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接触式IC卡技术及其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汪虹[1](2019)在《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相互联通的高速公路网络系统越来越复杂,高速路口间的行车路径也越来越丰富,造成车主在行驶过程中的多种选择,带来了多义性路径收费问题。如何针对车主的选择进行不同的收费和路费拆分就成为高速公路多义性环网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公平正确的路费拆分和收费标准,就需要进行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的研究,精确识别出车辆的行驶路径,这样才能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的公平性、合理性、高效性,使路网的交通达到最佳状态。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进行研究,结合新疆高速公路ETC开通和多义性环网情况,提出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方案。基于目前新疆地区高速路网收费系统现状,通过对联网收费总中心系统升级、地州分中心改造、收费站改造、收费车道改造、链路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介绍,阐述了具体如何通过对硬软件系统改造实现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成功应用。最后,从经济、节能、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及环境影响上对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沈俊媛,韩永慧,骆思宇,杨志敏,方月萍,彭姚[2](2015)在《云南省高速公路非接触IC卡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纵观国内外,公路都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血脉,而高速公路又是其中的主要"大动脉血管",高速公路的通畅已否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但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导致了车辆数量的剧增,因而对高速公路通畅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由于我国大多数高速公路的收费方式仍是采用人工半自动收费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时期,收费站变成了高速公路的"瓶颈"。文中通过对云南地区高速公路非接触IC卡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针对目前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得出合理化的改革方案和建议,能大大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财力,同时也能让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化。
王辉[3](2014)在《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设计与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界面卡是目前技术上最先进的IC卡,它是既有接触界面又有非接触界面的IC卡。因为接触式IC卡存在容易磨损、受使用环境限制、交易速度慢等缺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接触式IC卡的应用领域。非接触式IC卡虽然弥补了接触式IC卡的不足,但其自身的存储容量、安全性等问题也存在缺陷,不能满足特定要求。因此在一卡多用系统中,有的应用使用接触式IC卡,有的应用使用非接触式IC卡,基于这些需求,出现了双界面卡。在双界面卡广泛使用的今天,市面上出现了更多的便民服务,如菜市场、早餐点、公交车、地铁、停车收费场、影院、小商户等都开始使用小额支付业务。银行方面也更多的开展了与小额支付相关的业务拓展。因此研发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变得十分必要。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开发一款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它可以通过读取不同类型的卡片完成小额刷卡支付功能。双界面支付模块具备读写接触式IC卡、非接触式IC卡的能力,并完成交易数据的处理,可通过串口将数据上传至PC或其他管理终端。作者在实践中重点完成了接触式IC卡支付模块、RFID小额支付模块的设计与研发工作。本文介绍了IC卡的相关知识,其次对系统进行了总体介绍,包括需求分析、系统简介、设计难点。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其中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硬件组成、各主要功能模块的芯片选取、以及核心的各模块设计电路。软件设计重点介绍了接触式IC卡模块、RFID小额支付模块的驱动设计。最后简单介绍了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的测试,并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系统设计的优点和不足。
刘志辉,黄志芳[4](2013)在《非接触式IC卡及其可靠性问题》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非接触式IC卡概念、工作原理、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日常生活环境下影响非接触式IC卡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并对由于弯折造成的非接触式IC卡可能的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
王青[5](2012)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车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电子不停车收费(ETC)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路桥收费系统在智能交通的发展中极为重要。这种系统不仅可以节约交通系统管理者的人力,降低交通管理的成本,还可以实现来往车辆的快速通行,解决因车辆过多导致收费路口堵塞的问题。它是由信息化产业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推动而产生的一种高效快捷的路桥收费系统,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描述了省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车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了一种栏杆前置,单车交易,单车通行的不停车收费模式。系统采用5.8GHz专用短程无线通信技术完成路侧读写单元(RSU)与车载单元(OBU)之间的数据通信,使用安全性较高的非接触式IC卡记录车辆的通行信息,保证了用户电子钱包的安全,还实现了通行卡在人工车道和ETC车道的双重使用。为了确保车辆的快速通行,系统缩减了设备的反应时间,实现了车辆的自动交易,还实现了收费车道的无人职守和来往车辆的快速通行,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现有交通系统的资源,缓解了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高峰时段的车辆拥堵现象,大大的提高了联网收费系统的效率。文中分析和设计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中ETC车道的布局、设备组成、业务逻辑和运营模式,提出了不停车收费车道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VC开发和实现了适用于省级封闭式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系统使用四个地感线圈检测来往车辆,对正常通行的车辆计算行驶速度,对安装有车载单元的车辆进行通讯交易,对没有车载单元的车辆通过费额显示器给与提示。在通常情况下,系统通过路测读写单元完成一辆车的交易时间在200毫秒左右,高速栏杆接到抬起指令后,从水平状态到抬起状态的时间为0.6秒左右,能够保证车辆以30km/h的速度通行,完全满足省级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车道系统的要求,是一套较为先进的不停车收费系统。通过对系统的测试和使用,确定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在山东省内几十个收费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刘发林[6](2012)在《基于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传统的发卡系统存在着三个缺点:发卡系统安全性不高;卡片不能实现“一卡多用”的功能;卡片操作不方便。针对这些缺点,本人设计了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论文中有时简称:系统),该系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近期已投入市场。本人在设计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时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并实现了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的密钥管理体系。在设计密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引用了一种密钥的鉴别方法,使得该密钥管理体系更加安全。(2)设计并实现了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的上位机软件。该软件使得操作人员对非接触式IC卡操作时,具有很简洁的操作界面。(3)设计并实现了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的读写器软件。在设计读写器软件的过程中,提出了协议识别函数的设计方法,使得读写器软件能够识别三种协议的操作指令,从而实现了非接触式IC卡“一卡多用”的功能。(4)对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详细的数据分析表明: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更加安全;卡片具有“一卡多用”的功能;卡片操作更加方便。
张娈[7](2011)在《特种作业人员IC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港口作业自动化、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特种设备已经被应用于港口生产的各个环节。特种作业人员在港口生产中处于主力军的地位,装卸工人已经由重要角色变为辅助地位。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各类伤害事故也以特种设备伤害事故为主。因此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加强安全管理,提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就成了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所涉及的“特种作业人员IC卡管理系统”是将特种人员档案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由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结合IC卡技术,由检查员利用IC卡手持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违章进行快速处理,管理人员利用“特种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软件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验证复试、违章处理进行管理,并对所需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开发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公司工区内,使用射频识别技术,以非接触式IC卡为媒介,将员工违章、教育、及加油的数据及相关信息通过对应的手持机和读卡器传递到后台数据库,利用特种人员管理对违章信息及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与管理。首先,本文研究了非接触式IC卡技术,其次,本文对IC卡和读卡器的原理、组成和应用设计做了研究。根据实际人员管理的要求,设计了IC卡和读写器的使用规则。最后,本文着重介绍了特种人员IC卡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开发过程。软件实现了数据的获得与保存、检索、分类统计与打印。经过多次现场的实验,本软件系统做了不断改进,实现的功能已比较完善。经过对软件一定时间的测试,已能够满足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需要。
庄严[8](2010)在《云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成为了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由于投资主体不同,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主线上,出现了设置多个主线收费站的情况,这种现象,给道路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高速公路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收费公路及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现状和发展情况,结合国内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云南收费高速公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云南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物理结构和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云南进行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应构建的全省联网收费管理平台,并提出了联网收费的基本框架设计。本文对构建全省联网收费的物理结构和网络结构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探讨,对联网收费的特征、原则、收费系统的功能组成和技术标准、网络系统的构成及功能、结算清分系统的建立、稽查系统的配置等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网络传输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软件功能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实现联网收费的技术方案。对如何解决联网收费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己来自的见解。
黄志军[9](2010)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防逃费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近几年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高速公路省内联网和跨省联网收费已逐步得到了广泛实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后,行驶在路网内的车辆只需停车两次,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投资和管理费用。但是,如何保证联网收费的正常运行,也成为一项新的课题。随着运营时间的推移和路网的逐渐扩大,路网内利用通行卡等手段作弊而逃费的迹象也随之显现出来,而且形成愈演愈烈之势。司机采取换卡作弊等种种手段逃避通行费,个别收费站工作人员收费作弊行为,已成为目前联网收费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广东省粤北片区、粤东片区、粤西片区、珠三角片区等区域的防逃费调研结果,列出了主要的逃费方式和逃费率。建立了高速公路联网后的数学模型,收费识别比对的模型、收费金额计算模型,并将目前高速公路的计费由里程与费率计算的方式,转化为车型系数、里程、标准费率计算的方式。本文第二部分,引入了博弈分析理论,并运用博弈论对逃费的各方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利益的驱动下,逃费将会客观存在,并从博弈的角度提出了防逃费的建议。根据高速公路的收费比对模型和收费金额计算模型,从减少里程、降低车型、降低通行费率等角度分析出不同的逃费方法,并对所有的逃费方法进行了分析,计算了逃费的金额,并提出了防止措施。本文第三部分,提出了防逃费系统的体系模型,防逃费系统由路径识别系统、主线流量检测、计重收费收费系统、防逃费营运硬件系统(方案一:大容量通行卡内图像存储系统、自动收发卡机,方案二:车牌自动识别、车型自动分类、自动收发卡机)、防逃费软件系统(防逃费营运管理软件、防逃费IC卡动态管理软件、PSAM卡防盗软件等组成)。介绍了高速公路大容量IC卡内抓拍图像存储系统的研究、计重收费用于防止通行费流失的系统研究、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与逃费关系的研究。进行了逃费数据挖掘探讨,分别介绍了用时序算法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发现路网的非法开口、决策树算法预测OD时间进行动态超时设置、遗传规划的多类别分类算法进行收费员作弊分析、基于欧式距离孤立点的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异常收费数据、ETC和储值卡用户逃费聚类分析、基于概率的离散数据平均分类算法进行数据库设计等数据挖掘方法在防逃费系统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防逃费的营运管理软件设计、防逃费IC卡动态管理软件设计、PSAM卡防盗设计方案和应用情况。本文第四部分,分类汇总防逃费系统的应用成果,对广东省粤北片区高速公路防逃费的应用进行了后评估。提出了防逃费系统投资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案,提出了逃费系统投资推广的经济分析模型,并用分析模型对广东省各片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广东省粤北片区以外的其它片区的防逃费投资推广建议。对防逃费的处罚和法规支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法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张德水[10](2008)在《省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建成后,收费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速公路规范化运作、统一管理的基础保障。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形成,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个路网的整体效益和作用,必须实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因此,开展对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在综述国内外收费道路及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制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论文首先分析和讨论省内、省域和省际区域联网收费构成与功能,对联网收费中组网技术、通行费支付技术、在通行卡中压缩存储车辆图像的防作弊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联网收费的一般设计,包括软件平台、通行费拆分和联网安全等关键问题设计,结合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甘肃省联网收费系统的基本需求,提出甘肃省省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实施方案。实践证明,甘肃省联网收费实施方案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原有收费系统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收费工作效率和路网的通畅性。目前,甘肃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运行效果良好,论文提出的联网收费实施方案能够指导甘肃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建设,使甘肃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二、非接触式IC卡技术及其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接触式IC卡技术及其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必要性分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概述 |
2.1 多义性路径识别问题 |
2.2 精确识别技术 |
2.3 概率识别技术 |
2.4 两种技术优缺点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现状及多义性环网情况 |
3.1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体制及收费系统构成 |
3.1.1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体制 |
3.1.2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构成 |
3.2 新疆多路径环网情况 |
3.3 南疆片区联网收费情况 |
3.3.1 阿克苏公路管理局联网收费情况 |
3.3.2 喀什公路管理局联网收费情况 |
3.3.3 阿图什公路管理局联网收费情况 |
3.3.4 叶城公路管理局联网收费情况 |
3.4 多义性路径识别精确拆分影响 |
3.4.1 通行费拆分方案 |
3.4.2 通行费拆分流程 |
3.4.3 南疆片区收费站交通量及通行费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建设方案 |
4.1 总体方案 |
4.1.1 总体框架 |
4.1.2 数据流向 |
4.1.3 CPC卡标识方式 |
4.2 标识点建设方案 |
4.2.1 设置原则 |
4.2.2 布局方案 |
4.2.3 系统构成及功能 |
4.2.4 系统性能要求 |
4.3 高清卡口建设方案 |
4.3.1 设置原则 |
4.3.2 现有高清卡口点设置情况 |
4.3.3 布局方案 |
4.3.4 系统构成及功能 |
4.4 通行卡购置 |
4.4.1 CPC卡采购方案 |
4.4.2 初次购卡分摊方式 |
4.5 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测试方案 |
4.5.1 测试内容 |
4.5.2 模拟环境测试方案 |
4.5.3 实际环境测试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改造方案 |
5.1 联网收费总中心系统升级 |
5.1.1 总中心现有硬件系统 |
5.1.2 硬件系统升级 |
5.1.3 总中心系统应用软件升级 |
5.2 地州分中心改造 |
5.2.1 软件设施 |
5.2.2 硬件设施 |
5.3 收费站改造 |
5.3.1 软件设施 |
5.3.2 硬件设施 |
5.4 收费车道改造 |
5.4.1 软件设施 |
5.4.2 硬件设施 |
5.5 链路建设 |
5.6 联网切换方案 |
5.6.1 基本原则 |
5.6.2 实施方案 |
5.6.3 应急处理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影响评价及建议 |
6.1 经济、节能和社会效益等影响评价 |
6.1.1 经济效益评价 |
6.1.2 社会效益评价 |
6.1.3 土地利用评价 |
6.1.4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
6.2 关于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的建议 |
6.2.1 建议出台配套的收费政策和制度 |
6.2.2 建议加强路径识别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
6.2.3 建议加强相关工程的信息联动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IC卡相关技术 |
2.1 IC卡 |
2.1.1 IC卡的特点 |
2.1.2 IC卡的分类 |
2.2 接触式IC卡 |
2.2.1 接触式IC卡物理结构 |
2.2.2 接触式IC卡的国际标准 |
2.3 非接触式IC卡 |
2.3.1 非接触式IC卡的特点 |
2.3.2 非接触式IC卡的分类 |
2.3.3 非接触式IC卡的工作原理 |
2.3.4 非接触式IC卡的国际标准 |
2.4 双界面卡 |
2.4.1 双界面卡的特点 |
2.4.2 双界面卡的结构 |
第3章 系统需求与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需求来源 |
3.1.2 可行性分析 |
3.1.3 功能需求 |
3.1.4 性能需求 |
3.2 系统设计 |
3.2.1 系统框架图 |
3.2.2 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 |
3.3 设计难点 |
3.3.1 硬件设计难点 |
3.3.2 软件设计难点 |
第4章 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1 系统硬件组成 |
4.2 各主要芯片的选取及电路设计 |
4.2.1 CPU的选取 |
4.2.2 存储芯片的选取及存储器电路设计 |
4.2.3 接触式IC卡芯片的选取及电路设计 |
4.2.4 RFID读写芯片的选取及电路设计 |
4.2.5 天线电路的设计 |
4.2.6 串口芯片的选取及电路设计 |
第5章 双界面支付模块软件设计 |
5.1 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软件设计 |
5.2 部分驱动程序设计 |
5.2.1 IC卡电路驱动程序接口 |
5.2.2 部分IC卡驱动程序设计 |
5.2.3 RFID支付模块驱动程序接口 |
5.2.4 部分RFID支付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第6章 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软件测试 |
6.1 软件测试分类 |
6.1.1 按开发阶段分类 |
6.1.2 按测试技术分类 |
6.2 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软件测试实施 |
6.2.1 测试策略 |
6.2.2 测试资源 |
6.2.3 接触式IC卡读写模块测试 |
6.2.4 RFID读写模块测试 |
6.2.5 集成测试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车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速公路的发展状况 |
1.2 国外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发展状况 |
1.3 国内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发展状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简介 |
2.1 常用名词解释 |
2.2 ETC车道布局 |
2.3 ETC车道设备构成 |
2.3.1 微波天线及适配器 |
2.3.2 费额显示器 |
2.3.3 车道技术机柜 |
2.3.4 高速栏杆 |
2.4 ETC的关键技术 |
2.5 ETC的运营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天线通讯技术 |
3.1 ETC天线通讯设备及接口 |
3.2 ETC使用动态库控制天线设备 |
3.2.1 接口指令 |
3.2.2 程序实例分析 |
3.3 ETC使用串口通讯控制天线设备 |
3.3.1 基本通讯流程 |
3.3.2 程序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
4.1 高速公路联网系统结构 |
4.1.1 结算中心 |
4.1.2 路段分中心 |
4.1.3 收费站 |
4.1.4 收费车道 |
4.2 ETC车道系统通用业务 |
4.2.1 上班 |
4.2.2 下班 |
4.2.3 系统关闭 |
4.2.4 工班汇总 |
4.2.5 车队处理 |
4.2.6 车道状态显示 |
4.2.7 车辆超时停留 |
4.2.8 设备测试 |
4.2.9 系统中异常车辆处理 |
4.3 ETC车道系统入口处理流程 |
4.3.1 入口系统正常发卡流程 |
4.3.2 OBU有效性验证 |
4.3.3 卡片有效性验证 |
4.4 ETC车道系统出口处理流程 |
4.4.1 出口系统正常收费流程 |
4.4.2 入口信息有效性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软件说明和代码分析 |
5.1 ETC系统业务处理 |
5.1.1 ETC系统界面 |
5.1.2 ETC系统登录 |
5.1.3 ETC系统车队处理 |
5.1.4 ETC系统车辆停留超时 |
5.2 ETC系统设备管理 |
5.2.1 ETC系统设备测试 |
5.2.2 ETC系统的路测设备控制 |
5.2.3 ETC系统的IO卡控制 |
5.3 ETC系统接口实现 |
5.3.1 ETC系统计算车速 |
5.3.2 ETC系统对无电子标签的判断和处理 |
5.3.3 ETC系统抓拍图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发展ETC收费系统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述 |
1.2 非接触式 IC 卡发卡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的基础研究 |
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 系统的基本组成 |
2.3 系统所支持的三种协议 |
2.3.1 14443A 协议的基本内容 |
2.3.2 14443B 协议的基本内容 |
2.3.3 15693 协议的基本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组成研究 |
3.1 非接触式 IC 卡的基本理论 |
3.1.1 非接触式 IC 卡的结构 |
3.1.2 非接触式 IC 卡的工作原理 |
3.2 读写器的基本理论研究 |
3.2.1 读写器的组成 |
3.2.2 读写器的工作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密钥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
4.1 密钥管理体系的基本研究 |
4.1.1 密钥卡的类型及其作用 |
4.1.2 密钥卡的文件结构 |
4.1.3 密钥的类型及作用 |
4.1.4 密钥加密算法的描述 |
4.2 密钥分散算法 |
4.3 密钥的生成 |
4.3.1 密钥生成的总过程 |
4.3.2 根密钥的生成 |
4.3.3 业务主密钥的生成 |
4.4 密钥的鉴别方法 |
4.4.1 消息鉴别码的基本理论 |
4.4.2 消息鉴别码的生成过程 |
4.4.3 密钥的鉴别过程 |
4.5 密钥卡的发行过程 |
4.6 密钥管理系统的演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和读写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上位机软件、读写器软件和密钥管理体系的关系 |
5.2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2.1 上位机软件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
5.2.2 上位机软件的开发环境 |
5.2.3 上位机软件的开发过程 |
5.3 读写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3.1 上位机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过程 |
5.3.2 读写器与非接触式 IC 卡之间的通信过程 |
5.3.3 读写器软件的开发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实验与分析 |
6.1 系统的测试过程 |
6.2 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过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展望与总结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课题 |
附录B 基于非接触式 IC 卡发卡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核心代码 |
致谢 |
(7)特种作业人员IC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1.2 IC卡技术介绍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IC卡技术介绍 |
2.1 IC卡的特点及分类 |
2.1.1 IC卡的特点 |
2.1.2 IC卡的分类 |
2.2 非接触式IC卡 |
2.2.1 非接触式IC卡的特点 |
2.2.2 非接触式IC卡的种类 |
2.2.3 非接触式IC卡的技术特点 |
2.2.4 非接触式IC卡的发展趋势 |
2.3 MFICS50 |
2.3.1 MF1 IC S50与读卡器的通信机制与安全性 |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与读写器的应用设计 |
3.1 卡片设计及卡结构 |
3.1.1 非接触逻辑加密卡类型及功能说明 |
3.1.2 非接触式员工卡中的数据结构 |
3.1.3 代码介绍 |
3.1.4 卡设计中主要应用的指令 |
3.2 GM-201型联机式读卡器 |
3.2.1 GM-201型联机式读卡器简介 |
3.2.2 读写器的工作过程 |
3.2.3 读写器的应用设计 |
3.3 手持机 |
第4章 特种人员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软件的设计结构与各模块的组成 |
4.2 特种人员管理的软件实现 |
4.2.1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简介 |
4.2.2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数据流程图 |
4.3 特种人员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关键表 |
4.3.2 关键表之间的关系 |
第5章 特种作业人员IC卡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基础信息的建立 |
5.2 违章管理 |
5.3 教育管理 |
5.4 加油管理 |
5.4.1 加油记录管理 |
5.4.2 加油数据查询 |
5.5 查询分析 |
5.5.1 查询 |
5.5.2 分析 |
第6章 结束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云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题提出的背景 |
1.2 论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联网收费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问题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云南联网收费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现状分析 |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IC 卡发行、管理问题突出 |
2.2.2 多径问题在通行费清分中心已显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网收费系统的框架设计 |
3.1. 联网收费的特征 |
3.2 结算、清分的思路 |
3.3 联网收费的基本实现条件 |
3.3.1 收费制式 |
3.3.2 收费方式 |
3.3.3 收费管理模式 |
3.3.4 经营管理制度 |
3.4 实现联网收费的必备条件 |
3.4.1 车型分类 |
3.4.2 收费标准 |
3.4.3 通行券 |
3.4.4 特殊车辆的处理 |
3.4.5 收费报表 |
3.4.6 路径判断统一 |
3.5 联网收费的物理结构设计 |
3.5.1 省建联网收费中心、全省地州建区域分中心 |
3.5.2 省联网收费中心的系统构成 |
3.5.3 联网收费各系统模块的组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网收费系统的网络构成 |
4.1 计算机收费系统构成 |
4.2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构成 |
4.3 网络分类 |
4.4 联网收费系统网络功能 |
4.4.1 省联网收费中心功能 |
4.4.2 区域收费中心功能 |
4.4.3 收费站功能 |
4.4.4 收费车道功能 |
4.5 联网收费网络建设的特点和要求 |
4.5.1 网络先进性 |
4.5.2 网络可靠性 |
4.5.3 网络实用性 |
4.5.4 网络安全性 |
4.5.5 建立联网收费网管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联网收费结算、清分系统的构成 |
5.1 联网收费路段的通行费计算方法 |
5.2 结算、清分系统设计 |
5.2.1 通行费的非精确拆分 |
5.2.2 通行费的精确拆分 |
5.3 结算清分系统的构成 |
5.3.1 结算清分系统的子系统构成 |
5.3.2 结算清分系统工作流程设计及物理构成 |
5.4 结算清分系统的设置 |
5.4.1 建立结算清分账户 |
5.4.2 确定结算清分方式 |
5.4.3 确定数据传输方式 |
5.4.4 确定银行资金划拨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联网收费方式的确定 |
6.1 通行券选择 |
6.1.1 国内外通行券使用情况 |
6.1.2 通行券 |
6.2 联网收费“一卡通”系统 |
6.2.1 联网“一卡通”的总体结构 |
6.2.2 “一卡通”的基本功能及分类 |
6.2.3 IC 卡工作流程及功能结构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联网收费系统的实现 |
7.1 联网收费系统软件的组成 |
7.1.1 软件的组成及系统管理结构 |
7.1.2 软件系统的功能 |
7.1.3 网络传输 |
7.2 联网收费中心的主要功能实现 |
7.2.1 数据传输 |
7.2.2 运营参数管理 |
7.2.3 收费中心图像稽核系统 |
7.2.4 收费中心报表管理系统 |
7.2.5 统计图表管理系统 |
7.2.6 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 |
7.2.7 中心报警系统 |
7.2.8 中心账务冲减子系统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云南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实证剖析及思考 |
8.1 当前各路段联网收费概况 |
8.2 当前各片区联网收费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
8.2.1 滇南片区联网收费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
8.2.2 存在问题 |
8.3 对云南实施联网收费的思考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防逃费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速公路收费流失及作弊行为类型研究 |
1.3.2 关于高速公路收费流失及作弊成因研究 |
1.3.3 关于高速公路收费流失及作弊逃费防范方案研究 |
1.3.4 防逃费实施具体措施的研究 |
1.3.5 目前研究的缺陷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与联网数据模型 |
2.1 联网收费系统介绍 |
2.1.1 系统模式 |
2.1.2 联网系统结构 |
2.1.3 营运管理原则 |
2.1.4 联网收费车道系统 |
2.1.5 联网收费计算机系统 |
2.1.6 密钥管理体系 |
2.2 联网收费数据模型 |
2.2.1 联网收费路网模型 |
2.2.2 高速公路收费出入口比对模型 |
2.3 通行费费收计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博弈论在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3.1 博弈论基础知识 |
3.2 逃费参与各方的博弈分析 |
3.2.1 逃费参与各方的博弈 |
3.2.2 逃费参与各方的重复博弈 |
3.3 收费员逃费与监督稽查关系博弈分析 |
3.3.1 均衡分析 |
3.3.2 动态策略 |
3.4 由博弈分析得出的逃费治理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网收费逃费调研 |
4.1 主要逃费方式的调研 |
4.2 防作弊现状的调研 |
4.3 超载现状的调研 |
4.4 环形路网逃费的调研 |
4.4.1 环形路网不同路径流量和通行费差别的调研 |
4.4.2 问卷调查驾驶员路径选择的调研 |
4.5 路段间防逃费责任分歧调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逃费行为分析 |
5.1 减少行驶里程逃费行为 |
5.1.1 冲卡车 |
5.1.2 利用封闭不严处中途离开 |
5.1.3 不同车牌车辆随机换卡逃费(换卡车) |
5.1.4 相同收费比较字符车辆交换通行卡(含套牌车) |
5.1.5 单车独自倒卡 |
5.1.6 私自发卡 |
5.1.7 直接掉头作弊(利用中央分隔带开孔处和隧道安全横洞掉头) |
5.2 降低车型逃费行为 |
5.2.1 假冒军警车牌逃费 |
5.2.2 拖挂车"金蝉脱壳"逃费 |
5.2.3 车辆超载超限逃费 |
5.2.4 入出口收费人员合作修改车型 |
5.2.5 出口收费员直接降低车型 |
5.2.6 出口收费员直接变换车种 |
5.3 同时降低车型和减少里程的逃费行为 |
5.4 征收后通行费流失的逃费行为 |
5.4.1 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作弊 |
5.4.2 收费站人员整体参与作弊 |
5.5 ETC系统客户逃费 |
5.6 同时降低基准费率和里程的逃费行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防逃费系统设计 |
6.1 防逃费系统的设计原则 |
6.2 设计目标 |
6.2.1 总体目标 |
6.2.2 功能目标 |
6.3 组织架构 |
6.4 基本原理 |
6.4.1 基本思想 |
6.4.2 基本原理描述 |
6.5 系统结构 |
6.5.1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6.5.2 系统层次结构模型 |
6.6 系统构成 |
6.6.1 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 |
6.6.2 防逃费硬件系统 |
6.6.3 计重收费系统 |
6.6.4 软件系统 |
6.6.5 防逃费数据挖掘系统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防逃费系统硬件系统 |
7.1 大容量通行卡内携带图像防逃费研究 |
7.1.1 大容量卡内图像存储问题提出 |
7.1.2 卡内存储图像技术的应用 |
7.1.3 大容量IC卡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问题 |
7.1.4 小波零树编码(EZW)和感兴趣区域(DEF)编码相结合的图像压缩技术 |
7.2 计重收费系统防止超载逃费的研究 |
7.2.1 超载的原因和现状分析 |
7.2.2 广东省粤北片区计重收费方案 |
7.2.3 计重收费影响通行费成果 |
7.3 多义性路径识别在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7.3.1 路径识别基本方式介绍 |
7.3.2 基于平衡分析的路径识别投资经济技术对比分析 |
7.4 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 |
7.5 车型分类系统在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7.6 自动收发卡机应用 |
7.7 主线流量检测法用于区分路段间的防逃费责任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防逃费系统软件与业务处理流程 |
8.1 防逃费营运管理软件 |
8.1.1 车道处理流程 |
8.1.2 可疑车辆后台稽查处理流程 |
8.1.3 数据库存储方式设计 |
8.2 防逃费IC卡动态管理软件 |
8.3 PSAM卡安全防范软件 |
8.3.1 现有PSAM卡安全漏洞 |
8.3.2 PSAM卡安全防范系统 |
8.3.3 3DES与SHA-1数字指纹技术用于PSAM卡防破译 |
8.3.4 PSAM卡安全防范成果分析 |
8.4 小结 |
第九章 数据挖掘在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9.1 数据挖掘的定义 |
9.1.1 数据挖掘介绍 |
9.1.2 SQL Server 2005的数据挖掘功能 |
9.1.3 挖掘系统所用的基础数据 |
9.2 运用时序算法进行交通流量预测 |
9.2.1 时序算法介绍 |
9.2.2 运用时序算法进行车流量预测 |
9.2.3 利用预测的车流量判断非法出入口的是否存在 |
9.3 决策树算法预测OD时间进行动态超时设置 |
9.3.1 静态超时的问题和动态超时概念的提出 |
9.3.2 决策树的概念 |
9.3.3 OD旅行时间预测 |
9.3.4 动态超时的设置 |
9.4 用遗传规划的多类别分类算法进行收费员作弊分析 |
9.4.1 遗传规划的多类别分类算法的概念 |
9.4.2 遗传规划的多类别分类算法实验和结果 |
9.5 基于欧式距离孤立点的数据挖掘异常收费数据 |
9.5.1 距离孤立点挖掘方法在稽查中的实现过程 |
9.5.2 算例 |
9.5.3 优缺点分析 |
9.6 ETC和储值卡用户逃费聚类分析 |
9.6.1 聚类分析的概念 |
9.6.2 ETC及储值卡用户异常数据分析和联网收费数据异常 |
9.7 基于概率的离散数据的平均分类算法进行数据库设计 |
9.7.1 平均分类问题的提出 |
9.7.2 平均分类算法的理论分析 |
9.7.3 该方法在广东省高速公路防逃费系统中的应用 |
9.7.4 分类算法的结果应用 |
9.7.5 本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9.8 数据挖掘的其他应用 |
9.8.1 路段收费数据的突变检测 |
9.8.2 路段收费数据的预测 |
9.8.3 路段收费数据的聚类分析 |
9.8.4 路段收费数据的分类 |
9.9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防逃费系统投资后评估 |
10.1 投资后评估介绍 |
10.1.1 投资后评估工作的体系架构 |
10.1.2 投资后评估一般方法 |
10.2 广东省粤北高速公路防逃费系统后评估 |
10.2.1 广东省粤北防逃费营运管理系统的后评估 |
10.2.2 粤北高速公路称重系统投资评估 |
10.3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防逃费系统使用成果、推广的经济技术分析、处罚和法规支持 |
11.1 广东省粤北片区防逃费系统使用成果 |
11.1.1 防逃费综合系统成果 |
11.1.2 计重收费成果和PSAM卡安全防范成果 |
11.2 防逃费系统的投资经济技术分析 |
11.2.1 技术角度分析 |
11.2.2 经济角度分析 |
11.3 广东省除粤北片区为其它区域的防逃费投资分析 |
11.4 防逃费的处罚和法规支持 |
11.4.1 对防作弊系统支持的政策法规 |
11.4.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11.5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
12.1 总结 |
12.2 本文的创新点 |
12.3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二、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10)省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技术发展状况 |
1.2.1 国外收费技术发展状况 |
1.2.2 国内收费技术发展状况 |
1.3 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的路线及内容 |
第二章 联网收费系统构成与功能分析 |
2.1 省内区域联网收费 |
2.2 省域联网收费 |
2.3 省际联网收费 |
2.4 省域联网收费的构成与功能 |
2.4.1 省域收费结算中心 |
2.4.2 收费结算区域中心 |
2.4.3 收费结算分中心 |
2.4.4 收费站 |
2.4.5 收费车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网收费关键技术研究 |
3.1 联网收费网络技术 |
3.1.1 网络的建设 |
3.1.2 网络管理系统 |
3.1.3 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
3.2 ETC车道控制技术 |
3.3 联网收费通行介质 |
3.3.1 一次性通行券方案 |
3.3.2 重复使用通行卡方案 |
3.3.3 非接触式IC卡方案和二维条码方案的比较 |
3.4 联网收费支付技术 |
3.4.1 现金支付 |
3.4.2 包缴方式 |
3.4.3 预付费方式 |
3.4.4 后付费方式 |
3.4.5 银行转帐 |
3.4.6 电子钱包、信用卡、现金卡 |
3.5 联网收费车辆识别技术 |
3.6 联网收费路径识别技术 |
3.7 联网收费逃逸抓拍技术 |
3.8 联网收费防作弊技术 |
3.8.1 自动车牌识别 |
3.8.2 在通行卡中记录车辆图像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网收费系统设计 |
4.1 联网软件平台设计 |
4.1.1 软件平台选择原则 |
4.1.2 系统软件选择 |
4.2 数据格式的统一 |
4.2.1 数据传输内容分析 |
4.2.2 数据传输性能要求 |
4.2.3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4.3 联网收费通行费拆分 |
4.3.1 收费拆账结算业务管理 |
4.3.2 拆账的计算方法 |
4.3.3 拆账模式 |
4.3.4 拆账账户的设置 |
4.3.5 拆账时间的制定 |
4.3.6 防止联网收费后的作弊 |
4.4 联网收费安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肃省联网收费系统设计实现 |
5.1 甘肃省联网收费方案 |
5.1.1 联网收费制式的选择 |
5.1.2 联网收费结构体系 |
5.1.3 联网收费拆分方案 |
5.1.4 网络构架 |
5.2 甘肃省联网收费的关键技术要求 |
5.2.1 联网收费基本条件 |
5.2.2 联网收费数据编码和数据交换格式 |
5.2.3 联网收费数据传输格式 |
5.2.4 密钥管理 |
5.2.5 IC卡的管理 |
5.2.6 票据管理 |
5.2.7 电子不停车收费方式(ETC) |
5.2.8 计重收费方案 |
5.2.9 车牌识别方案与路径识别方案 |
5.3 甘肃省联网收费软件 |
5.3.1 操作系统 |
5.3.2 数据库系统 |
5.3.3 收费软件系统 |
5.4 甘肃省联网安全规划与管理 |
5.4.1 IP地址的分配 |
5.4.2 网管系统 |
5.4.3 网络安全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非接触式IC卡技术及其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研究[D]. 汪虹. 长安大学, 2019(01)
- [2]云南省高速公路非接触IC卡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沈俊媛,韩永慧,骆思宇,杨志敏,方月萍,彭姚.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5(03)
- [3]双界面小额支付模块设计与研发[D]. 王辉. 吉林大学, 2014(09)
- [4]非接触式IC卡及其可靠性问题[J]. 刘志辉,黄志芳.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3(S1)
- [5]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车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青.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3)
- [6]基于非接触式IC卡发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发林. 中山大学, 2012(06)
- [7]特种作业人员IC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娈.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8]云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构建研究[D]. 庄严.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9]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防逃费研究与实现[D]. 黄志军. 中南大学, 2010(11)
- [10]省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分析与研究[D]. 张德水. 长安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