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部分地区N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燕茹,范春艳,罗玉丽,汪秀会[1](2021)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流行历史,且在我国鸡群中广泛传播,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额损失;H9N2亚型AIV感染人事件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给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有效控制H9N2亚型AIV的流行和传播,降低其感染风险,文章从流行特点、分子适应机制、感染宿主范围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对H9N2亚型AIV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在阐明H9N2亚型AIV的流行规律及趋势的同时,概述了其分子致病机制,并初步评估了其进化方向和风险性,为AIV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穆佳琦[2](2021)在《新城疫病毒强毒株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关键宿主miRNA的筛选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强毒株感染导致的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对易感禽的致死率高达100%,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也属于我国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总署动物疫病名录中的一类动物疫病。然而NDV弱毒株不会导致禽类的致死性感染,只会给机体造成相对轻微的呼吸系统临诊表现或者无临床症状的肠道感染,因此常常被用作疫苗来进行免疫接种。虽能在临床上观察到NDV强、弱毒株感染机体或细胞后引起的不同程度宿主免疫应答反应、机体病理损伤、细胞因子风暴等现象,但是NDV强、弱毒感染宿主过程中的具体差异机理尚未完全揭露。microRNA(miRNA)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中的一类内源性长度为18~25nt的单链非编码小RNA,通过碱基互补等方式来降解或干扰靶基因mRNA转录进而调控目的基因表达。在病毒与宿主的博弈中,已证实多种miRNA可通过不同机制在不同毒力病毒感染复制差异中行使重要功能。然而,miRNA在NDV强、弱毒感染宿主过程中是否发挥重要功能尚属空白。因此,筛选出NDV强、弱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关键差异宿主miRNA并进行功能分析,有利于阐明NDV强、弱毒感染宿主过程中的差异机制,也可为NDV强毒感染致病机理的揭示奠定理论基础,亦可为从miRNA角度防控ND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新城疫病毒强、弱毒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差异miRNA表达谱的分析本研究首先分别用MOI=0.1、2和5三种不同感染剂量的NDV强、弱毒代表株(基因Ⅶ型强毒株NA-1和基因Ⅱ型弱毒疫苗株LaSota)感染鸡巨噬细胞,于感染后6、12、24、48和72小时分别收取感染细胞上清和细胞RNA,利用q PCR、病毒滴度测定和免疫荧光实验等技术手段测定病毒增殖和细胞病变情况来评价体外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情况。结果显示:MOI=2的感染剂量能让NDV强、弱毒均在细胞内有效增殖,然而当感染剂量MOI=0.1和5时,细胞出现病变时间较晚或较早以及细胞病变程度较轻或较重,因此本研究选用MOI=2的感染剂量感染鸡巨噬细胞24、48小时后的细胞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高通量数据显示:相比于弱毒LaSota感染组,强毒NA-1感染24 h和48 h后,分别有130(上调87,下调43)个和196(上调68,下调128)个差异表达的miRNA,并且有33个miRNA持续性差异表达;从中随机选取10个miRNA进行q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2.新城疫病毒强毒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关键miRNA的筛选及其靶基因的验证为探索NDV强、弱毒感染过程中差异表达miRNA功能,以miRNA的靶基因是否参与病毒感染或免疫过程作为筛选条件,利用生物学软件筛选NDV强、弱毒感染过程中关键miRNA并对其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从前期得到的强、弱毒感染后持续差异表达的33个miRNA中共筛选出12个与病毒感染或免疫相关的miRNA;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未感染组相比,只有gga-novel-217-5p及其靶基因TAK1结合蛋白1(TAB1)的表达水平在NDV强毒感染后明显改变,而弱毒感染组未观察到此现象;与此同时,与转染gga-novel-217-5p无关序列相比,gga-novel-217-5p抑制剂的转染显着上调靶基因TAB1的表达水平,模拟物的转染显着下调TAB1的表达水平,而gga-novel-217-5p突变体(第2~10位种子区关键序列突变)的转染不引起TAB1表达水平的变化,证实gganovel-217-5p与TAB1确实存在靶向关系。综上所述,本章成功筛选到NDV强、弱毒感染过程中的关键的miRNA gga-novel-217-5p与其靶基因TAB1,预示gga-novel-217-5p/TAB1轴在NDV强毒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行使重要功能。3.新城疫病毒强毒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关键miRNA的功能分析研究表明TAB1是NF-κB信号通路中至关重要的上游介质,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触发NF-κB活化,从而调控下游细胞因子的表达,本章旨在探究gganovel-217-5p/TAB1轴在NDV强毒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方式。从NDV强、弱毒感染鸡巨噬细胞后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水平入手,gga-novel-217-5p抑制剂的转染能显着上调鸡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IL-1β、iNOS、TNF-α和IFN-α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证实,gga-novel-217-5p/TAB1轴通过调控NF-κB的抑制物IκB-α磷酸化水平,进而激活NF-κB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章证实了NDV强毒感染鸡巨噬细胞细胞后通过下调宿主gga-novel-217-5p的表达,导致其靶基因TAB1的表达水平上调,进而促进IκB-α磷酸化来激活NF-κB信号通路,最终导致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表达。
孔桂慧[3](2021)在《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文中认为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病是由鸭新型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引起的一种鸭禽传染病,其典型病变特征为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坏死、鸭只体重减轻。2017年11月,菏泽地区商品鸭场的10日龄樱桃谷鸭出现以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坏死为特征的传染病,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研究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内容包括:1.NDRV的分离鉴定无菌取菏泽地区10日龄商品代樱桃谷肉鸭的肝脏、脾脏并研磨,将病料过滤后分别接种SPF鸡胚、SPF鸭胚、鸭胚成纤维细胞(DEF细胞)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培养3~5 d后,收集死亡胚体尿囊液和病变细胞上清液使用NDRVσC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NDRV,命名为NDRV017株,该分离株与NCBI上9株NDRV参考毒株的相似性在95.3~99%之间。2.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将病毒液接种到Vero细胞,待细胞病变程度达80%时,使用3‰甲醛灭活36h,制备NDRV油乳剂灭活疫苗。3.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将种鸭二免后28 d的种蛋孵化出的1日龄雏鸭作为试验鸭,同时设同批次未免疫种鸭的后代作为阴性对照,人工感染用NDRV株为NDRV017E3株。阴性对照组腿肌接种灭菌PBS 0.8 m L,其余三组分别腿肌接种等体积8个ELD50的NDRV017E3株(病毒含量为4.50×105/羽),攻毒10 d后处死动物并采集脾脏组织。以脾脏是否坏死作为判断指标,发现母源抗体对雏鸭的保护率为53.3%,卵黄抗体对雏鸭的保护率为40%,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母源抗体可有效降低雏鸭感染NDRV风险(P<0.05),对雏鸭具有较好地保护作用;统计各组体重的增重情况,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雏鸭体重降低16%(P<0.05),母源抗体组、卵黄抗体组分别降低4.57%(P>0.05)、9.43%(P>0.05)。结果表明,樱桃谷种鸭免疫该疫苗28 d后,50%以上的后代雏鸭可通过携带的母源抗体获得保护,优于市场上商品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马彩红[4](2021)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鸡5种病毒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文中提出
王琦[5](2021)在《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肉鸽养殖场常见病原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于桐[6](2021)在《强、弱毒株V蛋白重组NDV对病毒复制和细胞凋亡的作用》文中认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全球最严重的禽类传染病之一,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禽类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导致ND的病原体是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其是一类具有囊膜、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研究发现,干扰素(Interferon,IFN)对NDV有一定的拮抗作用,NDV的V蛋白可以拮抗宿主IFN信号通路介导的先天免疫反应,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细胞感染过程中NDV弱毒株和强毒株V蛋白对病毒的复制、IFN拮抗作用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分别构建了表达弱毒株和强毒株V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LA-V和HB-V,并对插入外源V蛋白的重组病毒r L-LA和r L-HB的感染效率进行了评价及验证。随后测定了重组病毒r L-LA和r L-HB的先天性免疫水平,主要包括干扰素通路关键蛋白P-STAT1和MDA5的表达水平,IFN-β的生成水平,IFN下游抗病毒蛋白2’5’-OAS、MX1、PKR及IFN通路中多种先天性免疫分子的转录水平。最后检测了病毒感染后细胞的凋亡水平,膜融合及核碎裂情况,caspase 3的裂解水平。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病毒感染效率的检测及验证:本试验在测定重组病毒生长滴度、NP蛋白转录水平及不同时间感染效率的基础上,对构建的LA-V和HB-V真核表达质粒中V蛋白表达水平和感染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及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病毒LA-V和HB-V的生长滴度均高于亲本毒r L,外源V蛋白的插入能够在病毒感染中发挥作用,促进病毒的增殖与复制。本试验同时发现,LA-V的感染效率要高于HB-V,但都具有促进复制的能力,弱毒株V蛋白结合细胞的程度相比强毒株V蛋白要高。2.病毒先天性免疫水平的测定:先天性免疫水平测定结果显示,r L-LA的PSTAT1和MDA5表达水平低于r L和r L-HB,r L-LA对IFN-β生成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同时其IFN下游关键的抗病毒蛋白和多种先天性免疫分子的转录水平也均低于r L-HB,r L-LA拮抗干扰素的能力强于r L-HB,并能在细胞内长时间复制。该试验结果说明,V蛋白可能在病毒免疫逃避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V蛋白的插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免疫分子的转录水平,降低抗病毒效应,使细胞无法发挥抗病毒的作用。3.病毒感染后细胞凋亡水平的检测:本试验检测了病毒感染后细胞的膜融合情况、DF1和A549细胞被感染后的凋亡水平和细胞核碎裂情况及凋亡蛋白(caspase 3)的裂解水平。试验结果显示,加胰酶处理后,亲本毒r L未能引起细胞融合,而重组病毒在24 h就可观察到细胞融合,即使不加胰酶,重组病毒仍能在48 h诱导细胞融合。经Hoechst染色,r L-HB感染组细胞数量最少且细胞核碎裂最明显。病毒感染后,caspase 3裂解水平上升,r L-HB感染24 h时caspase 3裂解蛋白水平最高。本试验结果表明,r L-HB引起细胞凋亡水平高于r L-LA,r LLA感染效率高于r L-HB,弱毒V蛋白对病毒的复制和增殖更有利。综上所述,V蛋白对病毒复制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并可影响IFN早期的生成,同时推测V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具有辅助F蛋白促进细胞融合的功能。本试验研究结果将为NDV强毒株和弱毒株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对NDV及其它相似病毒致病机制的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刘云霞,仇微红,叶贺佳,许芬芬,梁昭平[7](2021)在《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辅助质粒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新城疫病毒基因ⅦNP、P和L 3个辅助质粒,为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反向遗传的拯救提供基础。方法:提取尿囊液病毒RNA,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NP、P和L片段,并连接至克隆载体,通过电泳、酶切验证以及测序后连接至辅助质粒载体pCI-neo。结果成功获取NP、P和L 3个目的基因,测序结果与预期一致;成功构建pCI-NP、pCI-P和p CI-L 3个辅助质粒。结论:本文成功构建的3条辅助质粒为后期NDVⅦ反向遗传的构建提供基础。
贾妙妙[8](2021)在《基于新城疫病毒NP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一种禽类的高致病性的家禽疾病,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ND因其与之相关的巨大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被国际兽疫局(OIE)确认为除禽流感之外的另一种A类禽病。因此,有必要加强NDV的诊断和监测。除了经典的病毒分离鉴定外,NDV的检测方法还包括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ELISA方法是目前研究较多、进展较快的技术之一,形式多样的ELISA方法广泛应用于ND抗原和抗体的检测。本研究以p ET-30a为表达载体成功原核表达并纯化NDV NP蛋白,并以其为包被抗原,建立了基于NDV NP(Nucleocapsid protein)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以及与HI方法检测临床血清样品的符合率,旨在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1、新城疫病毒NP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以新城疫病毒LaSota株基因组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NP基因,用双酶切线性化表达载体p ET-30a。将NP目的片段和线性化载体片段进行In-Fusion连接转化,获得重组质粒p ET-NP。将酶切和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p ET-NP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了分子量约为50 k D的重组蛋白。变性后,用His标记的层析镍柱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获得了纯度较高、免疫原性较好的NP蛋白。2、新城疫病毒NP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以纯化的NDV NP蛋白为包被抗原,优化各项反应条件,建立检测N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各项优化结果表明,NP蛋白包被浓度为0.675μg/m 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包被条件为4℃过夜,封闭液和样品稀释液均为5%脱脂乳的磷酸盐缓冲液,被检血清稀释度为1:200,血清结合时间30 min,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2500,二抗结合时间为60 min,显色时间为15 min。该方法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发生,特异性良好;其检测灵敏度为血凝抑制试验(HI)的50倍,敏感性良好;组间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变异系数均小于6%,重复性良好。对采集自湖北、山东、河南和江苏养殖场的200份血清样品分别进行ELISA方法和HI抗体检测,符合率为97%。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纯化的方法,获得了纯化的NDV NP蛋白,将其包被于酶标板,通过优化各项检测条件,建立了基于NDV NP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HI方法符合率高,可用于临床血清样品的NDV抗体检测。
张富友[9](2021)在《我国部分地区禽星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基因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禽星状病毒(Avian astrovirus,AAstV)属于星状病毒科,是危害家禽养殖业的重要病原。AAstV主要包括禽肾炎病毒(Avian nephritis virus,ANV)、鸭星状病毒(Duck astrovirus,DAstV)、鸡星状病毒(Chicken astrovirus,CAstV)、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o AstV)等,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引发雏鸡肾炎、鸭病毒性肝炎、腹泻、发育迟缓和痛风等症状。近年来,禽星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感染普遍,在我国也时有发生,如2017年在山东、江苏等地爆发的新型鹅星状病毒引起的雏鹅内脏型痛风病。此外,CAstV、DAstV等新流行株的出现,也给该病的防控带来较大挑战。为了解禽星状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从8个省份采集的家禽样品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到的禽星状病毒代表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致病性分析,为禽星状病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1.禽星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针对禽星状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基因(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设计通用引物,从江苏等8省区家禽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养殖场和屠宰场等场点采集1210份咽肛拭子样品,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禽星状病毒测序,并根据序列测定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检测到17株禽星状病毒,样品总体阳性率为1.4%,其中包括7株鸡星状病毒(CAstV)、5株禽肾炎病毒(ANV)、2株鸭星状病毒(DAstV)、2株新型鹅星状病毒(Go AstV)和1株新型禽星状病毒(AAstV-3)。值得注意的是,从养殖、屠宰到销售各个环节中,都证实存在禽星状病毒感染。表明禽星状病毒在整个家禽产业链污染较为严重,各个环节之间产品的流通促进了禽星状病毒传播,这也提示我们要加强对禽星状病毒监测。本研究证实了我国禽星状病毒具有遗传多样性,进一步丰富我国家禽星状病毒流行病学资料。2.禽星状病毒分离与鉴定对检测到的禽星状病毒分别通过接种鸡胚、鸭胚和鹅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利用鸡胚可以从鸡源样品分离到ANV和CAstV,利用鸭胚可以从鸭源样品中分离到DAstV,鹅胚可以分离到Go AstV。此外,两株新型鹅星状病毒也可从鸭胚中分离到。这表明分离到的新型鹅星状病毒可以跨宿主传播。对分离株进行外源病毒检测,并挑选可以稳定增殖的鸡星状病毒分离株N-2P株进行纯化定量,然后接种1日龄SPF鸡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在观察的15 d内,攻毒组的小鸡状态稳定,未出现死亡,剖检无明显病变。攻毒组7只小鸡中,有3只小鸡的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均检测到鸡星状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42.86%。结果表明,该鸡星状病毒分离株可以感染SPF鸡,但是未引起明显的病变,这说明本研究分离到的鸡星状病毒致病性较弱。由此可见,我国存在致病性较弱的禽星状病毒,其危害性不大,这也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禽星状病毒和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会造成更强的致病性,因此要加强对禽星状病毒病预防和控制。3.禽星状病毒基因组特性分析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分离到的17株禽星状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将其与Gen Bank的参考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和3个开放阅读框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并对分离株的抗原表位、跨膜区结构和疏水性进行预测分析。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7株禽星状病毒分布在6个分支,分别为7株鸡星状病毒、2株新型鹅星状病毒、5株禽肾炎病毒、1株新型星状病毒、1株2型鸭星状病毒和1株1型鸭星状病毒。其中分离株G1272只有ORF2区域可以匹配到同源性较高的参考株序列,ORF1a和ORF1b区域与已知序列同源性较低,与DAstV-1、CAstV和DAstV-2等参考株相比,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小于50%。其余分离株在全基因组序列和3个ORF区域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一致,均与其对应的Go AstV、DAstV-1、CAstV、DAstV-2和ANV等参考株存在较高的同源性。疏水性、抗原表位和跨膜区预测结果显示,全部分离株的3个ORF区域所编码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且全部为亲水性蛋白,只有ORF1a区域预测到4-6个跨膜区结构,在ORF1b和ORF2中未预测到相关结构。本研究对分离到的禽星状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对亲水性等结构的预测分析,不仅证实我国家禽中流行的禽星状病毒具有遗传多样性,而且丰富了禽星状病毒流行病学资料库,为禽星状病毒后续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刘嵩[10](2021)在《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研究表明817肉鸡是用快大型白羽肉鸡的父母代父系公鸡与商品代褐壳蛋鸡杂交制种模式生产的小型肉杂鸡,综合了白羽肉鸡和蛋鸡的生产性能优势,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特点。由于进行817制种的主体主要是商品代蛋鸡场,未进行疾病净化及严格的免疫预防,817肉鸡的蛋传性疾病多且重要疫病的母源抗体不足,使817肉鸡疾病流行日趋复杂,呈现疫病种类多,老病未平,新病又发,混合感染发生普遍,临床症状逐渐非典型化,免疫抑制病日益严重等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给817肉鸡的疾病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客观评价禹城市817肉鸡的鸡苗质量,进一步了解817饲养过程中主要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以便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及防控方案,特开展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本研究通过病原学、血清学和病理学检测方法,对2019-2020年禹城市56家817规模化肉鸡场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贫血病、鸡白血病、腺病毒病、沙门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七种主要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及免疫状态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禹城市大多数817肉鸡养殖场对上述病毒病的防控效果较好,但腺病毒和传贫病毒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多为垂直传染,在1日龄、7日龄和出栏前(40-50日龄)三个不同日龄阶段,腺病毒和传贫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8.07%、17.05%、18.44%和16.47%、14.34%、14.53%。临床发病鸡群的腺病毒和传贫病毒的检出率分别高达55.56%和48.72%,远高于三个不同日龄阶段的样品检出率。细菌病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7日龄和出栏前三个不同日龄阶段所收集的样品中大肠杆菌分离率最高,为14.46%、18.95%和20.11%,沙门氏菌的分离率相对较低,为6.02%、5.04%、8.66%,三个日龄段相比,出栏前细菌分离率大于7日龄和1日龄。对7日龄、21日龄和出栏前三个不同日龄阶段的817肉鸡的禽流感(H5Re-11、H7、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7日龄母源抗体水平一般都在6~7个滴度,但大约10%的鸡群两病部分抗体水平过高,抗体滴度大于10且离散度较大,预示着这些雏鸡的种鸡群可能有两病发生;21日龄雏鸡禽流感(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一般在4~6个滴度,但约1/4的鸡群抗体水平过低,存在发生两病的风险,禽流感(H5Re-11、H7)母源抗体低于4个滴度;出栏前禽流感(H5Re-11、H7)母源抗体已基本消失,禽流感(H9)及新城疫抗体水平一般在5~6个滴度之间,但部分鸡群抗体水平过低或过高,且离散度较大,这表明鸡群免疫不合格或已有两病发生。基于禹城市817肉鸡流行病学调查及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结合山东省817鸡场的养殖状况,我们加强了817肉鸡的垂直传染病的检测及质量把控,调整优化了禽流感、新城疫、腺病毒病的免疫程序,加大了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的力度并制定了药物防治方案,在示范场推广应用后使养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省817肉鸡流行病学资料,初步摸清了禹城市817肉鸡的常见垂直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深刻认识到重要疫病的免疫缺陷及细菌病的危害,所制定的疫病综合防治措施将有助于817肉鸡的疾病有效防控及规范制种,提高养殖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二、我国部分地区N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部分地区N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
1.1 病原 |
1.2 流行特点 |
1.3 演化特点 |
2 分子适应机制 |
3 宿主感染范围 |
3.1 鸡在AIV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3.2 鹌鹑在AIV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3.3 鸽在AIV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3.4 鸭在AIV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3.5 野鸟在AIV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3.6 人等哺乳动物在AIV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4 防控措施 |
4.1 扑杀感染鸟类 |
4.2 疫苗接种 |
4.3 加强生物安全 |
5 总结与展望 |
(2)新城疫病毒强毒株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关键宿主miRNA的筛选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城疫与新城疫病毒 |
1.1 新城疫 |
1.2 新城疫病毒 |
1.3 新城疫病毒的复制及致病性 |
第二章 microRNA概述 |
2.1 miRNA的基本特征 |
2.2 miRNA与动物病毒 |
2.3 miRNA与 NDV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新城疫病毒强、弱毒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差异miRNA表达谱的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新城疫病毒强毒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关键miRNA的筛选及其靶基因的验证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新城疫病毒强毒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关键miRNA的功能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呼肠孤病毒发展 |
1.2 DRV的病原学特点 |
1.2.1 形态和结构 |
1.2.2 宿主 |
1.2.3 理化特性及血凝性 |
1.3 DRV的致病性 |
1.3.1 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症状 |
1.3.2 病理变化 |
1.4 DRV的诊断 |
1.4.1 分离与鉴定 |
1.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4.3 血清学诊断 |
1.5 呼肠孤病毒病防控的研究进展 |
1.5.1 弱毒疫苗 |
1.5.2 灭活疫苗 |
1.5.3 其他生物制品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料背景 |
2.1.2 试验用胚、试验动物 |
2.1.3 试验毒株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试剂 |
2.1.6 试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物的合成 |
2.2.2 分离与鉴定 |
2.2.3 RT-PCR检测及测序分析 |
2.2.4 生物学及理化特性研究 |
2.2.5 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
2.2.6 灭活疫苗的研制 |
2.2.7 灭活疫苗的检验 |
2.2.8 灭活疫苗免疫父母代种鸭后抗体水平检测 |
2.2.9 母源抗体对商品代雏鸭的被动保护试验 |
2.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NDRV的分离与鉴定 |
3.1.1 病毒的分离与传代 |
3.1.2 RT-PCR鉴定结果 |
3.1.3 测序结果与分析 |
3.1.4 生物学及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
3.1.5 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
3.2 灭活疫苗的研制 |
3.2.1 病毒液的制备 |
3.2.2 病毒液的纯净性检验 |
3.2.3 病毒含量(TCID_(50))的测定 |
3.2.4 疫苗的制备 |
3.2.5 灭活疫苗的检验 |
3.3 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 |
3.3.1 灭活疫苗免疫父母代种鸭后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3.3.2 母源抗体对商品代雏鸭的被动保护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NDRV的分离与鉴定 |
4.2 灭活疫苗的制备 |
4.3 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探究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强、弱毒株V蛋白重组NDV对病毒复制和细胞凋亡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新城疫概述 |
1.1 新城疫的流行趋势 |
1.2 新城疫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情变化 |
1.3 新城疫的鉴别及诊断方法 |
1.4 新城疫的防治手段 |
2 新城疫病毒病原学特征 |
2.1 分子生物学特征 |
2.2 结构蛋白及主要功能 |
2.3 NDV的复制、转录及毒力和致病性 |
2.4 NDV复制和转录中M、V和W蛋白的调控作用 |
3 新城疫病毒V蛋白对干扰素的拮抗作用 |
3.1 干扰素 |
3.2 干扰素的信号通路 |
3.3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
3.4 NDV V蛋白拮抗干扰素机制 |
4 新城疫引起的细胞凋亡机制 |
4.1 NDV与细胞融合 |
4.2 相关的凋亡蛋白及其作用 |
4.3 NDV对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
4.4 NDV感染诱导的应激信号通路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毒株、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感染效率的检测及验证 |
2.2 病毒先天性免疫水平的测定 |
2.3 细胞凋亡的测定 |
结果 |
1 病毒感染效率的检测及验证 |
1.1 病毒的生长曲线 |
1.2 病毒NP蛋白的转录水平 |
1.3 病毒不同时间的感染效率 |
1.4 重组NDV质粒的构建 |
1.5 V蛋白的表达水平 |
1.6 V蛋白感染细胞的能力 |
2 先天性免疫水平的测定 |
2.1 P-STAR1和MDA5的表达水平 |
2.2 IFN-β生成水平 |
2.3 IFN下游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 |
2.4 IFN通路中多种先天性免疫分子的转录水平 |
3 细胞凋亡的研究 |
3.1 细胞的膜融合情况 |
3.2 V蛋白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 细胞核碎裂情况 |
3.4 凋亡蛋白(caspase3)的裂解水平 |
讨论 |
1 病毒感染效率的检测及验证 |
2 先天性免疫水平的测定 |
3 细胞凋亡水平的检测 |
4 V蛋白对IFN免疫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作者简介)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辅助质粒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菌株及载体 |
1.2 方法 |
1.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2.2 目的基因的获取 |
1.2.3 克隆载体的构建 |
1.2.4 辅助质粒的构建 |
2 结果 |
2.1 目的条带的扩增 |
2.2 克隆质粒的验证 |
2.3 辅助质粒的验证 |
3 讨论 |
(8)基于新城疫病毒NP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List of Abbreviation) |
1 绪论 |
1.1 新城疫病毒概述 |
1.1.1 新城疫病毒 |
1.1.2 新城疫病毒的结构蛋白 |
1.1.3 新城疫病毒生物学特性 |
1.1.4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和现状 |
1.1.5 新城疫的防控 |
1.2 NDV检测技术研究 |
1.2.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1.2.2 血清学检测技术 |
1.2.3 分子生物学技术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毒株、菌株、质粒、血清及鸡胚 |
2.1.2 试验所用溶液 |
2.1.3 分子生物学试剂 |
2.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NDV NP基因的扩增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2.2 重组表达质粒pET-NP的表达、鉴定与纯化 |
2.2.3 重组NDV NP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NDV NP基因的扩增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3.1.1 NP基因的RT-PCR扩增 |
3.1.2 重组质粒pET-NP的鉴定 |
3.2 重组表达质粒pET-NP的表达、鉴定与纯化 |
3.2.1 SDS-PAGE分析鉴定诱导表达结果 |
3.2.2 重组NP蛋白的纯化 |
3.2.3 Bradford法测定纯化蛋白浓度 |
3.2.4 重组NP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3.3 基于重组NP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1 包被蛋白及阴阳性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3.3.2 包被条件的确定 |
3.3.3 封闭液的确定 |
3.3.4 样品稀释液的确定 |
3.3.5 血清最佳结合时间的确定 |
3.3.6 二抗最佳稀释度及孵育时间的确定 |
3.3.7 底物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 |
3.3.8 重组NDV NP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3.3.9 特异性试验 |
3.3.10 敏感性试验 |
3.3.11 重复性试验 |
3.3.12 临床样品检测 |
4 讨论 |
4.1 NDV NP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4.2 NDV NP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我国部分地区禽星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基因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病原学 |
1.1.1 病毒分类 |
1.1.2 病毒基因组结构 |
1.1.3 病毒结构蛋白 |
1.2 流行病学 |
1.3 临床症状及致病机理 |
1.4 检测方法 |
1.4.1 电镜检测 |
1.4.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4.3 病毒分离和细胞培养 |
1.4.4 分子学检测方法 |
1.4.5 高通量测序 |
1.5 预防和控制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方法 |
2.2.1 禽星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2.2.2 病毒的分离鉴定 |
2.2.3 禽星状病毒的基因组特性 |
3 结果 |
3.1 禽星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3.1.1 禽星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3.1.2 基于RdRp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 |
3.1.3 禽星状病毒的分布情况 |
3.2 病毒的分离鉴定 |
3.2.1 病毒的分离 |
3.2.2 外源病毒检测结果 |
3.2.3 半数感染量(EID_(50))测定结果 |
3.2.4 致病性试验 |
3.3 禽星状病毒的基因组特性 |
3.3.1 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
3.3.2 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3.3.3 禽星状病毒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 |
3.3.4 蛋白的抗原表位预测分析 |
3.3.5 蛋白的跨膜区结构预测分析 |
3.3.6 蛋白疏水性预测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817 肉鸡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1 817 肉鸡缺陷 |
1.1.2 养殖结构及方式落后 |
1.1.3 主要疾病的威胁 |
1.2 禽流感 |
1.2.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2.2 发病鸡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2.3 免疫防控 |
1.3 新城疫 |
1.3.1 病原学 |
1.3.2 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3.3 免疫防控 |
1.4 禽白血病 |
1.4.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4.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4.3 免疫防控 |
1.5 禽腺病毒病 |
1.5.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5.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5.3 免疫防控 |
1.6 鸡传染性贫血 |
1.6.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6.2 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1.6.3 防治 |
1.7 沙门氏菌 |
1.7.1 理化特性 |
1.7.2 临床症状 |
1.7.3 病理变化 |
1.7.4 免疫防控 |
1.8 大肠杆菌 |
1.8.1 理化特性 |
1.8.2 临床症状 |
1.8.3 病理变化 |
1.8.4 免疫防控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耗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试剂配制 |
2.1.4 样品采集 |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2.2.1 常规石蜡切片方法 |
2.2.2 病料DNA/RNA的提取 |
2.2.3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2.2.4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2.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6 PCR/RT-PCR反应 |
2.2.7 血样采集与处理 |
2.2.8 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实验 |
2.2.9 禹城市某示范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 |
2.2.10 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3.结果与分析 |
3.1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 |
3.1.1 禽流感临床病例 |
3.1.2 新城疫临床病例 |
3.1.3 传染性贫血阳性鸡群 |
3.1.4 禽白血病阳性鸡群 |
3.1.5 腺病毒感染病例 |
3.1.6 沙门氏菌病临床病例 |
3.1.7 大肠杆菌病临床病例 |
3.2 PCR/RT-PCR检测结果 |
3.3 检测统计结果 |
3.3.1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 |
3.3.2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
3.3.3 细菌分离统计结果 |
3.3.4 不同日龄采集样品病毒病检出率统计结果 |
3.3.5 临床病例病毒病检出率统计结果 |
3.4 血清学检测结果 |
3.4.1 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滴度检测结果 |
3.5 禹城市某817 肉鸡场免疫程序调整优化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3.5.1 免疫程序调整鸡场免疫背景调查 |
3.5.2 免疫程序调整前禽流感和新城疫病原及抗体水平检测 |
3.5.3 免疫程序调整及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
3.5.4 细菌性疾病药物预防程序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部分地区N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邢燕茹,范春艳,罗玉丽,汪秀会. 中国家禽, 2021(10)
- [2]新城疫病毒强毒株感染鸡巨噬细胞过程中关键宿主miRNA的筛选及功能分析[D]. 穆佳琦. 吉林大学, 2021
- [3]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原性初步探究[D]. 孔桂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鸡5种病毒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D]. 马彩红.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肉鸽养殖场常见病原调查研究[D]. 王琦.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6]强、弱毒株V蛋白重组NDV对病毒复制和细胞凋亡的作用[D]. 于桐. 延边大学, 2021
- [7]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辅助质粒的构建[J]. 刘云霞,仇微红,叶贺佳,许芬芬,梁昭平.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1(06)
- [8]基于新城疫病毒NP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研究[D]. 贾妙妙.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9]我国部分地区禽星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基因组特性研究[D]. 张富友.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禹城市817肉鸡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D]. 刘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