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院校的产出观与市场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航[1](2019)在《专利运营创新主体行为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专利运营已成为促进专利技术创新与实现专利价值的重要手段。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针对我国专利质量、实现价值与专利数量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专利商业化价值普遍偏低,专利运营主体意识低的现实,研究专利运营主体行为与创新管理策略,对于提升创新主体竞争力和强化专利运营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有利。本文根据知识产权经济学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进行专利运营创新主体行为剖析,以社会网络方法分析我国专利布局演化特征,在分析专利运营机制和特征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ISM模型量化分析专利运营主体行为意愿影响因素,通过演化博弈分析政府对专利运营市场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创新管理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专利运营概念。本文通过界定专利运营内涵和外延,分析专利运营整体特征和运营机制,深入分析了专利运营创新主体的行为特征。(2)专利运营演化特征。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专利运营主体、专利布局的角度对专利运营整体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在国内外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逐年递增,但是优势领域单一,易形成同质化竞争,专利布局与运营意识不强,主体意识需进一步激发。(3)专利运营创新主体意愿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ISM模型对专利运营创新主体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科研经费、科研实力、发明专利持有量、风险控制能力作为影响创新主体参与专利运营意愿的直接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它们才能对参与意愿产生影响作用;受教育程度与中介管理能力作为间接影响因素,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通过影响最表层因素作用于专利运营参与意愿的同时,还会因关键因素的改变而变化;作为深层关键影响因素,政策支持从根源上影响创新主体的专利运营行为。(4)政府对专利运营创新主体行为的调节作用。通过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政府从市场监督成本和专利运营体系建设成本总和、补贴和税收优惠等财政性支出和政府调节强度等3个维度对专利运营主体行为的调节作用,为专利运营体系的运行提供参考。通过研究,本文总结出关于专利运营创新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绘制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图,将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根本因素,并得出激励和推动创新主体发展的创新策略。
任浩琼[2](2018)在《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广西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1985年出现第一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高职院校。截止到2017年5月底,广西区内共有民办高校15所(不含独立学院和其他非学历教育机构)。广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广西区经济建设培养着一批批应用技术型人才。但是,随着广西经济社会转型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更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广西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在国家倡导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机遇下,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有着强烈的升本诉求,其升本动力十足。本文在明晰我国及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现状调查入手,运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了解了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内外部动力并对其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内部动力因素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进行分析及论述;外部动力因素从生产力(经济)、政策(政治)、社会需求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阐述。基于对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内外部动力因素的系统分析,提出进一步分析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实现机制,包括内部提升机制和外部引导机制。内部提升机制主要从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及产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其目的在于期望民办高职院校在投入中注重适度的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发展机制侧重于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即人才产出。外部引导机制主要从市场激发机制、政府导向机制、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其目的在于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升本离不开市场激发、政府导向及社会需求。民办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升本,离不开内外部动力的作用,而动力实现机制的构建是帮助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升本的途径,亦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提出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最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即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内部动力体现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外部动力是影响职业教育层次与结构调整的外生变量;民办高职院校应理性升本等。
寇耀丹[3](2015)在《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文中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实质。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但许多热点问题未形成一致观点,诸如技术创新能力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等。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要以顾客需求和市场为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顾客知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顾客知识管理能力纳入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先探讨了顾客知识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结合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选择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与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见解:第一,论证了顾客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分别阐述了顾客需求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顾客技术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顾客服务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第二,构建了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着重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构建评价体系时充分考虑了顾客知识的作用,为在顾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参考。第三,结合了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了顾客知识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后,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了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有必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所以针对长安汽车技术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对其作出了评价。研究过程中存在两个不足: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合理性评价具有主观性,不能为所有类型的企业所采用;实证分析部分样本太少。
冯娟[4](2013)在《基于DEA方法的高等院校办学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效率评价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方面,对江苏省苏北地区9所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DEA非有效状态的高等院校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提高这些高校的办学效率提出了相关建议。
刘琴[5](2010)在《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 ——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视角》文中提出本文选择从知识资本管理的角度来考量报纸内容生产的绩效张大,是基于报纸产业在数字化时代遭遇来自内部与外部多重生存压力所致,要求通过从经营层面到管理层面,释放生产力要素获取绩效。同时,随着报业知识产业属性逐步渗透到其经营管理中,对知识的开掘、传承、共享、增值的研究成为报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在报业管理渐成显学之际,作为以服务知识企业效益增值的知识资本管理在报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缺位,这一现状表明,整个报业集团对知识与知识开发并增值的认识高度不够。综观传统报业的内容生产体系,是建立在单一媒介基础上的单一产品的生产模式,报媒生产结构围绕文字产品的开发来布局,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赢利模式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薄弱。在新媒体冲击下,报业正实施的转型路径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核心价值回归,传统纸质媒体回归小众化的精英报,以内容产品的权威性、辐射力成为影响其他媒体的媒体。其二是内容价值延伸,开发多渠道的数字化衍生产品,释放知识价值的增值特性,最终以构建具有多点赢利模式的新型产业价值链,缔造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报业现行的内容生产体系。因此,作为一个中观性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借助了知识资本管理的理论范式来分析解答,报业为什么要导入知识资本管理的理论与操作方式,它们如何指导报业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转型。论文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视点转移与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入手,首先论证了报业的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本,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是报业知识资本重要的构成要素。在人力资本效益释放上路径上,论文提出了适应数字化生产的全媒人才知识培养的模式——以知识资本管理为着力点的教育体系构成。而报业之所以导入知识资本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是基于它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多重阻力,导致知识价值转移,因此,本论文力图证明传统报业的价值回归路径是精英报的现实必然,对这一动态的发展趋势给予从多方面阐释。另一方面,报业要获取知识资本价值增大必须投身数字化,再造流程与重建组织结构,搭建知识共享的平台,实现内容价值衍生品增值。因此,论文从结构优化是一种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报业实施数字化战略流程再造的几种方式与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新形态。同时,论文针对报业本质属性到底为何的现实论争,提出报业生产的实质是版权工业下的知识产品生产的新观点,从而为报业获取知识价值增大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报业知识资本价值张大的路径: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多渠道的衍生品经营与开发。
梁雁[6](2010)在《“期刊品牌”主题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期刊品牌是期刊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期刊质量和信誉的保证。文献计量是对期刊品牌进行专题研究的有效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8-2008年间我国期刊品牌研究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及论文产出的机构分布和期刊品牌的研究主题、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我国期刊品牌研究的现状、特点,探索关于期刊品牌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期刊品牌研究向纵深发展。
陈祖功[7](2008)在《基于科技中介服务的成果转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技成果转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对它的评价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如何让有经济价值的科技成果及时而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服务于社会,是值得探索的问题。论文首先界定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认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成功商业化的一条有效渠道,而科技成果转化是集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与一体的过程,而后阐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理论,如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产学研合作等,同时辨析了二者间的关系,指出科技成果的转化必然会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来实施,高效率的科技中介服务,能提高成果转化的效果。其次,论文就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从取得的成绩、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两个方面作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目前,江苏省在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中介机构、科技投入与产出方面成绩显着,得出企业逐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但也看到,各地区间的人才分布不均,中介服务机构效率低下等,导致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还存在着不协调。本文将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值与变异系数法得到的各指标相对的离散程度值结合起来综合赋权,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江苏省各市区基于科技中介服务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差距较大,呈现南强北弱的趋势,总体的转化效果不容乐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论文最后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手,在战略环境,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方面考虑,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策略与新途径,如构建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等。在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需求下,有必要采取战略环境扫描而制定目标,实行“扁平化”的组织机构类型,全面提高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效果。
安蕊[8](2005)在《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因而对它的评价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然而其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超前,许多研究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处在世界前列。如何让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科技成果全面地、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服务于社会,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论文首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作了扩展与解释,认为成果转化是集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和国际化于一体的过程,并将相关概念,如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等作了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成果转化范围。 其次,论文就四川省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从取得的新成绩、成果结构状况、成果区域特点以及成果产出与运用四个方面作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目前,四川省在农业和高新技术方面创新成果较为显着,企业逐步成为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在成果产出与运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即成果产出与成果运用之间的相关性不强,导致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 论文最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就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在综合排位上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四川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能力很强,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都很充足,但是竞争能力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能力方面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宋春霞,田长明[9](2004)在《高等院校的产出观与市场定位》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与培养的人才。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遵循产品差异化原则,提供特色教育服务,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特色人才。
二、高等院校的产出观与市场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院校的产出观与市场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专利运营创新主体行为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 |
2 专利运营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专利运营内涵界定 |
2.2 专利运营主体界定 |
2.3 专利运营相关理论阐释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专利运营创新主体演化特征可视化分析 |
3.1 我国专利运营创新主体现状 |
3.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专利运营热点领域演化特征分析 |
3.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创新主体专利运营海外布局演化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Logistic-ISM模型创新主体运营意愿及影响因素 |
4.1 模型框架与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3 基于Logistic模型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4.4 基于ISM模型影响因素解释性结构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专利运营体系中创新主体与政府的演化博弈分析 |
5.1 利益相关者行为与博弈关系分析 |
5.2 政府与创新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 |
5.3 演化博弈仿真实验 |
5.4 演化博弈结论 |
6 专利运营管理策略 |
6.1 专利运营创新主体能力建设 |
6.2 专利运营市场体系建设 |
6.3 专利运营线上平台环境建设 |
6.4 专利运营顶层设计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研究 |
1.2.2 关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研究 |
1.2.3 关于广西民办高校的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民办高职院校升本 |
1.3.2 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 |
1.4 理论基础 |
1.4.1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概况 |
2.1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宏观背景 |
2.1.1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脉络 |
2.1.2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宏观现状 |
2.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基本情况 |
2.2.1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历史回顾 |
2.2.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
第三章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的总体思想 |
3.1.2 调查内容的确定 |
3.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1.4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3.1.5 调查流程的设计 |
3.1.6 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实施 |
3.1.7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现状调查 |
3.2.1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内部动力 |
3.2.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外部动力 |
3.3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因素分析 |
3.3.1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内部动力因素分析 |
3.3.2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外部动力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的实现机制 |
4.1 内部提升机制 |
4.1.1 投入机制 |
4.1.2 发展机制 |
4.1.3 产出机制 |
4.2 外部引导机制 |
4.2.1 市场激发机制 |
4.2.2 政府导向机制 |
4.2.3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3)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 |
2.1.1 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
2.1.2 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分类 |
2.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
2.2.1 要素观 |
2.2.2 过程观 |
2.2.3 系统观 |
2.3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求解方法 |
2.4 顾客知识管理 |
2.4.1 顾客知识的定义 |
2.4.2 顾客知识管理 |
2.5 思考的问题 |
3 顾客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
3.1 顾客知识分类 |
3.2 顾客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3.2.1 顾客需求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3.2.2 顾客技术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3.2.3 顾客服务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 基于顾客知识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 |
4.2 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
4.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4.3.1 顾客知识获取能力 |
4.3.2 顾客知识分享能力 |
4.3.3 创新管理能力 |
4.3.4 研究开发能力 |
4.3.5 生产制造能力 |
4.3.6 市场销售能力 |
4.3.7 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
4.4 测评方法的确定 |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2 多层次灰色测评方法 |
5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
5.1 企业概况 |
5.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评 |
5.2.1 建立指标体系 |
5.2.2 采用多层次灰色分析法进行综合测评 |
5.3 政策建议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成果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层次分析法打分表 |
附录C 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DEA方法的高等院校办学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DEA评价高等院校办学效率的可行性分析 |
(一) DEA方法简介 |
(二) 运用DEA评价高等院校办学效率的可行性分析 |
(三) DEA评价高校办学效率的模型选择 |
二、实证研究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1 投入指标 |
2 产出指标 |
(三) 效率评价及结果分析 |
1 总体效率分析 (技术效率) |
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3 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理论分析 |
(四) 非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影分析 |
三、结论与建议 |
(5)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 ——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现实与理论两个层面 |
一、现实背景:知识资本管理在报业管理中的缺位 |
二、理论背景:知识资本管理成为新的管理哲学范式 |
三、为什么选择报业内容生产的知识资本管理作为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框架与研究路线设计 |
一、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的理论范式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三节 研究力图实现的创新与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几组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有关研究的几组相关概念 |
一、知识与知识的经济价值 |
二、知识资产与知识资本 |
三、报业产品与知识产品 |
四、报业管理与报业生产管理 |
五、知识资本管理与知识管理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报业发展综述 |
二、报业管理研究综述 |
三、报业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综述 |
四、知识资本管理研究综述 |
五、传媒知识资本管理研究 |
六、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报业资本与报业知识资本及其管理分析 |
第一节 报业资本的系统构成 |
一、报纸产业化:报业经济属性的确认 |
二、报业资本的构成体系 |
三、报业资本构成的结构关系 |
第二节 知识资本与报业知识资本 |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资本 |
二、报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 |
三、报业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报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核心要义与内涵 |
一、从信息管理到知识资本管理:报业管理的新视角 |
二、报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核心要义 |
第四章 知识资本与报业人力资源管理 |
第一节 作为知识资本核心的报业人力资源 |
一、报业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本 |
二、报业个人知识的价值特性分析 |
三、现实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短视 |
第二节 报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效益最大化 |
一、报业人力资本目标效益函数的确认 |
二、报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逻辑演进 |
三、报业生产者知识转换的路径 |
四、报业生产者知识存量盘活的几个典型案例 |
第三节 报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知识资本的增值 |
一、内生扩张增值——学习能力的激励与满足 |
二、价值共享增值:基于利益共通的激励与满足 |
三、公平过程管理的终极实现 |
第五章 知识资本与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管理 |
第一节 数字化与报媒核心价值转移 |
一、价值转移:新媒体冲击下报媒功能的再审视 |
二、核心价值回归:精英报作为纸质形态的生命延伸 |
三、价值增值:报纸媒体的网络化与数字化生存 |
四、报媒生产功能转型:从内容生产商到内容服务商 |
第二节 全媒产品生产与流程再造 |
一、基于纸质媒体转型的产品定位设计 |
二、全媒产品生产与新闻业务变革 |
三、生产变革与流程再造 |
四、报纸采编流程再造的三种模式 |
第三节 基于报业内容生产流程再造的组织重构 |
一、报媒形态变迁催生组织结构再造 |
二、结构优化:获取智力资本的效益最大化 |
三、基于全媒产品生产的柔性组织设计 |
第四节 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管理与知识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
一、报业集团信息采集的知识管理 |
二、新闻中心----报业集团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 |
三、报业集团信息产品存储的知识资本管理 |
第六章 基于内容生产增值的报业数据库的建立 |
第一节 报业数据库的建立 |
一、报业内容数据库搭建的现实意义 |
二、内容数据库平台搭建的可行性与现实阻力 |
第二节 从综合性数据库到专业化数据库 |
一、内容数据库搭建:为智力资本的价值增大 |
二、内容数据库运营:从综合性数据库到专业化数据库 |
第三节 从"二次销售"到内容再销售 |
一、二次售卖理论下报业生产绩效考量 |
二、从二次售卖到N次售卖,报业效益扩张的必由之路 |
三、内容数据库营销:知识内容产业模式的寻求 |
第七章 基于内容生产增值的多元衍生产品开发 |
第一节 报业内容生产的实质 |
一、报业内容生产的实质:版权工业下的知识产品生产 |
二、报业知识产品延伸:知识价值的再开发 |
第二节 版权经营:作为内容服务商的衍生品开发 |
一、作为内容服务商的版权衍生品 |
二、版权衍生品的经营方式 |
第三节 基于数字化产品形态的衍生品开发 |
一、向网络介质延伸的报纸网络版 |
二、向电信市场延伸的手机报 |
三、向视觉传播延伸的网络视频 |
四、终极目的:数字报业的产业新形态与产业价值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收藏恩惠 |
(6)“期刊品牌”主题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 数据统计结果 |
(二) 数据分析 |
1. 期刊品牌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
2. 期刊品牌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3. 期刊品牌研究文献的作者分布 |
4. 期刊品牌研究文献的机构 (单位) 分布 |
5. 期刊品牌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 |
6. 期刊品牌研究文献的被引频次及下载频次分析 |
三、结语 |
(7)基于科技中介服务的成果转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概念 |
2.1.2 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概念 |
2.2 科技中介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 |
2.2.1 科技中介服务途径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性 |
2.2.2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
2.3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基础 |
2.4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综述 |
第3章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
3.1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绩 |
3.1.1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不断完善 |
3.1.2 江苏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较高水平 |
3.1.3 江苏省科技投入与产出稳中有升 |
3.1.4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初具规模 |
3.2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
3.2.1 企业逐渐成为科技成果产出主体 |
3.2.2 地区间存在科技人才分布极不均衡 |
3.2.3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直接贡献于江苏省经济 |
3.3 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江苏省科技中介服务的成果转化实证研究 |
4.1 基于科技中介服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路径 |
4.2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的遴选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证分析 |
4.4.1 对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4.2 评价结论分析 |
第5章 提高江苏省成果转化效果的对策措施和创新策略 |
5.1 国外中介服务及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
5.2 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江苏省成果转化效果的启示 |
5.3 探索成果转化的创新性策略与途径 |
5.4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
(8)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 |
1.3 有关科技能力的评价和方法综述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 |
2.1 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
2.1.1 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 |
2.1.2 对科技成果转化定义的几点解释 |
2.1.3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3章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
3.1 四川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绩 |
3.1.1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 |
3.1.2 企业产品技术创新需求迫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
3.2 四川省科技成果结构特点 |
3.3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特点 |
3.4 四川省技术应用成果产出与运用的状况 |
第4章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证分析 |
4.1 四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有评价综述 |
4.2 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研究 |
4.2.1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的功能 |
4.2.2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的遴选原则 |
4.2.3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的构建 |
4.2.3.1 评价指标的理论预选 |
4.2.3.2 数据处理与评价指标的确立 |
4.2.3.3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 |
4.2.4 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模型构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高等院校的产出观与市场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院校的产品——教育服务与人才 |
1.产品观 |
2.服务观 |
3.双重产品观 |
二、高等院校的两个主导市场 |
(一) 教育服务市场 |
1.多元化与选择 |
2.竞争 |
(二) 人才市场 |
1.就业形势严峻 |
2.复合型人才受青睐 |
3.最紧缺的四类人才 |
三、适应市场需要制定高等院校发展策略 |
1.产品的差异化 |
2.细分市场 |
3.重视产品质量 |
四、高等院校的产出观与市场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专利运营创新主体行为与管理策略研究[D]. 高晓航.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2]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动力研究[D]. 任浩琼. 广西大学, 2018(01)
- [3]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D]. 寇耀丹. 西华大学, 2015(06)
- [4]基于DEA方法的高等院校办学效率评价研究[J]. 冯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9)
- [5]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 ——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视角[D]. 刘琴. 武汉大学, 2010(08)
- [6]“期刊品牌”主题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梁雁.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7]基于科技中介服务的成果转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D]. 陈祖功. 江苏大学, 2008(10)
- [8]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研究[D]. 安蕊.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 [9]高等院校的产出观与市场定位[J]. 宋春霞,田长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