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位用药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杜慧苹[1](2021)在《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运用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与西药胃四联进行对比,观察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临床依据,开拓了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的新途径和新角度。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胃络瘀阻型PU患者60例,后按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前2周患者口服胃四联药物,每日2次;后4周患者仅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mg,每日1次。治疗组:化瘀通络愈疡汤口服+热敏灸,患者每次口服中药汤剂150ml,于早晚饭后2h服用;热敏灸:前2周患者每日施灸1次,后4周患者每2日施灸1次。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6周,观察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HP根除疗效、复发情况等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行组内比较,对照组不能改善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这两项症状(P>0.05),对其他症状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1);治疗组对各项症状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行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呕血或黑便、反酸症状上疗效相当(P>0.05),其他症状的改善情况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两组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的中医证候疗效较西药胃四联有优势。(4)HP根除疗效、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治疗后,在HP根除疗效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在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上较对照组佳(P<0.05)(5)HAMA评分、HAMD评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对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能显着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治疗后两组间的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优势。(6)复发情况:随访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复发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减少PU复发方面比对照组有优势。(7)安全性:本研究从开始至结束,两组病例均无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变化。结论: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PU的临床疗效佳,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溃疡愈合,调节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显着减少PU复发,且简便安全可靠,因此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深入挖掘其应用价值。
申秋艳[2](2020)在《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以及消化性溃疡的证治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分析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用药规律,加深对导师学术思想的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中医思维模式。方法:对跟师医案、导师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以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的总结导师临证经验的论文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跟师学习过程中导师对疾病诊疗思路的讲解以及笔者自身的感悟,参考中医经典以及相关学术流派思想,对导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第一部分基于基础理论与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对罗教授脾胃病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以及临证经验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二部分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中,纳入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案63例,运用统计软件对所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统计,并对所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对“药-症”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归纳罗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用药特点,总结罗老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果:1.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罗老师博览名经,采众家之长,参以己悟,立“汇通学派”。罗老师认为,脾胃病的病机为脾虚为本,气滞、血瘀、寒邪、湿热等为标,与肝(气)最为相关,情志、饮食、起居、劳作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辨证时要详审疾病的病势缓急,辨脏腑,辨虚实,辨寒热,辨在气在血,“衷中参西”,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上,重视饮食起居,提倡未病先防,以“复脾胃升降功能”为纲,遵循脾胃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实脏而通腑”,“调五脏而安脾胃”,初病从“气”治,久病从“血”治,“三因制宜”,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导师还特别强调要注重溃疡的愈合质量,减少复发。2.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特点为:(1)从“证型”看,气滞是最主要的病机要素,占所有病机要素的44.4%,其中又与肝脏最相关,占所有病机要素的33.3%;(2)从“用药”看,补虚药、理气药占比最高,分别为25.80%、21.51%,其次为化湿药、活血化瘀药,占比分别为10.06%、9.66%;(3)从药物“四气”看,温、平、微寒三性药物占比最高,分别占42.23%、23.61%、19.02%,热、凉占比较少,未见大寒、大热之药;(4)从药物“五味”看,苦、辛、甘味排前三,分别占33.65%、33.06%、22.10%;(5)从“归经”分布看,以脾经最多,占25.55%,其次为胃经、肺经、肝经、心经,分别占15.64%、14.96%、13.09%、10.07%;(6)“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多个药物组合:枳实-厚朴,吴茱萸-黄连(左金丸),郁金-川芎,苍术-豆蔻,栀子-牡丹皮,炒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焦三仙),连翘-藿香-佩兰,首乌藤-合欢皮,补骨脂-诃子,竹茹-苦杏仁-玄参,生姜-大枣,川楝子-延胡索(金铃子散),柴胡-白芍-香附-当归,党参-木香-砂仁-茯苓-白术-半夏-甘草-陈皮(香砂六君子);(7)“药-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胀满”与“莱菔子”、“口干”与“姜竹茹、玄参、栀子、牡丹皮”、“口苦”与“煅牡蛎、生龙骨、姜竹茹、牡丹皮、栀子”、“反酸、烧心”与“姜竹茹、生姜、大枣”、“大便干”与“玄参、姜竹茹”、“嗳气”与“生姜、大枣”、“苔白腻”与“炒山楂”、“脉弦/滑”与“玄参、郁金”等关联密切。结论:罗教授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深厚的理论造诣。他博览名家经典,汇通各家言论,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脾胃病辨治体系。罗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时,紧扣本病病机特点,以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多以甘温滋补、辛开苦降、甘寒生津为法,从脾经、胃经、肝经论治。罗老师注重健脾补虚,常用“四君子汤”培土健中;注重气机通畅,每用“柴胡疏肝散”调肝理气;注重除湿醒脾,多用“二陈汤”理气化湿;注重气血调和,善用“丹参饮”理气活血。本研究通过对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的总结以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分析,丰富了当代名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辨治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许裕伟[3](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李柯更[4](2019)在《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医与西医在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中医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和西医治疗两种方法,阐明调气和胃化瘀法在治疗本病中的优势,为中医气机升降平衡理论的发展寻求临床支持依据及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探索新的角度。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依据调气和胃化瘀法所拟之方治疗,对照组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疗程,时间为6周。观察记录临床症状疗效、证候积分及主症和次症积分改善、胃镜下溃疡疗效、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病例复发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安全性。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并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结果。结果:1.临床症状疗效: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0.00%,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显着(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有优势。2.证候积分改善:(1)平均证候积分:疗程结束后,两组平均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2)主症积分:治疗后两组间各主症积分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主症优于对照组。(3)次症积分:治疗后两组间各次症积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次症优于对照组。3.胃镜下溃疡疗效:两组胃镜下溃疡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81.48%,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4.复发情况:停药6个月随访结果:治疗组复发率为17.86%,对照组复发率为45.83%,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复发情况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控制复发优于对照组。5.用药安全性:各组病例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明显不良反应及检验检查结果的异常,说明两组治疗较安全。结论:本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此治法以中医气机升降理论为基础,将消除西医发病机理的思维融入依法遣方用药中,相比西医治疗在临床症状疗效及控制复发方面有优势,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红兰[5](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吴秀华,胡莺,段炜,杨姝洁,刘璐,陈海林,陈建霞[6](2002)在《体位用药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体位用药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经电子内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 ) 14 1例患者 ,随机分成体位用药组 71例 ,并与常规用药组 70例作疗效比较 .结果 治疗 3d和 7d体位用药治疗组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症状消失率与常规用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治疗 3wk后两组溃疡愈合率亦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结论 体位用药法对消化性溃疡有较快的、症状消失率、溃疡愈合率 ,无不良反应 .
林珊瑜[7](2021)在《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用导师的经验方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溃疡的愈合情况及Hp感染的根除率,来评价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并探求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前2周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mg/次,早晚饭前,枸橼酸铋钾颗粒2g/次,早饭前及睡前半小时,阿莫西林胶囊1g/次,早晚饭后半小时,甲硝唑片0.4g/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后2周改为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1次,早餐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加用口服中药汤剂“芪术海参汤”,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Hp根除情况、胃镜征象、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以评价其有效性,采用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作为安全性指标,结合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72人,剔除3人,最终成功收集病例69人,其中对照组35人,观察组34人。2.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Hp感染情况、胃镜分期、溃疡大小、中医证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胃镜疗效情况比较:两组胃镜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临床痊愈率28.57%,显效率31.43%,有效率20%,无效率20%;观察组临床痊愈率44.12%,显效率35.29%,有效率20.59%,观察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中医证候疗效较高。5.Hp根除情况比较:两组Hp根除情况中观察组根除率优于对照组。结论1.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方式能更有效改善DU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DU的愈合情况、增加Hp感染的根除率,疗效更佳。2.芪术海参汤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易惺钱[8](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孙玉婷[9](2021)在《四君子汤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及抗氧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胃溃疡主要以慢性、周期性、与进食有关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主,是消化道溃疡的一种。在各种侵害因子持续作用下,胃粘膜防御机制受到破坏,导致其周围粘膜出现炎性渗出、水肿、糜烂、血流障碍等病理变化,进而发展成粘膜溃疡。资料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在胃粘膜定植过程中的毒性作用,是其发病及复发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以标准的三联法、四联法为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容易耐药等。中医药在治疗脾胃病上有明显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以四君子汤作为基础方,中西药联合在治疗胃溃疡上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溃疡复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促进胃粘膜的修复愈合等作用。方法: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论述胃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及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关系。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回顾性临床研究四君子汤联合四联法的治疗优势,胃镜下观察溃疡面积、大小及粘膜状态,对比HP转阴率、胃镜及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第三部分:动物实验,给予小鼠药物灌胃,通过乙醇灌胃造模形成小鼠急性胃粘膜损伤,观察各组小鼠胃部溃疡损伤面积及形态。第四部分:细胞实验,观察GES-1细胞在四君子汤及无水乙醇作用下各组细胞生长活力、凋亡、ROS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及RT-q PCR检测抗氧化信号通路中的Nrf2、HO-1、NQO1的表达情况,探究四君子汤对GES-1的保护机制。临床研究:回顾性研究筛选80例HP阳性患者,其中合并胃溃疡40例,无胃溃疡者40例,共分为四组,每组20例,其中A1组(HP有胃溃疡西药组)、A2组(HP有胃溃疡中西药组),B1组(HP无胃溃疡西药组)、B2组(HP无胃溃疡中西药组),西药组即单纯四联法治疗,中西药组即四君子汤联用四联法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的HP转阴性、症状评分、胃镜下改变、不良反应方面情况。动物实验研究:将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康复新液组、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每天通过灌胃给药,连续7天,末次给药后禁食16小时。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同体积乙醇,建立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处死小鼠后,观察测量胃溃疡面积及形态,按照改良Guth法计算溃疡抑制率。细胞实验研究:⑴观察细胞的生长活力,选择实验所需四君子汤及无水乙醇的最适药物浓度,为接续实验做铺垫。实验分为四组,即对照组、四君子汤组、模型组、四君子汤治疗组,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检测细胞凋亡及ROS活性氧检测,观察四组GES-1细胞的生长活力、凋亡及ROS含量。⑵通过RT-q PCR、Western Blot检测四组GES-1细胞中Nrf2、NQO1、HO-1的m 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⑶Nrf2选择性抑制剂(ML385)联合四君子汤处理细胞,继续观察GES-1的细胞活力、凋亡及ROS水平,反向验证四君子汤抗氧化机制。结果:1、中西药治疗组对比单纯西药治疗组,在HP转阴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胃镜下溃疡及周围粘膜的改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减轻胃粘膜炎性反应及缩小溃疡面积(P<0.05),在临床症状评分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动物实验表明乙醇诱导的小鼠急性胃粘膜损伤造模成功,四君子汤可以降低小鼠胃粘膜损伤破坏,降低溃疡指数,可以肯定其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3、体外GES-1实验显示:四君子汤可以减轻无水乙醇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降低细胞凋亡和ROS水平,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RT-q PCR、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一致,四君子汤提高了细胞内抗氧化通路Nrf2及其下游基因NQO1、HO-1的m RNA及蛋白表达量,而ML385减弱了四君子汤对GES-1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1、中西药联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HP阳性胃溃疡。2、四君子汤可以减轻乙醇诱导的小鼠胃粘膜损伤,降低乙醇对GES-1细胞的生长抑制、凋亡及胞内ROS水平。3、四君子汤可通过上调Nrf2及其下游基因NQO1、HO-1的表达,激活细胞内抗氧化通路进而保护胃黏膜免受氧化损伤。
张曼玲[10](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二、体位用药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位用药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选择来源 |
1.3 相关资料收集 |
1.4 病例诊断标准 |
1.5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
3.1 病例情况 |
3.2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3.3 治疗前各项积分比较情况 |
3.4 治疗前后的疗效指标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本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2 化瘀通络愈疡汤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 |
3 化瘀通络愈疡汤的方药分析 |
3.1 方解 |
3.2 单味药物分析 |
4 热敏灸治疗PU的理论基础 |
5 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PU的机制探讨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2)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基础理论与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 |
1 脾胃病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1 《内经》 |
1.2 张仲景——《伤寒杂病理论》 |
1.3 张元素——《脏腑标本药式》 |
1.4 李东垣——《脾胃论》 |
1.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2 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消化系统疾病证治经验整理 |
2.1 思想流派——汇通学派 |
2.2 病机学学术思想 |
2.3 辨证学学术思想 |
2.4 治疗学学术思想 |
2.5 罗伟生教授的经验方—“七方胃痛方” |
第二部分 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 |
1 处方资料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统计数据,建立数据库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6.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6.2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6.3 罗伟生教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 |
6.4 罗伟生教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探讨 |
7 罗伟生教授脾胃病临证辨治经验撷要 |
7.1 注重健脾补虚,常用“四君子汤”培土健中 |
7.2 注重气机通畅,每用“柴胡疏肝散”调肝理气 |
7.3 注重除湿醒脾,多用“二陈汤”理气化湿 |
7.4 注重气血调和,善用“丹参饮”理气活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总况雷达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疾病相关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
2.1.3 病理诊断 |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
1.1 病名的研究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
1.3.1 辨证论治 |
1.3.2 中药复方治疗 |
1.3.3 中成药治疗 |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3.5 针刺疗法 |
1.3.6 艾灸疗法 |
1.3.7 穴位贴敷 |
1.3.8 穴位注射疗法 |
1.3.9 推拿按摩疗法 |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
2.1.2 幽门螺杆菌(Hp) |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
2.1.4 其他因素 |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
2.2.1 抑制胃酸分泌 |
2.2.2 根除Hp |
2.2.3 保护胃黏膜 |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胃泌素 |
5 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
5.6 用药安全性 |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学对消化性溃疡(PU)的认识 |
1.1 中医关于PU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PU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治疗PU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PU)的认识 |
2.1 PU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现代医学对PU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PU病因的认识 |
2.4 现代医学对PU治疗的认识 |
1 临床试验标准 |
1.1 PU诊断标准 |
1.2 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
1.3 剔除、脱落标准 |
1.4 病例脱落的处理 |
1.5 疗效评定标准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治疗前病例资料 |
3 结果与安全性分析 |
3.1 治疗结果分析 |
3.2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肝胃不和型PU的中医研究 |
4.2 调气和胃化瘀法的立法依据 |
4.3 调气和胃化瘀法结合西医发病机理的创新探讨 |
4.4 调气和胃化瘀法组方及药物分析 |
4.5 疗效总结与分析 |
4.6 治疗方法分析评价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6)体位用药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7)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案 |
2.3 给药方案 |
2.4 合并用药 |
2.5 依从性把控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 |
2.8 安全性评价 |
2.9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可比性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理论讨论 |
1.1 现代医学对DU的病因研究 |
1.2 DU的现代西医学治疗 |
1.3 DU中医病因探讨 |
1.4 DU中医病机讨论 |
1.5 DU中医治疗原则 |
1.6 脾胃气虚型DU |
2 芪术海参汤的组方及用药分析 |
3 芪术海参汤联合泮托拉唑治疗DU的结果分析 |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 |
3.2 剔除病历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
附录B 2.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附录C 芪术海参汤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脾胃气虚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 |
文献综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
3.讨论 |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
3.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
1.2 Hp的治疗 |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
3.讨论 |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
3.讨论 |
临床验证 |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数据规范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
4.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排标准 |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
1.4 分组方法 |
1.5 结局评价 |
2.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3.2 治疗结局 |
4.讨论 |
结语 |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3.本研究的不足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9)四君子汤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及抗氧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西医对GU的研究 |
2.1.1 GU发病机制 |
2.1.2 GU的现代治疗 |
2.2 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2.2.1 GU中医病名探究 |
2.2.2 GU病因病机论述 |
2.2.3 GU辩证分型探讨 |
2.2.4 中医治疗GU |
2.3 Nrf2/ARE信号通路与胃溃疡关系 |
第3章 临床研究 |
3.1 临床研究资料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西医诊断标准 |
3.1.3 中医诊断标准 |
3.1.4 纳入标准 |
3.1.5 排除标准 |
3.1.6 评分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3.2.2 质量控制 |
3.2.3 安全性评价 |
3.2.4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3.3.2 治疗前后胃镜及疗效对比 |
3.3.3 治疗前后HP转阴率对比 |
3.3.4 治疗后症状评分对比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动物实验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用药 |
4.1.3 主要的实验耗材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分组 |
4.2.2 给药方法及造模 |
4.2.3 指标检测 |
4.3 结果 |
4.3.1 小鼠胃粘膜形态学观察 |
4.3.2 溃疡抑制率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体外GES-1 细胞实验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细胞 |
5.1.2 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 |
5.1.3 实验仪器 |
5.1.4 主要试剂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培养 |
5.2.2 CCK-8 细胞活力检测 |
5.2.3 Annexin V凋亡检测 |
5.2.4 活性氧(ROS)检测 |
5.2.5 Western Blot检测法 |
5.2.6 RT-qPCR检测法 |
5.2.7 ML385 抑制实验 |
5.3 结果 |
5.3.1 SJZD对 GES-1 细胞的生长活力影响 |
5.3.2 SJZD对不同浓度乙醇对GES-1 细胞生长活力影响 |
5.3.3 SJZD对乙醇诱导GES-1 细胞凋亡影响 |
5.3.4 SJZD对乙醇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ROS影响 |
5.3.5 GES-1 细胞中Nrf2、HO-1、NQO1 的蛋白表达量影响 |
5.3.6 GES-1 细胞中Nrf2、HO-1、NQO1的m RNA表达量影响 |
5.3.7 ML385 联合 SJZD 对乙醇诱导的 GES-1 细胞活力、凋亡、ROS影响 |
5.4 讨论 |
5.4.1 实验中SJZD浓度选择 |
5.4.2 SJZD可以降低GES-1 凋亡及ROS含量 |
5.4.3 SJZD 可以提高 Nrf2、HO-1、NQO1 信号通路的表达量 |
5.4.4 ML385 削弱了SJZD对 GES-1 细胞的保护作用 |
5.4.5 SJZD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论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四、体位用药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慧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D]. 申秋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调气和胃化瘀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D]. 李柯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6]体位用药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 吴秀华,胡莺,段炜,杨姝洁,刘璐,陈海林,陈建霞.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24)
- [7]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D]. 林珊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四君子汤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及抗氧化机制研究[D]. 孙玉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