语中,词汇密度级阶都可以和概念语法隐喻级阶建立很好的匹配关系,这说明概念语法隐喻分布与词汇密度紧密相关。两者间的匹配关系也证明了语法隐喻分布和语式差异间的关系,因为语法隐喻的使用对不同语式的语篇复杂度、语篇组织和意识形态表达有不同的影响。第三,研究发现,英汉政治话语在语法隐喻和语式差异关系上存在差异,因为概念语法隐喻对英汉政治语篇的复杂度贡献不同。具体来说,在英语语篇中名词化对词汇密度的升高作用更大,而在汉语语篇中形容词化对词汇密度升高的贡献度更大。另一个原因在于语法隐喻在构建英汉政治语篇的功能上存在差异,主要因为名词化在构建英汉语篇中作用不同。
李玉铭[9](2018)在《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文中研究表明上海远洋航运业在开埠之前虽已有发展,但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贸易重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作为中西贸易运输载体的远洋航运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上海。1850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定期远洋航线延伸到了上海,标志着近代上海定期远洋航运的历史正式开启。本文以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发展过程中轮船企业的竞争、船舶的更替、航线的扩大以及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为主线,对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在沪大洋行,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在运输载体上主要是帆船,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争与夺市场,各大洋行争相使用了专门用来运输鸦片与茶叶的飞剪船。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进口鸦片以及西方工业品,并以鸦片为主;出口方面则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上海与欧洲间的定期航线,表明专业轮船公司开始介入上海远洋贸易,但直到70年代初,不管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一枝独秀亦或是与法国邮船公司、英国海洋轮船公司的“三巨头”争霸,由于轮船载重量小、运费高等限制性因素,专业轮船公司仍不是此一时期上海远洋运输的承运主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欧亚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以及轮船的大量使用等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上海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以后,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上海远洋航运的主要运输载体,专业性的轮船公司也逐渐代替了在沪大洋行,成为上海远洋航运运输业的主要经营者。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太平洋远洋航线的形成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运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自身能力的衰落与发展,各国以上海为中心的远洋航运势力此消彼长,主要表现为由“一战”前的多国航运势力竞争到“一战”期间的英、日两国争霸,再到战后以英、日、美三霸并争为主的局面。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远洋运输货物在此一时期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进口方面逐渐由鸦片、西方的轻工业品转换成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燃料、五金器材等生产资料;出口方面也逐渐由生丝、茶叶转换成了其他农副产品以及部分工业产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虽因战事爆发,大部分远洋轮船公司曾一度暂停了上海的远洋业务,但随着战事转移,上海的远洋航运业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发展程度甚至一时超过了战前。日本战后在完全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的情况下,却唯独没有阻断上海远洋航运的原因是为了将上海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的中转站,这是日本在战时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战略急需物资,以达“以战养战”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远洋航运是直接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与通道。在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下,是远洋航运的船舶逐渐将西方先进的制度、理念、文化等西方文明带到了中国,进而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开始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同时,也是远洋航运的船舶将中国的一批批茶叶、丝绸以及其他一些大宗的原料产品带入了西方社会,进而使东方文明开始逐渐的融入西方社会。作为近代远洋航运中心的上海,其同样充当了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对于上海本地传统航运业、对于近代上海的港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是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主要有外资轮船企业经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殖民性与掠夺性。但另一方面,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上海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远洋贸易的不断深入,将上海乃至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郑玉春[10](2017)在《对今年钢铁行业面临形势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1.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7%。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从一季度经济形势来看,延续了去年逐步加快的趋势,尽管去年全年国内GDP增长速度为6.7%,但去年四季度的GDP增长实际为6.8%。因此,从目前趋势来看,今年GDP增长保持6.5%以上可能怀疑
二、今年世界经济增长1.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世界经济增长1.5%(论文提纲范文)
(1)汉英同声传译中的简约现象研究 ——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CRONYM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3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 Development of SI |
2.2 Studies on S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ort Model |
2.3 Studies of Concision at Home and Abroad |
2.3.1 Studies of concision at home |
2.3.2 Studies of concision abroad |
2.4 Related Studies on Press Conference of SCIO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An Introduction to Gile’s Effort Model |
3.2 An Introduction to Concision |
3.2.1 Definition of concision |
3.2.2 Classifications of concision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CONCISION IN CASE STUDY |
4.1 Omission |
4.1.1 Omission of known information |
4.1.2 Omission of false start |
4.1.3 Omission of similar expression |
4.1.4 Omission of unnecessary modifier |
4.1.5 Omission of repetition |
4.2 Simplification |
4.2.1 Abbreviation |
4.2.2 Substitution |
4.2.3 Fuzzy processing |
4.3 Generalization |
4.3.1 Generalization of elaboration |
4.3.2 Generalization of unclear expression |
Chapter Five REAS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USAGE OFCONCISION |
5.1 Reasons for Concision |
5.1.1 Objective reasons |
5.1.2 Subjective reasons |
5.2 Strategies for the Usage of Concision |
5.2.1 Adequate preparation before interpreting |
5.2.2 Discern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ormation |
5.2.3 Moderate EVS |
5.2.4 Self-repair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the Completion and Commissioning of the 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50:31) |
APPENDIXⅡ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first half of 2020(58:00) |
APPENDIXⅢ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White Paper "Fighting COVID-19: China in Action"(01:40:24) |
(2)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及其他国家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
(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
(二)其他国家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
三、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一)疫情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
1. 在宏观经济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方面均受到冲击 |
(1)投资方面 |
(2)消费方面 |
(3)出口方面 |
2. 在产业发展方面,服务业受影响较大 |
(1)旅游、餐饮、电影、商品零售、金融业等服务业在春节期间受到的冲击最大 |
(2)交通运输行业、房地产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
(3)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农牧渔业受到波及 |
3. 就业压力较大,低收入群体受影响明显 |
(二)有利因素 |
1.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稳步复苏态势明显 |
(1)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 |
(2)百姓日常生活逐步恢复 |
(3)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
2. 疫情促进和催生新兴业态和行业,新动能持续壮大 |
(1)在线游戏、在线观影等行业收入大幅上升 |
(2)网络零售成为消费增长重要动力 |
(3)线上教育、线上办公软件开发和知识付费项目的需求不断攀升 |
(4)医药及医疗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
(5)最后一公里项目需求增加 |
3. 国家先后出台有利措施,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发展 |
四、对世界及我国2020年经济增长的预判 |
(一)世界银行预测 |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 |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
(四)我国经济学家预测 |
五、对策建议 |
(一)继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和实施力度 |
(二)强力促进以消费、投资为重点的有效需求 |
(三)加大对智能制造产业和应急服务经济产业的支持力度 |
(四)全面强化稳就业和保障基本民生举措 |
(五)强化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
(3)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3 Overview of the Thesis |
ChapterⅡ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Figures of Speech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s |
2.5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
Chapter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Interpretive Theory |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2 The Defini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3 Basic Concep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3.1 Deverbalization |
3.3.2 Sense |
3.3.3 Cognitive Inputs |
3.3.4 Equivalence and Correspondence |
3.4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
3.4.1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 |
3.4.2 Three Stages of Interpreting |
3.5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5.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
3.5.2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icit Sense and ImplicitSense in Re-expression |
Chapter IV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4.1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of the Case Study |
4.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yntactical Figures of Speech |
4.2.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Pai Bi |
4.2.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Dui Ou |
4.2.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Question |
4.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
4.3.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Simile |
4.3.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 |
4.3.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Allusion |
4.3.4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Euphemism |
Chapter V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ppendix Ⅲ |
Acknowledgements |
(4)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
2.1.1 Parallel texts |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
2.3.1 Quality control |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
4.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
4.2.1 Lexical level |
4.2.2 Syntactic level |
4.2.3 Discourse level |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5.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Reflections |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5.3.1 Limitations |
5.3.2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CE |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
(5)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数字练习 ——两种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
1.2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the difficulty of number interpreting |
2.2 Studies on the factors related to number accuracy |
2.2.1 Subjective factors |
2.2.2 Objective factors |
2.3 Studies on coping strategies and training methods |
2.4 Definitions |
2.4.1 Number and its range |
2.4.2 Number-in-isolation training vs. number-with-referent training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Procedural competence |
3.2 Spillover effect |
3.3 Hypotheses |
4. Methodology |
4.1 Participants |
4.2 Materials |
4.2.1 Number-in-isolation training material |
4.2.2 Number-with-referent training material |
4.2.3 SI test material |
4.3 Experiment procedure |
4.3.1 Training |
4.3.2 Test |
4.4 Analysis of data |
4.4.1 Data scoring |
4.4.2 T-Test analysis |
5. The Results |
5.1 The difficulty of number interpreting |
5.2 Comparing the two training groups |
5.3 Comparing the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s |
6. Discussion |
6.1 General Trends |
6.1.1 Number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problem triggers indeed |
6.1.2 Figure interpreting:an even huger challenge |
6.1.3 The effectiveness of number-with-referent training |
6.2 Accounting for rejected hypotheses |
6.2.1 Failure of the first hypothesis |
6.2.2 Failure of the second hypothesis |
6.3 Suggestions |
6.3.1 Training suggestions |
6.3.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7.Conclusion |
8. References |
9. Appendix |
A. Material of the SI task |
B. Scores of every participant |
C. Transcripts |
(6)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预期突破 |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
2.1.1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的区别 |
2.1.2 外宣翻译的概念及其内涵 |
2.1.3 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2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
2.2.1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与代表性理论 |
2.2.2 外宣翻译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关联 |
2.2.3 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翻译研究成果 |
2.3 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翻译研究 |
2.3.1 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 |
2.3.2 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结构及语言特点 |
2.3.3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及相关研究 |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及观察语料 |
3.1 外宣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
3.2 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 |
3.3 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下的外宣翻译过程 |
3.4 观察语料——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 |
3.5 小结 第四章 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1 概念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2 人际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3 语篇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4 小结 第五章 外宣翻译的传播实践 |
5.1 翻译的生产 |
5.1.1 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
5.1.2 外宣翻译的主体间性 |
5.1.3 译者对外宣翻译互文性的实践 |
5.2 翻译的传播 |
5.2.1 外宣翻译的传播机制 |
5.2.2 译者的把关人作用 |
5.3 翻译的接受 |
5.3.1 外宣翻译的读者研究 |
5.3.2 外宣翻译的读者关照 |
5.3.3 外宣翻译的读者反应 |
5.4 小结 第六章 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 |
6.1 外宣翻译与权力关系之关联 |
6.2 外宣翻译与社会身份之关联 |
6.3 外宣翻译与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之关联 |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
7.1 译本与翻译传播实践之关联 |
7.2 翻译传播实践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
7.3 译本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8.2 本研究的发现及创新之处 |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7)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8年6月) 疑云重重仍见春晖 保持定力精准施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经济走势如何看:自发回暖仍未改变 |
1. 民间和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 动能尚足 |
2. 消费:短期增速略有下滑, 企稳升级趋势不变 |
社销总额增速受短期因素影响, 陷入历史低谷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 前景尚待观察 |
社销总额指标无法反应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 |
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项目压减, 本轮波动主因 |
4. 房地产:房价上涨压力增大, 多管齐下坚持“房住不炒” |
销售:需求升温, 增速上行 |
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位于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警惕库存不足 |
投资:增速看似稳健但存在水分, 房地产有效供给增长乏力 |
政策建议 |
5. 价格指数:CPI保持平稳, PPI见顶回落 |
6. 货币政策:政策调整仍有空间 |
二、结构性去杠杆:从控总量到精准清退低效企业 |
1. 影子银行受严控, 其他渠道未填补 |
2. 低效企业难退出难, 不良核销未提速 |
3. 股市波动:短期波动未可知, 长期价值已显现 |
4. 政策建议:精准退出低效僵尸企业 |
三、贸易战:黑云压城, 保持战略定力;底线思维, 亦可柳暗花明 |
1. 中美贸易现状分析:中对美贸易依赖度下降 |
2. 贸易战影响及对策 |
免责声明 |
(8)英汉政治话语中语法隐喻与语式差异关系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Aims and Significance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Grammatical Metaphor |
2.1.1 From Lexical Metaphor to Grammatical Metaphor |
2.1.2 GM Studies Abroad |
2.1.3 GM Studies in China |
2.2 The Variable of Mode |
2.2.1 Register Theory |
2.2.2 Characterizations of Mode |
2.2.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M and Mode |
2.3 Contrastive Studies on GM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Political Discourse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
3.1 Theoretical Grounds for GM |
3.1.1 Three Metafunctions in SFL |
3.1.2 Stratal Realignment between Semantics and Lexicogrammar |
3.2 Classification of GM in Halliday’s Model |
3.2.1 Ideational GM |
3.2.2 Interpersonal GM |
3.3 Classification of GM in Chinese |
3.3.1 Ideational GM in Chinese |
3.3.2 Interpersonal GM in Chinese |
3.4 Research Methodology |
3.4.1 Research Questions |
3.4.2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Language Materials |
3.4.3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s |
4.1 Mode Differentiation in Various Text Types |
4.1.1 Mode Differed in Two Continua |
4.1.2 Mode Differed in Complexity |
4.1.3 Interpretation on Lexical Density and Grammatical Intricacy |
4.2 GM Deployment in English Political Discourses |
4.2.1 Identification of GM Instances in English Political Discourses |
4.2.2 Quantification of GM Instances in English Political Discourses |
4.3 GM Deployment in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s |
4.4 Comparison of GM Deploym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s Chapter F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GM and Mode Differentiation |
5.1 Relationship between GM and Mode in English Political Discourses |
5.1.1 The Mapping Relations between Lexical Density and Ideational GMScales |
5.1.2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GM-mode Relationships in English Texts |
5.1.3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GM and Grammatical Intricacy |
5.2 Relationship between GM and Mode in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s |
5.2.1 The Mapping Relations between Lexical Density and Ideational GMScales |
5.2.2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GM-mode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Texts |
5.2.3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GM and Grammatical Intricacy .104 |
5.3 Comparison of GM-mod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icalDiscourses |
5.3.1 Difference in GM’s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plexity between TwoLanguages |
5.3.2 Difference in GM’s Functions of Constructing Texts between TwoLanguag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 |
6.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s of Language Materials Appendix Ⅱ Analysis of Language Materials Appendix Ⅲ Statistical Results by SPSS |
(9)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兴起与革新: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轫 |
第一节 帆船时代:近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概述 |
一、唐宋时期远洋帆船贸易 |
二、清代至开埠前的远洋帆船贸易 |
三、上海与长崎远洋帆船贸易 |
第二节 开埠初期上海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 |
一、开埠初期西方工业品的进口 |
二、鸦片走私进口贸易 |
三、丝、茶的远洋出口贸易 |
第三节 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
一、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 |
二、帆船到轮船:远洋运输方式的转变 |
三、垄断到竞争:远洋运输主体的变更 |
四、传统到现代:远洋贸易方式的变革 |
小结 |
第二章 发展与竞争: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对外贸易 |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全面发展 |
一、日本加入上海远洋航运的竞争 |
二、太平洋远洋航运网的形成 |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线 |
第二节 英、日、美远洋航运势力的角逐 |
一、一战期间英日远洋航运的分霸格局 |
二、一战后各国远洋航运的恢复 |
三、英、日、美的三国航业争霸 |
第三节 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 |
一、传统远洋贸易的衰落与终结 |
二、新兴远洋贸易品的兴起 |
小结 |
第三章 恢复与繁荣:孤岛时期上海远洋航运 |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远洋航运概况 |
一、远洋航线的恢复 |
二、交易量的回升与贸易中心的回归 |
三、主要远洋航线 |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孤岛时期上海 |
一、上海民众生活物质仰赖外洋供给 |
二、工业原料进口与商品出口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供给需求与上海远洋航运 |
一、日本“以战养战”的战时经济体制 |
二、日本战时航运政策与在华第三国之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促进与变革: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变迁 |
第一节 近代上海沿海、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与革新 |
一、技术变革与沙船的衰落 |
二、新式轮船公司的建立 |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区变迁 |
一、港区与洋船停泊区的开辟 |
二、远洋贸易与港区功能变迁 |
第三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建设 |
一、外资码头的修建与兴起 |
二、船舶修造业的建立与发展 |
小结 |
结语 |
一、贸易、失序、进步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
二、国家行政力量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
三、远洋航运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今年世界经济增长1.5%(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英同声传译中的简约现象研究 ——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为例[D]. 辛佳婧.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李欣桐,方毅.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3]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D]. 乌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5]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数字练习 ——两种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D]. 毛翩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5)
- [6]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D]. 尹佳.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7]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8年6月) 疑云重重仍见春晖 保持定力精准施策[A].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研究报告(总第87期)——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8年6月), 2018(总第87期)
- [8]英汉政治话语中语法隐喻与语式差异关系的对比研究[D]. 程喜.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D]. 李玉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10]对今年钢铁行业面临形势的分析[J]. 郑玉春. 冶金管理,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