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诗歌研讨会在京召开

开国元勋诗歌研讨会在京召开

一、开国元勋诗词研讨会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苗文君[1](2021)在《科举视域下的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文中指出

魏冕[2](2021)在《乾隆朝宗室诗人弘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文瑞[3](2020)在《《闲中咏古咏史》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叔珨,为阮朝中后期文人,史书无传,亦未见有族谱、家谱、作家年谱或传记传世,几种越南文学史中亦未提及,遑论研究。其生平主要履历及着述,经翻检《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参照其咏史诗集两种不同版本序言与三篇碑文的落款及《大南实录正编第五纪》卷四建福元年闰五月条下相关记载,大致可以确定:乂安省琼0)县琼堆社人,建福元年同进士第一名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承佐、乂安省督学,成泰十一年以鸿胪寺卿致仕归乡,在教授生徒之闲,仿效乡贤前黎进士范阮攸、本朝探花阮德公及梅庵公主等人咏写中国历代名贤义士、奸臣佞人、贤妃烈女及悍妇妖姬,于成泰十四年结集,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杨叔珨咏史诗集,现存两个版本。其一,《闲中咏古咏史》影抄本,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收录在一九七一年越南特责文化国务卿府译述委员会出版的《古文丛书》中,《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并未载录,无馆藏编号。其二,《咏史》合集抄本,有杨叔珨自序。现收藏于越南汉喃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号为VHv.1785。两种版本,收录除杨叔珨咏史诗歌外,还附录有三位前贤范阮攸、阮德达、梅庵公主数量不等与杨叔珨同题或近题咏史诗歌。两种版本附录三位前贤的诗作数量与咏题几乎相同(前者仅比者少一首《马援》诗),前者共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二首,后者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一首;但在收录杨叔珨咏史诗作数量、咏题、杨诗与前贤附录的次序、诗歌题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闲中咏古咏史》共收录诗歌七百九十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零八首,后者共收录八百三十二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四十二首;后者比前者多出十七题三十四首诗。前者每页纸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附录三位前贤诗作,下半部分收录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作;后者,则先录杨叔珨诗,三位前贤诗作列在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之后。两者版本的诗歌题注也存在文字差异。杨叔珨的咏史诗集,不仅数量众多,题咏中国历史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从中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展现了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同时折射出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历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杨叔珨的咏史诗,还因多用数量词,喜用比较,擅长化用、语含双关与语带讽刺等特征,因而展现出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形成了浅俗、晓畅、平淡、质朴的艺术风格,因此具有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本文在广泛搜集杨叔珨及附录诗人不同别集版本及相关文献基础上,仔细校勘比对注疏,力图完成一部较为完备的杨叔珨咏史诗集校注本子,以期为今后越南汉文咏史诗的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袁耀辉[4](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孙晓东[5](2019)在《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京剧“隋唐”故事戏为研究对象,从一纵一横两个方向展开论述。纵向研究对“隋唐”故事的跨文体演变进行梳理,将京剧之前的“隋唐”故事在不同文体中的发展作深入的考述,作为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的参照背景。横向研究解决研究综述中提出的目前京剧“隋唐”故事戏演剧中存在问题,力求将京剧“隋唐”故事戏的具体研究推向深入。第1章绪论部分,对目前京剧“隋唐”故事戏的研究状况予以综述,从剧目、表演、剧本三个方面综述学界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即在剧目研究中对剧目来源与嬗变的研究比较薄弱,在表演研究中应加强对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代表剧目的艺术价值评价,在剧本研究中对京剧“隋唐”故事戏剧本改编、演变及文学价值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第2章则纵向梳理“隋唐”故事的跨文体演变,将京剧之前的“隋唐”故事在不同文体中的发展作深入的考述,在为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的参照背景的同时,亦与京剧“隋唐”故事戏一同构成“隋唐”故事发展的整体脉络,从而便于余论中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内涵与价值。第3章为剧目研究。首先将京剧“隋唐”故事戏现存剧目作梳理和分类,按照题材、行当和主角身份分别分类,从而得出京剧“隋唐”故事戏中生角的军事战争戏最多,并形成了薛家将、秦家将等系列家将戏,这与“隋唐”故事以隋唐易代的军事斗争及唐初对外战争为主要内容是相一致的。其次是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来源研究,分别从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京剧演员自创剧目、改编传统戏剧目来探讨。其中以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为重点考辨对象,分别从徽剧、汉剧、昆曲和秦腔四个剧种对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的影响作具体的考辨。再次为剧目嬗变研究,分别从剧目地位的变迁、剧目内容与表演的变化和剧目的散佚三个方面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嬗变情况。第4章为表演研究。京剧“隋唐”故事戏中很多剧目经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成为京剧表演艺术流派的代表剧目,并且在京剧行当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本章首先探讨京剧表演艺术流派代表作中“隋唐”故事戏表演艺术,分别以谭派老生代表剧目《当锏卖马》《南阳关》、俞派武生代表剧目《晋阳宫》《四平山》和黄派武生代表作《独木关》《凤凰山》等为例探讨京剧艺术流派代表作中“隋唐”故事戏表演成就。其次从京剧表演行当的角度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贡献,分别从唱工小生与《叫关》《小显》、旦角艺术的发展:《樊江关》与《棋盘山》和铜锤花脸与《白良关》等“隋唐”故事净角戏等三个方面呈现不同行当京剧表演艺术家演绎京剧“隋唐”故事戏剧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京剧表演行当发展的贡献。再次,清宫演出作为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隋唐”故事戏的演出亦占有很大比重,对民间京剧“隋唐”故事戏也有重要影响。第5章为剧本研究。京剧“隋唐”故事戏存世剧本八十余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首先,以这些剧本为基础,结合民国以来对京剧剧本改编的讨论,探讨京剧剧本改编的策略与效果。这部分以程砚秋的《柳迎春》和马连良的《临潼山》为例,探讨旧戏改编的策略和效果,可以看到对剧本和在崇古与创新上的辩证选择的前者成功、后者失败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京剧是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剧种,再加上京剧演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京剧剧本大多唱词粗鄙不文、缺少华彩,剧本结构简单粗疏,显得文学性不强。因此,如何评价京剧剧本的文学价值,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总结前人对京剧文学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京剧“隋唐”故事戏为整体,探讨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文学价值。最后在余论部分揭橥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内涵与价值。

梁德学[6](2017)在《《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现代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由于日人报纸的“垄断”特性,供职于此类报纸的中国报人群体也因之成为近现代东北报人的主体。他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影响基本形塑了近现代东北新闻史的大体形态。中国东北地区最南端一隅,是被俄日先后占据的关东州租借地。由于日本侵占该地区长达四十年(1905-1945),此间日人报刊一家独大且数量可观,租借地内的公共舆论完全为日人报纸独占,这里也成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从未真正出现过近代国人报刊的商业繁盛地区。在该地区,一支重要的中国报人力量来自一份名为《泰东日报》的日人报纸。《泰东日报》创刊于1908年,终刊于1945年,历37年,是日人在华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由于《泰东日报》在关东州及整个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较大读者群,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报章言论和新闻叙事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涵化”着整个东北国人精神,在传播和建构殖民文化中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严格来说,他们面对日本侵略,国人的精神抵抗也一直保持着、继续着。他们利用有限度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以《泰东日报》为阵地,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爱国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日人报纸殖民话语的一种“解构”。本文以《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发掘新史料,并将星散于各类既有文献中的史料进行汇集整理,对存在错讹的史料加以甄别,从细微处发现线索,从最基础的人物发掘、名姓考辨、生平梳理入手,力求能够严谨、准确地摹画出《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基本“样貌”。以此为前提,深入探究《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在传播传统文化、建构或解构殖民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殖民处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国家认同。本文开篇为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缘起、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历史分期和所用史料做了说明。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考证了近代关东州报业概况与《泰东日报》概况(包括报人群体概况),藉此为后续章节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本文核心章节,进入有关《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具体研究:第三章研究金子雪斋主持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涉及中国报人如何形塑《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私谊网络与公共网络、对爱国运动的声援、此时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等;第四章主要关注转折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的活动情况;第五章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转型、话语风格的“突变”、新闻业务能力的呈现等;第六章主要考察战时新闻体制下《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公共言论表达、文人心态及表现、战争时期的家国认同等;第七章为全文末章,考察日本战败初期及《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由于相关史料匮乏,本文仅能依据史料实际保存情况结构第三至第七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前后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与结构合理性。此一点,是本次研究的缺陷之一,也是一种无奈。研究发现,《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报章文字中蕴含着极为隐晦、复杂的民族情感——他们承受着殖民压抑,却始终无法割断民族性。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远比后人想象的情形远为复杂。首先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业务水准和职业认知;其次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为关东州华人同胞声张权益所作的努力;三是几代《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完整地记录下了关东州租借地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状况,让我们得以看到,在殖民体系内部,被殖民者的选择空间相当大,其活动也多种多样,其精神世界异常复杂。概而言之,生存于日本在中国大陆殖民程度最深的地区,又谋食于日本人所经营的报纸,《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无法摆脱某种“原罪”。然而,当尽量避开政治与道德评判所带来的干扰,从其写作或编辑的浩繁文字中去捕捉这个“没有历史”的群体被掩盖的生命痕迹时,我们发现,他们竟如此鲜活地存在于那个阴暗的历史时空。在关东州租借地,与日人共事并不完全是人们从道德或民族主义方面考虑的问题,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解释维度。

张莉莉[7](2017)在《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园林堪称世界艺术的奇观。中国园林美学反映并体现了园林中一切与“尽善”、“尽美”相关的认知,它离不开与审美实践的相互印证,其表现出来的哲学的、生态学的、美学的思想极具中国特色。其涵盖的自然写意、奥旷兼具、虚实相生、比德畅神等意境的发生,反映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综合性生态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出发,对与山水城市相关的山水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和整理,并尝试融入到山水城市规划和营造实践经验中去,从而确立两者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促进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理论在山水城市审美实践以及营造中的应用。凝练了山水城市的复合型概念,首先,山水城市重视山水景观、人工景观的搭建和城市特色的塑造。其次,山水城市是人居城市,城市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并且提炼和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其三,山水城市是符合生态规律的高效和谐的新型城市,突出风格个性。其四,山水城市是大数据驱动的、高科技打头的智慧城市,利用科技及创新营造崭新的城市模式。其五,结合中国园林美学的研究,是营造的具有东方气质的山水城市必由之路。泉城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有的地域和文化优势使得古今名家流连忘返,整个城市可以说就是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营造特色独具的山水城市对于济南的建设意义重大。具体实施从济南城市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根据济南城市所特有的地形地貌、山水特性和实际需求提出构建景观绿色廊道;完善绿地系统;提出符合济南城市特点的“星罗架构”;生活环境的融入等技术路径。使当代济南在恢复往日风貌的基础上,营造以文化为骨、科技为血、以意境为魂的山水城市。本文拟鉴古而通今,希望对于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研究起到少许推进的作用。

邹琪[8](2018)在《朱德研究史》文中认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朱德研究,是朱德研究的发展史。朱德研究,是研究朱德一生历史的研究成果,对朱德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是朱德研究。本文对朱德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力图按照学术史本身的线索,来展现朱德研究的全貌。国内外目前都还没有“朱德研究史”的专着出版,这是朱德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空白。本文以朱德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从20世纪20年代至2016年的朱德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探析朱德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形成一部整体性的“朱德研究史”,希冀拓宽朱德研究的领域,弥补国内外朱德研究中的不足,这使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时,在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析朱德研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横向上,在特定空间、特定历史时期内,分析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朱德研究的代表作,对其特点、内容、得失进行理论分析。对每个时期的朱德研究,先概述其研究背景、总体状况,再对代表作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就,最后总体评述,总结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按此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朱德研究概述。阐明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对朱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朱德研究的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界定“朱德研究史”一些概念。第一章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朱德研究(1920.8-1949.9)。这一阶段是朱德研究的萌芽时期。国外对朱德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散见于西方记者的着作。国内的朱德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关于朱德实践活动的报道,如朱德领导红军的报道等。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朱德的文字,目前可查的是《简州顾品珍等来电》(《申报》1920年8月13日)。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30、40年代,研究朱德的专着开始出现,有关朱德传记的各种书籍广泛流传,如《朱德传》、《西战场的主将朱德》等。外国记者的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是朱德的传记,但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朱德的生平和轶事,是研究朱德的珍贵资料。第二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朱德研究(1949.10-1978.12)。这是朱德研究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研究朱德的书籍开始较多地出版,大都是记述朱德崇高品德和传奇故事以及回忆性的作品。香港和台湾也出版了研究朱德的着作,如吴起、孟超的《红色人物论》、章民的《朱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朱德研究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只出版了少量的回忆性的着作。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以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三章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朱德研究(1978.12-2016.12)。这是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朱德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大量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着作不断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年谱》和《朱德传》的出版。这一时期香港和台湾朱德研究的代表作是顾则徐的《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这些研究成果,从朱德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到朱德传记的出现,从朱德生平介绍到朱德思想研究,使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关于朱德研究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规模较大,如:1986年12月的“全国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的“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6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6年12月“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2016年4月的“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论坛”、2016年8月的“一战成名——朱德与护国战争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的“朱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朱德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基本趋向,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跨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第四章评述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从朱德诞辰120周年以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朱德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德研究的水平和现状。朱德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结语,总结90多年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朱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的朱德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历了 90多年发展的朱德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为今后的朱德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以推动朱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研究,提供关于朱德研究成果的详实资料,使人们明辨资料的正误优劣,以正确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更好地学习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木隆[9](2017)在《蔡复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蔡复一(1576-1625),字敬夫、号元履、又号遯庵、自号太武居士,明代福建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蔡厝(今金门县蔡厝)人。蔡复一是金门最年轻的进士,唯一御赐尚方剑的重臣,第一位获得諡号、第一位跻身正史的人物。蔡复一“允文允武”,《明史》专载其赫赫军功。不仅如此,蔡复一在诗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本研究探讨蔡复一有两项争议:一为:其诗风因入楚为宦,与《竟陵派》锺惺、谭元春诗文酬唱,三人亦师亦友交游。因而被视为沾染竟陵,“变闽为楚”。在明代文学史上,蔡复一名字总被挂在竟陵派锺惺、谭元春两人之後,被归为竟陵派诗人。遭钱谦益、朱彝尊强烈排撃,文名蒙尘,指他“尽弃所学、降心以从、率先倒戈”学竟陵等。本论文由蔡复一视角出发,探讨与竟陵之关系,其对竟陵之经典《诗归》,认为“可商”,并提出二处尖锐之批评。另蔡复一与竟陵之交游,已三十五、四十岁,定型之诗人,入楚言楚,只是蔡复一诗歌创作的一个阶段,谓其“尽弃所学”,太过沉重,亦未必得当。二为,蔡复一在闽南民间传说中,指其长相为“目眇、跛脚、龟背、面麻”,天残奇相之人,本研究经梳理其重要交游,与明代之记载,均无蔡复一残障之记述。张燮谓其“貌亦廋”;池显方谓“体素羸,不耐劳”,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记载:万历二十三年榜,有数名年少英俊、有学问的年少进士。谓:“闽中更有蔡敬夫户部,年最少,其才亦与尊生(曹学佺)伯仲,但貌不逮耳。时予未之识。蔡与曹同是科会魁,又与之同乡榜。”按此,如果蔡复一残障,沈德符一定会记载。故蔡复一的形象并无所谓之“天残奇相”之说。本研究对蔡复一之一生进行梳理,从其仕宦之事蹟,与文学交游过程中,交叉进行探讨,以忠实还原蔡复一完整之面貌。本论文第一章蔡复一的时代背景,以金门原乡出发,探讨蔡复一所处的金门,在明代是科举最为兴盛、文风最为鼎盛的时代。第二章蔡复一的生平书写,论述蔡复一的家世出身、仕宦历程。第三章探讨蔡复一与张燮偕手三十年之文学交游。第四章探讨蔡复一与蒋孟育、蔡献臣、许獬、池显方等闽地交游之情状。第五章探讨蔡复一与楚地友人锺惺、谭元春之文学交往,指出蔡复一与竟陵派文学主张和而不同之处。第六章蔡复一着作考述,对蔡复一的主要着作《遯庵全集》与《遯庵蔡先生文集》,进行版本与内容考述,就蔡复一诗文内容、主题,诗风进行探究,并对其忧国忧民之作的政治文军事文,探究其诗文艺术特色与价值。

赵贞旎[10](2017)在《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80年前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人们更希望从历史的追忆中寻找到文化的延续、身份的认同和精神的传承。我们不缺乏历史,缺乏的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媒体在建构历史记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托着长征纪念周年、重大历史纪念日,各大媒体展开长征纪念性报道,使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复活”。为了研究媒体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呈现特征、报道方式和传播功能等,论文以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与定性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949-2016年的长征纪念性报道进行分析,一方面,对其报道的数量、版面、体裁、题材、形式等方面进行量化统计,从宏观层面考察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媒介呈现特征;另一方面,从纵向时间轴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对长征“逢十”周年的纪念性报道的特征和历史建构。研究发现,随着政治、经济、媒介环境等的变化,《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越来越着重于事、着墨于人、着眼于今,以便更好地达成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论文还结合其他媒体如新华社等的长征纪念性报道经验,指出《人民日报》要创新报道形式、加强双向互动、创新报道策划,以便寻求更好的长征纪念性报道传播方式来实现其传播功能。

二、开国元勋诗词研讨会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国元勋诗词研讨会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3)《闲中咏古咏史》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杨叔珨《闲中咏古咏史》与版本情况
        (一) 杨叔珨及其咏史诗集考述
        (二) 《闲中咏古咏史》版本及收录情况
    二、附录诗人生平与版本简况
        (一) 范阮攸及其诗集版本
        (二) 阮德达及其诗集版本
        (三) 梅庵公主及其诗集版本
    三、咏史诗与作家的研究现状
        (一) 越南咏华史诗研究现状
        (二) 杨叔珨咏史诗集及附录诗人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选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四、《闲中咏古咏史》的史料价值
        (一) 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
        (二) 展现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
        (三) 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史的折射
    五、《闲中咏古咏史》的文学色彩
        (一) 展现了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
        (二) 形成了晓畅质朴的艺术风格
凡例
《闲中咏古咏史》序
闲中咏古咏史诗集校注
    咏史甲集(上载附录探花阮公原作、进士范公原作)
        五臣
        附录 阮德达:咏帝尧
        五子
        附录 阮德达:咏太康
        龙逢
        附录 范阮攸:龙逢
        伊尹
        附录 阮德达:伊尹
        附录 范阮攸:伊尹
        傅说
        附录 阮德达:傅说
        比干
        附录 范阮攸:比干
        箕子
        附录 范阮攸:箕子
        微子
        附录 范阮攸:微子
        太公
        附录 阮德达:太公
        附录 阮德达:咏商受
        夷齐
        附录 阮德达:夷齐
        武庚
        附录 阮德达:武庚
        管仲
        附录 阮德达:管仲
        季札
        附录 阮德达:季札
        子方
        附录 范阮攸:子方
        老子
        附录 阮德达:老子
        庄子
        附录 阮德达:庄子
        董狐
        附录 阮德达:董狐
        齐太史
        附录 阮德达:齐太史
        程婴杵臼
        附录 阮德达:程婴杵臼
        附录 阮德达:咏吴夫差
        伍员
        附录 范阮攸:伍员
        附录 阮德达:伍员
        申包胥
        附录 范阮攸:申包胥
        附录 阮德达:申包胥
        范蠡
        附录 阮德达:范蠡
        陈文种
        附录 阮德达:陈文种
        豫让
        附录 阮德达:豫让
        附录 范阮攸:豫让
        吴起
        附录 阮德达:吴起
        孙膑
        附录 阮德达:孙膑
        荀卿
        附录 阮德达:荀卿
        商鞅
        附录 阮德达:商鞅
        附录 梅庵公主:商鞅
        鬼谷先生
        张仪苏秦
        附录 范阮攸:苏秦
        附录 阮德达:苏秦
        郭隗
        附录 阮德达:郭隗
        屈原
        附录 阮德达:屈原
        乐毅
        附录 阮德达:乐毅
        王烛
        附录 阮德达:王烛
        蔺相如
        附录 阮德达:蔺相如
        附录 梅庵公主:蔺相如
        孟尝君
        附录 阮德达:孟尝君
        平原君
        附录 阮德达:平原君
        附录 梅庵公主:平原君
        毛遂
        附录 阮德达:毛遂
        附录 范阮攸:毛遂
        范睢
        附录 阮德达:范雎
        附录 范阮攸:范雎
        信陵君
        附录 阮德达:信陵君
        白起
        附录 阮德达:白起
        鲁仲连
        附录 阮德达:鲁仲连
        燕丹
        附录 阮德达:燕丹
        荆轲
        附录 阮德达:荆轲
        附录 阮德达:高渐离
        附录 阮德达:秦始皇
        茅焦
        范增
        附录 范阮攸:范增
        附录 阮德达:范增
        附录 梅庵公主:范增
        萧何
        附录 范阮攸:萧何
        附录 阮德达:萧何
        韩信
        附录 范阮攸:韩信
        附录 阮德达:韩信
        张良
        附录 阮德达:张良
        附录 梅庵公主:张良
        樊哙
        附录 阮德达:樊哙
        田横
        附录 阮德达:田横
        四皓
        附录 范阮攸:四皓
        附录 阮德达:四皓
        曹参
        附录 阮德达:曹参
        周勃
        附录 范阮攸:周勃
        附录 阮德达:周勃
        陈平
        附录 阮德达:陈平
        王陵
        附录 阮德达:王陵
        刘章
        附录 阮德达:刘章
        伏生
        附录 阮德达:伏生
        贾谊
        附录 范阮攸:贾谊
        附录 阮德达:贾谊
        晁错
        附录 阮德达:晁错
        周亚夫
        附录 阮德达:周亚夫
        穆生
        附录 阮德达:穆生
        董子
        附录 范阮攸:董子
        附录 阮德达:董子
        附录 梅庵公主:董子
        汲黯
        附录 范阮攸:汲黯
        附录 阮德达:汲黯
        司马相如
        附录 范阮攸:司马相如
        附录 阮德达:司马相如
        朱买臣
        附录 范阮攸:朱买臣
        附录 阮德达:朱买臣
        公孙弘
        附录 阮德达:公孙弘
        东方朔
        附录 阮德达:东方朔
        司马迁
        附录 阮德达:司马迁
        苏武
        附录 范阮攸:苏武
        附录 阮德达:苏武
        霍光
        附录 范阮攸:霍光
        附录 阮德达:霍光
        魏相
        丙吉
        黄伯
        附录 阮德达:黄伯
        龚遂
        附录 阮德达:龚遂
        赵充国
        萧望之
        附录 阮德达:萧望之
        二疏
        附录 阮德达:二疏
        匡衡
        附录 阮德达:匡衡
        朱云
        附录 阮德达:朱云
        刘向
        附录 阮德达:刘向
        孔光
        附录 阮德达:孔光
        王莽
        附录 阮德达:王莽
        梅福
        附录 阮德达:梅福
        逢萌
        附录 阮德达:逢萌
        龚胜
        附录 阮德达:龚胜
        陈咸
        附录 阮德达:陈咸
        杨雄
        附录 梅庵公主:扬雄
        附录 阮德达:扬雄
        邓禹
        附录 阮德达:邓禹
        冯异
        附录 阮德达:冯异
        补录:卓茂
        严光
        附录 阮德达:严光
        马援
        附录 阮德达:马援
        附录 梅庵公主:马援
        董宣
        附录 阮德达:董宣
        补录:刘昆
        刘晨阮肇
        毛义
        附录 阮德达:毛义
        班超
        附录 阮德达:班超
        班固
        附录 阮德达:班固
        陆绩
        附录 阮德达:陆绩
        黄宪
        附录 阮德达:黄宪
        附录 阮德达:张纲
        李膺
        附录 阮德达:李膺
        五处士
        附录 阮德达:卢翊
        八龙
        附录 阮德达:华歆
        郭泰
        附录 阮德达:郭泰
        袁安
        附录 阮德达:袁安
        杨震
        附录 阮德达:杨震
        仇香
        附录 阮德达:范滂
        刘宽
        附录 阮德达:刘宽
        申屠蟠
        附录 阮德达:申屠蟠
        胡广
        附录 阮德达:胡广
        董卓
        附录 阮德达:董卓
        管宁
        附录 阮德达:管宁
        蔡邕
        附录 阮德达:蔡邕
        曹操
        附录 阮德达:曹操
        荀彧
        附录 阮德达:荀彧
        附录 梅庵公主:荀彧
        孔文举
        附录 阮德达:孔文举
        孔明
        附录 阮德达:孔明
        庞统
        附录 阮德达:庞统
        关公
        附录 阮德达:关公
        张飞
        附录 阮德达:张飞
        赵云
        附录 阮德达:赵云
        严颜
        附录 阮德达:严颜
        周瑜
        附录 阮德达:周瑜
        张昭
        附录 阮德达:张昭
        祢衡
        附录 阮德达:祢衡
        张松
        华陀
        附录 阮德达:华陀
        左慈
        附录 阮德达:管辂
        司马懿
        附录 阮德达:司马懿
        曹植
        附录 阮德达:曹植
        姜维
        附录 阮德达:姜维
        北平王
        附录 阮德达:北平王
        诸葛瞻
        附录 阮德达:诸葛瞻
        桃源渔父
        竹林七贤
        附录 阮德达:魏明帝
        咏晋武帝
        咏怀愍二帝
        咏孝武帝
        羊祜
        附录 阮德达:羊祜
        杜预
        附录 阮德达:杜预
        王浚
        附录 阮德达:王浚
        何晏
        附录 阮德达:何晏
        裴頠
        附录 阮德达:裴頠
        张华
        附录 阮德达:张华
        毕卓
        附录 阮德达:咏陆机
        张翰
        附录 阮德达:张翰
        索靖
        附录 阮德达:索靖
        王导
        附录 阮德达:王导
        庾亮
        附录 阮德达:庾亮
        嵇绍
        附录 阮德达:嵇绍
        祖逖
        附录 阮德达:祖逖
        刘琨 陶侃
        附录 阮德达:陶侃
        温峤
        附录 阮德达:温峤
        卞壸
        附录 阮德达:卞壸
        石勒
        附录 阮德达:咏石崇
        桓温
        附录 阮德达:桓温
        殷浩
        附录 阮德达:殷浩
        褚裒
        附录 阮德达:咏孙盛
        王羲之
        附录 阮德达:王羲之
        王猛
        附录 阮德达:王猛
        谢安
        附录 阮德达:谢安
        附录 梅庵公主:谢安
        谢玄
        陶潜
        附录 阮德达:陶潜
        刘裕
        附录 阮德达:刘裕
        崔浩
        附录 阮德达:崔浩
        高允
        附录 阮德达:高允
        谢灵运
        附录 阮德达:谢灵运
        檀道济
        附录 阮德达:檀道济
        袁粲
        附录 阮德达:袁粲
        褚渊
        附录 阮德达:褚渊
        宗懿
        附录 阮德达:咏沈庆之
        昭明太子
        附录 阮德达:昭明太子
        陶弘景
        附录 阮德达:陶弘景
        陈叔宝
        附录 阮德达:陈叔宝
        附录 阮德达:咏东魏高欢
        萧衍
        附录 阮德达:萧衍
        杨坚
        附录 阮德达:杨坚
        高颎(音景)
        附录 阮德达:高颎
        贺若弼
        附录 阮德达:贺若弼
        苏威
        附录 阮德达:苏威
        王通
        附录 阮德达:王通
        薛道衡
        附录 阮德达:薛道衡
        杨素
        尧君素
        附录 阮德达:尧君素
        杨义臣
        补录:王义
        附录 阮德达:咏唐高祖
        裴寂
        附录 阮德达:裴寂
        房、杜
        附录 阮德达:房玄龄
        萧瑀
        附录 阮德达:萧瑀
        魏征
        附录 阮德达:魏征
        李靖
        附录 阮德达:李靖
        薛仁贵
        附录 阮德达:薛仁贵
        褚遂良
        附录 阮德达:褚遂良
        李世绩
        附录 阮德达:李世绩
        狄仁杰
        附录 阮德达:狄仁杰
        五王
        附录 阮德达:五王
        武攸绪
        附录 阮德达:武攸绪
        骆宾王
        附录 阮德达:骆宾王
        王勃
        附录 阮德达:王勃
        韩休
        附录 阮德达:韩休
        姚、宋
        附录 阮德达:宋璟
        张九龄
        附录 阮德达:张九龄
        李太白
        附录 阮德达:李太白
        杜甫
        附录 阮德达:杜甫
        孟浩然
        附录 阮德达:孟浩然
        郭子仪
        附录 范阮攸:郭子仪
        附录 阮德达:郭子仪
        张巡许远
        附录 阮德达:张巡
        南霁云
        附录 阮德达:南霁云
        颜真卿
        附录 阮德达:颜真卿
        颜杲卿
        附录 阮德达:颜杲卿
        段秀实
        附录 阮德达:段秀实
        李泌
        附录 范阮攸:李泌
        附录 阮德达:李泌
        陆贽
        附录 阮德达:陆贽
        裴度
        附录 阮德达:裴度
        韩愈
        附录 阮德达:韩愈
        附录 梅庵公主:韩愈
        白居易
        附录 阮德达:白居易
        附录 阮德达:咏元稹
        李绛
        李德裕
        附录 阮德达:李德裕
        郑綮
        附录 阮德达:郑綮
        司空图
        附录 阮德达:司空图
        孙供奉
        附录 阮德达:孙供奉
        梁震
        附录 阮德达:梁震
        王彦章
        附录 阮德达:王彦章
        李克用
        附录 阮德达:李克用
        李存勖
        附录 阮德达:李存勖
        冯道
        附录 阮德达:冯道
        陈抟
        附录 阮德达:陈抟
        赵普
        附录 阮德达:赵普
        曹彬
        附录 阮德达:曹彬
        张齐贤
        附录 阮德达:张齐贤
        李沆
        附录 阮德达:李沆
        吕蒙正
        附录 阮德达:吕蒙正
        王旦
        附录 阮德达:王旦
        寇准
        附录 阮德达:寇准
        种放
        附录 阮德达:种放
        魏野
        附录 阮德达:魏野
        林逋
        附录 阮德达:林逋
        王钦若
        附录 阮德达:王钦若
        王曾
        附录 阮德达:王曾
        鲁宗道
        附录 阮德达:鲁宗道
        韩、范
        附录 阮德达:韩琦
        附录 阮德达:仲淹
        富弼
        附录 阮德达:富弼
        唐介
        附录 阮德达:唐介
        王德用
        附录 阮德达:王德用
        包拯
        附录 阮德达:包拯
        赵拚
        附录 阮德达:赵拚
        王安石
        附录 阮德达:王安石
        司马光
        附录 阮德达:司马光
        欧阳修
        附录 阮德达:欧阳修
        洛社耆英
        附录 阮德达:文彦博
        苏轼苏辙
        附录 阮德达:苏轼
        三舍人
        附录 阮德达:三舍人
        陈禾
        附录 阮德达:陈禾
        邓肃
        附录 阮德达:范镇
        童贯
        附录 阮德达:童贯
        附录 阮德达:钦宗
        李若水
        附录 阮德达:李若水
        秦桧
        附录 阮德达:秦桧
        李纲
        附录 阮德达:李纲
        宗泽
        附录 阮德达:宗泽
        王彦
        附录 阮德达:王彦
        徐徽言
        附录 阮德达:徐徽言
        赵鼎
        附录 阮德达:赵鼎
        陈东
        附录 阮德达:陈东
        张浚
        附录 阮德达:张浚
        虞允文
        附录 阮德达:虞允文
        胡安国
        附录 阮德达:胡安国
        胡铨
        附录 阮德达:胡铨
        韩世忠(进退格)
        附录 阮德达:韩世忠
        岳飞
        附录 阮德达:岳飞
        朱弁
        附录 阮德达:朱弁
        洪浩
        附录 阮德达:洪浩
        附录 阮德达:刘珙
        陈观
        张邵
        附录 阮德达:张邵
        韩侘胄
        附录 阮德达:韩侘胄
        魏了翁
        附录 阮德达:魏了翁
        真德秀
        附录 阮德达:真德秀
        陈寅
        附录 阮德达:咏吴璘
        赵师睾
        附录 阮德达:赵师睾
        黄恺伯
        附录 阮德达:孟珙
        贾似道
        附录 阮德达:贾似道
        张顺张贵
        附录 阮德达:张顺
        附录 阮德达:张贵
        汪立信
        附录 阮德达:汪立信
        赵昂发
        附录 阮德达:赵昂发
        米立
        附录 阮德达:米立
        李芾
        附录 阮德达:李芾
        附录 阮德达:姜才
        李庭芝
        附录 阮德达:李庭芝
        附录 阮德达:陈宜中
        陈文龙
        附录 阮德达:陈文龙
        张世桀
        附录 阮德达:张世桀
        陆秀夫
        附录 阮德达:陆秀夫
        文天祥
        附录 阮德达:文天祥
        谢枋得
        附录 阮德达:谢枋得
        留梦炎
        附录 阮德达:留梦炎
        家铉翁
        附录 阮德达:家铉翁
        许衡
        附录 阮德达:许衡
        吴澄
        附录 阮德达:吴澄
        刘因
        附录 阮德达:刘因
        附录 阮德达:宋理宗
        咏宋恭尊
        咏金哀尊
        咏元顺帝
        唐班
        郑忠
    咏史乙集
        嫫母
        附录 阮德达:嫫母
        女娲
        附录 阮德达:女娲
        湘妃
        附录 阮德达:湘妃
        嫦娥
        附录 阮德达:嫦娥
        妲己
        附录 阮德达:妲己
        姜后
        附录 阮德达:姜后
        褒姒
        附录 阮德达:褒姒
        西施
        附录 阮德达:西施
        附录 梅庵公主:西施
        越女
        附录 阮德达:越女
        卫姬
        补录:齐姜
        补录:庄姜
        补录:共姜
        樊妃
        漂母
        附录 阮德达:漂母
        王陵母
        附录 阮德达:王陵母
        虞姬
        附录 范阮攸:虞姬
        附录 阮德达:虞姬
        附录 梅庵公主:虞姬
        吕后
        附录 阮德达:吕后
        戚姬
        缇萦
        附录 阮德达:缇萦
        卓文君
        附录 阮德达:卓文君
        附录 梅庵公主:卓文君
        昭君
        附录 阮德达:昭君
        附录 梅庵公主:昭君
        赵飞燕
        附录 阮德达:赵飞燕
        补录:湖阳公主
        补录:征侧征贰
        曹大家
        附录 阮德达:曹大家
        曹娥
        附录 阮德达:曹娥
        二女
        貂蝉
        附录 阮德达:貂婵
        蔡琰
        附录 阮德达:蔡琰
        补录:姜叙母
        补录:二乔
        补录:王氏
        夏侯女
        附录 阮德达:夏侯女
        补录:甘夫人
        补录:糜夫人
        孙夫人
        补录:张后
        补录:李氏
        补录:崔夫人
        张夫人
        苏惠
        附录 阮德达:苏惠
        绿珠
        附录 梅庵公主:绿珠
        潘妃
        附录 阮德达:齐王高纬
        冯淑妃
        张丽华
        洗夫人
        萧后
        附录 阮德达:炀帝
        朱贵妃
        十六院夫人
        姜亭亭
        红拂美人
        附录 梅庵公主:红拂美人
        补录:张尹二妃
        平阳公主
        附录 阮德达:平阳公主
        武后
        附录 阮德达:武后
        韦后
        附录 阮德达:中宗
        杨贵妃
        附录 阮德达:杨贵妃
        李氏
        附录 阮德达:李氏
        花蕊
        附录 阮德达:花蕊
        苏小妹
        杜氏
        附录 阮德达:杜氏
        雍氏
        附录 阮德达:雍氏
        杨太后
        周氏妻
附录:杨叔珨相关材料
    一、碑记
        琼瑠重修祠宇碑记
        东城县东塔社重修神庙碑
        乂安省琼瑠县青圆总苞厚社庙
    二、集序
        《乂安河静山水咏》序
参考文献
    专着类
    期刊论文
致谢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的界定及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剧目研究
        1.2.2 表演艺术研究
        1.2.3 剧本、曲谱整理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跨文体流动:“隋唐”故事的演变
    2.1 史传与笔记
        2.1.1 史传中的“隋唐”故事
        2.1.2 唐宋笔记中的“隋唐”故事
    2.2 说唱文学
        2.2.1 话本
        2.2.2 词话
        2.2.3 鼓词与评书(评话)
    2.3 戏曲与小说
        2.3.1 元明杂剧与明清传奇
        2.3.2 清宫昆弋腔戏
        2.3.3 “隋唐”演义系列小说
    小结
第3章 剧目研究:来源与嬗变
    3.1 剧目概述
        3.1.1 以题材分
        3.1.2 以行当分
        3.1.3 以主角身份分
    3.2 剧目来源
        3.2.1 源于其他剧种的剧目
        3.2.2 京剧演员自创剧目
        3.2.3 改编传统戏剧目
    3.3 剧目嬗变
        3.3.1 剧目地位的变迁
        3.3.2 剧目内容与表演的变化
        3.3.3 剧目的散佚
    小结
第4章 表演研究:流派与行当
    4.1 流派表演艺术
        4.1.1 谭派:《当锏卖马》与《南阳关》
        4.1.2 俞派:《晋阳宫》与《四平山》
        4.1.3 黄派:《独木关》等“隋唐”故事戏
    4.2 行当表演艺术
        4.2.1 唱工小生与《叫关》《小显》
        4.2.2 旦角艺术的发展:《樊江关》与《棋盘山》
        4.2.3 铜锤花脸与《白良关》等“隋唐”故事净角戏
    4.3 清宫皮黄“隋唐”故事戏演出
        4.3.1 咸丰末年
        4.3.2 同治年间至光绪九年
        4.3.3 光绪九年以后
    小结
第5章 剧本研究:整理改编与文学价值
    5.1 整理与改编
        5.1.1 民国时期关于京剧剧本改良的讨论
        5.1.2 传统剧目剧本改编策略与效果——以《柳迎春》与《临潼山》为例
    5.2 文学价值
        5.2.1 前人关于京剧文学的观点
        5.2.2 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文学价值
    小结
余论:京剧“隋唐”故事戏的整体性特征与价值
附录一 :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资料汇编
附录二:民国期刊报纸载京剧“隋唐”故事戏资料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人
        二、日人报纸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泰东日报》报史与报人研究
        二、近现代东北国人“国家认同”研究
    第四节 分期与史料
        一、历史分期
        二、所用史料
第一章 关东州:日人在华办报的区域样本
    第一节 日文报纸出现及相互竞争
    第二节 英文报纸创办与经济类报纸兴起
    第三节 日人对关东州中文报业的垄断
    第四节 日本战败与日人报业退场
第二章 《泰东日报》及其报人群体概述
    第一节 《泰东日报》概述
    第二节 《泰东日报》报人群体概述
        一、日本报人群体
        二、中国报人群体
第三章 1908-1925:金子雪斋时代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
    第一节 初代社长金子雪斋对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奠定
        一、金子雪斋其人
        二、经营《泰东日报》的风格与特征
        三、予以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思想根源
    第二节 创刊初期《泰东日报》中国人员考述
    第三节 傅立鱼入社与《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的形成
        一、关于主持笔政时间的考证与辩误
        二、报章言论与中日“亲善”观
        三、主持笔政期间的政治与社会活动
        四、在报纸“华人风骨”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 私谊网络与公共交往:中国报人的聚合及组织化
        一、私谊网络
        二、公共交往
    第五节 中国即“吾国”:中国报人与《泰东日报》国家认同
        一、“中国认同”之表征
        二、“中国认同”之成因
    第六节 对爱国运动的同情与声援:以五卅报道为例
        一、呈现沪案的论调、样态与策略
        二、无法回避的“正凶”——日本
        三、对东北爱国群众运动的声援
第四章 1925-1931:转折期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活动
    第一节 金子雪斋离世后中国报人生存境况
    第二节 关东州本土第一代职业报人退场:以毕乾一为中心
        一、毕乾一报人生涯概述
        二、入社初期的“游戏文字”
        三、报章言论与文学作品中的“省籍”意识
    第三节 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前后地下党报人的活动与影响
        一、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建立前非采编人员的党团活动
        二、创建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的核心力量
        三、编辑局长陈涛及其所网罗的中共报人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与呈现
        五、“普罗文学”的有益尝试
    第四节 国民党报人在《泰东日报》的活动
第五章 1931-1937:中国报人对日立场“转变”与新闻业务领域拓展
    第一节 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历史转型
    第二节 殖民话语转向:以伪满洲国“建国”报道为例
        一、“他者叙事”与“殖民话语”
        二、他者叙事的权力逻辑
        三、呈现“他者”的方式选择
        四、难以调和的叙述冲突
        五、失真的“他者”形象
    第三节 到“宗主国”去:中国报人的日本之行及游记
        一、中国报人访日活动概述
        二、吕仪文、李永蕃及毕殿元的访日之行
        三、访日行记中的多重隐喻
    第四节 以社会新闻为特色的本埠新闻采编活动
        一、中国报人本埠社会新闻采编活动概述
        二、“大连摩登”:中国报人记录下的殖民都会图景
        三、从社会新闻采编管窥中国报人职业素养
    第五节 在副刊繁盛期:毕殿元与他主编的五种副刊
        一、从《儿童》入社
        二、彰显“健康美”的《体育双周》
        三、《文艺》及其衍生的《文艺周刊》与《群星》
第六章 1937-1945: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灰暗时代
    第一节 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节 置身于殖民统治下的公共言论表达
        一、为“宗主国”殖民侵略制造“正义”舆论
        二、战争动员与实用主义“节义观”生产
        三、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体验与传播
        四、质疑殖民当局施政并为华人利益发声
    第三节 殖民霸权与战争阴影下的文人心态
        一、对殖民“宗主国”的畏羡与顺应
        二、“东亚共荣”的欲念与幻想
        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矛盾背后的自我贬抑
        四、傀儡、边缘人与旁观者
    第四节 日治末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
    第五节 报人身份的文学表达:以赵恂九小说创作为中心
        一、作为报人的赵恂九
        二、报人工作之余的小说创作活动
        三、文学书写中的报人印痕与被殖民者精神印记
第七章 日本战败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
    第一节 重归祖国:“8·15”至停刊期间中国报人活动情况
        一、按苏军指示接管《泰东日报》
        二、参与维持大连地方秩序
        三、在国共两党之间抉择
    第二节 《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彷徨与隐迹
        一、参与创办大连市政府与市委机关报
        二、1946 年后部分报人的“逃离”与隐迹
结论
附录:《泰东日报》中国社员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中国园林及其美学研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1.2 山水城市研究的概况与成果
        1.1.3 与山水城市相关的城市形态研究和实践
        1.1.4 作者对于山水城市理论的梳理
    1.2 研究方法与意义
        1.2.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重点
        1.3.1 中国园林美学与山水城市的关系
        1.3.2 山水城市的现代特征
        1.3.3 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
第二章 中国园林美学的流变
    2.1 中国园林美学的文化溯源
        2.1.1 中国园林美学的发端与形成
        2.1.2 中国园林的分类及风格
    2.2 中国园林美学的意境
        2.2.1 中国园林的“意境说”
        2.2.2 中国园林意境表现的内涵
        2.2.3 中国园林意境生成的规律
    2.3 中国园林美学的生态性
        2.3.1 山水泉石——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2.3.2 园林建筑——感通天地的生态建筑
        2.3.3 树木花草——自然天成的绿色空间
        2.3.4 天时季相——园林美的时空交感
第三章 中国园林美学与山水城市的营造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
        3.1.1 “山水文化”的由来
        3.1.2 山水审美观念的兴落
        3.1.3 中国山水文化与中国园林、山水城市的关系
    3.2 中国园林的审美活动与山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3.2.1 中国园林的群体游园之风
        3.2.2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3.3 中国园林美学对于山水城市营造的启迪
        3.3.1 集生态艺术之大成
        3.3.2 人性归复的精神文化生态形式
        3.3.3 园林美学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共通性
    3.4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1 掇山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2 理水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3 中国园林建筑与布局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3.4.4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第四章 济南城市特色与生态环境发展脉络
    4.1 济南城市的环境概况
        4.1.1 济南城市自然环境
        4.1.2 济南城市泉群分布及泉水成因
    4.2 济南城市形成的历史踪迹
        4.2.1 史料记载中的济南城市和园林变迁
        4.2.2 济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踪迹
        4.2.3 济南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济南城市山水格局特征研究
    5.1 济南城市山水特色及文化解析
        5.1.1 济南古城的山水特色
        5.1.2 济南城市的山水文化特征
    5.2 济南城市的山水格局空间构成特征
        5.2.1 济南城市“山·城”特征
        5.2.2 济南城市“水·城”特征
    5.3 济南城市山水格局存在的问题
        5.3.1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形态吻合度低
        5.3.2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规模尺度失衡
        5.3.3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开发建设冲突
第六章 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策略
    6.1 济南历史文化承载与保护策略
        6.1.1 济南泉文化延续策略
        6.1.2 文化资源保护策略
        6.1.3 基于创造性意识与文化脉络融入济南山水城市营造体系策略
    6.2 济南山水城市格局营造组织策略
        6.2.1 济南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功能组织策略
        6.2.2 济南山水城市空间格局文脉传承策略
第七章 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的技术路径
    7.1 济南城市的山水架构营造
        7.1.1 山水架构的特色定位
        7.1.2 济南“山城一体”架构的基本格局
        7.1.3 济南“水城相依”架构的基本格局
        7.1.4 济南“泉水聚落”架构的基本格局
    7.2 济南城市发展“南联北跨,显山露水”
        7.2.1 城市总体发展“南联”
        7.2.2 城市总体发展“北跨”
    7.3 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的“星罗架构”
        7.3.1 构成济南“星罗架构”的十二个景观核心
        7.3.2 “星罗架构”的可视性与可达性
        7.3.3 从中国园林美学视角出发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营造系统
    7.4 基于济南山水城市生活环境的营造
        7.4.1 济南山水城市与现代“慢生活”的融合
        7.4.2 济南山水城市的产城融合发展趋势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创新点
        8.1.1 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去思考山水城市的营造
        8.1.2 分析山水城市中山水文化、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的关系
        8.1.3 为济南量身定制山水城市营造的策略和技术路径
    8.2 未来山水城市研究展望
        8.2.1 新世纪的山水城市内涵
        8.2.2 未来山水城市的营造展望
    8.3 融合与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朱德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萌芽时期(1920.8—1949.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报刊中关于朱德生平思想的报道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第三节 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
        一、任天马《活跃的肤施》
        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三、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四、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第四节 早期的朱德传记
        一、陈德真《朱德传》(第2版)
        二、张寒青《西战场的主将朱德》
        三、绍源《朱德自传》和张尚志《朱德与红军》
第二章 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1949.10—1978.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第三节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第四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第三章 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1978.12-2016.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
    第三节 朱敏《我的父亲朱德》
    第四节 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第六节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
    第七节 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蔡复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研究动机
        2. 研究目的
    二、研究范围与方法
        1. 研究范围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况与趋势
        1. 研究现况
        2. 研究趋势
第一章 蔡复一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明代金门之建置与发展
        一、金门之建置
        二、金门之发展
    第二节 明代金门科举之兴盛
        一、同安金门、无金不成同
        二、社学影响金门科举发达
        三、金门士子入朝仕进情况
    第三节 明代金门文风之鼎盛
        一、《沧海纪遣》为金门志之始
        二、万历间作家蔡献臣、许獬等
        三、金门先贤竖典范、文章垂世
第二章 蔡复一之生平书写
    第一节 家世与背景
        一、生於金门,幼承儒学
        二、先祖入浯,耕读传家
        三、联捷进士,无嗣之憾
    第二节 民间传说辨
        一、七鹤戏水传说
        二、体素羸非残障
    第三节 仕宦生涯
        一、刚方正大、劾武臣、拒贿赂
        二、定湖北兵变、拟筹边盖边墙
        三、备後金论辽事、拚七尺勤王
        四、御赐尚方剑、破苗巢七大战
        五、鞠躬尽瘁、壮心到底甘殉国
第三章 蔡复一与张燮文学交游
    第一节 蔡复一与张燮文学往来
        一、张燮之诗文人生
        二、张燮之霞中社、东西洋考
        三、蔡复一与张燮诗文交游
    第二节《霏云居续集序》、《叙张绍和北游稿》
        一、蔡复一作《霏云居续集序》
        二、蔡复一《叙张绍和北游稿》
    第三节 蔡复一与张燮九次下第历程
        一、张燮上春官锻羽而归
        二、奈何燮五上公车下第
        三、八下第作《西山五咏》
        四、九下第绝断长安之梦
        五、九下第征史局辞不奉
第四章 蔡复一闽地交游考述
    第一节 清节廉隅蒋孟育
        一、毛诗家学联捷进士第
        二、玄云社启沃漳州诗坛
        三、复一与孟育诗文交往
    第二节 江南夫子蔡献臣
        一、清白家风、父子文宗
        二、简切趋峻、文如其人
        三、同安二蔡、谊如兄弟
    第三节 会元传胪许獬
        一、金门第一才子
        二、制义当魁天下
        三、蔡许情古谊厚
        四、许獬早逝之憾
    第四节 厦门名士池显方
        一、晃园主人、喜参佛法
        二、蔡复一为《玉屏集序》
        三、复一显方、千里酌新句
        四、蔡复一、折节为莫逆
第五章 蔡复一与锺惺、谭元春之文学交往
    第一节 蔡复一与锺惺
        一、个性相投引
        二、长途读君诗
        三、引荐谭元春
        四、咏梅诗寄答
    第二节 蔡复一与谭元春
        一、未曾谋面的知己
        二、蔡敬夫吾师事之
        三、谭元春作客郧阳
        四、谭元春丧二师友
    第三节 蔡复一对《诗归》之批评
        一、《诗归》删定的过程
        二、蔡复一对《诗归》之批评
    第四节 蔡复一“变闽为楚”之辨
        一、蔡复一“尽弃所学”辨
        二、蔡复一“率先倒戈”辩
第六章 蔡复一着作考述
    第一节 《迁庵全集》与《遯庵文集》
        一、《遯庵全集》
        二、《遯庵蔡先生文集》
    第二节 着作体裁与内容
        一、《遯庵全集》内容探究
        二、《遯庵蔡先生文集》内容探究
    第三节 蔡复一诗文内容探究
        一、蔡复一诗风与主题
        二、蔡复一诗之艺术特色
        三、蔡复一忧国之军事文
结论
附录 晚明五省经略蔡复一年表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纪念性报道新闻学研究
        二、纪念性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三、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新闻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定量分析
        一、报道数量分析
        二、报道版面分析
        三、报道体裁分析
        四、报道题材分析
        五、报道形式分析
    第二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用新闻重访历史
        二、用评论解读历史
        三、用艺术重现历史
第三章 铭记历史:《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发展历程综述
        一、改革开放前
        二、改革开放后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不同时期长征纪念性报道及其特色
        一、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报道:数量少,形式单一
        二、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报道:开辟专栏
        三、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开辟特刊
        四、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嬗变
        一、更着重于事
        二、更着墨于人
        三、更着眼于今
第四章 传承历史:《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传播功能及其报道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长征纪念性报道的传播功能
        一、政治功能:强调政治合法性
        二、社会功能:凝聚社会共识
        三、教育功能: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
    第二节 长征纪念性报道报道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报道形式,力求丰富多样
        二、加强双向互动,鼓励读者参与
        三、创新报道策划,加强媒体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统计表(1949-2016)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开国元勋诗词研讨会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科举视域下的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D]. 苗文君. 天津师范大学, 2021
  • [2]乾隆朝宗室诗人弘晓研究[D]. 魏冕. 浙江大学, 2021
  • [3]《闲中咏古咏史》校注[D]. 郭文瑞.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4)
  •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5]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D]. 孙晓东. 辽宁大学, 2019(12)
  • [6]《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D]. 梁德学. 吉林大学, 2017(07)
  • [7]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D]. 张莉莉. 天津大学, 2017(01)
  • [8]朱德研究史[D]. 邹琪. 扬州大学, 2018(12)
  • [9]蔡复一研究[D]. 李木隆.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D]. 赵贞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开国元勋诗歌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