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RS无线网络优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姜日凡[1](2020)在《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船舶控制系统的发展需要,各种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大量应用于船舶中,如果使用有线网络连接这些设备,会制约设备的移动性和灵活性,并且船舶使用有线网络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实现船舶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按需部署,具有移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低成本以及方便维护等特点,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船舶内布线空间狭窄而施工困难等问题。目前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应用于船舶监控和定位等领域,本文尝试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船舶操舵系统的冗余网络,进行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首先,针对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有限和实时性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Mindows,并提出了一种基于Mindows的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功耗管理方案,主要从操作系统层面对节点进行了低功耗设计,分别从节点微处理器、外围设备以及电池能量方面进行了电源管理设计。通过测试结果验证,该方案能有效地降低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功耗,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且系统运行稳定。其次,为了满足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的需要,方便地开展所研究算法的仿真测试实验,本文利用VB设计一套基于实际的GPRS和ZigBee网络的近海或内河船舶航向保持控制仿真平台,弥补了单一软件仿真的局限性。实验结果验证了在该平台通过远程及近距无线网络进行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的可行性和该平台的实用性。再次,针对船舶在海上运动的大时滞和非线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船舶大时滞和非线性情况的灰色预测简捷鲁棒控制算法,采用改进的灰色模型对船舶航向偏差进行实时预测,并将预测值应用于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器。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具有形式简捷、参数易整定、鲁棒性强等优点。最后,针对需要安装冗余控制网络的船舶,本文提出以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为船舶操舵系统冗余网络的方案;针对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诸多问题,本文从控制和通信的联合设计角度解决这些问题,从通信角度出发,设计基于并行不相交多路径路由的ZigBee网络,保证控制算法有效实施;从控制角度出发,设计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将灰色预测模型和基于非线性反馈的船舶航向保持积分Backstepping简捷鲁棒控制相结合进行时延和丢包补偿控制。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案能优化无线网络控制的整体性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本文通过仿真验证,将无线网络控制应用于船舶航向保持控制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并且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随着无线网络技术不断成熟完善,船舶控制系统采用无线网络代替有线网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邓师源[2](2020)在《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频繁发生的火灾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城市化的发展和行驶环境的复杂性又进一步加剧了救火的难度。消防车辆是发生火灾后救援行动的核心力量,也是全面灭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消防车辆在调度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包括车辆驾驶的实时监督不够有力、车辆调度的指挥过程不够及时、车辆档案的数据记录不够准确等,都说明现有的车辆监控系统难以满足对消防车辆高效管理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对消防车辆的位置和运行信息进行监控,从而协助管理人员更加合理地调度管理消防车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基于GPS、GIS、GPRS等技术原理,阐述了更为高效的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本文首先概述了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GPS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等技术,同时对市面上成熟车载设备的产品结构及功能进行了介绍。然后,本文分析了开发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系统的技术架构,探讨了系统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并分析了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根据对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总体需求的分析,本文接着设计了对应的系统基本模块,包括车辆实时监控信息管理模块、车辆调度管理模块、车辆档案和经济管理模块、系统的信息接口模块以及相关的数据库,并运用Dijks tra算法实现了系统的最短路线规划。之后,在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实现过程中,本文完成了对系统各个模块的开发工作,并对系统的工作环境效果图做了展示。最后,通过测试定位精度和延迟时间两个关键性能指标,以及系统各个模块在实际工作中的运行状态,本文验证了所设计的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能够满足设计之初提出的各项需求。本文设计的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防部门提高对消防车辆的管理效率,增加应对紧急情况的业务能力,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进程中,为车辆定位监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和设计思路。
张泰民[3](2020)在《面向智能电网无线终端的安全通信和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电网是深度融合了先进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与物理过程的复杂信息物理系统,在传统电力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流与电力流的一体化双向流动。智能终端作为智能电网信息网络的基本支撑,是信息网络与电力网络数据交互的接口。随着智能电网业务场景的不断增加,各类具备无线通信能力的智能无线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持终端、智能充电桩、微网控制单元、智能电表等被不断引入。然而,智能无线终端在给智能电网带来感知和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容易成为攻击者破坏智能电网的入口,如攻击者可以通过数据篡改和干扰攻击等造成状态估计的错误或控制决策的失误,对电网整体性能造成难以估测的影响。大量引入智能无线终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是当前智能电网安全问题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重点。为保障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研究智能电网无线终端设备的安全通信和抗干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保护智能电网无线终端实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目标,从终端通信安全和网络传输安全两个层次对智能电网无线终端的安全防护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终端通信安全的角度出发,针对智能无线终端的数据容易遭受篡改和重放攻击等问题,研究了适用于智能电网无线终端的终端认证和安全通信机制。本文以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为实例,将散列消息认证码与基于身份的密码学机制相结合,在考虑通信高效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保护终端数据完整性、机密性和真实性的通信机制。通过将每个终端的身份信息映射为公钥,实现了终端身份和公钥之间的绑定,并设计了基于身份的密钥更新机制,提高了密钥管理效率。本文在树莓派开发板上对所提机制进行了实现,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机制对终端数据完整性、机密性和真实性的保护效果。本文所提方法在保障高效通信的情况下,有效加固了智能电网无线终端的通信数据安全。2.从终端通信安全的角度出发,针对智能无线终端的无线接口容易遭受伪基站攻击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射频指纹的无线接口安全防护机制。本文以GPRS无线终端为对象,提出了基于空间射频指纹的攻击检测机制与基于硬件射频指纹的伪基站识别机制。攻击检测机制基于信号强度的分布特性快速检测出可疑基站,伪基站识别机制基于反映硬件容差特性的信号特征对检测出的可疑基站进行精确识别。所提机制通过识别伪基站和禁止终端与其通信,实现从无线接口层面对终端通信的安全防护。3.从网络传输安全的角度出发,针对智能无线终端的路由协议对干扰攻击抵抗能力差的问题,在现有路由协议基础上提出了抗干扰改进策略。本文以智能电网中的RPL(IPv6 Routing Protocol for Low-Power and Lossy Networks)路由协议为对象,分析了干扰攻击场景下RPL路由协议数据传输性能退化的问题。为提升RPL路由协议对干扰攻击的抵抗能力,本文在该协议的最优父节点选择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备用节点选择机制。在该机制中,采用一种可用性向量度量指标来优化备用节点选择过程,降低了最优父节点与备用节点在干扰攻击下同时失效的概率。所提机制能有效提升RPL协议在干扰攻击下的传输性能,因此从路由协议层面提升了干扰攻击下的网络传输能力。4.从网络传输安全的角度出发,针对智能无线终端网络中破坏网络传输性能的移动干扰源,研究了基于移动跟踪器的终端网络干扰源定位技术。本文以智能电网AMI为应用场景,提出在AMI网络中部署具有自主移动能力的跟踪器,跟踪器通过从智能电表终端处获得的干扰信号强度观测信息对干扰源进行定位。为了在智能电网复杂的无线通信环境下保证定位精度,所提干扰源定位技术采用无迹卡尔曼滤波减小观测噪声的影响,并基于交互多模型框架对干扰源的运动进行建模,基于该模型对干扰源的估计位置进行修正,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该干扰源定位技术实现了在智能电网复杂无线通信环境下,利用有限数量终端节点的干扰信号强度观测信息对移动干扰源进行定位,能有效提升无线终端网络对干扰攻击的抵抗能力。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陈茉[4](2012)在《GPRS无线网络数据业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至今业务重心已经由传统的语音业务转移到数据应用业务上。在我国的通信运营商中,多数仍以全球移动通信(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为代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作为主营网络。通用分组无线数据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在GSM网络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分组形式的数据业务。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尚不成熟的当今,GPRS网络仍然是吸纳数据业务、满足用于数据业务需求的主要工具。随着移动通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通信资费的降低,语音业务与数据业务对于空间无线资源的争抢占用日益激烈。如何基于运营商的总体运营策略合理的配置网络资源,成为各个无线通信优化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论文首先给出了无线网络优化工作者需要明确的关键协议流程,进而研究GPRS关键控制参数调整对于网络的影响,并结合设备完成了相关实验,对比了指标改善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从维护界面角度对于GPRS网络优化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流程,并给出了GPRS网络优化软件的模型设计。在此基础上,论文拓展了对于GPRS网络优化工作的方法角度,以中国移动天津公司无线网络设备替换工程为背景,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研究了数据业务的优化保证方法。
华楠[5](2010)在《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简称,是在现有GSM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电信业务,目的是为GSM用户提供分组形式的数据业务,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之前,它是满足移动数据业务的主要解决方案,由于我国的国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GPRS网络将是我国解决用户二代数据需求的主要数据网络。随着移动用户规模的迅速增长,移动网络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方面,话务密度不均、频率资源紧张以及设备商互连互通使得网络配置的合理性和适应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GPRS网络的建设和业务的开通步伐加快,业务和用户的增加使GRPS的网络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都要求运营商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网络优化上以满足用户需求。本文作者根据GPRS无线网络优化与测试经验,从GPRS网络优化角度出发,介绍了GPRS移动通信系统结构以及相关接口的协议,列举和说明了影响GPRS性能的主要参数,详细给出了GPRS的优化流程,并根据相关工作经验,提出GPRS优化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参数调整方法并根据调整参数方法设计出数据调整软件。从日常CQT测试的实例入手,针对业务接入性能问题、数据传输性能问题、异常PDP掉线问题、异常TBF掉线问题给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
关俊刚[6](2010)在《用于GPRS Um口优化测试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到目前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欧洲一个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标准的GSM系统于1991年正式在欧洲面世,由于其公开的规范标准以及强大的漫游能力,从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现有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电信业务,目的是为GSM用户提供分组形式的数据业务。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之前,它是移动通信的信息服务的主要解决方案。随着移动用户规模的迅速增长,移动网络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方面,话务密度不均、频率资源紧张以及设备商互连互通使得网络配置的合理性和适应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GPRS网络的建设和业务的开通步伐加快,业务和用户的增加使GRPS的网络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都要求运营商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网络优化上以满足用户需求。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GPRS无线网络优化与测试经验,从GPRS网络优化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GPRS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相关接口的协议,并设计出GPRS测试分析系统,不但解决了在GPRS优化中常遇到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参数调整的方法。
李震宇[7](2010)在《GPRS/E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PRS即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是在GSM系统上发展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可以大幅度改善无线传输速率,EGPRS则是在GPRS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调制方式的变革将通信带宽和速率进行再次提升。近年来使用无线数据业务的用户越来越多,对无线数据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移动通信网络在规模、结构上不断地向多协议功能、多层面平台演进,网络迫切需要无线数据业务优化。黑龙江移动公司在2007年正式引入EGPRS技术后,数据业务的无线优化面临了新的挑战。在以往的优化中,网络人员主要通过用户投诉、定期测试等手段进行网络质量检测,由于缺乏GPRS/EGPRS的相关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仅仅是点上的,而且周期较长。另外,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处理问题的流程和实用的方法,在解决数据类问题时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法解决。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数据业务服务,我们开展了GPRS/E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法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GPRS/EGPRS网络的容量、干扰、移动性等角度出发,通过对网络侧PDCH信道配置、PCU容量、相关参数配置、功率控制、EGPRS相关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GPRS/EGPRS网络指标评估体系,总结数据业务优化方法,固化相应优化流程。研究完成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网进行评估,取得了良好效果。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增强了网络的承载能力,改善了网络的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提高了我省自主优化的能力,每年可为公司节省上百万的优化外包费用,对今后GPRS/EGPRS网络优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薛增朝[8](2009)在《焦作联通GPRS网络的调整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数据通信日益受到重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正好迎合了移动通信市场的迅猛发展。然而,由于GPRS业务量、GPRS用户的不断增加,以及无线资源的日益紧张,GPRS网络现有的设计与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网络优化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首先对GPRS网络的发展状况以及GPRS网络原理作了介绍;其次简述了GPRS网络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并对GPRS网络系统优化的过程作了主要分析;同时以中国联通焦作地区的GPRS网络为研究对象,对本地区GPRS网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并依据话务统计结果、实际测试结果,重点从理论上对网络覆盖、网络监控、无线侧、网络侧及PDCH分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影响各个环节的可能因素;最后结合焦作本地区GPRS网络的实际问题,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思路和方法,对网络优化前后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且对数据业务的应用与发展作了展望。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优化,解决中国联通焦作地区GPRS网络存在的问题,提高用户使用GPRS的满意度以及整体网络性能。本文的研究对焦作地区未来的GPRS网络优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王丹[9](2009)在《基于业务的GPRS网络多因素分析与相关优化探讨》文中认为GPRS即通用无线分组业务的英文简称,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GPRS通过在GSM数字移动通信网络中引入分组交换功能实体,以支持采用分组方式进行的数据传输。GPRS系统可以看作是对原有的GSM电路交换系统进行的业务扩充,以满足用户利用移动终端接入Internet或其它分组数据网络的需求,特别适用于间断的、突发性的和频繁的、少量的数据传输、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随着GPRS用户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行业应用的不断扩大,导致GPRS网络越来越不适应用户的要求。为使用户获得高速和优质的GPRS网络,优化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把行业应用地区的GPRS网络优化方案作为研究目的,分析并论证GPRS网络优化的方案。本文通过介绍GPRS的概念、系统的特点和当前GPRS网络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影响GPRS网络优化的各种因素;并从无线环境、无线容量、干扰、Gb接口等方面对无线网络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无线资源配置、无线参数和无线干扰是影响GPRS网络的最主要因素;并结合GPRS网络现状的分析,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分析,得出无线网络的最优配置方案。根据本文得出的最优无线配置方案,我们对东营行业应用集中地区的网络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对网络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验证了此方案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实验和实践的方法,得出了GPRS无线网络的最优配置方案,对于实施GPRS网络优化的技术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刘巍[10](2009)在《GPRS无线网络优化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的技术,GSM最初提供的数据业务只能采用电路交换方式,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GPRS是对GSM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它使采用GSM标准的网络具有提供高速数据的能力。GPRS的产生弥补了GSM原来在数据能力上的不足。GPRS网络的出现,使网络优化工作从传统的语音质量优化逐步过度到以数据优化为重点的目标上。本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GPRS网络系统的组成和信令结构,并对各种信道的结构和编码类型进行了描述。接下来,通过对GPRS网络现状的列举,引入了网络优化过程中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GPRS接入成功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关键性指标和信令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归类出日常处理GPRS网络问题的解决手段,形成比较完整的优化处理思路。最后根据现阶段提升数据业务的经验和方法提供出一系列典型案例。作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针对天津移动GPRS无线网络中接入成功率和传输速率两方面问题,通过从统计指标和信令流程等方面分析,归纳总结出提升GPRS无线指标的处理方法和整体思路。在GPRS无线网络优化过程中,只有立足于基础原理,掌握分析问题手段,总结处理问题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网络问题。
二、GPRS无线网络优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RS无线网络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船舶自动舵的研究现状 |
1.2.1 自动操舵仪的发展 |
1.2.2 自动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 |
1.3.2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
1.4.1 远程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
1.4.2 近距无线网络在船舶中的应用研究 |
1.5 本领域待研究的问题 |
1.6 本文主要工作与内容 |
2 船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能优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研究 |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低功耗调度机制 |
2.3 Mindows操作系统 |
2.3.1 Mindows的文件组织结构 |
2.3.2 定时器触发的实时抢占调度 |
2.3.3 信号量 |
2.3.4 队列 |
2.4 基于Mindows操作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低功耗设计 |
2.4.1 微处理器的低功耗设计 |
2.4.2 外围设备的低功耗设计 |
2.4.3 电池管理实现 |
2.5 测试与验证 |
2.5.1 基于Mindows的节点节能测试 |
2.5.2 节点节能对比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测试平台 |
3.1 引言 |
3.2 仿真测试平台设计及工作流程 |
3.3 仿真平台各模块功能 |
3.3.1 近距无线网络模块 |
3.3.2 远程无线网络模块 |
3.3.3 船舶模型模块 |
3.3.4 本地和远程控制器模块 |
3.4 节点硬件设计 |
3.5 节点软件设计 |
3.5.1 传感器和路由节点软件设计 |
3.5.2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
3.6 界面设计 |
3.7 仿真实例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灰色预测的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 |
4.1 引言 |
4.2 船舶平面运动数学模型 |
4.2.1 状态空间型船舶平面运动数学模型 |
4.2.2 航向保持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 |
4.3 灰色预测算法 |
4.3.1 GM(1,1)基本预测模型 |
4.3.2 改进的GM(1,1)预测模型 |
4.4 船舶航向简捷鲁棒控制器 |
4.4.1 闭环增益成形算法 |
4.4.2 简捷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
4.5 仿真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冗余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 |
5.1 引言 |
5.2 从通信角度出发设计多路径ZigBee网络 |
5.2.1 并行不相交多路径路由发现 |
5.2.2 基于能量均衡的并行不相交多路径选择策略 |
5.3 从控制角度出发设计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 |
5.3.1 基于WiNCS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器设计 |
5.3.2 灰色预测模型 |
5.3.3 基于非线性的船舶航向保持积分Backstepping简捷鲁棒控制器 |
5.4 仿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GPS定位系统 |
2.2 GIS地理信息系统 |
2.3 GPRS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 |
2.3.1 GPRS概述 |
2.3.2 GPRS的功能及特点 |
2.4 车载设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
3.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系统的技术架构分析 |
3.2.2 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
3.2.3 系统的社会效益分析 |
3.3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的总体需求 |
3.3.2 车辆的实时信息管理 |
3.3.3 车辆的调度管理 |
3.3.4 车辆的档案及经济管理 |
3.4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系统的信息接口需求 |
3.4.2 系统的性能需求 |
3.4.3 系统的安全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
4.2 车辆实时信息管理的模块设计 |
4.2.1 GIS地图匹配系统的结构设计 |
4.2.2 GIS地图匹配的实现方法 |
4.2.3 GIS地图匹配系统的功能 |
4.3 车辆调度管理的模块设计 |
4.3.1 指挥中心系统的结构设计 |
4.3.2 指挥中心系统的组成部分 |
4.3.3 指挥中心系统的路线规划方法 |
4.4 车辆档案及经济管理的模块设计 |
4.4.1 数据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
4.4.2 数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
4.5 系统信息接口的模块设计 |
4.5.1 GPS模块的接口设计 |
4.5.2 GPRS模块的接口设计 |
4.5.3 GIS网络数据库的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界面 |
5.1.1 系统登录界面 |
5.1.2 系统主界面 |
5.2 车辆实时信息管理的模块实现 |
5.3 车辆调度管理的模块实现 |
5.4 车辆档案及经济管理的模块实现 |
5.5 系统工作环境效果图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用例 |
6.2.1 系统通用功能测试 |
6.2.2 车辆实时信息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6.2.3 车辆调度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6.2.4 车辆档案及经济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3.1 定位精度测试 |
6.3.2 延迟时间测试 |
6.3.3 通用性能测试 |
6.4 系统安全性测试 |
6.5 测试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面向智能电网无线终端的安全通信和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电网无线终端应用现状 |
1.2.2 智能电网终端安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身份的终端认证和安全通信机制 |
2.1 引言 |
2.2 密码学基础知识 |
2.2.1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
2.2.2 椭圆曲线密码 |
2.2.3 基于身份的密码学机制 |
2.3 方案设计 |
2.3.1 总体框架 |
2.3.2 离线注册 |
2.3.3 在线通信 |
2.3.4 密钥更新 |
2.4 实验验证与安全性分析 |
2.4.1 性能分析 |
2.4.2 安全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射频指纹的终端无线接口安全防护机制 |
3.1 引言 |
3.2 针对无线接口的伪基站攻击原理 |
3.2.1 攻击场景分析 |
3.2.2 攻击原理分析 |
3.2.3 攻击建模 |
3.3 基于射频指纹的伪基站识别技术 |
3.3.1 总体框架 |
3.3.2 基于空间射频指纹的攻击检测机制 |
3.3.3 基于硬件射频指纹的伪基站识别机制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攻击检测机制分析与评估 |
3.4.2 伪基站识别机制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可用性向量的终端路由抗干扰改进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4.2.1 RPL网络拓扑构成机制 |
4.2.2 干扰攻击模型 |
4.2.3 故障相关性分析 |
4.3 基于可用性向量的RPL协议抗干扰改进 |
4.3.1 总体框架 |
4.3.2 可用性向量生成机制 |
4.3.3 可用性向量传递机制 |
4.3.4 备用父节点选择机制 |
4.4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
4.4.1 仿真设计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移动跟踪器的终端网络干扰源定位技术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5.2.1 系统模型 |
5.2.2 基于干扰信号强度的定位原理 |
5.2.3 移动干扰源定位原理 |
5.3 干扰源定位算法设计 |
5.3.1 总体工作流程 |
5.3.2 远程追踪阶段的定位算法 |
5.3.3 近程捕获过程 |
5.4 实验与仿真验证 |
5.4.1 实验验证 |
5.4.2 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4)GPRS无线网络数据业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GPRS技术发展概要 |
1.2.1 GPRS技术演进历程 |
1.2.2 GPRS网络主要承载的业务类型 |
1.2.3 我国目前GPRS网络现状和主要存在的待优化问题 |
1.3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及论文结构 |
1.3.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GPRS网络基本原理 |
2.1 GPRS的数据传输和信令协议平台 |
2.1.1 GPRS的数据传输平台 |
2.1.2 GPRS的信令协议平台 |
2.2 GPRS的无线接口原理 |
2.2.1 GPRS的无线接口U_m |
2.2.2 GPRS的G_b接口 |
2.3 GPRS的高级功能 |
2.3.1 移动性管理功能 |
2.3.2 逻辑链路管理功能 |
2.3.3 无线资源管理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RS无线参数调整分析 |
3.1 GPRS网络优化内容及优化参数分类 |
3.2 GSM与GPRS无线网络资源分析 |
3.3 BSC侧GPRS主要指标 |
3.4 GPRS网络优化中的参数调整工作 |
3.4.1 BSC侧GPRS网络关键控制字段 |
3.4.2 调整GPRSPRIO参数网络情况对比 |
3.4.3 GPRSPRIO调整对小区的影响 |
3.4.4 通过对PCU工作模式的调整优化GPRS网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RS优化软件设计及效果 |
4.1 GPRS与GSM无线网络优化流程设计 |
4.1.1 GPRS网络容量预警排查流程 |
4.1.2 GPRS网络参数设置流程 |
4.1.3 OMC KPI性能指标分析 |
4.1.4 GPRS无线网络测试优化分析 |
4.1.5 GPRS与GSM无线网络平衡设计 |
4.2 GPRS网络优化软件设计的主要功能 |
4.3 GPRS网络优化软件的实现 |
4.4 GPRS网络优化软件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建设过程中的GPRS优化案例 |
5.1 提升高编码比例的待优化问题背景 |
5.2 高编码比例偏低原因分析 |
5.3 优化处理措施及效果 |
5.4 经验总结及后期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今后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目前我国GPRS网络发展的问题 |
1.4 GPRS承载业务 |
1.5 本课题的结构及研究重点 |
第2章 GPRS的基本原理 |
2.1 GPRS系统网络结构图 |
2.2 GPRS网络接口 |
2.3 Um界面 |
2.3.1 RLC/MAC协议层 |
2.3.2 逻辑链路控制(LLC)层 |
2.3.3 子网相关汇聚协议(SNDCP)层 |
2.4 Gb界面 |
2.5 GTP协定(GPRS隧道协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GPRS无线参数调整及优化 |
3.1 GPRS网络优化概述 |
3.2 GPRS网络优化分类 |
3.3 GSM与GPRS无线网络资源分析 |
3.4 BSC主要指标 |
3.4.1 PDCH分配成功率 |
3.4.2 PCU拥塞率 |
3.4.3 GPRS用户时隙满足率 |
3.4.4 清空流量比 |
3.4.5 E-GPRS业务占比 |
3.5 相关参数调整 |
3.5.1 GPRSPRIO的定义 |
3.5.2 BSC级优化调整效果 |
3.5.3 CELL级优化调整效果 |
3.5.4 动态半速率与GPRSPRIO的关系 |
3.5.5 GPRS动态功率控制 |
3.6 GSM与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案与流程设计 |
3.6.1 GPRS网络配置容量检查分析 |
3.6.2 GPRS网络参数设置检查分析 |
3.6.3 OMC KPI性能指标统计和分析 |
3.6.4 GPRS无线网络测试(DT、CQT)与优化分析 |
3.6.5 GSM与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优化软件设计及效果 |
4.1 设计实现动态半速率调整软件以及效果 |
4.1.1 软件实现作用 |
4.1.2 调整软件实现 |
4.1.3 调整软件测试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GPRS DT测试指标分析与优化实例 |
5.1 小区重选条件限制对于数据业务的影响 |
5.2 服务器响应对于数据业务的影响 |
5.3 语音与数据业务影响 |
5.4 信道资源不足对于数据业务的影响及优化 |
5.5 手机自身问题对于数据业务的影响及优化 |
5.6 IP地址对于数据业务的影响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用于GPRS Um口优化测试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中使用的缩略语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发展史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
1.1.3 GPRS的发展史 |
1.1.4 GPRS主要特点 |
1.2 逐步向3G演进之路 |
1.3 国内外GPRS方向的研究及现网状况 |
1.4 GPRS的研究目的 |
第二章 GPRS原理分析 |
2.1 GPRS系统网络结构图 |
2.2 GPRS网络接口 |
2.3 GPRS信道编码 |
2.3.1 GPRS信道编码过程 |
2.3.2 GPRS信道编码方式 |
2.4 Um界面 |
2.4.1 RLC/MAC协议层 |
2.4.2 逻辑链路控制(LLC)层 |
2.4.3 子网相关协议(SNDCP)层 |
2.5 Gb界面 |
2.6 GTP协定(GPRS隧道协定) |
2.7 GPRS传输协议平台 |
2.7.1 Um接口承载的协议 |
2.7.2 Gb接口承载的协议 |
2.7.3 Gn接口承载的协议 |
第三章 基于GPRS Um的测试数据分析系统设计 |
3.1 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 |
3.2 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 |
3.2.1 数据适配层设计 |
3.2.2 核心处理层设计 |
3.2.3 操作表现层设计 |
3.2.4 WEB服务层设计 |
3.2.5 数据库设计 |
3.2.6 用户子系统设计 |
3.3 系统实现的功能 |
3.3.1 功能概述 |
3.3.2 测试数据维护 |
3.3.3 测试信息查询统计 |
3.3.4 无线指标分析显示 |
3.3.5 小区配置管理 |
3.3.6 数据库管理 |
3.3.7 系统数据流 |
3.4 测试系统总结 |
第四章 测试数据分析系统的GPRS网络优化分析 |
4.1 GPRS网络优化方法及目标 |
4.1.1 GPRS网络优化的方法 |
4.1.2 GPRS网路优化的目标 |
4.2 采集Um口主要测试数据 |
4.2.1 PDCH分配成功率 |
4.2.2 PCU拥塞率 |
4.2.3 GPRS用户时隙满足率 |
4.2.4 清空流量比 |
4.2.5 E-GPRS业务占比 |
4.3 BSC级参数调整 |
4.3.1 GPRSPRIO的定义 |
4.3.2 CELL级优化调整效果 |
4.3.3 动态半速率与GPRSPRIO的关系 |
4.4 GPRS动态功率控制 |
4.4.1 原理 |
4.4.2 参数评估 |
4.4.3 参数调整后效果 |
4.4.4 手机动态功率控制的SSdes设定原则 |
第五章 测试数据分析系统应用实例 |
5.1 小区重选对于指标的影响及优化 |
5.2 PDCH资源不足对于指标的影响及优化 |
5.3 GGSN动态IP地址不足 |
5.4 信号覆盖影响FTP下载速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GPRS/E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网络发展现状 |
1.4 GPRS-GPRS业务现状与需求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结构 |
第2章 GPRS-GPRS网络原理 |
2.1 GPRS基本概念 |
2.1.1 GPRS网络结构 |
2.1.2 GPRS各部分功能 |
2.2 EGPRS基本概念 |
2.2.1 EGPRS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GPRS-GPRS指标评估体系 |
3.1 指标定义模板 |
3.2 网络性能类 |
3.2.1 GRPS IP上下行吞吐率 |
3.2.2 EGPRS IP上下行吞吐率 |
3.2.3 IP上下行中断 |
3.2.4 EGPRS上下行业务占比 |
3.3 干扰类 |
3.3.1 CS1-2无线链接吞吐率 |
3.3.2 EGPRS信道无线链接吞吐率 |
3.4 容量类 |
3.4.1 PDCH分配失败率 |
3.4.2 GPRS平均分配PDCH数 |
3.4.3 GPRS激活的PDCH数 |
3.4.4 E-PDCH共享因子 |
3.4.5 寻呼丢失次数 |
3.4.6 寻呼拥塞次数 |
3.4.7 GSL设备利用率超过80%占比 |
3.4.8 RPP负荷超过80%占比 |
3.4.9 RPP拥塞率 |
3.4.10 PCU拥塞率 |
3.4.11 GPRS多时隙利用率 |
3.4.12 EGPRS多时隙利用率 |
3.5 移动性能类 |
3.5.1 BSC间小区重选TBF中断保持时长 |
3.5.2 BSC内小区重选TBF中断保持时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GPRS/EGPRS优化方法研究 |
4.1 容量优化方法 |
4.1.1 RPP容量规划 |
4.1.2 FPDCH容量配置 |
4.2 干扰抑制优化方法 |
4.2.1 频率优化 |
4.2.2 GPRS手机动态功率控制 |
4.3 移动性优化方法 |
4.3.1 提高移动性能的相关方法 |
4.3.2 提高移动性能实例 |
4.4 GPRS/EGPRS优化相关研究 |
4.4.1 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 |
4.4.2 参数调整 |
4.4.3 EGPRS相关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践及优化流程总结 |
5.1 GPRS/EGPRS网络优化分析流程 |
5.1.1 GPRS/EGPRS网络优化总流程 |
5.1.2 网络容量分析流程 |
5.1.3 网络干扰分析流程 |
5.1.4 网络移动性能分析流程 |
5.2 GPRS/EGPRS网络优化实例 |
5.2.1 主要工作 |
5.2.2 优化前后指标对比 |
5.2.3 优化前后路测情况对比 |
5.2.4 RPP资源预估 |
5.2.5 重点地段EGPRS下载慢问题解决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焦作联通GPRS网络的调整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GPRS 概述 |
1.1.1 GPRS 系统特性 |
1.1.2 GPRS 业务及特点 |
1.2 CSD 与GPRS 技术的比较 |
1.2.1 电路交换的通信方式 |
1.2.2 分组交换的通信方式 |
1.2.3 GPRS 与HSCSD 业务的比较 |
1.3 GPRS 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1.3.1 GPRS 的技术优势 |
1.3.2 GPRS 存在的问题 |
1.4 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各章节的安排 |
2 GPRS 基本原理 |
2.1 GPRS 网络结构 |
2.1.1 GPRS 系统的组成 |
2.1.2 主要网络实体 |
2.1.3 CCU 和PCU 的位置 |
2.1.4 BTS 在GPRS 网络中实现方案 |
2.1.5 GPRS 无线网络结构 |
2.1.6 GPRS 系统的组网 |
2.1.7 GPRS 无线组网原则 |
2.2 GPRS 协议简介 |
2.2.1 GPRS 协议平台 |
2.2.2 协议的简要解释 |
2.3 GPRS 信道组合与帧结构 |
2.3.1 物理信道 |
2.3.2 帧结构和信道组合 |
2.3.3 分组逻辑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
2.3.4 无线块结构和信道编码 |
2.3.5 网络工作模式 |
2.4 小结 |
3 GPRS 网络优化的理论基础 |
3.1 概述 |
3.2 GPRS 网络面临的问题 |
3.3 GPRS 网络与GSM 网络优化的关系 |
3.4 GPRS 网络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
3.4.1 网络优化原则 |
3.4.2 网络优化目标 |
3.4.3 网络优化的具体内容 |
3.5 GPRS 网络系统的优化 |
3.5.1 系统优化的前提 |
3.5.2 系统优化的类型 |
3.5.3 网络优化时机 |
3.5.4 优化在网络建设中的位置 |
3.5.5 网络优化流程 |
3.5.6 系统优化的注意事项 |
3.5.7 用户申告 |
3.6 GPRS 系统调查 |
3.7 GPRS 业务接入过程 |
3.8 GPRS 数据传输过程 |
3.9 小结 |
4. 焦作地区GPRS 网络的优化实现 |
4.1 焦作地区GPRS 网络现状 |
4.1.1 GPRS 网络现状 |
4.1.2 网络资源配置情况 |
4.1.3 无线组网状况 |
4.2 本次测试的主要步骤 |
4.3 本次GPRS 网络优化内容 |
4.3.1 网络覆盖的调整 |
4.3.2 针对监控信息的处理 |
4.3.3 无线侧的优化 |
4.3.4 网络侧的优化 |
4.3.5 PDCH 配置优化 |
4.3.6 其它方面的优化调整 |
4.4 优化结果测试与分析 |
4.4.1 网络统计指标 |
4.4.2 DT 和CQT 测试 |
4.5 对未来网络优化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9)基于业务的GPRS网络多因素分析与相关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PRS基本原理 |
2.1 GPRS概念 |
2.2 GPRS的主要特点 |
2.3 GPRS系统简介 |
2.3.1 GPRS网络结构 |
2.3.2 GPRS网络接口 |
2.4 GPRS网络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RS网络多因素分析 |
3.1 GPRS优化概述 |
3.2 当前GPRS网络存在的问题 |
3.2.1 GPRS网络与GSM网络优化的关系 |
3.2.2 系统瓶颈 |
3.3 GPRS网络优化的具体内容 |
3.3.1 GPRS核心网络优化 |
3.3.2 GPRS无线网络优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GPRS网络优化方案 |
4.1 GPRS网络优化原则 |
4.2 GPRS无线网络优化目标 |
4.3 GPRS核心网络优化方案 |
4.4 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案 |
4.4.1 PDCH指派成功率 |
4.4.2 PDCH清空次数 |
4.5 无线网络配置方案 |
4.5.1 PDCH配置现状 |
4.5.2 PDCH信道配置原则 |
4.5.3 PDCH信道配置方案 |
4.6 无线参数调整 |
4.6.1 T3192参数设置 |
4.6.2 GPRS小区重选(CRH)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PRS网络优化方案的应用 |
5.1 背景介绍 |
5.1.1 东营网络现状 |
5.1.2 GPRS优化范围 |
5.2 东营移动网络分析 |
5.3 东营移动网络优化 |
5.3.1 PDCH指派成功率 |
5.3.2 TCH指派和PDCH指派流程进行分析 |
5.3.3 影响该指标的主要因素 |
5.3.4 FIXPDCH(固定PDCH)分析 |
5.3.5 FPDCH(固定PDCH)设置 |
5.3.6 提高PDCH指派成功率的方法 |
5.4 实施结果统计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期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GPRS无线网络优化的分析与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GPRS基本原理 |
1.1 GPRS概述 |
1.2 GPRS的网络体系结构 |
1.2.1 GPRS总体结构 |
1.2.2 GPRS网络主要实体 |
1.2.3 GPRS网络接口 |
第二章 GPRS/EDGE无线接口 |
2.1 GPRS无线接口的物理信道及逻辑信道 |
2.1.1 GPRS无线接口的信道 |
2.1.2 GPRS逻辑信道的种类 |
2.2 分组数据信道PDCH的复帧结构 |
2.3 无线块结构 |
2.4 GPRS信道编码 |
2.5 EGPRS的信道和编码 |
第三章 GPRS无线网络优化的指标 |
3.1 GPRS网络现状 |
3.1.1 设备资源方面 |
3.1.2 网络质量方面 |
3.1.3 参数设置方面 |
3.2 GPRS的网络优化指标 |
3.2.1 接入性能统计指标 |
3.2.2 无线质量的统计指标 |
第四章 GPRS数据信令流程分析 |
4.1 业务接入过程 |
4.1.1 数据业务接入过程的流程 |
4.1.2 TBF建立流程 |
4.1.3 PDP上下文激活流程 |
4.2 数据传输过程 |
4.2.1 数据传输过程。 |
4.2.2 TBF释放流程 |
4.2.3 TBF异常释放流程 |
4.2.4 PDP上下文去激活流程 |
第五章 GPRS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
5.1 接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
5.1.1 附着成功率低 |
5.1.2 随机接入和立即指配成功率低 |
5.1.3 PDP激活成功率低 |
5.2 数据传输性能的优化 |
5.2.1 小区重选 |
5.2.2 RLC重传 |
5.2.3 编码方式 |
5.2.4 系统瓶颈 |
5.2.5 TBF建立失败率高 |
第六章 GPRS优化的流程 |
6.1 GPRS接入成功率低的处理流程 |
6.2 TBF接入成功率低 |
6.3 数据传输速率低 |
第七章 GPRS网络优化案例 |
7.1 开启SCR功能有效改善小区重选对数据传输的影响。 |
7.1.1 SCR介绍: |
7.1.2 开启前后测试性能对比分析 |
7.1.3 SCR开启前后经济效益分析 |
7.2 EDGE初始编码参数值设置不合理导致高编码占用比例指标偏低 |
7.2.1 实施步骤 |
7.2.2 统计数据分析 |
7.2.3 测试数据分析 |
7.2.4 不同初始编码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
7.3 BLER高对于GPRS传输速率的影响 |
7.3.1 石头峡25203小区BLER问题分析 |
7.3.2 高BLER小区解决后的经济效益分析 |
7.4 IOI高对TBF接入成功率的影响。 |
7.4.1 双桥(182)的2小区高IOI问题的分析 |
7.4.2.高IOI问题解决后的经济效益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GPRS无线网络优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线网络的船舶航向保持控制研究[D]. 姜日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邓师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面向智能电网无线终端的安全通信和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D]. 张泰民. 浙江大学, 2020(11)
- [4]GPRS无线网络数据业务优化研究[D]. 陈茉.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5]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案研究[D]. 华楠. 黑龙江大学, 2010(12)
- [6]用于GPRS Um口优化测试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D]. 关俊刚. 复旦大学, 2010(03)
- [7]GPRS/EGPRS无线网络优化方法研究[D]. 李震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2)
- [8]焦作联通GPRS网络的调整与优化[D]. 薛增朝.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 [9]基于业务的GPRS网络多因素分析与相关优化探讨[D]. 王丹. 山东大学, 2009(05)
- [10]GPRS无线网络优化的分析与处理方法[D]. 刘巍.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