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恒压变频供水系统装置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0)在《二次供水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供水行业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够比较大的限度节约能源同时还能够兼顾为人们提供干净稳定的水源。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供水设备往往并不能够为居民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给水,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国二次供水系统控制技术以及电气自动化发展程度相较于西方国家比较落后,其次我国的能源物资比较匮乏,比如水资源和电力资源。因此如何才能通过提高二次供水系统控制技术,来达到为人们提供高可靠性的供水的目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依托“十三五”计划水利专项子课题“基于精细化控制的二次供水设备研发与示范”,借助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平台,根据供水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永磁同步电机建立了一个新的非线性的二次供水系统模型,分析了二次供水系统的节能原理及工艺流程。通过对系统的原理及结构的研究,设计了以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可编程工业控制器为控制核心的多泵恒压二次供水系统。在控制策略方面由于城市二次供水系统具有纯滞后时间长、非线性、扰动量多的特点,常规PID控制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非线性自适应反推(Backstepping)控制策略,充分适应了二次供水系统的非线性。同时结合RBF神经网络近似逼近控制量中的未知非线性参数,通过估计神经网络参数的最大值而不是参数本身,克服了神经网络在线逼近可能导致的学习参数爆炸问题。为降低控制设计过程的复杂程度和避免Backstepping设汁方法中存在的"计算膨胀"问题,引入了动态面控制技术,简化了控制器的结构。并对传统PID控制策略和反推控制策略进行计算机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此反推策略的二次供水系统的控制品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在分析设计的基础上,对二次供水供水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设计,绘制了系统各个部分的电气原理图和控制柜连接图。在控制程序设计方面,采用结构化的编程方法,系统的各个功能编制成相应的子程序块,在使用时根据条件由主程序调用。最后对本文设计的二次供水系统进行了实验评价,结果表明系统控制效果良好、可靠性高并且节能效果明显,能够很好的满足城市二次供水的需求。
杨先锋[2](2020)在《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建筑二次供水系统泵组节能控制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优化泵组的运行调度方案是实现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的基本方法。现有集散型泵组优化调度方案中,中央监控站通过收集各水泵设备的运行数据并进行集中优化运算,从而实现整个二次供水系统的集中监控和优化运行。中央监控站集中处理全局信息,信息处理负荷大,同时系统扩展性较差。基于扁平化、无中心网络结构的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将建筑内的机电设备或建筑空间抽象为一个智能单元,每个单元对应一个计算节点(Computing Process Node,CPN),各个CPN按照物理空间关系连接成CPN网络。在CPN网络中每个CPN只与邻居CPN交互数据,通过相互协同,以自组织的方式完成全局计算和控制任务。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无需中央监控站进行信息集中处理,其CPN网络具有很好的扩展性,是智能建筑楼宇控制技术研究的新兴方向。本文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结合建筑二次供水系统的泵组优化调度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利用EPANET构建了某小区建筑二次供水管网仿真运行系统,以需水量和变化乘子作为输入,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仿真运行分析,获取了泵组出水口主管段需水量数据以及各水泵出水流量和能耗数据,为后续泵组优化运行算法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2)以仿真运行获得的主管段需水量数据为目标流量,通过优化各台水泵运行流量,最终建立了以系统总电功率最小为目标的泵组优化模型。基于一种无中心遗传算法实现了泵组的优化调度。优化过程中,每个CPN节点都设立了读、写和交互存储区,通过读取邻居水泵的流量值和当前电功率,写入新流量参数、当前电功率和遗传代数,实现邻居间具有约束关系的流量数据及当前电功率值的交互。通过迭代寻优,最终得到了以总需水量为约束条件,以总电功率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调度策略。通过分布式算法仿真平台验证了无中心遗传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设计了实验系统系统硬件架构、水泵设备控制方案,搭建了建筑二次供水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泵组优化运行实验。系统结果显示基于无中心遗传算法实现的调度方案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同时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基于邻居交互的机制,可以灵活地实现建筑设备的协同优化运行。图[42]表[4]参[53]
张五悦[3](2019)在《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微灌是节水灌溉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入口水压的稳定对研究微灌系统中的灌溉施肥设备或水肥自动混合装置在各个不同水压下工作性能有重要影响。从而需要一套能提供不同水压的恒压供水系统或装置。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现有的恒压供水系统相对于微灌系统而言,还存在着稳压精度不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其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设计出一种立式环绕式的缓冲管道,材料选用直径为25mm的PVC管。设计出高度为240mm,直径为210mm,形状为圆柱体的一种压力缓冲罐,其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计在缓冲箱的侧上部以及侧下部、底部。经试验验证了设计结构的稳定可靠。(2)基于上述设计的部分结构,设计出一种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本装置的主要设备包括:离心泵、压力变送器、电磁阀、变频器以及控制器等。设计出电源电路、电磁阀驱动电路等工作电路,并阐述硬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软件程序设计。(3)实现稳压调节过程为,根据1s检测周期的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输出值以及设置的目标恒压值,实时计算入口水压与出口水压的差值、出口水压与目标恒压值的误差及其误差变化率,以得出当前控制适合哪条控制规则,并启用相应的比例-微分控制算法对离心泵进行控制;重复执行调节过程,直至恒压供水的误差稳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4)试验结果分析得出,本装置能够在00.4MPa的可调压力范围内,实现输出压力值的稳定以及快速跟随目标设定压力值,并且压力调节的最小刻度值为0.002MPa,最大为0.01MPa。装置控制调节的输出压力稳定误差在12%以内,压力稳定响应时间小于60s,满足实际应用的输出压力调控要求,最后对该装置的安全性做了试验,实验结果为该装置可靠,不易发生故障现象。综上所述,通过对立式环管和缓冲箱的结构设计,并基于软件和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一体化恒压供水装置,通过对其整机试验分析,实现出口压力值的在线快速的连续可调。本装置设计是一体化可移动式结构,并配置有万向轮,占地空间小,具有即插即用和便于移动的功能,可为灌溉施肥设备进行不同水压的性能测试时提供压力可调的恒定工作水压,大大提升了试验效率。
任静怡[4](2019)在《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在建筑中,大多数为高层建筑,因其楼层数量多,导致其需水量和耗能量大。据相关研究表明,无负压供水方式较其他传统二次供水方式节能率高,还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故对无负压供水系统进行优化节能改造的相关研究很有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乐山市某个小区的供水工程,运用一维流体模拟仿真软件FLOWMASTR作为平台,以该工程的高区供水系统为例,分别建立了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不同市政管网压力下的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优化后的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的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后,得到以下结论:(1)供水泵在三种不同供水方式下的能耗浪费排序为:变频变压供水?变频恒压供水?工频供水。变频变压供水方式的节能效果最好,但可行性与经济性较低,故一般选择变频恒压供水方式。(2)同等工况下,无负压设备+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比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节能率高,节能率为32%。(3)在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可采用限制周边建筑的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使用条件和在进水管处安装压力传感器和信号蝶阀这两个措施,以减小当用户用水量改变时,对市政供水管网压力值产生的波动幅度。(4)通过模拟计算,可在原有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中加入流量为原有水泵流量26%的小流量水泵,专门用于用水低谷期的供水,加入小流量水泵优化后的供水系统较之前可以节省55%的能量。以上结论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意义。
张琰[5](2019)在《基于自抗扰的叠压供水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居民楼的高度也在不断升高,这就导致市政管网的供水压力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代居民楼的供水要求,因此二次加压供水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二次加压供水装置的能耗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二次加压供水装置节能与优化技术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其次传统二次加压供水装置需要先将市政来水存放在蓄水池中,这就会增加水质污染的风险。因此本文采用叠压供水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叠压供水装置将水泵直接与市政管网相连,取消了蓄水池,充分利用了市政管网的剩余压力,极大地降低了二次污染的风险。为了更好地设计叠压供水的控制系统,本文首先对叠压供水技术及其控制方法的发展作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叠压供水的节能原理,验证了其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叠压供水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结合实际的供水系统分析,该模型存在复杂非线性及参数确定性较差的问题。这一叠压供水的特殊性对控制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考虑到叠压供水系统的上述特性,研究了基于自抗扰的叠压供水控制方法。但由于自抗扰控制算法存在非线性结构,参数众多,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对自抗扰系统进行了线性化,并进而得到实际工程中较容易实现的线性自抗扰控制理论。通过MATLAB仿真软件,结合上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仿真,并与传统PID控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线性自抗扰控制算发离散化,以便其可以应用在实际的控制系统中。最终利用PLC、触摸屏、变频器等设备搭建叠压控制系统系统。其中PLC是整个系统的主控制器,通过梯形图编写线性自抗扰控算法,根据系统的控制逻辑来控制各执行机构动作;变频器用来实现水泵的变频调速,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触摸屏主要用于实现人机交互以及各参数及控制变量的显示。最后对搭建的系统进行整体联调,并在叠压供水实验平台进行实验,以检验其控制的有节能和有效的效果,为工程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谢鑫[6](2019)在《沈阳市某居住区叠压供水优化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由于市政管网供水压力有限,目前高层建筑用水普遍需要二次加压来确保稳定,但由于楼层多,建筑高度高,用水需求量大,高层建筑供水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对保障供水与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优化已成为各供水企业不可避免的重要任务。传统二次加压供水技术存在局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水质要求和稳定需求,且无法充分利用管网余压,研究新的加压供水方式已经成为日益受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叠压技术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上述问题。其具有能够利用市政管网余压节能,并采用完全封闭的管道系统,相比较传统二次加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水质污染的概率。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及有效的经济汇报,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二次加压供水新技术。本文首先对二次加压供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叠压供水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接下来,对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个主要因素进行详细的剖析,得出了影响二次加压泵站系统供水经济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得出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方式为居民小区二次供述的合理模式。然后对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个因素进行了优化设计,从流量和扬程两个参数对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参数选择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考虑叠压二次供水中稳流装置、稳压装置和节能优化等方面的优化设计过程,并给出了叠压供水泵站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水锤和水质安全的注意事项和建议。最后以沈阳市某高层小区为例,对本文提出的叠压供水二次加压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工程例证,并从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工程应用算例表明,本文提出的叠压二次供水优化设计方案是经济可行的,安全可靠的,其中方案一具有更好的技术经济性,在最大工况时的功率低1.16%,年运行费用节约11.15%。
王允志[7](2018)在《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高层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二次供水系统作为住宅附属配套设施其所需能耗也随之升高。二次供水泵房中水泵及管线的运行设计主要依据在于高层住宅小区居民用水量的变化规律。我国设计人员进行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设计时,所借鉴的同类型高层建筑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大多数仅是根据国家规范中的定额公式进行估算,这样对于水泵型号及其工作方案的确定是不科学的,同时又增加了运行电耗和水耗,造成能源的浪费。高层住宅楼二次给水系统运行能耗大的原因主要是设计参数及设计依据不够准确充分。为了给现有规范提供数据支持,为二次加压给水系统节能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选取某大型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并分析其生活给水系统的用水量变化规律,然后对目标区域的供水参数进行重新设计,设计的依据为进一步降低水泵的电耗。设计完成后,将新的供水方案的电耗与改造前的供水方案电耗进行对比,提出能源节约的方案。将实测到给水系统的参数值分别与规范规定值对比发现:对于Ⅱ型普通住宅来说,计算得到实际的高日生活给水定额和平均日生活给水节水定额在数值上正好处于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但小时变化系数偏大。在每周的休息日期间,用水量最大,在工作日期间,用水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节假日对日用水量的影响较周末因素更大。5月至12月期间人均日用水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月8月为夏季用水高峰期,夏秋两季的用水量要明显高于春冬两季的用水量。随着气温升高,给水系统用水量增加。本小区加压泵房内所选用的水泵为变频恒压水泵,将此水泵进行改造发现,优化改造之后水泵平均节省电量约为43.78kWh,平摊到每个用户上就能得出每户每年节约21.8元。优化改造后按照水泵特性曲线保证了水泵运行始终处于其高效段内,在满足流量和压力的同时降低了水泵本身的额定功率,使其用电量能耗降低了39%左右。最后,本文重点阐述了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的影响,并对主要的供水方式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济南二次加压给水设施的现状,结合济南市居民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对举例项目的项目内容、改造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在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时,不应盲目取消高位水箱,应根据住宅小区具体的供水形式进行具体分析。
马进明[8](2018)在《高校二次供水采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人根据自己所在的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为参考,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校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就高校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新建、改建、扩建做出相应的设计。采用变频调压技术和PLC技术可实现高校二次供水自动化,该系统是以自来水压力为控制对象,通过PLC控制变频器,用采集到的供水管压力自动控制水泵机组的转速,最终达到高校二次供水管网恒定压力供水的目的。
贺蓉[9](2017)在《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越来越多,其能源、资源消耗巨大,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对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能耗进行分析、优化,得出比较节能的给水方式。首先介绍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给水方式。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计算模型对水泵水箱联合供水及恒压变频泵供水的能耗进行计算及比较,得出变频且在高效率区运行才能真正降低运行能耗。对恒压变频给水的加压泵组中变频泵的台数设置进行优化,得出“一定两调”比“一调两定”更节能。其次结合西安某超高层建筑工程实例,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分区并提出了水泵水箱、恒压变频两种给水方式。通过对这两种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可知对于中间设有避难层的类似超高层建筑,选择传统的水泵水箱给水方式进行供水更节能。最后应用FloMASTER软件对该超高层建筑采用恒压变频供水方式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分析得出:(1)加压水泵组提供的水量及压力均能满足管网系统所需的用水量及水压;但是管网的速度存在偏小的情况,且实际的供水量比计算所得的理论需水量大20%,我们可以依此对管径及水泵参数的选择进行优化;(2)由用户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及水泵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析可知,当管网中流量较小时,水泵的实际运行功率却较大,这会产生大量能耗,针对此情况可以通过在变频泵组中加入小流量的工频泵或改变变频泵的台数来解决;(3)对优化后的系统进行模拟与分析,其节能率高出30%40%,且会产生6.513.5万元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程中,此优化技术值得推广。
于智慧[10](2016)在《建筑给水泵站叠压供水节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凸显,各领域均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在我国电力负载中,水泵风机类负载占了30%40%的耗电量,其中,建筑供水二次加压泵耗占了相当比重,节能的潜力较大。近年来,由于占用空间比较小、没有二次污染等特点,变频供水技术已经被广泛推广应用,但实际来看其节能效果并不显着。与此同时,一种将水泵直接与市政管网连接,能够充分利用市政管网来水余压的叠压供水技术,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日美等国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我国部分地区也逐渐开始使用。毋庸置疑,叠压供水技术更加节能,是建筑供水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实施叠压供水和变压变频控制是建筑二次加压供水节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将二者结合,研究建筑叠压供水变压变频控制技术。针对叠压供水与传统二次供水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水泵特性及变频节能,提出了一种适于叠压供水的“多拖多”变频节能控制新方法,该方法将水泵同时变频控制,可降低水泵扬程,避免“静扬程”过大问题,给出了叠压供水控制的解决方案;在对用户侧管阻特性进行分析、计算和模拟验证的基础上,给出变压变频节能控制压力确定方法,为二次加压变压变频控制的供水压力确定提供依据。根据提出的控制方法和变压变频控制压力的确定,给出叠压供水泵组群控系统设计方案,然后利用PLC、变频器、触摸屏、GPRS通信等技术开发泵组群控系统,其中,利用PLC来实现控制逻辑,利用变频器来实现变频调速,利用触摸屏来实现现场的人机交互,利用GPRS来实现远程无线通信,并对泵组群控系统软、硬件进行设计、装配、调试。最后,搭建叠压供水实验测试平台,对恒压变频和变压变频进行叠压供水实验,验证提出叠压供水控制方法、研发控制装置的有效性和节能效果,为工程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恒压变频供水系统装置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压变频供水系统装置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二次供水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和背景 |
1.1.1 传统的城市二次供水方式 |
1.1.2 恒压变频二次供水系统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机调速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2 控制技术在二次供水系统中的应用状况 |
1.2.3 电机技术在二次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二次供水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二次供水基本原理 |
2.1.1 水泵的基本特征 |
2.1.2 二次供水系统原理 |
2.1.3 二次供水系统的节能原理 |
2.2 二次供水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3 二次供水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次供水系统控制策略分析与设计 |
3.1 二次供水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 |
3.2 二次供水系统的PID控制 |
3.2.1 PID控制的原理 |
3.2.2 二次供水系统PID控制器的设计 |
3.3 二次供水系统自适应反推控制 |
3.3.1 自适应反推控制原理与特点 |
3.3.2 二次供水系统自适应反推控制器设计 |
3.4 仿真分析与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次供水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组成及功能 |
4.1.1 威派格WⅡC-1.0中央处理器 |
4.1.2 西门子6SL3210变频器 |
4.1.3 其他控制部件 |
4.2 系统的电气设计 |
第五章 二次供水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运行主程序 |
5.2 系统故障检测子程序 |
5.3 反推控制子程序 |
5.4 PID控制子程序 |
5.5 水泵切换控制子程序 |
5.6 压力设定子程序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智能控制的恒压变频供水系统的实验及应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 |
2.2 建筑二次供水控制系统 |
2.2.1 建筑二次供水方式 |
2.2.2 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 |
2.3 EPANET水力仿真软件 |
2.3.1 水力仿真软件 |
2.3.2 EPANET二次开发工具箱 |
2.4 遗传算法 |
第三章 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运行过程分析 |
3.1 搭建运行仿真系统 |
3.1.1 构建某小区供水管网模型 |
3.1.2 仿真参数计算 |
3.2 系统运行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2.1 实验过程 |
3.2.2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建筑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算法研究 |
4.1 建立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模型 |
4.2 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无中心遗传算法实现 |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1 实验过程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建筑二次供水实验系统实现 |
5.1 实验系统硬件平台 |
5.2 实验系统软件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恒压供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2 变频恒压供水的简介 |
2.1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理论分析 |
2.2 传统供水方式 |
2.3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工作原理 |
2.3.1 变频调节方法 |
2.3.2 恒压供水系统工作原理 |
2.4 系统基本特性 |
2.5 影响恒压供水的相关因素 |
2.5.1 变频调速范围 |
2.5.2 供水时所需水压的变化 |
2.5.3 水锤因素 |
2.5.4 其他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3 恒压供水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总体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设计 |
4.1 结构设计 |
4.2 硬件设计 |
4.2.1 总体方案设计 |
4.2.2 单片机接口电路 |
4.2.3 电源电路设计 |
4.2.4 控制面板 |
4.2.5 电磁阀驱动电路 |
4.2.6 变频器的连接 |
4.3 本章小结 |
5 恒压供水装置控制策略 |
5.1 恒压供水装置控制策略 |
5.2 模糊控制概述 |
5.3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
5.4 模糊控制原理 |
5.5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6 软件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恒压供水装置整机性能测试 |
6.1 试验设备 |
6.2 恒压供水装置实测验证 |
6.2.1 恒压供水装置准确性验证 |
6.2.2 恒压供水装置安全性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名称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 高层建筑加压供水系统比较分析 |
2.1 高位水箱供水方式 |
2.1.1 减压供水方式 |
2.1.2 并联供水方式 |
2.1.3 串联供水方式 |
2.2 气压供水方式 |
2.3 转输水箱+变频调速供水方式 |
2.4 无负压设备+变频调速供水系统解析 |
2.4.1 无负压系统工作原理 |
2.4.2 无负压系统构成部件 |
2.4.3 稳流罐与真空抑制器解析 |
2.4.4 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较其他供水方式的优势 |
2.5 供水泵运行工况及节能分析 |
2.5.1 离心泵简介 |
2.5.2 离心泵叶片出水角的选择 |
2.5.3 离心泵工况点的节能调节 |
2.5.4 离心泵转速的变频调节解析 |
2.5.5 水泵转动速度对系统能耗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供水系统建模 |
3.1 案例概况 |
3.2 工程水力计算分析 |
3.2.1 系统水力计算 |
3.2.2 系统扬程计算及设备选型 |
3.3 供水系统建模 |
3.3.1 FLOWMASTER软件说明 |
3.3.2 FLOWMASTER软件与其他流体仿真软件的对比 |
3.3.3 建模中所需的元件分析 |
3.3.4 模型系统简化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际工程模拟仿真 |
4.1 本次仿真步骤及目的 |
4.2 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与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对比分析 |
4.2.1 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模拟仿真 |
4.2.2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模拟仿真 |
4.2.3 两种供水系统对比分析 |
4.3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优化方案 |
4.3.1 市政供水管网余压对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影响 |
4.3.2 改良市政供水管网压力波动的方案 |
4.3.3 增加小流量泵对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节能优化 |
4.4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优化后的节能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自抗扰的叠压供水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供水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供水装置控制算法概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叠压供水系统节能原理分析及其数学模型建立 |
2.1 供水管阻特性和水泵特性分析 |
2.1.1 供水管阻特性 |
2.1.2 水泵特性 |
2.2 叠压供水节能原理 |
2.2.1 变频供水节能原理 |
2.2.2 叠压供水节能原理 |
2.2.2.1 水泵参数方程 |
2.2.2.2 系统节能率的计算 |
2.3 叠压供水系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LC的线性自抗扰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自抗扰控制技术分析 |
3.2.1 跟踪微分器(TD) |
3.2.2 扩张状态观测器(ESO) |
3.2.3 非线性反馈控制率(NLSEF) |
3.3 线性自抗扰技术分析 |
3.3.1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 |
3.3.2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 |
3.3.3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
3.4 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仿真 |
3.4.1 建立MATLAB仿真模型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在PLC上的实现 |
3.5.1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离散化 |
3.5.2 PLC中 LADRC的设计与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叠压供水监控系统的软硬件实现及试验分析 |
4.1 叠压供水监控系统整体介绍 |
4.2 叠压供水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2.1 叠压供水监控系统硬件功能设计 |
4.2.2 PLC硬件设计以及I/O点分配 |
4.2.3 变频器的选择及接线 |
4.2.4 触摸屏的选择及接线 |
4.2.5 无线通信GPRS的选择及接线 |
4.2.6 各传感器的选择的接线选择 |
4.3 叠压供水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PLC软件设计 |
4.3.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3.3 无线通信GPRS模块参数配置 |
4.4 叠压供水监控系统控制效果验证及节能分析 |
4.4.1 实验平台整体介绍 |
4.4.2 恒压叠压供水实验 |
4.4.2.1 实验设计 |
4.4.2.2 实验数据及节能分析 |
4.4.3 变压叠压供水实验 |
4.4.3.1 实验设计 |
4.4.3.2 实验数据及节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沈阳市某居住区叠压供水优化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传统二次加压技术与二次加压供水叠压技术对比分析 |
1.3 二次加压叠压供水技术的基本原理 |
1.3.1 二次加压泵站的分类和工作方式 |
1.3.2 管网叠压供水对市政管网的影响分析 |
1.3.3 管网叠压供水技术的适用条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1.4.2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2章 居民小区供水二次加压泵站优化参数分析 |
2.1 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经济性参数分析 |
2.1.1 流量与扬程参数分析 |
2.1.2 节能参数分析 |
2.2 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安全性因素分析 |
2.2.1 水锤安全性因素分析 |
2.2.2 水质安全性因素分析 |
2.3 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组成 |
2.3.1 叠压供水设备运行原理 |
2.3.2 管网叠压供水水力工况分析 |
2.3.3 低压区域叠压供水应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安全优化设计 |
3.1 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优化设计 |
3.1.1 稳流装置优化设计 |
3.1.2 稳压装置优化设计 |
3.1.3 节能优化设计 |
3.2 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安全性设计 |
3.2.1 水锤安全性设计 |
3.2.2 水质安全性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叠压供水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4.1 工程背景资料介绍 |
4.2 优化设计 |
4.2.1 确定流量和扬程 |
4.2.2 水泵组合设计方案比选 |
4.2.3 稳流罐和稳压罐设计 |
4.3 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
4.3.1 经济性对比分析 |
4.3.2 安全性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 |
1.1.2 二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简介 |
1.2 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 |
1.2.1 水质二次污染问题堪忧 |
1.2.2 供水压力设计偏于保守 |
1.2.3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与维护 |
1.3 建筑给水系统参数选择探究 |
1.4 当前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备节能方面研究 |
1.4.1 国内对居民住宅用水量的研究 |
1.4.2 目前二次供水设备变频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3 二次供水改造中高位水箱的优化设计 |
1.4.4 恒压变频和变压变频供水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课题来源 |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济南市二供设施基本情况及改造试验区概述 |
2.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
2.1.1 国家及地方针对二次供水的政策法规 |
2.1.2 济南市新建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
2.1.3 已建成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
2.2 改造试验区基本概况 |
2.3 试验设备的介绍 |
2.3.1 流量计的分类及选用原则 |
2.3.2 电磁流量计的使用及测量原理 |
2.3.3 电磁水表的校准及检测报告 |
第3章 二次供水系统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
3.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及选取设计参数的讨论 |
3.1.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 |
3.1.2 设计参数探究 |
3.2 周用水量及月用水量变化规律的分析 |
3.2.1 周用水量变化规律 |
3.2.2 月用水量变化规律 |
3.2.3 温度对水量消耗的改变 |
3.3 瞬时流量的频率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供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
4.1 供水方式的优化 |
4.1.1 原有供水方式 |
4.1.2 供水方式的改造 |
4.2 变频恒压供水简介 |
4.2.1 变频恒压供水 |
4.2.2 变频节能原理 |
4.3 生活给水系统泵组优化 |
4.3.1 设计值与实测值对比 |
4.3.2 泵组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运行影响分析 |
5.1 济南市峰谷电价相关政策 |
5.2 峰谷电价下用水量参数的优化 |
5.3 峰谷电价下对高位水箱供水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
5.4 峰谷电价下二次供水设计方案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市二次供水方式改造优化研究 |
6.1 二供改造项目原有供水方式分类 |
6.2 主要供水方式节能改造分析 |
6.2.1 设备选型原则 |
6.2.2 主要供水方式对比分析 |
6.3 改造案例分析 |
6.3.1 改造案例基本情况 |
6.3.2 改造后节能分析 |
6.4 住宅高位水箱的保留与使用 |
6.4.1 高位水箱存在的必要性 |
6.4.2 高位水箱的留用条件及防污染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高校二次供水采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心城市高校二次供水的现状 |
二、变频供水系统的设计方案 |
1. 变频供水系统应用 |
2. 变频供水系统设备的组成 |
3. 变频供水系统控制原理 |
4. 控制系统的组成 |
5. PLC控制程序设计 |
三、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其他应用 |
(9)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超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及能耗问题 |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损失现状 |
1.2.2 超高层建筑节水节能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3.2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 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及其能耗分析 |
2.1 建筑内供水系统的给水方式概述 |
2.1.1 基本给水方式 |
2.1.2 一般高层建筑中的给水方式 |
2.1.3 超高层建筑中的给水方式 |
2.2 水泵水箱联合供水与恒压变频供水方式的能耗分析 |
2.2.1 单台工频泵与变频泵的运行工况及能耗分析 |
2.2.2 计算模型的能耗比较 |
2.3 变频泵并联供水的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某超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能耗与节能分析 |
3.1 建筑概况、给水系统分区及用水量调研 |
3.1.1 建筑基本概况 |
3.1.2 建筑用水量调研 |
3.2 不同给水方式各分区给水系统能耗计算及比较 |
3.2.1 工频泵-水箱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 |
3.2.2 恒压变频泵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 |
3.2.3 两种给水方式能耗比较 |
3.3 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分析 |
3.4 超高层建筑供水方式的节能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恒压变频给水方式的模拟与优化 |
4.1 Flo MASTER软件介绍 |
4.1.1 总体介绍 |
4.1.2 瞬态分析 |
4.2 恒压变频给水方式的模拟 |
4.2.1 变频泵组参数及曲线拟合 |
4.2.2 供水管网模型的建立 |
4.2.3 供水管网仿真及模拟 |
4.2.4 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
4.3 恒压变频给水方式的优化 |
4.3.1 优化方案及模型建立 |
4.3.2 优化供水管网仿真及模拟 |
4.3.3 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
4.4 其他优化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工程图纸 |
(10)建筑给水泵站叠压供水节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供水节能技术研究的意义 |
1.1.2 供水节能技术发展背景 |
1.2 建筑二次加压供水方式概述 |
1.3 建筑供水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建筑供水变频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叠压供水技术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建筑叠压供水节能分析与控制方案 |
2.1 引言 |
2.2 叠压供水节能理论分析 |
2.2.1 水泵特性的数学方程 |
2.2.2 建筑叠压供水节能率的理论计算 |
2.3 叠压供水与传统二次供水结合存在问题 |
2.4 叠压供水节能控制方案研究 |
2.4.1 控制方案的提出及其控制逻辑 |
2.4.2 控制方案的理论节能效果 |
2.4.3 控制方案的特点与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户侧管阻特性分析与压损计算 |
3.1 引言 |
3.2 供水系统管阻特性 |
3.2.1 管阻特性的理论分析 |
3.2.2 沿程阻力损失简化计算 |
3.2.3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
3.3 供水系统模拟 |
3.3.1 模拟管网系统 |
3.3.2 管道压损的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叠压供水泵组群控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泵组群控系统总体设计 |
4.3 泵组群控系统硬件设计 |
4.3.1 I/O点分析与PLC硬件设计 |
4.3.2 变频器VFD选择及控制 |
4.3.3 人机界面选择及通信 |
4.3.4 无线通信GPRS模块选择与通信 |
4.3.5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及装配 |
4.4 泵组群控系统软件设计 |
4.4.1 PLC软件设计与调试 |
4.4.2 触摸屏人机界面的上位机开发 |
4.4.3 无线通信GPRS模块参数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叠压供水控制系统实验验证研究 |
5.1 引言 |
5.2 叠压供水实验系统构建 |
5.2.1 实验平台构建思路 |
5.2.2 实验平台模拟构成 |
5.2.3 实验平台模拟系统搭建 |
5.2.4 实验平台主要构件及安装 |
5.2.5 最终搭建实验平台 |
5.3 恒压叠压变频供水实验验证 |
5.3.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5.3.2 实验数据及节能分析 |
5.4 变压叠压变频供水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恒压变频供水系统装置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次供水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刘斌. 济南大学, 2020(01)
- [2]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策略研究[D]. 杨先锋.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3]一体化可调式恒压供水装置设计与试验[D]. 张五悦.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D]. 任静怡. 西华大学, 2019(02)
- [5]基于自抗扰的叠压供水控制研究[D]. 张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沈阳市某居住区叠压供水优化设计及应用[D]. 谢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D]. 王允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高校二次供水采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J]. 马进明.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8(01)
- [9]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及优化研究[D]. 贺蓉.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10]建筑给水泵站叠压供水节能控制技术研究[D]. 于智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