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毛丹丹[1](2021)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就是高校的食堂、宿舍、校医院、图书馆以及负责学生生活环境建设的后勤部门,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好基础保障的同时,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谐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劳动资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育人方式。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有利于促进服务育人和“三全育人”相关理念的完善和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渠道,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当前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全面,以“三全育人”为视角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的文献缺乏,亦没有形成规范、完整的实践经验,亟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以及国外相关学者的理论,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品德育人功能、管理规范功能、环境熏陶功能和劳动教育功能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整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属性不够显着、管理规范职能发挥不到位、环境建设有待提升、劳动教育相关设置不健全。深入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后勤机构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管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高校后勤机构经费制约、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及后勤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突显高校后勤机构的公益属性,提升后勤工作人员服务育人意识,服务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提升高校后勤品德育人功能;通过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化员工技能培训工作,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通过改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设高校后勤良好育人环境;通过完善劳动体系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体系。
刘兵[2](2020)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及实践研究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历史性跃升,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个性化程度日益鲜明,如今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由灌输教育变为内化引导,由简单的‘转变人’向‘发展人’迈进,注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在以往高校思政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模式与社会时代的高速发展日趋偏离,课堂慢慢延伸到了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基础性保障部门和最贴近生活的思想文化阵地,后勤服务育人是课堂教育有效地补充,它一方面可以协同价值引导,用课堂教育的主流价值思想和社会意识指导服务及管理实践,培育和渲染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实践感知,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劳动实践,将在课堂、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形成理性经验,促成课堂育人功能的实现。本课题的研究加强了服务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分析。服务是后勤主要的活动形式,服务育人是后勤育人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最形象地概括,依靠服务活动架设的教育者和受教育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实践是受教育者感知教育影响并形成思想认识的主要来源。在实践中,作为受教育者的消费群体及其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使得高校后勤服务供给仍面临着挑战,这是制约服务育人实践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除此之外,社会化的育人环境,增加了许多不安定因素,这是深化育人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的观点是,高校后勤要转变思路,应立足当下以市场决定供给的“需求型”服务保障模式,探索育人实践,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精准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便是要牢牢把握服务和管理中的育人因子,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科学管理,并利用好当下勤工助学平台,扩大双向交流实践机会,通过在实践中主动作为,进一步弥补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务供给问题,全面深化后勤教育影响。综合上述研究,笔者最后从高校后勤系统发展建设的角度系统概括了提升服务育人效能的具体路径:优化体制,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拓展实践。
龙柳均[3](2020)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是新时代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随着高校后勤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社区成为集学生学习、生活和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特殊区域。新时代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是遵循党的建设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丰富高校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内涵梳理的基础上,以浙江大学、西安邮电大学、韶关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四所高校为代表进行案例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基本明确以社区为载体拓宽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探索形成了“成立社区党工委”“建设党员工作站”“建立楼栋党支部”三类运行模式,内容上以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为基础进行建设,并依托固定服务站、特色品牌活动、网络阵地等拓展工作载体,提供基础配备,相关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整体统筹规划、组织管理体系、党建内涵建设、平台规划利用和人员配备保障等不足,因此改进及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管理机制,配套基本运行制度,以分类积分管理制、责任清单制加强考评;突出内容建设,拓宽育人载体,进行个性化育人阵地、项目化活动开展、党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社区辅导员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的三方联动建设,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王一惠[4](2020)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的时代特征、新社会矛盾变化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赋予了服务育人工作新的任务,对后勤服务育人产生了新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学生人数的大幅度扩张,挖掘与培养服务育人资源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国家宏观政策和高校战略规划的调整,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已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包括后勤服务育人在内的高校各领域,都在积极探寻并持续推进不同领域的校企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提升育人效果。研究针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基本概念和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相关概述进行厘定,在共同体理论、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基础上,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互为促进。梳理专家学者对服务育人的研究进展,将前人的成就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对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旨在将可量化的定量指标、不可量化的定性指标和规范性的语言描述相结合而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提供一个方便推广可操作的新范例,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能力的整体提高。科学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构建,并对所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证研究,验证了该体系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开展系统全面的评价,剖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优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的建议,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图3幅;表31个;参60篇。
殷豆豆[5](2017)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公寓文化在推动高校公寓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和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等方面的功效愈加突显。党和政府对高校公寓文化的建设也倍加重视,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投入的不断增加,到相关政策、意见和通知的发布,不断引导高校公寓形成积极健康、严肃活泼和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时期,随着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为切入点,研究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现状、主体与类型、原则与内容、环境与载体以及机制与方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基本概念入手解析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主要解决的是高校公寓文化自身是什么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整理的基础上,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定义为:大学公寓内由广大师生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创造并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行为方式与精神氛围的总和。该定义揭示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及高校公寓文化的内涵界线所在。为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认识,本文阐述其特点和功能,主要包括主导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人本性、同质性与独特性、生活化与教育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占领先进文化阵地、营造和谐公寓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从实际角度考察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涌现出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品牌,积极探索虚实结合等方法的不断创新。同时,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及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理念定位存在的偏差,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建设活动过程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网络文化中娱乐化信息的消极影响。第三,从主体建设方面界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根据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主体划分为学校主体、大学生主体、社会主体。根据各类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属性将高校公寓文化分为四种不同类型: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和自主管理型。第四,从建设的指导依据和内在结构规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主要有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的原则、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及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的原则。从文化形态上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中公寓等物质形态类是基础,价值、观念、道德等精神形态类是核心,活动、行为、习惯等行为形态是关键,规则、管理、体制等制度形态是保障。第五,从建设的外部影响和承载的形式探讨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和主要载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主要包括顶层政策环境、中层管理环境和基层民主环境。顶层政策环境提供方向性指导,中层管理环境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基层民主环境营造浓郁的参与氛围。根据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的具体呈现,本文将建设载体分为活动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第六,从建设的方式方面解析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根据各主体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功能的不同,将其机制分为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本文提出其建设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一元性引领与多元参与相协同、主导型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张晓红[6](2016)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为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而提出的,随着这一社会化改革的推进,作为高校后勤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宿舍也推行了社会化的管理,在这种后勤社会化的管理背景下,管理主体由原来的各高校自身转变为社会企业,商业性质的社会企业在对大学生宿舍管理中重管理轻教育,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宿舍文化的建设。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了解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情况,探讨这一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由于各地各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不一,为了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选取了Q大学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Q大学的实地调查,以发放问卷、访谈等调研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有关信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相关问题的阐述,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后勤社会化与非社会化背景下的学生宿舍管理情况做了简短说明,着重阐述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功能,为下文的述写做铺垫;第二部分是根据对Q大学的实际调查情况,指出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建设者、管理者、参与者等多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合理化的建议,总而言之,就是需要学校、地方政府、后勤实体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的多方努力与合作。虽然本文只是针对Q大学的个案研究,但希望能对其他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
陈基伟[7](2014)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完善学生公寓管理研究 ——以常州大学城6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历经三十几年,跨越三个阶段,发展至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建立和完善学生公寓物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围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的问题,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通过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现状的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经营管理理念不统一,管理权限不清晰;物业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没有吸引力;学生道德情感缺失,自我管理意识淡薄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而比较国内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与发达国家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从中总结经验,设计出适合当代学生公寓管理的新体系,希望为高校今后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王成,田治学[8](2014)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后勤实体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竞争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的改革,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为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亟待系统研究和解决。
彭朋[9](2013)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下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对策 ——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学分制的施行,生活园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同时成为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阵地,是课堂和班级教育的有效补充。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新方法、增强实效性,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各高校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得出在高校后勤社会下高校生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有效的对策,以期对在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概述。主要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概括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历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以及我国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特点。第二部分:该部分主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笔者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访谈法等其他调研方法,并概括出社会化改革后大学生生活园区存在重管理、轻服务、轻育人,重共性轻个性,存在形式主义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了近年来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化、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团组织化、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生活园区工作大学生自我管理化等方面总结取得的成绩。第三部分:加强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该部分主要是从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机制、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完善行为表现测评机制、深化内涵建设,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等几个方面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对策。总之,高校大学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适时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创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促进学生园区的和谐发展,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张有锦[10](2012)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探究 ——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对解决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的“瓶颈”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这场巨大的变革也使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对象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观念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研究改革进程中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达到双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总结归纳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宿舍管理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其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涉及的是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高校后勤杜会化的发展阶段回顾,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内容、历程就和后勤社会化学生工作的特点,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后勤社会化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主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既给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只有科学地分析后勤社会化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才能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有效地迎接挑战,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提高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应对策略:一、确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二、拓展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三、营造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环境。四、构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运作的新模式。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概述 |
2.1 “三全育人”的含义 |
2.1.1 “三全育人”的要素组成 |
2.1.2 “三全育人”之间的关系 |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相关概念 |
2.2.1 高校服务育人 |
2.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 |
2.3 “三全育人”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之间的关系 |
2.3.1 “三全育人”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重要保障 |
2.3.2 后勤服务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场域 |
2.4 “三全育人”视角下研究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依据 |
2.4.1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2.4.2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2.4.3 其他相关理论 |
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概述 |
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 |
3.1.1 品德育人功能 |
3.1.2 管理规范功能 |
3.1.3 环境熏陶功能 |
3.1.4 劳动教育功能 |
3.2 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要素 |
3.2.1 服务态度 |
3.2.2 后勤制度 |
3.2.3 生活环境 |
3.2.4 劳动资源 |
3.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特点 |
3.3.1 潜隐性 |
3.3.2 间接性 |
3.3.3 生活性 |
3.3.4 延时性 |
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实证调研 |
4.1.1 访谈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4.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现状 |
4.2.1 品德育人功能 |
4.2.2 管理规范功能 |
4.2.3 环境熏陶功能 |
4.2.4 劳动教育功能 |
4.2.5 总体分析 |
4.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现存问题 |
4.3.1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属性不够显着 |
4.3.2 管理规范职能发挥不到位 |
4.3.3 环境建设有待提升 |
4.3.4 劳动教育相关设置不健全 |
4.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的影响因素 |
4.4.1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因素 |
4.4.2 高校学生的因素 |
4.4.3 环境因素 |
4.5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 |
4.5.2 管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 |
4.5.3 高校后勤机构经费制约 |
4.5.4 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 |
5 “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 |
5.1 提升高校后勤品德育人功能 |
5.1.1 突显高校后勤机构的公益属性 |
5.1.2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意识 |
5.1.3 服务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
5.2 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 |
5.2.1 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5.2.2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
5.2.3 深化员工技能培训 |
5.3 创设高校后勤良好育人环境 |
5.3.1 改善硬件设施 |
5.3.2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5.4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体系 |
5.4.1 完善劳动体系建设 |
5.4.2 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
5.4.3 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的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 B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的问卷调查(职工版) |
附录 C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及实践研究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概述 |
2.1 高校后勤相关概念及概述 |
2.1.1 高校后勤及其社会化 |
2.1.2 高校后勤的教育地位及育人职能 |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概述 |
2.2.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内涵 |
2.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内容 |
2.2.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特点 |
2.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理论依据 |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
2.3.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
2.3.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分析 |
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
3.1.1 服务育人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方向 |
3.1.2. 服务育人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发展方向 |
3.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 |
3.2.1 方向原则 |
3.2.2 渗透原则 |
3.2.3 激励原则 |
3.2.4 示范原则 |
3.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实现过程 |
3.3.1 高校后勤服务过程 |
3.3.2 高校学生消费服务的过程 |
第四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分析—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
4.1 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审视 |
4.1.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 |
4.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育人工作发展带来的机遇 |
4.2 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路径分析 |
4.2.1 提供优质服务 |
4.2.2 加强科学管理 |
4.2.3 提供实践平台 |
4.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问题剖析和发展思路 |
4.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问题剖析 |
4.3.2 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实践发展思路的思考 |
第五章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能的具体路径 |
5.1 从制度构建层面,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
5.2 从规范管理层面,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
5.3 从提升服务层面,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
5.4 从育人实践层面,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
2.1.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界定 |
2.1.2 学生社区的界定 |
2.1.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内涵 |
2.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理论依据 |
2.2.1 习近平关于高校党建思想的重要论述 |
2.2.2 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要求 |
2.2.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实践价值 |
2.3.1 它是丰富高校党建工作内涵的重要途径 |
2.3.2 它是推进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现实要求 |
2.3.3 它是强化党员教育培养与发展的实践手段 |
2.3.4 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切实需求 |
第三章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3.1.1 明确以社区为载体拓宽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 |
3.1.2 探索形成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三类运行机制模式 |
3.1.3 完善以学生日常党建工作为基础的工作内容建设 |
3.1.4 依托阵地建设和品牌活动持续拓展党建工作载体 |
3.1.5 提供基础配备进行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条件保障 |
3.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整体统筹规划不足,影响组织合力发挥 |
3.2.2 组织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实际运行零散 |
3.2.3 主题教育强度不足,影响党建内涵突出 |
3.2.4 平台规划利用不强,影响活动发展传播 |
3.2.5 人员配备保障不足,影响全员育人效果 |
第四章 改进和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路径 |
4.1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顶层设计 |
4.1.1 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重要性的认识 |
4.1.2 明确以党建工作为龙头进行统一规划 |
4.1.3 理顺社区内党建工作和院系党建的关系 |
4.2 健全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管理机制 |
4.2.1 科学定位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运行机制 |
4.2.2 规范学生党员社区工作的培养监督机制 |
4.2.3 建立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考核评估体系 |
4.3 丰富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内容建设 |
4.3.1 以党建理论为辐射强化主流思想引领 |
4.3.2 与社区文化资源相结合丰富党建内涵 |
4.4 拓宽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育人载体 |
4.4.1 以大数据为依托设计个性化育人阵地 |
4.4.2 以项目化运作方式设计开展特色活动 |
4.4.3 以党建内容为核心开发网络信息化平台 |
4.5 优化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队伍建设 |
4.5.1 发挥大学生党员队伍主体性作用 |
4.5.2 加大社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
4.5.3 发挥后勤服务队伍育人辅助体功能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4)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现状 |
1.3.2 国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现状 |
1.3.3 综合评述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标准理论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后勤的概念 |
2.1.2 服务育人的概念 |
2.1.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基本概念 |
2.1.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的概念 |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共同体理论 |
2.2.2 诺丁斯关怀理论 |
第3章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3.2 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要素选取 |
3.2.1 评价指标的提取 |
3.2.2 要素的筛选 |
3.3 结果 |
3.3.1 评分专家的选取 |
3.3.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3.3 评分专家的权威程度、协调系数 |
3.3.4 第一轮专家问卷分值结果 |
3.3.5 评价指标体系修改情况 |
3.3.6 第二轮专家问卷分值结果 |
3.4 信度效度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1 研究方法 |
4.2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
4.3 小结 |
第5章 对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5.1 方法和步骤 |
5.2 综合评判 |
5.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
5.2.2 各个维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
5.2.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计算结果 |
5.3 小结 |
第6章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
6.1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提升工作存在的问题 |
6.1.1 政策措施不健全,学生参与服务育人不积极 |
6.1.2 育人资源挖掘与培养力度不够 |
6.1.3 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较弱 |
6.2 H大学后勤服务育人效果优化建议 |
6.2.1 完善学风建设过程 |
6.2.2 提升育人资源培育 |
6.2.3 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
6.2.4 增强师生互动质量 |
6.2.5 提高师生满意度水平 |
6.2.6 注重专项荣誉考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一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
附录B 第二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
附录C 第三轮Delphi专家问卷咨询表 |
附录D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测评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基本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
(一)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概念 |
(二)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 |
(一) 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
(二) 规范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
(三) 同质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
(四) 生活化与教育性的统一 |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 |
(一) 占领高校文化阵地 |
(二) 营造和谐公寓氛围 |
(三)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
(四) 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
第二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 建设体系基本形成 |
(二) 建设品牌逐渐涌现 |
(三) 建设方法不断创新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 |
(二) 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 |
(三) 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 |
(四) 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 |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建设理念定位的偏差 |
(二) 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 |
(三) 活动过程的负面因素 |
(四) 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三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构成 |
(一) 建设中的学校主体 |
(二) 建设中的大学生主体 |
(三) 建设中的社会主体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类型 |
(一) 高校主导型 |
(二) 企业主导型 |
(三) 校企合作型 |
(四) 自主管理型 |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
(二) 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 |
(三)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四) 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 高校学生公寓物质文化 |
(二) 高校学生公寓精神文化 |
(三) 高校学生公寓行为文化 |
(四) 高校学生公寓制度文化 |
第五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与载体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 |
(一) 顶层政策环境 |
(二) 中层管理环境 |
(三) 基层民主环境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载体形态 |
(一) 活动载体 |
(二) 管理载体 |
(三) 传媒载体 |
(四) 网络载体 |
第六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 |
(一) 引导机制 |
(二) 动力机制 |
(三) 协作机制 |
(四) 保障机制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
(一) 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 |
(二) 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 |
(三) 一元性引领与多元性参与相协同 |
(四) 主导性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 |
(五) 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价值 |
2.应用价值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相关问题概述 |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概述 |
1.高校后勤的含义 |
2.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
(二)高校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 |
1.后勤非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 |
2.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 |
(三)大学生宿舍文化概述 |
1.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
2.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结构 |
3.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功能 |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Q大学为例 |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 |
1.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
2.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宿舍物质文化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备,现代化设计理念缺失 |
2.宿舍制度文化方面: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管理方式落后 |
3.宿舍行为文化方面:网络行为盛行,人际关系淡薄 |
4.宿舍精神文化方面:价值追求多元化,信仰缺失,精神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
(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地方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2.后勤实体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 |
3.学校方面忽视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 |
4.大学生自身缺乏对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
1.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完善宿舍基础设施建设 |
2.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 |
(二)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要正确处理其经济属性与教育属性之间的关系 |
1.提高宿舍后勤工作人员素质 |
2.加强对后勤企业的制约与监督 |
(三)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 |
1.转变领导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
2.加强学生宿舍后勤工作队伍建设 |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宿舍制度文化建设 |
4.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 |
5.加强校地合作 |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
1.建立健全学生宿舍组织 |
2.制定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3.选好宿舍长 |
4.学生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文章 |
致谢 |
(7)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完善学生公寓管理研究 ——以常州大学城6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 相关概念 |
(一) 高校后勤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
(三) 学生公寓 |
(四) 学生公寓管理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学生公寓管理 |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学生公寓管理的影响 |
(三)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的新特点 |
三、 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 公共政策理论 |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 公共治理理论 |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的现状分析:以常州大学城 6 所高校为例 |
一、 对常州大学城 6 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调查方法介绍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常州大学城 6 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调查现状与分析 |
(一) 关于学生公寓基础管理方面的调查现状 |
(二) 关于学生公寓育人功能方面的调查现状 |
三、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常州大学城 6 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常州大学城 6 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二) 常州大学城 6 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学生公寓主要管理模式及经验启示 |
一、 国内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几种主要管理模式 |
(一) 学校直管式:校方统一管理 |
(二) 公寓外包模式:物业公司直接管理 |
(三) 校企共管模式:学校与社会共同管理 |
(四) 香港大学的全人教育制 |
二、 国外大学生公寓管理成功实践与特色 |
(一) 英国大学的住宿学院制 |
(二) 美国大学的协议室友制 |
(三) 韩国大学的自选宿舍制 |
三、 经验启示 |
第四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完善学生公寓管理的对策分析 |
一、 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社会化物业管理体系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物业管理服务理念 |
(二) 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方法 |
(三) 提升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 |
二、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
(一) 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 |
(二) 发挥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的作用 |
(三) 调动学生参与学生公寓管理的积极性 |
三、 提高学生公寓管理的技术水平 |
(一) 改善学生公寓管理硬件条件 |
(二) 引进信息化公寓管理系统 |
四、 构建后勤服务公司、学生、高校三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体系 |
(一) 规定三方的契约义务 |
(二) 加强三方的监督或考核 |
(三) 加强三方的沟通协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现状分析 |
(一)高校后勤职工构成的多元化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导致后勤职工思想状况的不稳定性 |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连续性 |
二、意见和建议 |
(一)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机制 |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要不断创新 |
(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不断丰富 |
(四)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韧性 |
三、结束语 |
(9)高校后勤社会化下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对策 ——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形成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个案的选取和代表性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与现状 |
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
2.1.1 发展历史 |
2.1.2 组织机构 |
2.1.3 教育目标 |
2.1.4 教育内容 |
2.2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征 |
第3章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3.1 国外有关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和内容 |
3.2.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比较 |
3.2.1 灌输教育方式渐露局限性 |
3.2.2 自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失落 |
3.2.3 传统文化热中的方法滥用 |
第4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下思想政治教育进园区 |
4.1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 |
4.2 后勤社会化给高校生活园区带来的机遇 |
4.3 后勤社会化使高校生活园区面临的挑战 |
4.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园区的意义 |
4.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园区的作用 |
第5章 上海金融学院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
5.1 上海金融学院后勤社会化话改革发展进程 |
5.2 上海金融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
5.3 后勤社会化后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5.3.1 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
5.3.2 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 后勤社会化后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4.1 思想认识上不重视 |
5.4.2 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问题 |
5.4.3 园区育人环境亟待改善 |
第6章 生活园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
6.1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
6.2 建立园区教育网络化运作机制 |
6.2.1 构建一个管理重心 |
6.2.2 实行三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6.2.3 构建两条管理辅助线 |
6.3 完善行为表现测评机制 |
6.4 创新和丰富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6.5 校内各部门齐抓共管 |
6.5.1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
6.5.2 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
6.5.3 深入社会实践活动 |
6.5.4 深入素质拓展计划 |
6.5.5 立足科创基地建设 |
6.5.6 大力建设校园和园区文化 |
6.5.7 主动占领园区的网络新阵地 |
6.5.8 加大园区学生文化活动经费支持 |
6.6 深化内涵,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
6.6.1 发挥党建龙头作用 |
6.6.2 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 |
6.6.3 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教育功能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10)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探究 ——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 |
2.1.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和酝酿阶段(1985 年一 1998 年) |
2.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和发展阶段(1999 年一 2002 年) |
2.1.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攻坚和深化阶段(2003 年——至今) |
2.1.4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 |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
2.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大学生的影响 |
2.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宿舍管理的影响 |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现状分析 |
3.1 提供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物质保证 |
3.2 扭转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
3.3 推动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
3.4 提高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
3.5 增强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实践性 |
3.6 拓宽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渠道 |
第四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4.1 后勤收费制度的实施对大学生的经济与心理承受带来了冲击 |
4.2 花钱买服务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强的品格 |
4.3 网络的负面信息混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4.4 同班不同室的居住冲击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 |
4.5 居住区与教学区的分隔弱化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
4.6 管理范围的扩展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和力度 |
第五章 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有效性应对策略 |
5.1 确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
5.1.1 高度认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5.1.2 确立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
5.1.3 突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主阵地 |
5.2 拓展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载体 |
5.2.1 拓展组织队伍载体建设 |
5.2.2 拓展管理制度载体建设 |
5.2.3 拓展社会实践载体建设 |
5.2.4 加强咨询服务载体建设 |
5.2.5 加强校园网络载体建设 |
5.3 营造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环境 |
5.3.1 培育浓厚的大学校园精神 |
5.3.2 提升良好的校区育人氛围 |
5.4 构建适应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
5.4.1 构建各方齐抓共管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系统 |
5.4.2 建设一支融服务与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后勤队伍 |
5.4.3 建立点、面、线结合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毛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及实践研究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D]. 刘兵.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研究[D]. 龙柳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一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D]. 殷豆豆. 武汉大学, 2017(06)
- [6]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 张晓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7]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完善学生公寓管理研究 ——以常州大学城6所高校为例[D]. 陈基伟. 苏州大学, 2014(04)
- [8]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 王成,田治学. 高校后勤研究, 2014(04)
- [9]高校后勤社会化下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对策 ——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D]. 彭朋. 华东理工大学, 2013(10)
- [10]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探究 ——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D]. 张有锦.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