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稳定试井技术在呼图壁气田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雨函[1](2020)在《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地震与构造活动能够引起地下气体的释放。断裂带土壤气氡、汞、二氧化碳和氢气等气体被广泛应用于断层活动性与断层结构特征的研究上。目前,探讨介质中压力变化与断层土壤气间的关系是研究断层土壤气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据悉,新疆呼图壁地下储气库自2013年建成以来,一直按照年循环的“注入/采出”模式运行,即在夏季注气,在冬季采气。储气库这一定期加压存储与减压释放气体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应力变化引起的土壤气变化问题提供了天然试验场。为此,本论文在呼图壁储气库开展了土壤气定期流动测量与定点连续测量,获取注采气过程中断层、储气库区及周边地区氡、汞、二氧化碳与氢气的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利用与储气库注采气过程相关的气体组分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区域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形变观测等资料,分析土壤气对重复的应力加卸载条件下的响应特征,其研究结果对气体地球化学在指导地震监测预测实践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储气库在2017年—2019年不同时段里六期土壤气流动测量中土壤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非储气库区土壤气浓度及其变化趋势都属于背景值特征,而储气库区内注气阶段观测到土壤气存在显着升高现象,特别是氢气与气汞,最大值分别是725.40ppm和187 ng·m-3,远大于氢气、气汞的背景值25.17ppm和20ng·m-3,而且两种气体的显着浓度高值地点位置较为一致。随着储气库内压力增加土壤气浓度也准同步升高,尤其在储气库内注采井周围地区高值特征尤为明显。这一特征显示氢气与气汞对应力应变反映灵敏。在流动观测的基础上,本文还探究了 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储气库定点连续观测土壤气氢气和氧化碳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的断层氢气不具有明显的年变周期性特征;但是,在储气库地区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具有较好的年变响应特征,表明氢气对储气库注采气过程压力变化响应效果较好,而气氡测值响应变化则不明显。如2019年1月至2月,氢气浓度处于背景值附近波动,3月下旬,随着储气库用气量减少并开始注气,储气库内压力逐渐增大,氢气浓度则显着上升;7月—8月,储气库压力达到峰值后,储气库停止注气,此时氢气浓度达到最高值30.24ppm;此后,随着储气库压力不再增加,氢气浓度缓慢下降,逐渐降至背景值附近,2020年起重复上一年变化规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储气库应力的变化引起了土壤气多组分浓度的变化,即应力增大导致部分土壤气浓度显着增大,当应力不再增加时,土壤气浓度缓慢恢复至背景值附近,同时土壤气氢气、汞可作为研究断层土壤气对应力应变响应变化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对认识不同压力状态下断层土壤气的变化特征,指导地震台站布设、震情跟踪以及异常落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那雪芳[2](2020)在《X区块多井系统压力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X区块油田自投入开发以来,经过自喷、注水开发以及井网的加密调整,使得整个区块油藏为水井和油井组成的多井系统。在对该区块的压力动态进行分析时,多数利用关井后的采用压力对该区块压力进行评价,但在评价地层压力水平时,平均压力更能反应该区块的地层压力水平。且测试井的试井资料容易受到邻井影响,试井曲线在后期阶段会明显的偏离水平线,即出现“上翘”或“下掉”特点,而常规的单井试井分析方法并未考虑多井系统中邻井注采的影响。在对试井曲线特征进行分析时,往往将此现象解释为边界影响,进而无法正确分析该区块的压力动态水平,故多井系统中的压力动态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稳定渗流理论为基础,建立多井系统中考虑邻井影响的不稳定试井数学模型,并利用Galerkin加权余量有限元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绘制了多井系统中考虑邻井注采情况的均质油藏和复合油藏的试井典型曲线,并对试井典型曲线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包括注采比、渗透率和注采井距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多井系统考虑注采比影响的均质油藏和复合油藏的压力动态计算方法,并对均质油藏和复合油藏的地层压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注采比、产量和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多井系统不稳定试井理论模型的数值试井解释方法,为X区块多井系统的试井解释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多井系统中不同参数对试井曲线影响不同。邻井不同的注采情况,主要影响试井曲线后期阶段。当注采比大于1,干扰阶段试井曲线表现为上翘,且注采比越大,上翘幅度越大,此时注入井注入的能量越多,测试井的井底压力恢复能力越强;当注采比小于1,干扰阶段试井曲线表现为下掉,且注采比越小,下掉幅度越大,此时地层能量供应不足所导致;当注采比越接近1,则径向流持续时间越长。对于均质油藏压力动态,当井底流压一定时,其它参数不变情况下,随着注采比的增加,生产井的边界压力和平均压力都在不断上升,边界压力与井底压力之差、平均压力与井底压力之差也在增大。内外区流度比不同是复合油藏与均质油藏的主要差别,流度比主要影响流体在复合油藏外区的流动。井底压力一定时,流度比越小,即外区流动性质越差,对地层能量消耗越大,需要的单井控制范围的边界压力和平均压力越大。最后,给出了多井系统数值试井解释方法,利用建立的多井系统试井理论模型,对X区块的井进行试井解释,并根据建立的多井系统压力计算方法分析X区块的压力动态,为正确认识X区块的压力动态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张士杰,刘国良,廖伟,陈月娥,张赟新,郑强,王明锋,李欣潞[3](2020)在《大型边底水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存在问题及技术对策——以呼图壁储气库为例》文中认为呼图壁储气库设计库容107×108m3,工作气量45.1×108m3,共部署注采井30口。经过五个周期注采运行后仍表现出井网利用率低、调峰能力不足的特征,且强注强采使地层压力交替、剧烈变化,注采气量合理配置及跟踪调控较为困难,随着储气库逐步达容,地层压力已趋近设计上限地层压力,区域断裂、盖层等均存在漏失风险,极大的威胁了注采安全。通过配产配注、跟踪数值模拟与注采参数实时预测技术相结合,实施"储气库气藏—井筒举升—地面管网"的一体化分析,实现注采气量合理配置及跟踪调控。调峰能力评价及水侵区动用技术可逐步改善注采运行效果,对于边底水气藏型储气库,水侵区域应尽量少布井或晚布井,以降低低效井风险;对处于水侵区域的注采井,可通过"注气驱替+注采吞吐"的方式,改善储层渗流能力,恢复注采利用。利用库容诊断及微地震监测评价气库的动态密封性,为注采方案优选和气库达容达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多周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廖伟,刘国良,张士杰,郑强,李欣潞,孙德强[4](2019)在《大型陆相边底水H储气库单井全周期交互注采动态评价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将产量不稳定分析方法引入到已建储气库的动态分析中,气井采气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拟稳定流动阶段,且实际拟合结果与不稳定试井解释结果基本一致,应用效果较好。由于该方法仅适用于采气动态分析拟合,同时国内部分气田尽管进行了循环注采开发实践,但相关理论仅研究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动态特征,储气库气井高速强注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因此针对储气库气井高速强注的运行特点,结合气井不稳定渗流理论和流动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注气不稳定分析方法,形成了单井全周期交互注采动态评价技术体系。
刘伟[5](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文中认为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除一般型沉积盆地常发育的沉积型超压和可能的传递型超压外,还发育有构造挤压型超压。本文综合考虑沉积型超压、传递型超压和构造挤压型超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成果对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有间接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以现今实测压力数据以及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研究区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构造演化历史以及超压识别图版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下组合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然后以数值模拟软件为基础,结合相关计算方法,对构造挤压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机制形成的超压量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超压传递则主要是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实测地层压力以及地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获得。最后利用上述几种超压形成机制得到的增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耦合,定量表征出研究区各超压机制的演化特征。研究区下组合侏罗系储层中超压强度整体上呈南弱北强分布。垂向上大部分背斜构造之间过剩压力与压力系数的大小差异很大,为不同的压力系统。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欠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以及超压传递作用;超压传递增压的超压源来自于烃源岩地层中的生烃增压作用所产生的超压。第一排构造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弱超压主要是由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形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基本没有产生弱超压;第二、三排构造带以及四棵树凹陷东部地区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是形成强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分别占过剩压力的50%和30%,超压传递作用产生的超压量较小,大部分在10MPa左右,所占过剩压力的比例相差很大。整体上,新生代以来较大的沉积速率导致了研究区欠压实作用的出现,进而产生异常高压。新近系开始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北天山迅速隆升,发生了最为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较高的构造挤压增压作用。塔西河组沉积末期到独山子组沉积早期,准南前陆冲断带开始形成圈闭,超压通过断裂等通道传递形成超压传递增压。新近系末期到第四纪时期,部分地区地层的抬升剥蚀作用使得超压逐渐降低,最终仅保存了微弱的超压且接近于常压,大部分地区的持续沉降使得超压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较小。
王娟娟[6](2019)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和噪声HVSR方法在浅层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在获取近地表速度结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台阵方法和单台方法。噪声互相关方法和噪声HVSR方法分属于上述两类,本文将基于这两种方法分别对两个区域的近地表速度结构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将背景噪声互相关层析成像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呼图壁背斜地区的呼图壁储气库。第一步,采用了储气库及其周边区域22个台站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的垂直分量,通过噪声互相关方法获得了台站对之间的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并进一步提取了0.5~1.5 s的基阶瑞利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第二步,根据区域平均频散曲线得到了该地区地下数百米的平均一维横波速度结构。第三步,利用基于面波射线路径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成像方法得到该地区深度为500 m以上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该地区沉积层较厚,整体横波速度值较小(0.4~0.9 km/s)。储气库在地表投影区域的横波速度值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抽注水、气引起的沉积岩石裂隙所导致。储气库东北和东南方向均有明显的相对高速区,推测是区域地下水位和地形起伏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获得的近地表三维速度结构为呼图壁储气库地区的上覆地层物性研究、区域微震精定位、场地效应的评估和去除浅层影响的深部介质成像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将噪声HVSR方法应用到储气库区域的16个台站,并提取了每个台站下方的HVSR曲线峰值频率。本文介绍并使用了四个前人提供的经验公式,结合峰值频率计算得到台站下方的波阻抗界面。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经验公式计算出的强波阻抗界面深度虽然数值有所不同,但是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四个结果均表现为气库区域界面深度最浅,气库西南面较深,气库东北面最深。而且,层析成像结果中穿过整个气库的深度剖面显示横波速度在深度约140 m处有一个横向上连续的明显的增加,这与不同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波阻抗界面深度类似。综上,我们猜测气库区域下方约140 m处有明显的高低速分界面,据测井岩性数据推测这是泥岩和砾岩的界面。接着,本文将噪声HVSR方法应用到云南宾川密集线性台站区域,利用长度约8 km的124个线性台站记录的三分量数据来研究台站下方的沉积界面起伏情况。计算结果显示:所有台站下方的峰值频率整体来看连续性较好,在断裂区域的台站均有两个显着的峰值频率,在断裂左右区域的台站只有一个峰值频率。通过对比不同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较浅的波阻抗界面深度,基本可以认为在地下约30m深度有一个与断层位置无关的波阻抗界面。根据前人提供的地质资料推测,地下30 m可能是全新统冲积,湖积物等松散堆积物和更新统砂岩,粉砂岩的界面,但也不排除这个界面是地下含水层界面。计算得到的另一个较深的界面在断层区域的深度位于600-800 m之间,界面深度沿着测线的变化趋势同沿着测线变化的横波速度吻合较好。已知的横波速度剖面显示:断层区域显着低速层的深度约为800m,据此我们猜测这个界面是一个物质界面,是程海断裂控制的低速区的底界面。
马新华,郑得文,申瑞臣,王春燕,罗金恒,孙军昌[7](2018)在《中国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与实践》文中认为针对中国复杂地质条件和储气库周期性大流量强注强采交变载荷工况,建立了包括选址评价、指标设计、钻完井、地面工程、风险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矿场应用实效。建立了开发中后期构造破碎气藏建库选址圈闭密封性评价技术,提出了以非均质水侵储集层有效库容量设计为核心的建库关键指标设计方法,建立了适应超深超低压地层和交变载荷工况的安全钻井、高质量固井技术和高压大流量地面注采工程优化技术,实现了高压注气压缩机等储气库地面核心装备国产化,建立了储气库地下、地面全系统风险预警和评估技术。5项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新疆呼图壁等6座气藏型储气库群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方案设计主要指标与实际动态高度吻合,已建成调峰能力超过75.0×108 m3,实现了建设和运行高效且零事故。
危齐[8](2017)在《呼图壁储气库三维时空变形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天然气从环保角度以及从经济角度来看,对于缓和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地下储气库在天然气供大于求时将天然气注入地下,在天然气需求变大时将天然气采出,可有效调节我国的天然气供需平衡。新疆呼图壁地下储气库(HTBUGS)位于新疆呼图壁,是我国目前运行的最大的地下储气库,在地下储气库的用气调节过程中,注气和采气过程会影响到储气库周边的地表形变以及断层及储气层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而可能诱发地震。本文主要针对新疆呼图壁地下储气库随注采压力不规则变化状况下,利用已建成的储气库区形变监测网为基础,采用流动GPS观测技术、精密水准测量等技术,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注采过程中随压力变化下储气库区地表的三维时空变化状态;同时结合有限元理论,根据气井压力、物理参数及区域地震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利用ANSYS建立地下储气库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储气库进行为储气库的数值模拟分析,根据已有形变观测结果进行比对,评定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为覆盖整个储气库地区,又能较准确的反映随注采气过程地壳的动态形变响应。布设了由34个水准、GPS综合观测墩(观测墩均深埋于基岩相接)组成的储气库形变观测网,并在注采平衡期、采气期、注气期进行不同阶段的地表水平及垂直形变的野外观测,其中以东北的13个观测点为重点研究对象。(2)研究垂直方向形变平差理论与方法,有效处理野外观测数据,得出地表垂直变形范围及误差分布情况,科学合理解释形变结果。(3)气藏在注采过程中的压力差将改变气藏内部及其附近断层内的应力状态和介质属性,通过水准垂直及水平地表形变观测约束,结合水准、GPS边界约束,利用数值模型对地下储气库构造进行三维有限元动态模拟。(4)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区域区域大范围的地表沉降规律,探讨储气库应力应变—形变之间的变化关系,评价储气库的稳定性,为研究区域的安全性运行提供支持,并对注采周期地下储气库的安全运营进行评价。
王梓齐[9](2017)在《储气库试井及储量计算》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气的大规模勘探与生产,其供求关系并不能总保持一致,尤其是季节的变化会导致了天然气的需求随之发生着较大波动。地下储气库因其储容大、注采灵活、易建设等优势能很好的解决需求的调峰问题,以及可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重要作用而使得对储气库的研究十分必要,而对油气井试井能够评价油气井的注采能力,获悉储层物性参数,以及分析地下储气库的储容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从试井分析方法在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论述。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因其分布最为广泛而作为本次论文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和注采制度的特殊性进行大量调研,建立了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渗流模型及试井分析模型。在产能试井相关的章节中,在枯竭气藏型储气库直井二项式产能方程的基础上,推导求解了枯竭气藏型储气库水平井的渗流模型,发现井底流压和注采气量满足压力平方二项式关系,并对X储气库4 口注采井注气过程和采气过程的实测数据分别用压力平方二项式的形式进行了产能试井分析,得到相应过程的产能二项式方程。在分析中为排除储气库地层压力波动的影响,对上述4 口注采井运用了改进的产能二项式方程分析方法,通过对比改进的与传统的产能方程,验证了改进的产能试井方法在储气库产能试井中应用的实用性。在不稳定试井相关的章节中,推导求解了枯竭气藏型储气库直井和水平井的生产试井模型,对上述4 口注采井注气过程和采气过程的实测数据分别进行了不稳定试井分析以及相应实测双对数曲线的敏感性分析,得出了相应过程的地层渗透率、探测半径、外推地层压力等参数。在探边测试方面,以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边界反应特征,验证了不稳定试井双对数曲线边界反应特征探究储气库储层封闭性的可行性。在计算储量方面,经过大量文献调研,筛选出适合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气井储量计算方法,并综合3种气井单井控制储量计算方法计算了 X储气库4 口注采井的单井储控能力。
张士杰,赵婵娟,谢斌,张程,周兴燕,许峰,许艳红[10](2016)在《呼图壁储气库试井资料解释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呼图壁储气库测试资料受井间、边界以及其它因素干扰较为普遍,变井储和边界干扰问题突出。常规试井解释软件无法准确利用不稳定试井模型解释出准确的地层压力及储层渗流参数,测试时由于单井间压力差异大,部分井也出现压力上升的异常现象,不稳定试井解释困难。现研究了储气库试井资料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目前呼图壁储气库试井资料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利用Swift试井解释软件平台解释了部分存在干扰影响的实例井。与其它试井解释软件相比,Swift试井解释软件平台在呼图壁储气库资料解释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解决压力及其导数曲线末端严重上翘或下坠的资料解释问题。
二、不稳定试井技术在呼图壁气田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稳定试井技术在呼图壁气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2.1 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特性 |
2.2 断层土壤气与活动断裂 |
2.3 断层土壤气与地震活动 |
2.4 断层土壤气的影响因素 |
2.5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域地震地质概况 |
3.1 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 |
3.2 地质构造 |
3.3 地层岩性 |
3.4 历史地震活动性 |
3.5小结 |
第四章 呼图壁储气库土壤气流动测量与特征分析 |
4.1 观测点选择与布设 |
4.2 土壤气体采集与测量 |
4.3 土壤气流动测量结果 |
4.4 土壤气空间位置特征 |
4.5 地表二等水准测量数据结果与分析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呼图壁储气库土壤气连续观测与特征分析 |
5.1 连续观测点建设 |
5.2 连续观测设备 |
5.3 土壤气变化动态特征 |
5.4 土壤气动态特征影响因素 |
5.5 土壤气特征与储气库压力变化的关系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认识与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6.3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个人基本信息 |
致谢 |
(2)X区块多井系统压力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X区块压力动态资料分析 |
1.1 压力数据统计分析 |
1.2 试井资料统计分析 |
第二章 多井系统不稳定试井理论研究 |
2.1 多井系统不稳定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 多井系统不稳定数学模型的有限元求解 |
第三章 多井系统考虑注采比影响的试井曲线分析 |
3.1 均质油藏不稳定试井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均质油藏不稳定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
3.1.2 均质油藏试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3.2 复合油藏不稳定试井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复合油藏不稳定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
3.2.2 复合油藏试井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考虑注采比影响的地层压力动态分析方法 |
4.1 均质油藏地层压力动态分析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均质油藏地层压力动态分析方法 |
4.1.2 均质油藏地层压力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
4.2 复合油藏地层压力动态分析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复合油藏地层压力动态分析方法 |
4.2.2 复合油藏地层压力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试井解释方法及X区块压力水平分析 |
5.1 数值试井解释方法 |
5.2 X区块压力水平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大型边底水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存在问题及技术对策——以呼图壁储气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储气库多周期运行存在问题 |
2.1 注采速度高,注采气量配置及跟踪调控困难 |
2.2 注采井利用率低,井网调峰能力不足 |
2.3 气藏断裂发育,存在漏失风险 |
3 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技术对策 |
3.1 优选注采方案,合理配置注采气量 |
3.1.1 气库能力评价 |
3.1.2 井控区域能力评价 |
3.1.3 注采方案优选 |
3.2 合理注采调控,保障井间均衡注采 |
3.3 落实临界注采条件,提高井网调峰能力 |
3.4 明确注采利用界限,恢复边部井注采利用 |
3.5 封闭性评价,保障注采安全运行 |
3.5.1 库容诊断技术 |
3.5.2 微地震监测技术 |
4 应用效果 |
4.1 精细跟踪调控,实现周期平稳注采 |
4.2 完善井网利用,改善注采动用效果 |
4.3 落实注采界限,提高井网调峰能力 |
4.4 气库封闭性良好,整体注采安全 |
5 认识与结论 |
(4)大型陆相边底水H储气库单井全周期交互注采动态评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不稳定注采气渗流模型建立 |
2.1 不稳定渗流模型 |
2.1.1 拟稳态渗流 |
2.1.2 变产量的处理 |
2.2 采气不稳定评价 |
2.3 注气不稳定评价 |
3 全周期交互注采动态评价 |
4 结语 |
(5)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深层的界定 |
1.2.2 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
1.2.3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 |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2.3 地层岩性特征 |
2.4 生、储、盖特征 |
2.4.1 烃源岩 |
2.4.2 储盖组合 |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
3.1 压力的相关术语 |
3.1.1 静水压力 |
3.1.2 地层压力 |
3.1.3 静岩压力 |
3.2 准南下组合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
3.2.1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平面分布 |
3.2.2 渗透性地层内异常压力的纵向分布 |
3.3 泥岩层内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
3.3.1 平衡深度法预测地层压力 |
3.3.2 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 |
4.1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 |
4.2 不均衡压实作用 |
4.3 构造挤压作用 |
4.4 超压传递作用 |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超压的演化特征 |
5.1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
5.1.1 选取模拟参数 |
5.1.2 模拟约束条件 |
5.1.3 沉积型超压的演化历史 |
5.2 构造挤压型超压的演化特征 |
5.2.1 流体系统封闭系数的确定 |
5.2.2 评价参数的取值 |
5.2.3 构造挤压应力模拟 |
5.2.4 构造挤压增压的演化特征 |
5.3 超压传递作用形成超压的演化特征 |
5.4 储层过剩压力演化特征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和噪声HVSR方法在浅层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背景噪声方法研究进展和现状 |
1.1.1 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的进展 |
1.1.2 噪声HVSR方法的进展 |
1.2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
1.2.1 新疆呼图壁储气库区域地质背景 |
1.2.2 云南宾川密集线性台站区域地质背景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背景噪声数据处理与速度结构反演 |
2.1 计算噪声互相关函数 |
2.1.1 单台站数据预处理 |
2.1.2 噪声互相关函数计算与叠加 |
2.2 频散曲线提取 |
2.3 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反演原理 |
2.3.1 正演问题 |
2.3.2 反演问题 |
第3章 噪声HVSR方法数据处理 |
3.1 噪声HVSR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
3.2 沉积层厚度和峰值频率的经验关系 |
第4章 新疆呼图壁储气库区域的浅层结构研究 |
4.1 数据 |
4.2 新疆呼图壁储气库区域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
4.2.1 背景噪声数据处理结果 |
4.2.2 区域平均一维横波速度结构 |
4.2.3 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
4.2.4 结果的分辨率与讨论 |
4.3 HVSR方法在新疆呼图壁储气库区域的应用 |
4.4 小结 |
第5章 云南宾川密集线性台站下方的浅层结构研究 |
5.1 数据 |
5.2 单台与剖面HVSR结果 |
5.3 界面深度及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中国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气藏型储气库主要地质特点 |
2 储气库选址圈闭动态密封性评价技术 |
2.1 盖层动态密封性 |
2.1.1 毛细管密封性 |
2.1.2 力学完整性 |
2.1.2. 1 拉张破坏风险 |
2.1.2. 2 剪切破坏风险 |
2.1.2. 3 疲劳破坏风险 |
2.2 断层动态密封性 |
3 储气库建库关键指标优化设计技术 |
3.1 有效库容量 |
3.2 工作气量 |
3.3 合理井网密度 |
4 适应超低压地层和储气库交变载荷工况的钻完井技术 |
4.1 超低压地层防漏堵漏技术 |
4.2 高强度低弹性模量韧性水泥浆固井技术 |
5 储气库地面工程优化技术与核心装备 |
5.1 储气库地面工程优化技术 |
5.1.1 注采井口优化 |
5.1.2 注采管道优化 |
5.1.3 安全泄压放空系统优化 |
5.2 储气库地面核心装备 |
5.2.1 大功率往复式注气压缩机 |
5.2.2 大口径高压双金属复合管 |
5.2.3 高压大规模采气处理装置 |
6 储气库地下、地面全系统风险预警与评估技术 |
6.1 以动态监测为核心的地层风险预警 |
6.2 注采井完整性检测与风险评估 |
7 矿场应用实效 |
8 结论 |
符号注释: |
(8)呼图壁储气库三维时空变形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与意义 |
1.2 储气库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现状 |
1.2.2 地下储气库数值模拟研究 |
1.3 论文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论文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储气库地质特性分析 |
2.1 枯竭气田型地下储气库圈闭构造 |
2.2 储气库的地层分布特征与对比 |
2.3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构造特征 |
第三章 呼图壁储气库形变观测 |
3.1 测量范围及点位布设 |
3.2 水准测量与GPS测量周期 |
3.3 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
3.4 GPS测量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形变特征研究 |
4.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 |
4.2 有限元的计算步骤 |
4.3 有限元的应用 |
4.4 地学模型中岩石的本构关系 |
第五章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数值模拟 |
5.1 地下储气库的力学问题 |
5.2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几何模型的建立 |
5.3 储气库几何模型的网格划分 |
5.3.1 几何模型的单元类型 |
5.3.2 几何模型的网格划分与边界约束 |
5.4 储气库注气过程地表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4.1 储气库注气过程地表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4.2 储气库采气过程地表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4.3 水准结果与模拟沉降结果对比分析 |
5.4.4 GPS测量结果与模拟沉降结果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储气库试井及储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储气库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储气库试井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气藏储量计算研究现状 |
1.3 本文技术路线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2章 地下储气库试井基本概念及X储气库概况 |
2.1 地下储气库及其试井基本概念 |
2.1.1 地下储气库的基本概念 |
2.1.2 地下储气库试井的特殊点 |
2.2 X储气库概况 |
2.2.1 X储气库地质特征 |
2.2.2 X储气库注采井建设简况 |
2.2.3 X储气库运行简况 |
2.2.4 X储气库前期试井及分析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储气库注采井产能试井 |
3.1 储气库注采井产能二项式分析方法 |
3.1.1 储气库气藏直井径向流注采过程的产能公式 |
3.1.2 储气库气藏直井拟稳态流注采过程的产能公式 |
3.1.3 储气库水平井注采过程的产能公式的推导 |
3.1.4 注采气井的二项式分析方法 |
3.1.5 储气库注采产能试井解释分析方法 |
3.2 X储气库注采井产能测试方案及稳定试井分析 |
3.2.1 X储气库注采井产能测试方案 |
3.2.2 X储气库注采井稳定试井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气库注采井不稳定试井 |
4.1 储气库不稳定试井基础理论及适用边界模型 |
4.1.1 储气库不稳定试井基础理论 |
4.1.2 储气库适用边界模型 |
4.2 X储气库注采井不稳定试井分析 |
4.2.1 X储气库注采井不稳定试井方案及分析 |
4.2.2 X储气库注采井不稳定试井敏感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气库封闭性探究及储量计算 |
5.1 储气库储层封闭性探究 |
5.1.1 储气库储层封闭性的试井分析原理 |
5.1.2 储气库储层的封闭性 |
5.2 储气库计算储量的方法 |
5.2.1 压力恢复法计算储气库储量 |
5.2.2 压差曲线法计算储气库储量 |
5.2.3 探边界半径结合容积法计算储气库储量 |
5.3 X储气库的储量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呼图壁储气库试井资料解释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储气库测试资料特点及解释现状 |
2 解释方法探讨 |
3 结论 |
四、不稳定试井技术在呼图壁气田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蒋雨函.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020(02)
- [2]X区块多井系统压力动态分析[D]. 那雪芳. 东北石油大学, 2020
- [3]大型边底水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存在问题及技术对策——以呼图壁储气库为例[J]. 张士杰,刘国良,廖伟,陈月娥,张赟新,郑强,王明锋,李欣潞. 中外能源, 2020(02)
- [4]大型陆相边底水H储气库单井全周期交互注采动态评价技术[J]. 廖伟,刘国良,张士杰,郑强,李欣潞,孙德强.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24)
- [5]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D]. 刘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6]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和噪声HVSR方法在浅层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 王娟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9)
- [7]中国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与实践[J]. 马新华,郑得文,申瑞臣,王春燕,罗金恒,孙军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3)
- [8]呼图壁储气库三维时空变形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D]. 危齐.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7(04)
- [9]储气库试井及储量计算[D]. 王梓齐.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10]呼图壁储气库试井资料解释方法探讨[J]. 张士杰,赵婵娟,谢斌,张程,周兴燕,许峰,许艳红. 油气井测试,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