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刘大先[1](2021)在《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文中认为当代中国的乡村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规划中,农民、农村、农业结合为"三位一体"的集体性存在,对于其的叙述有着确定性的目的论与宣传鼓动色彩。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的建立,身份差异、机会平等与福利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张力关系,影响到"三农"的文学形象与表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叙述显示了由市场经济与实用理性所产生的"流动的现代性"而导致的美学不确定性。新世纪的城镇书写、基层乡村微观权力刻画、城市底层文学及非虚构写作呈现出变化了的现实中的多元样貌。乡村振兴不仅体现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更体现于文化、精神与价值层面。重新于不确定性语境中追寻新的确定性,是文学叙述以理想的应然世界超克现状的实然世界的尝试。
袁林[2](2021)在《唐宋社会经济结构变革》文中研究指明唐宋变革是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家都认为唐宋间发生了重大变化,都肯定宋代社会高度的发展水平,但对这一变化性质的解释则各不相同,或认为这仅仅是中国古代一次中小型变革,其重要性远低于春秋战国,或按照内藤湖南之说,认为其类同于欧洲"中世"到"近世"的转变,为向资本主义转变的"首次启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两类观点其实都未能脱出五种社会形态说的藩篱。与上述两类观点不同,笔者认为,在社会变革中,
安佳[3](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一直以来有着丰富的农耕文明。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起,我们党就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是决定着我们党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三农”问题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注点与焦点也出现不同,“三农”政策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往依赖农业对工业的支持、乡村对城市的支持改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并进一步提出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下,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显示出许多新问题新特征。因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阶段新问题新要求,进行了“三农”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三农”方面有了新的探索、新的实践,取得了新的成绩、新的经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文章在整理分析文献、着作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进行逻辑与历史的把握,立足理论与实际,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调整与创新。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创新之处等作了探讨说明;第二部分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作了论述,明确“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的进程,从举旗定向、革故鼎新、转型嬗变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并就“三农”政策调整的主要特征作了说明;第四部分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创新发展进行概括总结分析,从四个方面明确十八大以来“三农”政策创新表现;第五部分通过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成效及经验进行总结,基于新形势下“三农”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用于指导“三农”实践。
易高翔[4](2019)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制度构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法总则》第99条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特别法人地位,明确了其民事主体地位,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具体规则仍留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完善。学术界的既有研究则多围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某一方面展开,忽视了法人规则内部的规范逻辑,以及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总体制度的通盘考虑。从立法现状来看,我国法上缺乏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规范,既有的零散规范也十分粗糙且存在冲突之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制度,如法律内涵、功能属性、成员权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亟需法律予以回应。从社会实证情况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内涵不清,法律属性不明,治理结构混乱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构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规则需首先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法律内涵和法律属性。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萌芽于建国初期的“互助组”,历经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发展至今,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民以土地为纽带的联合组织,在创立之初旨在解决单个小农不能解决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后来受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逐渐肩负起经营管理农村集体所有资产的任务。据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以定义为农村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农民联合起来的,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旨在解决单个农户不能解决的农业生产问题,为农户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对集体所有的资产进行经营管理的具有合作经济组织性质的法人。从法律属性上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既不同于营利法人,也不同于非营利法人,具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双重属性;既不同于人合组织法人,也不同于资合组织法人,应属籍合组织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特别规则的设计应从其自身发展逻辑及其籍合组织特性出发探析其特殊性,进而做好特别规则设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作为特别法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成立基础特殊,不完全是自然人自愿发起成立,而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全体成员的共同组织,类似公法上的地域性社团法人;二是法人目的特殊,兼具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类似合作社法人,但又不完全相同;三是财产制度特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建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之上。未来在设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具体制度时,应当以其特殊性为基础,以私法原则重新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级主体”形式,允许乡(镇)范围内的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设立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在设立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区,允许村范围内的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设立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突出的农民的主体性,应当以农民个人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成员,同时保持成员资格的开放性,允许不具有本集体户籍身份的人员通过作出一定的行为或履行一定的义务加入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而在治理结构上,应当构建以“分权制衡”为核心的法人结构和健全“公益优先”的收益分配机制,并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免于破产。
袁绍光[5](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把对待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战略重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关于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走过40年,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紧密跟踪亿万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科学凝练农业发展的思想,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加快补齐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对于汇聚起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对于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都很有必要。论文力求历史和逻辑、结构和内容的统一,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意义、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思路。正文分为六章,主要探讨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怎样建设这个农业大国的重大主题,并辅之以背景—理论—方略—意义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重点论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提出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业战略思想核心、推行农村改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乡镇企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两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多种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同时分析这一时期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三是,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基本方略、重大意义三个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是以实现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任务,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来源、思想实践基础和习近平早期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同时还阐述了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这一章包括五部分。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二是,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三是,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四是,从科学内涵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两个方面论述了美丽乡村思想。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体现新使命新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第四章阐释了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不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重点阐释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方向以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五章阐述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本章从历史必然性、战略目标、基本方略、主要特点以及重大意义加以全面分析。其中重点论述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的基本内容: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解决“怎么扶”以及解决“如何退”的问题。还分析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第六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全局性、实践性、人民性、协调性、时代性以及世界性的特征。突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实现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展现世界担当、发展世界文明和促进人类进步。总结了八条基本经验:在总揽全局中坚持党的领导、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吴圆圆[6](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孙竹雪[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文中指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我们党注重通过惠农政策来带动农村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大国的历史现状,农业“左倾”错误的惨痛教训以及农村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现实,都进一步促进新时期“三农”政策的出台、发展和演变。“三农”政策正确与否,事关“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党中央针对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三农”政策,借助政策来引导农村发展,以期破解发展难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自1978年,党中央在两大时间阶段共出台21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党中央关注“三农”发展的专有代名词,其中包含着系统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三农”政策始终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持续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三个中心任务展开。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不同时期内“三农”主要矛盾,出台不同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三农”重难点问题,政策的着力点也发展转变。总的来说,“三农”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政策演变立足现实矛盾,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政策与时俱进,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政策服务于我国整体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三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农村逐步走向振兴。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党中央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三农”问题复杂,农村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三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政策制定如何更加贴近现实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政策执行、落实成效如何保障;政策发展如何逐步走向法治化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总结政策发展规律,吸取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对于不断完善“三农”政策发展新路径,保证“三农”政策发挥实效、利国利民意义重大。在新时代,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三农”政策来强基础、补短板,促进好政策落地生花,确保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
叶敬忠[8](2018)在《“三农问题”:被夸大的学术概念及其局限》文中提出"三农问题"话语为全社会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出了贡献。"三农问题"是一种合称,可以作为社会传播话语,但其本身并无确切含义和实质意义。一些学者认为"三农问题"话语提出之前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是被割裂的,研究也都是孤立的,且认为西方学术界只重视单方面的"农业问题",而不会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联系起来研究。这些判断缺乏根据。"三农问题"这一提法不仅没有成为国际认可的学术概念,而且影响了国内学术界在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方面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交流。与此同时,与中国的"三农问题"本可建立一定关联的、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国际学术概念——"农政问题",令人遗憾地被中国学术界忽视了120年。中国的农村社会研究亟需重拾"农政问题"概念。
王威[9](2018)在《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农村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剧题材类型,它与中国的电视事业、电视剧事业几乎同时起步。农村题材电视剧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几经沉浮,在新世纪之初迎来了又一次创作高潮。从诞生之初到新世纪伊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内容和对农村的呈现方式不断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农村题材电视剧不仅成为表述农业、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方式,而且其自身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农村题材电视剧新特点的出现不应该仅仅归因于创作者的突破和创新,更在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村发生的结构性转型,而这也恰恰是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要理解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农村书写的转变,就不应该只从其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来做表层分析,而应该立足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并关照这一书写过程本身,进而去剖析农村题材电视剧对农村的“显形书写”和“隐形书写”。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列举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变的诸多特征,梳理了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以及中国农村研究的基本脉络,阐释了“农村书写”的内涵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路径。第一章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传播层面的可能与困境,指出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农村“症状”的表现及其社会功用。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农村书写关键问题所在的“伦理书写”、“历史书写”、“现实书写”三大主题入手,立足于农村现实问题与困境,结合具体的电视剧文本进行分析,提出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对农村伦理价值重建、农民当下身份确认以及农村发展可能想象的深刻影响与作用。同时,这三部分还讨论了权力话语运作对农村书写的重要影响、如何理解电视剧中农村的“真实性”、农村题材电视剧与“三农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并联系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与批评的现实境况对创作者和批评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吕承[10](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总称。它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点难点问题,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事关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发展。应该说,“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持续14年聚焦“三农”,为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思想。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作了分析: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对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二部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形成的渊源及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的论述是党的“三农”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想源泉,中国历史上重农思想的有益成分也是其来源之一。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解决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三农”问题的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启示,包括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是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渊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它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其发展脉络做了梳理。第三部分,本文的重点内容,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分析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架构。对其主要内容做归纳性介绍,是本文的难点所在。第四部分,主要归纳和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三农”理论进行发展创新的主要经验以及当代价值。这充分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思想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努力探析新时期党的“三农”思想的内涵,对正确理解和和落实相关方针政策有促进作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对其研究更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三农”的主体与双重确定性 |
二不确定性与城乡互动 |
三追寻新的确定性与乡村振兴 |
结语 |
(3)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之处 |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2.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关论述 |
2.1.2 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发展的思想 |
2.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现实依据 |
2.2.1 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 |
2.2.2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2.2.3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
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的进程与主要特征 |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的进程 |
3.1.1 举旗定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 |
3.1.2 革故鼎新:落实新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1.3 转型嬗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三农”新篇章 |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的主要特征 |
3.2.1 创新性 |
3.2.2 全面性 |
3.2.3 时代性 |
4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创新发展 |
4.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创新 |
4.1.1 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全局性 |
4.1.2 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
4.2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有创新 |
4.2.1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4.2.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4.2.3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4.2.4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4.3 农业发展方式有创新 |
4.3.1 农业产量与质量并举 |
4.3.2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
4.3.3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4.4 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有创新 |
4.4.1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
4.4.2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
4.4.3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
5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成效与经验 |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成效 |
5.1.1 粮食持续增产,农业生产能力迅猛发展 |
5.1.2 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不断缩小 |
5.1.3 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
5.1.4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
5.1.5 农村建设效果显着,乡村面貌和环境焕然一新 |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的经验 |
5.2.1 坚持“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
5.2.2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
5.2.3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
5.2.4 坚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
5.2.5 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制度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状考察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之法律规范考察 |
一、宪法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定梳理 |
二、法律、行政法规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定梳理 |
三、地方立法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定梳理 |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之法律规范梳理评述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社会实证考察 |
一、调查方式和数据来源的说明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状况分析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困境 |
一、法律内涵不明 |
二、法律属性不清 |
三、内部治理结构混乱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内涵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沿革考察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定义之辩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征明晰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相近主体比较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比较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村民委员会法人比较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比较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法律定位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宜定位为私法人 |
二、主体制度应突出籍合组织特性 |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能力制度构建 |
第一节 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特别法人的制度价值 |
一、有利于解决集体资产所有权主体缺位问题 |
二、有利于解决“统分结合”中的“统”层缺失问题 |
三、有利于解决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越位问题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能力 |
一、法人能力制度的一般理论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能力制度重塑 |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设立制度之构建 |
一、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边界 |
二、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成立制度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治理结构之构建 |
一、建立“成员开放”的成员权制度 |
二、构建以“分权制衡”为核心的法人结构 |
三、健全“公益优先”的收益分配机制 |
四、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免于破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有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1949—2012) |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 |
一、推进农业合作化 |
二、大办人民公社 |
三、发展农业基础 |
四、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 |
五、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启示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2) |
一、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主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 |
四、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三节 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1992—2012) |
一、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思想实践基础 |
三、中共十八大之前习近平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其实践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
三、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乡村振兴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二、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 |
三、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七、坚持因地制宜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 |
一、产业兴旺 |
二、生态宜居 |
三、乡风文明 |
四、治理有效 |
五、生活富裕 |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 |
一、美丽乡村思想的发展历程 |
二、美丽乡村思想的科学内涵 |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 |
第五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
二、体现新使命新要求 |
三、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农业农村现代化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
一、加快农业发展 |
二、建设现代农业 |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第二节 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性 |
一、从“四化同步”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二、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三、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四、从农业绿色持续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第三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方向 |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
第四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
一、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
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五、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
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 |
七、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扶贫战略思想的逐步发展 |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 |
二、开发式扶贫时期 |
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新时期 |
第二节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
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时代使命 |
二、补齐新时代农村发展短板的需要 |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然要求 |
四、完善扶贫脱贫方式的需要 |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
一、战略目标 |
二、基本内容 |
第四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基本方略 |
一、健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
二、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
三、实施就业扶贫脱贫工程 |
四、实施教育扶贫脱贫工程 |
五、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六、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
第五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
一、政治统领 |
二、精准发力 |
三、持续作战 |
四、凝聚合力 |
五、激发内力 |
六、务求实效 |
第六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
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
三、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
五、为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显着特征 |
一、全局性 |
二、实践性 |
三、人民性 |
四、协调性 |
五、时代性 |
六、世界性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 |
一、实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
二、开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
四、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世界担当 |
五、发展世界文明,促进人类进步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在总揽全局中加强党的领导 |
二、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 |
三、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 |
四、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 |
五、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 |
六、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 |
七、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 |
八、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后记 |
(6)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三农”政策的社会历史原因 |
一、传统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
(一) 农业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
(二) 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多比重高 |
(三) 我国农业仍为传统农业模式 |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业“左倾”错误的教训 |
(一)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的基本概况 |
(二)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带来的后果 |
(三) “左”倾错误对“三农”政策实施的教训 |
三、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
(一)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概况 |
(二)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原因 |
(三) 农村改革对“三农”政策发展的启示 |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 |
一、1978—1991年:实现农民自主经营权阶段 |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
二、1992—2002年: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阶段 |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
三、2003—2017年: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实现城乡 一体化化阶段 |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转变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发展 |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部署 |
(一) 产业振兴——物质基础 |
(二) 人才振兴——智力支持 |
(三) 文化振兴——精神支撑 |
(四) 生态振兴——发展底线 |
(五) 组织振兴——制度保障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创新的表现 |
(一) 新的政策重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 新的政策导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
(三) 新的政策布局:内容全面目标长远 |
(四) 新的政策要求:农村全面提档升级 |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实施成效 |
(一) 扶贫攻坚取得突破性成就 |
(二) 农村基层政治取得突出成就 |
(三) 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
第四章 中央一号文件中党的“三农”政策的评析 |
一、中央一号文件中“三农”政策演变特点 |
(一) “三农”政策演变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 |
(二) “三农”政策演变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三) “三农”政策演变始终坚持较强的服务性 |
二、“三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不足 |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不足 |
(二) 农民自身政策参入度不高 |
(三) 政策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三、关于“三农”政策发展演变的启示 |
(一) 政策制定要着眼“三农”突出矛盾 |
(二) 政策内容要尊重农民合法权益 |
(三) 政策执行要提高基层组织工作能力 |
(四) 政策落实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三农问题”:被夸大的学术概念及其局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播的话语抑或学术的概念 |
二、从孤立的个体到联系的整体 |
三、中国话语如何对接国际学术传统 |
(9)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农村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大变局中的中国农村 |
(二)农村剧创作再起高潮 |
二、研究现状 |
(一)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 |
(二)农村研究 |
(三)农村书写 |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世纪农村剧与中国农村 |
一、新世纪农村剧对农传播的可能与困境 |
(一)新世纪农村剧对农传播的可能 |
(二)新世纪农村剧对农传播的困境 |
二、作为“症状”的新世纪农村剧 |
(一)从诞生到“新世纪”:农村剧中农村书写的嬗变 |
(二)彰显抑或遮蔽:新世纪农村剧的社会功用 |
第二章 伦理书写与农村伦理价值的重建 |
一、伦理书写中的“去政治化”潜流 |
(一)家庭伦理的彰显与社会矛盾的遮蔽 |
(二)传统道德的崇拜与现实批判的无力 |
二、“伦理泛情化”与农村伦理消费真相 |
(一)苦情书写中的现实苦难消费 |
(二)欢情叙事中的伦理情感消费 |
三、现代话语下的伦理重建与价值认同 |
(一)传统伦理的现代话语阐释 |
(二)启蒙“神话”后的新价值认同 |
第三章 历史书写与农民当下身份的确认 |
一、对农民的历史书写与历史中的农民 |
(一)“去革命化”的农民历史书写 |
(二)农民形象的“人民性”和“农民性” |
二、“老农民”的再生产与当下农民身份确认 |
(一)现代化进程中“老农民”的再生产 |
(二)历史重构过程中农民当下身份的确认 |
第四章 现实书写与农村发展可能的想象 |
一、新世纪农村剧中的“三农问题”与农村现实 |
(一)“三农问题”倒逼下的农村现实书写 |
(二)真假何为:与“返乡体”农村书写的比较 |
二、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现实书写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模型建构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想象性呈现 |
三、从“现实书写”到“书写现实”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
(一)以现实书写介入农村现实可能性的再发展 |
(二)只有走进农村现实才能书写“现实”农村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产生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
(一)理论渊源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农”的理论 |
2.列宁、斯大林关于“三农”的论述 |
3.毛泽东的“三农”思想 |
4.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重农思想的扬弃 |
(二)实践渊源 |
1.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 |
2.“苏联模式”的历史镜鉴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发展历程 |
1.开拓发展,初步形成(1978-1991) |
2.与时俱进,稳步前进(1992-2002) |
3.科学发展,逐步完善(2002-2012) |
4.继往开来,深化改革(2012-)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三农”思想 |
1.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创举和制度创新 |
2.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选择适合中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
3.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点和重点的战略安排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三农”思想 |
1.阐述“三农”的基本内涵,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
2.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凸显“三农”思想的阶段内容 |
3.以农民利益为本,充实“三农”思想的价值目标 |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三农”思想 |
1.“重中之重”思想,新的战略布局, |
2.“两个趋向”论断,“三农”理论创新的观念变革 |
3.统筹城乡发展,突破“三农”问题资源瓶颈 |
(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 |
1.固本强农,创新改革 |
2.“源头治贫”,实现全面小康 |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当代价值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主要特点 |
1.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取向 |
2.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作为根本依据 |
3.农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发展创新的基础 |
4.理论继承借鉴与创新发展相统一 |
(二)理论价值 |
1.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三农”实践 |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 |
3.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新篇章 |
4.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指南 |
(三)实践价值 |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 |
2.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3.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J]. 刘大先. 文学评论, 2021(06)
- [2]唐宋社会经济结构变革[J]. 袁林. 唐史论丛, 2021(02)
- [3]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调整与创新研究[D]. 安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制度构造研究[D]. 易高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D]. 袁绍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6]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D]. 孙竹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三农问题”:被夸大的学术概念及其局限[J]. 叶敬忠. 东南学术, 2018(05)
- [9]新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农村书写[D]. 王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2)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D]. 吕承. 新疆大学, 2017(09)
标签:三农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