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一月中旬香港药市动态

新千年一月中旬香港药市动态

一、新千年一月中旬香港药市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吴道光[1](2020)在《河北安国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以祁山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琴[2](2020)在《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医药老字号之一,自1907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113年的历史。百年来,它见证了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政权变化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目睹了济南百余年来的发展,也感受了中医药百余年来的的波折命运。可以说,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是近现代历史、文化、经济、中医药等多因素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活化石。本文运用了多学科交叉法、文献与调研结合、比较法以及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将研究落脚点的范围扩大,不仅关注老字号尤其是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及其背后的因素,而且将研究范围延伸到中医药老字号整体与中医药行业。全文将宏济堂的文化价值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作为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成了宏济堂的中医药文化的脉络与内涵。作为中医药店铺,宏济堂具有中医药蕴含的阴阳五行、气等传统文化,也具备中医药脉诊、针灸、制药等传统技艺,其百年发展史是中医药近现代百年命运与历史的缩影。其次,作为中医药老字号店铺,宏济堂百年沉浮命运背后体现出的经验与不足,构成其经营管理文化的内容。作为出身于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的“后代创业者”,宏济堂的发展离不开同仁堂及北京乐氏家族的影响:乐氏家族数代行医的经验、药方,乐家老铺的招牌信誉,同仁堂的员工、店铺经营理念与经验对宏济堂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宏济堂在经营管理上也有其可取之经验,表现为超前的经营眼光、高超的管理技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巧妙的宣传方式等,这些都为宏济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宏济堂将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经验,也为新时代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但由于历史因素造成的厂店分离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宏济堂未在新时期改善厂店分而并立的现状,而是走上各自的整合道路,甚至为各自利益对簿公堂,从而对宏济堂后续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再次,作为历经百年的老字号,宏济堂见证了近代百年的中国与济南的变迁,是这段历史重要的活化石,其历史文化价值值得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作为中医药行业的店铺,宏济堂经历了中医药晚近发展的跌宕命运。一方面,国力上西强中弱局面的形成,使得处于近代化转型期的国民政府在政治与文化上全面学习西方。在医疗卫生体制上,国民政府全盘照抄西方制度,实行扬西医抑中医的政策。政府对于西医的支持与认可、对于中医的否认与抑制,使得中医药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医日渐式微。在中西医势力的对比上,从中强西弱、中医在朝西医在野的局势转变为西强中弱、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另一方面,宏济堂对于济南城市历史的见证,对于民族的时代记忆尤其是济南记忆的承载,与其建筑、民俗等内容,能成为城市史、生活史、民俗史、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这些是宏济堂作为历史活化石的史料与史学价值之一。最后,宏济堂作为位居济南的儒商代表,其经营管理与百年发展离不开对于儒家文化的坚守,对于儒商精神的践行。自建立至现在,如同许多老字号企业一般,宏济堂坚持对儒家仁、信、义、智等核心思想的践行。对于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文化价值的研究,在当下复兴传统文化与振兴中医药的大环境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为仍相对式微的中医药、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与经验,而且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扬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作为经营百余年的老字号企业,其经营管理方面的独到与不足,也能为现代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经验与教训。

王学坤[3](2020)在《清代民国太谷药业字号经营研究 ——以广升远信稿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明清以来山西商人的经营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太谷作为山西金融重镇、经济中心之一,自古就有“金太谷”之称。其中药材行作为太谷“十大行”之一,专营药材购销业务。广升远作为太谷众多药材行中历史之久、规模之大的典型代表,同时,又是“广帮”中实力较雄厚的字号之一,探究其经营实态和经营模式,对认识太谷药材行业的经营状态、晋商的经营模式和范围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依据《晋商史料集成》中《民国三十五年广升远来信书稿》为主要史料,以太谷药业字号广升远及其经营流程为考察对象,通过解读史料,梳理广升远药材贩卖的过程和经营特点。书信是商业交流的有效途径,且真实反映商业信息,广升远一百多封信稿是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分号写给总号,其内容涉及日常汇报买卖情况和价格涨落等。本文对史料的格式和内容简单介绍,并总结药商信稿的特点和归纳史料的研究价值。广升远的机构设置分为三级,由高至低依次为:太谷总号、一级分号和二级派驻点,各级的职责不一样。太谷总号,即谷铺,可对各地人员和资金调度直接安排;一级分号是有权力和谷铺直接书信往来,有权力调配当地的资金和货物;二级派驻点对临近一级分号负责。将广升远所经营售卖的商品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三类,按药材来源地分为大路货和洋货,按生药的珍贵程度分为粗货和细货,按药材的加工程度分为生药和成药。从购买贩运和销售贩卖两个角度论述广升远各分号的业务情况和分号之间的业务往来,其中包括分号当地的药材购买和贩卖情况、购买的药材运输所选择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各分号间对于资金需求量大的地区的资金调配、以及各分号对总号所需药材的采购。广升远在资金充足实力强大的时期广设分庄、扩大经营,注重批发业和重视品牌建设,再加之严格的号规,使得广升远在“广帮”中脱颖而出,并且“远字牌”的定坤丹、龟龄集也深受海内外喜爱。

朱丽华[4](2017)在《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文中提出中国文化之发展,由先秦而至宋代趋于成熟,陈寅恪先生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曾言:“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最高境界之风格,往往与人的生命人格相连。应该说在宋代,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于士人中极具典型性。诚如宋人黄震所言“读涪翁之书,而不于其本心之正大不可泯没者求之,岂惟不足知涪翁,亦恐自误。”(宋黄震《黄氏日钞》)。“临大节而不可夺”是其人格内核,亦是宋代士人的最强音。其精于儒,深于庄禅,取宏用精,践履实行,奠定其文化人格的坚实基础。黄庭坚文化人格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宋代士人及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感召力,也为后世所仰慕和钦佩。目前国内对于黄庭坚文学艺术成就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对其哲学思想、创作理论、诗学体系、诗词创作等的探讨广泛而深入,但对黄庭坚文化人格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多集中在儒释道三教思想融通、士人心态、文艺美学、文化活动等方面。本文将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描述黄庭坚文化人格的外在表现,包括深挚的孝悌友朋之情,入世之独立公允、忧国爱民的淑世情怀,贬谪期间的大节不夺、随缘自适的坚韧旷达与自我超越,传道授业的诲人不倦,以及由此而形成巨大的人格魅力。黄庭坚此种文化人格固然彰显出其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与其信仰价值体系,但此种文化人格之成因亦为多元。本文拟从其家学渊源、亲族交游、仕途生涯、时代社会背景,及个人性格与理想人格取向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还原黄庭坚作为北宋中晚期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此期间自我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选择与追寻。此追寻过程既是其理想道德人格的构建过程,也是其艺术实践不断提升过程,更是其生命意义的自证过程。“光风霁月”是其理想人格境界,即以儒为本、融摄佛道的心性道德修养,“大节不夺”、“内刚外合”,既存忠义之气,又能随缘自适,淡泊功名,更有面对生命苦难之理性洞见、冷静担当与内在超越。黄庭坚少有诗名,在宗杜学韩的基础上,广学博纳,由技入道,在艺术实践与人生践履中逐渐寻求到文化之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以此为自我的疗救与生命的安顿。于是道、艺、人格三者之间,彼此确认、相互增进,艺术不仅是技艺,是一种精神理路之探寻,是传统士大夫治世安邦、隐于林泉、心隐于朝之人生道路之外的存在方式,并以此来勉励生命。而恰是在这种以全力追求人格的道德完善与独立之中,展现了文苑、儒林、理学、庄禅之结合的最佳权衡点,从而使宋诗迥异于唐诗,诗歌理路向内向上撑开,趋于高远而深邃。禅学之于诗学,得之者,实有他人未知未至之精神殊胜处。佛禅之于黄庭坚不仅是禅语、禅趣、禅理、禅境之得、禅林之交游,更是自立自力无限向上之大丈夫求证之路。正缘于此,面对巨大传统诗学,黄庭坚未裹足不前,而是在集大成之中求取诗学新机,并展示诗学求取之理路,指点后来者以此向上,达“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高妙之境。

黎氏梅(LE THI MAI)[5](2016)在《越南广南古代生态环境与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环境史与文化生态学的新视角研究越南广南(今广南省沱滚市一带)的古代生态环境与文化。据众多的考古成就证实,广南历史包括距今约5000年至公元2世纪时期的史前时期、公元2世纪至15世纪的占婆时期以及15世纪至19世纪时期的阮主及阮朝时期等三大阶段。基于以上新的研究观点及研究视角,本文内容除了绪论、结语部分之外,分成六章:第一章内容突出表明广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区,其历史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作为越南中部沿海一带的一个核心地区,广南历代以来经济颇为发达,以秋湓江中下游流域为重心的区内区外地区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由此一来,广南成了一个多民族共生,各族群文化在不同时空上不断兼容并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地区。第二章内容阐述了广南一带地形地貌形成、山水形势,历代气候的状况变迁、特征等问题。因受地形的多样性、海洋性的地理位置、历代亚洲热带季风气候等众多因素的直接影响,广南一带带有东南亚地区、越南中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就这方面出发,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广南一带可作为东南亚、越南中部这个大范围内的代表性地区。第三章内容侧重阐述广南一带古代生物与矿物变迁问题。从广南动植被、矿物的变迁、特点及其代表性动植物、矿物来看,这一区域的动物群、植被种类主要是属于适应热带气候的,并且其历代以来的基本种类变更不大。该地不仅具有东南亚地区、越南广泛地区丰富多样特征的动物群落、植被群落、矿物种类,同时也具有独特、罕见的动植物群落。第四章主要通过对17世纪至19世纪的古籍及其他史料的研究探究广南一带的自然环境灾害问题。历代广南人遭遇了包括水灾、风灾、旱灾、疾病、瘴疠、猛兽等灾害。自然环境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与越南中部一带其他地区相比之下,广南应该是遭受自然灾害,尤其是飓风、洪涝最为典型的地区。面对这些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广南一带的人们与王朝有其特有的应对措施。第五章内容着眼于阐明广南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由此可知,古泡愈人、古沙黄人与丘-泡生态模式、占婆时期的生态文化模式或阮主、阮朝时期广南人的地缘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突出显示历代广南人特有的生态环境观念。此外,广南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在开采自然资源、开垦与水利、食衣住行等物质生活以及物候知识、海洋意识、风水观念、民间信仰等精神生活两各方面更为生动地体现出来。第六章内容侧重于论述广南古代生态文化的特征及现代广南一带生态文化的打造。广南一带具有独特的方言与民性,区位优势与地缘关系上的轴心地位,浓厚的热带稻作农耕与海洋性,多元、兼容、开放等生态文化特征,突出地呈现出文化的区域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单元。如今,广南沱瀼一带的发展途径上面临着颇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史为镜,从本文初步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一些训练、启迪。总之,本文探究了广南一带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对广南历史文化的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首次从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视角,采用多样的史料探究广南历史文化,本论文的初步研究结果为今后推动并发展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越南环境史、文化生态学的两个新颖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

刘宝[6](2015)在《唐后期东南都市胡人史事考述》文中研究指明唐后期的南方地区,流寓着许多胡商及贡使。他们多循海路而来,在广州、福州等地登陆,进而北上洪州、扬州等地,本文即以四地的外来胡人为考察对象,对相关史事略作辨析,以加深对晚唐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一,唐肃宗年间“大食波斯同寇广州”事件。本章认为此事件系为地方势力控制下的海南岛海盗所为。理由之一为海南岛的地方势力强大,并控制有波斯人聚居区;其二则因大食波斯兵众“浮海而去”的时间不符合远航阿拉伯的季风规律。这一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州的重新崛起。二,“唐天佑元年佛齐国入贡”事件。唐昭宗天佑元年佛齐国经由福建来入贡,此佛齐国并非三佛齐国,其使者为蒲诃粟而非蒲诃栗。本章进而考察了使团选择从福建道入贡的原因。三,唐代洪州的胡商及其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本章分析了海陆交通兴盛,江西航运发达的背景下,洪州及其周边一带的胡商及其活动。并进而论述洪州一地在唐代中西交流中的地位。四,扬州的胡商及外来物品。唐后期的扬州经济繁荣,外来胡人、胡物繁多。本章以胡商、器物及香药三者为对象,借以考察扬州如何成为循海路入华的胡人胡物走向内地的重要一站。

石慧中[7](2014)在《汪辟疆旧体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汪辟疆先生既长于诗学,又深于诗功。有关汪辟疆的学术评价却一直未成学术热点,而立足汪辟疆旧体诗创作的专题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拟从汪辟疆先生旧体诗的辑佚出发,探讨先生旧体诗的创作分期、艺术特色和总体成就。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简述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论述思路及研究方法。“汪辟疆1日体诗创作总述”收录《方湖诗钞》、《方湖诗词补遗》之外的佚作;结合作者生平履历,划出四个创作阶段;采用“发表”与“选本”的聚焦视角,就诗歌发表与选本情况作对比研究。“诗追山谷路”据《我友诗话》的相关着录,管窥先生从“效唐”到“尊宋”的转变过程,探究“太学十君”的交游群对先生的创作影响;拈取九日讌集的创作主题,考索先生历次参与本事,在时代跨度中展示作品的醇熟过程;关注祝阴寿雅集,比较与会诸君的同题异作,揭示祝阴寿这种特殊形式所包孕的诗学祈向;立足先生所处的“二胡之争”的时代环境,以诗作在用韵、故典、时事三方面的突出表现,说明先生对旧体诗的坚守。“学注水经深”补证学界已总结的先生治郦成果:粗略笺注专论《水经注》研究情况的三首诗,反映先生在字字皆有来历上所达到的精密程度,还原诗作所隐括的对学术事件的辨析及观点;归纳诗以学“注”的创作方式,分析学须“深知”、诗须凝炼这两条创作经验的成功之处,揭示对清人“以学为诗”的检讨与改良。“余论”着眼于先生对整个学术发展的明确预设,论证先生为构建坐标化批评体系作出的努力;认为其旧体诗创作,是以明确的理论预设为指导,在各阶段不断突破深化,并对近代诗作自觉的开拓;因其诗具有韵律规范、精研七律、回归时事、意脉突转、诗以学“注”等鲜明特色,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近代诗中塑造了自我面目,试以民国的时间点、闽赣派的地域点、诗以学“注”的创革点对汪辟疆旧体诗作诗史定位。

高洁[8](2014)在《1644-1949年安徽中药材地理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清代安徽的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安徽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和经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材的生长和流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随着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的发展,安徽当地的道地药材从药材产地逐渐进而流通至全国各地。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闻名全国的亳州药材市场就是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它成为了安徽地区最典型的药材市场。因此本文着重从1644-1949年来考察安徽地区的中药材地理。安徽地区中药材的生长、分布都必须依赖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这里的地形、土壤、气候、水温等各个条件都对中药材的生长十分有利,安徽的地形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型区即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这里都广泛生长着各种中药材,并且其品种也随气温、地形的变化而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其中淮北平原区以家种药材为主,野生药材资源不多,已知有药材资源1183种。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区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所以中药材资源比淮北平原稍多,已知有药材资源1388种。大别山区因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且有一定的水资源,地貌类型多样,所以中药材资源也十分丰富,已知有1836种。沿江地区以平原为主,丘陵、岗地、圩畈兼备,有利于水生动植物药材的生长繁殖,已知有药材资源1505种。皖南山区属中亚热带,由于山势陡峻,人为活动较少,加上交通不便,故适宜野生动物栖息和野生药材生长,是安徽省中药资源宝库,已知有药材资源2271种。除此以外,这里的道地药材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其代表性道地药材白芍、丹皮、茯苓、菊花、石斛的名实、种植历史、药性都独具特色,与其他产地的品种相比质量优、药性强。安徽中药材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交通的便捷。而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陆路和水路两种。这里无论是陆路交通还是水路交通都十分发达。首先通过官路可由安庆直达北京;其次可通过大路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省,而安徽地区之间的交通就更发达了;最后利用水路也可实现中药材的流通,主要是利用长江和淮河的主要干流和支流。通过这两种交通方式恰好方便其与河南、河北、江西、湖北等地的药材市场的联系,沟通了各地的中药材,使之发展成为闻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安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药材市场便是亳州的药市了,其本身药材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发达,迅速以此便利条件开始发展壮大,并在此影响下,亳州出现了众多了药材生产商,安徽地区也出现了大批着名的药号。进入晚清后,随着外来西方经济的渗透,西医也开始传入中国内地。因此在医药行业,安徽地区也开始出现新型的西医药品及药号。他们的采购、批发、零售、经营品种以及药材的出口都各具特色,因此很快闻名于世。而他们的经营模式也逐渐被其他药商所效仿。

陈雅岚[9](2013)在《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秦汉的神仙信仰文化开始,在中国道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极其深厚和丰富道教文化资源。道教对生命的珍重、对神仙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而形成的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医药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等已经代代相传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古人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生活风俗的形成、健康方式的设计等密切相关。本文就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问题的提出,直接源于对中国道教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分析,经过对道教文化资源的整理、比较、反思,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和评估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分析其区域优势所形成的竞争力,借鉴并设计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式。本文从文化学角度,梳理了道教文化及道教文化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明确了道教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一种“有用”的、“多功能”的资源;从经济学角度,运用评估模型对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准公共品,是一种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力的文化资源,是能够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资源,因此,对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选择应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道教文化资源特色、符合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及SWOT方法,剖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回答了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道教文化资源关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澄清了社会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糊认识,并探讨了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多种模式;从管理学角度,本文还在现有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就理顺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规制,明确道教文化资源产权,建立东中西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区域性合作,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建议。本文共分七章展开研究,第一章“导论”,主要是阐述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并对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二章“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首先简述了世界宗教文化和中国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宗教文化对中国发展史、神仙文化、仪式文化、节日文化、艺术文化、养生文化、生态文化及和谐思想的影响,比较分析宗教文化的价值功能,这一章有详细分析,藉以指出道教文化是一座蕴含多种资源的“富矿”,有待于“开采”。第三章“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探析了中国道教文化中的“资源”观念。远自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明清、民国历代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道教神仙文化资源、道教祖庭文化资源、道教建筑文化资源、道教仪式文化资源、道教音乐文化资源、道教养生文化资源、道教劝善文化资源、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的演变和体制的影响。这一章除了探究各类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成长之外,更从道教文化“资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尊道贵德”的道德观、“和谐共生”的生命观的终极目标,观察了道教文化资源对经济、对社会、对生态、对生命的多重意义。不仅如此,这一章还指出,在今天,我们要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这些价值深厚的“资源”。第四章“道教文化资源的评估”,这一章主要探讨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先探讨道教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传承能力,设计了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制定了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测量表,听取了道教文化专家意见,肯定了道教文化资源对龙虎山旅游的核心作用,但还有很大的潜力。第五章“道教文化资源的区域影响”,这一章指出,道教文化资源区域文化竞争力价值。道教文化资源的丰裕固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但要更重要的是需要整合区域的人才、资金、市场等才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制定东部地区“走出去”的战略举措,东部地区发挥其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的优势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产业化开发,重点做细做优道教文化产品,率先推动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制定中部地区“请进来”的战略举措,中部地区丰裕的道教文化资源优势是其“请进来”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强做真道教祖庭文化、养生文化,吸引海内外的道教信众和对道教养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游客;制定西部地区“区域化发展”战略举措,西部地区有旅游基础较好和道教文化资源丰富的“双优势”,重点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善,通过与东盟合作的平台吸引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并实施道教文化产品“走出去”和“请进来”。第六章“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这一章论述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先阐述了公共品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产品的定义及产品性质、比较优势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集聚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剖析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缺乏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保障机制,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考察了国际、国内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综合和单项运作模式,综合运作模式的古城类、生态类、园区类对道教文化资源丰裕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单项类道教文化资源运作模式对道教文化资源相对一般的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借助国际、国内的成功案例设计了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模式。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是对道教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资源所形成的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就像中国的“酒”和“茶”,不仅可以让中国人分享,而且还可以让全世界人来品尝。“中国的味道”香飘世界,“中国神仙”逍遥全球,这是“中国梦”的终极境界。所提出的建议:建立道教文化资源产权制度是明确身份并且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对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是中华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走出去”没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服务难度非常大。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创新创新:(1)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和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认为道教文化是一种“有用”的资源,但对道教文化资源中的核心部分,即信仰文化资源是绝对不能作为经济资源开发,这是道教文化生存和传承的根本;(2)在传统保护道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开发及产业化保护和传承道教文化资源。引入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理论,对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寻找理论支持,把道教文化资源作为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引入市场机制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根据道教文化资源成长和发展规律,设计了道教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利用产业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与比较道教文化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价值,在城市经营、生态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发挥道教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强劲的竞争力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机构调整中推动城镇化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3)借助评估、SWOT、案例、调研的方法,借助文化资源的评估模型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借助SWOT方法,分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在借助国际、国内案例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龙虎山世界道教文化中心的模式;创新文化贸易方式,推动道教文化产品通过贸易的方式“走出去”,变“送出去”为“卖出去”;发挥企业的市场经营优势,深度挖掘道教文化资源价值,变“资源”为“产品”;借助实地调研,寻找“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这个具有挑战性命题的诸多答案。

侯长红[10](2013)在《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材产业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最具中国独特优势、最具(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的产业。木本药材是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2010年中国木本药材产量达到117.43万吨。2011年中国药材播种面积达到137万公顷。以木本药材杜仲为例世界杜仲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2010年中国杜仲产量为23.46万吨杜仲药材出口数量为2315吨。木本药材杜仲以国内中药材市场为主并开始转向规范化栽培阶段。根据本次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调查结果显示约17.23%的林农表示具有木本药材杜仲的供给意愿。由于木本药材(包括木本药材杜仲)的经济价值、自然属性、和市场需求的原因导致野生木本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目前中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超过50%的林地面积掌握在8700万林农手中林地做为林农的重要经济资源寻求经济效益较高的林业投资项目成为林农当前的首要问题。木本药材从野生转为家种在其生态位幅度内对于林地资源的立地条件要求并不严格适合荒山荒地绿化造林利国利民;木本药材经济价值高利于山区林农致富发家;木本药材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是保证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济世本草。为了更充分的发挥中国林地资源禀赋充裕优势在当前背景下有必要系统地研究林农与木本药材供给的关系以探求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由此确定本项目研究的总体目标:从木本药材供给者---林农的微观层面入手在深入研究木本药材的种植历史、木本药材产业的发展阶段、木本药材产业政策变迁、木本药材生长习性与地域分布、种植与生产现状、生产栽植技术及推广现状、国际与国内市场供需现状的基础上寻找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性规划法进行不同约束条件下木本药材供给潜力的模拟理论分析结合实证分析为木本药材产业政策与木本药材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为了实现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寻求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并在充分研究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以杜仲为实例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市场经济理论分析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随机抽样法、线性规划法作为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且运用了经济评价方法中的净现值法。根据本研究的具体需要构建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模型并定义相关变量;木本药材---杜仲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与生产函数模型构建;构建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并定义相关变量。本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文献综述法深入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4个阶段中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变迁、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为研究林农木本药材供给宏观描述产业背景寻求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提出林农理性经济人假设确立林农利润最大化目标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四章本章主要构建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理论分析与模型在充分分析林农供给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林农杜仲供给意愿模型、杜仲单位面积产量生产函数模型、以及林农杜仲药材供给决策模型。第五章运用利用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设计、论证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抽样法与随机抽样法在福建省内寻找样本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林农供给意愿与影响其供给意愿的因素、收集杜仲种植地块关于林农单位面积投入与产出实际数据通过Excel软件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样本林农的基本特征;同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法研究林农杜仲供给意愿的关键变量的显着程度运用净现值法对比分析杉木与杜仲单位面积的利润净现值。第六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检验杜仲生产函数模型;第七章运用线性规划法求解杜仲最优投入与产出关系并模拟不同约束条件下木本药材杜仲的供给潜力。第八章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有利于提高林农供给意愿及利于中国木本药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由于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药用价值和相应的原木及其它林副产品的价值比较高林农经营木本药材的经济效益高(与经营杉木相比较)但是供给意愿低。影响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的主要变量包括林农的年龄、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土地规模、政策性补贴;由其是林农的中药材背景变量和林农对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了解程度变量对林农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供给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利用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分析得出劳动投入变量、种植密度变量对于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的产量具有较为显着的影响肥料变量对于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的产量的影响并不显着仍需要进一步深入跟踪研究。(3)通过不同约束条件的情景模拟得出中国木本药材杜仲主要产区与次要产区(包括福建省在内)木本药材供给的潜力巨大。木本药材杜仲药材的价格变化影响当其价格下降至4.95元/kg时林农将会停止供给。另外生产要素价格与贴现率水平的变化对木本药材供给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中国木本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提高林农对木本药材的认知水平增加科学知识普及的力度定期开设木本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的培训班。(2)完善木本药材造林扶持政策。针对政策性补贴对于增加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及其对林农经营林地资源决策行为的重要影响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政策性林业补贴的正能量。(3)完善木本药材产业链建设遵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目标要求建立木本药材产业链平台推动木本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4)制定木本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立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目标。

二、新千年一月中旬香港药市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千年一月中旬香港药市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2)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中医药文化脉络
    第一节 中医药的千年历史
    第二节 宏济堂的百年起伏
    第三节 宏济堂对中医药理念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节 申遗政策下中医药与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
第二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经营管理文化
    第一节 宏济堂与同仁堂的同脉连枝关系
    第二节 宏济堂的经营管理与其百年浮沉
    第三节 新时代中医药及中医药老字号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历史文化色彩
    第一节 宏济堂是晚清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缩影
    第二节 宏济堂是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见证者
    第三节 宏济堂是济南城市社会变迁的剪影
    第四节 宏济堂是济南建筑民俗文化的载体
第四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传统文化底蕴
    第一节 儒之仁:宏业济民之理念
    第二节 儒之信:不敢减省之传统
    第三节 儒之义:家国民族之情怀
    第四节 儒之智:与时俱进之慧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清代民国太谷药业字号经营研究 ——以广升远信稿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学术史回顾及展望
        2.1 关于药都、药市的研究
        2.2 关于药材、药材贸易的研究
        2.3 关于药肆、药铺的研究
        2.4 关于信稿资料使用的研究
        2.5 关于广升远的研究
        2.6 关于医疗史的研究
    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难点
        3.3 创新点
第一章 明清药业概述
    1.1 全国药材市场概述
        1.1.1 祁州药市
        1.1.2 河南省内药材市场
        1.1.3 樟树药市
        1.1.4 亳州药市
        1.1.5 四川省内药材市场
    1.2 太谷药材业概述
第二章 《民国三十五年远记来信书稿》
    2.1 《来信书稿》的内容、格式介绍
    2.2 药商信稿的特点
    2.3 研究价值
第三章 广升远字号的发展历程
    3.1 广升远的开设与发展
    3.2 广升远的分号设置
    3.3 经营的商品种类
第四章 广升远药材经营的流程
    4.1 购买贩运环节
        4.1.1 广州、香港两地药材的购买及运输
        4.1.2 北京、天津地区
        4.1.3 济南地区
        4.1.4 西安地区
        4.1.5 禹州地区
    4.2 销售贩卖环节
        4.2.1 北京地区
        4.2.2 天津地区
        4.2.3 济南地区
        4.2.4 西安地区
        4.2.5 禹州地区
    4.3 药材贩运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德着一乡,行配古人
    第一节 孝亲:事母孝,效曾、闵行
    第二节 兄弟谊:脊令在原,手足情深
    第三节 夫妻情:室家之则,永铭在心
    第四节 树家风:秉仁义,以身为范
第二章 苏门文人,千古师友情
    第一节 苏黄师友情
        一、慕尚东坡:乐承教而未得
        二、苏黄定交:相携此生
        三、京城会集:酬唱之盛
        四、东坡下世:心香永铭
    第二节 苏门友朋情
        一、与李廌:勉励与体谅
        二、与晁补之:定交拜亲
        三、与秦观:遇子赠银
第三章 清才漫客,大节不夺
    第一节 仕宦生涯,他人品评与自我期许
    第二节 忧国爱民,以民安为上
    第三节 擢升史馆,直笔无阿
    第四节 陈留对答,条对不屈
    第五节 贬谪投荒,内刚外和
第四章 名显文场,诗艺传承
    第一节 盛名遍天下
        一、诗艺闻世
        二、以文报真情
        三、声名远播
    第二节 随机指迷津
        一、因机诲勉
        二、路径指引
第五章 道德学问诗书证道
    第一节 家学姻亲,青年交游
        一、家学承传、姻亲影响
        二、青年时期的慕尚与交游
    第二节 自我理想人格的选择与追寻
        一、轻外物而内自重的性格
        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以艺证道的现实人生选择
    第三节 光风霁月的理想人格
        一、“光风霁月”的提出与内涵
        二、理想人格构建的底蕴
        三、理想人格构建的背景与典范性
    第四节 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境界
        一、山谷学佛参禅的过程
        二、僧人对山谷人格的影响
        三、佛禅思想对山谷艺术境界的影响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勘误三则
关于《答何君表感古冢》一诗的考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越南广南古代生态环境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四、时空框架与概念界定
    五、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广南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广南地理位置
        一、宏微观广南地理位置
        二、广南地理位置的特点
    第二节 广南历史建置沿革
        一、广南建置沿革的问题
        二、广南历史各阶段概况
第二章 广南古代地形地貌与气候
    第一节 地形地貌形成
    第二节 山水形势
        一、历代山水形势变迁
        二、山水形势变迁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气候及其特征
        一、历代气候变迁
        二、广南气候特征
第三章 广南古代生物与矿物
    第一节 生物
        一、历代动植物
        二、代表性的植物
        三、代表性的动物
    第二节 矿物
        一、历代矿物
        二、代表性的矿物
第四章 广南古代自然环境灾害
    第一节 历代自然环境灾害概况
    第二节 自然环境灾害的主要现象
        一、水灾与风灾
        二、旱灾
        三、瘴疠与疾病
        四、猛兽灾害
    第三节 对自然环境灾害的对应
        一、人们对自然环境灾害的对应
        二、王朝的救助与措施
第五章 广南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广南族群变迁
        一、广南的原住民
        二、公元前2世纪至15世纪的广南族群
        三、15世纪至19世纪的广南族群
    第二节 广南生态观念变迁
        一、史前时期的丘-泡生态模式
        二、2世纪至15世纪占婆时期的生态模式
        三、15世纪至19世纪的广南生态观念
    第三节 物质生活与自然环境
        一、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利用
        二、开垦与治水
        三、食衣住行
    第四节 精神生活与自然环境
        一、广南人对自然的基本认识
        二、民间信仰
        三、婚丧嫁娶习俗
第六章 广南古代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
    第一节 广南古代生态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方言与民性
        二、区位优势与地缘关系上的轴心地位
        三、浓厚的东南亚生态文化
        四、多元、兼容、开放的特征
    第二节 广南现代生态文化的打造
        一、当前广南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二、对广南现代生态环保的训练及启迪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
致谢

(6)唐后期东南都市胡人史事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基本架构
    四 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唐肃宗年间“大食波斯同寇广州”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海南岛的波斯人聚居区
    三“浮海而去”的时间
    四 余论:事件引发的影响
第二章“唐天佑元年佛齐国入贡条”考释
    一“佛齐国”还是“三佛齐国”?
    二“蒲诃栗”为“蒲诃粟”之误
    三 为何由福建道来入贡?
    四“都蕃长”考
    五 小结
第三章 唐代洪州胡商及其活动——兼论洪州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
    一 海陆交通的兴盛
    二 唐代江西的造船及航运情况
    三 洪州商胡及其活动
    四 洪州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
    五 余论
第四章 扬州的胡商及外来物品
    一 胡商及其活动
    二 外来器物——陶器、玻璃器、打马球铜镜
    三 波斯医药——以鉴真第二次东渡所带之香药为中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汪辟疆旧体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汪辟疆旧体诗创作总述
    第一节 汪辟疆旧体诗创作概况
        一、旧体诗辑佚
        二、创作分期
    第二节 “发表”与“选本”研究
        一、诗歌发表研究
        二、诗歌选本研究
第二章 “诗追山谷路”
    第一节 从《我友诗话》管窥“诗追山谷路”之缘起
        一、诗文补遗
        二、从“效唐”到“尊宋”
        三、太学十君
    第二节 瓣香之举
        一、九日讌集诗
        二、祝阴寿诗
    第三节 “二胡之争”中的古典回归
        一、用韵
        二、故典
        三、时事
第三章 “学注水经深”
    第一节 治郦成果再评价
    第二节 《水经注》诗笺
        二、《前诗意有未尽,再用诗韵成长句》
    第三节 诗以学“注”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1644-1949年安徽中药材地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
第一章 安徽中药材生长环境概况
    第一节 安徽地区的自然环境
        一、气候
        二、土壤
        三、地貌
    第二节 安徽的自然环境与中药材
第二章 安徽中药材的地域分布与名实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安徽中药材的分布
    第二节 安徽代表性中药材的名实
        一、白芍
        二、丹皮
        三、茯苓
        四、菊花
        五、木瓜
        六、石斛
第三章 安徽中药材的流通与贸易
    第一节 安徽中药材的流通路线
        一、安徽地区中药材陆路交通路线
        二、安徽地区中药材水路交通路线
    第二节 安徽中药材的集散与贸易
        一、地方药号的兴起与分布
        二、安徽中药材市场的经营与贸易
        三、安徽代表性药材市场——以亳州药材市场为例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9)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atalogue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研究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时代背景
        1.1.2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国际背景
        1.1.3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历史背景
        1.1.4 研究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机遇分析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道教文化的研究
        1.3.2 关于道教文化经济学的研究
        1.3.3 关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研究
    1.4 小结
        1.4.1 简评
        1.4.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创新
2. 道教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1 宗教文化综述
        2.1.1 世界宗教文化概述
    2.2 我国宗教文化概述
        2.2.1 我国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2 我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3 我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4 中国天主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2.5 中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3 我国宗教文化的比较
        2.3.1 从中国发展史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2 从崇拜对象角度比较教文化
        2.3.3 从仪式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4 从各种节日比较宗教文化
        2.3.5 从艺术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6 从养生角度来比较宗教文化
        2.3.7 从生态角度比较宗教文化
        2.3.8 从和谐思想比较宗教文化
    2.4 小结
        2.4.1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与物质的产物
        2.4.2 宗教文化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2.4.3 道教文化是一座蕴含多种资源的“富矿”
3. 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1 道教文化内涵
        3.1.1 道教文化的内涵
        3.1.2 道教文化资源的内涵
    3.2 道教文化资源的分类
    3.3 道教文化资源的类型
        3.3.1 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
        3.3.2 道教神仙文化资源
        3.3.3 道教祖庭文化资源
        3.3.4 道教建筑文化资源
        3.3.5 道教科仪文化资源
        3.3.6 道教音乐文化资源
        3.3.7 道教养生文化资源
        3.3.8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
        3.3.9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
    3.4 道教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1 道教洞天福地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2 道教祖庭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4.3 道教神仙信仰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4 道教建筑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5 道教科仪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6 道教音乐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7 道教养生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8 道教劝善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3.4.9 道教生态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3.5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
        3.5.1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历程
        3.5.2 现阶段我国道教文化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5.3 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案例分析
    3.6 小结
        3.6.1 道教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
        3.6.2 制度变迁对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深刻
4. 道教文化资源的评估
    4.1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要素构成
        4.1.1 道教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分析
    4.2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4.2.1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因分析
        4.2.2 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建立
    4.3 以江西龙虎山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测量为例
        4.3.1 选择龙虎山作为道教文化资源评估案例的原因分析
        4.3.2 江西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估测量表
        4.3.3 小结
5. 道教文化资源 SWOT 分析与区域影响
    5.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优势(Strength)分析
        5.1.1 东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1.2 中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1.3 西部地区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
    5.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劣势(Weakness)分析
        5.2.1 东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劣势
        5.2.2 中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劣势
        5.2.3 西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竞争的劣势
    5.3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外部机遇(Opportunity)分析
        5.3.1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3.2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5.3.4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5.3.5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3.6 中华文化影响扩大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看竞争平台
    5.4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外部威胁(Threat)分析
        5.4.1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的冲击
        5.4.2 来自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5.4.3 来自佛教文化资源发展的压力
        5.4.4 来自旅游文化产品导向的影响
    5.5 我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战略矩阵
    5.6 小结
        5.6.1 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优势没有没有成为“开采”传统文化资源的力量
        5.6.2 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没有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5.6.3 西部地区的环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6.4 道教文化资源和佛教文化资源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劣势
6.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6.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6.1.1 公共品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及产品的定义及产品性质
        6.1.2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6.1.3 产业集聚理论与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6.1.4 规制理论与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规制
    6.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分析
        6.2.1 道教文化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6.2.2 道教文化资源单项开发模式
    6.3 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6.3.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6.3.2 道教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并有待于整合
        6.3.3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链条尚未形成
        6.3.4 缺乏对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保障机制,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6.4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模式设计-----以龙虎山为例
        6.4.1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6.4.2 加大保护道教文化资源的力度
        6.4.3 建成世界道教文化中心
    6.5 小结
        6.5.1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对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5.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科学认识道教文化资源极其重要
        7.1.2 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彰显爱国主义精神
        7.1.3 制度建设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根本保障
        7.1.4 价值评估是检验道教文化资源经济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7.1.5 比较优势是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基础
        7.1.6 创新精神是选择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依据
        7.1.7 道教文化产品和道教文化服务“走出去”是一种战略性的理性选择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道教文化资源的产权制度
        7.2.2 建立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7.2.3 对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规划
        7.2.4 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区域性合作
        7.2.5 制定道教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的战略
        7.2.6 推动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规制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的概念界定
        1.3.1 概念界定
        1.3.2 农户的分类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1.1 木本药材产业科学技术研究综述
        2.1.2 木本药材产业市场前景的研究综述
    2.2 林农供给与林农供给行为决策研究综述
        2.2.1 供给理论与供给弹性理论研究综述
        2.2.2 农户供给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2.2.3 农产品供给决策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本药材产业概况
    3.1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1.1 木本药材种植历史
        3.1.2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阶段
        3.1.3 木本药材产业政策变迁
    3.2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3.2.1 木本药材的生长习性与地域分布
        3.2.2 木本药材种植与生产现状
        3.2.3 木本药材产业生产栽植技术及推广现状
        3.2.4 木本药材国际与国内市场供需现状
        3.2.5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目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理论与模型构建
    4.1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影响价格的因素分析
        4.1.2 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
        4.1.3 影响供给数量的因素分析
    4.2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模型构建
        4.2.1 统计分析
        4.2.2 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4.3 木本药材杜仲单位产量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和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4.3.1 木本药材杜仲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3.2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4.4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4.4.1 假设
        4.4.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林农杜仲供给意愿实证分析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1.1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5.1.1.2 调查问卷内容构成
        5.1.1.3 问卷调查实践时间
        5.1.2 样本数据收集
        5.1.2.1 调查样本地选择
        5.1.2.2 调查样本地简介
        5.1.2.3 调查步骤与调查方法
        5.1.3 调查数据整理
        5.1.3.1 数据的取得和整理
        5.1.3.2 样本林农基本情况
        5.1.3.3 样本林农经营杜仲基本情况
        5.1.4 实证分析逻辑
        5.1.5 林农木杜仲供给意愿研究方法
        5.1.5.1 数据
        5.1.5.2 统计分析
        5.1.5.3 模型与变量定义
        5.1.6 结果与讨论
        5.1.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6.2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5.2 林农杜仲供给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估计与供给决策实证研究
    6.1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实证模型与参数估计
        6.1.1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实证模型
        6.1.2 木本药材杜仲种植地块已投产样本数据描述
        6.1.3 木本药材杜仲投入产出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检验
    6.2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6.2.1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的目标函数
        6.2.2 供给决策模型的约束条件、决策变量和求解方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优化与供给潜力模拟
    7.1 方法选择和程序介绍
    7.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拟方案与参数设定
        7.2.1 方案设定
        7.2.2 参数设定
    7.3 基准方案下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潜力分析
        7.3.1 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最优投入产出
        7.3.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潜力估计
    7.4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敏感性分析与供给潜力模拟
        7.4.1 杜仲药材价格对杜仲供给影响的分析
        7.4.2 杜仲生产活劳动工资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7.4.3 杜仲生产要素投入弹性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7.4.4 贴现率水平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新千年一月中旬香港药市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安国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以祁山药为例[D]. 吴道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2]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D]. 李琴. 山东大学, 2020(11)
  • [3]清代民国太谷药业字号经营研究 ——以广升远信稿为中心[D]. 王学坤. 河北大学, 2020(08)
  • [4]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D]. 朱丽华. 吉林大学, 2017(06)
  • [5]越南广南古代生态环境与文化研究[D]. 黎氏梅(LE THI MAI).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6]唐后期东南都市胡人史事考述[D]. 刘宝. 暨南大学, 2015(12)
  • [7]汪辟疆旧体诗研究[D]. 石慧中. 南京大学, 2014(03)
  • [8]1644-1949年安徽中药材地理初探[D]. 高洁. 安徽大学, 2014(08)
  • [9]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D]. 陈雅岚.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0)
  • [10]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D]. 侯长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新千年一月中旬香港药市动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