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子装备保障评价与决策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子装备保障评价与决策研究

一、基于AHP法的电子装备保障评价决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晶,吴鹏飞[1](2021)在《基于云模型的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文中提出根据导弹装备技术保障流程,构建了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体系中既含有定量指标又包括定性指标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方法。首先采用AHP法将系统指标分层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运用云重心评价法对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进行了评估,给出了算法过程,并验证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为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王刚,周华任,刘炳男,王赫彬[2](2020)在《基于AHP-熵值法的摩托化机动演训效果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摩托化机动演训效果评估问题,提出了以实战为导向的评估流程图,建立了包含指挥控制能力、保障能力和协同能力3项准则层的指标体系,构造了基于AHP-熵值法的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了主观与客观因素,将AHP法求解的主观权重与熵值法求解的客观权重以合适比例进行线性组合。列出实例分析,该模型具有可操作性且准确性更高,为军事演训评估问题提供范例参考。

田世芹,刘昭武[3](2020)在《基于AHP的区域气象站运行状态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区域气象站运行状态难以量化的问题,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系统(山东)中2016~2019年的故障维修单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量化评估。该方法结合区域站的结构原理找出了运行状态评估的特征量和权重系数,进行了指标对比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确定了指标层次权重等问题,最后得出区域气象站运行状态评估量化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基于AHP法的区域气象站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基本符合区域站设备的运行特点,可以有效地反映设备运行状态。

吴杰[4](2020)在《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射电望远镜系统间及台址内电子设备众多,电磁兼容性能(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问题突出。台址内电磁发射一方面会辐射到射电望远镜台址周围,降低观测系统信噪比,增加数据处理难度;另一方面会通过天线旁瓣进入接收机系统,对射电望远镜观测任务造成严重干扰。因此,分析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发射特性,并提出一套可行的系统级EMC评估方法,对射电望远镜的EMC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射电望远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台址内主要分系统电磁发射特性进行分析,并预估了其对射电望远镜系统的干扰量;给出了台址内分层级薄弱环节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抑制思路,并对影响要素进行研究;结合评估理论,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EMC评估方法及体系。本文的研究思路“EMC需求分析→台址内电磁耦合要素分析→分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及干扰量预估→分层级EMC抑制→系统级EMC设计评估”,也适用于解决其他领域复杂EMC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引入电磁拓扑理论,建立了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拓扑结构及电磁耦合序列图,为干扰量预估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2)结合系统设备辐射发射功率电平、辐射发射路径损耗及天线旁瓣增益,构建了干扰量计算模型;对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主要分系统的电磁发射特性进行分析,并预估了各系统到射电望远镜系统馈源口面的干扰量。(3)对台址内干扰源进行共性分类,采用了“三层屏蔽+滤波”的EMI抑制思路;分别对建筑物、机箱/机柜、设备壳体及电气引入类的抑制方法进行研究,结合仿真和实际测试,分析了影响其屏蔽效能的因素;给出了台址内电磁兼容设计方案,并以计算机系统为例,进行了测试验证。(4)通过不同方法优劣对比,确立了射电望远镜系统的赋权方法及评估方法;建立了以射电望远镜系统电磁兼容性能为目标层、以主要分系统为准则,包含多项指标的分层评估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射电望远镜台址内系统的EMC性能,满足屏蔽设计评估需求;针对不同指标,分别采用了差值变换法、区间变换法和德尔菲法来完成数据归一量化处理;采用了理想点排序法进行评估,并对层次分析法求取的指标权重用熵权法进行客观性修正,并针对不同设计案例,给出了评估结果。

李京峰,项华春,严雅榕,李正欣[5](2020)在《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评价指标值已知,权重未知这一问题,分析了主、客观赋权方法的优缺点;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方法,具体方法是: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变异系数法确定客观权重,接着运用离差最大化思想求解最优化模型,得到组合权重,克服单一使用主观或客观方法的局限性;结合航空兵部队装备管理体制的评价数据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宋星,贾红丽,赵汝东,李正映[6](2019)在《基于ADC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合成旅装备保障效能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采用ADC效能评估方法对合成旅的装备保障效能进行评估,对保障系统的可用度A和可信度D进行了分析计算,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装备保障能力C进行计算,准确简便地得到了复杂系统的装备保障能力。最终进行实例分析,评估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杨奕飞[7](2019)在《舰船装备健康评估与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舰船装备的集成度、复杂度及智能化程度急剧增加,传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保障技术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是改变传统维修保障方式的新技术,是舰船装备健康管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目前,舰船装备的PHM主要存在复杂雷达系统状态监测和评估难、动力设备监测数据故障样本少、甲板机械设备受环境工况综合影响大等问题,这给PHM技术在舰船中的应用带来了困难。论文围绕舰船装备PHM的状态监测、评估预测、维修决策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健康管理总体架构、分层结构和信息流程,针对三类典型舰船装备PHM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以船载测控雷达为对象,研究了复杂雷达健康状态监测与评估方法,设计了航天测控雷达的状态在线监测信息和离线测试信息;建立了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雷达健康评估方法。为进一步消除模糊边界问题,将模糊综合评价和SVR模型结合,并采用CS算法对SVR参数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FCCS-SVR评估模型。通过对PSO-SVR、GA-SVR、BA-SVR、CS-SVR和FCCS-SVR模型的性能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证明了FCCS-SVR模型的有效性。2.以船舶动力设备为对象,研究了小样本条件下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提出了一种CS-LSSVM故障识别模型,针对CS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改进的ICS-LSSVM模型,通过多种智能优化模型与该模型的仿真比较和案例分析,表明该模型的识别精度更高。同时研究了基于HMM模型的故障识别方法,案例分析表明,利用HMM将缓慢变化的信号特征转换为变化较大的对数似然概率,可有效提高故障模式识别能力。3.以船舶动力设备为对象,研究了故障状态和缺陷状态的预测方法。提出了一种CS-SVR-HMM状态预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实现对未来故障状态的预测;提出了基于HSMM的缺陷状态识别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缺陷状态和剩余寿命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4.以甲板机械设备为对象,研究了考虑环境因子的维修策略。给出了环境因子的定义和参数估计方法,分析了考虑内外因素影响的设备衰退演化规则,建立了一种基于可用度最大和维护成本率最低的综合目标动态决策模型,采用服从威布尔寿命分布模型,通过实例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设备衰退演化的影响及预防维护时间间隔的变化,验证了决策模型的有效性。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黄军利[8](2018)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能够在煤矿事故发生后为矿工提供有效救援,该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等矿业发达国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内,近年来避难硐室的研究和应用相继迅速展开,建设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在避难硐室系统性,尤其是避难硐室的选址及其优化研究方面尚显缺乏,从而致使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在煤矿灾害事故发生时,其应有的救援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救援成效的提升,本论文结合国内外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研究现状,从避难硐室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入手,构建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子系统模型,揭示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基于灾变演化过程对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仿真模拟的方法对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尤其对烟气蔓延规律与火区温度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灾区致害气体和能见度的时变特性进行了演化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相对科学的、适合我国煤矿特色的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科学性评价系统和选址科学性评价等级划分标准。该系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对选址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以及对选址周围地质情况等影响因子量化处理,最终经系统模块化计算得出选址科学性评价总值,进而对标可得出选址的科学性等级。此外,运用该研究成果参与和指导了兖州赵楼煤矿的避难硐室选址和优化建设,并将该评价系统扩展应用到对煤矿井下单个避难硐室建设质量量化评价以及井下避难硐室群规划方案的优化中,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单个硐室的建设质量评价以及避难硐室群组建设的方案优化问题,在实践中得到了科学验证,效果良好。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基于灾变演化的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研究;第三部分是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第四部分是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评价;第五部分是避难硐室选址在赵楼煤矿的实际应用;第六部分是结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煤矿建设井下避难硐室时科学选址,从而有效提升灾难时硐室的救援效果,同时能够用于对已建避难硐室总体质量优劣的科学考评,也可用于对井下避难硐室群组建设方案的优化。此外,该成果还可用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对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建设的指导和优劣评价,为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姜梁[9](2018)在《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无人机系统作为新兴高端装备,是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载体,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强国防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装备。研究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无人机行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对较少,尤其在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复杂作用机理、融合度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甚少,相关问题研究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军民融合、协同管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仿真、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评价体系、推进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理论的扩展和完善,而且有助于为中国无人机行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梳理了本论文需要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概念,详细分析了其内涵,揭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复杂属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采用扎根理论深入地挖掘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要素,建立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素模型,实证研究确定了4种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及评价体系提供指标依据。结果表明:军民融合政策是前提,企业管理机制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技术融合是基础。再次,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研究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的因果回路图以及各主要变量间相互关系,构建了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用Vensim PLE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的引入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然后,基于德尔菲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评价体系,确定了指标权值。并对三家典型代表的无人机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水平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无人机国有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客观量化的评价。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法规、企业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和技术融合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和提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

刘耀辉,刘小方,张毅,黄睿[10](2018)在《某型导弹发射单元机动作战伴随保障能力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某型导弹发射单元机动作战伴随保障能力,提出一种基于AHP和熵权法的伴随保障能力综合评估方法。根据某型导弹发射单元机动作战任务,分析各阶段伴随保障任务的特点和需求,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熵权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并依据建立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评估法对某型导弹发射单元机动作战伴随保障能力进行评估,有效解决了伴随保障能力研究中评估指标不明确、缺少客观性等问题。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合理有效,评估方法能够为提高某型导弹机动作战伴随保障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决策依据。

二、基于AHP法的电子装备保障评价决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HP法的电子装备保障评价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模型的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3 基于云模型的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
    3.1 云模型
    3.2 云重心评价法
    3.3 算例分析
4 结语

(3)基于AHP的区域气象站运行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AHP方法简介
    1.1 构造对比矩阵
    1.2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2 区域气象站运行状态评估算法
    2.1 特征量的选取
    2.2 权重系数的确定
    2.3 区域气象站运行状态评估量化
3 评估结果分析
4 结 论

(4)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射电望远镜系统在电磁兼容方面需求
        1.1.2 射电望远镜系统电磁兼容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电望远镜EMC研究现状
        1.2.2 系统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重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耦合要素分析
    2.1 电磁拓扑理论
    2.2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耦合要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要分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3.1 干扰量预估模型
        3.1.1 馈源口面干扰功率电平限值计算
        3.1.2 设备到馈源口面辐射发射功率电平计算
    3.2 天线驱动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3.2.1 促动器电磁发射特性分析
        3.2.2 促动器电磁发射干扰量预估
    3.3 计算机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3.3.1 计算机电磁发射特性分析
        3.3.2 计算机电磁发射干扰量预估
    3.4 照明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3.4.1 LED灯电磁发射特性分析
        3.4.2 LED灯电磁发射干扰量预估
    3.5 监控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3.5.1 视频监控设备电磁发射特性分析
        3.5.2 视频监控设备电磁发射干扰量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耦合抑制研究
    4.1 基于屏效需求的分层级薄弱环节EMI抑制
    4.2 建筑物电磁耦合抑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台址内建筑物电磁兼容设计方案
        4.2.2 金属丝网屏蔽效能研究
        4.2.3 屏蔽门屏蔽效能研究
    4.3 机箱机柜电磁耦合抑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机箱机柜电磁耦合要素分析
        4.3.2 通风窗屏蔽效能研究
        4.3.3 机箱/机柜电磁兼容设计方案
    4.4 设备壳体电磁耦合抑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金属屏蔽材料屏蔽效能影响因素研究
        4.4.2 增强非屏蔽材料屏蔽效能的方法分析
    4.5 电气引入类电磁耦合抑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4.5.1 不同状态下多芯线缆屏蔽效能测试分析
        4.5.2 过孔线缆是否滤波处理必要性测试分析
    4.6 主要分系统EMI抑制方案及测试验证
        4.6.1 主要分系统电磁兼容设计方案
        4.6.2 计算机主机电磁兼容设计测试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兼容设计性能评估
    5.1 系统级EMC设计性能评估的基本理论
        5.1.1 多属性决策理论
        5.1.2 系统级评估流程
        5.1.3 系统级评估模型
        5.1.4 指标赋权方法
        5.1.5 系统级评估方法
    5.2 台址内EMC设计性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指标体系架构
        5.2.2 指标要素修正
        5.2.3 指标归一量化处理
        5.2.4 指标层指标确立
    5.3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评估方法
        5.3.1 理想点排序法
        5.3.2 层次分析法
        5.3.3 信息熵求权法
        5.3.4 结合熵权法的AHP-TOPSIS综合评估方法
    5.4 设计方案评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ADC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合成旅装备保障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分析法 (ADC)
2 合成旅装备保障效能评估
    2.1 可用度A
    2.2 可信度D
    2.3 固有能力C
    2.4 装备保障效能E
3 实例分析
    3.1 可用度和可信用计算
    3.2 固有能力C计算
        3.2.1 获取指标数据
        3.2.2 确定权重集和隶属度
        3.2.3 计算总目标的隶属度向量和装备保障能力
    3.3 装备保障效能E计算
4 结论

(7)舰船装备健康评估与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HM技术
        1.2.2 状态监测与健康评估
        1.2.3 故障和缺陷状态识别
        1.2.4 装备预防性维护策略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2 舰船装备健康管理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2.1 舰船装备组成及功能概述
    2.2 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组成
    2.3 舰船装备健康管理体系结构
        2.3.1 PHM总体架构
        2.3.2 分层管理结构
    2.4 健康管理系统功能及信息流程
        2.4.1 主要功能
        2.4.2 信息流程
    2.5 三类典型舰船装备PHM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2.5.1 复杂雷达系统的状态监测与评估
        2.5.2 小样本下的设备故障识别与预测
        2.5.3 甲板机械的环境影响与维护决策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FCCS-SVR的测控雷达健康状态评估
    3.1 测控雷达健康状态监测设计
        3.1.1 在线监测信息
        3.1.2 离线测试指标
    3.2 测控雷达健康状态评估指标体系
        3.2.1 测控雷达健康状态等级划分
        3.2.2 测控雷达健康状态评估指标体系
        3.2.3 评估指标标准化处理
    3.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健康状态评估
        3.3.1 测控雷达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3.3.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健康评估
    3.4 基于模糊评判结合改进SVR的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3.4.1 支持向量回归理论
        3.4.2 布谷鸟搜索算法
        3.4.3 CS-SVR模型
        3.4.4 基于FCCS-SVR的测控雷达健康状态评估
        3.4.5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小样本条件下的船舶动力设备故障识别与状态预测
    4.1 船舶动力系统组成及监控设计
        4.1.1 船舶动力设备组成
        4.1.2 船舶动力监控系统
    4.2 故障模式特征识别方法
    4.3 基于ICS-LSSVM的动力设备故障模式识别
        4.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4.3.2 LSSVM的参数寻优
        4.3.3 基于ICS-LSSVM的故障识别模型
        4.3.4 案例分析
    4.4 基于HMM模型的动力设备故障模式识别
        4.4.1 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及基本算法
        4.4.2 基于HMM的故障模式识别流程
        4.4.3 案例分析
    4.5 基于CS-SVR-HMM模型的动力设备状态预测
        4.5.1 CS-SVR-HMM设备状态预测模型
        4.5.2 仿真分析
    4.6 基于HSMM的动力设备缺陷状态识别
        4.6.1 设备缺陷运行状态特点
        4.6.2 隐半马尔可夫模型HSMM
        4.6.3 基于HSMM的缺陷状态识别
        4.6.4 案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考虑环境因子的甲板机械衰退演化规则及维护策略
    5.1 机械设备故障发展一般规律
    5.2 威布尔可靠性分布模型
    5.3 考虑预防性维修的设备衰退演化规则
    5.4 环境因子的定义及其参数估计
        5.4.1 环境因子的定义
        5.4.2 环境因子的参数估计
    5.5 基于环境因子的综合衰退演化规则
    5.6 考虑环境因子的最优预防性维护策略
        5.6.1 综合可用度和经济性的预防维护模型
        5.6.2 综合目标维护模型的最优求解
        5.6.3 考虑环境因子的综合目标最优维护策略
        5.6.4 案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灾变演化的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研究
    2.1 避难硐室选址安全距离的正反演计算方法
    2.2 避难硐室位置选择
    2.3 避难硐室周边地质因素
    2.4 避难及救援路线因素
    2.5 投资成本因素
    2.6 人为因素
    2.7 其他因素
    2.8 避难硐室选址系统构建
    2.9 本章小结
3 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
    3.1 热动力灾害演变仿真方法及模型构建
    3.2 工作面运输巷胶带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
    3.3 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爆炸的数值模拟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评价
    4.1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评价方法
    4.2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权重分配方法
    4.3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影响耦合值的计算
    4.4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级别的设立和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避难硐室选址在赵楼煤矿的实际应用
    5.1 赵楼煤矿矿井概况以及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状况
    5.2 赵楼煤矿避难硐室的实际应用
    5.3 赵楼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群选址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1.3.3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概念界定
    2.1 军民融合理论要点
        2.1.1 军民融合的概念
        2.1.2 军民融合的核心要义
    2.2 协同管理理论
        2.2.1 协同与协同组织
        2.2.2 协同管理特性
    2.3 扎根理论
        2.3.1 扎根理论介绍
        2.3.2 扎根理论的思路
    2.4 系统动力学
        2.4.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原理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模型特征
    2.5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5.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5.2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影响因素
    3.1 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3.1.1 研究方法
        3.1.2 实施步骤
    3.2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式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模型阐释分析
        3.3.1 军民融合政策
        3.3.2 企业管理机制
        3.3.3 人才队伍建设
        3.3.4 技术融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
    4.1 建模方法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4.1.3 系统动力学软件介绍
        4.1.4 系统动力学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2 模型构建
        4.2.1 建模目的
        4.2.2 系统边界
        4.2.3 系统框架结构
        4.2.4 系统模型构建
    4.3 仿真与分析
        4.3.1 参数的初始量化
        4.3.2 模型有效性校验
        4.3.3 仿真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评价体系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要素构建
    5.2 体系评价方法
        5.2.1 评价权重设定
        5.2.2 模糊评价方法
    5.3 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5.3.1 实例简介
        5.3.2 评价过程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推进策略
    6.1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的基本要素
    6.2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推进策略
        6.2.1 建立标准制度衔接的政策体系
        6.2.2 建立统一规范的行业组织管理体系
        6.2.3 建立准确清晰的工作运行体系
    6.3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进策略
        6.3.1 企业多元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6.3.2 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
    6.4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策略
        6.4.1 构建完备人才队伍体系
        6.4.2 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6.4.3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6.4.4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6.5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技术融合推进策略
        6.5.1 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6.5.2 安全防护技术应用
        6.5.3 军民共享通信网络技术融合
        6.5.4 军民融合基础技术发展
        6.5.5 军民融合技术标准发展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基于AHP法的电子装备保障评价决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模型的导弹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评估[J]. 张晶晶,吴鹏飞. 舰船电子工程, 2021(07)
  • [2]基于AHP-熵值法的摩托化机动演训效果评估[J]. 王刚,周华任,刘炳男,王赫彬.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0(11)
  • [3]基于AHP的区域气象站运行状态评估[J]. 田世芹,刘昭武. 电子测量技术, 2020(11)
  • [4]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评估[D]. 吴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李京峰,项华春,严雅榕,李正欣.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0(06)
  • [6]基于ADC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合成旅装备保障效能评估[J]. 宋星,贾红丽,赵汝东,李正映.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9(08)
  • [7]舰船装备健康评估与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杨奕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8]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D]. 黄军利.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6)
  • [9]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D]. 姜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10]某型导弹发射单元机动作战伴随保障能力评估[J]. 刘耀辉,刘小方,张毅,黄睿. 兵工自动化, 2018(08)

标签:;  ;  ;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子装备保障评价与决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