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赫楠[1](2021)在《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购物蓬勃发展,目前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中产阶级家庭规模不断扩大,国人对海外优质商品的需求强劲增长,消费升级带动跨境网购快速兴起。面对跨境网购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跨境网购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跨境电子商务应运而生,跨境网购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进口跨境网购平台纷纷涌现,以跨境网购平台为核心的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逐步成型。在疫情期间,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成为保障外贸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诚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境网购起步相对较晚,行业的过快扩张同时导致了成熟速度与发展速度难以并行、高增长与高质量无法同步的现实困境,众多跨境网购平台被频繁曝光,消费投诉居高不下,消费者信任水平普遍偏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如何有效建立和维系消费者信任以积极推动行业的生态演进,既是跨境网购平台企业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亦是我国对外贸易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为解决我国跨境网购高速发展与消费者信任整体偏低的现实矛盾以积极推动我国外贸的稳步增长,本文聚焦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跨境网购平台,并以其中的领导者——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为信任客体,基于理性行为理论、信任转移理论、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等相关理论,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思辨归纳、理论移植、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方法系统探究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了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成果。首先,回顾了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信任转移理论等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领域以及精细加工可能性、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等信息领域的相关理论,夯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梳理了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前人研究成果,归纳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再次,综述了跨境网购的相关文献成果,总结跨境网购消费者信任的研究现状。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思辨评述,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2)构建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模型。在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基础上,本文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视角,结合跨境网购情境特征及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特征,从跨境网购子平台内部属性感知、跨境网购子平台外部属性感知和消费者个人因素三个方面提取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整合信任转移理论,归纳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路径,提出了包含中心路径、边缘路径、信任转移路径和调节路径的25条影响路径作用关系假设,据此构建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3)检验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开展实证检验。在问卷开发阶段,本文明确了测量变量的概念,遵循问卷设计的原则选取测量量表、开发初始问卷,按照规范的问卷设计流程通过访谈法、小规模测试和问卷预试对问卷的内外部质量进行评价,经过反复修订形成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正式问卷。在正式问卷调查阶段,本文科学确定目标样本容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最终收集整理得到549份有效样本,其人口统计特征基本符合跨境网购用户画像。在实证分析阶段,本文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分析,测量模型通过了信效度检验,样本数据质量较高;在此基础上运用AMOS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合SPSS软件开展假设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模型的整体配适度较高,25条研究假设中的20条通过了假设检验。(4)提出了跨境网购情境下增强消费者信任的管理建议。通过对实证分析结果的分类讨论,本文归纳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为相关平台企业提出了有益的管理建议:为有效建立和维系消费者信任,企业应注重提升其跨境网购平台的内部质量,着力构建消费者信任的核心路径;切实优化其跨境网购平台的外部属性,努力寻求消费者信任的支持线索;充分利用其境内网购主平台的累积信任,积极推动消费者信任的优势转移;积极应对跨境网购信任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消费者信任的构建策略;密切关注跨境网购消费的个体差异,有效规避消费者信任的不利威胁。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本文揭示了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得出了具有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的研究结论。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过程符合信息加工原理,消费者对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内外部属性的感知(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能够积极促进消费者信任水平的提升;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过程遵循信任转移机制,境内网购主平台消费者信任能够对其跨境网购子平台消费者信任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过程存在路径选择差异,跨境网购经验丰富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中心路径(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服务质量)建立信任,跨境网购经验不足的消费者则更倾向于依据边缘路径(感知平台声誉和感知结构保证)建立信任;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影响,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负向调节部分影响因素(感知信息质量、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主观规范)对消费者信任的作用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对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的信任建立。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新概念,引入了新的研究视域,填补了该领域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空白,提升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问题的研究深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依据。(2)融合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信任转移理论重构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双路径视角结合研究情境提出了“跨境网购子平台内部属性感知”和“跨境网购子平台外部属性感知”的新命名,明确了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实现了既有理论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3)探索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转移机制。本文在归纳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一般影响路径基础上,结合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的独特属性,基于信任转移理论提出了“境内网购主平台消费者信任”这一特殊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构建了信任转移的直接影响路径和间接影响路径,首次在跨境网购情境下通过实证检验了消费者信任的转移机制,提出了消费者信任建立的新依据。(4)本文以跨境网购经验调节变量反映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动态特征,以发展性视角阐释了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理,提高了研究模型的适用性,贡献了跨境网购情境下消费者信任研究的新思路,为平台企业制定灵活多元的营销策略提供有益参考。(5)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在跨境网购情境下支持了既有理论的重要观点,同时践行了基础理论的新应用,以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中的消费者信任为切入点,扩展了既有理论的研究范畴,对于基础理论的动态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洪[2](2021)在《社交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交电商的迅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传统电商商业模式,逐渐引领电商新走势。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移动支付体系和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低线城镇人口消费潜力的大幅提升,进一步推动社交电商的发展。两大传统电商阿里巴巴和京东开始走向中高端市场,高端品牌和头部商家聚集越来越多流量,长尾末端商家流量获取日益艰难,传统电商平台流量成本增加。与此同时,网购零售消费市场趋于饱和,传统电商线上红利削减,获客成本攀升,迫切需要找到新的低成本、低门槛的电商销售平台。这一背景下,以“社交裂变+低价爆款”的社交拼团为核心的拼多多腾空出世,充分利用社交电商这种新模式,依托微信庞大的社交流量,抓住市场机遇,迅速吸引大量低线城镇潜在的消费者和商户资源,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国内第二大电商零售平台,市值仅次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因此,对拼多多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优劣之处,为拼多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相信对其他社交电商企业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采用两种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电商盈利模式的文献综述进行了梳理,并引用了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为下文案例研究提供理论性指导;然后从电商行业入手,概括介绍社交电商的发展状况,对比传统电商与社交电商的区别,分析拼多多社交电商属性,并概述拼多多的发展历程和组织体系;随后开始进入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SWOT战略分析拼多多所处发展环境和发展潜力,再进一步对拼多多目标客群、客户价值、相关活动、收入渠道及核心竞争力五大盈利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拼多多盈利模式的五个特点,并对拼多多的电商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剖析,运用杜邦分析法对拼多多几大财务指标进行盈利质量评价;最后通过分析发现拼多多存在企业经营利润持续亏损,盈利模式单一,目标用户购买力弱,核心竞争力易于模仿,尚未形成足够强劲的利润屏障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本文希望通过对拼多多的盈利模式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优化措施,并为以后社交电商行业提供一些盈利模式方面的经验和借鉴。
张涛[3](2021)在《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形态,在不同的大众领域为用户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精准化服务,如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移动旅游、移动理财等。移动商务平台通过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来定位用户个性化需求,以便向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移动商务平台和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披露的隐私信息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然而,移动商务用户享用精准、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隐私安全威胁。用户披露的隐私信息在被移动商务平台获取、使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被泄露、滥用、窃取的风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披露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感到担忧,这直接影响着用户披露个人隐私信息的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用户隐私信息披露和移动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围绕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具体解决以下四方面问题:(1)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在披露个人隐私信息时面临收益和风险,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和用户感知风险影响因素是怎样的?(2)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具体有哪些,如何构建一套风险评标体系?(3)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如何对移动商务平台进行定量、准确的风险评估?(4)如何改善移动商务平台的风险环境,如何提升政府、行业等监管职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引入隐私计算理论来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实证分析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机理及用户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依据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研究思路来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有效的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来帮助用户选择风险“可接受”或“可控”的移动商务应用,指导改善移动商务风险环境,从而确保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以此达到移动商务平台健康发展和用户安全享用精准、个性化服务的“互利共赢”目的。首先,本文围绕研究问题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一是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述,在此基础上探索本文研究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的切入视角。二是对移动商务的内涵、特点及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差别进行了介绍,对隐私信息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阐述,并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三是对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等与本文研究问题息息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的构建及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来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和理论假设条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检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和检验,并从用户风险感知的角度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通过纸质问卷和“问卷星”两种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12份。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技术风险、平台环境风险、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用户自身脆弱风险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风险;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感知收益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正向影响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再者,本文参照风险管理理论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从技术风险、移动商务平台环境风险、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用户自身脆弱风险等5个维度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并提出了用于对比分析的基于经典评价方法的风险评估方法,重点围绕评估方法的理论依据、设计思路和计算步骤进行阐述。本文结合移动商务实际应用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商务平台应用案例,来检验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或专家评分等形式收集样本数据,分别对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提出的新方法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根据风险评估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特点及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重点围绕风险较高的风险指标提出管理策略,分别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环境、平台运营管理、移动终端、用户自身及监管层中的政府、行业等角度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对论文研究的内容、结论进行概括总结,梳理出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应关注的研究方向。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和结论,本文主要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结合隐私计算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构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进一步探索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内在作用路径和影响因素,并从用户感知角度探讨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及用户感知风险因素,对于构建移动商务用户隐私行为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构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属性模型。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内在机理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属性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从技术风险、移动商务平台环境风险、平台运营管理风险、移动终端风险及用户自身脆弱风险等不同层面对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从新的视角扩充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属性模型。(3)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将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数理统计中的马尔可夫链引入到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之中,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利用信息熵对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进行度量,通过马尔可夫矩阵描述更加真实的复杂风险环境,计算出目标风险评估值及各类风险因素的风险熵。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将提出的新方法与经典的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文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能够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结果。(4)提出了移动商务情景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策略。根据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结果,本文梳理和总结了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的特点及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围绕风险指标分别从平台技术、平台环境、平台运营管理、移动终端、用户及监管层中的政府、行业等角度提出具体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对移动商务环境下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为进一步改善移动商务隐私风险环境提供有益的启示。
赵越[4](2021)在《A科技公司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迅猛发展,由于电子商务轻资产占比多、专业化程度高且信息不透明的属性,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也就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为此电子商务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A公司是一家自营式电商科技企业,随着销售额逐年增加,在电子商务科技行业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规模不断地扩张,A公司的融资问题影响了其发展,为此关于A公司的融资问题研究显得非常有意义。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本文结合MM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相关的理论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A科技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融资行为进行客观调查及数据分析。研究发现:A公司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高且风险大、融资渠道单一等主要问题,在了解A公司的融资历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其融资结构的问题根源在于融资基础薄弱且内部制度不健全、风险来源于公司业绩不稳定且信用环境管理不足、渠道主要由于缺乏与金融机构联系等,为此,公司应从健全内部制度、构建监管体系、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同时注重优化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实现A科技公司可持续发展。关于A科技公司的解决措施及建议也为类似的企业、相关行业提供了参考。
曹越[5](2021)在《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驱动的新技术与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各类移动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因此移动情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与线下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本地生活O2O服务成为继电子商务之后新一个万亿级市场,移动O2O开始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拓展到教育、医疗、养老、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大大加速了全社会的整体数字化进程。作为一种基于移动网络和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型商业模式,移动O2O能够充分发挥手机的便携性、位置的可追踪性、高互动性等优势,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优质服务。技术进步带来了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和信息异质性、复杂性的激增,然而个体的认知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却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当代网络用户面临着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以及巨大的信息搜寻压力,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搜寻效果、改善信息搜寻体验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传统的基于PC端的网络信息搜寻相比,移动O2O情境下的信息搜寻场景和内容更加复杂,且在用户的需求动机、搜寻渠道、方式与策略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与内在逻辑,可见有必要对其展开针对性研究。然而,对于这种融入了线下场景的移动O2O情境下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目前学者们尚未给予足够的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理论成果有待补充。故而,本研究以移动O2O情境为切入点,将用户线上与线下的信息搜寻行为有机融合,在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移动O2O情境下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整体理论模型及行为的“动机—过程—结果”展开系统性研究,以揭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探寻其影响因素及相应的作用机制,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引导和优化策略,为移动O2O平台和商家改进信息服务及推荐系统、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在全面梳理信息搜寻经典理论、模型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扎根理论与深度访谈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过程、内在机理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全局视角出发,构建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从产生信息需求到结束信息搜寻行为的全过程及行为机理,包括信息需求认知、信息搜寻渠道选择、信息搜寻策略选择、信息筛选与评价和信息搜寻结果五个阶段;并总结归纳了会对该过程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信息素养、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和情感因素等主观影响因素,以及情境因素、技术因素、社群影响、任务特征和产品特征等客观影响因素。新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拓展了信息搜寻研究情境,是对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后续定量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2)从搜寻动机角度出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挖掘用户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外生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在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动机、机会、能力”(MOA)模型和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作为参考,引入信息需求、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情感因素等新变量,构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借助SPSS 21.0,Smart PLS 3.0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信息需求、努力期望、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意向的正向影响显着,而感知风险则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搜寻意向、便利条件和搜寻能力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只有在三者兼备的条件下,信息搜寻行为才会发生。(3)从搜寻过程角度出发,通过用户实验方法探索了个体特征与任务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过程的影响。采用半受控形式的用户实验方法,在尽量还原真实移动O2O情境的前提下,邀请了48位被试者完成4个模拟情境下的信息搜寻任务,并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屏大师APP)辅以出声思考法采集信息搜寻行为数据。然后以个体特征和任务特征作为自变量、信息搜寻行为指标作为因变量采集相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在不同任务情境下、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用户如何选择信息搜寻的渠道、方式和策略,探索相应的行为规律。其中个体特征通过大五人格特征量表(NEO-FFI)进行测度,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五个维度,任务特征则通过复杂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有助于移动O2O平台与服务提供商针对不同任务情境和用户群体改进搜索系统和交互界面、优化信息资源提供方式,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推荐以及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4)从搜寻结果角度出发,基于信息增益理论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在文献回顾与用户访谈的基础上,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和归纳,最终提取出涵盖用户、信息、技术、环境与渠道五个维度的一共57个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得到313个有效样本。然后运用信息增益理论对各个影响因素与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借助SQL软件计算各因素的信息增益值并进行排序,由此识别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16个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便捷性、信息有用性、个性化需求满足、位置相关性、经济性、需求认知能力、产品/服务差异性、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时效性、信息技术能力、周边环境、商家服务态度、渠道信任度、界面友好性、可操作性和信息形式)。在此基础上利用SVM算法构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预测模型,数据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测试集中的分类精确度达到了86.79%,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由此也验证了通过信息增益理论识别出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移动O2O平台和实体商家角度出发,兼顾用户、政府和行业监管方等多个视角,分别提出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引导策略和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提升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效果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李玮[6](2020)在《苍南县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经济贸易的重要方式。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传统行业纷纷借助电商平台扩大了行业的发展空间,开放高效的电子商务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支点,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下,革新农产品的销售流通模式迫在眉睫,是机遇也是挑战。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最南端,濒临东海,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苍南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苍南县产的农产品―苍南四季柚‖为浙江省苍南县地方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外形独特,口感优良、营养丰富,是果中珍品,还可作为药用,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仙家名果‖美誉。为促进苍南县四季柚的发展,加快产业化进程,苍南县政府对四季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大规模的四季柚的生产基地先后建立,四季柚在生产规模、生产质量和生产产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不断提升的产量和简单低效的销售模式及单一的销售渠道之间的矛盾,使得苍南四季柚逐渐陷入满仓滞销的窘境。苍南县政府也看到了也正视这一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苍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营销的作用,制定以―电商换市‖为导向,把电子商务作为―一号新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宽苍南四季柚的销售渠道,开阔苍南四季柚新的市场。本文以苍南县四季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苍南县四季柚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产品介绍、营销模式、市场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分析;其次运用SWOT分析四季柚产品的电子商务应用,并基于SWOT分析的结果,构建适合于四季柚电子商务应用的电子商务模式;再根据不同规模的生产销售主体进行分析,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在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作出不同的选择,并作出成本预算、风险预估和控制;最后,针对四季柚电子商务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作出结论和展望。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为实现苍南县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顺利有序进行,需要多重保障多管齐下,主要包括政策引导与支持保障、技术服务与培训保障、资金保障、物流环节等保障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为:在当前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涵盖全网客户,可拓宽苍南县四季柚的销售市场,因而应大力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在四季柚应用电子商务的初期阶段,需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开拓市场、投放广告、积累新用户方面;在四季柚应用电子商务的中期阶段,需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交易安全,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诚信关系、维系客户方面;在四季柚应用电子商务的后期阶段,需要把重点放在新市场方面。
王玉颖[7](2020)在《我国跨境电商政策效应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外贸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正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稳外贸增长、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中,政策手段作为政府引导和规范跨境电商发展的最主要方式,在跨境电商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背景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政策碎片化、体系不完整、监管重复与遗漏并存等,无法充分发挥跨境电商政策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一是跨境电商作为新业态,商业模式不断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也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难以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对政策体系提出新的监管要求;二是跨境电商涉及海关、商务、税务、财政、邮政等十多个部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不畅、职能界限模糊,导致现有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重复和遗漏等监管问题。因此,在当前跨境电子商务政策面临的监管需求和监管问题的双重压力之下,系统研究跨境电子商务政策重复监管、监管冲突、实施效果不显着等一些关键问题,解析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实施效果,探索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有效政策“组合拳”,实现跨境电商政策从政策抉择、政策实施至国际贸易冲击应对的全流程量化分析,是保障政策体系制定科学、合理,解决政策低效与不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通过剖析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演化特征及不足,量化跨境电商政策内容,评估政策实施有效性,为政府部门指导和调整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具体地,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第一,介绍研究背景、价值及意义,界定相关核心概念并回顾跨境电商政策体系、跨境电商政策效果评价和政策内容量化的相关研究现状,阐述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交代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二,首先梳理跨境电商政策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政府干预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然后探讨跨境电商政策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包含跨境电商的贸易中介功能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两方面;最后从跨境电商发展、跨境电商税收、跨境电商消费偏好归纳出政策的经济效应。第三,量化分析我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演化特征及不足。本部分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政策主体与主题两方面分析跨境电商政策演化特征,进而通过政策主体与主题的网络关联图考察政策体系现存监管问题。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多头监管、主体协同不均衡、主题分散、服务内容和措施类政策结构失衡、建设和服务类政策监管重叠等一系列监管问题。第四,研究政策组合对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效应的影响。本部分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政策工具、政策目的和政策力度角度构建跨境电商政策组合三维分析框架,然后从综合性、一致性和均衡性三个方面测度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特征,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测度政策组合特征对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效应的影响,进而明确不同类型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特征的作用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如,环境型政策工具组合特征值均较高但作用效果不理想,而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组合特征值偏低,但能够对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效应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第五,研究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的宏观经济效应:一个两国DSGE模型。首先,在上一章构建的政策组合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跨境电商交易特点,构建包含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组合冲击的两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政策工具组合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并对比分析其在不同政策目的和政策力度下的效果差异。研究发现跨境电商供给型政策工具组合冲击既能提高本国产出,又对国内外居民造成的福利损失较小,同时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也不大,是一种最优的政策工具。而跨境电商需求型冲击虽然能够提高国内外产出和国外消费,改善国内经常账户,但对国内居民福利造成的损失较大。此外,还发现政策工具组合冲击产生的经济效应会随着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有效期限等的波动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现有文献相比,上述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1)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从多方面、多角度实证分析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效丰富了社会经济政策统计的研究内容。(2)研究视角的创新。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监管问题和监管需求角度出发,提出跨境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全流程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3)研究思路上的创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政策网络理论引入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研究,提出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现存监管问题的统计分析思路,是拓展公共政策研究的创新思路。(4)理论模型上的创新。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包含不同类型跨境电商政策组合冲击的两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尤其是在考察跨境电商商品流通渠道时,创造性地将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中介部门引入模型,更真实地刻画了现实经济特征。本文的研究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研究对象局限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并未对国际成熟经验进行研究。(2)在研究跨境电商监管主体与主题时,只是对部分核心主体与主题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未对现有的政策主体发布的主题进行全方位分析。(3)仅对2008-2018年间我国跨境电商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有限。(4)跨境电商监管问题的成因来源于多种渠道,本文只是对监管部门之间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没有从跨境电商发展需求出发,对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
赵爽[8](2020)在《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本国内的商品早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跨境电子商务顺势而生,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新形式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引擎。这其中,尤其是跨境进口电子商务业务的蓬勃发展,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消费的升级。跨境进口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国内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渠道去购买安全性能更好、品质更高的海外商品。面对国内消费者强烈的购物欲望以及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国内许多电商平台、物流企业乃至各种投资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跨境进口电商平台,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属于新兴行业,该领域缺少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各跨境电商企业如何结合符合自身平台的产品特点、用户人群的偏好、创新市场营销策略及物流供应链等核心因素来帮助企业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得到良性的发展,是所有跨境进口电商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作为国内典型综合类跨境进口电商平台,如何制定适合该平台的营销策略使其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以下简称KL电商平台)为研究对象,以STP理论、4Ps营销组合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KL电商平台的营销现状,对其营销宏观、微观环境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指出其战略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STP分析,从而对KL电商平台的4Ps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给跨境电商平台提供一些有益的营销策略参考建议,并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李题印[9](2019)在《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发展的历程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一条从单一服务经济到多元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并通过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从最初简单的商品交易向产业链等行业发展,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随着近年来的快速稳健发展,电子商务经济以其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及民生等领域,在培育新业态、创造新需求、拓展新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共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动力,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电子商务领域中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单位就是商务网站,商务网站发展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商务领域的未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在《电子商务世界》杂志举办的“第二届中小企业应用发展大会”中提出:“互联网的第一个10年,是大门户时代;第二个10年,由于差异化的需求,必然导致众多小门户的出现,在未来会形成小门户+联盟的形式。”电子商务领域不仅受到了国家和企业方面的重视,也受到了诸多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电子商务的内涵、现状、发展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物流模式、互联网+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电子商务的核心单位是商务网站,因此,也有诸多学者对商务网站进行了剖析。对商务网站的内涵、运营模式、价值流动等进行了阐述,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引入了生态学的理论,对商务网站的“生态”进行了研究,进而形成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等新概念。当前学术界对于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的机理、机制以及动因研究较为充分,然而,价值在各个节点之间如何流动以及分配,影响均衡价值流形成的因素等研究较为匮乏或者片面,而相似研究大多聚焦于电子商务、产业链、供应链等主题。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不仅包括价值创造过程,还要涵盖价值流动、分配的问题。因此,结合学者们之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选择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流动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其流动机理和流动过程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的概念模型分别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信息价值四个维度,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进行了解析,界定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结合价值流动相关理论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流动内涵、流动过程、构成要素等进行详细的论述,构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的概念模型,将其分为了宏观抽象层面的价值流动过程,以及微观具象层面的价值流动两个方面。其中,宏观的价值流动包括价值创造、价值流动、价值分配、价值评价的过程,微观价值流动是指宏观价值流动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以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概念模型为逻辑研究框架,并逐章对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尽阐述。(2)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过程进行了解析运用效用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定义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的内涵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构建价值流动的动态机理模型,与此同时与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自身特质,剖析了其价值创造中的“四流”,并分别从这“四流”中挖掘出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模糊集-DEMATEL方法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3)运用GERT理论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过程进行了剖析首先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流动路径进行了解析,然后应用GERT理论对价值流动进行了GERT网络模型构建,并分析了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理论角度对相关的函数内容进行求解,明确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的GERT网络协同组织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模型。(4)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机制分配过程进行了解析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博弈主体、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构建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不同利益分配模式下价值创造主体行为的演化路径,并最终提出了博弈策略及建议。(5)应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流动效果进行评价运用熵权法、TOPSIS方法、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关键影响因素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据构建了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
崔毅[10](2019)在《跨境电商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境电商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与传统外贸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在“互联网+”,“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方面也为跨境电商提供了至高的战略领地。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有些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迅速崛起,而有些却濒临消亡。跨境电商离不开卖家与买家的共同参与,更多活跃用户量会给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带来更大的成功。因此,了解跨境电商平台中,卖家与买家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本土电商相比,跨境电商由于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法律差异,清关,以及跨境物流等问题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而关于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多停留在本土电商研究范围,导致跨境电商平台面临诸多发展的挑战。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与研究空缺,本论文围绕着如何提升用户持续使用意愿这一主题,对我国某个先驱的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实证的方法,从平台卖家,个人买家,以及企业买家三个不同视角,发现了跨境电商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本论文的研究弥补了跨境电商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空缺,完善了跨境电商用户行为的研究理论,其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结合了定性(深度访谈)与定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混合研究法,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平衡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发现平台的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能够正向影响卖家对于平台的信任,从而增加卖家对于平台的感知受益,最终起到提升卖家持续使用意愿的作用。第二部分,以个人买家为研究视角,结合心理距离理论与承诺信任理论,通过实证方法,以官网APP在线问卷屏幕弹出的形式随机发放问卷。最终获取了699份有效问卷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了跨境电商个人买家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该研究界定了移动电商感知距离的概念,并发现了移动电商感知距离,社会距离,沟通质量,投机行为,满意度,投入量,以及关系利益是通过个人买家信任以及买家归属感来影响跨境电商持续使用意愿的。第三部分,以企业买家为研究视角,从跨境电商特有的风险属性出发,构建了感知风险的五个风险维度,即清关风险、扣押风险、经济风险、运输风险、和隐私风险。通过官网站内信的方式对平台活跃卖家进行随机调研,最终获取了243份有效问卷并进行定量分析,解释了备选平台质量可以通过感知风险以及买家信任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机理。第四部分,先综合了三个子研究的研究成果,对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提出了能够提升卖家、个人买家(移动端)、以及企业买家持续使用意愿的建议策略。再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分层,找出影响跨境电商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的直接、间接及深层次的根本因素,从而为跨境电商平台提供具体的有逻辑顺序的建议策略。本研究具有以下四个主要创新:一是开发了针对跨境情境下测量卖家系统质量、服务质量、感知风险及感知受益的测量量表;二是界定了移动电商感知距离的概念,并开发出测量这一概念的题项;三是将感知风险定义为二阶变量,并将其划分为五个针对跨境情境下的不同维度;四是构建了关于卖家,个人买家,企业买家研究模型,并同时考虑了用户的感知因素及平台的质量因素两方面,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模型,解释力更强,理论上更加完善。其主要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开发出的卖家持续使用意愿测量量表为平台的实践家们提供了如何吸引优质卖家的具体方案;二是个人买家研究模型强调了满意度和归属感的重要性,且发现的影响因素可帮助跨境电商平台更好地针对个人买家进行服务升级,技术优化;三是风险感知五个维度的划分为跨境电商平台如何降低企业买家感知风险从而提升持续使用意愿提供了改善服务的侧重点;四是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图找出平台对于改善自身质量,提升持续使用意愿的突破口,帮助平台的实践家们理清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并建议改善影响因素质量的顺序。
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概述 |
2.1.1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相关理论基础 |
2.1.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
2.1.3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
2.2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研究综述 |
2.2.1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概念研究 |
2.2.2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制研究 |
2.2.3 网络购物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跨境网购相关研究综述 |
2.3.1 跨境网购的概念及分类研究 |
2.3.2 跨境网购平台的概念及分类研究 |
2.3.3 跨境网购消费者信任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现状评述 |
2.4.1 研究成果评述 |
2.4.2 研究不足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3.1 影响因素提取 |
3.1.1 跨境网购子平台内部属性感知 |
3.1.2 跨境网购子平台外部属性感知 |
3.1.3 消费者个人因素 |
3.2 影响路径归纳与作用关系假设 |
3.2.1 中心路径作用关系假设 |
3.2.2 边缘路径作用关系假设 |
3.2.3 信任转移路径作用关系假设 |
3.2.4 调节路径作用关系假设 |
3.3 理论模型构建 |
3.3.1 理论模型框架 |
3.3.2 研究假设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初始问卷开发 |
4.1.1 问卷设计依据 |
4.1.2 初始量表选取 |
4.1.3 问卷结构安排 |
4.1.4 问卷质量评价 |
4.2 初始问卷预试 |
4.2.1 预试问卷收集 |
4.2.2 量表项目分析 |
4.2.3 量表信度分析 |
4.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 正式问卷调查 |
4.3.1 调查样本选取 |
4.3.2 调查数据收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数据分析方法 |
5.1.1 结构方程模型 |
5.1.2 多元线性回归 |
5.2 基本统计分析 |
5.2.1 同源偏差检验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1 结构模型分析 |
5.3.2 中介效应分析 |
5.3.3 调节效应分析 |
5.3.4 假设检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果讨论与管理建议 |
6.1 结果讨论 |
6.1.1 中心路径作用关系讨论 |
6.1.2 边缘路径作用关系讨论 |
6.1.3 信任转移路径作用关系讨论 |
6.1.4 调节路径作用关系讨论 |
6.2 管理建议 |
6.2.1 着力提升跨境网购平台的内部质量 |
6.2.2 切实优化跨境网购平台的外部属性 |
6.2.3 充分利用境内网购平台的累积信任 |
6.2.4 积极应对跨境网购信任的动态变化 |
6.2.5 密切关注跨境网购消费的个体差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研究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贡献 |
7.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社交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关于盈利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 |
三、关于社交电商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成果和贡献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电子商务 |
二、社交电商 |
三、盈利模式 |
四、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长尾理论 |
二、网络外部性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社交化电商拼多多发展概况 |
第一节 社交电商的概述 |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
二、社交电商的发展概况 |
三、社交电商盈利模式的分类 |
四、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的对比 |
第二节 拼多多公司简介 |
一、拼多多的发展概况 |
二、拼多多管理组织体系 |
第三节 拼多多的社交化特征 |
一、依托微信社交裂变获取用户 |
二、组团拼购低价引导用户分享 |
三、拼小圈多样社交玩法创私域流量 |
第四章 社交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分析 |
第一节 社交化电商拼多多的战略分析 |
一、优势(strength) |
二、劣势(weakness) |
三、机会(opportunity) |
四、威胁(threat) |
第二节 拼多多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
一、利润对象——目标客群 |
二、利润点——客户价值 |
三、利润杠杆——相关活动 |
四、利润来源——收入渠道 |
五、利润屏障——核心竞争力 |
第三节 拼多多盈利模式的特点分析 |
一、社交拼团模式——将社交融入电商运营 |
二、去中心化模式——客流和商品的去中心化 |
三、品牌带动模式——注重营销打开知名度 |
四、利润来源较单一——广告为主,佣金为辅 |
五、超级长尾市场——广阔的下沉市场 |
第四节 社交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经营分析 |
一、经营数据分析 |
二、获客成本分析 |
三、物流模式分析 |
第五节 社交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财务分析 |
一、整体盈利分析 |
二、盈利能力分析 |
三、现金流量分析 |
四、杜邦分析 |
第五章 社交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拼多多公司现存的盈利模式问题分析 |
一、巨额营销费用导致持续亏损 |
二、目标客户整体购买力较弱 |
三、尚未建立足够的利润屏障 |
四、企业盈利途径较单一 |
五、C2M供应链的打造存在风险 |
第二节 拼多多公司盈利模式的优化建议 |
一、合理控制营销费用 |
二、提高公司交易总额的货币转化率 |
三、建立坚实的护城河强化核心竞争力 |
四、拓宽企业盈利渠道丰富利润来源 |
五、加强建立C2M商业生态一体化 |
第六章 结论不足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研究 |
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研究 |
三、移动商务用户隐私披露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分析 |
一、移动商务相关概念 |
二、用户隐私信息的相关概念 |
三、用户隐私披露行为 |
第二节 隐私计算理论 |
第三节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一、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第四节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及风险因素 |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研究必要性 |
第二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 |
一、研究设计 |
二、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关系假设 |
三、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模型 |
第三节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
一、量表设计 |
二、样本数据收集 |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模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方法 |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 |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二、评价指标选取 |
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二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 |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
二、风险评估模型 |
三、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预处理 |
五、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
第三节 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 |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
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框架 |
三、基于信息熵的用户隐私披露风险 |
四、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用户隐私披露风险状态 |
五、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 |
六、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第二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集设计 |
三、模型实现 |
四、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基于信息熵和马尔可夫链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
一、评估过程 |
二、评估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方法对比分析 |
一、方法结果分析 |
二、方法特点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策略 |
第一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分析 |
第二节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
一、用户自身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
二、移动终端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
三、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策略 |
四、移动商务平台环境管理策略 |
五、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
六、基于政府方面的管理策略 |
七、基于移动商务运营商方面的管理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4)A科技公司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 与融资相关的概念 |
二、融资方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MM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优序融资理论 |
四、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三章 A公司融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第二节 A科技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 |
一、融资风险大 |
二、融资成本高 |
三、融资结构不合理 |
四、融资渠道单一 |
第三节 A公司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信用环境管理不善致使公司融资风险大 |
二、公司业绩不稳定导致公司融资成本高 |
三、内部管理效率低下致使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
四、与金融机构联系不足导致公司融资渠道单一 |
第四章 A公司的融资对策 |
第一节 构建信息共享环境,降低融资风险 |
一、 构建 A 公司信用体系 |
二、 建立 A 公司信息共享环境 |
三、完善担保机制 |
四、加强监管力度 |
第二节 增强自身融资实力,降低融资成本 |
一、提供优质服务 |
二、拓展经营范围 |
第三节 加强内部治理,改善资本结构 |
一、加强经营管理 |
二、完善财务监管 |
第四节 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方式 |
一、构建众筹交易中心 |
二、更新融资组合模式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概念界定 |
1.4.1 移动O2O |
1.4.2 信息搜寻 |
1.4.3 信息搜索与信息搜寻的区分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信息搜寻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1.2 认知理论 |
2.1.3 人机交互理论 |
2.2 信息搜寻行为经典理论与模型 |
2.2.1 问题解决理论 |
2.2.2 意义建构理论 |
2.2.3 ASK理论 |
2.2.4 信息搜寻行为模型 |
2.3 国内外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 |
2.3.1 国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热点分析 |
2.3.2 国外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热点分析 |
2.3.3 信息搜寻研究述评 |
2.4 移动O2O研究综述 |
2.4.1 移动O2O概述 |
2.4.2 国内外移动O2O研究现状 |
2.4.3 移动O2O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模型构建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分析 |
3.1.2 研究方法介绍 |
3.2 数据收集 |
3.2.1 样本选择 |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2.3 数据分析工具 |
3.3 编码过程 |
3.3.1 开放性编码 |
3.3.2 主轴性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5 模型构建与阐释 |
3.5.1 信息搜寻行为过程 |
3.5.2 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分析 |
4.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4.2.1 “动机、机会、能力”(MOA)模型 |
4.2.2 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 |
4.2.3 研究模型构建 |
4.2.4 研究假设提出 |
4.3 研究方法设计 |
4.3.1 问卷设计 |
4.3.2 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3 多重共线性与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4.4.4 模型验证 |
4.5 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过程的实验研究 |
5.1 研究问题 |
5.2 研究设计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样本选择 |
5.2.3 实验任务设置 |
5.2.4 研究变量测度 |
5.2.5 实验流程设计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3.1 个体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
5.3.2 任务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
5.4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2 数据采集 |
6.2.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影响因素集 |
6.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6.3 基于信息增益理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模型构建 |
6.3.1 信息增益值计算 |
6.3.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6.3.3 关键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6.4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预测模型构建与精度分析 |
6.4.1 支持向量机(SVM)建模 |
6.4.2 预测模型构建与精度分析 |
6.5 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引导与优化策略 |
7.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引导策略 |
7.1.1 触发用户信息需求 |
7.1.2 提高用户信息素养 |
7.1.3 改善信息搜寻环境 |
7.2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优化策略 |
7.2.1 提高信息质量 |
7.2.2 提升服务质量 |
7.2.3 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3.1 研究局限性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过滤式问卷 |
附录2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3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4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苍南县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相关理论基础 |
2.1 电子商务基础理论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2 电子商务的模式 |
2.1.3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概况 |
2.2 市场营销基础理论 |
2.2.1 市场营销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
2.2.2 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
2.2.3 市场营销策略概述 |
2.3 SWOT分析理论 |
2.3.1 SWOT分析模型概述 |
2.3.2 SWOT分析应用 |
3.苍南县四季柚产业发展现状 |
3.1 苍南县区域发展现状 |
3.1.1 苍南县区域概况 |
3.1.2 苍南县农业产业概况 |
3.2 苍南县四季柚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苍南县四季柚产品特点 |
3.2.2 苍南县四季柚产品产业布局 |
3.2.3 苍南县四季柚产品产业规模 |
3.3 苍南县四季柚产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
3.3.1 产品行业状况分析 |
3.3.2 竞争对手分析 |
3.3.3 苍南县四季柚产品营销模式及营销渠道 |
3.3.4 苍南县四季柚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5 苍南县四季柚产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
4.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SWOT分析 |
4.1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SWOT因素分析 |
4.1.1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优势(Strength)分析 |
4.1.2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劣势(Weakness)分析 |
4.1.3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4.1.4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威胁(Threats)分析 |
4.2 构造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SWOT矩阵 |
4.2.1 SWOT矩阵构造 |
4.2.2 依据SWOT分析结果计划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方向 |
5.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构建 |
5.1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 |
5.1.1 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5.1.2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规划 |
5.2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营销方式 |
5.2.1 电子商务营销方式分析 |
5.2.2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营销方式规划 |
5.3 个体果农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规划 |
5.3.1 个体果农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选择 |
5.3.2 个体果农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成本预算 |
5.3.3 个体果农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风险预估和控制 |
5.4 专业合作社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规划 |
5.4.1 专业合作社四季柚销售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选择 |
5.4.2 专业合作社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成本预算 |
5.4.3 专业合作社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风险预估和控制 |
5.5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不同阶段营销策略 |
5.5.1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
5.5.2 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
6.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的保障措施 |
6.1 政策引导与支持保障 |
6.2 技术服务与培训保障 |
6.3 资金保障 |
6.4 物流环节保障 |
7.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跨境电商政策效应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价值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特色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跨境电商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跨境电商政策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干预理论 |
二、政策网络理论 |
第二节 跨境电商政策效果评估的理论基础 |
一、跨境电商的贸易中介功能 |
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
第三节 跨境电商政策的相关经济效应 |
一、跨境电商发展的经济效应 |
二、跨境电商税收新政的经济效应 |
三、跨境电商消费偏好的经济效应 |
第三章 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演化的特征研究 |
第一节 跨境电商政策的发展阶段 |
一、政策萌芽阶段(2008-2012 年) |
二、政策探索阶段(2013-2016 年) |
三、政策过渡阶段(2017-2018 年) |
第二节 跨境电商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的特征研究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二、政策发文主体分析 |
三、跨境电商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
四、基于广度-深度的政策主体角色演变分析 |
五、基于网络结构指标的核心主体功能演变分析 |
第三节 跨境电商政策主题网络演化的特征研究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证结果与解读 |
第四节 跨境电商政策主体与主题的关联性分析 |
一、政策主体关注的主题词提取 |
二、政策主体与主题词的关联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策组合对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效应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基于三维视角的跨境电商政策组合内容分析 |
一、跨境电商政策组合分析框架 |
二、政策文本编码 |
三、跨境电商政策组合单维度分析 |
四、跨境电商政策组合二维交叉分析 |
第二节 政策组合特征分析 |
一、政策指标量化及统计 |
二、政策组合特征测算 |
三、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政策组合对跨境电商产业的规模效应影响研究 |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二、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电商政策组合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一个两国DSGE模型 |
第一节 模型构建 |
一、国内部分 |
二、国外部分 |
三、政府行为 |
四、资源约束和市场出清条件 |
第二节 参数估计 |
一、参数估计 |
二、参数校准 |
第三节 适用性分析 |
一、特征事实的模拟分析 |
二、宏观经济变量的方差分解 |
三、政策工具冲击形式 |
第四节 模拟分析 |
一、跨境电商环境型冲击 |
二、跨境电商供给型冲击 |
三、跨境电商需求型冲击 |
四、综合比较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跨境电商概念 |
2.1.2 STP理论 |
2.1.3 4Ps营销组合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网络营销的研究 |
2.2.2 关于电商平台营销的研究 |
2.2.3 关于跨境电商的研究 |
3 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营销现状 |
3.1 KL电商平台简介 |
3.2 KL电商平台的营销现状 |
3.3 KL电商平台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方面问题 |
3.3.2 价格方面问题 |
3.3.3 渠道方面问题 |
3.3.4 促销方面问题 |
4 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KL电商平台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技术环境 |
4.1.4 社会环境 |
4.2 KL电商平台微观环境分析 |
4.2.1 竞争环境分析 |
4.2.2 内部环境分析 |
5 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营销战略制定 |
5.1 KL电商平台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1.5 SWOT矩阵 |
5.2 KL电商平台营销战略制定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6 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优化 |
6.1 产品策略优化 |
6.1.1 丰富平台产品种类 |
6.1.2 合理预估产品销量保障库存充足 |
6.1.3 加强产品质量监控 |
6.2 价格策略优化 |
6.2.1 针对滞销产品设定组合定价策略 |
6.2.2 基于顾客需求导向设定稀缺产品撇脂定价策略 |
6.2.3 针对不同等级用户设定产品差别定价策略 |
6.3 渠道策略优化 |
6.3.1 加强海外仓及保税仓建设提升物流效率 |
6.3.2 加强保税区线下实体店建设 |
6.3.3 开展线下实体店代理加盟 |
6.4 促销策略优化 |
6.4.1 完善平台促销活动 |
6.4.2 加大广告宣传投入力度 |
6.4.3 优化平台社区营销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研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 |
2.1.1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内涵 |
2.1.2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维度 |
2.1.3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特征 |
2.2 价值流动理论 |
2.2.1 价值流动的起源 |
2.2.2 价值流动的定义及分类 |
2.3 模糊理论 |
2.3.1 模糊理论的内涵 |
2.3.2 DEMATEL |
2.4 演化博弈理论 |
2.4.1 演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涵 |
2.4.2 演化博弈论的分类及分析原理 |
2.4.3 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 |
2.5 协同理论概述 |
2.5.1 协同学 |
2.5.2 协同管理 |
2.5.3 协同理论的原理 |
2.5.4 哈肯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的模型框架 |
3.1 价值的界定 |
3.1.1 经济价值 |
3.1.2 社会价值 |
3.1.3 生态价值 |
3.1.4 信息价值 |
3.1.5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 |
3.2 价值流动的内涵解析 |
3.2.1 价值流动的内涵 |
3.2.2 价值流动的三个假设 |
3.2.3 价值流动过程 |
3.3 价值流动机理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3.3.1 价值流动机理内涵 |
3.3.2 价值流动的构成要素 |
3.4 价值流动机理的概念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解析 |
4.1 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界定 |
4.1.1 效用理论 |
4.1.2 价值链理论 |
4.1.3 价值创造的内涵及动态模型 |
4.2 价值创造中的“四流” |
4.2.1 价值创造中的商流 |
4.2.2 价值创造中的信息流 |
4.2.3 价值创造中的资金流 |
4.2.4 价值创造中的物流 |
4.3 价值创造影响因素解析 |
4.3.1 商流影响因素 |
4.3.2 信息流影响因素 |
4.3.3 资金流影响因素 |
4.3.4 物流影响因素 |
4.4 价值创造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4.2 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数据处理 |
4.4.3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微观价值流动解析 |
5.1 价值流动的路径 |
5.2 价值流动过程 |
5.2.1 GERT的内涵及应用 |
5.2.2 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构建 |
5.2.3 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关键影响因素 |
5.2.4 价值流动GERT网络模型价值传递函数构建 |
5.2.5 价值流动等价传递概率确定和等价矩母函数建立及求解 |
5.3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GERT网络协同组织机制 |
5.4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解析 |
6.1 价值创造博弈主体及影响因素 |
6.1.1 博弈主体分析 |
6.1.2 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6.2 假设与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模型构建 |
6.2.3 均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
6.3 模拟仿真分析 |
6.3.1 不同主体价值创造能力影响下的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6.3.2 不同程度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6.4 价值分配影响因素下博弈演化分析 |
6.4.1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含义 |
6.4.2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目标 |
6.4.3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原则 |
6.4.4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影响因素 |
6.4.5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分配类型 |
6.4.6 不同利益分配模式下价值创造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6.5 博弈策略分析及建议 |
6.5.1 增强参与度及保持优秀的品牌形象 |
6.5.2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6.5.3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效果评价 |
7.1 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界定 |
7.1.1 熵权法 |
7.1.2 TOPSIS方法 |
7.1.3 灰色关联度方法 |
7.2 关键影响因素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2.1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模型 |
7.2.2 关键影响因素 |
7.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3.1 构建原则 |
7.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4 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 |
7.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7.4.2 基于灰色关联的改进TOPSIS模型 |
7.5 实例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8.2.1 研究局限性 |
8.2.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跨境电商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系统成功理论 |
2.1.2 平衡框架理论 |
2.1.3 心理距离理论 |
2.1.4 信任传递理论 |
2.1.5 承诺信任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跨境电商文献综述 |
2.2.2 电商平台持续使用意愿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卖家视角的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3.1 跨境电商卖家问题描述 |
3.2 平台卖家实证研究 |
3.2.1 混合研究法 |
3.2.2 平台卖家深度访谈与量表信息初步提炼 |
3.2.3 平台卖家研究模型及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个人买家视角的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4.1 跨境电商个人买家问题描述 |
4.2 个人买家实证研究 |
4.2.1 个人买家研究模型及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
4.2.2 实证方法与个人买家数据来源 |
4.2.3 个人买家的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
4.2.4 结果评价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企业买家视角的平台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1 跨境电商企业买家问题描述 |
5.2 企业买家实证研究 |
5.2.1 企业买家研究模型及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
5.2.2 实证方法与企业买家数据来源 |
5.2.3 企业买家的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
5.2.4 结果评价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境电商平台提高持续使用意愿的建议策略 |
6.1 平台针对各研究主体的建议策略 |
6.1.1 针对卖家的建议策略 |
6.1.2 针对个人买家的建议策略 |
6.1.3 针对企业买家的建议策略 |
6.1.4 跨境电商平台建议策略汇总 |
6.2 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关系结构分析 |
6.2.1 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确定 |
6.2.2 确定各影响因素相互关系 |
6.2.3 可达矩阵M的建立及划分 |
6.2.4 构建递阶有向结构模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1.1 主要研究内容 |
7.1.2 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跨境电商卖家持续使用意愿测量量表(及题项来源) |
附录 B 跨境电商个人买家持续使用意愿测量量表(及题项来源) |
附录 C 跨境电商企业买家持续使用意愿测量量表(及题项来源)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附属型跨境网购平台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 张赫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2]社交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D]. 刘洪.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移动商务用户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张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A科技公司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D]. 曹越. 吉林大学, 2021(01)
- [6]苍南县四季柚营销中电子商务应用研究[D]. 李玮. 西南大学, 2020(12)
- [7]我国跨境电商政策效应的统计研究[D]. 王玉颖.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8]KL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研究[D]. 赵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机理及评价研究[D]. 李题印. 吉林大学, 2019(02)
- [10]跨境电商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 崔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