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复训练加长春西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泽[1](2021)在《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加味四逆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加味四逆汤干预下缺血性中风(IS)恢复期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是否较对照组有所提升,并对两组患者血浆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期为今后加味四逆汤应用于IS恢复期提供依据,同时增加IS恢复期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IS恢复期阳虚证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四逆汤,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并根据相关监测指标进行安全性分析,同时实验室随机选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例采用DIA相对定量法测定血浆调节蛋白出现的变化差异。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3)简式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简式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简式FMA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均有提高,且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简式FMA运动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ADL评分(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临床不良反应:使用加味四逆汤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良好。(6)DIA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两组共筛选出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包含4个上调蛋白(LV545,POSTIN,C1RL,FHR4)和5个下调蛋白(PXDC2,CD44,FA7,MF2L2,HV316)。这些蛋白功能主要与神经保护、抑制炎性因子表达等有关。通路分析提示,所有已鉴定出的蛋白和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磷酸戊糖通路(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甲烷代谢(methane metabolism)、轴突导向(axon guidance)、氨基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等通路密切相关。表明加味四逆汤参与了一系列抗炎、抗氧化及神经保护过程。结论:加味四逆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显着提高IS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同时对中医证候、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了POSTIN、CD44、FA7等多个蛋白及参与了紧密连接、磷酸戊糖途径等多条通路从而起到抗炎、抗氧化及神经保护等作用有关。
王兆忻[2](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刘体勤[3](2020)在《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2例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并诊断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6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汤剂治疗,疗程均为14天。分别比较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浆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安全性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所有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NIHSS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ADL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评分上升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评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治疗后两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且安全性监测指标治疗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能提高疗效,同时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且安全性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中风患者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有关。
刘智美[4](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钟燕[5](2020)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和普通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将4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中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分别治疗30天,对观察疗程期满的两组患者入组当天和治疗30天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进行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NDS、FMA和MBI评分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DS评分、MBI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治疗前后的NDS评分、MBI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均为p<0.01);(2)治疗后两组脑梗死患者NDS评分均下降,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均上升,组间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差异(p<0.01);(3)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疗效比较,组间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1,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和普通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对脑梗死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能有效恢复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
高盼[6](2020)在《芒针透刺督脉组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芒针透刺督脉组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四科就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60例,实验组被随机分到30例,对照亦分到30例。给予两组患者预防脑血管疾病再发基础治疗,如调控血压、调节血糖及血脂、改善循环、低盐低脂饮食、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除基础治疗外,给予对照组患者普通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普通针刺取穴:委中、尺泽、三阴交、内关、百会、极泉、足三里(均取患侧),并随证加减,留针时间为30分钟,中间行针一次,每周6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床上与床边活动、坐位活动、站立活动、平行杠内行走、ADL训练、PNF技术训练、传统康复疗法。2周为一疗程,每日1次,每次40min,连续3个疗程。实验组是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芒针透刺治疗,取穴:百会透脑户、大椎透至阳、筋缩透命门、腰阳关透长强。隔日一次,每周3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量表,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最后进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前、后,对照组组内BBS、MBI量表得分均提高,且存在明显差异(P<0.01)。2、治疗前、后,实验组组内BBS、MBI量表得分均提高,且存在明显差异(P<0.01)。3、三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BBS、MBI、Holden步行能力量表的得分及临床疗效对比,结果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1.芒针透刺实验组及普通针刺对照组在改善IS患者的运动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效果;2.芒针透刺实验组在提高BBS、MBI量表评分及Holden步行能力等级上的效果均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
杜忠剑[7](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孟悦[8](2016)在《针刺经筋结点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功能疗效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针刺经筋结点配合头针并使用疏波电治疗;对照组予针刺传统穴位配合头针并使用疏波电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7天,每天1次。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MRC肌力6级分级法、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法、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MRC肌力6级分级、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组间比较P>0.05,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进一步比较。2.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均有效。3.治疗后组间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MRC肌力6级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经筋结点及针刺传统穴位均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瘫痪下肢的肌力、肌张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2、针刺经筋结点组及针刺传统穴位组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瘫痪下肢的肌力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无明显差异。3、针刺经筋结点组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瘫痪下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针刺传统穴位组。
黄金媚[9](2016)在《自拟清热化痰方合长春西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真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自拟清热化痰方(桔梗、川贝母、薄荷、冰片)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真性球麻痹且辩证为痰热腑实证,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脑梗死后真性球麻痹提供一种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将8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热腑实证的缺血性脑卒中且存在真性球麻痹的患者按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各28例,对入组的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卒中单元模式”予基础治疗,包括吸氧、呼吸支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营养支持,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清楚自由基等,并且对中风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管理,加强健康宣教,进行中风二级预防,积极处理及预防并发症。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1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生产厂家: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792,2ml:20mg/支)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疗程14天。治疗组2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长春西汀注射液(生产厂家: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792,2ml:20mg/支)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疗程14天,同时予中药治疗,辩证为痰热腑实型,法用清热化痰,通腑泄浊。自拟方药:桔梗10g,川贝母10g,冰片10g,薄荷10g,日一剂,浓煎至100ml,分多次少量温服,无法吞咽者,予鼻饲。疗程30天。疗程结果后2天内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及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1、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84例患者,按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各28例。在研究过程中,有1例患者脱落,无剔除病例,其中治疗组1共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080岁,平均60.82±8.05岁,治疗组2共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4080岁,平均63.22±7.65岁,对照组共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080岁,平均62.54±7.18岁。经统计学分析,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前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30天后,3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通过对3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经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优于对照组及治疗组1,且治疗组1优于对照组。从临床疗效分析,经洼田饮水饮食试验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治疗30天后,治疗组2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2例,加重0例;治疗组1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8例,加重1例,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4例,加重3例。治疗组2的总有效率为92.59%,治疗组1的总有效率为67.8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9.29%,治疗组2均高于治疗组1及对照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经经秩和检验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及对照组,治疗组1优于对照组。3、3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清热化痰中药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确切,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单用长春西汀组,而长春西汀组亦优于对照组。
张贺,梁健芬,梁新安,张兴博[10](2014)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理论研究和动物实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合理辨证施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途径之一,临床应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开发高效、低廉的中医药针剂和中成药应用于临床,配合针灸、康复疗法等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二、康复训练加长春西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复训练加长春西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加味四逆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缺血性中风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治疗概述 |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2.1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2.2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治则治法 |
2.3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外治法 |
3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概况 |
3.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3.2 蛋白质组学在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情况 |
4.2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4.3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 |
4.4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FMA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
4.5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ADL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
4.6 DIA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
4.7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扶阳思想与缺血性中风 |
1.1 扶阳思想理论概述 |
1.2 缺血性中风以阳虚为本 |
1.3 加味四逆汤立方依据 |
2 加味四逆汤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
2.1 组成与方解 |
2.2 药物分析 |
2.3 现代药理分析 |
3 蛋白质组学分析 |
3.1 显着性差异分析 |
3.2 GO富集分析 |
3.3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 观察指标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缩略词表 |
综述 四逆汤及加减方在脑系疾病的应用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标准 |
4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
9 脱落病例 |
讨论 |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
4 临床疗效分析 |
6 问题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IS的认识 |
1.1 IS的危险因素 |
1.2 IS损伤级联反应 |
1.3 IS的治疗 |
1.4 IS的预防与调护 |
2 中医对IS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
3 预防调护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风病分期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中止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设计 |
2.1 病例分组 |
2.2 干预方案 |
2.3 治疗疗程 |
2.4 观察项目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安全性分级评价 |
2.7 不良事件处理 |
2.8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
3.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及统计分析 |
4 讨论 |
4.1 “阳虚”为中风病发病之本 |
4.2 “血瘀”贯穿于中风病始终 |
4.3 温阳化瘀方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4.4 导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
4.5 温阳化瘀方的“方、药”分析 |
4.6 温阳化瘀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临床疗效分析 |
5.2 NIHSS评分分析 |
5.3 ADL评分分析 |
5.4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5.5 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研究记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表述 |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1.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
1.2 中风的病因病机演变 |
1.3 中风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1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 |
2.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
2.3 脑梗死的治疗 |
3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
4 热敏灸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
5 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有望提高中风病的疗效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中止标准 |
1.6 脱落(退出)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安全性措施 |
2.4 疗效评价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评分比较 |
3.3 NDS评分比较 |
3.4 MBI评分比较 |
3.5 上肢FMA评分比较 |
3.6 下肢FMA评分比较 |
3.7 治疗后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的比较 |
4 讨论 |
4.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基础 |
4.2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作用机制 |
4.3 关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针刺时机 |
4.4 热敏灸腧穴选择依据 |
4.5 热敏灸的作用机制 |
4.6 临床疗效分析 |
4.7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本次临床研究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芒针透刺督脉组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文献研究 |
2.1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
2.1.1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2.1.2 中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现状 |
2.2 西医学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
2.2.1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2.2.2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2.2.3 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机制认识 |
2.2.4 现代医学对运动、平衡功能机制的认识 |
2.2.5 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现状 |
3 临床研究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3.2.1 年龄 |
3.2.2 性别 |
3.2.3 教育背景 |
3.2.4 病程 |
3.3 诊断标准 |
3.3.1 西医诊断标准 |
3.3.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4 纳入标准 |
3.5 排除标准 |
3.6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
3.7 治疗方法 |
3.7.1 一般治疗 |
3.7.2 对照组 |
3.7.3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芒针透刺疗法) |
3.8 意外情况的处理 |
3.9 观察指标 |
3.9.1 临床观察指标 |
3.9.2 安全性指标 |
3.9.3 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4.1 数据管理 |
4.2 数据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定结果 |
5.2 治疗前、后MBI量表评定结果 |
5.3 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评定结果 |
5.4 三个评定量表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
6 讨论 |
6.1 选择督脉的依据 |
6.2 选取相关穴位的依据 |
6.3 芒针透刺选择依据 |
6.4 量表选择依据 |
6.5 芒针透刺督脉组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
7 结论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处理 |
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概述 |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
3 选穴上的创新 |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
结论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
2.2 电针治疗 |
2.3 温针灸法 |
2.4 多种针法结合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针刺经筋结点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功能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经筋理论的认识 |
1.1 经筋的实质 |
1.2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及生理功能 |
1.3 经筋病侯特点 |
2 祖国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2.1 祖国传统医学对脑卒中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3 祖国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针刺治疗 |
3.3 其他疗法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和分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统计 |
2 疗效评价结果 |
讨论 |
1 针刺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理论依据 |
1.1 采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的依据 |
1.2 针刺拮抗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理论依据 |
1.3 应用电针的理论依据 |
1.4 早期介入针刺治疗的理论依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2.2 疗效评价结果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自拟清热化痰方合长春西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真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1.1 对中医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名的认识 |
1.2 对中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
2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
2.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基础研究 |
2.2 吞咽障碍的评估 |
2.3 西医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结果分析 |
3.3 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
附录2:洼田饮水试验 |
综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制剂治疗 |
1.1 丹红注射液 |
1.2 血栓通注射液 |
1.3灯盏细辛注射液 |
1.4 葛根素注射液 |
1.5醒脑静注射液 |
2 中成药治疗 |
2.1 大活络胶囊 |
2.2通心络胶囊 |
3 辨证论治 |
3.1 益气活血法 |
3.2 化痰通络法 |
3.3 活血化瘀法 |
3.4 滋补肝肾法 |
4 针灸推拿治疗 |
5 小结 |
四、康复训练加长春西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加味四逆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黄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体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热敏灸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钟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芒针透刺督脉组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高盼.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针刺经筋结点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功能疗效的观察[D]. 孟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自拟清热化痰方合长春西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真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D]. 黄金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J]. 张贺,梁健芬,梁新安,张兴博. 河南中医, 2014(06)
标签:脑卒中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风的症状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