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雕艺盛会看雕塑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黄娅婷[2](2015)在《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文中认为《雕塑》杂志是目前世界上两大雕塑专业刊物之一(美国的《SCULPTURE》和中国的《雕塑》)。它自1995年1月创刊至2015年1月,踏着时代的脚步并顺应社会的发展,公正而又充分地展露了20年来中外雕塑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拓展。20年的《雕塑》杂志见证了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状况。本文以20年《雕塑》杂志为研究对象,试图开启一扇窥探当代雕塑艺术的独特窗口,以洞悉20年中国当代雕塑界所面临的文化问题与学术内涵,从而引发人们思索另一种雕塑史的叙述模式,从而全面深入地领略到当代雕塑史的独特风采。论文在系统梳理当代雕塑研究的泛化模式、统揽模式、团块模式、个案模式、生物模式、文化模式和哲思模式等七种类型之后,深刻地意识到以往雕塑史写作的片面性,因而力求多元呈现与“双轨”分析的统一、散点考察与综合论述的结合,完全打破原有雕塑史的叙述模式,以建构另一种当代雕塑史的写作方式,这显然有利于完善雕塑的历史叙述和拓展雕塑的理论空间。论文主体由五部分组成。先以具象雕塑、意象雕塑和抽象雕塑为主探讨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状况。继而改变过去雕塑史以雕塑创作为纲目的传统思路,别开生面地归纳了20年来雕塑史论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雕塑的“前文本”和“前过程”(雕塑过程美学)、中国古代雕塑的“潜理论”和“线意志”(民族传统雕塑新论)、“超象的言说”及“过程的意义”(抽象雕塑论)和“反城市”的城市雕塑(城市公共艺术论)。它们昭示出中国当代雕塑史论研究的新思维。在考察雕塑产业时,主要围绕国际雕刻艺术节和“中国20强雕塑企业”的评比这两个关键事件,以凸显目前中国雕塑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与雕塑产业一样具有活力的是中国雕塑教育的拓新。20年来,中国雕塑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法国模式”和“苏联模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逐步形成中国特有的雕塑教学体系。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和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建构可谓是近20年来中国雕塑教育的亮点。论文最后还就“走出去”——中国雕塑家代表团的出访以及“引进来”——国外雕塑名家的推介两个方面展露了中外雕塑交流的互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美术史绝不是单一的、平面的。任何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和解释都各不相同,这些看法和解释又都丰富了历史本身,即乔治·库布勒提出的“连接性回答”,它们之间又都能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而重构了以往的历史,形成一种开放的、面对将来的历史言说。雕塑艺术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一个开放的雕塑史,应该是各种方法和理论并存且具有互动意义的雕塑史。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论文写作的动机和意义就是以20年的《雕塑》杂志研究,来探索和思考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历史的全新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的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李旸[3](2013)在《《雕塑》杂志对中国当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引领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从城市雕塑在中国的发展我们清晰的看到了社会对城市雕塑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雕塑的优化设计被越来越多的被民众所呼吁。而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调和人与城市间的关键点。《雕塑》杂志由浅入深、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学术性和实践价值都在不断增强。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雕塑》杂志社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唯一研究和探讨雕塑及公共环境艺术理论的专业机构,《雕塑》杂志则是其中的代表性杂志。《雕塑》杂志是发表学术思想、艺术评论、介绍学术动态和国内外雕塑艺术作品的专业学术刊物,它集学术性、艺术性、前瞻性、新闻性于一体。《雕塑》创刊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关心雕塑发展、致力于雕塑研究的艺术人员,在中国雕塑研究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作为学术期刊领域的后起之秀,学术地位也逐渐得到多方面肯定。《雕塑》正如一个多棱镜,让我们看到了多面相的雕塑研究和雕塑发展图景。《雕塑》杂志见证了二十年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轨迹,引导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成为了雕塑家和雕塑艺术爱好者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雕塑》杂志属于传媒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它这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实质上是文化传播方式的高速发展和文化内容品质、尤其是雕塑艺术文化品质的高速发展。《雕塑》杂志的出现,大大拓展了雕塑艺术文化的传播时空,极大改变了雕塑艺术文化的交流方式并推动普及了雕塑文化教育,迅速传播雕塑专业知识。《雕塑》杂志的出现,能够及时的沟通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协调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雕塑》杂志的出现,广泛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产生了深刻的示范效应。《雕塑》杂志的属性以及文化层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推动了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未来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它应该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历史的同时吸取国外优秀的经验,充分用于新技术、新模式,实现雕塑艺术的发展。
杨庆聪[4](2001)在《从雕艺盛会看雕塑发展前景》文中指出 以精美的石、木雕饮誉中外的惠安,连续举办了两届雕艺比赛活动,即2000年中国雕刻艺术节和2001年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的雕塑家和民间工艺美术师参加,整个活动充满了紧张、友好、敬业的活力和时代的精神。惠安举办的雕艺活动不只是给雕塑家提供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传统雕塑制作技术,创新产品和更新观念,探讨与艺术家建成长期合作关系,丰富自己创作手段的新起点。 雕刻艺术产业是惠安县的主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各类工艺美术企业迅速崛起,惠安有石雕企业
二、从雕艺盛会看雕塑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雕艺盛会看雕塑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雕塑创作 |
第一节 具象雕塑 |
第二节 写意雕塑 |
第三节 抽象雕塑 |
第二章 雕塑史论 |
第一节 雕塑的“前文本”和“前过程”——雕塑过程美学 |
第二节 中国古代雕塑的“潜理论”和“线意志”——民族传统雕塑新论 |
第三节 “超象的言说”及“过程的意义”——抽象雕塑论 |
第四节 “反城市”的城市雕塑——城市公共艺术论 |
第三章 雕塑产业 |
第一节 国际雕刻艺术节 |
第二节“中国20强雕塑企业”的评比 |
第三节 雕塑产业的现代转型 |
第四章 雕塑教育 |
第一节 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
第二节 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探寻 |
第五章 雕塑交流 |
第一节 走出去——中国雕塑家代表团的出访 |
第二节 引进来——国外雕塑名家的推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雕塑》杂志对中国当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引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期刊概述与《雕塑》杂志栏目设计 |
2.1 期刊概述 |
2.1.1 期刊的背景 |
2.1.2 期刊的独特作用 |
2.2 美术期刊的特点及意义 |
2.2.1 美术期刊简介 |
2.2.2 美术期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2.2.3 美术期刊的发展特点 |
2.2.4 美术期刊的作用 |
2.2.5 美术期刊的品牌建设 |
2.3 《雕塑》杂志关于栏目如何的设置(08 年前和 08 年后) |
2.3.1 《雕塑》杂志——创刊 20 年来栏目、主题与内容的变化分析 |
2.3.2 《雕塑》刊文主题与内容分析 |
2.3.3 建议 |
2.4 小结 |
3 《雕塑》杂志与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分析 |
3.1 《雕塑》杂志的发展历程与回顾 |
3.1.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刊的雕塑杂志 |
3.1.2 雕塑杂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 |
3.1.3 《雕塑》杂志 20 年大事记 |
3.2 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历程的回顾 |
3.3 小结 |
4 《雕塑》杂志在雕塑界中的位置 |
4.1 《雕塑》杂志在实践中的成果 |
4.1.1 1995 年首届中国雕塑论坛 |
4.1.2 2000 年首届中国雕刻艺术节 |
4.1.3 2006 年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 |
4.2 《雕塑》杂志在理论中的成果 |
4.2.1 2001 年首卷《中国雕塑年鉴》出版 |
4.2.2 1998 年创办《雕塑在线》网站 |
4.3 小结 |
5 《雕塑》杂志与中国城市雕塑的关系 |
5.1 传媒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
5.2 《雕塑》杂志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影响 |
5.3 新媒体艺术层面《雕塑》杂志对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影响 |
5.4 中国城市雕塑在当代发展中的作用 |
5.5 小结 |
6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趋势 |
6.1 城市雕塑文化现象的回归趋势 |
6.1.1 回归统一性与多样性 |
6.1.2 思想境界的回归 |
6.2 艺术视角的回归趋势 |
6.3 艺术手法多元化的趋势 |
6.4 城市雕塑的环保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
6.5 小结 |
7 结论 |
7.1 论文研究成果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一 |
四、从雕艺盛会看雕塑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D]. 黄娅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3]《雕塑》杂志对中国当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引领作用研究[D]. 李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4]从雕艺盛会看雕塑发展前景[J]. 杨庆聪. 雕塑,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