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硬番茄温室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

以色列硬番茄温室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

一、大棚以色列硬质蕃茄无公害栽培技术探讨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宁[1](2021)在《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人口加速集中,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加快了城市资源的消耗速度,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造成了能量和养分资源的单向流失和线性代谢。论文从微观层面关注城市建筑屋顶循环温室,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去探索一种可以改善当前城市环境以及代谢问题的方法。论文依托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项目,将建筑与物质循环代谢系统关联,从养分、水分、能量三个方面构建循环体系,并进行数据测算。为了量化实验数据,将“城市代谢实验室”和建艺馆五层的实际代谢为研究范围,并以此为代谢实验单元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量化计算以及数据比较,对“城市代谢实验室”建设前后建筑内资源消耗进行分析。利用屋顶循环温室构建建筑内部闭合物质循环体系,改善当前城市线性代谢的问题。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含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框架、方法和创新点以及对于相关文献的综述等。第二章是屋顶循环温室的解析,通过对屋顶循环温室的概念、系统组成以及特征进行界定,阐述屋顶循环温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三个方面总结出设计建造的通用策略,构建物质循环体系,并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第三章是关于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项目的研究,从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项目的建造过程,并对建造成果进行展示。第四章是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的循环性研究,结合建筑屋顶温室农业的相关理论,从食物、水分、能量三个方面的量化计算。最后第五章是关于论文的总结与展望,对于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该研究的一些不足以及对于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论文将建筑学与生态学以及农业等学科的知识内容结合在一起,统筹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策略,量化循环体系的相关数据计算,提高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屋顶循环温室的研究价值,可为我国建筑层面的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潇[3](2019)在《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我国南北方广泛栽培。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尤其是根腐病类病害已成为阻碍番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西北地区番茄根腐类病害病原为研究材料,通过致病性分析、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室内药剂筛选等几个方面的试验对番茄根腐类病害进行研究。旨在为抗病品种选育的开展及合理防治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016年对西北地区的番茄苗期和成株期的根腐类病害进行了调查,发现番茄根腐类病害发生普遍,平均发病率在5%-20%之间。应用多点采样法采得番茄根腐类病害样品共106份。2.根据所分离到的病原及发生症状,结合番茄病害研究概况,将番茄根腐类病害确定为番茄颈腐根腐病和番茄镰孢菌根腐病。其中番茄颈腐根腐病主要表现为茎基部以及根部变褐,皮层干燥出现褪绿病斑,老叶变黄脱落,在近地面部分,可见褐色腐烂,病斑常常包围茎干一圈,部分植株可见白色霉层,苗期茎基部缢缩,纵切面可见维管束以及韧皮部变褐坏死,严重时植株枯萎;番茄镰孢菌根腐病主要危害植株根,在直根或大的次生根上有红棕色病斑,根部病变处皮质变色。地面症状包括叶脉间的黄褐斑和叶片的变白,发生严重时,地上部枯黄,根茎腐烂,植株枯萎死亡。3.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真菌分离、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番茄颈腐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番茄镰孢菌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4.对番茄根腐类病害病原的致病性研究发现,同种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定的菌株的致病性高于盆栽法所测定的各菌株的致病性,且差异显着。但经过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致病性极显着相关,说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发病率及致病性的结果是一致的。5.采用盆栽法对全国大面积种植的33个国内外番茄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筛选的33个番茄品种中,未检测到对两种病害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品种或中感。共筛选得到台湾粉玉女、精品红美女、花绣球和元明粉玉女4个抗病品种。6.通过平皿菌丝抑制法在室内对7种化学杀菌剂进行筛选和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7种化学药剂均对番茄颈腐根腐病和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抑菌率也随之加强,药剂浓度和抑菌率呈正相关。筛选出三唑酮对两种病原菌有较好的防效。

赵金月[4](2019)在《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钙素有效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设施栽培是我国蔬菜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过去的40年发展极为迅速,然而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氮磷钾元素大量积累,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不平衡、板结等连作障碍问题,由此引发了土传病害和植物生理病害,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尽管北方土壤中钙的含量丰富,设施栽培中有机肥的施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土壤全钙和交换性钙的含量,但设施蔬菜作物由于缺钙引发的生理病害屡见不鲜,因此,研究土壤的养分积累是否对土壤钙的有效态和生物有效性产生影响,可为设施栽培中平衡施肥提高钙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和淋洗试验监测氮、磷、钾单施条件下土壤有效钙含量的变化过程和钙的淋洗过程,同时以位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施肥的番茄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养分积累下的土壤与番茄植株,测定土壤中有效态钙的含量以及番茄的生长状况和对钙的吸收量,从而分析不同养分积累对土壤钙的有效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平氮、钾素施入土壤分别受NH4+、NO3-和K+影响,提高水溶性钙的同时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钙的含量,不同水平磷素施入土壤中与水溶性钙结合降低土壤钙的有效性。(2)不同水平氮、钾素施入土壤中由于NH4+、NO3-和K+的影响,土壤钙的迁移加强,相同水平下,氮、钾单施时,钙的总淋洗量在氮素条件下略大于钾,磷素的施入降低了钙的淋洗量。(3)小区试验中,随着土壤中养分积累量的增加,土壤全钙相近,土壤中水溶性钙含量增加,交换性钙与钙的饱和度降低,水溶性与交换性Ca/K和Ca/NH4+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钙与氮磷钾的比例降低,表现出相对缺乏。(4)通过对连续施肥7年后番茄试验地不同养分积累下番茄的生长状况研究发现,当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超过394.5、289.1、452.33 mg·kg-1时,番茄的干物质量和产量都受到抑制,番茄脐腐病的发生随土壤养分积累量的升高而增加。(5)土壤养分积累量的增加,有效钙比例下降会影响番茄对钙的吸收,钙的向上运输受到抑制,番茄叶片与果实中钙含量最先降低,其次是茎,最后是根。番茄茎、叶、果实中钙的比例降低。当番茄果实中钙含量小于1 g·kg-1,Ca/N、Ca/P和Ca/K分别小于0.05、0.3和0.03时番茄易患脐腐病。(6)当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为205273、117147和168221mg·kg-1同时Ca/N为17.565,Ca/P为32.594,Ca/K为11.734.6时番茄脐腐病的发病率小于6%,综合产量与发病率,连续施肥7年时,氮磷钾施肥量为483、161、691 mg·kg-1时较适宜。(7)以本试验中番茄钙吸收量为例,当以牛粪和鸡粪1∶1混施时每年每亩需要牛粪与鸡粪的量分别为16402707 kg,二者每亩一共施入32845428 kg时仅能补充土壤全钙的含量,不足以补充番茄带走的有效钙。

李胜男[5](2018)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危机的出现,追逐“乡愁”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抑制的情感,加之国家优越的宏观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公园作为休闲农业的一种高级新型模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在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之下,我国的现代农业公园发展却显露出诸多问题,与景观可持续性设计时代主题背道而驰。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将现代农业公园的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方法作为研究重点,旨在填补景观可持续性研究空白,完善休闲农业类园区景观评价理论体系,为实现现代农业公园的长久永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指导依据。本文运用文献查阅与归纳分析法对现代农业公园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基于频度分析与德尔菲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初步建立了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结合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法、数量计算与实例验证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内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区、哈尔滨现代农业示范区、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3所现代农业公园进行了景观可持续性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优化建议,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全文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对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国家农业公园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从公园、农业、价值3个层面对现代农业公园的内涵加以全面解读,并对其概念进行了具体界定。(2)从基本概况、景观规划与设计、活动组织与项目策划、景观可持续性发展策略4个方面对国内外典型现代农业公园成功案例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此为借鉴对现代农业公园的典型特点、主要功能、景观构成要素以及景观可持续性设计手法进行了概括总结。(3)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以上述现代农业公园基础研究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景观可持续性科学理论等为指导,拟定初始评价指标,经过筛选选取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科技教育、养护管理5个项目层因子、13个因素层因子以及32个指标层因子构建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1-9比例标度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针对定量、定性指标分别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4)在对黑龙江省国家级以上休闲农业类项目展开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选定哈尔滨市内不同市辖区符合现代农业公园内涵的开展旅游时间长、知名度高、包含不同重点农业特色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哈尔滨现代农业示范区、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3所现代农业公园为景观可持续性评价实践研究案例地。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向游客发放问卷调查,运用MATLAB、EXCEL等软件,按照本文所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调查结果统计与计算,最终得出3所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结果分别为80.43(良好)、82.92(良好)、78.83(一般)。(5)通过对3所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以及每所现代农业公园评价结果的具体分析,参照本文之前概括总结的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设计方法,对3所现代农业公园的景观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具体优化建议,为黑龙江省未来的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设计提供借鉴。

潘爱平[6](2015)在《高山设施栽培条件下番茄生长势与营养品质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番茄又称西红柿、洋柿子,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类、有机酸、类胡萝卜素及多种无机盐,营养价值高,而且口感良好,既当蔬菜,又当水果,还可加工,市场需求量极大,发展前景甚广。浙江省把海拔500米以上种植,供应期为夏秋蔬菜淡季,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菜称之为高山蔬菜。临安地处山区,地理条件适宜,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已有十余年历史,促进了农民增收,扩大了临安蔬菜在省内外的影响。但设施农业理念在该产业中的运用却刚刚起步,对设施栽培技术了解不多、品种选择比较单一,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番茄作为临安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员,同样面临栽培技术升级与品种更新问题。以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从更大视野来选择新品种,对于临安乃至浙江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查阅了大量文献,结合临安实际,引进了‘黑番茄(黑珍珠)’、‘巧克力番茄’、‘樱桃番茄’、‘小番茄’、有机‘樱桃番茄’、绿宝石番茄、‘花皮球番茄’、‘紫圣果番茄’、‘黄珍珠番茄’、‘不喜应红梨番茄’、‘TOM’等11个不同基因型番茄品种,在总结番茄的一般栽培与管理技术上,采用无公害设施栽培技术进行试种,并运用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番茄进行生长势调查和比较分析,测定番茄果实性状、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综合评价番茄品种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黑番茄(黑珍珠)’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TOM’的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巧克力番茄’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由此,为临安乃至浙江省高山设施栽培的番茄品种选择提供了参考。研究过程中,还总结了临安及浙江近年来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在品种选择、技术集成、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模式,从技术掌握等方面提出包括番茄在内的高山设施栽培蔬菜的策略与建议,为产业后续发展,继续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相关参考。

刘长安[7](2014)在《城市“有农社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巨大、耕地日趋减少等一系列困境。在此背景下,全方位、多角度探索城市生态节地、循环代谢发展的应对策略,构建以城市农业为核心动力,融食物生产、居民生活和社区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生态社区模式,可为我国城市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佳选择。本研究以城市农业、永续设计及城市代谢理论为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运用研究性设计、物质代谢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梳理了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发展趋势,研究将农业作为关键要素纳入城市人居环境,结合社区原有要素进行空间、技术重构,建设“有农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依托建筑、规划及景观设计手法,关注城市内部闲置空间,对现有社区空间利用进行重新审视,发掘并强化其生产功能,提出一种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创新城市“有农社区”理论模型,并阐明其概念内涵、结构层次、系统特征及不同类别。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社区的空间和形态、生态循环系统、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角度入手提出适应当前城市发展、农居一体的物质空间模式,有效支持资源循环代谢乃至与生产、生活互补共生的循环技术模式,以及适应社区空间、技术更新的建设、运营、参与模式。随之,结合当前现状,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食品与环境卫生及物业管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最后,采用研究性设计的方法将理论成果与具体实践项目在社区规划、景观与建筑设计、生态基础设施等层面相结合,构建小规模有农社区的典型模式;减少物质输入和废物输出,增加物质在社区内的循环,并利用物质代谢分析的方法对理论成果进行验证与分析。本研究力图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协作,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集成解决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新型生态社区发展模式,以期对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也对我国当前生态社区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考。

柯红娇[8](2014)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生物防治》文中提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disease,TYLCD)是由番茄 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烟粉虱介导传播。1939年在以色列首次报道,随后迅速蔓延至中东、地中海沿岸、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贸易频繁往来,该病害迅速在全球蔓延,现已遍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危害番茄种植业,已成为全世界番茄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主要有培育抗性品种和对烟粉虱使用化学药防治该病害,但效果不稳定。因此,本实验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2011年10月,本文从TYLCD发病严重的田块分别采集番茄健株和病株,并从采集植株的土壤、根围、叶围、茎围、根内、茎内和叶内14个生境中分离得到857株细菌。同时,测定了各菌株产蛋白酶、几丁质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及嗜铁素的活性,并根据各种酶活性对菌株进行赋值,选择出赋值在3~9分的165株菌株进行指纹图谱聚类分析,根据ARDRA图谱,在70%的相似度下,挑取60株来源于不同簇同时具有较高酶活性的菌株进行防治TYLCV的温室实验,结果表明,有11株菌株的防效稳定在40%以上,其中Ljb-4、Ljb-2分别达到53.27%、50.03%。通过对11株生防菌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有6株来自于Bacillus sp.,另外5株分别是Pseudomonas putida、Acinetobacter sp.、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Enterobacter sp.及 Pantoea agglomerans。对60株菌株的温室防效和平板活性赋值进行了相关系数分析,相关系数为0.85,从而建立起一个针对于TYLCV进行生防菌株筛选的系统。2012秋季,本文根据前期生防菌一系列的筛选实验选择出12株具有一定防效的生防菌进行进一步的温室验证实验及田间实验,并对其防病机理进行初步探究。温室验证试验及田间实验结果表明,12株生防细菌对TYLCV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温室接种病毒35d时,其防效为为28.22%~49.77%,在田间,番茄移栽50d后,其防效为18.24%~57.62%。其中,Lgb-7、Lgn-4及Lgn-3在温室及田间均有较好防效。同时,通过PCR检测,生防菌处理后,在温室条件下可以延迟植株体内病毒增值2d以上,田间延迟4 d以上。在温室定殖试验中,5株生防菌在番茄根围和叶围的定殖能力较强,接种30d后的定殖量能达到104CFU/g以上。其中,Lgb-7在番茄根围和叶围的定殖能力最好。在温室条件下,5株生防菌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番茄生长,生物量增加15.48%~74.15%。同时生防菌Lgn-3单独灌根处理或Lgn-6单独灌根或喷雾处理时对TYLCV亦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在2013年秋季,本文根据前期生防菌的温室及田间防效实验及室内分析,挑取Ljb-10(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Ljn-9(纤维素纤维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Lgn-6(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p.)、Lgn-3(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Ljb-2(成团泛菌,Pantoe agglomerans)5株生防菌,结合具有一定抗性的中抗品种’迪芬妮’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番茄移栽50 d时,生防菌对中抗品种’迪芬妮’TYLCD的防效达到22.26%~57.89%,其中菌株Lgn-6、Ljb-2的防效达到57.89%、45.26%,而中抗品种’迪芬妮’相对感病品种’格瑞斯’,抗病性提高了 31.93%。与感病品种’格瑞斯’相比,生防菌与中抗品种’迪芬妮’联合后的防控效果达到47.09%~71.34%,同时,生防菌处理番茄植株后,能显着增加番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能够提高番茄果实中V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对番茄果实品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此外,对番茄的增产效果达到2.31%~20.05%。本研究第一次将成团泛菌与抗病品种相结合用于控治TYLCV,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防控技术体系提供了材料。

马娟红[9](2013)在《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园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要产物,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及景观营造于一体的新型园林形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美学、设计学、工程、旅游等诸多领域和学科。本文以江苏中药科技园和东山校区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多学科知识在农业景观设计实践中的综合和运用,并提出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即将多个体系规划设计的成果相互叠加并整合,从而得到整个景观设计方案。本文分三部分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景观规划研究。第一部分,概述了研究的背景。这部分是对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些基本概念、内涵等进行的阐述,并对国内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做了初步介绍,这是实现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的基础。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理论研究。阐述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过程中作为指导的相关理论,主要有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和景观安全格局;引入农业生态景观规划模式的理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的程序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如何以生态学知识、农业高新技术和园林艺术为指导,建设出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有高效生产能力的、景观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第三部分为文章的核心部分——实践部分。以“江苏中药科技园”和“东山校区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研究为例,深入思考创新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当中的问题,以及理论用怎样的形式介入实践,以此产生的经验教训对今后的农业景观规划的积极意义和延伸思考。本文旨在探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中,如何以生态学为思想,因地制宜,将园区规划成为体现地方特色,突出农业高新技术特征,使之更加趋于向生态化、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课题实践项目,总结经验,针对文章前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提出研究展望。

米松华[10](2013)在《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碳足迹核算和适用性低碳技术应用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耦合关系明显,一方面在高能耗的石油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将导致生产潜力与农业资源有效供给的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无论是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的比重,还是甲烷和氧化亚氮两大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各自总量的比重均居全球最高。中国农业活动基数大、增长快,如不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农业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会增大;且以“机械化+化学化=农业现代化”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土壤、水体、空气等立体交叉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等负外部性也将日益严重。因此,研究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农业减排技术推广和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低碳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从研究侧重来看,主要体现在重适应轻减排、重宏观轻微观、重技术轻推广尤其是对微观农户减排技术采纳系统实证研究的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主要应用系统论中的协同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结合已有低碳农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代农业理论推导,首先,界定了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组成的低碳农业内涵体系,并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其次,应用碳足迹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全国和各省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再次,利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筛选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微观计量技术以稻田种植为例,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以及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进行深度挖掘,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排放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全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和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第1、2、3章的内容。主要界定本文研究边界、研究背景和意义、所用理论和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创新点和不足。鉴于本文属应用对策类研究,综述部分在对研究文献进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还介绍了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实践。从已有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已形成以自然科学“田野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和以经济学为主的社会科学“各类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内容以及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的一体化分析框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农业内涵、发展模式和路径、必要性和制约分析、政策与机制设计的定性研究方面;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方面,国外侧重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及农业碳源碳汇核算标准的制定,农业减排增汇补贴和碳市场交易已进入实施阶段;我国侧重依托国际项目合作进行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实践和试行碳排放交易以及依托中国绿色碳基金开展自愿市场的碳汇交易(主要是林业方面),关于低碳农业方面还处在概念性和基础性研究上,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目前多数侧重宏观层面,对微观主体的研究明显欠缺,尤其是基于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减排技术基础上的农户减排行为研究以及典型案例研究亟需加强。第二部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包括第4章内容。在系统梳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内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试图把握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内涵拓展、主导模式,从而得出低碳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全面实现阶段的具体发展模式之一的观点。在综合了已有研究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提出由基本定义、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构成的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并将低碳农业与相关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由基础工作、发展路径、政策体系组成的低碳农业分析逻辑框架,而本文实证分析部分主要是验证发展判别和技术应用两项基础工作。第三部分是宏观层面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5章内容。已有的IPCC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没有将农用能源和农资投入品隐含碳以及农业废弃物碳排放纳入核算体系,严重低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造成减排措施上的缺失。本章应用碳足迹理论和分层生命周期评价法对我国及各省区1995—2010年间农业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进行了全面核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应用拓展的卡亚—波特恒等式运用完全分解法从内在机理上识别影响国家以及区域层面农业碳足迹排放量的驱动因素,从而结合总量核算和驱动因素时间序列分析,从宏观上完成对分析框架中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判别实证研究并提出区域分异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第四部分是微观层面实证分析部分,包括6、7、8章内容。这部分首先,基于“增产减排或至少是稳产减排”的农业(户)生产需要,在全面汇整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修正式德尔菲法,分农田氧化亚氮减排、稻田甲烷减排、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三个专题,筛选出“确定性强、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影响、农户易于采纳”的农业适用性减排技术“最终清单”;然后,以水稻为例,分别应用二元选择模型和计数模型对稻农稻田甲烷减排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以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为研究案例,深度挖掘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经验,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成本收益、基准模式向目标模式转化的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本部分从微观层面完成对分析框架中低碳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实证研究。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包括第9章内容。宏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1995—2010年间农业碳足迹整体处于阶段性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0.67%,可划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放缓期四个阶段;农业碳足迹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降幅达4.19%。从碳足迹层级结构分析,除农业源排放表现为下降趋势外,农用能源、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都不同程度呈现增长态势。能源碳强度效用和单位产量能源强度效应分别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微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适用性减排技术侧重养分管理和耕作制度;稻田适用性减排技术侧重水分管理和品种筛选;畜牧业适用性减排技术侧重饲料管理和粪便管理。提高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能显着提高减排技术的采纳意愿,通过科技示范户对减排技术的试验示范能显着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贷的可获得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三个因素则同时显着影响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通过边际减排成本确定每亩或减排单位二氧化碳当量的补贴或碳交易价格,能够推进区域农业生产模式从基准模式向目标模式转变。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提出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二、大棚以色列硬质蕃茄无公害栽培技术探讨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以色列硬质蕃茄无公害栽培技术探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1.2 城市代谢问题
        1.1.3 都市农业的发展
    1.2 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实践综述
        1.4.1 城市屋顶温室农场研究
        1.4.2 关联物质循环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
        1.4.3 研究简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第2章 屋顶循环温室解析
    2.1 概念
    2.2 系统组成
    2.3 特征
        2.3.1 生产性
        2.3.2 循环性
        2.3.3 生态性
    2.4 理论基础
        2.4.1 城市农业理论
        2.4.2 循环理论
    2.5 发展价值
        2.5.1 生态价值
        2.5.2 经济价值
        2.5.3 社会价值
    2.6 屋顶循环温室的设计与建造
        2.6.1 空间系统
        2.6.2 种植系统
        2.6.3 循环系统
    2.7 案例分析
        2.7.1 空间系统案例
        2.7.2 种植系统案例
        2.7.3 循环系统案例
        2.7.4 案例总结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实践
    3.1 项目简介
        3.1.1 基地概况
        3.1.2 项目目标
    3.2 项目图纸
    3.3 建造过程
        3.3.1 空间系统
        3.3.2 种植系统
        3.3.3 循环系统
    3.4 建成效果展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循环性研究
    4.1 养分量化计算
        4.1.1 养分生产
        4.1.2 养分消耗
    4.2 水分量化计算
    4.3 能量量化计算
        4.3.1 能量生产
        4.3.2 能量消耗
    4.4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生产现状
        1.1.1 番茄产量
        1.1.2 番茄育种
        1.1.3 番茄功效及番茄生产面临的问题
    1.2 番茄土传病害的研究概况
        1.2.1 番茄青枯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1.2.2 番茄枯萎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1.3 番茄根腐类病害的研究
        1.3.1 番茄颈腐根腐病
        1.3.2 番茄镰孢菌根腐病
    1.4 番茄土传病害病原致病性研究方法
    1.5 番茄抗病品种研究现状
    1.6 根腐病病原菌药剂筛选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调查与采样、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菌株再分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2.2.2 番茄颈腐根腐病
        2.2.3 番茄镰孢菌根腐病
    2.3 小结
    2.4 讨论
第三章 番茄根腐类病害种质资源抗病筛选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抗性分级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接种尖孢镰孢菌抗性品种筛选
        3.2.2 接种茄病镰孢菌抗性品种筛选
    3.3 小结
    3.4 讨论
第四章 番茄根腐类病害药剂筛选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药剂筛选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7种药剂对尖孢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的抑制效果
        4.2.2 毒力测定
    4.3 小结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4)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钙素有效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设施栽培的发展
    1.3 设施栽培土壤及其养分的研究现状
        1.3.1 设施栽培养分投入与积累状况
        1.3.2 设施栽培土壤酸化和盐渍化
        1.3.3 设施栽培中的土传病害与生理病害
        1.3.4 设施栽培土壤养分平衡
    1.4 土壤与植物钙素营养的研究
        1.4.1 土壤中钙素营养研究
        1.4.2 钙的生理作用
        1.4.3 氮磷钾影响土壤钙有效性的研究
    1.5 设施栽培土壤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土培试验
        2.1.2 土柱淋洗试验
        2.1.3 小区试验
    2.2 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氮、磷、钾肥在土壤中的变化过程及对钙有效性的影响
    3.1 氮肥在土壤中的变化过程及对钙有效性的影响
        3.1.1 氮肥施用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pH的动态变化过程
        3.1.2 氮肥施用后土壤水溶性钙、交换性钙与交换性NH_4~-的动态变化过程
        3.1.3 氮肥施用对土壤钙饱和度的影响
    3.2 磷肥在土壤中的变化过程及对钙有效性的影响
        3.2.1 磷肥施用后土壤有效磷的动态变化过程
        3.2.2 磷肥施用后土壤水溶性钙和交换性钙的动态变化过程
        3.2.3 磷肥施用对土壤钙饱和度的影响
    3.3 钾肥在土壤中的变化过程及对钙有效性的影响
        3.3.1 钾肥施用后土壤速效钾的动态变化过程
        3.3.2 钾肥施用后土壤中水溶性钙和交换性钙、交换性钾的动态变化过程
        3.3.3 钾肥施用对土壤钙饱和度的影响
第四章 氮、磷、钾肥对钙素淋洗特征的影响
    4.1 氮肥对钙素淋洗特征的影响
        4.1.1 氮肥施用后土壤钙的淋洗量随时间的变化
        4.1.2 氮肥施用后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淋洗量随时间的变化
        4.1.3 氮肥施用后土壤钙的淋洗总量
    4.2 磷肥对土壤中钙素淋洗特征的影响
        4.2.1 磷肥施用后土壤中钙的淋洗量随时间的变化
        4.2.2 磷肥施用后土壤钙的淋洗总量
    4.3 钾肥对钙素淋洗特征的影响
        4.3.1 钾肥施用后土壤中钾与钙的淋洗量随时间的变化
        4.3.2 钾肥施用后土壤钙的淋洗总量
第五章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效态钙的影响
    5.1 长期施肥对土壤水溶性阳离子含量和比例的影响
    5.2 长期施肥对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5.2.1 长期施肥对土壤交换性离子的影响
        5.2.2 长期施肥对土壤交换性离子饱和度的影响
        5.2.3 长期施肥对土壤交换性离子比例的影响
    5.3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效养分平衡状态的影响
        5.3.1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效养分整体比例的影响
        5.3.2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效钙与有效氮磷钾比例的影响
第六章 长期施肥对番茄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长期施肥对番茄生长状况的影响
        6.1.1 长期施肥对番茄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6.1.2 长期施肥对番茄干物质量、产量和脐腐病发病率的影响
    6.2 长期施肥对番茄养分含量的影响
        6.2.1 长期施肥对番茄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6.2.2 长期施肥对番茄各器官磷含量的影响
        6.2.3 长期施肥对番茄各器官钾含量的影响
        6.2.4 长期施肥对番茄各器官钙含量的影响
        6.2.5 长期施肥对番茄各器官镁含量的影响
    6.3 长期施肥对番茄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6.3.1 长期施肥对番茄氮素吸收及分配影响
        6.3.2 长期施肥对番茄磷素吸收及分配影响
        6.3.3 长期施肥对番茄钾素吸收及分配影响
        6.3.4 长期施肥对番茄钙素吸收及分配影响
        6.3.5 长期施肥对番茄镁素吸收及分配影响
    6.4 长期施肥对番茄养分含量比的影响
        6.4.1 长期施肥对番茄根养分含量比的影响
        6.4.2 长期施肥对番茄茎养分含量比的影响
        6.4.3 长期施肥对番茄叶养分含量比的影响
        6.4.4 长期施肥对番茄果实养分含量比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农业公园发展势在必行
        1.1.2 现代农业公园现状问题严峻
        1.1.3 景观可持续发展亟待科学的评价方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1.3.1 休闲农业
        1.3.2 都市农业
        1.3.3 国家农业公园
        1.3.4 现代农业公园
    1.4 国内外现代农业公园发展概况与研究进展
        1.4.1 国外动态
        1.4.2 国内动态
    1.5 国内外休闲农业类园区评价研究综述
        1.5.1 国外动态
        1.5.2 国内动态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7 论文整体框架
2 理论基础及其指导意义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现代农业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2.2 多功能农业理论
        2.2.1 多功能农业理论的内涵
        2.2.2 多功能农业理论对现代农业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2.3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2.3.1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的内涵
        2.3.2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对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4 景观可持续性理论
        2.4.1 景观可持续性理论的内涵
        2.4.2 景观可持续性理论对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的意义
    2.5 循环经济理论
        2.5.1 循环经济理论的内涵
        2.5.2 循环经济理论对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及发展的意义
    2.6 本章小结
3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前期研究
    3.1 中外代表性现代农业公园案例分析
        3.1.1 马来西亚沙巴农业公园
        3.1.2 荷兰库肯霍夫农业公园
        3.1.3 美国谢尔必比农业公园
        3.1.4 日本美瑛农业公园
        3.1.5 中国山东兰陵农业公园
    3.2 相应借鉴与启示
        3.2.1 现代农业公园的典型特点
        3.2.2 现代农业公园的主要功能
        3.2.3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构成要素
    3.3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设计手法
        3.3.1 生态景观可持续性设计手法
        3.3.2 生活景观可持续性设计手法
        3.3.3 生产景观可持续性设计手法
    3.4 本章小结
4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初始选择
        4.1.1 指标选择依据
        4.1.2 初始指标确定
    4.2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4.2.1 指标筛选方法介绍
        4.2.2 问卷结果与指标体系修正
        4.2.3 指标筛选结果分析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1 权重的计算与确定
        4.3.2 结果分析
    4.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4.1 评分标准的制定
        4.4.2 模糊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实证研究
    5.1 案例地介绍
        5.1.1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概况
        5.1.2 案例地选择依据
        5.1.3 案例地概述
    5.2 评价过程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评价结果
        5.3.2 结果分析
    5.4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发展优化建议
        5.4.1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
        5.4.2 哈尔滨现代农业示范区
        5.4.3 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山设施栽培条件下番茄生长势与营养品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番茄概况
        1.1.1 番茄的植物学特征
        1.1.2 番茄的生长发育期
        1.1.3 番茄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2 高山蔬菜产业
        1.2.1 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现实意义
        1.2.2 浙江临安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1.3 设施园艺
        1.3.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3.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历史与现状
    1.4 设施园艺在高山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2.番茄的品种引进与栽培、管理
    2.1 引进番茄品种简介
    2.2 番茄的栽培与管理
        2.2.1 育苗
        2.2.2 定植
        2.2.3 整枝
        2.2.4 肥水管理
        2.2.5 病虫害防治
3.高山番茄无公害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
    3.1 地块选择
    3.2 设施选择
    3.3 栽培技术
    3.4 管理方法
    3.5 本研究中采取的设施与管理技术
4.高山设施栽培条件下番茄生长势与营养品质评价
    4.1 生长势的比较
    4.2 开花结果期记录
    4.3 果实性状比较
    4.4 果实营养品质比较
    4.5 总体评价
5. 高山设施番茄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展望
    5.1 产业发展经验
    5.2 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3 发展策略建议
    5.4 相关技术与其它潜力品种推介
参考文献
致谢

(7)城市“有农社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环境问题
        1.1.2 农业与耕地问题
        1.1.3 食物问题
        1.1.4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概念辨析及研究对象界定
        1.3.1 社区
        1.3.2 有农社区
        1.3.3 城市农业与都市农业
        1.3.4 有农社区与城市农业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4.1 有关城市农业的研究
        1.4.2 关联人居环境与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
        1.4.3 关联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一体化的研究
        1.4.4 关联农业与生态社区的研究
        1.4.5 研究简评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研究历程
    2.1 历史线索
        2.1.1 农业与城市的共存
        2.1.2 农业从城市中的消退
    2.2 近代城市规划中农业与城市共生思想源流
        2.2.1 埃比尼泽·霍华德与“田园城市”
        2.2.2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广亩城”
        2.2.3 勒·柯布西耶与“明日之城”、“光辉城市”
    2.3 近现代城市农园实践渊源
        2.3.1 英国份地农园
        2.3.2 美国社区农园
        2.3.3 德国市民农园
        2.3.4 中国“园林结合生产”
    2.4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重返社区的思想与实践
    2.5 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当代发展
        2.5.1 理论研究
        2.5.2 实践探索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农社区解析
    3.1 有农社区内涵
    3.2 有农社区特征
        3.2.1 生产性
        3.2.2 循环性
        3.2.3 和谐性
        3.2.4 高效性
        3.2.5 复杂性
        3.2.6 创新性
    3.3 有农社区评价指标
    3.4 有农社区分类
        3.4.1“被动型”有农社区
        3.4.2“主动型”兼农社区
        3.4.3“生产型”耕作社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农社区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有农社区理论基础
        4.1.1 当代城市农业理论
        4.1.2 莫里森的永续设计理论
        4.1.3 马克思代谢断层理论
    4.2 城市农业的价值
        4.2.1 生态价值
        4.2.2 经济价值
        4.2.3 社会价值
    4.3 城市农业的风险与矛盾
        4.3.1 城市用地
        4.3.2 公共健康
        4.3.3 城市形象
        4.3.4 环境影响
    4.4 农业融入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4.4.1 社区具备农业生产所需资源
        4.4.2 社区具备农业活动的实践基础
        4.4.3 技术进步缓解了农地矛盾
        4.4.4 农耕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4.5 学界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
    4.5 当前我国农业与社区结合的案例
        4.5.1 屋顶农业
        4.5.2 阳台农业
        4.5.3 社区农园
        4.5.4 生产性景观
        4.5.5 社区支持农业(CSA)
    4.6 社区农业活动现状与分析
        4.6.1 现状
        4.6.2 现状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农社区构建模式
    5.1 物质空间模式
        5.1.1 生产空间
        5.1.2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
        5.1.3 运输、加工、分配、消费空间
    5.2 循环技术模式
        5.2.1 养分循环
        5.2.2 水分循环
        5.2.3 能量循环
    5.3 运营参与模式
        5.3.1 农业参与和组织
        5.3.2 居民交往和交流
        5.3.3 社区管理和运营
    5.4 案例研究
        5.4.1 屈伦博赫EVA-Lanxmeer生态社区
        5.4.2 鄂尔多斯郝兆奎生态社区
        5.4.3 蒙特利尔皮埃尔丰社区规划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农社区设计与发展策略
    6.1 有农社区设计策略
        6.1.1 构建多学科联合的设计平台是先行基础
        6.1.2 树立城市社区绿化新观念是良好保障
        6.1.3 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是必要手段
        6.1.4 新型技术的研发与指导是有效支持
        6.1.5 改善社区物质代谢是主要目标
    6.2 有农社区发展策略
        6.2.1 全面深入调查分析现状是先期铺垫
        6.2.2 公共政策优化是先决条件
        6.2.3 舆论引导与宣传教育是必要辅助
        6.2.4 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支持是持续动力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性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项目背景
        7.1.2 设计目标
        7.1.3 基地条件
        7.1.4 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
    7.2 现状校园社区物质流动调研
        7.2.1 物质输入
        7.2.2 物质输出
        7.2.3 物质代谢分析
    7.3 农业种植面积分析
        7.3.1 确定蔬菜种植数据
        7.3.2 种植面积分析
    7.4 有农社区设计——“有机植入”
        7.4.1 规划布局
        7.4.2 建筑设计
        7.4.3 农业种植与生产性景观营造
        7.4.4 循环体系构建
        7.4.5 情景模拟
        7.4.6 经济技术指标
    7.5 量化计算与数据比较
        7.5.1 食物产量
        7.5.2 能量产量
        7.5.3 雨水收集及中水回用量
        7.5.4 物质消耗
        7.5.5 物质输入
        7.5.6 物质输出
        7.5.7 与现状比较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生物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概述
        1.1 寄主范围与分布
        1.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分类
        1.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检测方法
        2.1 生物学检测法
        2.2 血清学检测法
        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2.4 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化学防治
        3.4 TYLCV抗病育种研究
        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5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生防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细菌发酵液的制备
        1.3 番茄样品采集及不同生境细菌的分离
        1.4 产酶和代谢产物活性测定
        1.5 细菌的赋值评估
        1.6 指纹图谱聚类
        1.7 生防菌对TYLCD防治的温室实验
        1.8 通过16S rDNA对生防菌鉴定
        1.9 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番茄不同生境中细菌分离结果
        2.2 番茄不同生境中细菌产酶活性测定结果
        2.3 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2.4 TYLCV的温室防效结果
        2.5 生防菌对番茄植株叶绿素含量及株高的影响
        2.6 生防菌平板活性赋值与温室防效的相关性分析
        2.7 生防菌鉴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温室及田间防效试验及机理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生防菌发酵液的制备
        1.3 12株生防菌防治TYLCV的温室验证试验
        1.4 12株生防菌防治TYLCV的田间试验
        1.5 生防菌处理对番茄植株体内病毒增殖过程的影响
        1.6 生防菌在番茄根围及叶围定殖能力测定
        1.7. 生防菌在番茄植株促生作用
        1.8 生防菌不同处理方式对TYLCV病害严重度的影响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2株生防菌防治TYLCV的温室验证试验及田间实验
        2.2 生防菌处理对番茄植株体内病毒增殖过程的影响
        2.3 12株生防菌在温室条件下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12株生防菌在田间对番茄植株的促生实验
        2.5 5株生防菌在番茄根围及叶围定植能力测定
        2.6 5株生防菌对番茄温室促生作用
        2.7 生防菌不同处理方式对TYLCV病害严重度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利用生防菌结合抗病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进行田间综合防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生防菌发酵液的制备
        1.3 生防菌防治TYLCD田间综合防控实验
        1.4 生防菌处理对番茄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1.5 生防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1.6 生防菌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5株生防菌结合抗病品种对TYLCV的大田综合防效
        2.2 生防菌对番茄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颉颃细菌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2.4 生防菌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申请
致谢

(9)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概述
    2.1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相关概念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2.1.2 观光农业的定义
    2.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内涵
    2.3 国内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起源与发展
        2.3.1 国外农业园的起源与发展
        2.3.2 国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旨和模式
        2.3.3 国内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起源与发展
    2.4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类型
    2.5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2.5.1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特征
        2.5.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功能
3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
    3.1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的概念
    3.2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3.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3.2.2 景观美学原理
        3.2.3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4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模式与方法
    4.1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4.1.1 “千层饼”模式
        4.1.2 区域生态系统模式
        4.1.3 景观格局规划模式
        4.1.4 小结
    4.2 农业科技园景观规划思路与方法
        4.2.1 景观规划的核心
        4.2.2 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5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案例剖析
    5.1 江苏中药科技园
        5.1.1 项目背景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
        5.1.3 规划理念
        5.1.5 景观结构及特征
        5.1.6 竖向规划与设计
        5.1.7 交通规划
        5.1.8 植物种植规划
        5.1.9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2 东山校区农业科技示范园
        5.2.1 规划背景
        5.2.2 项目概况
        5.2.3 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及原则
        5.2.4 总体规划
        5.2.5 景观结构及特征
6 总结与展望
    6.1 收获
    6.2 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碳足迹核算和适用性低碳技术应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界定
        1.1.1 碳源与碳汇
        1.1.2 农业源温室气体
        1.1.3 农业碳足迹边界界定
    1.2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1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1.2.2 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1.2.3 已有研究与本文落脚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安排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内容结构的安排
    1.5 研究所用的理论与方法
        1.5.1 所用的理论
        1.5.2 所用的方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2 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1 低碳农业问题文献检索情况
        2.1.1 低碳农业问题英文文献检索情况
        2.1.2 低碳农业问题中文文献检索情况
    2.2 国外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2.1 农业源温室气体来源测度和减排机理研究
        2.2.2 农业源温室气体数量和结构特征核算研究
        2.2.3 农业减排技术路径和减排措施经济分析研究
        2.2.4 农业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机制研究
        2.2.5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设计研究
    2.3 我国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3.1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自然科学领域研究
        2.3.2 低碳农业内涵相关研究
        2.3.3 农业生产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2.3.4 低碳农业必要性和制约因素研究
        2.3.5 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
        2.3.6 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与机制设计研究
    2.4 国内外低碳农业研究文献评述
3 低碳农业发展概况综述
    3.1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概况
        3.1.1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实践概况
        3.1.2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相关政策
    3.2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实践概况
        3.2.2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相关政策
    3.3 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评述
4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
    4.1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及其演变
        4.1.1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演变
        4.1.2 现代农业内涵及其演变
        4.1.3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演变
    4.2 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
        4.2.1 低碳现代农业的内涵阐释
        4.2.2 低碳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
        4.2.3 低碳现代农业的衡量指标
        4.2.4 与相关发展模式异同比较
    4.3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
        4.3.1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
        4.3.2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判别
    5.1 我国农业碳足迹核算及时空特征判别
        5.1.1 碳足迹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5.1.2 我国农业碳足迹的时序特征判别
        5.1.3 我国农业碳足迹的区域差异判别
    5.2 我国农业碳足迹影响因素判别
        5.2.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主要结论
6 适用性低碳农业技术的筛选分析
    6.1 指标和方法
        6.1.1 适用性及其指标
        6.1.2 德尔菲法概述
    6.2 流程步骤
        6.2.1 准备阶段
        6.2.2 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
    6.3 问卷处理过程及结果分析
        6.3.1 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6.3.2 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5.3.3 畜牧业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6.3.4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体系及其释义
    6.4 基本结论
7 农户适用性低碳技术的采纳研究
    7.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7.1.1 二元选择模型
        7.1.2 计数模型
        7.1.3 逐步回归
    7.2 样本区域、数据获取和变量设置
        7.2.1 样本区域的选取
        7.2.2 问卷设计
        7.2.3 数据获取
        7.2.4 变量设置
    7.3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7.3.2 稻农气候变化认知及适应性行为状况
        7.3.3 稻农品种选择偏好描述
        7.3.4 稻农水肥管理行为分析
        7.3.5 稻农耕作制度基本概况
    7.4 影响稻农减排技术采纳的计量经济分析
        7.4.1 二元选择模型结果分析
        7.4.2 计数模型结果分析
    7.5 主要结论
8 低碳农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8.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1.1 研究方法
        8.1.2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8.2 案例介绍
        8.2.1 河横村发展历程
        8.2.2 河横村低碳农业做法
    8.3 案例分析
        8.3.1 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比较
        8.3.2 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成本收益比较
    8.4 讨论与结论
9 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大棚以色列硬质蕃茄无公害栽培技术探讨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D]. 赵雅宁.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D]. 李潇.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4]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钙素有效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 赵金月.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5]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可持续性评价与应用研究[D]. 李胜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6]高山设施栽培条件下番茄生长势与营养品质比较研究[D]. 潘爱平.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6)
  • [7]城市“有农社区”研究[D]. 刘长安. 天津大学, 2014(08)
  • [8]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生物防治[D]. 柯红娇.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9]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马娟红. 浙江大学, 2013(03)
  • [10]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碳足迹核算和适用性低碳技术应用的视角[D]. 米松华. 浙江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以色列硬番茄温室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