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汉代建筑画像石”(下)——以“抽象画”为视角

重新解读“汉代建筑画像石”(下)——以“抽象画”为视角

一、对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之三)——从“抽象画”的角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蓉[1](2020)在《滕州汉画像石建筑图像研究》文中提出汉画像石是汉代祠堂、墓葬中的建筑构石,是墓室中特别的装饰材料与陪葬品,内容题材丰富,长期以来受到学者的重视。滕州画像石始于汉武帝时期,止于东汉末年,它的出现代表了滕州地区汉代人民的丧葬观、审美观等思想观念。在滕州画像石中有为数不少的建筑题材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建筑不可多得的资料。本文以调查、搜集到的四十八幅滕州汉画像石建筑图像为研究对象,对画像石建筑图像中的建筑类型结构进行研究。画像中的建筑有阙、厅堂、楼阁、亭榭和桥五类,可见的建筑构件主要是屋顶、斗拱和柱子。体现出汉代多高层建筑、多礼制建筑,建筑群庭院式布局等特点。汉画像石艺术是民间墓葬艺术形式之一,画像中的创作必然融合了汉代人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观念。通过分析,滕州建筑画像石采用阴线刻、弧面浅减地浮雕、平面浅减地浮雕等雕刻技法,运用了透视、对称等艺术手法展现了汉代先民的生活场景,蕴含着汉代人尊重自然、强调中和、规范的思想观念。滕州画像石建筑图像中也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本文又运用图像学方法对建筑图像中蕴含的汉代文化进行了解读,获得了滕州画像石中建筑的象征意义。画像石中的建筑与其附加图像所创造出的语境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和现实生活意义,除此之外又都蕴含着升仙观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滕州画像石墓的墓葬规模较小,墓主身份较低,但出土的画像石中所见的建筑都是豪宅华府这一现象,除因墓主人财富丰厚外,还有重孝和升仙观念的影响。

崔兆瑞[2](2013)在《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复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北,东北距内黄县城约30千米,东距濮阳市区约20千米,东南距现在的黄河约45千米,西南距浚县大伾山约20千米。该遗址是因黄河洪水泛滥而被淤沙深埋地下,因此庭院布局、道路、农田保存较好,屋顶和坍塌的墙体基本保持原状。像这样保存完整的汉代地面部分建筑遗迹在全国独一无二。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的发掘工作自2003年下半年至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先后对遗址内的四处汉代庭院进行了揭露清理,依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三杨庄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庭院建筑遗址。清理出房屋瓦顶、墙基、水井、厕所、池塘、农田、树木、道路等大量遗迹,并出土了一批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状况的遗物,内容十分丰富。形象直观的揭示了汉代庭院与农耕布局,反映了汉代下层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考古工作者根据目前已经清理和考古勘探的情况初步确定,这是一处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规模较大的农村聚落遗址。本论文即是以已发掘的四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为研究对象,采取归纳总结、分析推导的研究方法,运用专业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考古资料有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壁画等二维图像资料,汉代建筑明器、石祠等三维立体资料,以及已发掘的几处汉代建筑遗址,参照历史学、建筑史学、考古学及图像学知识,对其进行复原与推想。真实再现汉代一个庭院(家庭)的建筑布局和生活场景,真实了解各类单体建筑实体的建筑结构与建筑工程技术方法等情况。

邢鹏飞[3](2010)在《汉画像中鱼鸟图式的程式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透过中国传统鱼鸟文化,深入剖析汉画像中鱼鸟图式的程式化表现,以汉画像中鱼鸟组合表现出的社会功能程式为背景,分别探讨鱼鸟图式程式化在神话观念、生殖崇拜、民俗社会层次的表现所在,更深一层解释鱼鸟图式艺术表现手法程式化中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写实中的示意表达和写意层次的程式化本质问题。

李樱樱[4](2010)在《汉代两京出土陶楼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在汉代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楼阁建筑摆脱了高层夯土台的约束,出现了依靠自身结构的搭接而独立的构架形式,对中国后世的楼阁建筑和佛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汉代木构建筑已经没有实例可以研究,墓葬中出土的建筑明器便成了唯一可以接触到的汉代建筑的实物。因此本文以河南、陕西两省出土的大量陶楼为研究对象,同时辅以汉代画像砖石、崖墓、石室、考古文献等资料,对汉代两京地区的陶楼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探知汉代楼阁建筑的相关特点和做法,并将所得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汉代建筑的设计中,推测性设计带有汉代建筑特色的建筑。在研究方法上先将收集到的陶楼资料进行分类,然后按类别不同进行细致研究,得出每种类型建筑的共性,然后再设计中一一对应。

曹云钢[5](2007)在《以汉代建筑明器为实例对楼阁建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在城市建设、宫殿建筑、祭祀性建筑和民居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高峰期,对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汉代楼阁建筑逐渐摆脱了高层夯土台的约束,以“重屋之楼”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对中国后世的楼阁建筑和佛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以《考古》、《文物》等考古期刊为依据,对其中记载的汉代楼阁建筑明器进行大量的图文资料收集,并对考古发掘的实物进行实地的调研。同时辅以汉代画像砖石、崖墓、石室、考古文献等资料,对汉代楼阁建筑明器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种类繁多,依据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仓楼、楼宅、台榭、望楼、乐楼等类型。对上述各种类型的楼阁建筑明器,依据其规模、造型的不同,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对于收集到的楼阁建筑明器所表现出的建筑特征,文章将其分为建筑技术特征和建筑艺术特征两大类,并对其进行分别论述:建筑技术特征从梁架、斗拱、楼层结构、屋顶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筑艺术特征从艺术风格、立面特征、斗拱和柱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且对其表现出的特征寻求历史渊源,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合理、充分。

周学鹰[6](2003)在《对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之三)——从“抽象画”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 1 引言 通过笔者前面有关汉代建筑画像砖石,连载内容的逐步说明和所列举事例的进一步沦证(分别刊载于《华中建筑》2001年第3期、2002年第1期),有力地说明运用笔者所提出的方法来重新认读“汉代建筑画像石”(同样也包括汉画像

二、对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之三)——从“抽象画”的角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之三)——从“抽象画”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1)滕州汉画像石建筑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滕州画像石建筑图像界定
    五、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滕州画像石建筑图像中的建筑分析
    第一节 建筑构件
        一、屋顶
        二、斗拱
        三、柱与础
        四、台基
    第二节 建筑类型
        一、阙
        二、厅堂
        三、楼阁
        四、桥
        五、亭榭
    第三节 建筑图像中所见的汉代建筑特征
第二章 滕州画像石建筑图像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建筑图像的造型
        一、透视
        二、布局
        三、构图
        四、雕刻技法
        五、小结
    第二节 建筑图像的传统审美
        一、环境美
        二、中和美
        三、规范美
第三章 滕州画像石建筑图像的象征与意义
    第一节 建筑图像的象征内涵
        一、阙的象征内涵
        二、厅堂与楼阁的象征内涵
        三、亭榭的象征内涵
        四、桥梁的象征内涵
        五、与建筑组合出现的动物的象征内涵
    第二节 滕州画像石建筑图像的意义
        一、建筑图像体现的生死观
        二、建筑图像体现的政治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滕州画像石建筑图像汇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汉代居住建筑研究现状
        1.2.2 三杨庄庭院建筑遗址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框架
2 内黄三杨庄庭院建筑遗址的历史与现状
    2.1 内黄三杨庄遗址概述
        2.1.1 区位与自然环境变迁
        2.1.2 历史沿革
    2.2 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考古状况
        2.2.1 考古发掘工作
        2.2.2 遗存分布与遗存内容(一、二、三、四号庭院)
    2.3 本章小结
3 内黄三杨庄庭院建筑遗址复原资料研究
    3.1 历史文献
    3.2 汉代画像砖石
    3.3 建筑明器
    3.4 已发掘的汉代居住建筑遗址
    3.5 本章小结
4 内黄三杨庄二号庭院建筑遗址复原研究
    4.1 三杨庄二号庭院建筑遗址平面布局研究
    4.2 三杨庄二号庭院建筑空间形象研究
        4.2.1 空间尺度
        4.2.2 屋顶形式
        4.2.3 院墙与院门
        4.2.4 门、窗
        4.2.5 梁架
    4.3 三杨庄二号庭院建造技术研究
        4.3.1 砖
        4.3.2 夯土
        4.3.3 土坯
        4.3.4 瓦件
    4.4 复原图纸
    4.5 本章小结
5 内黄三杨庄一、三、四号庭院建筑遗址复原分析
    5.1 内黄三杨庄一号庭院建筑遗址复原分析
    5.2 内黄三杨庄三号庭院建筑遗址复原分析
    5.3 内黄三杨庄四号庭院建筑遗址复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汉画像中鱼鸟图式的程式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画像中鱼鸟图式的程式化介绍
二、汉画像中鱼鸟图式的特定社会功能之模式化表现
    1. 沟通天地之神灵
    2. 阴阳观念、男女合欢的产物
    3. 鱼鸟图式的社会民俗性
三、鱼鸟图式艺术表现手法的程式化
    1. 图像宏观形式中独立元素和图像整体的统一
    2. 图像宏观写实背后的“示意性”[7] (p83)
小结

(4)汉代两京出土陶楼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方法
2、汉代陶楼研究的概况
    2.1 汉代历史及建筑概况
        2.1.1 汉代历史发展简况
        2.1.2 汉代建筑总体概况
        2.1.3 汉代楼阁的历史学研究
    2.2 汉代明器的基础性研究
        2.2.1 明器的定义
        2.2.2 汉代明器的历史学研究
        2.2.3 汉代陶楼简介
    2.3 汉代陶楼的地域分布
        2.3.1 考古发现分布图
        2.3.2 选题的地域分布
    2.4 汉代陶楼的分类
        2.4.1 分类学概述
        2.4.2 分类的意义
        2.4.3 两京地区陶楼分类
    2.5 小结
3、汉代陶楼的类型分析
    3.1 储藏用的仓廪
        3.1.1 有足仓
        3.1.2 无足仓
        3.1.3 无足廪
        3.1.4 有足廪
    3.2 居住用的楼院
        3.2.1 带仓楼院
        3.2.2 楼院
        3.2.3 组合院落
    3.3 娱乐用的戏楼和台榭
        3.3.1 百戏楼
        3.3.2 台榭
    3.4 防御用的望楼
        3.4.1 带院落望楼
        3.4.2 带前廊望楼
        3.4.3 单体望楼
    3.5 小结
4、汉代陶楼体现的结构特点及艺术特征
    4.1 木框架结构特征
        4.1.1 楼、阁构架释义
        4.1.2 楼阁建筑的楼层特征
        4.1.2.1 平座与楼层构架
        4.1.2.2 汉代陶楼中楼层结构特点
        4.1.2.3 楼阁柱造
        4.1.3 梁架结构
        4.1.3.1 抬梁式
        4.1.3.2 穿斗式
        4.1.3.3 干阑式
        4.1.4 柱子
    4.2 斗栱的特征
        4.2.1 斗栱的演化
        4.2.2 陶楼斗栱特征
        4.2.2.1 柱头斗栱
        4.2.2.2 转角斗栱
        4.2.2.3 补间斗栱
        4.2.2.4 陶楼中斗栱的特征
    4.3 屋顶
        4.3.1 汉代陶楼中的屋顶样式
        4.3.2 檐口形式
        4.3.3 正脊装饰
    4.4 门窗样式
    4.5 艺术特色
        4.5.1 造型、比例
        4.5.2 色彩、纹样
        4.5.3 雕刻
    4.6 小结
5、推测性设计汉代楼阁建筑
    5.1 组合楼院的推测性设计
    5.2 平面形式
    5.3 立面形式
    5.4 结构特点
    5.5 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录
致谢

(5)以汉代建筑明器为实例对楼阁建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2. 汉代楼阁建筑的背景资料
    2.1 楼阁的文献探源和考古例证
        2.1.1 “阁”溯源
        2.1.2 “楼”释义
        2.1.3 从“楼”、“阁”到“楼阁”
    2.2 汉代楼阁建筑
        2.2.1 楼阁起源和发展
        2.2.2 汉代楼阁的兴起
    2.3 明器与汉代楼阁的关系
        2.3.1 “明器”的概念
        2.3.2 汉代建筑明器
    2.4 小结
3. 汉代明器中楼阁建筑的分类
    3.1 仓楼
        3.1.1 单体仓楼
        3.1.2 带院落仓楼
    3.2 台榭
        3.2.1 台榭的历史文献记载
        3.2.2 汉代出土的陶水榭
    3.3 望楼
        3.3.1 带院落望楼
        3.3.2 单体望楼
        3.3.3 建筑群中望楼
    3.4 楼宅
        3.4.1 传统的庭院式
        3.4.2 坞壁建筑
    3.5 乐楼
        3.5.1 汉代百戏的演出场地
        3.5.2 汉代乐楼
    3.6 小结
4. 楼阁明器体现汉代楼阁建筑的技术特征
    4.1 楼阁建筑明器中的梁架结构
        4.1.1 抬梁式结构
        4.1.2 穿斗式结构
        4.1.3 干阑式结构
    4.2 楼阁建筑中的斗拱特征
        4.2.1 斗栱的文献探源和考古例证
        4.2.2 建筑明器中的斗拱
    4.3 楼阁建筑的楼层结构特点
        4.3.1 井干式楼阁
        4.3.2 重楼式楼阁
    4.4 楼阁建筑的楼梯位置分析
    4.5 楼阁建筑的出檐、平坐结构特点
    4.6 楼阁建筑与附属房屋的关系
        4.6.1 郑州型
        4.6.2 淮阳型
        4.6.3 扶风型
        4.6.4 勉县型
    4.7 楼阁建筑的屋顶形式
        4.7.1 “反宇”
        4.7.2 檐口形式
    4.8 小结
5. 楼阁明器体现汉代楼阁建筑的艺术特征
    5.1 楼阁的艺术风格
    5.2 楼阁的立面特征
        5.2.1 空间体形特点
        5.2.2 空间体形表现手法
        5.2.3 腰檐和平座结合形式
    5.3 楼阁的斗拱和柱艺术特征
        5.3.1 斗拱的崇拜
        5.3.2 斗栱、柱人形化
    5.4 楼阁的屋脊艺术形式
        5.4.1 楼阁建筑明器中屋脊
        5.4.2 楼阁建筑明器中脊饰
    5.5 楼阁的门窗特征
    5.6 楼阁的色彩装饰艺术形式
    5.7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6)对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之三)——从“抽象画”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例证
结语

四、对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之三)——从“抽象画”的角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滕州汉画像石建筑图像研究[D]. 王兴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复原研究[D]. 崔兆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8)
  • [3]汉画像中鱼鸟图式的程式化探讨[J]. 邢鹏飞. 艺术探索, 2010(02)
  • [4]汉代两京出土陶楼建筑研究[D]. 李樱樱.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0(06)
  • [5]以汉代建筑明器为实例对楼阁建筑的研究[D]. 曹云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6]对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之三)——从“抽象画”的角度[J]. 周学鹰. 华中建筑, 2003(06)

标签:;  ;  ;  ;  ;  

重新解读“汉代建筑画像石”(下)——以“抽象画”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