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Pleurotus ostreatus on Dynamics of Meloidogyne arenaria Population and Control Effectiveness(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宇[1](2021)在《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根结线虫病是由根结线虫引起的严重危害植物根系的土传病害,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对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结线虫的防治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高毒化学杀线剂给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一些环境友好型的替代手段如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根结线虫的生防因子中,根际细菌由于其功能明确,产业化前景好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开展了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抑病性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杀线虫细菌的分离筛选并对获得的高效杀虫菌种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同时对菌株的杀线虫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形态学及转录组学等方法研究了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菌株的real time-PCR定量体系检测菌种的定殖能力并通过大田实验评价了菌剂的应用潜力及生态安全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抑病性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通过可培养的方法,根据菌落形态区分,从山东省蔬菜主产区13份抑病性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获得110株细菌。16S r R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10株细菌属于4个门,分别为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以及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其中Firmicutes数量最多。在属水平上,110株可培养细菌分类于16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占到总数的77.27%。(2)高效杀线虫菌种的筛选、鉴定。以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为靶标,评价了110株细菌发酵上清液的杀线虫活性。结果表明,41.44%的可培养细菌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效果达到50%以上,其中23株细菌的杀线虫率可达75%以上。一株芽孢杆菌AMCC1040对线虫的致死率可达100%,在盆栽实验中,该菌不仅能够降低土壤中的虫口密度及番茄病情指数,同时降低了卵囊形成数量,显着抑制了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发展。根据Biolog生理生化实验、菌体形态特征及16S r RNA序列分析,Bacillus sp.AMCC1040经鉴定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3)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田间防治效果评价。以大姜根结线虫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菌剂全周期的大田防治实验。结果表明,菌剂能够显着降低土壤中的虫口密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收获期虫口密度下降了84.48%;同时该菌能够有效减少侵入大姜根系的线虫数,与空白及噻唑膦阳性对照相比,菌剂处理线虫侵染数分别降低了93.68%、58.59%;与空白对照相比,菌剂处理的雌虫数降低了82.91%,有效降低了再繁殖数;收获期菌剂处理的大姜根结线虫病病情指数与空白对照相比降低了57.14%。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能够在大姜根际有效定殖,其定殖量为5.08~5.49 Log10CFU g-1土。在大姜收获期对各处理大姜根际微生态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菌剂的生态安全性。PCo A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Alpha-diversity分析结果表明,阳性对照处理显着降低了大姜根际微生态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而菌剂处理与阳性对照相比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Lef Se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中细菌结构组成差异显着,在菌剂处理中富集的三个门分别是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及Firmicutes(厚壁菌门)。(4)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分析。活性物质基本性质研究结果表明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产生的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遗传稳定性,同时耐受酸性环境,对碱处理敏感。冷冻干燥实验结果表明,经冷冻干燥后的残留固形物用蒸馏水复溶后无杀虫活性;旋蒸实验结果表明,旋蒸瓶内的残余黄色胶状物质无杀虫活性,冷凝瓶中的冷凝液体对J2s的致死效果可达100%。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发现由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产生的杀线虫活性成分为挥发性物质。通过HS-SPME-GC/MS分析,在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发酵上清液中共检测出8种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其中6种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分别为2,3-butanedione(2,3-丁二酮),acetic acid(乙酸),2-isopropoxy ethylamine(2-氨乙基异丙醚),3-methyl-butanoic acid(3-甲基丁酸),2-methyl-butanoic acid(2-甲基丁酸)及octanoic acid(正辛酸),其中正辛酸杀线虫活性最强,其LC100/12h为0.03μL/m L。(5)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结合转录组法、生理生化测定及形态学观察分析了正辛酸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正辛酸杀虫具有明显的浓度-时间特征,0.03μL/m L为低杀线虫浓度,此浓度下完全致死线虫需要12h;而在0.08μL/m L浓度下,正辛酸表现出极强杀线虫活性,处理15min后即能达到100%杀虫率。正辛酸能够显着破坏线虫的虫体结构,造成内含物流失,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高浓度辛酸处理的虫体体壁变得不完整,肠、咽等结构被完全破坏并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同时线虫的糖类和蛋白质等结构成分含量也显着降低。通过对上述两种浓度处理下线虫差异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及RT-PCR验证试验证明了正辛酸能够干扰线虫能量代谢及信号传输,破坏线虫的角质层等体壁结构,同时还能抑制线虫的神经及运动系统最终导致线虫的麻痹死亡。此外,线虫在应对低浓度正辛酸的侵害时会启动自身的防御系统,通过上调防御酶体系及异源代谢途径抵抗辛酸的危害。
崔江宽,任豪豪,孟颢光,常栋,蒋士君[2](2021)在《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烟草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烟叶种植布局的优化调整以及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烟草根结线虫病在全国各烟区的危害逐年加重,因此必须加强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本文详细综述了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危害损失、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并对烟草根结线虫的鉴定技术、协同致病、抗病育种以及新型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明确了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优势种为南方根结线虫,并且多种根结线虫混发的现象逐步增加。同时,发现由烟草根结线虫病诱发的多种其他根茎类病害的危害逐年加重。通过加强烟草根结线虫发生动态监测、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应用针对性的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逐步实现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绿色防控,从而促进烟草产业的健康发展。
李天予[3](2020)在《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现状、种类鉴定及毒性变异研究》文中指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类重要的病原物,其种类多、寄主范围广、个体微小、分布广泛。近年来,我国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导致根结线虫病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然而,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情况、种类、毒性变异情况尚不清楚。因此,及时调查清楚该地区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准确、可靠地鉴定出该地区根结线虫的发生种类和毒性变异情况,对该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1.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分布和为害情况调查本研究选取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曲周县、馆陶县、鸡泽县、永年区、肥乡区和丛台区等6个县(区)的22个乡镇作为调查点,共采集235个样品。结果显示,曲周县第四疃镇根结线虫发病率最低,为33.3%,肥乡区辛安镇镇和毛演堡乡发病率最高,为60%;第四疃镇病情指数最低,为13.9,毛演堡乡病情指数最高,为41.7,肥乡区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其他地区。初步明确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分布和为害情况。2.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种类的鉴定及优势种群的确定选取具代表性的22个样点进行种类鉴定和优势种群的确定。对二龄幼虫的形态测计和雌虫的会阴花纹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二龄幼虫的体长为389(360~430)μm,口针长11.5(11.0~12.3)μm,尾长51.7(50~53)μm;雌虫会阴花纹背弓高,似方形,侧线清晰,线纹粗到细,清楚。这些结果与已报道南方根结线虫形态特征相似度最高。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对形态特征进一步印证。采用通用引物扩增样品的r DNA-ITS序列获得片段大小约为480 bp,回收纯化PCR产物进行测序,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与已提交的南方根结线虫序列相似度高达98%,初步判定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利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与Gen Bank中已有的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聚类在一个大的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为准确鉴定根结线虫种类,利用5种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分别对供试根结线虫样品进行PCR扩增,只有引物MIF/MI-R有目的条带,大小约为951 bp。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调查样品全部为南方根结线虫。因此,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而且为邯郸市根结线虫的优势种群。3.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群体的纯化及毒性测定随机从采集到的样品中分离纯化12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分别接种在感病番茄Sufen2003上培养,分离卵块并在无菌水中孵化制成二龄幼虫(J2)悬液,分别接种在抗病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cv.Nemax)上,每株2000条,45 d后逐级记录根结线虫发病程度。试验结果显示,12个群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分化现象。抗病番茄对鸡泽县鸡泽镇北安上村南方根结线虫群体等8个群体表现为高抗,根结指数从0.6~1.0不等,对肥乡区辛安镇镇后贾庄等4个群体表现为抗性,根结指数从1.2~1.6不等。试验结果表明,抗性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不同群体的抗性程度并不一致,不同的南方根结线虫群体对抗性番茄的致病力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邯郸市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和毒性变异情况,为邯郸市根结线虫的综合防治和抗性品种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赵劲捷[4](2020)在《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结线虫是植物寄生线虫中对各种作物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其寄生性强,寄主范围广,繁育周期短且繁殖频率高,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产量损失。生物防治微生物对环境友好且通常对人畜无害,是控制根结线虫病害的一种安全有效措施。本研究从448株根瘤内生细菌分离株中筛选并鉴定出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好防效的生防细菌,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验证其防效,并研究了其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通过田间初筛试验和盆栽复筛试验筛选出5株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好防效的根瘤内生细菌Sneb1994,Sneb1995,Sneb1997,Sneb2000和Sneb2001。这五株内生细菌显示出高杀线虫活性,处理24 h后二龄幼虫(J2)死亡率皆为85%以上,同时对卵孵化具有抑制作用,并可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及生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五株内生细菌的发酵液灌根处理均能显着减少根结和卵囊数量,并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温室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neb1997和Sneb2000的发酵液对番茄根结线虫病有较好防效,并可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和提高果实产量。2.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筛选的5株有效内生细菌进行鉴定,鉴定菌株Sneb1994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Sneb1995为油菜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Sneb1997为防御假单胞菌(P.protegens),Sneb2000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2001为普利茅斯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其中氧化微杆菌(M.oxydans)用于防治根结线虫病尚为首次报道。3.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在番茄植株的定殖研究: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PMP2444以电击法导入到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中,构建可以发出绿色荧光的菌株Sneb1997-gfp和Sneb2001-gfp,标记菌株的生长速率及杀线虫活性与野生菌株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且质粒PMP2444在标记菌株中能稳定遗传。标记菌株发酵液灌根处理后可大量定殖于番茄根部,菌株Sneb1997-gfp于15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每克根为2.41×106 cfu;菌株Sneb2001-gfp的定殖数量低于菌株Sneb1997-gfp,于第10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每克根为8.79×105 cfu。此外,在番茄茎中也可检测到标记菌株。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菌株Sneb1997-gfp优先定殖于番茄根毛和根表,之后在根部表皮细胞、根尖及根部维管束中大量聚集,并在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根部20 d后,于根部巨细胞中观察到菌株聚集;菌株Sneb2001-gfp只在番茄根毛、根表、根部表皮细胞及维管束中观察到。本试验从448株根瘤内生细菌分离株中筛选并鉴定出5株高效生防细菌,其中氧化微杆菌用于防治根结线虫病尚为首次报道,此外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可定殖于番茄根系,研究结果为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
李磊[5](2020)在《基于生物多样性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生态防控》文中指出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s)作为猕猴桃根部的重要病原物,其为害已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目前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常造成病害抗性产生、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鉴定猕猴桃根结线虫侵染根部产生的病害特征,同时观察病原线虫形态并辅以分子生物学手段明确其种类;使用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根结线虫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对线虫活性较好的粗提物进行田间验证;采用在猕猴桃果园伴生不同植物对根结线虫进行调控,调查其对果园生态的改善效果,进一步得到调控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套种。初步明确生物多样性对猕猴桃生态环境、果实品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等因子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影响,探索出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线虫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了猕猴桃园根结线虫发生种类,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及r DNA-ITS序列测定,鉴定了病原线虫与Meloidogyne incognita同源性达99%,结合病害侵染引起的猕猴桃根部发病特征,明确了猕猴桃根结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2.测定了22种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植物粗提物对根结线虫均有一定活性,其中以蕺菜、万寿菊、蓖麻等乙醇粗提物对线虫毒杀活性较强,处理2龄幼虫24 h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达90.89%、88.26%和89.32%,LC50分别为2.31 mg/m L、2.66 mg/m L和3.38 mg/m L,田间试验表明,筛选的3种植物粗提物以万寿菊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55.90%,与蕺菜和蓖麻乙醇粗提物处理差异显着。3.在猕猴桃园套种(小麦、大麦、鼠茅草、蕺菜、蚕豆和黑麦草)6种伴生植物,分别调查了各处理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和测定了伴生植物对果园杂草种类、生态、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伴生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的调控效果,其中以蕺菜伴生果园猕猴桃根结线虫的发病率最低,为13.74%,其相对防效达到43.89%。同时,伴生植物能够降低果园杂草种群,提高果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蕺菜伴生能降低土壤温度。另外,蕺菜伴生还能提高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处理后其果实平均横径为52.44mm、平均纵径为79.33 mm,单果体积、单果重和亩产量比对照(常规栽培)分别增加24.75%、12.04%和12.05%,差异显着;蕺菜伴生处理后猕猴桃果实维生素C、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等含量与对照(常规栽培)相比差异显着,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4.60%、28.29%、43.46%、26.03%和45.86%。4.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3.95%、7.92%和3.94%;土壤微生物种类以细菌为优势种群,放线菌次之,而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9.01%、28.89%和16.32%;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02%、12.63%、17.57%和7.98%。相关性分析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细菌数量、真菌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显着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显着正相关。
朱佳双[6](2020)在《强还原土壤处理对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根结线虫是一类高度专化型的植食性线虫,具有分布范围广、寄主种类多、寄生性强等特征。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高强度的种植模式及不合理的养分管理,根结线虫病害逐年加剧,已成为阻碍我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屏障。强还原土壤处理(RSD)是一种快速修复设施退化土壤的方法,能够有效杀灭土传病原菌,但该方法对根结线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RSD处理对根结线虫的抑制效果与作用机理,以及RSD处理后再植寄主作物驱动的土壤线虫群落特别是植食性线虫的变化规律,对于丰富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控手段,实现设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以根结线虫病害高发土壤为研究材料,以RSD处理为技术手段,采用浅盘法、蔗糖离心悬浮法及线虫形态学鉴定等方法,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RSD处理对根结线虫的抑制效果以及对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2)通过室内平板试验,研究RSD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对根结线虫的抑制效果;(3)通过番茄盆栽试验,研究RSD处理后番茄种植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别是植食性线虫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RSD处理能够有效杀灭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其杀线率达到88.7~94.6%,显着高于杀线剂噻唑膦的42.1%。同时,RSD处理还能显着改变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的组成,其中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为66.2~88.1%。此外,RSD处理显着提高了自由生活线虫成熟指数、线虫通路比值、瓦斯乐斯卡指数,降低了植食性线虫成熟指数。因此,RSD处理是一种具有快速修复根结线虫病害高发土壤潜力的农业措施。平板试验结果表明,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均能够有效抑制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活性与卵囊孵化,且具有种类和浓度效应。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其对J2活性和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同时,不同种类有机酸对J2活性和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也有所差异,0.5 m M的甲酸和丙酸对J2抑制效果达到81.1%以上,效果优于其他2种有机酸;丙酸对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最强,当浓度为0.5 m M时,其抑制率可达88.7%,效果优于其他3种有机酸。盆栽试验结果表明,RSD处理不仅能降低根结线虫的数量,还能降低其他植食性线虫的数量。虽然在寄主植物番茄的生长过程中,植食性线虫数量逐渐增加,但其仍然显着低于对照和噻唑膦处理,其中在番茄开花期时,RSD处理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仅为同期对照和噻唑膦处理的2.2~3.2%和2.7%~4.1%,表明RSD处理对植食性线虫的抑制效果至少能够维持一个生长季。此外,RSD处理后番茄植株的生物量显着高于对照和噻唑膦处理。综上所述,RSD处理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的植食性线虫,其中有机酸是RSD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杀线物质。RSD处理后,种植寄主作物虽然会促进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恢复,但仍明显低于发病阈值。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RSD处理能够快速修复线虫病害高发的设施土壤,对保障我国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李晶晶[7](2020)在《氟醚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番茄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然而,由于常年单一的种植模式,连作障碍成为我国设施蔬菜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南方根结线虫病为代表的土传病虫害是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目前使用化学杀线剂仍是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主要手段。非熏蒸性杀线剂因其对环境安全和高效的杀线活力而备受青睐,但目前可供选择的品种较少,仍迫切需要寻求环保、高效的新型非熏蒸性杀线剂用于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氟醚菌酰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含氟苯甲酰胺类杀菌剂,但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仍未可知。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温室盆栽试验评价了氟醚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提供新思路,对于保障设施蔬菜可持续生产和促进我国新农药创制事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采用直接触杀法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处理后48 h对南方根结线虫J2s和卵的LC50分别为23.4和9.5 mg/L,与对照药剂氟吡菌酰胺效果相当,具有高效的杀线活性。2.温室条件下,氟醚菌酰胺1000、2000和4000 g/ha高剂量土壤处理番茄7、14和21 DAT后并无药害产生,这表明氟醚菌酰胺对番茄生长是安全的。3.温室研究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250、500和1000 g/ha灌根处理番茄30 DAT后,根结指数分别为6.80、6.60和4.00,而对照的根结指数为7.80,防效分别为12.82%、15.38%和48.72%;每100 g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的数量分别为187.98、177.18和139.99条,抑制率分别为20.78%、25.33%和41.01%;60 DAT后,各氟醚菌酰胺处理的根结指数分别为6.40、5.80和3.60,而对照的根结指数为7.80,防效分别为17.95%、25.64%和53.85%;每100 g土壤中的南方根结线虫数量分别为152.42、133.78和88.41条,防效分别为32.21%、40.50%和60.68%。这表明氟醚菌酰胺能够显着降低根结指数,并且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的数量。4.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还表明,不同浓度的氟醚菌酰胺处理番茄幼苗30 DAT和60DAT均可显着提高番茄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分鲜重等主要生长指标,这表明氟醚菌酰胺处理可以显着促进番茄生长。
赵晶[8](2019)在《生防细菌Sneb159和Sneb517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生物防治以其环境友好、低毒、低残留、对人畜无害等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田间筛选试验获得两株可以防控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细菌,评价了盆栽和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并且明确了微杆菌Sneb159诱导抗性的作用机理。分离得到微杆菌Sneb159发酵液中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具有毒杀作用的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检测了生防细菌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明确了对大豆胞囊线虫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生防细菌的初步筛选及鉴定:通过两次田间筛选试验,利用种子包衣处理的方法,从804株细菌中筛选得到两株对大豆根上胞囊抑制率最高的生防菌Sneb159和Sneb517。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BIOLOG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确定Sneb159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maritypicum,Sneb517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2.生防菌株防治效果评价:Sneb159和Sneb517包衣处理不会影响大豆种子的萌发。盆栽试验的结果显示:经过Sneb159和Sneb517包衣处理可以显着降低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根内线虫数量和胞囊的数量均显着降低。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过Sneb159和Sneb517包衣处理后根内线虫数量和根围土中胞囊数量均显着降低,根上胞囊数量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Sneb159和Sneb517对大豆的生长没有影响,且处理后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没有显着变化。3.微杆菌Sneb159诱导大豆产生抗性研究:裂根试验的结果表明,Sneb159的灭活发酵液可以诱导大豆产生系统和局部的抗病性,Sneb159与线虫接种在同一侧(B+N)以及分别接种在两侧(B/N)的处理中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数量都显着低于未处理组(N);三龄和四龄的数量与未处理组相比都显着减少。通过双盆连接试验检测了Sneb159对二龄幼虫趋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Sneb159处理后的大豆根系内线虫数量显着低于另一侧无菌水处理组。检测了大豆根部防御酶系、木质素、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途径相关基因在线虫侵染期、合胞体形成期和发育期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B+N或B/N的处理条件下防御酶系中POD、木质素合成途径中C4H、SA途径中PR2以及JA途径中PR3b的表达量与N相比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说明这些途径可能在Sneb159诱导抗性的反应过程中被激活。4.Sneb159杀线虫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Sneb159和Sneb517的发酵液对二龄幼虫和卵孵化都具有抑制作用。对微杆菌Sneb159发酵液进行有机溶剂萃取,活性测试的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层的活性最高;利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得到的组分2023杀线虫活性最高。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物质A6,经过液相色谱检测其纯度为90.27%。经过核磁共振波谱解析该物质的结构,最终鉴定该物质为苯乙酰胺,分子式为C8H9NO。5.生防细菌挥发性有机物杀线虫活性成分鉴定:Sneb159和Sneb517发酵液产生的挥发物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和卵孵化均有抑制作用。通过HS-SPME-GC-MS提取并鉴定了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结果表明Sneb517和Sneb159产生的气体主要包括了含氮化合物、酮类化合物、硫化物、硅氧烷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等。将其中七种物质的纯化合物以浸泡和熏蒸的方式处理二龄幼虫和卵,其中硫化物(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和酮类化合物(6-甲基-2-庚酮和1-苯基-2-丁酮)抑制作用显着。
宋莉,周培培,李阳,张立猛,赵进龙,张翠萍,罗秀莲,纳红艳,刘芳,谷星慧,阮维斌[9](2019)在《云南玉溪地区烟田根结线虫的SCAR鉴定、分布及其生物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玉溪地区是我国的烟草主产区,根结线虫病是烟草生产中的重要地下病害,危害烟草植株生长,降低产量。本研究运用SCAR-PCR方法对云南玉溪地区根结线虫进行分子鉴定,并分析不同根结线虫种类在各县区的分布情况;同时在澄江、易门两县开展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对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玉溪地区主要的优势种群为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在所有区县均有分布,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为次要种群,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属于零星分布;田间施加昆虫病原线虫对烟草根结线虫病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绿色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李今朝[10](2019)在《滴灌施用氟吡菌酰胺防治茄子根结线虫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茄子是广西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约在20000 hm2。近年来,由于茄子种植呈现出集约化与规模化的格局,根结线虫侵扰愈发严重。为了达到简约高效的防控根结线虫的目的,本研究利用现有滴灌设施施用氟吡菌酰胺防治茄子根结线虫,探究了氟吡菌酰胺对茄子根系生长、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酶系活力的影响,并评价了茄子果实安全性,为合理、安全滴灌施用氟吡菌酰胺防治茄子根结线虫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田间试验以药剂浓度、滴灌水量和滴头流速三个影响因素设计了正交试验,根据茄子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效,结合药剂对茄子根系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明确了药剂浓度为60 g·hm-2,滴灌水量为200 L·hm-2和滴头流速为2 L.h-1作为田间滴灌施药的最适宜条件。通过两次田间试验,验证了在适宜参数条件下,滴灌施用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控茄子根结线虫防效的稳定性。2018年5月田间滴灌施药后7 d、15 d和30 d的根结线虫综合防效分别为56.55%,62.60%和69.51%,2018年8月田间滴灌施药后7 d、15 d和30 d的根结线虫综合防效分别为56.93%,62.31%和70.22%。各土壤采样点根结线虫防效呈现出滴灌滴头附近区域防效最佳、周边区域防效递减的正态分布趋势,两次田间试验的根结线虫防效差异不显着。测定了氟吡菌酰胺对茄子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施药后7 d,处理组总根长较对照组总根长明显降低,随后正常生长,至施药后30 d时,与对照组总根长无明显差异。处理组根表面积与体积的受影响变化规律相似:施药后第7 d,受抑制作用明显,至施药后30 d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处理组平均根直径未受到明显影响。两次田间试验数据差异不显着,氟吡菌酰胺对于茄子根系生长没有影响。测定了氟吡菌酰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测定结果显示,施药后30 d,处理组AWCD值和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处理组Simpson指数经历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药后30d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cIntosh指数施药后30 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两次田间试验数据差异不显着,氟吡菌酰胺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了氟吡菌酰胺对土壤中酶系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施药后3 d至21 d,处理组土壤脲酶整体活性抑制程度逐渐减小,至施药后30 d,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脲酶整体活力水平差异不显着。各采样点土壤脲酶活力受抑制程度以滴灌滴头附近区域最为明显,周边区域受抑制程度递减的正态分布规律。氟吡菌酰胺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和脲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似:施用药剂后7 d至14d,土壤β-葡萄糖苷酶整体活力受抑制程度开始下降,至施药后21 d,处理组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力水平与对照组已经没有明显差异了。各采样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力受抑制程度也呈现出滴灌滴头附近区域最为明显,周边区域受抑制程度递减的正态分布规律。施用药剂后前中期,处理组土壤碱性磷酸酶整体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于施药后第7 d达到峰值,施药后21 d至30 d,处理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略低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使用滴灌按照适宜参数施用氟吡菌酰胺对于土壤3种酶活力在施药后30 d时无明显影响。施药后30 d时,茄子果实中的氟吡菌酰胺含量通过气相色谱测定为0.076mg·kg-1,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综上所述,在适宜的滴灌参数条件下,滴灌施用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治茄子根结线虫安全、可靠。随着滴灌系统的推广普及,使用滴灌施药技术防控农作物根结线虫病害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Effect of Pleurotus ostreatus on Dynamics of Meloidogyne arenaria Population and Control Effectivenes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Pleurotus ostreatus on Dynamics of Meloidogyne arenaria Population and Control Effectiveness(论文提纲范文)
(1)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
1.1.1 根结线虫分类地位 |
1.1.2 根结线虫生活史 |
1.1.3 根结线虫危害 |
1.2 根结线虫的防治 |
1.2.1 化学防治 |
1.2.2 物理方法 |
1.2.2.1 土壤曝晒 |
1.2.2.2 热蒸汽 |
1.2.2.3 淹水 |
1.2.3 农业措施 |
1.2.3.1 植物残渣清理 |
1.2.3.2 轮作 |
1.2.3.3 种植抗性品种 |
1.2.3.4 土壤改良 |
1.2.4 生物防治 |
1.2.4.1 植物源杀虫化合物 |
1.2.4.2 食线虫真菌 |
1.2.4.3 放线菌 |
1.2.4.4 细菌 |
1.3 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应用 |
1.3.1 生防制剂开发现状 |
1.3.2 生防制剂在开发及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1.3.2.1 菌种资源的进一步发掘 |
1.3.2.2 菌种安全性评价 |
1.3.2.3 生防制剂生产工艺及剂型研究 |
1.3.2.4 菌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
1.4 微生物源杀线虫化合物的发掘 |
1.4.1 天然产物的分析技术 |
1.4.1.1 萃取法 |
1.4.1.2 膜分离法 |
1.4.1.3 色谱法 |
1.4.2 微生物源杀线虫化合物 |
1.5 杀线虫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 |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线虫材料 |
2.1.2 植物材料 |
2.1.3 培养基及常用储备液 |
2.1.4 主要试剂 |
2.1.5 色谱柱及填料 |
2.1.6 主要仪器 |
2.1.7 生化及基因提取试剂盒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大量获得 |
2.2.2 抑病性土壤样品的采集 |
2.2.3 根际细菌的分离、保藏 |
2.2.4 菌株杀线虫功能评价 |
2.2.4.1 菌株发酵上清液制备 |
2.2.4.2 杀虫试验 |
2.2.5 菌种鉴定 |
2.2.5.1 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征 |
2.2.5.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6 盆栽试验 |
2.2.7 大田试验 |
2.2.7.1 试验地基本信息 |
2.2.7.2 试验设计 |
2.2.8 线虫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
2.2.8.1 虫口密度测定方法 |
2.2.8.2 根系内线虫染色方法 |
2.2.9 高地芽孢杆菌real time-PCR定量检测体系 |
2.2.9.1 特异性引物设计 |
2.2.9.2 Real time-PCR扩增体系 |
2.2.9.3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及标准曲线构建 |
2.2.10 根际微生态分析 |
2.2.11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活性物质分析 |
2.2.11.1 活性物质基本性质 |
2.2.11.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挥发性成分 |
2.2.12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 |
2.2.12.1 二龄幼虫的富集 |
2.2.12.2 正辛酸母液配置 |
2.2.12.3 正辛酸杀线虫特性 |
2.2.12.4 正辛酸对线虫虫体结构的影响 |
2.2.12.5 正辛酸对线虫酶活影响 |
2.2.12.6 转录组测序 |
2.2.12.7 RT-PCR检测靶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
2.2.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抑病性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
3.1.1 可培养细菌分离及鉴定 |
3.1.2 杀线虫菌种的筛选 |
3.1.3 盆栽试验 |
3.1.4 Bacillus sp.AMCC1040 的系统鉴定 |
3.2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
3.2.1 Real time-PCR定量检测体系 |
3.2.2 大田试验 |
3.2.2.1 菌剂定殖能力及对虫口密度的影响 |
3.2.2.2 菌剂对根内线虫发育的影响 |
3.2.2.3 菌剂防治效果评价 |
3.2.2.4 大姜根结线虫病发病规律 |
3.2.2.5 菌剂对根际微生态影响 |
3.3 高地芽孢杆菌杀线虫活性成分分析 |
3.3.1 活性物质基本性质 |
3.3.1.1 杀线虫动力学性质 |
3.3.1.2 活性物质稳定性 |
3.3.1.3 活性物质吸附性 |
3.3.1.4 活性物质挥发性 |
3.3.2 挥发性杀线虫成分分析 |
3.4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 |
3.4.1 正辛酸杀线虫特性 |
3.4.2 正辛酸对线虫虫体结构的影响 |
3.4.2.1 对线虫虫体形态的影响 |
3.4.2.2 对线虫结构成分的影响 |
3.4.3 转录组分析 |
3.4.3.1 转录组质量分析 |
3.4.3.2 差异基因筛选 |
3.4.3.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3.4.3.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4.3.5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模型 |
3.4.3.6 模型验证 |
4 讨论 |
4.1 抑病性土壤中杀线虫细菌分析 |
4.2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生防潜力 |
4.3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杀线虫挥发性物质 |
4.4 正辛酸作用机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2)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烟草根结线虫的发生分布与种群构成 |
1.1 发生分布与种群构成 |
1.2 种类鉴定方法 |
1.2.1 形态学鉴定 |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2.3 同工酶谱鉴定 |
1.2.4 细胞遗传学鉴定 |
1.2.5 鉴别寄主 |
2 烟草根结线虫病的成灾规律 |
2.1 发病症状 |
2.2 成灾规律 |
3 烟草根结线虫的危害方式 |
3.1 掠夺营养物质、打破激素平衡 |
3.2 造成机械损伤、诱发多种病害 |
4 烟草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
4.1 选育抗病品种 |
4.2 农业生态防治 |
4.3 化学农药防治 |
4.4 生物防治 |
5 问题与展望 |
(3)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现状、种类鉴定及毒性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根结线虫研究概况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根结线虫发生与为害 |
1.2 根结线虫防治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根结线虫鉴定方法 |
1.3.1 根结线虫传统鉴定方法 |
1.3.2 根结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1.4 根结线虫毒性变异研究 |
1.4.1 根结线虫毒性种群的主要类群及特征 |
1.4.2 根结线虫毒性变异机制 |
1.4.3 毒性线虫防治策略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样本采集 |
2.1.2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调查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的分布情况 |
2.2.2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严重程度情况 |
2.2.3 根结线虫为害寄主地上及地下部分症状观察 |
2.3 小结 |
第3章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种类鉴定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根结线虫样本采集与二龄幼虫分离 |
3.1.2 二龄幼虫永久玻片制作 |
3.1.3 雌虫会阴花纹制作与鉴定 |
3.1.4 rDNA-ITS技术鉴定 |
3.1.5 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根结线虫形态学分析 |
3.2.2 PCR鉴定结果与分析 |
3.2.3 根结线虫系统发育树分析 |
3.2.4 特异性引物对根结线虫鉴定结果的验证 |
3.3 小结 |
第4章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毒性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
1.1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危害 |
1.1.1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
1.1.2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 |
1.2 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
1.2.1 化学防治 |
1.2.2 农业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3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1.3.1 促进植物生长 |
1.3.2 产生杀线虫活性代谢物质 |
1.3.3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
1.3.4 改变寄主根系分泌物 |
1.3.5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
1.4 根瘤内生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
1.5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线虫 |
2.1.3 供试番茄品种 |
2.1.4 供试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菌菌株发酵液和发酵滤液的制备 |
2.2.2 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和卵悬液的制备 |
2.2.3 田间初筛试验 |
2.2.4 盆栽复筛试验 |
2.2.5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试验 |
2.2.6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 |
2.2.7 菌株固氮和解磷活性检测 |
2.2.8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9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
2.2.10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温室田间防效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的筛选结果 |
2.3.2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
2.3.3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 |
2.3.4 菌株的固氮和解磷活性检测结果 |
2.3.5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6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
2.3.7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温室田间防效 |
2.4 小结 |
第三章 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供试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细菌菌株的形态特征鉴定 |
3.2.2 细菌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3.2.3 细菌分子生物学(16S rDNA)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菌株形态学特征鉴定结果 |
3.3.2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3.3.3 分子生物学(16S rDNA)鉴定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 在番茄根际的定殖分布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质粒 |
4.1.3 供试植物品种 |
4.1.4 供试培养基 |
4.2 试验方法 |
4.2.1 生防菌株的GFP标记 |
4.2.2 GFP标记菌株中的质粒稳定性 |
4.2.3 GFP标记菌株生长速率测定 |
4.2.4 GFP标记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
4.2.5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植株的定殖动态 |
4.2.6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位点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的GFP标记和筛选 |
4.3.2 GFP标记菌株中质粒PMP2444 的稳定性测试 |
4.3.3 GFP标记菌株生长速率测定 |
4.3.4 GFP标记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
4.3.5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植株的定殖数量 |
4.3.6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分布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 |
5.2 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 |
5.3 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 在番茄植株的定殖研究 |
5.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5)基于生物多样性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生态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根结线虫防治研究进展 |
1.1.1 病原物 |
1.1.2 发生规律 |
1.1.3 致病机理 |
1.1.4 防治措施 |
1.2 植物抑制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
1.2.1 调控发育 |
1.2.2 趋化作用 |
1.2.3 毒杀作用 |
1.3 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病害防控研究现状 |
1.3.1 稀释阻隔作用 |
1.3.2 错峰消减效应 |
1.3.3 根际互作效应 |
1.4 论文设计思路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猕猴桃根结形态观察与病原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根结线虫采集 |
2.1.3 根结线虫分离 |
2.1.4 根结线虫接种繁殖 |
2.1.5 发病根部组织观察 |
2.1.6 根结线虫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
2.1.7 根结线虫形态鉴定 |
2.1.8 根结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根结线虫侵染对猕猴桃根部症状 |
2.2.2 根结线虫侵染猕猴桃根部解剖形态 |
2.2.3 根结线虫的形态描述 |
2.2.4 根结线虫形态测量数值 |
2.2.5 根结线虫分子鉴定 |
2.2.6 根结线虫r DNA-ITS序列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植物粗提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植物粗提物的制备 |
3.1.3 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获取 |
3.1.4 粗提物原液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活性测定 |
3.1.5 粗提物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毒力测定 |
3.1.6 田间防效试验 |
3.1.7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植物粗提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毒杀活性 |
3.2.2 不同植物粗提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毒力 |
3.2.3 植物粗提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控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伴生植物对根结线虫的调控及对猕猴桃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伴生植物对根结线虫调控作用 |
4.1.5 伴生植物猕猴桃园杂草种群调查 |
4.1.6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园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
4.1.7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及产量的测定 |
4.1.8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根结线虫调控效果 |
4.2.2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园杂草种类的影响 |
4.2.3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4.2.4 伴生植物猕猴桃园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4.2.5 伴生植物猕猴桃新生枝梢的影响 |
4.2.6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2.7 伴生植物对猕猴桃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 |
5.1.4 套种蕺菜对根结线虫调控作用 |
5.1.5 猕猴桃园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5.1.6 猕猴桃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5.1.7 猕猴桃园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5.1.8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根根结线虫的调控效果 |
5.2.2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3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2.4 套种蕺菜对猕猴桃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2.5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6)强还原土壤处理对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土壤线虫 |
1.1.1 土壤线虫的生态意义 |
1.1.2 土壤线虫群落 |
1.2 根结线虫的防治 |
1.2.1 根结线虫防治的重要性 |
1.2.2 农业防治方法 |
1.2.3 物理防治方法 |
1.2.4 化学防治方法 |
1.2.5 生物防治方法 |
1.3 强还原土壤处理 |
1.3.1 强还原土壤处理 |
1.3.2 强还原土壤处理的机理 |
1.3.3 强还原土壤处理的应用 |
1.3.4 强还原土壤处理在线虫方面的应用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强还原土壤处理对根结线虫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壤理化性质 |
2.2.2 土壤微生物活性与数量 |
2.2.3 土壤线虫数量 |
2.2.4 根结线虫数量及其占比 |
2.2.5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
2.2.6 土壤线虫生态指数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有机酸对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根结线虫收集 |
3.1.3 试验设计与测定项目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有机酸对根结线虫J2的抑制效果 |
3.2.2 有机酸对根结线虫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强还原土壤处理后种植作物对土壤线虫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番茄植株生物量 |
4.2.2 土壤理化性质 |
4.2.3 土壤微生物数量 |
4.2.4 土壤线虫数量与营养类群 |
4.2.5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
4.2.6 土壤线虫生态指数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氟醚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南方根结线虫的研究概况 |
1.2 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方法 |
1.2.1 农业措施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2.4 抗线虫育种 |
1.2.5 化学防治 |
1.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 |
1.3.1 氟醚菌酰胺的理化性质 |
1.3.2 氟醚菌酰胺的登记情况 |
1.3.3 氟醚菌酰胺的室内活性研究 |
1.3.4 氟醚菌酰胺的田间防效 |
1.3.5 氟醚菌酰胺的抑菌机制 |
1.3.6 氟醚菌酰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3.7 氟醚菌酰胺的残留动态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药剂和试剂 |
2.1.2 设备仪器 |
2.1.3 供试线虫 |
2.1.4 供试作物 |
2.1.5 供试土壤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氟醚菌酰胺防治南方根结线虫室内毒力试验 |
2.2.2 氟醚菌酰胺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温室试验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氟醚菌酰胺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
3.2 氟醚菌酰胺对番茄植株的安全性试验 |
3.3 氟醚菌酰胺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温室试验 |
3.3.1 氟醚菌酰胺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3.3.2 氟醚菌酰胺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根结指数的影响 |
3.3.3 氟醚菌酰胺对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数量的影响 |
3.3.4 氟醚菌酰胺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氟醚菌酰胺用于南方根结线虫防治的潜力 |
4.2 氟醚菌酰胺对番茄的促生作用 |
4.3 氟醚菌酰胺用于南方根结线虫防治的优势 |
4.4 氟醚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的作用机制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问题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生防细菌Sneb159和Sneb517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大豆胞囊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1 大豆胞囊线虫研究进展 |
1.1.1 大豆胞囊线虫简介 |
1.1.2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为害 |
1.1.3 大豆胞囊线虫的综合治理 |
1.2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2.1 真菌防治植物线虫病害 |
1.2.2 细菌防治植物线虫病害 |
1.2.3 芽孢杆菌属细菌防治植物线虫病害 |
1.3 生防菌防治植物线虫病害的作用机理 |
1.3.1 竞争生态位 |
1.3.2 寄生 |
1.3.3 直接毒杀 |
1.3.4 挥发性有机物 |
1.3.5 诱导抗性 |
1.4 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maritypicum研究进展 |
1.5 阿氏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
1.5.1 阿氏芽孢杆菌简介 |
1.5.2 阿氏芽孢杆菌保护植物抗非生物胁迫 |
1.5.3 阿氏芽孢杆菌保护植物抗生物胁迫 |
第二章 防控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生防菌株筛选 |
2.2.2 生防菌株鉴定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生防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控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生防细菌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生防细菌防控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盆栽效果 |
3.2.3 生防细菌防控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田间效果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生防细菌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生防细菌诱导大豆对胞囊线虫的局部和系统抗性 |
4.2.2 生防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排斥作用 |
4.2.3 生防细菌诱导防御酶对抗性的响应 |
4.2.4 生防细菌诱导木质素合成途径对抗性的响应 |
4.2.5 生防细菌诱导水杨酸途径对抗性的响应 |
4.2.6 生防细菌诱导茉莉酸途径对抗性的响应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生防细菌活性物质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生防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影响 |
5.2.2 杀线虫活性物质的萃取 |
5.2.3 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制备 |
5.2.4 杀线虫活性物质的纯化 |
5.2.5 杀线虫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 |
5.2.6 活性物质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影响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生防细菌挥发性有机物拮抗大豆胞囊线虫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生防细菌挥发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影响 |
6.2.2 生防细菌挥发性有机物成分鉴定 |
6.2.3 化合物浸泡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影响 |
6.2.4 化合物熏蒸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影响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防控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细菌菌株的筛选及鉴定研究 |
7.2 生防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防控效果研究 |
7.3 生防细菌防控大豆胞囊线虫的作用机理研究 |
7.3.1 生防细菌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研究 |
7.3.2 生防细菌活性物质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影响研究 |
7.3.3 生防细菌挥发性有机物拮抗大豆胞囊线虫研究 |
7.4 展望 |
7.5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云南玉溪地区烟田根结线虫的SCAR鉴定、分布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SCAR-PCR法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
1.3 昆虫病原线虫田间防治试验 |
1.3.1 试验设计 |
1.3.2 调查项目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
2.2 玉溪市根结线虫病的危害情况 |
2.3 玉溪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及分布 |
2.4 田间防治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10)滴灌施用氟吡菌酰胺防治茄子根结线虫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药剂和试剂 |
2.2 试验仪器及用品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室内生测试验 |
2.3.2 田间试验设计 |
2.3.3 田间根结线虫防效调查 |
2.3.4 施用氟吡菌酰胺后茄子根系生长测量 |
2.3.5 施用氟吡菌酰胺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调查 |
2.3.6 施用氟吡菌酰胺后土壤酶系活性变化 |
2.3.7 茄子果实中氟吡菌酰胺含量测定 |
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氟吡菌酰胺对根结线虫的毒力测定 |
3.2 田间施用氟吡菌酰胺根结线虫防效 |
3.3 施用氟吡菌酰胺对茄子根系生长影响 |
3.4 施用氟吡菌酰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 |
3.5 施用氟吡菌酰胺对土壤酶系的影响 |
3.5.1 氟吡菌酰胺对土壤脲酶(S-UE)活性的影响 |
3.5.2 氟吡菌酰胺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S-β-GC)活性的影响 |
3.5.3 氟吡菌酰胺对土壤碱性磷酸酶(S-ALK)活性的影响 |
3.6 茄子果实中氟吡菌酰胺含量 |
4 讨论 |
4.1 滴灌施用氟吡菌酰胺对茄子根结线虫的防效 |
4.2 滴灌施用氟吡菌酰胺对茄子生长影响 |
4.3 滴灌施用氟吡菌酰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4.4 滴灌施用氟吡菌酰胺对土壤酶系活性影响 |
4.5 滴灌施药的应用前景 |
5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Effect of Pleurotus ostreatus on Dynamics of Meloidogyne arenaria Population and Control Effectiveness(论文参考文献)
- [1]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D]. 王建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 崔江宽,任豪豪,孟颢光,常栋,蒋士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21(05)
- [3]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现状、种类鉴定及毒性变异研究[D]. 李天予.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4]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D]. 赵劲捷.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基于生物多样性对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生态防控[D]. 李磊. 贵州大学, 2020(04)
- [6]强还原土壤处理对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研究[D]. 朱佳双.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氟醚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研究[D]. 李晶晶.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8]生防细菌Sneb159和Sneb517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及机理研究[D]. 赵晶.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8)
- [9]云南玉溪地区烟田根结线虫的SCAR鉴定、分布及其生物防治研究[J]. 宋莉,周培培,李阳,张立猛,赵进龙,张翠萍,罗秀莲,纳红艳,刘芳,谷星慧,阮维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4)
- [10]滴灌施用氟吡菌酰胺防治茄子根结线虫的初步研究[D]. 李今朝. 广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