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区养鱼致富带头人(论文文献综述)
红日[1](2021)在《美丽山花》文中研究表明她们根植于贫瘠的土地她们绽放在河之上山之巅七朵美丽的花儿都有一个火红的名字:共产党员——题记一、我又回来了蓝芳灵拖着行李箱走出厂区宿舍,走向工厂的大门。行李箱底部的小轮子在她身后发出轻微的与地面摩擦的声音,预示着归途的不动声色。在门卫那里履行常规检查手续之后,她扭过头来,回望她工作了两年的工厂,回望她的青春。她这两年的青春化作电冰箱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套工序,被她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地检验。合格的出厂,不合格的返工。远远地,她工作岗位的组长朝她奔来,气喘吁吁地说道:"请你再确认一次,好吗?再确认一次。"
冯瑞[2](2021)在《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主要扶贫方式是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联系,通过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让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维西县是迪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殊贫困问题凸显,在全县脱贫后该地区少数民族妇女成为维西县未来扶贫主要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这可以使贫困妇女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增加经济收入,转变思维认知和思想观念。因此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贫困文化理论和教育发展功能理论为依据,选取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为县域案例,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和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筛选三位接受过妇女职业教育成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典型少数民族妇女,构建了典型案例分析基本思路:“案例妇女基本情况简介-妇女职业教育路理分析-子代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成效”,从这三方面重点阐述和说明案例妇女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旨在总结经验、深入比较、凝练普遍成效,并多角度多方面凝练和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凸显问题,进而从妇女思维观念改变、乡村就业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和持续推动以及妇女教育能力、子代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多元性、创新性的有效对策建议,更好地巩固维西县脱贫成果、保证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可持续性。
李欣谕[3](2021)在《楚雄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就要做到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更要抓住重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三大战役”。同时,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做好“三农”工作是国家重点工作的总抓手。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强调和部署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体现了出中央对“三农”工作新的历史定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加快了我国减贫的步伐。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减贫方面再创辉煌,在2020年全社会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之际,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阐释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通过理论集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从楚雄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功的角度,首先分析了,楚雄州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其整州脱贫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全州各级政府部门从“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产业帮扶”“科学监督”等多个角度开展的脱贫攻坚的各项有效举措,保证了楚雄州如期实现脱贫。同时,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其次分析了接下在楚雄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中将可能面临的问题,从机制体制的建立、农村自身的自身动力不足等方面,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下一步楚雄州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中面临的难点及其原因和影响。最后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围绕“三农”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关联性和承接性的角度,针对楚雄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难点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思考。
刘光琳[4](2020)在《走出具有广西特色扶贫之路》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11月20日,广西宣布全区最后的8个贫困县——融水、三江、那坡、乐业、隆林、罗城、大化、都安,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广西106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县(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意味着,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钟夏玲[5](2020)在《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贫困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付诸巨大努力,矢志不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中央企业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之一,中央企业广泛参与。探索中央企业定点扶贫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实践起步早,范围辐射南方五省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扶贫路径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以南方电网公司为研究主体,采取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从宏观层面,对南方电网公司定点扶贫路径,包括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结分析,剖析问题和深层次原因,以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电网企业定点扶贫的优化路径。选取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安宁村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法研究定点扶贫路径,从微观层面探索影响扶贫成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南方电网公司在参与定点扶贫中存在产业扶贫后续发展乏力、消费扶贫产品竞争力不足、教育和党建扶贫手段不够丰富、电网扶贫特色不够凸显等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坚持政企、合作社、农户多方协作机制,完善涵盖种养植、加工、销售与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丰富扶志扶智手段,打造响亮电力扶贫品牌等路径优化建议。
李飞[6](2020)在《保定市博野县农业产业扶贫研究》文中认为精准扶贫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我国属于传统农业国家,生活水平在贫困标准之下的人口主要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民,农民这一先天属性决定了精准脱贫的根本实现途径在于依靠农业。如何发展农业生产、以何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来进行进准扶贫、以此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价、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方法,是本文的立意。本文作者做为精准扶贫工作第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以自身实践经验和工作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经过发放问卷,对数百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基层扶贫工作者进行访谈,综合分析了博野县在利用农业产业化这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经验、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并提出了依靠农业实现精准脱贫的基准点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造提升,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效率,使得产品标准、规格统一,从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对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本世纪中叶步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农业产业化这一发展模式后,提出在自然资源较为贫瘠的平原地区贫困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效益最直观的方式之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实现原产地生产、供应、销售的一站式服务,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休闲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农业为依托,以旅游为手段,以生态休闲为目的,农业与现代旅游紧密结合的新型朝阳产业和高效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可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新的经营主体之间、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激发不同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新的利益联结机制。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在农业经营上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新格局,将为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融合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促进农民更好地参与、分享农业产业化成果。
笪玲[7](2020)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指出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传统的扶贫思路缺乏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破解贫困的过程中脆弱性、无力感及排斥等社会问题严重。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消弭扶贫成效,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轨迹,科学分析其内生的减贫因子,探索新时期让经济增长成果精准“滴落”到贫困阶层的可持续途径。贵州村寨旅游扶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探索减贫道路、培育乡村业态、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全国性经验。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村寨旅游扶贫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命题并有效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命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技术路线,整合研究方法,明确论文创新,形成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进行系统辨识,为后续研究搭建平台;第三,选择贵州这个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最为典型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主要阶段;第四,依托“省级层面的整体效果-特定区域的扶贫绩效-样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描述、扶贫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福利评估等要素,对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第五,系统总结贵州村寨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国际合作、生态补偿、管护机制、文旅融合、村民主体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乡村异化、机会萎缩、贫富差距、公地悲剧、文化消弭等现实挑战,洞悉深层次的约束缺陷;第六,以贵州传统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对资源、资金、技术等影响旅游扶贫的常规因子进行分析,把基层治理、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资本、政策整合、产业融合等纳入分析框架,锁定“乡村治理”、“土地产权(产业发展)”、“文化增值”三个视角,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科学路径;第七,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形成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体系、创新模式、差异化路径及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方法依托文献收集与综合集成有机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及统计分析法系统集成等思路。质性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的视角,锁定深度田野调查村寨三个,通过“案内分析”及“案间较差”的程序,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定量研究,设计三个研究层面:(1)全省范围内的统计描述。刻画民族村寨旅游对贫困减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优化等方面的贡献;(2)典型区域的计量分析。选取典型样本(黔东南州),构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扶贫绩效进行科学评估;(3)问卷统计及分析。通过问卷跟踪及田野调查,运用重要度-满意度(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IPA)分析模型进行村寨旅游扶贫的福利效应评价。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进入由单维走向多维、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由效率走向共享、由产业单一走向产业协同的重要时期,理顺乡村治理夯实减贫基础、释放资源能量推动产业发、依托地方基因推动文化振兴,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实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创造,这一扶贫模式在民族地区具有可行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三,将基层政府的公共性扎根于乡村社会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重要基础;第四,土地是重要的减贫资本,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第五,文化资本是内生的减贫资本,旅游是促进文化资本增值并减缓贫困的重要动力;第六,我国未来的减贫特征,决定贵州村寨旅游扶贫必须形成以巩固主体多元的减贫格局、构建资源联动的减贫体系、撬动资金整合的投资机制、落实“益贫”的制度安排、建立公平发展的产业格局及激活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源为核心质量提升战略,落实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质量提升举措。
林超俊[8](2020)在《阿秀姑娘——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报告文学) 第八章 文秀和她的“烤烟新大陆”》文中认为一封无法寄出的信,一坛来不及开封的庆功酒。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百坭村的扶贫之路;她是一束火把,照耀着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人们。第一节美丽的笨女人山区里的一天是怎样开始的?百坭村的早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自从文秀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之后,远在外地的同学、朋友,总是对她在山里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王雪娇[9](2019)在《川南丘陵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对策研究 ——以自贡黄家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具有川南丘陵地区典型特征的自贡市黄家村为案例,利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身份,采用实地研究方案获得第一手资料,探讨川南丘陵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在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已有的研究现状、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基础之后,梳理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在黄家村精准扶贫开展的现状中详细分析了其精准扶贫中的经验和存在的扶贫意识不到位、扶贫存在“不精准”、产业发展不成规模、扶贫人才队伍体系不健全、扶贫项目作用发挥有差距等不足,探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扶贫意识转变不及时、精准扶贫政策解读不到位、转变产业结构压力大、稳定人才资源成本高、扶贫项目政策出台滞后等是导致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黄家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对策措施。认为要推进黄家村扶贫攻坚工作,必须坚持内生为主与外力为辅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整体提升与分类扶持相结合、扶贫攻坚与县域发展相结合原则,坚持以农业为主导,把建好农业产业基地作为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发挥帮扶体系作用,把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作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支撑;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载体;深挖环境资源优势,把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发展厚力。本文认为,自贡市黄家村的案例对分析当前川南丘陵地区的精准扶贫面临的形势与机遇具有借鉴意义,黄家村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及经验具有在川南丘陵地区的可推广性与可复制性。
陈茜[10](2018)在《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贫困地区范围与生态脆弱区范围的面积大部分重合,以往扶贫工作中重经济、轻生态等扶贫问题也屡见不鲜,而不少曾经生态环境优良的少数民族地区竟也出现生态衰退或生态灾变伴生的生态贫困现象。着眼于中国民族地区扶贫的特殊难题和生态扶贫的长远目标,对于以自身传统文化作为关键区别的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全面发展是否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尤其对本民族当前经济增长和生态维护是否产生阻碍作用,在以往扶贫攻坚过程中是否成为脱贫阻力或生态制约,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使得民族文化无法发挥出原本具有的经济与生态正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提出生态扶贫或者绿色扶贫理念,积极探寻兼顾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的扶贫新路径。在上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苗族贫困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然特定民族文化与相应民族的贫困关联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哪怕仅着眼苗族及其文化进行研究,也是一个无法短期完成的艰巨任务。那么,不如聚焦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梳理和验证相关的扶贫理论与观点,分析当地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生态扶贫实践的价值,以期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目的。与此想法最契合的,正是民族学常用的“解剖麻雀”的方法,指明了由点及面的思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麻雀”,逐步逐层、认真细致地解剖,了解“器官”组成、位置、关联及功能等方方面面,然后分析总结出鸟类的共性,从而为认识其他鸟类提供理论指导或者有益参考。遵循民族学这一成熟可靠的方法,就可以让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在子腊村这只“麻雀”的认真解剖下成为可能。要想做好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当代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基本遵循如下思路:苗族文化资源在田野点的生态扶贫中是否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么具体有哪些文化资源,分别具有哪些价值?这些苗族文化资源中,哪些内容可以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以及如何应用来解决当地生态贫困等问题?上述思路可以通过在田野点调研和分析来逐层理清:一是全面了解田野点概况,尤其是当地苗族文化现状,当地生境情况,苗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状况的关联,以及苗族文化中与生态扶贫关联紧密或者值得关注的资源要素等内容;二是深入调查田野点整体贫困的根源,尤其需要关注当地是否存在与苗族文化及其变迁而导致的贫困原因,如果存在则需要找出具体内容、作用途径、以及影响后果;三是从田野点现有苗族文化资源中认真遴选出有利于自然环境维护和整体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探讨将这些苗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路径,或者提出这些文化要素如何参与、推动生态扶贫的方法或构想;四是研究田野点苗族文化在生态扶贫实践中的博弈,分析国家权力、市场资本、民间力量等多方博弈之中的苗族文化,了解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现实作用、可借助力、以及可能阻力,探讨苗族文化资源如何参与其中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生态扶贫进程。在众多符合要求的苗族村寨中,花垣县子腊村是与该课题比较契合,调研条件相对成熟的田野点。通过文献查询、访谈调查、参与观察等得知,子腊村作为一个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较好的纯苗族村寨,其生产与生计仍然大多依循着当地苗族传统,但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历史上,子腊村曾经远近闻名,村民们普遍比较富裕,并拥有“子腊贡米”等众多的苗族文化珍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的变迁,子腊村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成为影响该村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时至今日,在花垣县这一国家级贫困县的众多贫困村中,子腊村属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类型。不论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还是从杨庭硕、罗康隆等学者的生境或“文化生态共同体”视角分析,都可以发现该田野点的长期贫困、难断“穷根”的现象,不仅是经济和生态双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整体状况下行的问题,而且还有苗族文化等因素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排斥或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国家权力的在场与民族文化的无序以及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该贫困村而言,苗族文化在生态衰退、经济困顿等生态贫困要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地现有的众多苗族文化资源中,相对成熟、可资利用、适合应用于生态扶贫的资源或要素,主要包括“子腊贡米”、苗族刺绣、苗族歌舞和苗族宗教等。机缘巧合下,“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于2017年6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此,子腊村不再是当地众多贫困村中毫不起眼的一员。而是凭借“子腊贡米”等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苗族文化资本的开发,终于跃入相关扶贫部门、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视野聚焦区,并有望获得更多扶贫资源汇聚的扶贫重点村。在“子腊贡米”生态产业的带动下,其余苗族文化资源和要素也可能成为丰富当地生态扶贫思路和推动整体发展的有益助力。然而,苗族文化资源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子腊村多年来扶贫攻坚的实践,以及当前生态扶贫探索中发生的众多博弈案例,就是较好的证明。幸而,在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中,苗族文化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子腊村的田野调查和扶贫实践中,传统苗族文化对子腊村的生态修复、经济增长、整体发展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和体现,那么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的当代价值也就可见一斑。通过对子腊村开展田野调查,再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分析,可知苗族文化作为指导当地苗族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既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认可度高的、行之有效的、并能兼顾当地生态与经济双重目标的调和剂,又是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巨大的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蕴含苗族生态文化精髓的苗族生态文化产业,是目前当地修复生态环境、整体增收脱贫、保持生态扶贫实效和长效的良好途径。最终,在获得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肯定答案的同时,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应用于生态扶贫的经验、教训、案例分析及理论总结,对其他苗族贫困群体而言,甚至对其它民族贫困地区而言,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贫困群体长久收益、推动生态扶贫进程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二、山区养鱼致富带头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养鱼致富带头人(论文提纲范文)
(1)美丽山花(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又回来了 |
二、给牛劝架的人 |
三、灵芝姑娘 |
四、全国劳模是个养鱼的 |
五、爱心妈妈 |
六、拎着一袋生锈的钥匙出发 |
七、沿着云的足迹 |
(2)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迪庆州是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
二、多元扶贫是迪庆州维西县稳固脱贫的长久之计 |
三、妇女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举措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
二、妇女职业教育相关研究 |
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
四、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社会经济的现状 |
一、维西县区位与自然现状 |
二、维西县人口与经济现状 |
三、维西县的教育发展现状 |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
一、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的现状调查 |
二、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 |
第三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
一、职业教育扶贫政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 |
二、多元妇女教育探索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指明了方向 |
三、妇女职业培训需求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动力 |
第二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典型案例描述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
一、典型案例研究对象的遴选原则 |
二、典型案例分析的逻辑思路 |
第二节 XYM:职业教育育己育子,阻断子代贫困代际传递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三节 HCF:抓住职业教育机遇,斩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四节 SSY:赋妇女以职业技能,奠定阻断贫困代际基础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三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案例特征比较及成效分析 |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案例特征比较 |
一、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同质特征 |
二、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异质特征 |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效分析 |
一、职业教育提升妇女健康意识,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
二、职业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增加妇女增收渠道 |
三、职业教育促进妇女个体发展,提升妇女综合素养 |
四、职业教育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提高妇女家庭地位 |
五、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凸显教育强大力量 |
第四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传统性别分工与家庭观念束缚交织制约妇女自主发展 |
一、传统性别分工,妇女发展范围局限 |
二、家庭观念束缚,妇女独立发展较慢 |
第二节 增收渠道单一与就业岗位有限制约家庭经济收入增长 |
一、传统农业限制,家庭增收渠道单一 |
二、扶贫产业缺乏,妇女就业岗位有限 |
第三节 政府管理分散与宣传力度薄弱制约妇女职业教育规模 |
一、政府管理联动机制不完善,妇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二、妇女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非正规职业教育认可度低 |
第四节 教育供给单一与需求多元错位制约职业培训质量提升 |
一、职业教育主体单一,各地教育内容同质 |
二、妇女实际需求多元,教育与就业相脱节 |
第五节 家庭文化贫困与妇女教育水平低下制约子代教育发展 |
一、家庭文化贫困,子代阶层突破难度较大 |
二、教育程度较低,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
第五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更新妇女家庭观念,转变妇女思维认知 |
一、借助教育转变妇女家庭观念,提高妇女家庭身份地位 |
二、实现妇女独立自主脱贫致富,激发妇女自我发展意识 |
第二节 挖掘妇女发展潜力,拓宽妇女就业机会 |
一、挖掘妇女发展潜力,多措并举地促进家庭经济增收 |
二、提供良好就业环境,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 |
第三节 完善职业教育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一、完善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健全妇女职业教育协同机制 |
二、增强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信息传播宣传力度 |
第四节 分层实施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供需匹配 |
一、多元化展开妇女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饱满发展 |
二、分层次实施妇女职业教育,展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 |
第五节 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
一、关注贫困家庭的妇女教育,提升妇女的家庭教育能力 |
二、完善家庭子代教育的支持,提高阻断代际贫困现实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文献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楚雄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脱贫攻坚 |
二、精准扶贫 |
三、乡村振兴战略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
二、多维贫困理论 |
第三章 楚雄州取得脱贫攻坚成果的成功经验 |
第一节 脱贫攻坚中精准施策 |
一、各级政府责任落实到位 |
二、政府部门制定实施有效的脱贫政策 |
第二节 脱贫攻坚中精准帮扶 |
一、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 |
二、项目援建精准到位 |
三、产业帮扶收入增加 |
四、扶贫人才队伍配备齐全 |
第三节 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监管与科学评估 |
一、各级部门全面实施动态管理 |
二、社会全员科学进行评估考评 |
三、民主党派有效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
第四章 楚雄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面临的问题 |
一、农村地区的内生动力不足 |
二、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 |
三、农村地区医疗水平有限,面临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 |
四、村容村貌、乡风文明有待提高 |
第二节 造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难题的原因 |
一、缺乏资金的后续投入和使用 |
二、农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
三、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受限 |
四、贫困地区民生保障不到位 |
第五章 楚雄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
一、坚持落实脱贫不脱政策 |
二、加强政府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二节 加强农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
一、加强政府的帮扶、引导工作 |
二、强化人才支撑机制 |
第三节 推动产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结合 |
一、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
二、大力支持产业发展 |
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
第四节 加大农村地区民生改善力度 |
一、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设施建设 |
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
第五节 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
一、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
二、加大繁荣乡村文化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走出具有广西特色扶贫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模式” |
“贷牛还牛”的“都安样本” |
开创“两培两带两促”的上林经验 |
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的“广西样本” |
特色产业挑起扶贫“大梁” |
融水: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
三江:千年恫乡焕发新机 |
那坡:产业兴旺生活甜 |
隆林:生态扶贫绿山富民 |
(5)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央企业 |
2.1.2 精准扶贫 |
2.1.3 定点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减缓贫困理论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的背景、意义与成效 |
3.1 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背景 |
3.2 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的意义 |
3.2.1 践行央企使命的需要 |
3.2.2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
3.2.3 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形象的需要 |
3.3 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的主要成效 |
第四章 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的主要路径 |
4.1 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的主要路径概述 |
4.1.1 “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 |
4.1.2 “线上+线下”消费扶贫 |
4.1.3 “扶智+扶志”教育扶贫和党建扶贫 |
4.1.4 “政企合作”基础设施建设 |
4.2 南方电网公司定点扶贫点个案研究——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安宁村 |
4.2.1 安宁村贫困概况 |
4.2.2 定点扶贫成效 |
4.2.3 产业扶贫分析 |
4.2.4 消费扶贫分析 |
4.2.5 教育扶贫分析 |
4.2.6 党建扶贫分析 |
4.2.7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分析 |
第五章 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产业扶贫后续发展乏力 |
5.1.2 消费扶贫产品竞争力不足 |
5.1.3 教育和党建扶贫手段不够丰富 |
5.1.4 电网扶贫特色不够凸显 |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多方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5.2.2 消费扶贫未形成规模效应 |
5.2.3 扶志扶智未能充分激发内生动力 |
5.2.4 扶贫工作与企业主体发展结合不紧密 |
第六章 南方电网公司定点扶贫路径优化的思考 |
6.1 坚持政企、合作社、农户多方协作机制,凝聚利益相关方协同力 |
6.1.1 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扶贫相结合 |
6.1.2 增强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 |
6.1.3 构建“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的产业联结模式 |
6.1.4 构建明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
6.2 完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
6.2.1 打响特色产业品牌 |
6.2.2 完善“长短结合”产业发展模式 |
6.2.3 加大“内外结合”消费扶贫力度 |
6.3 丰富扶志扶智手段,增强内生动力 |
6.3.1 广泛开展义务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 |
6.3.2 针对性开展电力职业教育 |
6.3.3 深入开展文化扶志 |
6.3.4 深化党建引领 |
6.4 打造响亮电力扶贫品牌,提升企业影响力 |
6.4.1 坚持定点扶贫和行业扶贫相结合,打造电力扶贫示范点 |
6.4.2 坚持巩固成果与典型带动相结合,让扶贫政策惠及更多群众 |
6.4.3 打造响亮电力扶贫品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保定市博野县农业产业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 |
1.3.1 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精准扶贫 |
2.1.2 农业产业化 |
2.1.3 农业产业扶贫 |
2.2 基本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
第三章 保定市博野县农村发展现状 |
3.1 保定市博野县农村发展现状 |
3.2 保定市博野县较富裕村与贫困村发展对比 |
3.2.1 村级经济发展比较 |
3.2.2 产业发展情况比较 |
3.2.3 群众就业情况比较 |
3.2.4 公共生活设施情况比较 |
第四章 保定市博野县农业产业扶贫的措施 |
4.1 成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
4.2 确定支柱产品发展类型 |
4.3 培育致富带头人 |
4.4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4.4.1 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
4.4.2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 |
4.4.3 完善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模式 |
4.4.4 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 |
4.4.5 组织农户参与基础设施管理 |
4.4.6 采取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 |
4.5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
4.5.1 调整农业结构 |
4.5.2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4.5.3 提高农村闲置土地价值 |
4.5.4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4.5.5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
第五章 保定市博野县农业产业扶贫的效果分析 |
5.1 扶贫成效评价体系 |
5.2 扶贫成效评价内容 |
5.2.1 农民平均收入得以提高 |
5.2.2 农民居住环境得以改善 |
5.2.3 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
5.2.4 增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
5.3 博野县农业产业扶贫成效评价 |
第六章 保定市博野县农业产业扶贫面临问题成因分析 |
6.1 农业产业综合资源投入不足 |
6.1.1 贫困村可支配财力投入不足 |
6.1.2 政策保护力度投入不足 |
6.1.3 专业技术人员投入不足 |
6.1.4 基层管理能力投入不足 |
6.1.5 公共产品供给投入不足 |
6.2 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力不足 |
6.2.1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6.2.2 产品营销困难 |
6.3 农业产品类型选择面临风险 |
6.4 利益连接机制不合理 |
第七章 加强农业产业扶贫的建议 |
7.1 加大农业产业综合资源投入 |
7.1.1 扩大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补贴力度 |
7.1.2 完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 |
7.1.3 统一建立专业培训体系 |
7.2 优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方式 |
7.2.1 引入或打造本地龙头企业 |
7.2.2 调整结构,扩大优势产能 |
7.2.3 合作招商拓宽流通渠道 |
7.3 结合本地实际合理选择项目 |
7.4 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
第八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建档立卡贫困户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基层扶贫工作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7)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
五、资料数据来源与田野调查 |
第一章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贫困 |
二、民族村寨 |
三、民族村寨旅游 |
四、旅游扶贫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环境贫困理论 |
二、资源诅咒理论 |
三、精准扶贫理论 |
四、乡村治理理论 |
五、土地产权理论 |
六、文化资本理论 |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 |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 |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特点 |
第四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及局限性 |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发展阶段 |
第一节 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 |
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 |
二、贫困原因错综,贫困治理复杂 |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的主要特征 |
一、是交融散布于崇山峻岭中的“活化石” |
二、拥有着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 |
三、凝固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结构之中 |
四、通过仪式性的活动确定社会结构关系 |
五、风险依靠有限自我救助社会组织系统 |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条件 |
一、资源禀赋 |
二、脱贫攻坚 |
三、市场驱动 |
第四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阶段 |
一、起步期(改革开放-1990年) |
二、成长期(1991年-2010年) |
三、成熟期(2011年-现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 |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整体效果 |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大格局形成 |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推动经济发展 |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促进减贫增收 |
四、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改善人居环境 |
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重构人地关系 |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以黔东南为样本 |
一、绩效评价样本选择依据 |
二、扶贫绩效计算 |
三、绩效评价分析 |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
一、福利的内涵及测量 |
二、基于可行能力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体系 |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
四、福利改进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及挑战 |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
一、政府主导:贫困地区的合理逻辑 |
二、搭建平台:高标准开展国际合作 |
三、生态补偿:优化旅游及人居环境 |
四、长效管护:乡村设施的投管机制 |
五、文旅融合:以旅游激活文化传承 |
六、村民主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挑战 |
一、异化与重构:传统乡村社会的“脱嵌” |
二、机会与风险:产业机会的盲目与麻木 |
三、能人与穷人:精英剥夺与贫富差距 |
四、扶贫与养贫:难以避免的“公地悲剧” |
五、增长与消亡:贫困减缓中“无根的增长”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扶贫困境与乡村治理:来自肇兴侗寨的调查 |
一、肇兴侗寨概况 |
二、肇兴侗寨的传统社会组织及现代意义 |
三、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
四、旅游扶贫中基层行政与乡村社会的拉锯 |
五、破局:村寨旅游扶贫权利的有序归位 |
第二节 扶贫质量与土地产权:来自纳灰村的调查 |
一、万峰林纳灰村概况 |
二、布依族传统的农地习俗 |
三、纳灰村旅游扶贫历程 |
四、华冠背后:景区核心村寨的尴尬 |
五、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寨旅游脱贫质量 |
第三节 扶贫创新与文化资本:来自岜沙苗寨的调查 |
一、岜沙苗寨民族文化 |
二、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过程 |
三、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问题 |
四、岜沙旅游扶贫创新激活民族文化资本价值 |
第四节 案例思考: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方向 |
一、重组乡村治理结构是破解村寨旅游扶贫困境的重要基础 |
二、重赋乡村产业活力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
三、重构乡村文化价值是促进村寨旅游扶贫创新的重要依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及举措 |
第一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
一、调整贵州村寨旅游扶贫战略的依据 |
二、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
第二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举措 |
一、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 |
二、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 |
三、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组干部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部门及案例点主要访谈人员基本信息 |
附录五 “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
附录六 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8)阿秀姑娘——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报告文学) 第八章 文秀和她的“烤烟新大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美丽的笨女人 |
第二节贫困村的另一条产业路 |
第三节文秀和村里的烟农 |
第四节一封写给文秀的信 |
第四节一坛庆功酒 |
(9)川南丘陵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对策研究 ——以自贡黄家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贡市扶贫成效显着 |
1.1.2 扶贫任务艰巨 |
1.1.3 扶贫工作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 |
1.3.2 我国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扶贫的概念与方式的演化 |
2.1.1 扶贫 |
2.1.2 扶贫攻坚 |
2.1.3 精准扶贫 |
2.2 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 |
2.2.1 动态贫困理论 |
2.2.2 协同发展理论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3. 我国扶贫政策及变化 |
3.1 我国扶贫攻坚的相关政策 |
3.1.1 瞄准式的扶贫攻坚政策 |
3.1.2 倾斜式的扶贫攻坚政策 |
3.1.3 产业式的扶贫攻坚政策 |
3.2 我国扶贫政策的变化 |
3.3 四川扶贫的模式与特点 |
3.3.1 四川扶贫的模式 |
3.3.2 四川扶贫的模式的特点 |
4. 黄家村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
4.1 黄家村的基本情况 |
4.2 黄家村精准扶贫的开展情况 |
4.2.1 摸清家底制定脱贫规划 |
4.2.2 聚焦关切完善基础设施 |
4.2.3 长短结合发展规模产业 |
4.3 黄家村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
4.3.1 成效 |
4.3.2 经验 |
5. 黄家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5.1 扶贫意识不到位 |
5.1.1 村组干部意识错位 |
5.1.2 帮扶单位认识存在偏差 |
5.1.3 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识淡薄 |
5.2 扶贫存在“不精准” |
5.2.1 扶贫对象数据核实不精准 |
5.2.2 扶贫规划到户不精细 |
5.2.3 制定帮扶举措未下深水 |
5.3 产业发展不成规模 |
5.3.1 产业结构仍处低级水平 |
5.3.2 种养技术水平不太高 |
5.3.3 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
5.4 扶贫人才队伍体系不健全 |
5.4.1 村级后备干部“青黄不接” |
5.4.2 致富带头人留不住 |
5.5 扶贫项目作用发挥有差距 |
5.5.1 扶贫项目整合度不够 |
5.5.2 扶贫项目推进迟缓 |
5.5.3 扶贫项目后期管理存在缺失 |
6. 黄家村精准扶贫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 扶贫意识转变不及时 |
6.2 精准扶贫政策解读不到位 |
6.3 转变产业结构压力大 |
6.4 稳定人才资源成本高 |
6.5 扶贫项目政策出台滞后 |
7. 推进黄家村精准扶贫的对策 |
7.1 以农业为主导建好农业产业基地 |
7.2 发挥帮扶作用完善基础设施设备 |
7.3 加大技能培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
7.4 深挖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休闲旅游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苗族文化的概念界定 |
二、生态贫困的概念界定 |
三、生态扶贫的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
二、文化与贫困的研究 |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研究 |
四、民族文化与生态扶贫的研究 |
第二章 子腊村概况 |
第一节 选点理由 |
第二节 子腊村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
一、子腊村的生态 |
二、子腊村的生产 |
三、子腊村的生计 |
第三节 子腊村的民族与文化 |
一、子腊村的民族 |
二、子腊村的文化 |
第四节 子腊村的“贡米” |
一、“子腊贡米”的含义 |
二、“子腊贡米”的发现 |
三、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 |
第一节 “子腊贡米”系统嵌合关键环节的衰落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价值兑现受阻推动偏离 |
第三节 外来不契合文化的偏离影响 |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 |
第一节 无法成钢的废铁与自然灾害的频发 |
第二节 工业文化的冲击与生态污染的加剧 |
第三节 苗族织绣的衰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弱化 |
第四节 苗族歌舞边缘化与相关文化传承隐忧 |
第五章 国家权力的误伤与民族文化的无序 |
第一节 国家粮食政策变迁与贡米文化混乱 |
第二节 国家林业政策实行与传统林、猎文化衰败 |
第三节 过往扶贫政策的遗憾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
第四节 国家权力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六章 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 |
第一节 市场需求锐减与传统文化产品裁汰 |
第二节 经济观念影响与传统教育观念改变 |
第三节 市场资本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四节 民间力量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七章 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子腊贡米”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贡米”系统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二、复兴“子腊贡米”系统促进生态扶贫的对策 |
第二节 苗族织绣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织绣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二、苗族织绣助推生态扶贫潜力的挖掘 |
第三节 苗族歌舞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歌舞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二、开发苗族歌舞产业推进生态扶贫的思路 |
第四节 苗族宗教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宗教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二、苗族宗教参与生态扶贫的思路 |
第五节 生态扶贫的文化资本 |
一、文化资本与生态扶贫 |
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原则 |
三、生态扶贫中文化资本的运用和转化 |
第八章 生态扶贫中的文化博弈 |
第一节 生态扶贫中的国家权力机构 |
一、各级国家权力机构的角色定位、权力及职能 |
二、国家权力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借助国家权力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
第二节 生态扶贫中的市场资本 |
一、市场资本博弈的立场分析 |
二、市场资本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苗族文化借助市场资本参与生态扶贫的建议 |
第三节 生态扶贫中的民间力量 |
一、民间力量博弈的立场分析 |
二、民间力量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苗族文化借助民间力量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花垣县森林年末实有面积表 |
四、山区养鱼致富带头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山花[J]. 红日. 民族文学, 2021(10)
- [2]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D]. 冯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楚雄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研究[D]. 李欣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走出具有广西特色扶贫之路[J]. 刘光琳. 农家之友, 2020(12)
- [5]南方电网公司参与定点扶贫路径优化研究[D]. 钟夏玲. 广西大学, 2020(07)
- [6]保定市博野县农业产业扶贫研究[D]. 李飞. 河北大学, 2020(08)
- [7]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笪玲.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8]阿秀姑娘——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报告文学) 第八章 文秀和她的“烤烟新大陆”[J]. 林超俊. 红豆, 2020(06)
- [9]川南丘陵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对策研究 ——以自贡黄家村为例[D]. 王雪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6)
- [10]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D]. 陈茜. 吉首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