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钠素肽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婷[1](2021)在《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因其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易消化吸收以及活性多样等特点,逐渐成为健康功能因子开发的研究热点。糖尿病是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会导致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或酶解产物的相关研究较少,降血糖肽的体外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仍不完善。本论文着重于从海洋资源海参中,定向制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用T2DM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海参肽降血糖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而对活性肽进行鉴定和合成,并研究合成的活性肽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以及对MES13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述:(1)探究了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这6种蛋白酶对海参酶解产物的蛋白回收率、水解度、抗氧化活性及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木瓜蛋白酶与其它五种蛋白酶进行1:1双酶复配后,木瓜与复合蛋白酶复配的酶解产物的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最高,具有最强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在上述加酶方式的基础上,对加酶量和酶解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究,筛选得出海参的酶解制备工艺为:木瓜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1:1进行复配,总加酶量为1%,酶解时间为4h,酶解温度55°C,p H 7。(2)通过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研究了海参酶解物(Sea cucumber hydrolysates,SCH)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SCH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血脂代谢、肝功能和肾功能。而且,与模型组相比,SCH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降低了40.39%和33.96%。此外,采用UPLC-q TOF-MS/MS对SCH进行鉴定得到242条肽。SCH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可能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肽。通过Peptideranker评分和峰强度筛选得到30条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肽。(3)为了探究SCH在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中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我们测定了大鼠体内血脂代谢、血清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依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CH能够改善T2DM大鼠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调节GLUTs和GSK-3β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对242个鉴定肽的进一步分析,认为SCH的抗糖尿病作用与低分子量的肽有关,这些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和一些具有潜在的胰岛素增敏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例如Pro、Phe、Leu/Ile和Ala。(4)为了鉴定SCH中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活性肽,采用高糖和软脂酸(PA)联合诱导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IR-Hep G2),评价海参肽对Hep G2细胞的促进葡萄糖摄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并阐明其保护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表明,SPA能够促进IR-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分子机制表明SPA提高了IR-Hep G2细胞中GLUT2、p-GSK-3β、GS、IRS1、PI3K和p-Akt的表达,并且降低GSK-3β、p-GS和p-IRS1表达。综上所述,SPA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胰岛素依赖性通路,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转运及糖原合成,从而改善IR-Hep G2细胞的糖代谢。(5)为了评价SCH对糖尿病肾病并发症(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影响,我们对T2DM大鼠肾脏组织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SCH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CH能显着减轻小鼠尿微量白蛋白,且SCH可通过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和降低MDA的累积来减轻氧化应激。此外,SCH可降低IL-1β、TGF-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组织学观察还表明,SCH治疗可显着改善肾脏损伤,保护肾脏免受高血糖介导的氧化和炎症损伤。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通过触发Akt/Nrf2信号通路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改善肾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对糖尿病大鼠的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为了探究海参肽的肾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通路,采用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模型评价海参肽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Nrf2和NF-κB通路下海参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WWGP和APGY的抗氧化作用与疏水性(Tyr、Pro和Ala)和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WWGP和APGY可能通过促进Nrf2的核转位减轻了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WWGP和APGY可能直接与Keap1结合,干扰Keap1-Nrf2相互作用,从而调节Akt/Nrf2途径。另一方面,ALGP和WWGP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疏水性(Pro、Ala和Trp)、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如甘氨酸(Gly)等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ALGP和WWGP通过阻止NF-κB的核移位减轻了一系列炎症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LGP和WWGP可能直接与TLR4结合,干扰IκBα-NF-κB的相互作用,抑制NF-κB的积累和核转位,从而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
于武华[2](2020)在《建昌帮特色阴、阳附片对阿霉素致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大热有大毒。现代学者认为,附子强心作用是其中医临床疗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主要药理学作用。附子因其有毒,所以在临床运用时为其炮制品。江西建昌帮对附子的炮制有独到之处,阴附片、阳附片尤具特色。《建昌帮炮制全书》记载阴附片、阳附片因其炮制方法不同而存在用药差异,阴附片适用于女性肾阳虚,阳附片适用于男性肾阳虚,其对于心衰治疗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未见记载。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课题就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及其强心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对比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的药效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期为阴附片、阳附片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及强心机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首先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梯度递增间隔给药建立慢性心衰大鼠模型,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HE染色切片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情况,探究阴附片、阳附片对阿霉素致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结果发现,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LVd P?dtmax-1)均有显着提高,其中阴附片对雌性大鼠-d P?dtmax-1升高最显着,阳附片对雄性大鼠+d P?dtmax-1升高最显着,阴附片、阳附片能有效改善心衰大鼠心肌组织出现的细胞空泡、组织间隙增宽断裂的病理情况。然后,阴附片、阳附片对心衰大鼠的作用机制从四个方面展开,现代治疗心衰的药物主要是减轻心衰产生炎症,调节心衰患者RAAS系统,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调节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作用。所以本实验通过这四个药理指标的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1.对阴附片、阳附片调节心衰大鼠的炎症反应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脑钠肽(BNP)、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阴附片、阳附片组IL-6、BNP、TNF-α含量下降,IL-10含量上升。表明阴附片、阳附片能降低心衰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提高抗炎性因子的水平,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其中阳附片对雄性大鼠IL-6、BNP下降较显着,阴附片对雌性大鼠TNF-α含量下降最显着。2.对阴附片、阳附片调节心衰大鼠RAAS系统的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含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AT1R)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1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慢性心衰组大鼠血清Renin、Ang-Ⅱ、ALD含量、心肌组织AT1Rm RNA表达水平、AT1R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阴附片、阳附片组大鼠血清Ang-Ⅱ、ALD水平显着下降,Renin水平有下降趋势,AT1Rm 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其中阳附片对雄性大鼠Renin、ALD含量下降最显着,阴附片对不同性别大鼠AT1Rm 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最显着。3.阴附片、阳附片对心衰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改善作用研究,通过比色法测定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细胞ATP含量、Na+-K+-ATP、Mg2+-ATP、Ca2+-ATP酶的活性。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ATP含量显着下降,酶的活性降低,阴附片、阳附片组ATP含量上升,酶活性增强。其中阳附片对雄性大鼠Mg2+-ATP酶活性较阴附片上升显着,阴附片对雌性大鼠Na+-K+-ATP酶活性较阳附片上升显着。4.阴附片、阳附片对心衰大鼠心肌组织肾上腺素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通过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肾上腺素β1、β2受体m 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β1受体表达显着上升,β2受体表达显着下降,阴附片、阳附片能降低β1受体表达,提高β2受体表达。其中阴附片对雌性大鼠β1受体表达下降最显着,表明阴附片对雌性大鼠心肌保护作用最显着。综上所述,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有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并不单一,主要有减轻炎症反应,抑制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调节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四个方面。其中在强心作用方面,阴附片对雌性大鼠心室舒张功能改善更强,阳附片对雄性大鼠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更强;在减轻炎症反应方面,阳附片对雄性大鼠IL-6、BNP下降较显着;在抑制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方面,阴附片对不同性别大鼠AT1Rm 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最显着;在调节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方面,阴附片对雌性大鼠β1受体表达下降最显着。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存在一定性别差异。
郑荣华[3](2020)在《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心肌重塑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证实,各种药理学手段干预抑制心脏肥大和纤维化,可以延缓心脏功能的恶化。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主要生物活性肽产物,通过与其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R)的结合,对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调节作用。尽管AngII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阻断剂,已常规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病人观察的结果表明,此类药物的使用可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因此,寻求通过调节AngⅡ系统的变化,进而减少心脏重塑并促进心脏功能恢复的辅助疗法,仍值得进一步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降血糖激素,体内半衰期较短,使用外源性GLP-1协同剂利拉鲁肽已广泛用于糖尿病人的治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依赖降血糖调节机制的利拉鲁肽疗法,也可用于高血压,心肌梗塞,心肌病和其它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但有关GLP-1疗法对压力性负荷所致心力衰竭的疗效和作用机理,尚缺少足够的系统性评价和探索。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在体心脏模型,观察了利拉鲁肽对由压力负荷增加所致AngII系统活化的干预特征(研究第一部分),包括:1)心肌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酶的作用;2)AngII AT1/AT2受体平衡的调节;3)纤维细胞的迁移和增生的影响;4)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调节。为了解调节的可能机制,实验进一步分析了利拉鲁肽疗效的作用环节(研究第二部分),包括:1)观察血液中GLP-1水平的变化;2)心脏形态和重量的作用;3)纤维化反应调节蛋白表达如mTOR/p70S6K的影响;4)自噬调节蛋白表达如LC3,Beclin-1,p62的影响;5)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改变的调节。在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观察了利拉鲁肽对AngⅡ诱导下心肌细胞反应特征的直接作用(研究第三部分),包括:1)细胞增殖和肥大的作用;2)AngII受体表达的调节;细胞氧化反应水平如ROS和纤维化介导蛋白TGFβ1和α-SMA的调定;3)纤维化调节蛋白如mTOR,p-mTOR,p70S6K,p-p70S6K表达的影响;4)胶原蛋白表达变化的作用。在上述研究中,为澄清利拉鲁肽调定AngII受体和纤维化的传导机制,实验采用AngII AT1受体阻断剂替米沙坦和m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进行了对比性观察,证实了利拉鲁肽受体通路和氧化应激的直接细胞效应。本研究的结果表明,GLP-1疗法对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心肌纤维化和功能紊乱,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这种保护效应是通过调定AngII受体和纤维化反应过程来实现的。这些研究结果也为GLP-1疗法在心衰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基础和应用前景。第一部分胰高血糖素样肽1通过阻断大鼠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减轻腹主动脉缩窄后的心脏重塑并改善心脏功能目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通过引起心脏重塑和功能障碍而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证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动物和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本研究想证实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是否通过改变AngⅡ1型受体(AT1R)受体表达来抑制腹主动脉缩窄(AAC)引起的心脏纤维化和功能障碍。方法:1.分组:雄性SD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AAC)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n=6),观察16周:(1)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大鼠不进行腹主动脉缩窄的情况下进行了相同的手术;(2)腹主动脉缩窄术组(AAC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观察16周;(3)利拉鲁肽治疗组(Lira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每天两次皮下注射利拉鲁肽,剂量为每次0.3mg/kg;(4)替米沙坦治疗组(Telmi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以10mg/kg/天的剂量通过胃管法给予大鼠替米沙坦。2.定期测量大鼠体重和血糖值。3.实验结束后,取出大鼠心脏,计算心脏重量/体重比值(HW/BW),心脏组织HE染色测定心肌细胞横截面积(MSA)。4.酶标仪检测:通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物(SOD)和人N端前脑钠素(NT-pro BNP)试剂盒检测大鼠心脏MDA和NT-pro BNP的含量以及SOD的活性。5.免疫组化法:定位及评估心脏组织的ACE2、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α-SMA)的表达。6.Masson三色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脏胶原纤维的分布。7.Western-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中AT1R、AT2R、TGF-β1、p-smad2、smad2、p-smad3、smad3、smad4、smad7、collagenI和collagenⅢ的蛋白定量表达。8.采用2D Vivid7超声仪测定大鼠的心功能。9.采用BL-410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检测大鼠心率、血压及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血糖、体重的影响:从术后第2周开始定期测量大鼠体重和血糖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两种数据均出现上升趋势,但各组同一时间的数值之间并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肌肥大和HW/BW的比值的影响:腹主动脉缩窄术16周后,相对于Sham组大鼠HW/BW比值(3.38±0.17vs.2.46±0.05,p<0.05)和MSA(1512±99 vs.586±98μm2,p<0.05)明显升高,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可分别减少HW/BW比值(2.63±0.09和2.77±0.05vs.AAC组,所有p<0.05)和MSA降至766±61μm2或871±51μm2(与AAC组相比,p<0.05)。3.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脏衰竭的影响:相对于Sham组,AAC组在实验16周后检测发现NT-pro BNP(48.4±8.6pg/ml)表达水平显着提高,给予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治疗后,NT-pro BNP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3±0.8pg/ml和14.8±1.3pg/ml vs.AAC组,所有p<0.05)。4.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脏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酶的影响:与Sham组相比,AAC组心肌组织中的MDA表达显着提高(23.4±1.3vs.16.3±0.6nmol/mg,p<0.05),SOD表达水平却降低(8.1±0.8 vs.10.4±0.4U/mg,p<0.05)。相对于AAC组,给予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药物后可使MDA水平分别降低至15.9±1.6和17.2±1.4nmol/mg(相对于AAC组,p<0.05),且SOD酶活性分别提高至11.9±1.2和11.6±1.1U/mg(与AAC组相比,p<0.05),结果提示给药后心脏抗氧化能力增强。5.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降低术后大鼠AT1R、AT2R、AT1R/AT2R比值及ACE2的影响:实验结束时,相对于Sham组,AT1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10.55±2.5%,而AT2R的蛋白表达则降低了36.43±5.6%,p<0.05。在手术后给予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药物后,AT1R和AT2R的表达与AAC组呈现相反的表达水平。在抑制AT1R表达的同时刺激AT2R的表达,体现为AT1R/AT2R比例的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相对于Sham组,AAC组中血管周围和心肌间质中ACE2的表达显着减弱。相对于AAC组,在术后给予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药物治疗可逆转ACE2的表达下降。6.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巨噬细胞浸润和TGF-β1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AC组心脏切片结果表明,在血管周围区域和心肌间质中聚集了大量巨噬细胞,而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治疗可减轻这些巨噬细胞的聚集数量,Sham组则很少见巨噬细胞在心肌组织间隙中聚集。与AAC组巨噬细胞浸润增强相一致,心肌中TGF-β1的表达也显着增加。WB检测TGF-β1的蛋白质水平,进一步证实了TGF-β1表达的变化。与AAC组相比,在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给予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可使心脏中巨噬细胞浸润和TGF-β1的表达均降低。7.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Smads蛋白的影响相对于Sham组,AAC组在心肌血管周围出现大量的α-SMA阳性肌成肌纤维细胞。而在Sham组,在心肌细胞间隙中仅有很少的α-SMA阳性细胞表达。在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给予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的药物治疗,α-SMA阳性的肌成纤维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在Sham组中,Smad2和Smad3几乎没有被磷酸化。然而AAC组,Smad2/3的磷酸化显着增强,与Smad2/3的总蛋白水平增加相一致。相对于Sham组,AAC组中Smad4的总蛋白水平显着上调,而Smad7的总蛋白表达下调。然而,通过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药物治疗后明显逆转了所测Smad家族成员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趋势。8.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肌组织胶原蛋白合成和纤维化的影响:与Sham组相比,AAC组中胶原蛋白I和Ⅲ的蛋白水平显着增加。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的给药组I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产生相对AAC组显着减少。AAC组Masson结果显示由胶原蛋白面积百分比来表示的沉积胶原蛋白区域在血管周围和间质心肌中显着扩展。在整个实验中,在假手术对照中均未检测到新合成的胶原蛋白。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给予利拉鲁肽或替米沙药物组,心脏中血管周区域和心内膜均显示胶原沉积显着减少。9.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超声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AAC组在实验的16周时导致LVIDd显着增加,LVEF和LVFS降低。与AAC组的结果相比,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治疗可增强心脏功能。BL-410生物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AAC组中大鼠的MAP,HR和LVEDP各项指标都显着增加,LVSP降低。此外,左室压力的最大增加速率(+dp/dtmax)和左室压力的减小速率(-dp/dtmax)明显降低。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治疗16周可有效预防心脏功能减退,与抑制心脏肥大和纤维化的结果相一致。结论:1.利拉鲁肽对心肌重塑和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利拉鲁肽对长期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主要通过下调AT1R,AT1R/AT2R,上调AT2R和ACE2的表达,进而减少自由基产生有关;3.利拉鲁肽对长期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是通过减少巨噬细胞聚集,抑制TGF-β1/Smads表达,进而减少胶原沉积和纤维化增殖有关。第二部分胰高血糖素样肽1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对压力超负荷引起心肌纤维化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目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介导组织纤维化并负面调节自噬。本部分旨在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是否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号传导并促进自噬活性来保护心脏免受腹主动脉缩窄引起的心脏纤维化和功能障碍。方法:1.分组:雄性SD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AAC)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n=6),观察16周:(1)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大鼠不进行腹主动脉缩窄的情况下进行了相同的手术;(2)腹主动脉缩窄术组(AAC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观察16周;(3)利拉鲁肽治疗组(Lira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每天两次皮下注射利拉鲁肽,剂量为每次0.3mg/kg;(4)雷帕霉素治疗组(Rapa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以0.2mg/kg/天的剂量通过胃管法给予大鼠雷帕霉素。2.检测大鼠血糖和血浆中GLP-1含量,利用GLP-1试剂盒酶标仪检测。3.实验结束后,取出大鼠心脏,计算心脏重量/体重比值(HW/BW),心脏组织进行固定、包埋后,HE染色测定心肌细胞横截面积(MSA)。4.免疫组化法:定位及评估心脏组织的肌成纤维细胞(α-SMA)的表达。5.Masson三色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脏胶原纤维的分布。6.Western-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中GLP-1R、p-mTOR、mTOR、p-p70S6K、p70S6K、LC3、Beclin-1、p62、collagen I和collagenⅢ的蛋白定量表达。7.无创评估大鼠心脏整体功能。8.有创大鼠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1.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基本状态的影响各组血糖和体重均有增高趋势,但是在四个实验组之间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2.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心脏形态和HW/BW比值的影响相对于Sham组,AAC组在实验结束后发现心脏重量显着增加,并引起结构性扩张,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给予治疗后明显减轻。相对于Sham组,AAC组HW/BW比显着增加(4.07±0.22 vs.2.68±0.21,p<0.05)。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治疗显着降低了HW/BW比(与AAC组相比,分别为2.98±0.20和2.85±0.18,所有p<0.05)。相对于Sham组,AAC组的MSA明显增加(553±23 vs.232±25μm2,p<0.05)。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治疗可将MSA相对降低至294±24μm2或322±23μm2,与AAC组相比,所有p<0.05。3.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血浆GLP-1水平和GLP-1受体表达的影响与Sham组相比,AAC组导致血浆GLP-1水平显着降低(0.10±0.01vs.0.15±0.01ng/ml,p<0.05),GLP-1受体的表达下调了26.1±5.6%。相对于AAC组,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的给药使血浆GLP-1水平显着升高(相对于AAC组分别为0.15±0.01和0.14±0.01ng/ml,所有p<0.05),在这些组中与GLP-1水平升高相一致,GLP-1受体的表达水平升高。4.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相对于Sham组,AAC组心肌间质含有丰富的α-SMA阳性肌成纤维细胞。然而与AAC组相比,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的给药抑制了α-SMA阳性的肌成纤维细胞的出现数量。5.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mTOR,p-mTOR,p70S6K,p-p70S6K表达的影响相对于Sham组,AAC组没有改变mTOR和p70S6K的总蛋白水平,但是明显提高了其磷酸化水平。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的给药并不影响mTOR和p70S6K的总蛋白水平,但在两种蛋白的磷酸化中均具有相一致性的抑制作用。6.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LC3,Beclin-1和p62表达的影响相对于Sham组,腹主动脉缩窄后LC3-I稳定增加(p<0.05),而自噬抑制的标志物LC3-Ⅱ/LC3-I比率降低。与Sham组相比,AAC组心肌Beclin-1的表达下降(p<0.05)。与Sham组的大鼠相比,AAC组p62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利拉鲁肽作用后逆转AAC组的LC3,Beclin-1和p62蛋白表达,和雷帕霉素的表达调节相一致。7.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胶原合成和组织纤维化的影响相对于Sham组,AAC组胶原I和Ⅲ的蛋白质水平增加。Masson三色染色法结果显示,AAC组心肌中纤维化区域在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区域明显增加。在整个实验中,在Sham组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区域均未检测到新合成的胶原蛋白。用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治疗等效地抑制了胶原的表达,并减少了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区域的纤维化沉积。8.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相对于Sham组,AAC组LVSs,LVIDd,LVIDs,LVPWd明显增加,EF和FS降低,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治疗增强心脏功能逆转了AAC组的心脏功能指标变化。9.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与Sham组相比,AAC组HR和MAP显着增加,LVSP、+dp/dtmax和-dp/dtmax分别降低了24±3%、32±2%和27±3%(p<0.05),LVEDP增加了230±12%(p<0.05)。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改变了AAC组代表心脏功能变化的趋势,从而保护心脏功能。结论:1.利拉鲁肽通过增加血浆GLP-1水平和GLP-1R表达对长期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脏具有保护作用;2.利拉鲁肽对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主要通过下调mTOR/p70S6K信号激活自噬,进而减少胶原沉积和纤维化增殖有关。第三部分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选用Ang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利拉鲁肽对AngⅡ引起H9C2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的影响作用。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作对照,进一步验证利拉鲁肽对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影响AT1R信号传导的激活而进行,以mTOR的特异抑制剂雷帕霉素和mTOR的特异兴奋剂MHY1485作对照,进一步验证利拉鲁肽可通过抑制mTOR/p70S6K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的形成。方法:1.Ang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模型建立2.分组:第一部分:(1)空白对照组(Control):加入等体积培养基;(2)模型对照组(AngⅡ):含10-6mol/L AngⅡ的培养基;(3)利拉鲁肽组(AngⅡ+Lira):含10-6mol/L的AngⅡ和10-7mol/L的Lira;(4)替米沙坦组(AngⅡ+Telmi):含10-6mol/L的AngⅡ和10-5mol/L的Telmi;第二部分:(1)空白对照组(Control):加入等体积培养基;(2)模型对照组(AngⅡ):含10-6mol/L AngⅡ的培养基;(3)利拉鲁肽组(AngⅡ+Lira):含10-6mol/L的AngⅡ和10-7mol/L的Lira;(4)雷帕霉素组(AngⅡ+Rapa):含10-6mol/L的AngⅡ和10-6mol/L的Rapa;(5)MHY1485组(AngⅡ+MHY1485):含10-6mol/L的AngⅡ和10-5mol/L的MHY1485;(6)AngⅡ+Lira+Rapa组(AngⅡ+Lira+Rapa):含10-6mol/L的AngⅡ,10-7mol/L的Lira和10-6mol/L的Rapa;(7)AngⅡ+Lira+MHY1485组(AngⅡ+Lira+MHY1485):含10-6mol/L的AngⅡ,10-7mol/L的Lira和10-5mol/L的MHY1485。3.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ANP和BNP的m RNA含量。4.鬼笔环肽染色心肌细胞面积。5.Western-blot法:测定心肌细胞中AT1R、AT2R、p-mTOR、mTOR、p-p70S6K、p70S6K、TGF-β1、collagen I的蛋白定量表达。6.流式检测心肌细胞中ROS水平表达。7.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定位及评估心肌细胞中TGF-β1、α-SMA、collagen I的表达。结果:1.AngⅡ诱导H9C2模型建立10-6 mol/L AngⅡ作用心肌细胞24h后,不论是增殖率还是细胞表面积都相对最大。因此根据实验结果选取10-6 mol/L AngⅡ作用24h用于后续实验。2.不同浓度利拉鲁肽对AngⅡ引起H9C2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在降低AngⅡ引起的H9C2心肌细胞增殖率实验中选取10-7 mol/L liraglutide进行实验。3.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利用鬼笔环肽对细胞进行染色测量细胞表面积。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细胞表面积811.8±64.1μm2相比,AngⅡ组心肌细胞表面积为1191.8±69.1μm2,明显增大。而加入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后,面积分别减少到1007.8±62.3μm2和902.3±64.3μm2(所有数据,p<0.05)。心肌细胞ANP和BNP含量可反映心肌细胞的肥大程度,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均可降低AngⅡ引起心肌细胞的ANP和BNP的m RNA含量的增高。4.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AT1R和AT2R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蛋白印迹法检测AngⅡ受体的表达程度。在AngⅡ组AT1R表达增高,AT2R降低,在AngⅡ给药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药物后,AT1R和AT2R的表达与AngⅡ组呈现相反的表达水平。5.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内ROS表达水平的影响镜下拍照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细胞相比较,AngⅡ组的ROS荧光亮度明显增高,加入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的细胞组,ROS荧光亮度下降(见图3-8)。流式结果显示与镜下观察结果相一致,AngⅡ组心肌细胞的ROS免疫荧光值为5546±202,相对于control组3264±205明显增高(p<0.05)。加入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后,ROS荧光平均免疫荧光值降为4804±203和3781±218(见图3-9)。6.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内TGF-β1水平的影响AngⅡ组TGF-β1免疫荧光平均光密度(AOD)为0.08±0.007,明显高于Control组细胞TGF-β1的AOD为0.02±0.008。加入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的细胞组,TGF-β1的AOD为0.05±0.010和0.03±0.011。相对于AngⅡ组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蛋白质印迹测定法检测各组细胞水平的TGF-β1的蛋白水平,和荧光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TGF-β1表达的变化趋势。7.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内α-SMA水平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定位显示α-SMA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主要位于心肌细胞质中。进行平均光密度值结果统计,结果显示AngⅡ组心肌细胞中α-SMA的表达显着增加(AOD为0.11±0.01 vs.0.05±0.01 Control,p<0.05,见图3-10A)。在给予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药物后心肌细胞中α-SMA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值为0.08±0.01和0.06±0.01,与AngⅡ组相比均降低(见图3-10B)。8.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内Collagen I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胶原蛋白I主要表达在心肌细胞质中,在给予AngⅡ后collagen I的表达增多。在AngⅡ给药的基础上加入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治疗有效地抑制了胶原I的平均光密度值,并减少了心肌细胞质中荧光亮度。使用蛋白质印迹法进一步确定了各组细胞胶原蛋白I的蛋白表达。和荧光结果相一致,如图3-12C典型条带及平均灰度值结果分析显示,AngⅡ组的胶原I的蛋白质水平表达增加,加入利拉鲁肽或替米沙坦治疗均有效地抑制了胶原I的蛋白表达水平。9.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心肌细胞面积的影响鬼笔环肽染色心肌细胞表面积和前面的结果相一致。在此组实验中,在AngⅡ给药基础上加入雷帕霉素也明显减少了由于AngⅡ造成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大,结果为884.2±84.5μm2,在AngⅡ给药基础上混合给予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进一步减少了雷帕霉素组的细胞表面积。相反在加入MHY1485(mTOR的特异兴奋剂)后,增加了AngⅡ造成的心肌肥大表面积为1318.0±80.1μm2。在加入利拉鲁肽和MHY1485药物后,逆转MHY1485增加AngⅡ造成的心肌肥大的程度。10.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心肌细胞mTOR和p70S6K蛋白表达的影响相对于Control组,AngⅡ组没有改变mTOR的总蛋白水平,但是明显提高了磷酸化的mTOR的水平(Ser2448处的磷酸化)。另外,心肌细胞中p70S6K的总蛋白水平在AngⅡ刺激后没有改变,但是检测到了明显的磷酸化的p70S6K(在Thr389磷酸化)(p<0.05,图3-14B)。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的给药并不影响mTOR和p70S6K的总蛋白水平,但在两种蛋白的磷酸化中均具有相一致性的抑制作用(p-mTOR和p-p70S6K)。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混合给药后加强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但在AngⅡ基础上加入MHY1485再加入利拉鲁肽后,可以逆转MHY1485的结果,降低mTOR和p70S6K的磷酸化水平(p<0.05,图3-14)。11.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心肌细胞内Collagen I水平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确定了胶原蛋白I的表达,在AngⅡ组相对于Control组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ngⅡ组中心肌细胞质中荧光亮度明显增加,在Control组心肌细胞质中collagen I表达较少。在AngⅡ给药的基础上加入利拉鲁肽或雷帕霉素治疗有效地抑制了collagen I的表达,并减少了心肌细胞质中荧光亮度,在MHY1485组加入利拉鲁肽后,可以逆转MHY1485组collagen I的表达水平。结论:1.利拉鲁肽通过降低AT1R,上调AT2R的表达,进而减少自由基,抑制心肌细胞肥大;2.利拉鲁肽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减少肌成纤维细胞的表达,进而减少心肌细胞纤维化的形成;3.利拉鲁肽通过抑制mTOR/p70S6K通路降低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的形成。
王伟超[4](2020)在《褪黑素和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年龄、病程、血压、肥胖、血脂、尿酸、环境污染物等是DN主要危险因素。DN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与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环境代谢紊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积聚和细胞自噬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睡眠问题明显高于非T2DM患者,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SD与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胰岛素第一相分泌异常等有关。褪黑素(Melatonin,MLT)是调节昼夜节律最重要的内分泌激素。MLT作为一种抗氧化剂,通过直接解毒活性氧和活性氮,间接刺激抗氧化酶,抑制促氧化剂酶活性等多种方式降低氧化应激。MLT具有一定调节糖脂代谢和改善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有研究认为,MLT减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DN大鼠肾损害。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近年来广泛用于DM临床治疗。在调控血糖的同时,GLP-1RA通过改善肾脏血流动力、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激活自噬等改善肾脏结构和功能。目前,GLP-1RA与MLT肾脏保护作用机制和GLP-1RA与MLT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MLT和GLP-1RA对糖脂代谢和肾脏病变影响,探讨其对DM肾脏病变的保护机制。为DM肾脏病变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策略。第一部分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TGF-β-Smad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肾脏病变影响目的:通过MLT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以及TGF-β-Smad2/3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探讨MLT对DM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1.本研究选取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符合正常血糖标准的48只大鼠入组,随机选取8只做为NC组,40只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联合STZ诱导制备DM模型。2.造模成功的38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8只),低剂量褪黑素治疗组(MLT-L组,10只),中剂量褪黑素治疗组(MLT-M组,10只),高剂量褪黑素治疗组(MLT-H组,10只)。MLT组给予不同剂量MLT灌胃,其中MLT-L组5mg/kg,MLT-M组15mg/kg,MLT-H组MLT30mg/kg,共4周。NC组和DM组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灌胃。3.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4.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FBG、TG、TC、HDL-C、LDL-C、INS、BUN、SCR等生化指标;比色法检测试剂盒检测大鼠肾组织SOD、CAT、GSH-Px活性及MD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Wnt4、β-catenin、p-EGFR、EGFR、TGFβ1、Smad2、Smad3、p-Smad2、p-Smad3水平。结果:1.DM模型制备成功,DM组FBG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1)。2.MLT治疗2周后,MLT-M组、MLT-H组FBG水平较DM组下降(P<0.05,P<0.01),MLT-L组FBG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和MLT-H组之间FBG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MLT-H组<MLT-M组<MLT-L组。MLT治疗4周后,MLT-M组、MLT-H组FBG水平较DM组下降(P<0.05,P<0.01),MLT-L组FBG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和MLT-H组之间FBG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MLT-H组<MLT-M组<MLT-L组。3.4周末,MLT治疗组肾脏病变明显减轻,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程度明显改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程度明显减轻,按照病变严重程度由轻到重排序,NC组<MLT-H组<MLT-M组<MLT-L组<DM组。4.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TC、TG、LDL-C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P<0.01);DM组、MLT-L组HDL-C水平较NC组降低(P<0.05,P<0.01),MLT-M组、MLT-H组HDL-C水平与NC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治疗4周后,MLT-L组、MLT-M组、MLT-H组TC水平较DM组降低(P<0.05,P<0.01);MLT-M组、MLT-H组TG水平较DM组降低(P<0.05,P<0.01);MLT-L组TG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H组LDL-C水平较DM组降低(P<0.05),MLT-L组、MLT-M组LDL-C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MLT-H组HDL-C水平与DM组间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H组TC水平较MLT-M组和MLT-L组降低(P<0.05,P<0.01);MLT-M组TC水平与MLT-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和MLT-H组间TG水平差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MLT-H组<MLT-M组<MLT-L组。MLT-H组、MLT-M组HDL-C水平较MLT-L组升高(P<0.05,P<0.01);MLT-H组HDL-C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H组LDL-C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5),MLT-H组LDL-C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M组LDL-C水平与MLT-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5.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INS水平较NC组升高(P<0.01);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ISI水平较NC组降低(P<0.01)。MLT治疗4周后,MLT-M组、MLT-H组INS水平较DM组下降(P<0.01);MLT-M组和MLT-H组ISI水平较DM组升高(P<0.01)。MLT-L组INS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ISI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MLT-H组间两两比较INS水平差及ISI水平差,差异显着(P<0.05,P<0.01)。INS水平,MLT-H组<MLT-M组<MLT-L组。ISI水平MLT-L组<MLT-M组<MLT-H组。6.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BUN、SCR、UMA、CCR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1)。MLT治疗4周后,MLT-M组、MLT-H组BUN、SCR、UMA、CCR水平较DM组明显降低(P<0.01)。MLT-L组BUN、SCR、UMA、CCR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BUN、SCR、UMA、CCR水平,MLT-L组、MLT-M组、MLT-H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MLT-H组<MLT-M组<MLT-L组。7.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SOD、CAT、GSH-Px活性较NC组显着降低(P<0.05,P<0.01);DM组、MLT-L组MDA较NC组升高(P<0.01);MLT-M组、MLT-H组MDA水平与NC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治疗4周后,MLT-L组、MLT-M组、MLT-H组CAT、GSH-Px较DM组升高(P<0.05,P<0.01);MLT-M组、MLT-H组SOD水平较DM组升高(P<0.05,P<0.01);MLT-L组SOD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MLT-H组MDA较DM组降低(P<0.05,P<0.01)。SOD、CAT、GSH-Px水平MLT-L组、MLT-M组、MLT-H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MLT-L组<MLT-M组<MLT-H组。MLT-H组MDA水平较MLT-L组、MLT-M组降低(P<0.05,P<0.01);MLT-M组MDA水平与MLT-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EGFR、Smad2、Smad3水平与NC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Wnt4、β-catenin、TGF-β1、P-EGFR、P-Smad2、P-Smad3水平较NC组升高(P<0.05,P<0.01)。MLT治疗4周后,MLT-L组、MLT-M组、MLT-H组β-catenin水平较DM组下降(P<0.01);MLT-M组、MLT-H组Wnt4水平较DM组降低(P<0.01);MLT-L组Wnt4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Wnt4、β-catenin水平,MLT-L组、MLT-M组、MLT-H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MLT-H组<MLT-M组<MLT-L组。MLT治疗4周后,各组间TGF-β1、P-EGFR、P-Smad2、P-Smad3表达存在差异,MLT-L组、MLT-M组、MLT-H组P-EGFR表达较DM组明显降低(P<0.01),MLT-M组、MLT-H组TGF-β1、P-Samd2和P-Samd3表达较DM组明显降低(P<0.05,P<0.01)。MLT-H组P-EGFR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1),MLT-H组P-EGFR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M组P-EGFR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1)。MLT-H组TGF-β1水平较MLT-L组下降(P<0.01),MLT-H组TGF-β1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M组TGF-β1水平较MLT-L组下降(P<0.01)。MLT-H组P-Smad2和P-Smad3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1);MLT-M组P-Smad2和P-Smad3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1);MLT-H组P-Smad2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H组P-Smad3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1.STZ诱导的DM大鼠肾组织处于过氧化应激状态;2.MLT改善DM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状态、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抵抗;3.MLT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肾功能和肾脏氧化应激与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与MLT剂量有关。第二部分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与NLRP3炎症小体和肾脏病变影响研究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DM大鼠糖脂代谢与肾脏功能影响和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机制。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符合正常血糖标准的39只大鼠入组,随机选取8只做为NC组。31只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联合STZ诱导制备DM模型。2.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10只),低剂量利拉鲁肽治疗组(Lira-L组,10只),高剂量利拉鲁肽治疗组(Lira-H组,10只)。利拉鲁肽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利拉鲁肽皮下注射(Lira-L组125μg/Kg/d,Lira-H组200μg/kg/d),共8周。NC组和DM组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3.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治疗前后各组大鼠FBG、TG、TC、HDL-C、LDL-C、INS水平;24h UM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肝脏和肌肉组织糖原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NLRP 3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水平。4.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结果:1.DM模型制备成功,DM组FBG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2.利拉鲁肽治疗组肾脏病变明显减轻,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程度明显改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程度明显减轻,按照病变严重程度由轻到重排序,分别是NC组<Lira-H组<Lira-L组<DM组。3.第2周、第4周、第8周末,Lira-L组、Lira-H组FBG水平较DM组下降(P<0.01)。第2周末,Lira-H组FBG水平与Lira-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第8周末,Lira-H组FBG水平较Lira-L下降(P<0.01)。4.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空腹INS水平较NC组显着增高(P<0.01)。DM组、Lira-L组、Lira-H组ISI水平较NC组显着降低(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Lira-H组空腹INS水平较DM组降低(P<0.01),Lira-H组空腹INS水平较Lira-L组下降(P<0.01)。Lira-L组、Lira-H组ISI水平较DM组升高,Lira-H组ISI水平较Lira-L组升高,(P<0.01)。5.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TC、TG、LDL-C水平较NC组显着增高(P<0.05,P<0.01)。DM组、Lira-L组、Lira-H组HDL-C水平与NC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H组TC水平较DM下降(P<0.01);Lira-L组TC水与较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ira-H组TC水平较Lira-L组下降(P<0.01)。Lira-L组、Lira-H组TG水平较DM组下降(P<0.05,P<0.01);Lira-H组TG水平较Lira-L组下降(P<0.01)。Lira-L组、Lira-H组LDL-C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ira-H组LDL-C水平与Lira-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ira-L组、Lira-H组HDL-C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ira-H组HDL-C水平与Lira-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6.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UMA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Lira-H组UMA水平较DM组明显下降(P<0.01);Lira-H组UMA水平较Lira-L组明显下降(P<0.01)。7.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BUN、SCR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Lira-H组BUN、SCR水平较DM组明显下降(P<0.05,P<0.01)。Lira-H组BUN、SCR水平较Lira-L组下降(P<0.05,P<0.01)。8.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肝糖原水平较NC组降低(P<0.01),DM组、Lira-L组、Lira-H组大鼠肌糖原水平较NC组升高(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Lira-H组肝糖原水平较DM组升高(P<0.01)。Lira-H组肝糖原水平较Lira-L组升高(P<0.01)。Lira-L组、Lira-H组肌糖原水平较DM组降低(P<0.01)。Lira-H组肌糖原水平与Lira-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9.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肾脏组织NLRP3和ASC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和Lira-H组肾脏组织NLRP3和ASC水平较DM组降低(P<0.01)。Lira-H组肾脏组织NLRP3和ASC水平较Lira-L组降低(P<0.05,P<0.01)。小结:1.GLP-1RA降低DM动物模型TC、TG水平和肾组织NLRP 3、ASC蛋白水平,这些作用与DM动物模型肾功能改善有关;2.GLP-1RA治疗组FBG和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善与抑制肝糖原输出和增加肌糖原利用有关。第三部分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睡眠障碍患者血清褪黑素分泌影响与肾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短时间利拉鲁肽治疗对伴有睡眠障碍早期DN患者血清褪黑素分泌影响与可能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1.入选符合入组标准的伴有睡眠障碍早期DN患者13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DN组)和治疗组(T组)。2.DN组,维持原有基础治疗方案,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正负双向调整降糖药物剂量,不增加降糖药物及其他药物种类。T组,在原有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1周0.6mg/d,第2周1.2mg/d,第3周1.8mg/d,此后维持1.8mg/d,共6个月;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在血糖达标、低血糖或出现低血糖样症状时,对基础降糖药物进行负向调整;不增加降糖药物及其他药物种类。(所有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中,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瑞格列奈;胰岛素制剂包括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3.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等。4.完成PSQI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评分等。5.检测患者FPG、Hb A1c、FC-P、FINS、TG、TC、LDL-C、HDL-C、MLT、Cys C、HIF-1α、VEGF、UACR、L-FABP;计算HOMA-IR。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主要检测指标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基础治疗方案总体构成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两组患者基础治疗方案中,各药物日均剂量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4.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PSQI较DN组降低(P<0.01),T组睡眠时长、MLT水平较DN组升高(P<0.05,P<0.01),T组睡眠质量评分较DN组降低(P<0.01)。DN组PSQI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睡眠质量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睡眠时长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T组PSQI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睡眠时长和ML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P<0.01),睡眠质量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5.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FBG、Hb A1c、HOMA-IR较DN组降低(P<0.05),FINS和FC-P较DN组升高(P<0.05)。DN组FBG、Hb A1c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FC-P水平治疗后与治疗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FINS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HOMA-IR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T组FBG、Hb A1c、HOMA-IR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FINS、FC-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增加(P<0.05,P<0.01)。6.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TC、TG、LDL-C水平较DN组降低(P<0.05,P<0.01),T组HDL-C水平与DN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DN组TC、LDL-C、HDL-C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TG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T组TC、TG、LDL-C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T组HDL-C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7.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血清Cys C、HIF-1α、VEGF水平较DN组降低(P<0.01)。DN组血清Cys C、HIF-1α、VEGF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减低(P<0.01)。T组血清Cys C、HIF-1α、VEGF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减低(P<0.01)。8.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尿液UACR、L-FABP水平较DN组降低(P<0.01)。DN组尿液UACR、L-FAB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T组尿液UACR、L-FAB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小结:1.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后,早期DN患者睡眠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2.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后,早期DN患者MLT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MLT水平增高,可能对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益;3.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对DN患者有肾脏获益。结论:1.MLT可改善肾组织氧化应激状态,改善肾脏功能,该作用与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与MLT剂量有关。2.GLP-1RA具有肾脏保护作用,这一作用与GLP-1RA调节糖脂代谢以及抑制NLRP 3炎症小体,减少ASC蛋白水平有关。3.GLP-1RA可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和增加肌糖原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胰岛素敏感性。4.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后,伴有睡眠障碍的早期DN患者睡眠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同时血清MLT水平增加。MLT水平增高,可能对改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提高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益。
杨丹[5](2020)在《弹丸式注射rhBNP对急性前壁心梗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弹丸式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的作用,并采用三平面斑点追踪技术(3P-STI)准确评估心功能变化,探讨早期应用rh BNP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改善预后和降低急性心梗残余死亡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的149例患者(男性86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3.6±8.8(36-75)岁。随机分为rh BNP组(73例)和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均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rh BNP组在PCI术前予弹丸式静脉注射rh BNP(1.5μg/kg),剩余rh BNP以0.0075-0.01μg/kg/min维持静脉注射(用药期间不同时应用静脉硝酸酯类药物);对照组由责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2015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的TIMI帧数;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1周的c Tn T、CK-MB和NT-pro BNP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天和3个月通过三平面斑点追踪技术(3P-STI)计算的左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应变(GLPS)的差异,包括左室心尖长轴切面收缩峰值应变(GLPS-LAX)、心尖四腔心收缩峰值应变(GLPS-A4C)、心尖两腔心收缩峰值应变(GLPS-A2C)和左室整体平均应变率(GLPS-avg)四项参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BMI、基础心率、血压、心功能Killip分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AMI发病时间距离血管开通时间及围术期用药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因应用rh BNP或硝酸酯类药物导致血压低而停药的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3.rh BNP组术后1天的CK-MB显着低于对照组(140.4±72.8ng/ml vs.159.6±88.3ng/ml,p=0.036);术后1天和1周的c Tn T显着低于对照组(4170.8±1304.3pg/ml vs.5192.4±1646.8 pg/ml,p=0.014;1047.7±574.4pg/ml vs.1748.1±798.2 pg/ml,p=0.011);rh BNP组术后1天和1周的NT-pro BNP也显着低于对照组(1484.1±693.9pg/ml vs.1990.4±786.9pg/ml,p=0.021;1376.4±886.2pg/ml vs.3044.6±754.5pg/ml,p=0.018)。4.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造影,rh BNP组梗死相关动脉TIMI3级血流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9%vs.89.5%,p=0.134);rh BNP组校正TIMI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0.9±6.3 vs.24.9±9.1,p=0.002)。5.术后3天,rh BNP组3P-STI测得的应变参数的绝对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GLPS-LAX(-14.0±3.6%vs.-12.1±4.4%,p=0.04)、GLPS-A4C(-14.1±4.3%vs.-12.2±4.5%,p=0.043)、GLPS-A2C(-14.5±3.5%vs.-12.0±4.7%,p=0.015)、GLPS-avg(-14.3±4.2%vs.-12.2±4.8%,p=0.019)。术后3个月,rh BNP组3P-STI的应变参数的绝对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GLPS-LAX(-15.6±4.2%vs.-13.6±4.4%,p=0.004)、GLPS-A4C(-15.5±3.3%vs.-13.2±4.4%,p=0.001)、GLPS-A2C(-15.8±4.1%vs.-13.1±4.5%,p=0.002)、GLPS-avg(-15.6±3.5%vs.-13.6±4.2%,p=0.002)。6.PCI术后3个月内,rh BNP组患者心衰再住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1%vs.13.2%,p=0.045),rh BNP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7%vs.5.3%,p=0.233),rh BNP组患者心衰再住院+心源性死亡率联合终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8%vs.18.4%,p=0.034)。结论:1.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弹丸式注射rh BNP可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水平。2.尽早给予弹丸式注射rh BNP可以明显改善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降低PCI术后3个月心衰再住院率和心衰再住院+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对改善临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宁鑫[6](2019)在《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衰大鼠线粒体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主要以建立心梗后慢性心衰大鼠模型,来观察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线粒体转录因子A m RNA(mt TFA m RNA)及线粒体转录因子A蛋白(mt TFA protein)表达的影响,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等实验方法,分别从基因、蛋白及组织形态学等角度出发,探究益气活血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关作用机理,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可靠有效的证据。材料与方法:1.通过结扎冠状动脉联合减食、力竭式游泳等方法造成大鼠的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观察大鼠活动,借助超声多普勒的测量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EF)≤50%且心脏指数(CI)≤180ml(min·kg)来判定慢性心衰造模成功。2.将造模成功的心衰大鼠分为即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益气活血复方)组3组。未进行手术造模的正常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及空白对照组中每组大鼠为10只。模型组大鼠、空白对照组大鼠未应用药物干预,两组灌胃均采用常规等量容积6 ml/天的生理盐水。每组大鼠可按照人与鼠等效剂量的换算公式进行给药,给药剂量(g/Kg)=人的剂量(g)×0.018/动物体重(Kg)。中药组为9.2g(生药)/Kg/d;西药组为(赖诺普利)1.5mg/Kg/d,1天2次,持续给药4周。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电镜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检测手段,比较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组、空白对照组、西药组、中药组)各组间心肌内线粒体转录因子A m RNA(mt TFA m RNA)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蛋白(mt TFA protein)的表达情况以及相关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慢性心衰动物模型组线粒体转录因子A m RNA显着下降,与空白组比P<0.05;西药组、益气活血复方组中线粒体转录因子A m RNA表达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P<0.05;西药组与益气活血复方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慢性心衰动物模型组线粒体转录因子A蛋白表达显着下降,与空白组比P<0.05;西药组、益气活血复方组中线粒体转录因子A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P<0.05;西药组与益气活血复方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慢性心衰动物模型组中BNP表达显着升高,与空白组比P<0.05;西药组、益气活血复方组中BNP表达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P<0.05;益气活血复方组与西药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电镜下空白对照组心肌细胞纤维排列整齐,间质无水肿,胞膜及胞核清晰,明暗带界限清晰,线粒体数量丰富,线粒体膜结构清晰,基质排列紧密,内脊形态清晰可见,糖原颗粒完整;模型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不清,肌纤维断裂、消失,肌纤维细胞间质及核周围明显水肿,线粒体减少且肿胀,内脊结构紊乱或消失,呈空泡化,糖原数量减少,细胞核肿胀,肌浆网扩张;中药组和西药组心肌纤维结构较模型组均有改善,不同程度的减轻心肌组织细胞基质水肿,增加糖原数量,局部可见线粒体空泡化,线粒体嵴紊乱,肌丝溶解、坏死的范围缩小,线粒体的结构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益气活血复方可促进线粒体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恢复,线粒体结构异常得到改善,并且益气活血复方组与西药组疗效相近。结论:1.通过对大鼠进行冠状动脉结扎联合力竭式游泳、饥饿减食,用超声心动图对大鼠心功能进行检测,充分证明该方法可用于慢性心衰大鼠造模。2.慢性心衰大鼠经益气活血复方4周治疗后,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电镜等方法对大鼠心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相对模型组益气活血复方具有促进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中线粒体转录因子A m RNA及线粒体转录因子A蛋白的表达。益气活血复方可调节线粒体代谢,进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过程,使得心室重构被抑制,心功能得以恢复。3.以上实验结果足以表明益气活血复方在慢性心衰治疗方面是安全可靠的,其治疗效果与西药赖诺普利相近。
乔思雨[7](2019)在《参蛤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参蛤散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患者心功能、临床症状、运动耐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慢性心衰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参蛤散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每组各36例,疗程均为12周。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Lee氏心衰评分及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的评估,以彩色多普勒仪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搏量(SV)、心输出量(CO)值,测定血清NT-pro BNP水平,并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检查。[结果]1.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EF值存在差异性(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与NT-pro BNP呈正相关,心功能分级越高,NT-pro BNP值越大。2.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较前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前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Lee氏心衰评分较前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Lee氏心衰评分低于对照组,Lee氏心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的MLHFQ评分较前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前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8天、84天后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7.两组治疗后LVEF值较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LVEF值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两组治疗后的SV值较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后SV值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蛤散可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患者,与“异病同治”、“心肺肾同治”的中医理论相契合;2.参蛤散联合西药治疗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更有助于慢性心衰(心肾阳虚证)患者心功能分级的改善;3.参蛤散联合西药治疗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对患者中医症候积分、Lee氏心衰评分、MLHFQ评分的改善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的提升更为显着,且其疗效可能与治疗时间有关;4.参蛤散联合西药治疗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对LVEF、SV、CO值的提升更为显着。
铁茹[8](2019)在《钠尿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长期控制不良会导致卒中、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据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高达2.7亿,≥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9.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不断攀升,已居国内大中型城市慢性病患病率的首位。因此,阐明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而以此为切入点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研究表明,血管重构(vascular remodeling,VR)即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病理学基础,高血压一旦形成,作用于血管壁的异常机械力就因血压的升高而成为血管重构的主要因素,体循环外周阻力会继续加重,促进血压的持续升高,这样就会导致高血压与血管重构之间形成恶性循环。阻力血管是指在血管系统中血液流动时受到所有阻力影响的血管,主要发生在小动脉和微动脉。一般情况下,要维持正常的血压主要取决于外周阻力,即外周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产生的阻力。而阻力血管张力的持续增加也会导致血压升高,据报道,在微重力和内皮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肠系膜阻力动脉的血管收缩性发生改变,并且这些变化与血压水平相关。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阶段,血管平滑肌活动和阻力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对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能有效阻止或逆转高血压导致的血管重构及阻力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将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并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等并发症。钠尿肽(natriuretic peptides,NPs)是一种心血管激素,主要由心房分泌,响应心房的拉伸力,诱发利尿、利钠和血管舒张作用,并在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血压的稳定、心血管及肾脏等器官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NPs目前研究较多也较清楚的主要有三种:心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C-型钠尿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血管钠肽(vasonatrin peptide,VN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钠尿肽分子,在扩张血管和利钠利尿方面具有强有力的双重活性。VNP由CNP和ANP的功能结构域嵌合组成,二级结构中有一对二硫键使其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即CNP扩张血管和ANP利钠利尿的双重作用。前期的研究表明,VNP可缓解低氧环境诱导的大鼠肺动脉血管重构,说明VNP可能在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治疗上较天然NPs更具优势。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遗传特性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在血浆中含量丰富。作为一种多肽激素,APN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和心血管保护等多种生理作用。有研究显示,APN在高血压患者的循环血中水平较低,补充APN可改善APN缺乏小鼠或肥胖、低APN血症小鼠的高血压。因此,内源性APN含量升高更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性心血管病。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HR)在遗传特性、发病机制、外周血管阻力变化和高血压并发症等方面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极为相似,被公认为是目前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最相近的动物模型,也是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研究和降压药物筛选最佳的动物模型。因此,本研究选用特定年龄阶段的SHR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药理学方法,分别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整体水平阐明NPs延缓血压升高和血管重构的效应及其机制,为揭示高血压血管重构的分子病因学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血管重构提供新靶点。目的1.研究VNP能否改善SHR血管重构。2.研究VNP改善高血压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即VNP对血浆APN水平的影响及上游机制。3.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阻力血管钠尿肽抵抗是否可以通过有氧运动逆转。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及血压的测定:大鼠分为四组:对照组(WKY)、模型组(SHR)、VNP低剂量治疗组(LD)、VNP高剂量治疗组(HD),连续腹腔注射VNP 8周后,测量大鼠尾动脉压和血糖水平。2.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HR血清APN、ET-1、AngⅡ、ANP、NO、PKG和cGMP水平。计算血浆cGMP与ANP(cGMP/ANP)的比率,将其作为ANP敏感性的标志。3.给药8周后,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差异,观察VNP(10-8,10-7,10-6mol/L)对SHR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以及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KT-5823对这一过程的影响。4.HE染色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学变化,显微观察血管壁和血管腔的病理变化。5.通过Masson三色染色法,显微观察并分析大鼠胸主动脉血管胶原纤维变化。6.将3T3-L1脂肪细胞分为:对照组(CON)、VNP处理组(VNP)、VNP+KT-5823组、VNP+8-Br-cGMP组(给予可透过细胞膜的cGMP类似物8-Br-cGMP处理),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析APN、NPRA和PKG在脂肪细胞培养液中的表达。测定大鼠肠系膜动脉中PDE5表达以及活性。7.分离SHR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并分组:对照组(CON)、VNP处理的脂肪细胞培养液组(VNP)、VNP处理的脂肪细胞培养液+Compound C(VNP+Compound C)组。分别采用CCK-8法测定VSMCs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VSMCs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培养液中AMPK、pAMPK表达水平。8.实验动物运动训练方案:(1)4周龄WKY大鼠;(2)4周龄SHR;(3)16周龄WKY大鼠;(4)16周龄的SHR;(5)4周龄WKY大鼠接受运动训练;(6)16周龄SHR接受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组中WKY大鼠和SHR进行游泳训练,每周5天,持续12周,大鼠在第一天游泳15分钟,然后游泳持续时间在1周内逐渐增加至60分钟/天。9.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法检测ANP对大鼠肠系膜动脉的舒张反应: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持续稳定的收缩后,记录血管对10-5mol/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舒张反应来评估内皮功能完整性。加入ANP(10-9,10-8,10-7,10-6mol/L)确定血管对ANP的反应性,在加ANP处理15分钟之前,将PED5抑制剂西地那非(30μmol/L)加入浴液中,将去甲肾上腺素(10-6mol/L)诱导的最大收缩幅度设定为100%。10.动脉血压的测定:采用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50mg/kg)麻醉大鼠,通过插入左颈动脉的聚乙烯导管测量动脉血压。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连续监测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动脉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结果1.与WKY组比较,SHR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给予VNP治疗可明显降低SHR血糖水平。无创血压测量发现,12周龄SHR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正常大鼠明显升高,给予VNP连续治疗8周,HD组和LD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低于SHR组,与WKY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别。2.离体血管灌流法实验结果:VNP可明显增强SHR血管舒张功能,这一作用可被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KT-5823所阻断。VNP(1×10-610-8mol/L)可引起SHR胸主动脉PE预收缩血管环剂量依赖性的舒张效应;10-8mol/L VNP舒张预收缩血管的作用较弱,10-6mol/L舒张预收缩作用最强,提前给予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KT-5823使VNP舒张作用几乎完全消失。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SHR组血清APN、ANP、PKG和NO水平明显较WKY组低,VNP治疗可显着升高SHR组血清APN、ANP、PKG和NO水平。SHR组血清ET-1和AngⅡ水平明显较WKY组高,VNP治疗可显着降低SHR组血清ET-1和AngⅡ水平。4.大鼠胸主动脉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结果:WKY组大鼠血管形态正常,各层分界清楚,排列齐整,血管壁无增厚,血管弹性纤维清晰,管壁胶原成分无增生;SHR组较WKY组大鼠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弹性纤维模糊,排列紊乱,管壁胶原成分显着增生;VNP治疗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较轻,VSMCs形态基本正常,说明SHR胸主动脉的病变均有明显的改善,提示VNP对大鼠胸主动脉的病理性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5.大鼠胸主动脉Masson染色结果:与WKY组比较,SHR组胸主动脉中膜胶原纤维交织成网状,排列紊乱,排列分布不均匀,平滑肌细胞具有非常明显的增生和肥大;VNP治疗组较SHR组血管重构明显改善,胸主动脉中膜胶原纤维排列整齐且分布较为均匀,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明显减轻,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减少,表明VNP具有减少SHR胸主动脉胶原纤维沉积的作用。6.Western Blot实验结果:Western Blot检测3T3-L1脂肪细胞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VNP+8-Br-cGMP组和VNP处理组APN、NPRA和PKG蛋白表达明显增加,VNP+KT-5823组APN、NPRA和PKG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提示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KT-5823可阻断VNP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PDE5在肠系膜动脉中的表达以及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WKY相比,幼年(4周龄)SHR中PDE5的表达显着增强,并且在成年(16周龄)SHR中进一步增加。PDE5活性增加是SHR中ANP抵抗的主要原因,西地那非(PDE5的抑制剂)可有效抑制PDE5的活性,并减弱SHR的ANP抵抗。7.VSMCs增殖实验结果:加入VNP处理的脂肪细胞培养液处理组VSMCs增殖显着低于对照组,加入Compound C(AMPK抑制剂)可显着减弱上述VNP的作用,提示VNP可通过AMPK依赖的信号通路显着抑制VSMCs的增殖。8.VSMCs凋亡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NP处理的脂肪细胞培养液作用VSMCs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加入Compound C(AMPK抑制剂)后凋亡细胞明显减少,提示VNP可通过AMPK依赖的信号通路诱导VSMCs凋亡。9.Western Blot检测VSMCs AMPK与pAMPK表达水平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NP处理的脂肪细胞培养液作用VSMCs后,AMPK未见明显变化,pAMPK水平明显增加,加入Compound C(AMPK抑制剂)后,pAMPK水平明显减少,提示VNP可增加AMPK磷酸化而激活AMPK依赖的信号通路。10.运动大鼠血压测量结果:运动训练显着降低SHR动脉压,4周龄大鼠体重没有显着差异,成年(16周龄)组中,两组之间的平均重量也没有显着差异。4周龄大鼠的平均颈动脉压在WKY大鼠和SHR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然而,与同周龄的WKY大鼠相比,成年(16周龄)SHR平均颈动脉压显着升高,成年SHR运动训练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较无训练SHR显着降低,提示运动训练显着可降低了SHR的平均颈动脉压。11.ANP对运动大鼠肠系膜动脉的舒张反应结果:4周龄SHR血压尚未升高,4周龄WKY或SHR通过10-6mol/LNE预收缩肠系膜微动脉,ANP可诱导剂量依赖性血管舒张,与年龄相同的WKY大鼠相比,4周龄SHR肠系膜微动脉在10-8mol/L或10-9mol/L剂量下对ANP的反应性减弱,而16周龄SHR肠系膜微动脉对ANP(10-9mol/L至10-6mol/L)的反应性减弱。此外,血浆cGMP/ANP比值在幼年(4周龄)SHR中显着降低,在成年(16周龄)组中进一步降低,表明cGMP水平降低,信号通路受损,提示在高血压形成之前就有ANP抵抗发生,这可能造成了高血压的易感性增加。结论1.SHR胸主动脉血管发生了病理性血管重构。2.VNP可通过促进APN生成,抑制VSMCs增殖,改善SHR胸主动脉血管重构。3.有氧运动可改善SHR阻力血管对ANP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药理学方法,分别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阐明NPs改善自发性高血压血管重构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和意义,为揭示NPs改善血管重构的新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从改善血管重构的角度延缓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潜在的防治靶点,为临床有效防治高血压血管重构提供依据。阐明这些问题,不仅对于理解高血压性血管重构的发生发展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将来利用NPs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也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潘孝贵[9](2008)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运动心脏重塑和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运动员心脏”(athlete’s heart)是指运动员特有的高功能、高储备、大心脏,是机体对长期运动训练良好适应的结果。运动心脏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血流动力学超负荷导致的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及相应亚细胞结构改变的简单过程,而且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产生的一系列代谢、结构、功能诸方面的重塑过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舒血管活性物质,对心肌具有正性变力和变时作用,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能明显地舒张冠状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能有效防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脏重塑和保护作用的重要调节物质。经长期的耐力训练后,心脏和血液中的CGRP显着升高,提示CGRP可能参与运动诱导的心脏重塑和保护作用。目前,有关运动与CGR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脏和血液CGRP含量的变化,这些研究结果不能全面和系统地反映运动对CGRP的影响,而且运动对CGRP合成及CGRP 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在运动心脏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讨运动心脏重塑后CGRP的变化和耐力训练诱导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为科学制定运动训练方案、有效预防运动心脏损伤、提高体育人口心脏健康及制定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处方等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耐力训练组(n=33),对照组(n=33)。耐力训练组大鼠进行持续10 week的耐力跑台训练(75% VO2max)建立运动心脏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各组随机选取半数大鼠进行连续3 d的力竭运动,以检验大鼠的训练效果和诱导心肌微损伤。力竭运动后即刻麻醉大鼠,取血、心脏和胸腰段背根神经节。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GRP浓度,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用HE染色和碱性复红苦味酸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和缺血缺氧改变;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CGRP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显示心肌、背根神经节CGRP分布与表达;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背根神经节CGRP mRNA表达;用酶还原法、硝酸还原法、亚硝酸盐还原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检测血清和心肌乳酸含量、一氧化氮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研究结果:(1)10 week耐力训练后,耐力训练组大鼠心脏重量与体重比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升高了9.67%;组织学观察也发现,耐力训练组大鼠心房和心室肌细胞体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提示耐力训练诱导了心脏形态上的肥大。(2)力竭运动测试表明,耐力训练组平均距离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提示耐力训练诱导的心脏肥大是生理性的。(3)耐力训练组力竭运动时血乳酸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但心肌乳酸含量没有显着差异,提示耐力训练诱导的肥大心肌代谢表型改善。(4)与对照组比较,安静状态下耐力训练组大鼠血清CGRP浓度显着升高(P<0.05);心脏CGRP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增强,免疫反应阳性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均显着增大(P<0.05),心室肌组织CGRP含量显着升高(P<0.01);背根神经节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阳性反应面积和平均光密度上显着增加(P<0.01),但背根神经节CGRP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表明运动心脏CGRP释放、储备、合成增加,但基因表达下调,提示耐力训练可能是在转录后水平上调节心脏CGRP。(5)力竭运动后,两组大鼠心脏CGRP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减弱,平均光密度显着下降(P<0.05),耐力训练组心室肌CGRP含量显着下降(P<0.05);背根神经节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免疫阳性反应面积和平均光密度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大鼠血清CGRP和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的变化不同:耐力训练组血清CGRP显着提高(P<0.01),mRNA表达量没有显着变化,而对照组血清CGRP没有显着变化,CGRP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1)。提示力竭运动损害了CGRP基因表达,减少了CGRP的合成,降低了心脏CGRP储备,但预先的耐力训练可以保持力竭运动时CGRP正常的基因表达和释放,提高心脏对长时间运动的耐受能力。(6)安静状态下,两组大鼠血清和心肌一氧化氮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力竭运动后对照组心肌一氧化氮含量显着下降(P<0.01),提示力竭运动可造成未经训练大鼠心脏一氧化氮合成能力下降。(7)力竭运动后,对照组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显着升高(升高11.37倍),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缺血缺氧改变;而耐力训练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没有显着变化(升高0.54倍),心肌组织仅出现轻微的缺血缺氧改变。提示力竭运动诱导了心肌损伤,耐力训练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8)耐力训练后,大鼠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性显着上升(P<0.01),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血清、心肌丙二醛含量没有显着变化,表明耐力训练可以上调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9)力竭运动后,对照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性没有显着变化,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性显着上升(P<0.01),血清和心肌丙二醛含量均显着提高(P<0.01)。而耐力训练组血清、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性显着降低(P<0.01),血清丙二醛含量并没有显着变化,心肌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P<0.01),提示力竭运动显着增强了血液和/或心肌脂质过氧化。研究结论:(1)10周耐力跑台训练可以诱导大鼠心系数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心脏泵血功能显着提高,是建立运动心脏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2)耐力训练通过增强背根神经节CGRP的合成,提高心脏CGRP的储备,促进CGRP的释放,从而生理性重塑了运动心脏。(3)力竭运动可以降低了背根神经节CGRP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减少了心脏CGRP储备,导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可释放量减少,心脏保护能力下降,心肌发生微损伤。(4)耐力训练诱导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CGRP释放能力,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以及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从而提高冠脉血流量来实现的。
魏庆民[10](2007)在《重组人脑钠尿肽对猪无复流现象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室重塑和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心外膜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造成血流的突然中断引起心肌细胞的缺血和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PCI)是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恢复濒临坏死或严重缺血的心肌组织再灌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随着对AMI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心外膜冠状动脉一旦完全闭塞,即可导致其相关的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相应的损害,这部分患者在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上显示管腔达到再通,且残余狭窄≤10 %,但仍然存在冠状动脉远端缺血区域微循环前向血流障碍(TIMI≤2级) ,这种现象称之为“缓血流”现象(slow reflow phenomenon, SRP)或“无复流”现象(no reflow phenomenon, NRP)。有文献报道,在接受PCI治疗的AMI病人中,其发生率为10%~30%。无复流现象实质上是一种无效再灌注,其所致的组织损伤是缺血性损伤的延伸和叠加,无复流现象是AM I患者进行PCI术中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在急诊PCI术中发生率更高,此时,虽然IRA已经开通,但心肌几乎得不到有效的血流灌注,可直接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功能的恶化甚至发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等严重心脏事件。临床上对无复流的判断和界定是预防和治疗的前提。心肌灌注评价仅仅根据TIMI血流判定存在明显局限性,TIMI计帧分级(TFCs)以及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可作为当前简便易行的心肌组织灌注评价方法。而冠脉内应用Doppler导丝可以从另一方面评价心肌组织的灌注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肌重塑,研究证实心肌重塑与心力衰竭的进程及梗死后的各种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抑制心肌重塑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改善无复流现象和逆转心室重塑的药物较少,寻求一种更为理想的药物或方法,将成为临床医生共同关注的课题。问世不久的重组人脑钠尿肽(rhBNP)作为一种心脏保护因子可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大血管和阻力血管,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力和流量,降低冠脉微血管阻力,改善冠脉微循环灌注,同时增强心肌抗缺氧能力,兼有拮抗交感神经系统、RAAS等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阻抑心肌纤维增殖等多种生物效应。作为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外源性替代物,重组人脑钠尿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性已在诸多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的试验中得到证实。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导管超选冠脉LAD技术的支持下,应用经皮冠脉球囊堵塞-再灌注-冠脉内无菌复合微血栓悬液注入建立猪无复流模型,通过冠脉内Doppler导丝血流和压力测定并结合TMPG、TFCs观察rhBNP对冠脉血流和压力变化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冠脉内应用rhBNP是否能防治无复流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用心肌灌注显像结合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及超声心动图的方法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进一步阻抑心室重塑,提高左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的影响。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经皮冠脉球囊堵塞与微血栓悬液注入建立约克猪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Seldinger’s法穿刺股动脉在导管超选冠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LAD)的基础上采用经皮冠脉球囊堵塞-再灌注-冠脉内注入无菌复合微血栓悬液的方法,制备符合人类急性心肌梗死病生理特征的约克猪无复流模型。方法:12头3~5个月龄的约克猪,采用经皮股动脉介入技术、自身对照的方法,应用4F JL3.5、JR4.0冠脉造影导管分别行左、右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用6FGuiding超选LAD,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后,球囊堵塞冠脉>45min,撤出球囊心肌再灌注同时间歇注入微血栓悬液,应用可量化的TIMI血流计帧数(TIMI frame count,TFC)、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评价冠脉血流状态和心肌组织灌注水平,以TIMI血流≤2级或TFC≥36.2帧、TMPG≤1级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成功标准。同时应用4F Pigtail导管行左室造影,并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 , LVEDP)和左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应用压力及血流测量仪器( ComboMap System Model 6800)测定冠脉内远(Pd)、近(Pa)端压力,平均峰值血流速度(APV)、舒张期收缩期流速比(DSVR);并应用5F四腔温敏球囊漂浮导管至右室及肺动脉测量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右室压(mR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热稀释法测心输出量(CO);监测心电图及动脉血压的变化,并于5、60、120分钟,动脉内抽取血液标本,测定心肌坏死标记物CK-MB、TnI。结果:1、制模共有9头约克猪成活,并达到急性缺血无复流动物模型标准( TIMI血流≤2级,TMPG≤1级),模型成功率为75%(9/12),平均微血栓悬液注射次数为3.2±0.6次。2、无复流模型制作成功后,ECG可见胸前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与高大的T波形成单向曲线,然后R波逐渐降低。3、所有制模成功后cTnI和CK-MB均较微血栓悬液注入前增高[(CK-MB 149.89±26.68ng/ml vs. 19.13±3.94ng/ml) , (cTnI 110.14±21.08ng/ml vs. 16.41±3.61ng/ml)]。4、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后即刻、30、60、120分钟所测PAP、PCWP、LVEDP均较前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无复流模型制作成功后心率明显增加(P<0.05)。LVS.P在无复流制模成功后明显下降,(P<0.05)。5、冠脉内多普勒血流和压力结果显示:无复流前冠脉APV为25.24±3.64cm/s,DSVR为2.23±0.74。而无复流形成后APV下降至18.51±4.52 cm/s。DSVR为2.15±1.14。CBF由30.09±13.45ml/min降低到20.65±11.29ml/min,CR由4.12±0.92 mmHg·min/ml增加到4.74±0.63 mmHg·min/ml,均有统计学差异。在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建立后,冠脉内平均压明显降低,分别由无复流前的129.9±19.7 mmHg降低至无复流后的Pa105.2±13.0 mmHg、Pd106.0±11.8 mmHg。远端压力与近端压力变化基本一致。小结:本研究采用Seldinger’s法穿刺股动脉应用我科特有的4F(0.97mm)微型导管行冠脉造影后,以导管超选冠状动脉LAD,采用球囊阻塞-再灌注-冠脉内微血栓悬液灌注方法制作约克猪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进行冠脉内多普勒导丝评价无复流时冠脉血流变化。具有直观、简便、重复性好、低创伤性、不开胸、成功率高等优点,较以往结扎冠脉制作无复流动物模型的方法更直观,更加符合人类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发生发展进程,为急性心梗无复流现象及心肌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第二部分应用冠脉内Doppler导丝量化评价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现象的逆转效应目的:本研究在建立约克猪冠脉狭窄和无复流实验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冠脉内应用Doppler导丝结合心肌组织灌注分级,探讨冠脉内注入rhBNP对冠脉血流尤其是无复流的影响及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头3-5个月龄的约克猪,均于球囊不完全堵塞情况下左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24ug,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并采用冠脉内Doppler流量导丝评价rhBNP应用前后冠脉血流变化。其中有10头约克猪达到稳态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随机分为rhBNP组5头,腺苷组5头。应用4F JL3.5、JR4.0冠脉造影导管分别行CAG。无复流模型制成后,两组分别即刻给予rhBNP0.5μg /Kg、腺苷24μg冠脉内弹丸式注射。两组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3、5、10和15min行CAG观察血流的变化,并记录TIMI计帧数(TFC)、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应用QCA测量系统行管腔直径的定量分析、5F四腔温敏球囊漂浮导管测量无复流模型用药前及用药后1、3、5、10、15分钟mRAP、mPAP及PCWP的变化;应用冠脉内Doppler导丝评价无复流用药前后AVP的变化。根据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计算冠状动脉血流量(coronary blood flow,CBF)、冠脉循环阻力(coronary resistance,CR) ,公式如下: CBF(ml/min)=π(D2/4)(APV/2)(0.6) ,CR(mmHg·min/mL)=(MAP-mRAP)/CBF。结果: (1)rhBNP对冠脉不完全阻塞模型冠脉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用药前测量CFR为2.62±0.68。冠脉内应用rhBNP后,APV由基线21.8±5.72cm/s增加到34.3±3.92cm/s并达到峰值,增幅57.34%(P< 0.05) ,冠状动脉直径、CBF分别由基线(2.26±0.53mm, 26.22±13.45ml/Hg)逐渐升高到(2.42±0.46mm, 46.62±14.47ml/Hg)达到峰值,增幅分别为(7.08%,77.80%,P均<0.05)。MAP、MRAP、CR分别由基线(26.22±13.45mmHg,6.39±1.34mmHg,3.21±0.92mmHg·min/ml)逐渐降至最低分别为(84.45±13.26 mmHg, 4.63±1.23 mmHg, 1.71±0.65 mmHg·min/ml)降幅分别为(6.63%,27.54%,46.73%,P均<0.05)。(2)冠脉内注入不同药物对急性心梗无复流模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rhBNP组:给药后MRAP、MPAP、PCWP、MAP、HR逐渐降低,分别由基线水平(6.41±1.51mmHg, 18.73±4.33 mmHg, 15.32±2.34 mmHg, 90.32±15.63mmHg, 147±11bpm)降至最低(4.54±1.28mmHg, 14.34±3.24 mmHg, 13.82±4.2 mmHg, 85.12±13.44mmHg, 137±18bpm),降幅达(29.17%,23.44%,9.79%,5.76%,6.80%, P均<0.05) ,均较基线有统计学差异。而adenosine组:给药后MRAP、MPAP、PCWP、MAP、HR均较基线水平无统计学差异。(3)冠脉内注入不同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冠脉功能指标的影响:rhBNP组:给药后冠脉直径、CBF分别由基线水平(2.27±0.62mm,20.78±7.02 ml/min)增至(2.38±0.72mmHg, 35.94±4.99 ml/min),增幅分别达(4.85%,72.95%,P均<0.05)。CR逐渐降低由基线水平4.04±2.22 mmHg?min/ml降至2.27±1.98mmHg?min/ml,降幅达77.97% ,P<0.05,有统计学差异。APV于给药后10分钟达到峰值26.94±7.17cm/s,增幅达57.36%, P<0.05,有统计学差异。adenosine组:冠脉直径于冠脉给药后1分钟、3分钟变化幅度最大,与基线水平2.24±0.53mm比较增幅分别达6.70%、7.59%,P<0.05,较基线有统计学差异,与rhBNP组峰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BF、APV和CR于3分钟达峰值分别为52.59±5.68 ml/min(增幅137.53%)、38.45±5.12 cm/sec(增幅105.18%)和1.57±2.14mmHg·min/ml(降幅58.90%),均较基线有统计学差异,与rhBNP组峰值相比有统计学差异。(4)不同药物冠脉内给注入对TFC、TMPG的影响:rhBNP组: TIMI计帧在给药后第1、3、5、10、15分钟分别为49.33±4.1、48.24±3.4、47.51±4.9、44.23±2.4、45.42±5.9,较给药前的80.24±7.1降幅分别为38.52%、39.88%、40.79%、44.88%、43.39%(P<0.05)。TMPG分级均≤1级,TIMI计帧>36.2,仅1头猪(1/5)冠脉TIMI分级达到3级。adenosine组:TIMI计帧在给药后第1、3、5、10、15分钟分别为36.33±7.1、35.14±8.1、34.53±7.2、32.33±7.6、33.22±7.5帧,较给药前的81.25±6.8帧降幅分别为55.27%、56.75%、57.50%、60.21%、59.11%(P<0.05)。其中3头猪(3/5)冠脉TIMI分级均达到3级,且TMPG分级达到2级,与rhBNP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1冠脉内注射rhBNP可扩张冠状动脉大血管和阻力血管,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2冠脉内注射rhBNP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复流状态但不能逆转。第三部分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目的:通过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结合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ERNA)及超声心动图(UCG)的方法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进一步阻抑心室重塑,提高左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共入选前壁AMI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8±6.3岁。其中rhBNP组25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血压水平、Killip心功能分级以及持续胸痛发作至得到再灌注的时间、CK-MB和CK峰值水平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于PCI术后1、4和24周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LVEDVI、LVESVI、LVMI等心肌重塑指标的变化。两组患者中进行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者rhBNP组12例,对照组12例。所有患者于PCI前由核素室专业人员注射99mTc-MIBI,剂量740MBq,于PCI术后选择病情允许者送往核素室行静息状态下99mTc-MIBI(SPECT)作为基线对照,PCI术后1周时再次行静息状态下99mTc-MIBI(SPECT),观察ES、?S、U?S前/Umax等指标的改变。PCI术后24小时以内、1周时和24周时予两组患者行ERNA检查,评价收缩功能指标(LVEF、LVPER、LVTPER),舒张功能指标(LVPFR、LVTPFR)收缩同步性指标(PS、FWHM、PSD)的变化。结果:1.rhBNP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收缩功能指标对比rhBNP组和对照组基线时左室收缩功能情况的指标LVEF、LVPER、LVTPER均无明显差异。rhBNP组1周时,LVEF、LVPER较前有所升高(41.42±3.26% vs. 37.98±3.42%,1.60±0.07EDV/s vs. 1.38±0.05EDV/s,P<0.01),而LVTPER则显着缩短(178±17 ms vs. 216±25ms,P<0.01)。对照组1周时,LVEF、LVPER较前有所升高( 40.88±3.47% vs. 36.92±3.79% ,1.59±0.10EDV/s vs. 1.40±0.08EDV/s,P<0.01),而LVTPER则显着缩短(184±11ms vs. 218±14ms,P<0.01)。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两组各项指标较1周时进一步改善。rhBNP组LVEF、LVPER与1周时比较均增高(50.45±6.23% vs. 41.42±3.26%,2.68±0.11EDV/s vs. 1.60±0.07EDV/s,P<0.01),而LVTPER则显着缩短(151±16 ms vs. 178±17 ms,P<0.01)。对照组与1周时相比(45.14±4.56% vs. 40.88±3.47%,2.18±0.14EDV/s vs. 1.59±0.10EDV/s,P<0.01),而LVTPER也进一步缩短(168±15 ms vs. 184±11 ms,P<0.01)。但rhBNP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2. rhBNP组与对照组患者舒张功能指标对比rhBNP组和对照组基线时左室舒张功能情况的指标LVPFR、LVTPFR均无明显差异。rhBNP组1周时,LVPFR较前有所升高(1.76±0.21EDV/s vs. 1.54±0.23EDV/s,P<0.01),而LVTPFR则显着缩短(202±25 ms vs. 232±24ms,P<0.01)。对照组1周时,LVPFR较前有所升高(1.71±0.43EDV/s vs. 1.52±0.20EDV/s,P<0.01),而LVTPFR则显着缩短(209±28ms vs. 234±30ms,P<0.01)。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两组各项指标较1周时进一步改善。rhBNP组LVPFR与1周时比较( 2.38±0.33EDV/s vs. 1.76±0.21EDV/s,P<0.01),而LVTPFR缩短(164±15 ms vs. 202±25 ms,P<0.01 )。对照组与1周时相比LVPFR ( 2.36±0.15EDV/s vs. 1.71±0.43EDV/s,P<0.01),而LVTPFR也进一步缩短(170±22 ms vs. 209±28 ms,P<0.01)。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 rhBNP组与对照组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对比rhBNP组和对照组基线时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PS、FWHM、PSD均无明显差异。rhBNP组1周时,PS、FWHM、PSD较前有所减少(68.73±22.47°vs.74.27±28.54°,31.62±12.48°vs. 36.54±19.36°,14.14±4.26°vs. 16.26±3.32°,P<0.01)。对照组1周时,PS、FWHM、PSD较前有所减少(70.33±34.56°vs. 75.91±39.04°,33.12±13.54°vs. 37.07±15.79°,14.94±3.45°vs. 15.98±4.56°, P<0.01)。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两组各项指标较1周时进一步改善。rhBNP组PS、FWHM、PSD与1周时比较(41.92±16.75°vs. 68.73±22.47°,19.53±5.66°vs. 31.62±12.48°,9.14±1.28°vs. 14.14±4.26°,P<0.01)。对照组与1周时相比(53.16±20.36°vs. 70.33±34.56°,25.85±8.36°vs. 33.12±13.54°,11.77±2.34°vs. 14.94±3.45°,P<0.01)。但rhBN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4.rhBNP组与对照组患者心室重构指标对比rhBNP组与对照组患者一周时LVESVI、LVEDVI、LVMI均无明显差异。rhBNP组4周时LVESVI、LVEDVI、LVMI较前有所改善(40.74±4.93ml/m2 vs. 51.23±6.58ml/m2 , 67.51±6.24ml/m2 vs. 83.48±14.37ml/m2,121.87±5.48g/m2 vs. 132.75±11.58g/m2,P<0.05)。对照组4周时LVESVI、LVEDVI、LVMI均较1周时有所改善( 46.49±5.87ml/m2 vs. 53.46±6.22 ml/m2 , 79.98±15.11ml/m2 vs.87.94±12.67ml/m2,124.72±13.41g/m2 vs. 136.84±12.47g/m2,P<0.05)。两组间比较rhBNP组LVESVI、LVEDVI下降更为明显,有统计学差异,而LVMI无统计学差异。6月时rhBNP组比4周时LVESVI、LVEDVI、LVMI有显着降低(25.86±4.34ml/m2 vs. 40.74±4.93ml/m2,53.47±4.71ml/m2 vs. 67.51±6.24ml/m2,106.57±7.26g/m2 vs. 121.87±5.48g/m2,P<0.05),对照组LVESVI、LVEDVI (32.68±4.72ml/m2 vs. 46.49±5.87ml/m2 ,62.61±9.96ml/m2 vs.79.98±15.11ml/m2,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LVMI与4周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119.20±11.86g/m2 vs. 124.72±13.41g/m2 ,P>0.05)。两组比较rhBNP组优势进一步扩大。5.rhBNP组和对照组患者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结果比较在再灌注治疗前,rhBNP组和对照组患者ES、U?S/Umax均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为(0.56±0.08 vs. 0.55±0.11,28.33±6.77 vs. 29.26±6.38,P均>0.05)。在PCI术后1周时,两指标改善明显,rhBNP组为(0.28±0.06 vs. 0.56±0.08,51.26±5.76 vs. 28.33±6.77,P均<0.05),对照组为(0.43±0.07 vs. 0.55±0.11,42.13±9.26 vs. 29.26±6.38,P均<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并且rhBNP组?S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rhBNp可进一步减轻心肌损伤程度和缩小梗死面积。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rhBNp可进一步减轻AMI急性左室重构的改变,改善左室功能和收缩的同步性,阻抑左室重构的过程。
二、血管钠素肽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钠素肽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中重要名词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1.2.1 糖尿病的分类 |
1.2.2 糖尿病的并发症 |
1.2.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
1.2.4 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1.3.1 发病机理 |
1.3.2 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 |
1.4 海参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1.4.1 海参概述 |
1.4.2 海参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参酶解产物抗氧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功效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海参氨基酸组成 |
2.3.2 海参酶解蛋白酶筛选及酶解工艺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研究及活性肽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海参酶解物的组成分析 |
3.3.2 海参酶解物的鉴定和表征 |
3.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3.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3.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3.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脏器指数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
4.3.2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4.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 |
4.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含量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参酶解物中胰岛素增敏肽对软脂酸诱导的HepG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海参酶解物的潜在活性肽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5.3.2 不同浓度的AAE、SPA和ALGP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5.3.3 SPA对GLUTs和GSK-3的影响 |
5.3.4 SPA对PI3K/Akt通路调控的影响 |
5.3.5 SPA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参酶解物改善Ⅱ糖尿病大鼠肾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3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
6.3.2 海参酶解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GSH-px、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6.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炎症因子的影响 |
6.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6.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Akt/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
6.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TLR4/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海参酶解物中抗炎肽及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方法 |
7.2.3 数据分析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WWGP和APGY对高糖诱导MES13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7.3.2 WWGP和APGY对Akt/Nrf2通路调控的影响 |
7.3.3 Keap1与抗氧化肽的分子对接 |
7.3.4 ALGP和WWGP对MES13 细胞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7.3.5 ALGP和WWGP对TLR4/NF-κB通路调控的影响 |
7.3.6 TLR4 与抗炎肽的分子对接 |
7.3.7 ALGP、WWGP和APGY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建昌帮特色阴、阳附片对阿霉素致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 |
第一节 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的改善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RAAS系统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节 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四节 阴附片、阳附片对慢性心衰大鼠β1、β2肾上腺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心肌重塑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胰高血糖素样肽1通过阻断大鼠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减轻腹主动脉缩窄后的心脏重塑及改善心脏功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主要药品 |
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 结果 |
2.1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血糖、体重的影响 |
2.2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肌肥大和HW/BW比值的影响 |
2.3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脏衰竭程度的影响 |
2.4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脏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
2.5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AT1R、AT2R、AT1R/AT2R比值及ACE2表达的影响 |
2.6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巨噬细胞浸润和TGF-β1 表达的影响 |
2.7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Smads蛋白表达的影响 |
2.8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肌组织胶原蛋白合成和纤维化的影响 |
2.9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术后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利拉鲁肽对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3.2 利拉鲁肽对长期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主要通过下调AT1R,AT1R/AT2R,上调AT2R和 ACE2 的表达,进而减少自由基产生有关 |
3.3 利拉鲁肽对长期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是通过减少巨噬细胞聚集,抑制TGF-β1/Smads表达,进而减少胶原沉积和纤维化增殖有关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胰高血糖素样肽1 通过抑制mTOR/ p70S6K信号通路对压力超负荷引起心肌纤维化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主要药品 |
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 结果 |
2.1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基本状态的影响 |
2.2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心脏形态和HW/BW比值的影响 |
2.3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血浆GLP-1 水平,GLP-1 受体表达的影响 |
2.4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5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mTOR,p-mTOR,p70S6K,p-p70S6K表达的影响 |
2.6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LC3,Beclin-1和p62 表达的影响 |
2.7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胶原合成和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
2.8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 |
2.9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术后大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利拉鲁肽通过增加GLP-1 水平和GLP-1R表达对长期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
3.2 利拉鲁肽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自噬,进而减少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起到心脏保护作用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主要药品 |
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 结果 |
2.1 AngⅡ对H9C2 心肌细胞的增殖作用 |
2.2 不同浓度利拉鲁肽对AngⅡ引起H9C2 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 |
2.4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AT1R和 AT2R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
2.6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内TGF-β1 水平的影响 |
2.7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内α-SMA水平的影响 |
2.8 利拉鲁肽和替米沙坦对心肌细胞内Collagen I水平的影响 |
2.9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心肌细胞面积的影响 |
2.10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心肌细胞mTOR和 p70S6K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1 利拉鲁肽和雷帕霉素对心肌细胞内Collagen I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利拉鲁肽通过降低AT1R,上调AT2R的表达,进而减少自由基,抑制心肌细胞肥大 |
3.2 利拉鲁肽通过抑制TGF-β1 的表达,减少成纤维细胞的表达,进而减少心肌细胞纤维化的形成 |
3.3 利拉鲁肽通过抑制mTOR/p70S6K通路降低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的形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褪黑素和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TGF-β-Smad与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肾脏病变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与NLRP3炎症小体和肾脏病变影响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睡眠障碍患者血清褪黑素分泌影响与肾脏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患者表格) |
结论 |
综述 GLP-1受体激动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安全性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弹丸式注射rhBNP对急性前壁心梗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和分组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方法 |
2.研究方法 |
2.1 给药方式及剂量 |
2.2 观察指标及随访 |
2.3 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的TIMI帧数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
2.4 3P-STI仪器及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基线资料比较 |
2.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
3.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比较 |
4. 3P-STI参数比较 |
5.rhBNP用药与血压变化情况 |
6.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
(四)讨论 |
1.rhBNP对 AMI患者心肌灌注、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作用 |
2.早期负荷量rhBNP的临床价值 |
3.弹丸式给予rhBNP的临床安全性 |
4. 3P-STI评价AMI患者心功能的优势 |
5.研究的局限性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衰大鼠线粒体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录 |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和西医领域内的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参蛤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随机与分组 |
4 诊断标准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4.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7.1 研究者决定退出 |
7.2 患者自行退出 |
8 治疗方案 |
8.1 试验用药名称和规格 |
8.2 试验分组及用药方案 |
9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9.1 疗效指标 |
9.2 安全性指标 |
9.3 疗效评价标准 |
10 统计方法 |
11 结果 |
11.1 患者一般资料描述 |
11.2 基线对比 |
11.3 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比较 |
11.4 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11.5 治疗后Lee氏心衰评分比较 |
11.6 治疗后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比较 |
11.7 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
11.8 治疗后LVEF、SV、CO值比较 |
11.9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值比较 |
11.10 各项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
1.1 代偿机制 |
1.2 心脏重构 |
1.3 舒张功能不全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治疗概述 |
2.1 慢性心衰的治疗策略 |
2.2 目前慢性心衰的治疗现状 |
3 祖国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3.1 病名溯源 |
3.2 病因病机 |
3.3 治法治则 |
4 参蛤散治疗慢性心衰的理论基础 |
4.1 心肺肾同治法 |
4.2 参蛤散组成及相关药理研究 |
4.3 导师对参蛤散的用治经验 |
5 本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
5.1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相关性分析 |
5.2 参蛤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从“心肾同治”浅析参蛤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疏透法在温病卫分证中的运用 |
附表 |
(8)钠尿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血管钠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及胸主动脉血管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动物的饲养及分组 |
2.1.1 饲养 |
2.1.2 分组 |
2.2 血压的测量 |
2.3 血糖的测量 |
2.4 血清及组织样本的采集 |
2.5 大鼠胸主动脉舒张功能的测定 |
2.5.1 实验试剂及药品的配制 |
2.5.2 大鼠胸主动脉环的制备及活性检测 |
2.5.3 PKG抑制剂KT-5823 干预后舒张功能的测定 |
2.6 正常和SHR血清相关体液因子水平的测定 |
2.6.1 大鼠血清APN水平的测定 |
2.6.2 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测定(方法同2.6.1) |
2.6.3 大鼠血清ANP水平的测定(方法同2.6.1) |
2.6.4 大鼠血清ET-1 水平的测定(方法同2.6.1) |
2.6.5 大鼠血清PKG水平的测定(方法同2.6.1) |
2.6.6 大鼠血清NO水平的测定(方法同2.6.1) |
2.7 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的HE染色分析 |
2.7.1 石蜡切片 |
2.7.2 HE染色 |
2.8 大鼠胸主动脉血管胶原纤维的Masson三色染色法分析 |
2.9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VNP对 SHR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 |
3.2 VNP对 SHR血糖的影响 |
3.3 VNP对 SHR胸主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 |
3.4 VNP对 SHR血清中相关体液因子的影响 |
3.4.1 VNP对 SHR血清APN水平影响 |
3.4.2 VNP对 SHR血清AngⅡ水平影响 |
3.4.3 VNP对 SHR血清ANP水平影响 |
3.4.4 VNP对 SHR血清ET-1 水平影响 |
3.4.5 VNP对 SHR血清PKG水平影响 |
3.4.6 VNP对 SHR血清NO的影响 |
3.5 大鼠胸主动脉HE染色结果 |
3.6 大鼠胸主动脉Masson染色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血管钠肽对3T3-L1脂肪细胞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设备 |
2 方法 |
2.1 3T3-L1 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
2.1.1 细胞诱导液的配制 |
2.1.2 诱导分化实验 |
2.1.2.1 细胞培养 |
2.1.2.2 细胞诱导 |
2.1.2.3 细胞油红O染色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脂肪细胞培养液中APN、NPRA、PKG表达 |
2.2.1 实验分组 |
2.2.2 Western Blot实验 |
2.3 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APN和 c GMP水平 |
2.4 VSMCs增殖活性和凋亡实验 |
2.4.1 VSMCs原代培养 |
2.4.2 VSMCs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
2.4.3 CCK-8 法检测VSMCs增殖活性 |
2.4.4 流式细胞仪测定VSMCs凋亡 |
2.5 Western blot检测VSMCs培养液中AMPK、pAMPK水平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3T3-L1 脂肪细胞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3.1.1 3T3-L1 脂肪细胞APN表达水平实验结果 |
3.1.2 3T3-L1 脂肪细胞NPRA表达水平实验结果 |
3.1.3 3T3-L1 脂肪细胞PKG表达水平实验结果 |
3.2 3T3-L1 脂肪细胞上清培养液酶联免疫法实验结果 |
3.2.1 3T3-L1 脂肪细胞培养液APN水平 |
3.2.2 3T3-L1 脂肪细胞培养液cGMP水平 |
3.3 CCK-8 法检测VNP处理的脂肪细胞培养液中VSMCs增殖实验结果 |
3.4 流式细胞仪检测VNP处理的脂肪细胞培养液中VSMCs凋亡实验结果 |
3.5 Western Blot检测VNP处理的脂肪细胞培养液中VSMCs AMPK与 pAMPK水平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实验三 有氧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阻力血管钠尿肽敏感性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设备 |
2 方法 |
2.1 分组 |
2.2 动物运动训练方案 |
2.3 血管病变的评估 |
2.4 动脉血压的测定 |
2.5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GMP和 ANP水平 |
2.6 组织PDE5 活性测定 |
2.7 Western Blot检测PDE5 表达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运动训练对SHR平均颈动脉压的影响 |
3.2 SHR肠系膜动脉对ANP敏感性的影响 |
3.3 SHR中 PDE5 活性的增加对ANP抵抗的影响 |
3.4 运动训练对ANP抵抗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运动心脏重塑和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运动心脏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态机能特征 |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 |
1.2 训练方案 |
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4 技术路线 |
1.5 样本采集 |
1.6 实验方法 |
1.7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动物的一般情况 |
2.1.1 建模过程中大鼠体重的变化 |
2.1.2 建模过程中大鼠精神状态 |
2.2 运动心脏的形态学特征 |
2.2.1 大鼠心脏重量与心脏/体重比 |
2.2.2 大鼠心肌一般结构 |
2.3 运动心脏的机能特征 |
2.3.1 大鼠力竭运动能力 |
2.3.2 血乳酸和心肌组织乳酸浓度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运动心脏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 运动心脏的形态学特征 |
3.3 运动心脏的机能特征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运动心脏重塑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 |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 |
1.2 训练方案 |
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4 技术路线 |
1.5 样本采集 |
1.6 实验方法 |
1.7 统计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力竭运动前后血清CGRP 含量的变化 |
2.2 力竭运动前后心肌组织CGRP 的分布、表达及含量的变化 |
2.3 力竭运动前后背根神经节CGRP 免疫反应阳性分布及表达的变化 |
2.4 力竭运动前后背根神经节CGRP 基因表达的变化 |
2.5 力竭运动前后血清和心肌乳酸含量的变化 |
2.6 力竭运动前后血清和心肌NO 含量的变化 |
2.7 CGRP、乳酸、NO 的相关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CGRP 的心血管效应 |
3.2 运动心脏血清CGRP 的变化 |
3.3 运动心脏CGRP 表达和含量的变化 |
3.4 运动心脏背根神经节CGRP 表达的变化 |
3.5 运动心脏背根神经节CGRP 基因表达的变化 |
3.6 运动过程中CGRP 释放的调节机制 |
3.6.1 CGRP 释放的刺激因素 |
3.6.2 CGRP 释放与NO 生成的关系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耐力训练诱导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 |
1.2 训练方案 |
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4 技术路线 |
1.5 样本采集 |
1.6 实验方法 |
1.7 统计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力竭运动对大鼠机体的影响 |
2.2 力竭运动诱导的心肌损伤 |
2.2.1 力竭运动前后大鼠心肌常规组织学变化 |
2.2.2 力竭运动前后大鼠心肌缺血缺氧染色的变化 |
2.2.3 力竭运动前后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的变化 |
2.3 力竭运动前后血液和心肌氧化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2.3.1 血清和心肌SOD 活性 |
2.3.2 血清和心肌MDA 含量 |
2.3.3 CGRP 与cTnI、SOD、MDA 的相关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力竭运动对大鼠机能状态的影响 |
3.2 力竭运动诱导的心肌损伤及耐力训练的影响 |
3.2.1 力竭运动后心肌显微结构的变化 |
3.2.2 力竭运动对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的影响 |
3.3 耐力训练诱导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 |
3.3.1 血液SOD 与MDA 的变化 |
3.3.2 心肌SOD 与MDA 关系 |
3.4 CGRP 与CTNI、抗氧化能力的关系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工作 |
(10)重组人脑钠尿肽对猪无复流现象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室重塑和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重组人脑钠尿肽对猪无复流现象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室重塑和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的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经皮冠脉球囊堵塞与微血栓悬液注入建立约克猪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冠脉内Doppler 导丝量化评价rhBNP 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现象的逆转效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重组人脑钠尿肽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脑钠尿肽在急性冠脉综合症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病生理特征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血管钠素肽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婷婷. 广西大学, 2021(01)
- [2]建昌帮特色阴、阳附片对阿霉素致慢性心衰大鼠的强心作用研究[D]. 于武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心肌重塑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郑荣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4]褪黑素和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D]. 王伟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5]弹丸式注射rhBNP对急性前壁心梗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益气活血复方对慢性心衰大鼠线粒体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宁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参蛤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乔思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钠尿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及其机制的研究[D]. 铁茹.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运动心脏重塑和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 潘孝贵. 上海体育学院, 2008(03)
- [10]重组人脑钠尿肽对猪无复流现象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室重塑和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的研究[D]. 魏庆民.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