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收益对比实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菁菁[1](2021)在《旧城改造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股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旧城改造是城市在实现更新换代、发展变迁的重要步骤,因而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以及多个社会主体的关注。而房地产企业凭借其专业的规划建造能力也成为旧城改造项目的重要参与主体。目前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对房企参与旧城改造项目的定性影响分析,一般以案例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探讨不同改造模式的优缺点,而对于旧改项目与房地产企业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我国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项目是否会对其股价波动造成影响,以及导致这种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本文主要使用了事件分析法来研究我国上市房企参与旧城改造项目这个事件的公示是否会对其股价在窗口期内造成异常波动,并检验不同期间异常收益的显着性;此外还采用了OLS回归来探讨造成这种异常波动的不同影响因素。本文通过事件分析法和OLS回归发现:我国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项目确实会使其股价产生显着的异常收益,特别是在事件公示日当天以及前后三天。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我国上市房企宣布参与旧城改造项目会给其股价带来显着的正向波动。并在对构建的OLS模型进行回归和实证检验后,观测到项目所涉及的地块总价以及规划建筑面积对股价的这种异常波动具有显着性的解释意义。其中地块总价会带来股价波动的负向影响,而项目的规划建筑面积则会带来正向影响。说明房企参与的旧改项目所涉及的地块总价过高反而使得市场投资者不看好该项目的预期发展,而项目的规划建筑面积则会对其股价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在我国城镇化率愈高、房企拿新地愈发困难的背景下,房企应该转变发展模式,意识到将参与旧城改造项目作为扩大企业土地储备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以求更好的解决房企“拿地难”、“土储降”等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我国很多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旧城区”并存的问题,优化城市风貌,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林思涵[2](2021)在《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与传染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经历了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与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如日本的泡沫经济、美国的互联网泡沫以及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等等,无一不伴随着大规模的资产价格泡沫崩溃。这些事件让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者不断意识到关于资产价格泡沫潜在风险研究的重要性。当前,我国虽尚未发生大规模的泡沫崩溃事件,但是资产价格频繁波动以及资产价格的泡沫化迹象对我国经济运行的潜在威胁也十分显着。如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1998年住房改革之后,已经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普遍上涨。如今,房地产市场被我国央行视作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灰犀牛”。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在经历了2015年异常波动后,由资产价格泡沫化导致的严重的资金空转现象以及资本配置不当,已使得我国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显着下降。现如今,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机影响下,出于经济救助的目的,全球央行“大放水”已造成了全球流动性的泛滥,而过于充足的流动性很可能会进一步滋生新的资产价格泡沫。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资产市场现状,以资产价格泡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基于“识别、测度→形成机理→影响效应→政策治理”这一研究脉络,对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测度、形成机理、传染效应以及政策治理展开系统研究,这不仅对理解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运行机制具有显着意义,也对我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要求十分重要。第1章,重点对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与测度、形成机理、传染效应以及政策效应进行了文献梳理,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2章,介绍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内涵与形成过程,以及理性资产价格泡沫与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的部分,本章又介绍了内生性、外生性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界定;关于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重点介绍了以异质信念与有限套利为诱发因素的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以及噪声交易理论与泡沫乘骑理论。第3章,基于PSY识别程序对我国股票市场与主要市域房地产价格泡沫进行识别。首先,本章介绍了PSY识别方法的检验原理与递归算法,而后对我国主要资产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在样本区间内,我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均经历了频繁的泡沫过程,如我国上交所、深交所以及创业板股票市场均识别到完整的泡沫区间,仅中小板市场未识别出明显的泡沫区间。主要泡沫区间为2007年4月至10月、2015年3月至6月。在市级城市的房价泡沫识别中,样本城市普遍经历了不同频次的泡沫周期,时间集中于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泡沫韧性方面,股票市场中上交所市场的泡沫韧性强于深交所,房地产市场中一线城市强于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强于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韧性较高的资产市场其泡沫持续期长,资产价格泡沫不易破灭。第4章,重点研究了信贷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首先,本章在理论上论证了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杠杆之间的定价关系,得出在违约概率大于零的前提下,金融杠杆的存在会导致正向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而后为验证上述理论结果,本文采用NARDL模型实证分析了分部门宏观杠杆率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长、短期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实体经济部门以及金融部门杠杆率的负向调整均会长期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持续膨胀,但一刀切的实体经济部门去杠杆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其次,长期内可采用非金融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的杠杆转移,来实现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温和平抑作用。最后,应有效、合理地发挥中央政府杠杆的前瞻性指引作用,政策当局不应对地方政府施行强效去杠杆政策,而应试图“熨平”地方政府债务波动以免引发局部房地产价格泡沫化风险。第5章,重点研究卖空约束下,投资者异质信念对股票价格泡沫形成的作用机理。首先,本章对卖空约束、投资者异质信念对股票价格泡沫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层面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本章构建了嵌入狄利克雷过程的无限区制马尔科夫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RTV-VAR),以刻画变量间的时变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海主板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更具加速风险释放的杠杆交易特征。该杠杆交易特征致使投资者情绪非对称表达,进而引致股票的错误定价。而深圳主板市场的融资融券交易则未体现较强的杠杆交易特征。在沪深主板股价泡沫活跃期间,投资者异质信念对融资融券的正向影响的上升表明投资者情绪借助融资融券工具得以表达的意愿变强,因此该正向影响的快速上升可作为股价异常波动的预警信号。第6章,重点分析了股票价格泡沫的传染效应。首先,本章根据PSY方法识别了我国股票市场分行业资产价格泡沫,并通过市盈率与BSADF统计量的趋势匹配方法,构造了资产价格泡沫规模的代理变量。而后采用带有时变波动率的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广义方差分解,构造了时变动态DY连通性指标,对2012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行业间的股票泡沫传染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首先,总体动态连通性指数捕捉到2012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三次典型的泡沫事件,分别为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2017-2018年上旬的债券市场大规模债务违约以及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其次,行业间的泡沫传染在传染方向以及传染规模上均具有显着的时变特征。整体上工业、医药卫生以及信息技术行业资产价格泡沫溢出影响持续为正,表明该三个行业最具泡沫传染性,而能源、主要消费、金融地产以及公共事业行业则是泡沫风险的主要净接收行业,最具行业脆弱性。最后,两两行业间的净溢出动态连通性指数的测度结果表明,由于行业自身泡沫规模变化所产生的投资者情绪引导作用以及与其他行业业务关联性的变动导致行业间的泡沫传染具有显着的行业轮动特征。第7章,重点分析了我国股票价格泡沫和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效应。首先,本章结合局部均衡框架下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简要论证了利率的变化对基础价值成分和泡沫成分具有不同影响。而后在实证分析中采用TVP-VAR模型分析了以短期名义利率上升为代表的外生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以及以货币供应量M2为代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对货币政策潜在目标变量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分析结果,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构造了利率冲击对资产价格内在价值成分和泡沫成分的冲击影响。结果表明,外生紧缩性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短暂下跌,并且相比于基础价值成分的下跌,泡沫成分的上升更为显着。此外该货币政策还会引起房地产价格泡沫短期内呈现上升趋势,长期才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利用紧缩性价格型政策治理资产价格泡沫时,不但无法达到有效抑制泡沫的作用,反而会损害股票的基础价值。而扩张性数量型货币政策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显着上升,但其对股利变量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此外,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泡沫存在更为显着的政策滞后效应。因此,传统的“逆向操作”策略对资产价格泡沫的作用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甚至适得其反。
周雪晴[3](2021)在《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国际需求呈现疲软态势,不少企业面对资本市场高收益的诱惑,选择逐渐脱离原有主营业务,将资金投入到利润丰厚的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导致实体经济呈现出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一方面,企业适度配置金融资产可以在拓宽补充性收入来源的同时,缓解主营业务收入下滑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若过度配置金融资产可能会加剧主营业务停滞不前、资金链断流等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审计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对改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阶段实体企业“产融结合”与“脱实向虚”并存的现状,为推动经济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平稳发展,我国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力度增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随之显着提高。审计师由此出于谨慎态度会选择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技术等审计资源参与审计,并相应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作为自身的风险补偿。因此,探讨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审计费用造成的经济后果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对研究我国经济转型及帮助政府更加科学高效地运用经济政策、巩固经济发展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金融资产持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以2010-2019年国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金融资产总额在企业总资产配置中的比重、金融资产持有期限的差别、金融资产持有种类的复杂度三个维度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同时结合当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因素,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高低对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总规模越大、持有期限越长、复杂度越高,审计费用相应越高,且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金融资产配置总规模、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规模与持有金融资产复杂度分别与审计费用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产权性质下,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即在国有企业中配置金融资产总规模越大、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越多、持有金融资产复杂度越高,审计费用相应更高,且三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背景下更加显着,而在非国有企业中皆不显着。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并富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丰富了金融资产配置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突破以往仅从公司风险、创新投入等内部视角考虑的限制,从金融资产总规模、不同期限和复杂度三方面研究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丰富了金融资产配置研究维度;其次,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下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审计费用的程度,不仅为理论界与实务界了解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对相关政府、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均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政府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企业资产以控制企业风险、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改进审计定价标准以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郭培[4](2021)在《房地产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出台以来,房地产行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助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众多房地产公司本身却面临着发展窘境。一方面,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出现了“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大型房地产公司的市场份额得到持续巩固和提高,相对而言,中小型房地产公司的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占。另一方面,自国家确定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新定位后,国家货币政策上继续收紧并积极落实人地挂钩等政策。因此,房地产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拿地受限、融资约束趋紧、销售承压等众多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资金紧张、产生债务违约、加剧财务风险的情形,严重的或将导致破产重组。相较于其它行业,房地产行业更容易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性影响,加之土地这一稀缺资源是房地产公司开发与运营的关键,因此,掌握土地资源的政府无形中会对房地产公司的开发与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房地产国有公司凭借政治上的先天联系,可以获取资源优势,但也要防止政府的过度干预,影响公司财务安全。房地产民营公司高负债率下经营已是常态,还要承受来自外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为弥补政治上的先天不足,房地产民营公司具有强大的构建政治关联动机。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非制度性资源,对房地产国有、民营公司财务风险的具体作用如何,是本文研究的最初落脚点。基于本文研究需要,首先,以制度理论、寻租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类型及特征,重点分析了房地产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及资金回收活动来上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其次,以我国沪深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截取2015~2019年共五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出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并得到相应财务风险得分;最后,在实证分析阶段,将高管政治关联强度划分为关键高管政治关联强度及全部高管政治关联强度两个维度,旨在探明不同组织形式下房地产公司不同类型的高管政治关联强度对财务风险的具体影响。本文以相关假设为前提,实证发现:房地产国有上市公司关键高管政治关联强度越高,越不利于公司财务风险的降低;房地产民营上市公司关键高管政治关联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公司财务风险的降低;房地产国有上市公司全部高管政治关联强度越高,越不利于公司财务风险的降低;房地产民营上市公司全部高管政治关联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公司财务风险的降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针对不同组织形式下的房地产公司及政府分别提出相应建议。房地产国有公司应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经营管理者选聘市场化试点等改革措施,减少有政府背景的“内部人”,同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房地产民营公司应加强高管法治思想建设,侧重高效政治身份获取,控制政治关联人员比例,充分发挥政治关联的资源优势,缓解财务压力,提升公司绩效。政府应当改善公司生存环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贯彻相关法律法规,降低政治关联寻租空间。
开怡[5](2021)在《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行业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与实体经济中的许多行业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也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房地产存在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拿地、开发、建设、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塑造合理的融资结构、打造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已俨然成为房地产行业的生存之道。通常而言,资本结构能够反映出房企的“银根”,它既能衡量企业获取资金的形式和结构,也能反映出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并最终直接影响企业的营收情况。因此,研究房地产行业的资本结构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资金流向与融资偏好,助推房地产行业向着健康的发展之路迈进。进一步来看,与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息息相关的就是企业的融资决策,企业发生融资行为需要可贷资金的支持,而产生这些资金的源头就是国家制定的货币政策。基于此,本文从货币政策出发,研究其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通过选取2015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A股房地产上市企业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价格型指标和数量型指标这两个方面,将不同时间期限的实际贷款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展开研究。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以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同时对于不同企业属性、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还考虑了勾地制度对于研究结果的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首先,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显着的影响,具备一定的政策效果。在剔除预收账款的影响后,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房地产企业会倾向于扩大负债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其次,货币政策对于不同属性的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而非国有企业存在融资成本较高的天然劣势,在流动性充裕、货币供应量充足的货币政策宽松期,非国有企业倾向于大量举债,积累低成本的资金池,而且低违约风险的融资环境和自身较优的业绩表现也有利于非国有企业负债规模的攀升。因此,非国有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于货币政策变化的敏感程度更高。此外,由于在货币宽松时期,经济发达地区房价上升使得企业的预期盈利能力改善,所以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资本结构对于货币政策变化的敏感程度更高。最后,勾地制度对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之间存在调节作用。由于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政治关联性,与政府游说时存在较大优势,更容易获得低价拿地的机会,在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勾地制度的存在会削弱国有企业扩大负债规模的意愿,从而造成不同企业属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之间出现异质性结论。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一,要对不同属性、不同区域的房企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实行“一城一策”,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帮助各地、各类房地产企业平稳发展。第二,加强房地产市场竞争中性审查,切实完成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督工作,营造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
沈锋明[6](2021)在《房地产企业杠杆率的合理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地产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的整体趋势下,房企发展重心越发向规模发展转移,因此近年房企负债率呈现持续攀升趋势。在当前大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应当如何将自身负债率控制在合理区间,来确保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使用2004-2019年沪深A股的房地产企业面板数据,通过经验检验,说明了在房地产企业整体高杠杆的环境下,过高的杠杆率水平反而会抑制企业长期绩效的增长。更进一步,本文将样本根据杠杆率大小进行分位数分组,并对各组子样本进行绩效分析,得出了后验的房地产企业杠杆率的合理区间。本文进一步对高杠杆增长模式的绿地控股和实施稳健发展战略的金地集团两家房地产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发现低杠杆、低融资成本的发展模式给金地集团带来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稳健、盈利能力和成长空间优势,而过高的杠杆率虽然有益于绿地控股的扩张发展,一旦危机发生,资产价格下降,由借贷资金链断裂引发的风险会导致严重的公司本身的财务危机和金融系统的链式危机。所以,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杠杆带来的资金优势,在当前―房住不炒‖的趋势指导下,更应该注重自身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的提升,实现有效的规模增长和价值创造。
杨徐尧[7](2020)在《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13年开始,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逐渐出现了发展乃至生存的问题,其挑战既有来自外部的环境,也有来自内部的管理,于是众多房地产企业选择了事业合伙人制度去面对未来日益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中国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刚刚起步,没有太多参照对象,实践还在初级阶段,所以本文以碧桂园于2012年实施的“成就共享计划”和2014年实施的“同心共享计划”为研究对象来丰富国内对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案例研究,也为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等方法对碧桂园的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分析了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实施动因、同行业相关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两次计划的制度设计,发现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激励力度较强且具有创新性,适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能够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然后通过财务指标的横向与纵向对比、非财务指标的变化和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事业合伙人制度对碧桂园的营销模式、发展规模和短期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事业合伙人制度整体上对碧桂园具有正面的影响,提高了营运能力、去化能力、发展能力,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地域多元化发展,但同时降低了盈利能力,对短期市场绩效无影响;最后根据事业合伙人制度的设计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找出了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包括激励对象的范围、激励模式、激励条件和退出机制四个方面,并根据问题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
赵鑫[8](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鞠明玮[9](2020)在《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研究 ——基于万科地产2014-2018年企业数据》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宏观经济形势转变、货币政策调整、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同行业竞争激烈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对我国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配置格局及治理结构有着深刻地影响。我国人居收入增长和投资意识增强,对我国证券行业的高速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房地产行业,在股票市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治理结构良好,往往能引起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运用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评估分析,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论文总结了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了企业价值、投资价值等概念,阐述了资本定价理论、MM价值理论和价值投资理论等,对投资价值评价常用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从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中观行业成长性和竞争性、微观企业万科地产三个层面分析行业基本面;构建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的剩余收益模型(基础),结合行业企业特点,引入杜邦分析体系和对无限期预测改进,形成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的剩余收益模型(改进);以万科地产为例,在对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权益资本成本等指标进行3年预测基础上,用改进后的剩余收益模型评估其2018年12月31日企业价值和每股价格。结果表明:基准日评估价值高于当日收盘价,说明万科地产价值被低估,对投资者而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邱峰[10](2020)在《房产税对金融市场政策效应分析 ——基于企业规模、所有制及融资约束的异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的蓬勃发展以及房价相对应的持续性增长,房产税作为一项大势所趋的财产税,不仅有助于完善住房市场的稳定,而且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地方政府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因此,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房产税的改革不容忽视,其改革是构成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产税的成功与否对维系我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同时,由于股票作为金融资产,其价格会受到不断传送到股票市场的新信息的影响。在这样的过程中,上海、重庆的房地产试点征收信息作为中观信息,其公布势必对地产股市乃至地产行业产生影响,其中地产股市的价格是最为直观的影响对象。然而,各类型上市企业对于这个房产税政策的市场反应是模糊的和存有疑虑的,目前的研究文献中,有关房地产相关政策发布对上市公司异质性分析仅停留在地产上市公司的阶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就房产税相关政策发布的时间点对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不同规模、不同融资能力的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添加公司所有制、公司规模和融资约束的交叉性分析来说明房产税的政策发布对上市公司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房地产税的相关政策和融资约束等背景的介绍,以及本文中研究的理论的实际意义,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议题的相关做法及相关研究成果,并且叙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阐述本文研究具体运用的理论模型;第三部分,阐述本文选取的数据样本的变量、计量和来源,对研究进行设计、提出假设并构建模型,运用事件分析法理论结合房产税的实际情况对房产税相关政策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其影响对象包括整体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企业。第四部分,结合房产税相关政策发布时间点和相关数据组进行实证分析,观察事件与各影响对象的相关性,包括:产税相关政策的发布对于股市(所有样本及房产企业及非房产企业)存在影响;房产税相关政策的发布对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影响存在差异;房产税相关政策的发布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影响存在差异;房产税相关政策的发布对于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企业影响存在差异。第五部分,对比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的差异性,对上市企业在房产税相关政策的环境中提出有效建议,并讨论此次研究的创新突破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实证验证了房产税的相关政策发布会对上市公司股价产生正向影响,并且此类影响对房地产行业及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的上市公司更为剧烈;房产税政策发布对中国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对民营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影响更大;房产税政策发布对中国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对企业规模越大的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影响越大;房产税政策发布对中国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对融资能力越强(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低)的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累积超额收益率越小的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影响越大。
二、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收益对比实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收益对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旧城改造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股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旧城改造”的定义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旧城改造研究 |
2.1.1 支持我国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 |
2.1.2 反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 |
2.2 国外的旧城改造研究 |
2.3 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股价的影响因素 |
2.3.1 房企的土地投资行为 |
2.3.2 房地产调控政策 |
2.3.3 其他因素 |
2.4 有效市场假说 |
2.5 研究方法概述 |
2.6 文献述评 |
3 案例分析 |
3.1 保利地产简介 |
3.2 保利地产发展困境 |
3.3 保利地产的旧城改造项目 |
3.4 案例小结 |
4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定量研究 |
4.1 事件分析法模型概述 |
4.2 事件分析法的步骤 |
4.2.1 定义事件、确定事件日期与事件窗口 |
4.2.2 确定估计期 |
4.2.3 选择样本公司 |
4.2.4 估计正常收益率 |
4.2.5 估计异常收益率 |
4.2.6 异常收益的显着性检验 |
4.2.7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 窗口期内股价异常波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理论分析机制与模型构建 |
5.1.1 理论分析机制 |
5.1.2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5.2 数据来源与概述 |
5.3 OLS回归结果 |
5.3.1 相关性分析及描述性统计 |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6.3 不足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2)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与传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与测度研究综述 |
1.2.1 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研究 |
1.2.2 资产价格泡沫的测度研究 |
1.3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
1.3.1 有效市场假说与理性资产价格泡沫 |
1.3.2 金融摩擦与理性资产价格泡沫 |
1.3.3 委托投资与信贷泡沫 |
1.3.4 行为金融学框架下的资产价格泡沫 |
1.4 资产价格泡沫的传染效应与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
1.4.1 资产价格泡沫的传染效应研究 |
1.4.2 资产价格泡沫的政策治理研究 |
1.5 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及展望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 |
1.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1.6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基础 |
2.1 资产价格泡沫的内涵与演化过程 |
2.1.1 资产价格泡沫的内涵 |
2.1.2 资产价格泡沫的演化过程 |
2.2 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基础 |
2.2.1 局部均衡下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基础 |
2.2.2 内生性资产价格泡沫 |
2.2.3 外生性资产价格泡沫 |
2.3 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基础 |
2.3.1 异质信念与有限套利理论 |
2.3.2 噪声交易理论与泡沫乘骑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研究 |
3.1 ADF方法的检验原理 |
3.1.1 ADF单位根检验 |
3.1.2 理性资产价格泡沫检验原理 |
3.1.3 资产价格崩溃检验原理 |
3.2 PSY方法的递归算法 |
3.2.1 资产价格泡沫存在性的识别程序 |
3.2.2 资产价格泡沫周期的识别程序 |
3.3 我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检验 |
3.3.1 我国股票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检验 |
3.3.2 我国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宏观金融杠杆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非对称动态影响效应研究 |
4.1 金融杠杆不确定性下的资产定价理论模型 |
4.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4.1.2 理论分析 |
4.2 NARDL计量模型 |
4.3 资产价格泡沫的金融杠杆的非对称动态效应检验 |
4.3.1 数据说明与指标测度 |
4.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3.3 金融杠杆的动态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异质信念、融资融券失衡与股票价格泡沫 |
5.1 我国沪、深股票市场资产价格泡沫测度 |
5.2 RTV-VAR模型 |
5.3 我国多层次股票市场资产价格泡沫成因分析 |
5.3.1 数据选择 |
5.3.2 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股票市场行业间资产价格泡沫传染效应研究 |
6.1 时变动态连通性指数构建 |
6.1.1 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 |
6.1.2 时变动态DY连通性指数构建 |
6.2 我国股票市场分行业资产价格泡沫测度 |
6.2.1 数据选取 |
6.2.2 分行业资产价格泡沫测度——基于趋势匹配方法 |
6.3 行业间资产价格泡沫连通性实证分析 |
6.3.1 总体动态连通性指数 |
6.3.2 总的带有方向的动态连通性指数 |
6.3.3 两两行业间泡沫净溢出动态连通性指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效应研究 |
7.1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效应理论基础 |
7.2 数据选取与实证模型 |
7.2.1 数据选取 |
7.2.2 计量模型介绍 |
7.3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
7.3.1 等间隔脉冲响应 |
7.3.2 等时点脉冲响应 |
7.4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
7.4.1 等间隔脉冲响应 |
7.4.2 等时点脉冲响应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金融资产配置 |
1.2.2 审计费用 |
1.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1 被审计单位层面影响因素 |
2.1.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影响因素 |
2.2 关于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
2.2.1 金融资产配置的动机 |
2.2.2 金融资产配置的衡量方式 |
2.2.3 金融资产配置的经济后果 |
2.2.4 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
2.3 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
2.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 |
2.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师决策行为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小结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金融资产持有理论 |
3.1.4 深口袋理论 |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2.1 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 |
3.2.2 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 |
3.3 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说明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计 |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结果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进一步分析 |
4.5.1 不同产权性质下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 |
4.5.2 不同产权性质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4.6 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企业层面 |
5.2.3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房地产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财务风险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政治关联的文献综述 |
三、关于政治关联影响财务风险的的文献综述 |
四、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创新点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及度量 |
一、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
二、财务风险的度量 |
第二节 政治关联相关概念及度量 |
一、政治关联相关概念 |
二、政治关联的度量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分析 |
一、制度理论 |
二、寻租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房地产公司政治关联影响财务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类型及特征 |
一、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类型 |
二、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特征 |
第二节 房地产公司政治关联影响财务风险的理论 |
一、政治关联与融资风险 |
二、政治关联与投资风险 |
三、政治关联与资金回收风险 |
第三节 房地产政治关联影响财务风险的研究假设 |
一、房地产国有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财务风险 |
二、房地产民营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财务风险 |
第四章 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计量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一、因子分析法数学模型 |
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 |
三、指标选取原则 |
第二节 样本选择及指标筛选 |
一、财务指标数据来源 |
二、房地产公司样本选择 |
三、指标的选取与筛选 |
第三节 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计量 |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模型 |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及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变量定义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三节 模型构建 |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关键高管政治关联强度与财务风险 |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全部高管政治关联强度与财务风险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房地产国有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财务风险 |
二、房地产民营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财务风险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5)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 |
第三节 货币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一节 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三节 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现状 |
第四节 勾地制度 |
第四章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变量定义 |
第三节 模型设定 |
第四节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GMM模型 |
第一节 总样本回归结果 |
第二节 国有房地产企业与非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异质性分析 |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企业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企业的异质性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货币政策、勾地制度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 |
第二节 实证结果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6)房地产企业杠杆率的合理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1.2.1 研究创新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资本结构主要理论 |
2.1.1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
2.1.2 资本结构理论与财务杠杆研究 |
2.1.3 房地产企业融资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财务杠杆的界定 |
2.2.2 企业财务杠杆对企业价值影响研究 |
2.2.3 企业目标杠杆比例研究 |
2.3 已有理论和文献评述 |
3 房地产企业杠杆率实证研究 |
3.1 理论与研究假设 |
3.2 数据和变量设计 |
3.2.1 数据来源 |
3.2.2 被解释变量 |
3.2.3 解释变量 |
3.2.4 控制变量 |
3.3 实证模型 |
3.4 实证结果 |
3.4.1 描述性统计 |
3.4.2 相关性检验 |
3.4.3 回归结果 |
3.4.4 稳健性检验 |
3.5 杠杆率合理区间的进一步界定 |
4 案例分析 |
4.1 案例企业介绍 |
4.1.1 绿地控股 |
4.1.2 金地集团 |
4.2 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
4.2.1 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分析 |
4.2.2 盈利能力分析 |
4.2.3 融资成本分析 |
4.2.4 营运能力分析 |
4.2.5 成长能力分析 |
4.2.6 股东回报分析 |
4.2.7 杜邦分析 |
4.3 案例分析与总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7)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相关文献 |
1.3.2 事业合伙人制度相关文献 |
1.3.3 房地产企业事业合伙人制度相关文献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合伙制与事业合伙人制度相关概念 |
2.1.1 合伙制企业 |
2.1.2 事业合伙人制度 |
2.1.3 项目跟投制度 |
2.2 相关激励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公平理论 |
2.2.4 期望理论 |
2.3 企业绩效相关概念 |
2.3.1 企业绩效的衡量 |
2.3.2 短期市场绩效的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背景介绍 |
3.1 碧桂园集团简介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1.1 碧桂园简介 |
3.1.2 房地产行业事业合伙制发展趋势分析 |
3.2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实施动因分析 |
3.2.1 外部动因 |
3.2.2 内部动因 |
3.3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发展沿革 |
3.3.1 发展历程概述 |
3.3.2 “成就共享计划”——利润分享制度 |
3.3.3 “同心共享计划”——项目跟投制度 |
3.3.4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创新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事业合伙人制度对碧桂园的绩效影响分析 |
4.1 财务指标对比方法与对比企业选择 |
4.1.1 财务指标对比方法 |
4.1.2 对比企业选择 |
4.2 对营销模式的影响 |
4.2.1 促使碧桂园转变为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 |
4.2.2 提高了碧桂园的营运能力 |
4.2.3 降低了碧桂园的盈利能力 |
4.2.4 增强了去化能力 |
4.3 对发展规模的影响 |
4.3.1 加快了碧桂园市场规模的扩张 |
4.3.2 提升了碧桂园的发展能力 |
4.3.3 促进了业务的地域多元化发展 |
4.4 对短期内市场绩效的影响 |
4.4.1 事件日及窗口期的选取 |
4.4.2 正常收益率模型的确定 |
4.4.3 超额累积收益率的计算和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
5.1 激励对象的范围 |
5.1.1 内部激励范围的局限性 |
5.1.2 项目跟投人员的筛选 |
5.2 激励模式 |
5.2.1 管理层合伙人的财务风险加剧 |
5.2.2 内部控制不完善 |
5.3 激励条件 |
5.3.1 资金回笼时间限制灵活度差 |
5.3.2 缺乏对项目利润率的限制条件 |
5.3.3 忽视项目质量与安全 |
5.4 退出机制 |
5.4.1 普通员工存在不稳定性 |
5.4.2 股权激励的行权和解锁条件不合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的优化建议 |
6.1 激励对象的范围 |
6.1.1 推广至其他业务板块 |
6.1.2 对项目跟投人员进行监察 |
6.2 激励模式 |
6.2.1 改善管理层的惩罚机制和强制跟投弹性 |
6.2.2 加强内部控制 |
6.3 激励条件 |
6.3.1 增强资金回笼时间弹性 |
6.3.2 增加项目利润率和客户满意度指标 |
6.3.3 加强项目安全监督 |
6.4 退出机制 |
6.4.1 改进普通员工的退出机制 |
6.4.2 改进股权激励行权和解锁条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
1.2.6 文献评述 |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
1.3.1 市场失灵理论 |
1.3.2 财政相关理论 |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
1.3.5 理论评述 |
1.4 主要概念界定 |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
1.4.3 财政支持机制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1.6.1 本文的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
4.2.3 回归结果 |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
7.6.3 加强人员交流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9)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研究 ——基于万科地产2014-2018年企业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价值 |
2.1.2 投资价值 |
2.2 企业投资价值评估相关理论 |
2.2.1 资本定价理论 |
2.2.2 MM价值理论 |
2.2.3 价值投资理论 |
2.3 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方法 |
2.3.1 成本法 |
2.3.2 市场法 |
2.3.3 收益法 |
2.3.4 实物期权法 |
3 房地产行业基本面分析 |
3.1 宏观分析 |
3.1.1 宏观经济环境 |
3.1.2 宏观经济政策 |
3.2 行业分析 |
3.2.1 行业现状与特殊性分析 |
3.2.2 行业成长性与竞争力分析 |
3.3 公司分析——以万科地产为例 |
3.3.1 万科地产简介 |
3.3.2 万科地产财务分析 |
4 剩余收益模型的构建 |
4.1 剩余收益模型原理 |
4.1.1 剩余收益模型简介 |
4.1.2 剩余收益模型假设 |
4.2 剩余收益模型改进 |
4.2.1 引入杜邦分析体系 |
4.2.2 无限期预测的改进 |
5 基于改进剩余收益模型的万科地产投资价值评估 |
5.1 基于改进剩余收益模型参数预测 |
5.1.1 销售收入(S)预测 |
5.1.2 销售净利率(MOS)预测 |
5.1.3 总资产周转率(ATO)预测 |
5.1.4 权益乘数(EM)预测 |
5.1.5 权益资本成本(r)预测 |
5.2 万科地产投资价值估值分析 |
5.2.1 万科地产各期剩余收益 |
5.2.2 万科地产存续价值CV |
5.2.3 万科地产2018年企业价值与每股价值 |
5.2.4 万科地产投资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
6 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房产税对金融市场政策效应分析 ——基于企业规模、所有制及融资约束的异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房产税及房地产股相关文献综述 |
二、采用事件分析法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三、企业所有制、规模及融资约束相关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事件研究法相关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假说 |
二、有效市场假说 |
三、行为金融理论 |
四、资产定价理论 |
五、突发事件对股票市场影响 |
六、事件研究法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异质性分析所涉及相关理论 |
一、企业规模理论 |
二、融资约束理论 |
第三节 提出假设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数据与样本 |
第二节 事件研究法 |
一、事件选择及事件日的确定 |
二、事件窗和估计窗 |
三、预期收益率模型的选择 |
四、超额收益和累计超额收益的测度及检验 |
第三节 变量的定义与计量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 |
一、企业所属行业分析 |
二、企业规模分析 |
三、企业所有制分析 |
四、企业融资能力分析 |
第五节 模型设定 |
一、主效应检验模型 |
二、调节效应检验模型 |
第四章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一节 事件研究法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一、对全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影响 |
第二节 上市公司属性对超额收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对房地产相关行业上市公司、非房地产相关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
二、所属行业类别及企业性质、企业规模、融资能力对股价的影响 |
第三节 稳健型检验分析 |
第四节 民营企业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五节 企业规模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六节 企业融资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房产税相关政策发布对中国上市公司股价有正向影响 |
二、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超额收益影响显着为负 |
三、民营上市公司调节效应显着 |
四、企业规模调节效应显着 |
五、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调节效应显着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扩大房产税及相关政策的试点范围,完善出台上下游相关政策 |
二、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解读政策 |
三、提前控制市场流动性,对冲政策带来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收益对比实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旧城改造对上市房地产公司股价的影响研究[D]. 李菁菁. 浙江大学, 2021(09)
- [2]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与传染效应研究[D]. 林思涵. 吉林大学, 2021(01)
- [3]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D]. 周雪晴.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房地产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D]. 郭培.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D]. 开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房地产企业杠杆率的合理区间研究[D]. 沈锋明. 浙江大学, 2021(01)
- [7]碧桂园事业合伙人制度案例研究[D]. 杨徐尧.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8]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9]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研究 ——基于万科地产2014-2018年企业数据[D]. 鞠明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房产税对金融市场政策效应分析 ——基于企业规模、所有制及融资约束的异质性研究[D]. 邱峰.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