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企业领袖的“拉美化之忧”——中国企业还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角吗?(论文文献综述)
王绍青[1](2019)在《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受到了世界关注,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从世界全局出发,审时度势,做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在中国社会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从三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建设成就使中国人民更加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海外则使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词汇描述中国的进步。研究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实践过程,有利于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导未来实践。从国际背景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由于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秩序的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发展带来外部动力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更大挑战。中国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从国内背景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期间,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也正处于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社会也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第一,介绍了总体布局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理论形成的一般条件。第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第三,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第四,这一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第五,这一思想还受到西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直接影响。在这部分还描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本文探讨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内容。首先,以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的中央文件精神和胡锦涛重要的讲话为依据,研究了胡锦涛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其次,阐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在逻辑,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最后总结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具有的系统性、辩证性、人民性、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本文还探讨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实践成就。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时期,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同时对创新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经济体制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扼要论述。政治建设主要从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行政体制改革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文化建设中,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了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单位分类体制改革成就显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被确立为国家支柱产业。社会建设中,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是重点内容。这一时期的民生建设成就突出,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我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建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新局面,我国制定了全国主体功能区,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保护和环保治污工作不断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生态文明机构和制度建设,环境立法和保护制度不断完善。本文最后论述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理论顺应了人民的期待,是中国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奠定了新时代总体布局发展的基础。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期间,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更加明确,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总体布局实践中获得历史启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建设中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从战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显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改善民生,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努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重点努力方向。
高传贵[2](2018)在《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与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能否处于价值链竞争优势地位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动力,是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以往的学者从内生、外生两个角度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驱动因素,内生驱动因素研究关注了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创新文化、企业创新战略、企业创新型员工、企业创新型组织等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外生驱动因素研究关注了科技推动力、市场需求拉力、市场势力、政府政策等因素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尽管已有学者指出内生驱动是关键,但是一来鲜有学者构建全面的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系统,二来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诸如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创新文化等关键的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因素有了新的表征和内涵,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解构,三来现有研究缺乏内生性驱动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价值创造的影响机制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本论文基于这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最后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性驱动系统。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了企业自主创新驱动的理论体系,指出资源基础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有其矛盾性与契合性,在两种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结合案例阐述来研究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因素。借鉴资源基础理论阐述内生性驱动因素之企业技术资源与创新、企业人力资源与创新、企业文化资源与创新、企业社会网络资源与创新,以及外生性驱动因素之企业技术引进、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并购等,内、外部驱动资源需要管理与协同,得出内生性驱动因素是关键。借鉴路径依赖理论,指出路径依赖的知识决定了企业的能力、发展方向和“制度”框架,但和自主创新管理的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在企业自主创新管理中虽然或多或少还是受制于路径依赖,但是应尽可能的摆脱“路径依赖”的笼牢,企业需要“反求诸己”,形成基于内生性驱动因素的企业创新管理路径与机制。本论文对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因素的两大关键因素——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创新文化进行重新解构并进行重构,通过对433个企业样本的调查,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生成测量题项,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过程进一步确定测量题项和确定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五个构成维度:忧患意识与远见卓识、创新超越与追寻价值、主动竞争与尝试新模式、创新方向感与视野、风险偏好与大胆行动,企业创新文化的六个构成维度:顾客导向与创新氛围、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人性化管理与员工赋能、培训研修与创新合作、多元化参与形式丰富、敢冒风险与容忍失败。基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构成维度将企业家划分为六个群体:利他超越型企业家、创新缺失型企业家、创新超越型企业家、忧患远见型企业家、视野广阔型企业家、主动探新型企业家,基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构成维度将企业划分为七个群体:多元化参与型企业、敢冒风险与容忍失败型企业、培训发展型企业、顾客导向创新型企业、员工赋能型企业、组织学习型企业、创新缺失型企业。两大关键内生性驱动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财务价值创造与非财务价值创造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创新型战略与创新型组织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企业创新型战略与创新型组织完全中介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全中介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财务价值创造,部分中介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非财务价值创造的影响关系;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自主创新能力完全中介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财务价值创造的影响、部分中介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非财务价值创造的影响,创新型组织完全中介创新型文化各维度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企业创新文化的人性化管理与员工赋能维度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别受创新型战略、创新型组织、创新型员工的完全中介,而创新型文化的其他维度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受创新型战略、创新型组织、创新型员工的部分或完全中介不一。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本论文构建的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性驱动系统包括本源性内生驱动因素(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创新文化)和关键性内生驱动因素(创新型战略、创新型组织、创新型员工)。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之企业家创新精神子系统包括敏锐感知创新可能,超前思考、勇于冒险,克服惯性阻力,赋能赋权、激发创造性,自我蜕变;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之企业创新文化子系统包括自主创新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鼓励试错、容忍失败,开放式创新、引领客户新需求,以“致良知”为创新文化的根本,营造快乐、激发想象力,知识共享、价值共享,崇尚自由、平等主义,倡导全员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之创新战略子系统包括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框架、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流程、不同阶段的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类型、自主创新战略定位、自主创新战略资源配置与整合、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的战略嵌入;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之组织子系统包括企业自组织化,扁平、去中心化,阿米巴组织,蜂窝群组,倒三角组织,创新平台,深度孵化;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之员工子系统包括员工赋能、员工自主经营、人人是创客、关注精英成长、伙伴文化、互相迭代、消费群的内部员工化。本文所搭建的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性驱动系统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现实可操作的方法和路线。
何晓跃[3](2018)在《冷战后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外交政策构建》文中认为人口结构变化是当前美国政界和学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少数族裔人口规模扩大、族群结构调整的不可逆性及其对美国国家治理发展方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索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美国外交政策构建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既是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政治学和美国外交学的交叉前沿课题,也可以借此研判美国外交的中长期走向,因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美国少数族裔作为影响外交政策构建的重要次国家行为体,其通过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两个路径,依托少数族裔人口权力与美国国家实力构建之间的互动、少数族裔与美国国际移民合作治理之间的互动、少数族裔的外交介入行为与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这三大领域,在美国外交政策及其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少数族裔作为推动美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主导性力量,其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现状和中长期发展的历史性、全方位、变革性影响是可见的、可证明的。第一,从人口系统变化的角度讲,少数族裔是美国维系国家实力的稳定器,少数族裔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是影响美国在国际体系中实力地位的关键变量。第二,美国少数族裔外交介入行为受到来自国际体系层次、国家单元层次、次国家单元层次的因素制约。这其中,美国少数族裔能否形成有效的选举政治威胁是少数族裔是否能够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极度重要变量。第三,从中长期看,少数族裔正在以量变到质变的方式影响着美国国家安全、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同时,少数族裔与白人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构建的主导权形成张力关系,在此过程中,少数族裔支配关键外交资源的权力相对扩大,白人支配关键外交资源的权力相对缩小,少数族裔与白人的博弈是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第四,美国移民改革和移民政策制定的外交属性成为美国少数族裔移民国际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五,少数族裔作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构建的重要次国家行为体,其在美国外交政策构建中发挥的正向作用多于负向作用。就美国外交战略的中长期转向而言,少数族裔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整体看,少数族裔的外交介入行为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与拓展,美国可运用更多的族群资源来间接实现外交政策目标。第二,少数族裔影响外交决策的前提条件不断获得优化,随着族群结构的持续性深刻改变,相关内政议题与外交议题的交叉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第三,美国的长期外交战略将更加侧重“软实力或巧实力”模式,这一方面源于与少数族裔相关的福利制度建设的资源投入会一定程度限制美国在军事和安全方面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源于美国外交系统中少数族裔人员的增多、话语权的提升使多元文化外交的实践空间持续得到拓展。第四,移民议题的外交属性将更加明显,非法移民治理将成为美国和拉美国家之间重要的国际关系议题。第五,美国的战略文化将受到少数族裔人口政治的影响发生缓慢但深刻的改变,少数族裔与白人在价值体系上存在质的区别,在实现战略目标所应用的手段上不会遵循“黩武主义”的路线,更加重视多边主义、多边制度、谈判沟通的作用,美国的战略文化会逐步得到改变。美国少数族裔人口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对于美国国家治理体系产生的影响是全面和深远的。对于中国而言,认识到这些根本的、长期的变化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适应可能的政策和战略转变,同时也为我们抓住机遇、推动中美关系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就目前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一是美国少数族裔的人口增长使美国保持了科学的人口结构,这使其在中长期内不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对于中国来讲,目前的一个紧要议题是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确保人口安全。二是美国少数族裔的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无疑使西裔、亚裔和非裔在选举政治、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发言权增大,如何运用好华裔的政治经济资源来推动中美共同利益的增加以及服务于中美战略互信的构建是一个认真值得研究的议题。三是要认真思考美国是否会进入一个漫长的战略收缩期?美国少数族裔人口增加和族群结构变化带来的“拉丁美洲化”和“亚洲化”,使美国面对一系列中长期的改革挑战,增加了美国未来发展及内外战略的不确定性,这也为中美之间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机会窗口。四是要把美国人口结构变化作为影响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内生性变量来考量,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人口的利益诉求最终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国家利益和国家行为当中,中国应当在次国家单元层面与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展开积极交流。
蒋屹[4](2015)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外部安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AHP层次分析法为理论依据,采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于《2015年国家风险分析报告-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数据。在分析沿线44个国家的风险情况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政治安全环境、地区安全环境、地区冲突、社会风险和军事威胁等五个方面因素进了定型与定量的分析与评估。将国家风险划分为9个等级,分别用1-9表示,数字越大代表风险越高。中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关键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研究分析中亚影响“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开发的安全问题具有很强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文用AHP理论模型分析了我国在中亚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威胁程度,得出我国在中亚矿产资源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且风险与威胁将长期存在,认为国际政治环境竞争激烈,“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着大国博弈角逐的严峻挑战;地区政治风险面临的变数增大,“一带一路”沿线矿产开发面临的政局不稳定性风险上升;恐怖主义、毒品等跨国家犯罪猛增,“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社会安全风险跃起;领土主权争端,致使部分中亚国家间关系更趋紧张,“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开发跨国合作困难阻力加大;大国军事渗透加剧,“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面临军事包围态势明显。论文建议着眼国家安全发展和外交战略全局,处理好与多元力量的竞争与协作关系,维持中亚地区多元力量的总体平衡,力争形成一个对我有力的战略格局。积极开展资源外交。拓展公共外交,营造有利的国际投资环境,加强文化交流,破除“中国威胁论”,“中国殖民论”。提升我对中亚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文化吸引力,发展模式等“软实力”影响,为矿产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人文民意基础。加强与中亚国家反恐突合作,压缩“东突”势力境外生存空间。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军事、政治存在,为中亚地区稳定和安全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构建由政府、企业、商业公司及各组织为一体多元海外矿产资源安全力量建设,重点是以“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为契机,积极推动军事力量走出去。
李光荣[5](2009)在《国家利益、民族使命、社会责任——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一、民营企业家在思考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传统体制的夹缝中孕育萌生了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式,这就是"民
王静然[6](2007)在《“拉美化”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示》文中研究说明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在19世纪中期陆续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中现代化的“先行者”,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了人均GDP1000美元。然而30年后,经济发展水平却落后于与他们同时期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的韩国和马来西亚。因此,在国际范围有着“拉美化”、“拉美陷阱”等说法。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今中国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关键时期,有可能迎来“黄金发展期”,也面临出现“拉美化”的风险。本文总结了学者们对中国存在的“拉美化”风险的不同评价,探讨了中国经济现状、拉美国家发展特点,中国是否存在“拉美化”风险以及调控措施。通过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的研究对比,中国经济的一些方面的确存在着某些“拉美化”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较低,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有新的发展;农业需要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由于长期缺乏投资和技术革新,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农业发展失调;“中国制造”生存现状危机,市场换技术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世界工厂”是强劲生产力的象征,但低廉的成本只换来了微薄的收益;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利用金融资本统治产业资本、参与财富分配、掌控经济命脉,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规则、定价权等面临逐步丧失的危险,国家需要重新定位对金融开放度的掌控;房地产高位运行已经脱离了正常轨道,而房地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如果泡沫破裂,民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发展将会收到严重影响;中国现在的分配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之间、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城市发展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治理,可能产生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对以上具体领域分别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后,本文针对中国经济的“拉美化”风险,在宏观调控与微观现象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改革开放主导权;提高本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避免对外资过分依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徐艳玲,张义凡[7](2006)在《“拉美现象”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拉美现象”命题是拉美地区发展问题的集中表达,主要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调表现,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失调、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失调、开放与保护之间的失调等。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的人均GDP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国家处于相同的水平。拉美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教训,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张义凡[8](2006)在《“拉美化”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和谐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之一,因为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大关迈进的结构变动调整期,国际经验显示,这一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党中央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既是对人类永恒价值的追求,又是对我国现代化实践的回应。 同作为发展中国家,拉美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拉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其现代化进程备受关注,但是大多从负面的角度来吸取借鉴经验教训。“拉美化”命题是拉美地区发展问题的集中表述,主要指拉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调。可以说,“拉美化”或“拉美现象”所描述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中都曾不同程度的出现过,因此,分析拉美问题目的在于反思我们自身的发展思路。当前中国社会暴露出的“拉美化”倾向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制约。如果我们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借鉴吸取拉美地区的经验教训,将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正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概括当前学界对“拉美化”命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拉美化”含义,即指拉美地区大约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衡;从空间上,这种失衡又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中重增长、轻分配,造成贫富悬殊: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社会问题严重;腐败加速社会危机,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经济改革中政府职能下降,未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未能合理把握开放的力度,过分依赖外资;资源和环境问题凸显,未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部分从对和谐的价值追求和我国现代化实践的要求两方面提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之音”,即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主要有:社会阶层分化加快,贫富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转型不到位,导致了政府的低效率;中国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存在“拉美化”倾向;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明显,社会稳定有待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凸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第三部分是本文的落脚和归宿,针对上文提到的“拉美化”含义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概括了“拉
姚洪越[9](2006)在《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析》文中提出在把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中国国防建设的国内外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认为虽然中国的国防建设环境中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但从整体而言,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十分严峻,并且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万辉[10](2006)在《把脉中国民企“拉美化”》文中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强经济活力、为国家创造税收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民营经济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中,一种泛“拉美化”的倾向正在弥漫。
二、中国企业领袖的“拉美化之忧”——中国企业还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角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企业领袖的“拉美化之忧”——中国企业还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角吗?(论文提纲范文)
(1)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创新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主要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一)历史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 |
(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一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
一、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总体布局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理论来源构成 |
(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 |
三、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发展过程 |
(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
(二)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
第二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容与特征 |
一、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建设富强国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二)建设民主国家,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体制改革 |
(三)建设文明国家,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四)建设和谐国家,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 |
(五)建设美丽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在逻辑 |
(一)经济建设是根本 |
(二)政治建设是保证 |
(三)文化建设是灵魂 |
(四)社会建设是条件 |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
三、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系统性 |
(二)辩证性 |
(三)人民性 |
(四)实践性 |
第三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实践成就 |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一)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出现标志性成果 |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
(四)深化经济体制变革 |
二、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 |
(一)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
(二)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着 |
(三)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
(四)开创了中央最高权力交接的新境界 |
三、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
(一)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 |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四)文化体制改革成就显着 |
四、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
(一)民生建设普惠性增强 |
(二)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 |
五、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新局面 |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二)促进能源和资源节约 |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环保治污工作 |
(四)完善生态文明机制建设 |
第四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
一、理论贡献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 |
(二)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三)深化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二、现实意义 |
(一)顺应了人民的期待 |
(二)指明了中国发展的路径 |
(三)奠定了新时代总体布局发展的基础 |
三、历史启示 |
(一)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二)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三)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
(四)必须显着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五)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与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梳理法 |
1.3.2 访谈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研究路线与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企业创新理论的演进 |
2.1.1 古典经济学家的技术进步思想 |
2.1.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
2.1.3 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关系的研究 |
2.2 企业自主创新及其动力研究 |
2.2.1 自主创新的内涵 |
2.2.2 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因素的分类 |
2.2.3 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因素 |
2.2.4 企业自主创新外生性驱动因素 |
2.2.5 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外生性驱动因素的关系 |
2.3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
2.3.1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分类 |
2.3.2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2.4 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
2.4.1 企业自主创新机制 |
2.4.2 企业自主创新路径 |
2.5 已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
2.5.1 现有理论的贡献 |
2.5.2 现有理论的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自主创新的驱动:资源基础与路径依赖理论 |
3.1 资源基础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的内涵 |
3.1.1 资源基础理论的内涵 |
3.1.2 路径依赖理论的内涵 |
3.1.3 资源基础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的矛盾与契合 |
3.2 企业自主创新内生驱动成因:两种理论的阐释 |
3.2.1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自主创新内生驱动成因 |
3.2.2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企业自主创新内生驱动成因 |
3.3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的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
3.3.1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
3.3.2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
4.1 研究框架与样本概述 |
4.2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探索性构建 |
4.2.1 测量题项的生成 |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3 题项重要性与表现性 |
4.2.4 聚类分析 |
4.3 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影响 |
4.3.1 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
4.3.2 企业家创新精神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创新型战略与创新型组织的中介作用 |
4.3.3 企业家创新精神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创新型员工的中介作用 |
4.3.4 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制:自主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
4.3.5 变量测量与研究方法 |
4.3.6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4.4 结论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创新文化与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
5.1 研究框架与样本概述 |
5.2 企业创新文化的探索性构建 |
5.2.1 测量题项的生成 |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3 题项重要性与表现性 |
5.2.4 聚类分析 |
5.3 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影响 |
5.3.1 研究理论与实证模型 |
5.3.2 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 |
5.3.3 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制:自主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
5.3.4 企业创新文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创新型组织的中介作用 |
5.3.5 企业创新文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创新型战略的中介作用 |
5.3.6 企业创新文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创新型员工的中介作用 |
5.3.7 变量测量与研究方法 |
5.3.8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 结论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性驱动系统构建 |
6.1 本源性内生驱动系统 |
6.1.1 企业家创新精神子系统 |
6.1.2 企业自主创新型文化子系统 |
6.2 关键性内生驱动系统 |
6.2.1 企业自主创新型战略子系统 |
6.2.2 企业自主创新型组织子系统 |
6.2.3 企业自主创新型员工子系统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谢辞 |
附: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冷战后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外交政策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关于研究范式 |
(二) 关于世界人口系统变化与当代国际政治 |
(三) 关于美国少数族裔人口变迁与美国国家治理 |
(四) 关于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外交政策构建 |
(五) 总体评价 |
三、研究对象与核心范畴的界定 |
(一) 美国的种族和族群 |
(二) 美国少数族裔 |
(三) 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少数族裔人口权力 |
(四) 少数族裔人口政治影响外交政策的两大路径 |
(五) 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外交政策之间互动的三大领域 |
四、基本假设、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一) 基本假设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的结构安排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政治视角下的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政治 |
第一节 冷战后少数族裔的人口变迁和社会经济地位演变 |
一、少数族裔的人口变迁情况 |
二、少数族裔的社会生存与发展状况 |
第二节 少数族裔人口变化对美国政治系统发展的影响 |
一、少数族裔人口变化与政治系统调整的逻辑关联 |
二、少数族裔影响政治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维度 |
第三节 少数族裔人口变化对美国族群分层体系的影响 |
一、美国族群分层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
二、少数族裔对现有族群分层体系的挑战 |
第四节 少数族裔人口政治受美国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回潮的影响 |
一、当前美国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回潮的主要特征 |
二、美国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回潮的现实动因 |
三、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回潮影响少数族裔人口政治的维度 |
第三章 国际关系视角下的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政治 |
第一节 少数族裔与当代跨国关系 |
一、少数族裔的跨国关系网络 |
二、少数族裔与国际关系的互动逻辑 |
第二节 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美国国家安全构建 |
一、少数族裔与美国非传统安全 |
二、少数族裔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维度 |
第三节 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美国外交决策及对外关系 |
一、少数族裔政治游说与美国外交决策 |
二、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美国—母国”关系 |
三、少数族裔影响外交决策及对外关系的关键变量 |
第四章 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权力与国家实力构建 |
第一节 人口作为权力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范式 |
一、人口作为权力变量的内生性范式 |
二、人口作为权力变量的外生性范式 |
第二节 少数族裔的内生性人口权力与美国硬实力构建 |
一、国际比较视野下少数族裔对美国人口安全的影响 |
二、少数族裔影响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少数族裔的外生性人口权力与美国软实力构建 |
一、移民安全化与美国的移民流入 |
二、美国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与软实力构建 |
第五章 美国少数族裔与国际移民合作治理 |
第一节 美国国际移民合作治理的核心对象:墨西哥裔移民 |
一、墨西哥裔移民在自然属性方面的变化 |
二、墨西哥裔移民在社会属性方面的变化 |
第二节 美国墨西哥裔移民的国际合作治理 |
一、小布什政府与墨西哥政府的移民合作治理 |
二、奥巴马政府与墨西哥政府的移民合作治理 |
三、特朗普政府与美墨移民合作治理的发展及前景 |
第六章 少数族裔的外交介入行为与美国外交政策 |
第一节 古巴裔美国人与美国对古巴政策的演变 |
一、古巴裔美国人与《古巴民主法》 |
二、古巴裔美国人与《古巴自由与民主团结法》 |
三、古巴裔保守派的衰落与美国对古巴政策的历史性转变 |
第二节 韩国裔美国人与“东海并记法案”之争 |
一、弗吉尼亚州“东海并记法案”的出台 |
二、纽约州、新泽西州和佐治亚州“东海并记法案”的跟进 |
第三节 印度裔美国人与美印核协议 |
一、美印核合作的提出 |
二、《海德法案》的出台 |
第四节 华裔美国人与中美关系发展 |
一、美国华裔政治参与的新发展 |
二、美国华裔在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
三、美国华裔推动中美关系正向发展的制约因素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4)“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外部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方法及路径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逻辑结构安排 |
1.6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现状与问题 |
2.1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
2.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依赖度 |
2.3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情况 |
2.4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 |
2.5“一带一路”战略对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机遇 |
2.6 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对我国发展的重点大战略意义 |
2.7 矿产资源开发运输高度依赖“两洋”“两道” |
第3章 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 |
3.1“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
3.2“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面临重大安全威胁的深层次原因 |
3.3 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的政策性问题和体制性障碍 |
第4章“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1“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安全风险要素构成 |
4.2“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
4.3“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
第5章“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5.1 风险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指标要素的综合 |
第6章“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开发安全模型实证分析—以中亚为例 |
6.1 中国在中亚的矿产资源开发情况 |
6.2 当前中亚地区安全态势 |
6.3 基于评价模型的中亚地区“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安全评估 |
6.4 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7章“一带一路”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安全体系构建 |
7.1“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体系的基本构成 |
7.2 构建“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安全体系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
7.3“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对安全体系的建设需求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带一路”战略方向示意图 |
附录2 全球风险示意图 |
附录3 非洲乱势示意图 |
附录4 国际恐怖主义织分布示意图 |
附录5 “一带一路”沿线军事部署示意图 |
附录6 伊拉克极端组织活动示意图 |
附录7 美国围堵“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示意图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6)“拉美化”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拉美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
2.1 拉美国家现代化开始时间 |
2.2 拉美国家的发展模式 |
2.3 工业化进程出现大反复 |
2.4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
2.5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 |
2.6 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化 |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
3.2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与潜力 |
3.3 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
3.4 当前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四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拉美化”风险 |
4.1 工业化面临新的环境 |
4.2 农业“拉美化”之忧 |
4.3 强劲出口背后的“拉美化”危机 |
4.4 市场换技术面临危机 |
4.5 金融开放过程中“拉美化”风险 |
4.6 拉美地产泡沫警示中国 |
4.7 分配问题中的“拉美化” |
第五章 中国避免“拉美化”的对策 |
5.1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 |
5.2 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
5.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拉美现象”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拉美现象”命题的讨论及其认证 |
1.在经济发展中重增长、轻分配, 造成贫富悬殊。 |
2.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 社会问题严重。 |
3.腐败加速社会危机, 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
4.未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改革中政府职能下降。 |
5.未能合理把握开放的力度, 过分依赖外资。 |
6.未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资源和环境问题凸显。 |
二 构建和谐社会, 谨防“拉美现象” |
1.社会阶层分化加快, 贫富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
2.城市化进程加速, 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3.政府转型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4.中国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 存在“拉美现象”的隐忧。 |
5.人民内部矛盾增多, 造成一些不和谐因素。 |
6.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凸显, 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
三 “拉美现象”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8)“拉美化”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语 |
一、何谓“拉美化”、“拉美现象”? |
(一) “拉美化”命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二) 本文的“拉美化”含义 |
1. 经济发展中重增长、轻分配,造成贫富悬殊。 |
2. 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社会问题严重。 |
3. 腐败加速社会危机,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
4. 经济改革中政府职能下降,未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5. 未能合理把握开放的力度,过分依赖外资。 |
6. 资源和环境问题凸显,未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谨防“拉美化”倾向 |
(一) 和谐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 |
(二)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回应 |
(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美化”倾向 |
1. 社会阶层分化加快,贫富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
2. 城市化加速,带来一系列问题。 |
3. 政府转型不到位,导致了政府的低效率。 |
4. 中国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存在“拉美化”倾向。 |
5. 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明显,社会稳定有待加强。 |
6.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凸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
三、“拉美现象”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一) 经济改革不能以牺牲公正和加剧社会贫富分化为代价,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二) 不能以牺牲农业成就工业,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
(三) 正确处理经济改革和政治的关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制度化的民主决策机制。 |
(四) 不能过度依赖市场,完全私有化,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同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防止政府职能的离位、缺位和越位。 |
(五) 不能过分依赖外资,正确处理利用外资与发展本国企业、发挥本国资源比较优势的关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完善本国的产业结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国企业领袖的“拉美化之忧”——中国企业还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角吗?(论文参考文献)
- [1]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D]. 王绍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2]企业自主创新内生性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与系统构建研究[D]. 高传贵. 山东大学, 2018(12)
- [3]冷战后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政治与外交政策构建[D]. 何晓跃. 南京大学, 2018(09)
- [4]“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外部安全风险研究[D]. 蒋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6)
- [5]国家利益、民族使命、社会责任——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思考[A]. 李光荣. 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 2009
- [6]“拉美化”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示[D]. 王静然. 郑州大学, 2007(04)
- [7]“拉美现象”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徐艳玲,张义凡. 拉丁美洲研究, 2006(06)
- [8]“拉美化”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 张义凡. 山东大学, 2006(12)
- [9]中国国防建设的环境分析[J]. 姚洪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10]把脉中国民企“拉美化”[J]. 万辉. 中国乡镇企业, 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